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更新时间:2023-07-20 17: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我与地坛
【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插队的故事》《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主题】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他多年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手法】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
既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又打破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不管思辨,还是写事记人,抓住的都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平静克制,情感的波涛此起彼伏。换位思考,自省自述写母亲。
【我与地坛】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一至四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五至七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关于地坛的三次景物描写:
第一次:废墟之上的生命
景物的生命状态:
剥蚀浮夸的琉璃 淡褪炫耀的朱红 坍圮高墙 散落玉砌雕栏
老柏树愈苍幽 野草荒藤茂盛自在
作者的感受:
看似荒芜、古旧、沉寂,实际包含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
我们的启示:
地坛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让生命显露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生命之中的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一个失魂落泊的人最需要寻回的是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在时空的真空状态,我更能看清自己。时间的伟力、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流逝、宇宙的浩渺都让我感到个人的渺小,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个人挫折痛苦的微不足道,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因而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生命的逆转和命运的安排,坦然面对生命的重大问题,思考生命的本质,看到人生的真相。
第二次:微小卑微的生命
景物的生命状态:
蜂儿:稳稳 停;蚂蚁:捋 疾行;瓢虫:累 祈祷 升空;
蝉蜕:空屋;露水:滚动 聚集 压弯 坠地 摔开
作者的感受:
宁静、充满活力,充满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我们的启示:
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想与做,动与静,生与灭,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不管多么微弱纤细短暂平凡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情感(特别是喜悦)、思想、行动、意义,这是其他任何生命都无法代替的。卑微的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倒使地坛不再“衰败”。 我身体残废心灵不能缺失,身处逆境精神不能消极,应平和地看待死亡,应豁达地面对现实,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和光彩。
我在这里解决了什么问题?
死是结果,生是过程;死是必然,死是节日 (命运无法改变)
坦然面对死,认真面对生(态度可以改变)
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然的安排;我们不该刻意追求死亡,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 第三次:绝境剧变的生命
景物的生命状态:
落日:坎坷 灿烂 —— 寂静却安详
雨燕:高歌 苍凉——苍凉却张扬
冬天雪地:孩子的脚印 让人猜想——生动,理想的欢乐和青春的童话
苍黑古柏:镇静 没日没夜 站在那儿——淡然超然,执著忠诚
暴雨:灼烈清纯 草木泥土——让人遐思,欢腾激情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秋天早霜:落叶 熨帖微苦——引人品味,快乐自在
作者的感受:
最苍凉最多彩、最落寞最辉煌、最沉静最生动、最轻盈最厚重、最单一最丰富、最古老最年轻、最短暂最永恒,它们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和韵律。 我们的启示:
不管环境多么寂寞困苦,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世界本来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
我与地坛的小结:
地坛:荒芜、古旧、沉寂;坦荡、新鲜、顽强
我: 迷茫绝望—沉静平和
地坛给我启迪、慰藉、生命
我 地坛
我: 发现者 收获者
地坛:治疗地 再生地 皈依地
我在地坛观察、聆听、感受、思索,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着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地坛布满了一个残疾人轮椅的印辙,充溢着一个感悟者与对象倾心交谈的喁喁私语。地坛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地坛中的景物向作者昭示着各种可能性,吸引着作者去解答。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的挽救了作者。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一至三节: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四至十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与母亲】
关于母亲的三处细节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 2) 在家中等我:坐卧难宁 3)到地坛找我:缓缓离去
母亲的痛苦和形象:
承担自己的痛苦,承担儿子的痛苦,欲言又不能形于色的痛苦:仿佛来于世上只是替儿子担忧,生之累,活之苦,人生的焦灼与无望。
理解和尊重儿子,但无法不为儿子担忧;希望儿子活着,好好活着,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自己的路,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
儿子的痛苦和形象:
想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痛苦悲观,任性倔强,痛悔今生,遗憾无尽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路和我走的路:
智慧的大爱:
充分理解的爱: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呵护儿子。不做不该做的事,不问不该问的话,想儿子之所想,急儿子之所急,小心翼翼,默默无言地呵护儿子敏感而破碎的心。
不包办代替的爱:懂得需要给儿子独处的时间,需要给儿子一个过程,需要给儿子一个独立的未来。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只是剥夺儿子成长的权利和成熟的机会,那才是母亲可以预见的真正悲剧!
