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1-08 19: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 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课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最后通过上网学习,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四、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的一部分性质,你还记得有哪些么? 生:无色无味,无气味,能够流动。 师:真的能够流动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么? 四、活动三:转移空气

提问:这个瓶子里面是空的吗?为什么?

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瓶子里面的空气移到杯子里? 活动: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是谁赶走了玻璃杯里的水?为什么瓶子会进水了?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想办法转移空气,并让学生思考瓶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玻璃杯里

的?空气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实验和思考,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五、活动四:压缩空气

导入:出示注射器,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塞上活塞。

提问:注射器里有什么?如果用手指用力压注射器的活塞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活动:学生实验并记录推活塞前注射器的数据、推活塞后注射器的数据,手推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交流:对比推活塞前后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手推活塞时有什么感觉?松手后活塞是怎样运动的?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让学生猜想推活塞会出现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实验和数据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突出学生在

探究过程的主体性。

六、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 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讨论: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问题:从形态、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讨论:分小组讨论。 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 归纳:描述空气和水的特征。 八、小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ru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