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科大考研分析化学课本本章小结中的基本概念汇总

更新时间:2024-03-14 17: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本本章小结中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2、相对误差:以真实值的大小为基础表示的误差值 3、系统误差 也叫可定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和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主要有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和操作误差。 4、偶然误差 也叫随机误差或不可定误差,是由一些偶然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

5、准确度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6、精密度 平行测量的各测量数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7、置信区间 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8、有效数字 实际上能测量的数字。

第3章 滴定分析概论

(1)化学计量点 当化学反应按计算关系完全作用,即滴入的溶液中物质的量与待测定的组分的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称为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2)返滴定法:又称剩余滴定法或回滴定法,当反应速率较慢或反应物是固体的情形,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再瞬间定量完成,此时可先加入一定量的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定量完成后用另一种标准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称为返滴定法。

(3)置换滴定法:对于不按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反应(如伴有副反应)的物质,有时可通过其他化学反应进行滴定,即加入适当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被定量地置换成另一种可直接滴定的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此生成物,称为置换滴定法。

(4)分布系数 一定型体的平衡浓度占分析浓度的比值,称为该形体的分布系数。

(5)副反应系数(α) 物质每种存在型体浓度与物质各种存在型体总和比值的倒数,称为副反应系数。

第四章

1、 酸碱的定义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2、酸碱强度 用离解常数Ka或Kb表示,Ka(Kb)越大,其酸碱性越强。

3、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和质子自递系数: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

4、酸(碱)的浓度 在一定体积溶液中含有某种酸(碱)溶质的量,即酸(碱)分子的分析浓度。

5、酸(碱)度 溶液中H+(OH-)的浓度,严格地说是H+(OH+)的活度,常用p(OH)表示

6、酸碱的分布系数 溶液中某种酸碱型体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7、质子条件式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应该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这种质子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质子条件式。

8、酸碱指示剂和变色范围 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酸或弱碱,这些弱酸或弱碱与其共轭碱或酸具有不同的颜色。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范围称为变色范围。

9、酸碱滴定曲线 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标准溶液体积或反应完全程度变化的图形,突变所在的pH值称为滴定突跃迁。

10、酸碱滴定突跃和滴定突跃范围 化学计量点附近溶液pH值点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pH值范围称为滴定突跃范围。

11、 滴定误差 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间不一致引入的相对误差。 12、非水滴定法 在非水溶剂中进行化学的滴定分析方法称为非水滴定法。

13、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 将不同强度的酸或碱性均化到同一强度水平的效应称为均化效应。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成为区分效应。

14、在酸碱滴定中,重要的是估计被测定物质能否被准确滴定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为pH=PkIn+-1,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突

跃范围的指示剂可用来指示终点。

15、溶剂的性质(酸碱性、离解性和极性)对滴定产生影响,溶剂的碱性越强,酸性物质在该溶剂中中显示的酸性就越强;反之,溶剂的酸性越强,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显示的碱性越强。质子溶剂存在质子自递反应,溶剂的Pka越大,滴定的突跃范围就越大,滴定终点越敏锐。溶质在溶剂中的理解与溶剂的记性有关。极性强的溶剂介电常数答,溶质在这种溶剂中容易解离,酸碱的强度增大。常利用均化效应来测定混合酸碱的总量,利用区分效应来测定混合酸(碱)中各组分的含量。

16、非水溶液中滴定弱碱,通常选择对碱有均化效应的冰醋酸作为溶剂,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作标准溶液,滴定终点的确定常采用电位滴定法,或者以结晶紫为指示剂。测定不太若的羧酸类,常以醇作溶剂;弱酸和极酸性的滴定,则以乙二胺、二甲基甲酰等碱性溶剂为宜;甲基异丁酮不发生自身解离,是良好的区分性溶剂,适用于混合酸的区分测定;常用的碱标准溶液为甲醇钠的苯-甲醇溶液,常用的指示剂是百里酚蓝。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

1、稳定常数:金属离子M与络合剂Y(通常指EDTA)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络合化合物MY的平衡常数。

2、累积稳定常数(β):金属离子M与络合剂L逐级形成MLm型配合物,将逐级稳定常数一次相乘,则得到各级积累稳定常数。

3、副反应系数(α):将被测金属离子M与滴定剂Y之间的反应作为主反应,其他副反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包括酸效应系数αy(H),络合效应系数αM(L)

