微生物学试卷3

更新时间:2023-12-18 07: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解答及评分标准 00a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错,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予以改正,每小题1.5分,共15分)

01.植物虽然可以直接吸收尿素,但进到土壤中的尿素一般很快地被尿素细菌和土壤中的 尿酶分解成为碳酸铵。(√)

02.兼性寄生菌不可以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改正:兼性寄生菌可以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01.在适宜的温度界限以外,过高过低的温度均对微生物有影响,极高于最高、极低于最 低适温界限,均可引起微生物原生质胶体变性,使细胞受损或死亡。(√) 04.霉菌、酵母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碱;(×) 改正:霉菌、酵母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酸。

05.好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才能生长,常在0.1V生长;(×) 改正:好气微生物只能在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生长,常在0.3~0.4V生长。 06.波长200-300nm紫外光都有杀菌效能,一般以250-280nm杀菌力最强。(√) 07.碱性染料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08.设计培养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可以采用合成培养基。(×)

改正: 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 培养基中需加有机营养物:纤维素。

09.液体培养基稀释培养测数法,取定量稀释菌液,经培养找出临界级数,可以间接测定 样品活菌数。(√)

10.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必须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才能固定氨态氮,由固氮的共生 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二、 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答案,并将正确的

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的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1.5分,共15分)

11.放线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形态(A;B;C;)

A.有细胞壁; B.由分支菌丝组成; C.无核仁; D.菌体无鞭毛; E.菌体中有芽孢。

12.支原体[Mycoplasma],介乎于细菌与立克次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其特点是:(A;B;)

A.有细胞壁; B. 能人工培养; C.有核仁; D. 有鞭毛; E.非细胞型微生物。

13.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中,其硝化作用包括:(C;D;E;) A.硝酸还原成亚硝酸; B.硝酸还原成NH3; C.NH3转化成亚硝酸; D.铵盐转化成亚硝酸; E.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

14.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中,其对数生长期的特点:(A;D; E;) A.细胞以不变的速率分裂; B.是收获以菌体为目的的最佳时期;

C.细胞积累干物质量最大; D.细胞群体生理特性最接近一致;

E.是最高生长量期。

15.下面不同物镜表面的标志,哪些是光学显微镜的油镜标志。(B;C;D;) A.10; B.100; C.Oil; D.油; E.40。

16.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霉菌(无性阶段),正确的观察结果包括:( A;B;C;D;)

A.孢子囊梗; B.孢子囊; C.孢子囊孢子; D.假根; E.足细胞。

17.巴氏消毒法、超高温巴氏消毒法,一般使用的温度和时间是:(A;B;C;) A.720C 10′; B.62~650C 20~30′;

C.1300C 2″; D.1210C 30′; E.165~1800C 90~120′。

18.许多真菌在木材腐朽中起重要作用,如称为棕色腐朽的木材,主要是:(A;D:)

A.纤维素被分解; B.木质素被分解; C.纤维素不被分解; D.木质素不被分解; E.纤维素、木质素同时被分解。

19.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或者营养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B;C;D;E;)

A.H2O; B.碳源; C.氮源; D.无机盐类; E.生长素。

20.在分类上,属于真核生物的微生物是:( C;D;E;) A.含芽孢杆菌; B.放线菌; C.草菇; D.酵母菌; E.青霉。

三、填空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21.大部分植物病毒由 核酸 和 蛋白质 两种化学组成构成。

22.化能自养菌其能源为 氧化无机物;碳源为 二氧化碳(或无机碳酸盐). 23.病毒粒子类型有2类:①无封套(包膜)的病毒粒子;②有封套 病毒粒子。

24.生长辅助物质(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必需 的,但微生物本身又不能合成 的 微量的特殊营养物。

25.农产品常晒太阳可防止其发霉,主要原因是:高温、干燥 作用。 26.异型乳酸发酵,产物一半为乳酸 ;还有 醋酸 以及酒精CO2 等。

27.V-A菌根的菌根菌,主要依靠自然 繁殖,迄今为止,还不能人工培养和繁殖。

28.在自然界中,含微生物总量最多的是自然环境是土壤。

29.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的影响:①高浓度杀菌 ;②低浓度防腐 ;③再低浓度消毒。 30.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以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

有氧呼吸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5分,共15分) 31.细菌: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32.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的真菌.

