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知网百科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3 02: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清文学家、经学家。原名一鸣,字皋闻,一作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工词赋及散文,以儒学论词,重视比兴寄意,求其意内言外之旨,词作沉着而意旨隐晦,对浙派词末流的弊端,有所纠正,对清词影响深远,使其体格至此为之一变,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散文简洁,与恽敬齐名,二人思想趋近,同为阳湖派宗师。善篆书。专治《周易》、《仪礼》,《礼》主郑玄,《易》主虞翻。在美学思想上,受传统美学积淀颇深,提出“缘情造端,兴于微言”、“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词选序》)等美学命题。要求借物抒情达意,力主“情”、“物”应相比相融。提出“象”的审美范畴,认为“象”乃人之感官知觉到的艺术审美形式,以此作为“情”“物”交融之中介:“夫民有感于心,有概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故不得已者,而假于言。言,象也。象必有所寓。”(《七十家赋钞目录序》)认为托“经”据“传”以立其义为词之本质特征。借《说文解字》中“意内而言外,谓之词”一句以解“词”义,并改变了历史上视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偏见。从体制和情感上揭示出词“其文小,其声哀”的形式特点;又将词与《诗经》中的变风、变雅及《离骚》此类作品相比,揭示出其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的情感、内涵意蕴。其词学美学对常州词派起到奠基的作用。著作有《茗柯文编》、《茗柯词》,编有《七十家赋钞》、《词选》。 - 来源:美学大辞典

?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皋闻,一字皋文,号若柯。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经学出于惠栋、江永,精研《易》、《礼》。《治易》专述汉人之说,而以虞翻为宗。所著《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等,主要发明汉《易》。推崇虞翻上继孔门,认为汉人《易》说,唯虞氏得孟喜之正传,继七十子之微言。治礼则宗东汉郑玄。有《仪礼图》、《仪礼词》、《读仪礼记》。著作另有《易义别录》、《易纬略义》、《易图条辨》等。 - 来源:孔子百科辞典

?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平生治经最重《易》、《仪礼》。认为不尽见其辞而欲论其是非,犹以偏言断狱,而汉魏解《易》者惟虞翻之说较为详备,乃专攻虞说,著《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易礼》、《虞氏易候》、《虞氏易言》,求其条贯,释其疑滞,申其亡阙,表其大旨。治礼则宗东汉郑玄。有《仪礼图》、《仪礼词》、《读仪礼记》。又工词及散文,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有《茗柯文》、《茗柯词》。善篆书。另有《易义别录》、《易纬略义》、《易图条辨》、《墨子经说解》等。 - 来源:哲学大辞典·下

? 清文学家、学者。 原名一鸣,字皋闻,一作皋文,号茗柯。江苏武 进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 修。出朱珪门下,得其助力。治经,《易》主虞翻, 著《周易虞氏义》,礼主郑玄,有《仪礼图》、《读 仪礼记》。少为辞赋,学司马相如、扬雄的古赋, 《黄山赋》称名篇,选《七十家赋钞》以标宗旨。 及壮,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 称阳湖派的宗师。词为常州派的开山祖,以儒 学见解论词,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之旨,上 接《风》、《骚》。与弟琦合编《词选》,示人以准 则。对浙派词末流的弊病,有所纠正。清词至 此,体格一变,影响直至清后期。潘德舆于《词 选》有不满,谓其“标高揭己,宏音雅调,多被排 摈”(《与叶生书》)。朱祖谋则许其有“回澜力”, 为“词源疏凿手,横流一别见淄渑”(《望江南》 词)。自为词,谭献谓其“胸衿学问,酝酿喷薄而 出,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箧中 词》),文廷式则以为“张皋文具子瞻之

心,而才 思未逮”,“然斐然有作者之意,非志不离乎方 罫者矣”(《云起轩词自序》),沈曾植谓其“疏节 阔调,犹有曲子律缚不住者”(《海日楼札丛》)。 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另编有《七十家赋 钞》。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 传》卷六九、《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六、恽敬《张 编修惠言墓志铭》。

- 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下册

? [清]初名一鸣,字皋文,一字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

张惠言(1761-1802)[清] 初名一鸣,字皋文,一字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少受《易》,通大义,年十四为童子师,乾隆五十年(1785)馆歙县岩镇。五十二年(1787)在京与同里恽敬定交,遂专力于古文,与恽敬创“阳湖派”。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惠言貌清癯,须眉作青绀色。少为词赋,尝与扬雄、司马相如相近,及壮又学韩、欧。亦工篆书,恽敬云:“皋文篆书初学李阳冰,后学汉碑额及石鼓文。”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其篆书“深究秦篆,入能品下。”兼作画,不轻示人。著有《茗柯文》六编九卷、《茗柯词》一卷、《说文谐声谱》二十卷,及《百衲碑》《七十家赋钞》六卷等。

[清] 张惠言 七言联

- 来源: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

? 字皋文, 武进 (今江苏武进) 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他论词主张比兴寄托,取法风骚。有 《茗柯词》。 - 来源: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