4、条件稳定常数K’MY 在一定条件下,校正了各种各副反应后,生成络合物的实际稳定常数称条件稳定常数。

5、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多基络合体的络合物,其络合比一般是1:1,。反应速率快,生理的络合物水溶性大,稳定性高,大多数金属与EDTA络合物无色,便于用指示剂确定终点。 6、络合滴定通常采用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化学计量点与指示剂的变色不可能完全一致。假

设△pM’=+-0.2,用等浓度的EDTA滴定初始浓度为c的金属离子M。通过计算lgc*KMY’为8,6,4时的终点误差非别为0..01%,0.1%,1%。要使误差在滴定分析的允许范围内(0.1%),需满足lgc*K’MY

>=6,或cK’MY>=10。

7、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络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终点颜色变化才明显;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络合物(Ml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络合物(MY)的稳定性低。这样EDTA才能夺取Min中的M,使In游离而变色。一般要求K’MY/K’MIn>100. 8、某些金属离子可与指示剂生成稳定络合物,使终点时产生封闭现象,变色不敏锐,因此测定这些离子时需要采取消除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9、为了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在络合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有络合掩蔽法,沉淀掩蔽法和氧化还原掩蔽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滴定法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方法。

2、氧化形和还原形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本身被还原,从氧化形变为还原形,本身被氧化,从还原形生成氧化形。

3、标准电极电位Φ 给定电极与同温度下标准氢电极所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成电对的半电池反应中氧化形和还原形的活度为1mol/L

4、条件电位Φ 在考虑离子强度以及副反应存在的条件下,氧化形和还原形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时的电位称为条件电位,仅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

5、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即影响电对物质的活度系数和副反应系数的因素,主要有盐效应,酸效应,生成沉淀和生成络合物。

6、指示氧化还原滴定重点的常用指示剂有自身指示剂,特殊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示剂。 7、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直接滴定、置换滴定、回滴定和空白滴定等方法都有应用。根据滴定剂名称,氧化还原滴定法可分为碘量法、高锰酸钾法、溴量法、铈量法、高碘酸钾法、亚硝酸

钠法、重络酸钾等。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滴定法

(1)络酸钾指示剂法 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氯化物或溴化物时,采用K2CrO4为指示剂的滴定方法。

(2)铁铵矾指示剂法 分为直接法和返滴定法。直接滴定法是采用NH4SCN(或KSCN)为标准溶液,在HNO3酸性溶液中测定Ag+。返滴定法是在含有卤素的HNO3溶液酸性溶液中测定Ag+,返滴定法是在含有卤素离子的HNO3溶液中,加入定量过量的AgNO3 ,用NH4SCN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的AgNO3,采用铁氨矾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3)吸附指示剂法 用AgNO3为标准溶液,以吸附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4)重量分析法 通过称量物质的量确定被测组分质量分数的一种定量滴定方法。

(5)共沉淀 进行沉淀时溶液中某些可溶性杂质夹杂在沉淀中沉下来,混在于沉淀中的现象 (6) 后沉淀 在沉淀析出后,溶液中原来不能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寂出来的现象。 (7)盐效应 在难溶解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由于加入其它易溶电解质,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8)酸效应 溶液的酸度 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9) 同离子效应 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10)络合效应 溶液中存在能与构品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的现象。 第8章 电位分析法及永停滴定法

(1)化学电池 由两个电池和电解池组成。根据电极反应是否自发产生,化学电池分为原电池和电解池两类。若电池两电极上自发产生电极反应,即构成原电极。若需在电池的两个电极上施加一个外电压,方可产生电极反应,称为电解池。

(2) 可逆电极 电极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反应速率较快的电极为可逆电极。组成电极的两个电极都是可逆电极的电池称为可逆电池。

(3)振动自由度 基本振动的数目。

(4)简并 振动形式不同,但震动频率相同而合并的现象称为简并。

(5)红外非活性振动 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震动能级跃迁的振动,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6)基本振动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μ≠0,(2)vL= v△V

(7)基频峰 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线,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峰。

(8)倍频峰 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线,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等,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9)泛频峰 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10)特征峰 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称为特征峰。 (11)相关峰 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称为相关峰。 (12)特征区 在红外光谱中,4000-1250cm-1的高频区称为特征区。 (13)指纹区 在红外光谱中,1250-200cm-1的低频区称为指纹区。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原子核的进动 有磁矩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一方面自旋,一方面取一定角度绕磁场转动,这种现象通常就叫做进动,也称为拉摩尔进动(Larmor precession)

(2)弛豫历程 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称为弛豫历程。

(3)化学位移 由于核周围分子环境不同,使得核磁共振频率发生位移的现象叫做化学位移。 (4)局部抗磁屏蔽 由于核外电子云产生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得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局部抗磁屏蔽。(local diamagnetic shielding)