33.腐生型:微生物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质成分为营养料,完成生长繁殖. 34.氮源: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营养物质称之

35.甲烷发酵作用:以二氧化碳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作用,最终生成甲烷(沼气)。

36.毒(裂)性噬菌体:能裂解寄主细胞的噬菌体。

五、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7. 简述尿素的氨化作用.很多细菌都含有尿酶,能水解尿素,产生氨,其中有些种类的作用特别强,称为尿素细菌。尿素和尿酸的氨化作用:进到土壤中的尿素一般很快地被尿素细菌和土壤中的尿酶分解成为碳酸铵。

38. 简述醋酸发酵。含低浓度乙醇的饮料酒,如绍兴酒和葡萄酒等,放置在温暖的空气中,几日后表面出现一层薄膜,酒也变酸,这种现象称为醋酸发酵。 (广义的)醋酸发酵,产生的特定有机酸并不是好气性呼吸的最终产物,它们会进一步氧化,最终产生CO2,因此它们是中间产物。

39.简单叙述土著性区系和发酵性区系微生物特点。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养料供应情况而发育的区系可以分为土著性区系和发酵性区系两个组分微生物。土著性区系是指那些对新鲜的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区系组分,发酵性区系是指在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时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衰退的区系组分。 40. 简单叙述成品菌肥的要求:

①菌肥中的菌种是有效的(活菌和有效菌,固氮菌必需是有效固氮菌); ②不污染;

③适当含水量(过高过低则影响菌); ④适当的pH(菌种生活最适pH); ⑤恰当的贮期(贮存期一般3-6月); ⑥含菌量大

41. 简单叙述微生物的特点。

①种类多,数量大。微生物有几十万种,被誉为微生物世界。

②繁殖快,代谢活力强。微生物在温湿度适宜情况下每20—30’可繁殖一代。 ③易培养、易变异、易污染。很多微生物极易生长,可以大量人工培养,且易变异。 ④分布广。

六、论述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42.什么叫泡囊丛枝菌根,说明泡囊丛枝菌根的特征。

V-A菌根(泡囊丛枝菌根):由无隔膜的真菌形成的菌根,真菌的菌丝在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泡囊或分枝状。V-A菌根特征:是无隔膜的藻状菌; 在皮层细胞内形成丛枝或二分叉的菌丝体;在皮层细胞内或皮层细胞间形成椭圆形泡囊;菌丝除在植物根细胞内形成上述构造外还伸延到士壤中去,有时很旺盛,从而扩大了吸收面,但并不形成外生菌根那样的菌套。

43.叙述放线菌与丝状真菌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均由菌丝构成,由孢子繁殖后代。

不同点:放线菌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核,大多没有有性繁殖;放线菌菌丝较细。

丝状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细胞结构,有细胞核,进行无性繁

殖和有性繁殖;真菌菌丝较粗。

44. 简单叙述病毒的特点。

①个体极小。大多数直径小于150纳米。 ②专性寄生。

③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化学组成和繁殖方式都较简单。 ④没有或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

⑤在寄主细胞内的病毒对各种化学药剂和抗菌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⑥经提纯的病毒结晶能保持侵染力 45. 简单叙述微生物对促使作物生长的作用:

微生物除了对土壤肥力和肥料质量有影响外,还有直接营养植物的作用,如根际微生物分解根周围土壤中复杂的有机质,使之成为植物营养的有效成分,供给植物必需的养料。到目前止,已发现有2000多种植物菌根、菌根菌也能分解有机质供给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

七、案例分析题(每题9分,共9分)

46.试分析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并论述土壤中生物残体的腐烂分解。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循环、土壤肥力和环境保护中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残根及翻进土壤中的植物地上部分,在它们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下,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更大的影响是在它们腐烂分解(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时产生的。

一、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生理习性,群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各不相同。

1、细菌 土壤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的70—90%。 2、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也很大,仅次于细菌。

3、真菌 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耕作层中,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中第三个大类。 4、藻类 土壤中发育有许多藻类,大多数是单细胞的硅藻或呈丝状的绿藻和裸藻。 5、原生动物 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包括纤毛虫、鞭毛虫和根毛虫等类,它们都有是单细胞的,并能运动的微生物。

二、土壤中生物残体的腐烂分解。

土壤每年接受大量生物残体,它们主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腐烂分解而无机质化,同时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又被分解,无机质化。

1、植物残体成分及其分解 植物残体它们在土壤中腐烂分解的强度随不同的材料和土壤环境(水.肥.气.热条件)而变化。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由微生物分别地、接力地分解之。 2、有机物中氮、磷成分的矿化

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氮、磷、硫和其他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无机质化(矿化)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如果有机残体中的C:N比例小于25:1。则微生物在分解这些植物物质时,除了吸收一部分氮素合成身体的蛋白质外,同时释放出无机氮,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了下一茬作物的速效氮素养料水平。

三.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起爆效应

以腐殖质为主的土壤有机质不断地在形成、分解和矿化的过程中,矿化的结果产生碳、氢、氧、磷、硫等的无机化合物。有机肥料施用,作物残茬和绿肥翻耕之后引起土壤矿化强度高峰的发生,矿化高峰发生的迟早、高峰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它们提供植物矿质养料的特点,就氮、磷养料而言,其特点体

现在肥效发生的迟、早、猛、缓,等,在有些情况下“起爆作用”也可能是负值,即促退了原有土壤有机质的矿化。

四、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

以腐殖质为主要和稳定成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不断形成、分解的过程中;在比较稳定的环境里,含量水平是相对稳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rv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