? 中国清代散文家、词人。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39岁时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张惠言先治经学,工骈文辞赋,后来合骈、散文之长于一炉,开创了阳湘派,之后又主张文学韩愈、欧阳修。张惠言不满清初以来浙西派词人以姜夔、张炎为宗,专在格调清空上下工夫的词风,力主“比兴寄托”,强调词要“意内而言外”,如同“诗之比兴”一样。他还选录了唐、五代、宋词44家,共116首词,名为《词选》,体现和贯彻了他所创立的常州词派的主张,对清代词风有很大影响。 - 来源:世界诗学大辞典

? 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早年治经学,工骈文辞赋,后受桐城派刘大櫆弟子王杓、钱伯坰的影响,与同里恽敬共治唐、宋古文,欲合骈、散之长,开创阳湖派。后来文学韩愈、欧阳修。其文章或恢宏奇丽,或温润朴健,卓然为一大家。又以词名,为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创者。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等。 - 来源: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 ? 别名(字或号):皋文 籍贯:江苏武进

生年(公元和历史纪年):公元1761清乾隆26年辛巳 卒年(公元和历史纪年):公元1802清嘉庆7年壬戌 - 来源: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

?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年十四,为童子师。嘉庆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后改翰林院编修。精《周易》,通《仪礼》主郑康成。工词及散文。为常州词派创始人。又与恽敬同为古文中阳湖派之首。古文初学司马相如、扬雄,又仿韩愈、欧阳修。散文颇修洁。工篆书,很有名。有《茗柯文》五卷、《茗柯词》一卷及《周易虞氏义》、《说文谐声谱》多种等。 - 来源: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 参见“美学”分部“张惠言”条。 - 来源: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 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散文创作为阳湖派之首,词作开常州一派。辑唐宋人词为《词选》。论词强调比兴寄托,所谓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 于词中寻绎“缘情造端”“低回要眇之致”。选词讲究词作的现实意义,这在词坛浙派末流萎靡枯寂、无病呻吟之际,有疏凿词源,振聋发聩之功,惟索引过甚,开论词主观附会之风。著有《茗柯词》、《茗柯文编》等。 - 来源: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 字皋文,号茗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少工为赋,尝拟司马相如、扬雄之文。后学古文,取法于刘大櫆弟子王明甫。与恽敬同为“阳湖派”开创人。所作散文以简洁见长。又工词。论词反对浙西词派,主张“意内言外”,强调比兴讽谕,开创了常州词派。曾辑《词选》。清词至常州派出而体格一变,实受此选影响。所为词颇沉著,流于隐晦。治经学,深于《易》、《礼》。兼善篆书。有《茗柯文编》、《茗柯词》等。另编有《七十家赋钞》。

- 来源: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

?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实录馆纂 修官。初好词赋,后学韩愈、欧阳修及桐城派古文义法, 终为常州词派创始人。有感于“不可无其道而徒有其 文”,进而又致力经学,尤深于《易》、《礼》。认为惠栋之 《易汉学》与《周易述》“未能尽通”,拟“旁征他说以合 之”。但认为汉、魏诸家解《易》者惟虞翻之说较为详备, 故治《易》专主虞说,“以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 滞,信其亡阙”(《周易虞氏义序》)。著《周易虞氏义》、 《虞氏消息》、《虞氏易礼》、《虞氏易候》、《虞氏易言》。此 类治《易》之作被阮元誉为“专家孤学”。其治《礼》专主 郑玄,著成《仪礼图》、《仪礼词》、《读仪礼记》。另著有 《易义别录》、《易图条辨》、《墨子经说解》、《茗柯词》、 《茗柯文》等。 -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

? 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祖上三代秀才,惠言4岁丧父,靠母、姊艰难维持,14岁即为童子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本省乡试,教习景山官学,期满,适母病逝,即归丁母忧。七次参加礼部考试,始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3年后病卒。

他精通《周易》、《仪礼》,为乾隆时著名经学家,著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义礼》、《易候》、《易事》、《易言》、《周易郑荀义》、《周易别录》、《义图条辨》等。早年好为词赋,曾专攻骈文,后又致力古文,与恽敬创“阳湖派”。“阳湖派”为矫桐城派狭窄之陋,推崇韩愈的“明道”主张,提倡模仿诸子百家及唐宋古文,思想较解放,但理论及创作均不及桐城派影响大。惠言又为“常州词派”创始人,是继朱彝尊后词坛盟主。鉴于“浙江词派”一味拟古,寄兴不高而提倡“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令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渺,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情,则近之矣。”(《词选·自序》)于嘉庆二年(1796年)辑《词选》,选唐宋四十四家词为常州词派范本。由于他们极力寻求微言大义,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弊。惠言词作多为身世之感和君国之忧,气势雄健,寄托深远,亦有词旨隐晦,难于索解之作。著有《茗柯文集》,《茗柯词》等。其弟张琦,清代名医,亦常州派词人,有云“超俊不让乃兄”,著《立山词》等传世。 - 来源: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