(5)磁各向异性 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环电流所产生的感应磁力线具有闭合作用,使得质子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称为磁各向异性。(magnetic anisotropy) (6)自旋系统 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自旋偶合。(spin-spincoupling)

(7)自旋裂分 由自旋偶合引起核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裂分(spin-spinsplitting)简称自旋裂分或自旋分裂。

(8)磁等价 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的核)与分子中的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种核称为磁等价(magnetic equivalence)核,或磁全同核。

(9)自旋系统 分子中几个核相互发生自旋偶合作用的独立体系称为自旋系统(spin system). (10)一级图谱 分子中质子偶合服从n+1律的图谱称为一级图谱或一级光谱。(first order spectrum) 第15章 质谱法

(1)离子源 质谱仪中使分析物质由电离变成正离子或负离子的部分。常见的有电子轰击离子源、化学离子源、场致源、快速原子轰击离子源等。

(2)质量分析器 质谱仪中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离的装置称为质量分析器。

(3)相对丰度 以质谱中最强峰的高度定位100%,此峰称为基峰,以此峰高度去除其他各峰的高度,所得的分数即为各离子的相对丰度,又称为相对强度。

(4)分子离子 分子在离子源中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5)碎片离子 分子在离子源中获得能量,超过分子离子所需的能量时,分子中某化学链断裂而产生碎片离子。

(6)同位素离子 质谱图中含有同位素的离子称为同位素离子。

(7)亚稳离子 离子离开离子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的母离子称为亚稳离子。由于母离子中途已经裂解生成某种离子和中性碎片,记录器中只能记录这种离子,也称这种离子为亚稳离子,由它形成的质谱峰为亚稳峰。

第17章 综合光谱解析法

(1)保留时间(ts)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 (2)死时间(t0) 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0’) 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在柱后停留的时间,即由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所得的时间。

(4)死体积(V0) 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被流动相占有的空间

(5)保留体积(VR) 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

(6)调整保留体积(VR’) 由保留体积中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7)保留指数(Ix)以两个保留时间紧邻待测组分的正构烷烃为基准标定该组分保留的相对值。 (8)标准差(σ) 正常色谱峰的两个拐点间距离之半。 (9)半峰宽(W1/2)色谱峰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10)峰宽(W) 通过色谱峰两个拐点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11)容量因子(k)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12)理论塔板高度(H)与理论塔板数(n) 塔板理论中,将每层塔板的高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一个色谱系统具有理论塔板高度的数目称为理论塔板数。

(13)涡流扩展项或称多径项(A):由于组分分子在色谱柱中移动途径不同所造成的色谱峰展宽。

(14)纵向扩散项(B/μ)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谱带前后存在浓度差而引起色谱峰的纵向扩散。 (15)传质阻抗项(Cu)影响组分(物质)在色谱柱中传递过程(溶解或吸附、平衡、转移等)的阻力,称为传质阻抗系数。

(16)分离度(R) 相邻两色谱峰峰尖距离对平均峰宽的比值。 第18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1) 分配系数(K) 在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广义)达到平衡时,其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该组分在此温度下的分配系数。 (2)容量因子(k)在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广义)达到平衡时,其在固定相中的质量与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称为该组分在此温度下的容量因子。

(3)保留时间(tR)从进样开始计时,到柱后某组分流出1/2量的时间间隔,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即由进样到在柱后出现该组分极大点的时间间隔。

(4)保留比(R’)在单位时间内,某组分在流动相中停留的时间分数(多用于柱色谱) (5)比移值(Rf) 在单位时间内,某组分的移行距离与流动相的移行距离之比。 (6)分离度(R) 在平面色谱中,两相邻斑点中心距离与两斑点平均宽度(直径)之比。 (7)分离数(SN) 在平面色谱中,两相邻斑点的分离度为1.177时,在R1等于0-1的斑点间可容纳的色谱斑点数。

(8)交联度 离子交换色谱中交联剂的含量,常用质量分数表示。

(9)交换容量 每克干树脂中能参加交换反应的活性基团数量,常用mmol/g表示。 第19章 气相色谱法

1、 麦氏常数 标准物质m在某一固定相和标准固定液(通常用角鲨烷)中的保留指数之差值,用于该固定液相对极性强弱的度量。

2、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将被测组分转变为另一种化合物(称为衍生物),再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的方法。

3、检测限(D)某组分的峰高恰为噪声的2倍时,单位时间内由载气引入检测器中该组分的质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组分的量称为检测限。