行动和暗示的爱: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出自“本能之爱”的关怀,让孩子“活”下去,健康的“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的爱暗示儿子。
我与母亲的小结:
母亲:苦难 坚忍 博大 我:痛苦倔强——痛悔思念
我:伤害者 感悟者 回报者 怀念者 母亲:榜样 丰碑
我在地坛寻找着生命的支撑点,母亲用她朴实和沉勇、苦难和坚忍、智慧和大爱,沉默而坚实的人生大爱庇护着我,智慧而深刻的人生启示启迪着我。地坛布满了一个残疾人轮椅的印辙,布满了母亲的脚印,看到艰难苦患中的母子深情。母爱无言,深情无声,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无声处有大爱,爱在行动,爱在理解,是母亲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抚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平了“我”遭受的的巨大创伤,让“我”焕发了新生,增强了勇敢活下去、活出个样子的勇气。
作者并非直接表现,而是通过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省自述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歉意,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平实朴素的文字,司空见惯的素材,渗透了作家的心血,凝结着母亲的深情。
【地坛、我、母亲】
地坛 母亲
特点:饱经沧桑 历经艰难 沉默 坚忍 博大 细腻
作用:庇护之所 依托之本 力量之源 心灵之乡
地坛:沧桑中的永恒
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要不要“死”,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苦难中的伟大
使“我”找到生存的意义,解决怎么活的问题。
我:痛苦中的重生
解决为什么写作的问题
【练习】:
1地坛的宁静使作者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了一个合适的去处,地坛的景物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息息相关,地坛中有作者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园子荒芜但不衰败”。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2 母亲理解自己的儿子,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送他去地坛,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同时她还希望儿子活着,希望儿子好好活着,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自己的路,希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
从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到理解母亲,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怀念母亲。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一生创作300多篇短篇小说,反映小人物辛酸而滑稽的生活。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意外的结局,加强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他的艺术特色是寓含辛酸的幽默,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启发人们深思。
《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最后一片藤叶》
【主题】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和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舍己救人的品德。
关于叶子:
选择一片凋零的叶子作为改变琼珊生命的象征:
画家对画面的敏感;作家赋予叶子以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
凄风苦雨、风吹雨打,环境如此恶劣;孤零零的一片,处境这样孤独;但是傲然存在,生命顽强。 这片叶子对于琼珊来说,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是生命的信念。 这片叶子对于贝尔曼来说,是用生命创作的绝笔和杰作,是平凡人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的最大的自我牺牲。 关于主人公:
(1)“琼珊说”:篇幅较多,珍爱生命的主题
(2)贝尔曼说”:故意虚写,底层人民的美好心灵
(3)两者说”:多元主题:
琼珊:信念战胜死亡
贝尔曼:底层人民的美好心灵(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主题还可以这样理解:爱和艺术让生命永恒。
【人物】
医生:交代背景,交代情节。
苏艾:串联故事情节,表现普通人相濡以沫的真情和友谊。
琼珊: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穷困潦倒,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善良友好,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乐于牺牲。贝尔曼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歌颂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欧·亨利式结局】
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主题得到揭示。
结尾揭示谜底,故事有了新的意义,人物形象发生倒转,戏剧性和深邃,贝尔曼从穷苦潦倒的人物变成崇高的英雄。文章侧面虚写,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侧面虚写)
【练习】
3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 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完成这个练习,要注意文本中的提示,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的情境描写。
六国论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史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特点是善于说理,愈透愈精。“六国论”是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以讽谏北宋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主张坚决抗敌,借题发挥,借古讽今。
【结构思路】
第一二节: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
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四节:史实为证,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赂者(韩魏楚):
数量比较:秦受赂所得的土地比战胜所得的土地大百倍,诸侯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土地大百倍。
形象描述:先人得地之难与子孙献地之易比较。
引用论证和例证: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助长欲望,加速颠覆。
不赂者(齐赵燕):
内因:齐:与嬴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洎牧以谗诛
外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假设论证:结果难说
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假设论证,承上启下。
对策:赏谋臣,礼奇才;六国联合攻秦。
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