? 字皋文,号茗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所作散文以简洁见长。又工词。论词反对浙西词派,主张“意内言外”,强调比兴讽谕,开创了常州词派。曾辑《词选》。清词至常州派出而体格一变,实受此选影响。所为词颇沉著,流于隐晦。治经学,深于《易》、《礼》。兼善篆书。有《茗柯文编》、《茗柯词》等。另编有《七十家赋钞》。 - 来源:插图本简明中国古典文艺辞典

? 字皋闻。江苏武进人。清代皖派著名学者, 精通经史小学, 尤专精于 《易》《礼》。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实录馆纂修官、翰林院编修。所著 《周易虞氏义》, 发明虞翻 《易注》的条例,解释其疑滞不通之外,更采诸家易说补其亡阙。他认为宋人杨复《仪礼图》不甚精确,便以郑注为主,兼采唐宋元人及同时诸儒之说, 重为图表,撰成 《仪礼图》。 这是他关于 《礼》 的代表作, 此外他还著有《周易郑荀义》、 《墨子经说解》、 《荀氏九家义》、 《消息》、 《易礼》、 《易事》等。 - 来源:汉语知识词典

? 清学者、文学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后为翰林院编修。早年治经学,专攻《周易》、《仪礼》。好骈文。后在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影响下,治唐、宋古文,并欲融合骈文、散文之长而成一体,与同乡恽敬开创“阳湖派”。为文笔致简洁晓畅,风格或恢宏绝丽,或温润朴健。一些作品在客观叙述中暴露出社会的黑暗。又有感于浙西词派题材狭窄而开创“常州词派”,将儒家诗论引入词论之中,重视教化,提出“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要意在笔先,情感蕴藉,词调深沉,意旨隐晦,并力图从前人作品中发掘微言大义,但往往失于穿凿附会。词作能体现出常州词派的理论,其咏物写景词多有寄托,或借此喻彼,词风深婉沉挚。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并编选有《词选》、《七十家赋钞》。 - 来源:文学百科大辞典

? 清文学家。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官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工词文。其词学美学观点,认为词的本质特征,是托“经”、据“传”以立其义。以《说文解字》中释语词“意内而言外,谓之词”一句,作为“词”的文学形式的定义,改变了以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念。认为词的外在形式特点是“其文小,其声哀”,从体制和情感揭示其形式。又从其思想情感、内容意蕴,指出词与《诗经》中的变风、变雅及《离骚》一类作品相比,均为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又提出“缘情造端,兴于微言”、“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同上)等美学命题,强调“情”与“物”的相比相合。要求借助物化情意的艺术手段,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又提出“象”的审美范畴,作为“情”与“物”交融的中介。“夫民有感于心,有慨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故不得已者,而假于言。言,象也。象必有所寓。”(《七十家赋钞目录序》,《茗柯文编·初编》)指出“象”是人的感官把握的艺术审美形式。反映其重视词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其美学观点居于常州词派的创始地位。著有《茗珂文集》、《茗珂词》。

- 来源:中华美学大词典

? 清学者、文学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后为翰林院编修。早年治经学,专攻《周易》、《仪礼》。好骈文。后在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影响下,治唐、宋古文,并欲融合骈文、散文之长而成一体,与同乡恽敬开创“阳湖派”。为文笔致简洁晓畅,风格或恢宏绝丽,或温润朴健。一些作品在客观叙述中暴露出社会的黑暗。又有感于浙西词派题材狭窄而开创“常州词派”,将儒家诗论引入词论之中,重视教化,提出“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要意在笔先,情感蕴藉,词调深沉,意旨隐晦,并力图从前人作品中发掘微言大义,但往往失于穿凿附会。词作能体现出常州词派的理论,其咏物写景词多有寄托,或借此喻彼,词风深婉沉挚。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并编选有《词选》、《七十家赋钞》。 - 来源:文学百科大辞典

? 清文学家。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官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工词文。其词学美学观点,认为词的本质特征,是托“经”、据“传”以立其义。以《说文解字》中释语词“意内而言外,谓之词”一句,作为“词”的文学形式的定义,改变了以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念。认为词的外在形式特点是“其文小,其声哀”,从体制和情感揭示其形式。又从其思想情感、内容意蕴,指出词与《诗经》中的变风、变雅及《离骚》一类作品相比,均为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又提出“缘情造端,兴于微言”、“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同上)等美学命题,强调“情”与“物”的相比相合。要求借助物化情意的艺术手段,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又提出“象”的审美范畴,作为“情”与“物”交融的中介。“夫民有感于心,有慨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故不得已者,而假于言。言,象也。象必有所寓。”(《七十家赋钞目录序》,《茗柯文编·初编》)指出“象”是人的感官把握的艺术审美形式。反映其重视词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其美学观点居于常州词派的创始地位。著有《茗珂文集》、《茗珂词》。

- 来源:中华美学大词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rf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