4、程序升温 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柱温,称为程序升温。

5、定量校正因子 进入检测器的组分的量与检测器产生相应色谱峰面积或峰高之间的关系式中,比例常数称为该组分的定量校正因子。

6、外标法 以待测组分的标准品作为对照物质(对照品),对比求算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7、内标法 选一样品不含的标准品(内标物),加到样品中作为对照物质,对比求酸待测组分的含量的方法。 第20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液-固吸附色谱法 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的夜相色谱法,称为液-固吸附色谱法。

2、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法(简称正相色谱法) 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相色谱法。 3、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法(简称反相色谱法) 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相色谱法。 4、化合键合相色谱法: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合键合固定相(简称固定相)。以化合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称为化合键合相色谱法。 5、离子对色谱法 在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使样品离子在流动相中生成中性离子对(离子对模型说),而增加分配系数,改善分离效果的色谱法。

6、离子交换色谱法 在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使样品离子在流动相中生成中性离子对固定相中的溶解度,而改善分离效果的色谱法。

7、离子抑制色谱法 调节反相洗脱流动相的酸碱度,以抑制样品组分的解离,增加其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而改善分离效果的色谱法。

8、空间排阻(凝胶)色谱法 具有一定孔径要求的多孔性填料,称为凝胶。用凝胶为固定 ,利用凝胶的孔径与被分离组分分子线团尺寸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而分离、分析的色谱法,称为空间排阻色谱法。

9、手性色谱法 以手性固定相或流动相中加入手性试剂,使不同构型的立体异构体的分配系数产生差别,而达到拆分、分析目的的色谱法。

10、胶束色谱法 以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溶液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11、环糊精色谱法 以环糊精为固定相或以环糊精溶液为流动相,分离、分析异构体的色谱法 12、亲和色谱法 将配基固定在载体上,利用生物样品分子与配机的专属亲和作用的差别,而达到分离或纯化的色谱法

13、溶剂极性参数(P’) P’是溶剂与乙醇(质子给予体)、二氧六环(质子受体)及硝基甲苯(强偶极)3种参考物间的分子作用力(极性作用力)的量度。S越大,溶剂洗脱能力越大。 14、溶剂强度因子(S) 在反相色谱法中溶剂洗脱能力的量度。S越大,溶剂洗脱能力越大 15、梯度洗脱 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 第21章 毛细管电泳法

1、电泳 在缓慢溶液中,带点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现象。

2、电渗 缓冲溶液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带电的管壁整体朝一个方向迁移的现象,而形成电渗流。

3、电渗淌度(μeo) 缓冲液在单位电场强度时的迁移速率

4、电泳淌度(μep)溶质(离子)在缓冲液中,单位电场强度时的迁移速率。 5、表面淌度(μapp) 离子的电泳淌度和背景缓冲液的电渗淌度的矢量和。 第22章 色谱联用技术

1、色谱联用技术:将两种色谱法或色谱法与光谱法联用的方法,包括两大类,色谱-色谱联用技术和色谱-光谱联用技术

2、总离子流色谱图:总离子流随色谱时间而变化的谱图。

3、选择离子监控方式:监控色谱过程中所选定质荷比的离子随时间变化的谱图(即质量离子色谱图)

4、ESI 称为电喷雾离子化源,是目前为止“最软”的电离技术,它将溶液中的分析物离子转化为气态离子。

5、APCI 称为大气压化学离子化源,也是一非常软的离子化技术,他将溶液中的样品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y 一切随缘

1、电泳 在缓慢溶液中,带点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现象。

2、电渗 缓冲溶液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带电的管壁整体朝一个方向迁移的现象,而形成电渗流。

3、电渗淌度(μeo) 缓冲液在单位电场强度时的迁移速率

4、电泳淌度(μep)溶质(离子)在缓冲液中,单位电场强度时的迁移速率。 5、表面淌度(μapp) 离子的电泳淌度和背景缓冲液的电渗淌度的矢量和。 第22章 色谱联用技术

1、色谱联用技术:将两种色谱法或色谱法与光谱法联用的方法,包括两大类,色谱-色谱联用技术和色谱-光谱联用技术

2、总离子流色谱图:总离子流随色谱时间而变化的谱图。

3、选择离子监控方式:监控色谱过程中所选定质荷比的离子随时间变化的谱图(即质量离子色谱图)

4、ESI 称为电喷雾离子化源,是目前为止“最软”的电离技术,它将溶液中的分析物离子转化为气态离子。

5、APCI 称为大气压化学离子化源,也是一非常软的离子化技术,他将溶液中的样品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y 一切随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r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