第六节:三个类比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为国者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艺术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论证方法: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对比法,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类比推理、形象描述。
【语法小结】
重点词语:率、盖、患、固、劂、弥、愈、判、与、速、洎、革、诚、向使、数理、积威、劫、苟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通假字:暴、厌、当、无
一词多义:始、终、势、故、向、兵、犹、势、得、或、以、为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然后、然则、至于、颠覆、智力、向使、不行、可以、故事
词类活用:义、日、月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介词结构后置
(7)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六国的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亡国的途径。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的。(没有贿赂的国家)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的(地盘)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地盘,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将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地盘,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奏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从根本上说,就不由战争决定了。想想他们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 孙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那里)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所以,不须作战,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那么,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事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禾不断,火就不灭。”这话是说对了。
齐国未曾贿赂秦国,终于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原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行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以荆 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了祸患的来临。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由于 谄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他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因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能够爱惜各自的国土,齐人不归服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从六国方面说)应当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确定的。
哎!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事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合力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呀!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蓄积起来的威势所挟持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然而还有能够不(靠)贿赂而战胜秦国的趋势。如果凭着这么大的天下,却(去)蹈袭六国灭亡的旧事,这样(治国者的胆略和智慧就)一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
【杜牧】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情致豪迈,号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赋”和古文大家,多为针砭时事。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起源),至荀况始有定名。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骚赋(屈原为代表)—大赋(汉代)—小赋(汉代)—骈赋(魏晋以后)—律赋(唐代)—文赋(宋代)
描写事物:铺陈夸饰的手法和新奇美丽的辞藻,多用比喻、对偶、排比,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咏物说理:通过山水、风物、鸟兽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尾议论,寄托讽喻。
主客问答: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结构思路】
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雄伟壮丽,极写宫中生活豪华奢靡。(奢、叙;大扬的描绘)
宫殿:
方面:时代背景(建造由来)、地理环境、细部构成、外部总貌、辅助建筑、歌舞氛围;
特点:面积之大、地域之广、宫殿之雄峻、气势之博大、楼阁之多密、设计之精美、歌舞之繁盛等角度描写烘托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宫女:
方面:来源、梳妆、命运;
用意:多、美、侈、香,通过宫人的悲惨命运反映秦王的奢侈荒淫。
二(3—4)由古及今,总结秦始皇骄奢淫逸不恤民力终致灭亡的教训,讽喻当朝和一切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亡、议:大抑的抨击)
宫藏:
来源:剽掠其人,输来其间
处置:弃掷逦迤,亦不甚惜
秦朝灭亡的原因:
贪欲:一人之心——秦爱纷奢 千万人之心——人亦念其家(常情)
挥霍:六个排比和对比——搜刮民物、滥用民力,穷奢极欲、结怨于民的罪行
灭亡:
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积怨) 叫、举、炬(爆发)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高压) 可怜焦土(灭亡迅速)
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写作本文的目的:
得出结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重点在秦,六国陪衬。
指出原因:假设论证,阐明爱民和长治久安的关系,从而指出秦与六国灭亡的原因都是“不爱其民”。
后人借鉴:超越“哀”的层面,真正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
【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描写宫室建筑,极尽铺陈能事,“扬”;第二部分总结历史教训,分析秦亡原因,“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构成巨大落差,给人心灵震撼。
【语法小结】
重点词语:毕、兀 、构、走、缦回、盘、囷、落、霁、媵、荧荧、扰扰、乍、辘辘、杳、妍、缦立、幸、摽、砾、逦迤、锱铢、庾、九土、举、递、后人
词类活用:一、北、西、辇、朝、夜、收藏、经营、日、族、鉴
一词多义:爱、使、而
