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2次作业

更新时间:2023-06-12 10: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历史第2次作业

市一中 俞晖

学习《深化学科整合 拓展历史思维》完成以下思考题:

1、通过视频学习,说说在历史教学中深化学科整合,拓展历史思维应做好哪几方面的整合?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1)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科自身知识的整合。选好知识的停靠点、思维的激发点、参与的切入点、能力的生长点和综合的联系点。这种处理克服了学科自身支离破碎的状况,同时防止了知识内容的僵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综合发散思维。

(2)注重学科间的历史整合,要随时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史学研究的动态,在更高的领域上来驾驭教材。学科间的历史整合可以消除学科分离和界限分明的学科封闭的弊端,可以实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丰富内涵。

(3)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聚集的生活经验的整合,体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更鲜活、更现实、更实际。

(4)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情感的统一。如果不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情感的整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固有的生命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情感就会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也会被遮蔽。

2、举例说明你在历史教学中,你是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学生情感的整合的。(不少于500字,必须是原创)。

答:第一,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诗歌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配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第二,教学时,教师让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等。学生可能会对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学习《世界现代史内容标准解析》完成以下思考题:

1、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国内史学界一直存在哪两种看法,依据是什么?

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上就一直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的政权,人们认为它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历史的里程碑,因此,就应当把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纵向发展。

另外一种看法,就是以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看法的理论依据,不仅仅是上面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而且也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的阐述。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叙述,现在的史学家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始终存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而导致的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进。横向发展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互动不断扩大,联系日益密切,世界也就日益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我们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因此,把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或者上限是比较合适的,这种看法也获得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继承了原有的“课程目标”理念,对世界现代史来说,三维目标的整体设计有哪些要求? 答:(1)知识与能力

课程标准在世界现代史内容的导言里,提出了世界现代史在知识和能力目标方面的要求,主要有这样的两项要求。 一个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上,要求学生要知晓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还有重要的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体趋势。在标准中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重要的”,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像列宁、甘地、凯末尔、罗斯福这些人物,像萨拉热窝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万隆会议等历史事件。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第二项要求,就是归纳、概括,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要学生通过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了解当今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了解我们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整个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过程与方法

在世界现代史内容的导言里,还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目标被定义为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要突出学习的价值。过程与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和技巧的提升过程,它强调几种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中培养能力。课标里面特别注重的一条就是运用史料进行论证历史的能力。我们学历史,要从历史中升华一些历史认识,得到一些历史的经验,很明显,要通过历史知识,在分析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升华认识。但是分析历史知识借助于史料,史料是史学的生命,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史料进行论证历史的能力。第二种能力就是要运用历史地图。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或者说在历史学习的起始阶段要跟学生强调的,学习世界现代史特别强调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如“一战”、“二战”这些战争,战争过程当中形成的国际关系的一些改变情况,都可以从地图中体现出来,从地图中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世界状态。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与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到现在的世界现代史,有些内容离我们非常近,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搜集资料相对古代史来讲可能更方便一些,所以在世界现代史部分强调了这一点。另外还有一个,强调要提高或者培养学生的口头的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不仅要学会分析、学会理解,还要学会表达,表达有口头表达,还有

书面表达。在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新修订的课标的表述更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哪些方法,在过程中到底要提高什么能力,课标表述得非常到位、非常全面了。学生从初一开始学习历史,经过两年的学习,学到世界现代史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够运用历史的思维、历史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应该说定得非常准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世界现代史中有一定的优势和独到的功能。世界现代史,其实是让我们看当今世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有四方面。一方面,就是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正确认识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这一点,在世界现代史方面,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感触是非常深的,所以中国也要学习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这种心态和视野是我们作为一个正在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中国的国民应该具备的。第二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是多样的多元的,而且是很复杂的,不是说只是单线的,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乐观、豁达、坚韧、健全、不怕困难的人格和品格,能够促进学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世界现代史上有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空前的灾难,但“二战”以后六十多年没有世界大战。所以第三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要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而且要从历史中汲取战争的教训和避免战争的智慧,这一点也很重要。当然,今天不可能没有战争,可是在很多问题上,人们可以通过和平的、协商的、政治解决的方式来解决。第四方面,能够了解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希望学生初步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全球的一些问题,任何单个的国家,不管它多强大,它也没法解决,一定要国际合作来解决全球问题,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世界现代史课程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是有独特的功能的。

3、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试卷的讲评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就学生的某次检测,设计一节历史讲评课。(必须是原创)。

八年级历史试卷讲评课(八下第一、二单元)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2、 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评方法:学生自主改错,教师讲解,师生共同讨论。

三、讲评重点:出现错误较多部分。

四、讲评过程:

1、教师对试卷进行总评:首先简介本次测试学生成绩情况。然后简介试卷情况;题型和中考题型一致,考试范围包括八下第

一、二单元,难度适中。

2、学生自主改错: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自行改错,可以看书本,不会的题目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然不会的在试卷上做标记。

3、各小组统计本组的疑难问题并交给老师。

4、教师针对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并分析错误原因。

选择题:

第2题,由于同学对于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记忆不清楚,导致推算纪念币的发行时间出错,因而平时必须加强对重要时间的整理、归纳和反复记忆。

第6题,由于同学没有先看问题和选择项,再去研读史料,导致出错,因而要注意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材料式选择题。 第9题,由于学生对书本的部分重要图片复习不到位,导致出错,因此复习的时候要加强对重要图片的关注。

第12题,由于学生没有认真研读材料中“一五”计划时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导致选择错误,所以必须要仔细研读材料。 第14题,由于学生没有抓住民歌中的最后一句关键句,结果被前面的迷惑性信息误导而出错。

第18题,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没看清“不可能”三个字,导致出错。

判断题:

第22题,学生没有搞清“三大改造的完成,才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判断错误。

填空题:

第27题,学生对于“彭德怀”三个字要写错别字,还有字迹潦草导致被判错。

材料题:

第30题第2小题,由于学生没有采用“先看问题,再带问题研读材料找答案”的正确方法,导致无法发现材料中蕴含了该问题的答案。

第31题第3小题,由于学生对于“总路线的评价”这个知识点复习不认真、不到位,导致回答错漏。

5、 学生针对自己的答卷进行修改,查漏补缺并进行巩固

五、教师小结以后注意的问题:

1、平时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

2、认真审题,选择题要看清题干,材料题要注意解题方法,反复阅读,弄清题意,看清要求。

3、学会比较问题的异同。

4、平时多进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rb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