古今异义:钩心斗角、气候、可怜、一旦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的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练习】
1 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再从反面提出问题,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巩固论点。文章以事实为根据,综观敌对双方,将秦和诸侯得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失地的主要原因,突出赂秦的危害。证明了以地事秦是养肥了秦国,使六国元气大伤。对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点,先指出这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共同原因,再对三国的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五国既丧”,齐势单力孤,“以赂者丧”。燕、赵两国初期坚持用兵,“义不赂秦”,曾受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两国用武而不终,不免灭亡。作者由此追根溯源,指出两国后期“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灭亡是“诚不得已”,实际上也是“以赂者丧”。
2《阿房宫赋》是辞赋,具有辞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铺叙风物,托物抒情,讽喻现实。前半部分渲染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其宫女之众、珍宝之多;后半部分议论秦王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亡国,结尾点题,警戒后人。前半部分是蓄势,一层层生发开去,后半部分是反跌,使人为之叹惋。前后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点出不能止于叹惋前人,而要真正以之为鉴,显得分外有力。
3《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所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那是为议论服务的。《阿房宫赋》是辞赋,属于文学作品,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前叙后议,结论提出的方式是顿悟,并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六国论》作者苏洵面临的是外患严重,宋王朝无力抵御,用金帛资敌,以求苟安的现实,他是就国策抒发感慨。《阿房宫赋》是针对唐敬宗在藩镇割据、国力衰敝的情况下大兴宫室进行讽刺的。
4(1)割城是赂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言其多,用层递的方式说明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而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真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漫画手法,刻画出求安者的媚态和秦国贪婪的嘴脸。“起”与“寝”相照应,突出秦兵来得急,割地结果不过是苟且偷安而已。
(2)“犹”“苟”“又”三字互相呼应,语气贯穿全段,“犹”强调“不赂而胜之”的可能,“苟”“又”强调赂而破亡的不幸和难堪。作者含蓄地从正反两面强调不赂而战和战而胜之的决心。作者批评当朝统治者对外方针的错误,掌握分寸,以论前朝,谈未然之事,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3)这几句是写阿房宫里珍宝的由来,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韩、魏、楚、齐、燕、赵六国所收藏的、所经营的珍奇宝物的精华,都是经过多少世代、多少年从他们自己的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摽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些“倚叠如山”的珍宝,一旦国家灭亡,就统统归秦所有,运到阿房宫里来。这里是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面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念奴娇
【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歌曲、长短句。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主旨】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上片,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
开头:概括描写,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江水永是流淌,人的生命有限,惆怅之意连绵不绝。设置广阔的背景,定下开阔的基调。
写景:细节描写,动词生动。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乱”写悬崖险怪,“穿”写高峻,“惊”写汹涌,“拍”写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写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拟人、比喻,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夸张,力量、气势、数量,江流湍急的气势。以虚衬实。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
下片,描写和赞美周瑜形象及其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
描写小乔:陪衬。青春年少,志得意满(时间错位)。此战关系之重大(杜牧诗证)。风流儒雅,指挥若定,展示周瑜雄才大略和建功立业。渴望像周瑜一样被信任,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自我感慨:思瑜伤己。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虽然积极入世但是年华老大未能建功立业的失意和感伤。无限感慨寓于自我解嘲中。
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消极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过于执著呢? 末句:和周瑜年纪轻轻建立赫赫战功千古流芳比较,不能不激起自己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被捕入狱,谪居黄州,使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精神情感的自由,洒脱旷达的情怀
外儒内道: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构成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也是“奋”压倒“伤”,江山壮阔,人物风流,反映苏轼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
【手法】
1)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人物,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赤壁”,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伏下一条线。
2)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如前面提到的全词的背景设置、孙刘赤壁鏊兵等,都是一挥而就,大笔淋漓。
3)运用衬托。烘托,又称、映衬。正衬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反衬如以华发早生的诗人自我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永遇乐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山东历城人。他力主抗金,试手补天,却屡屡受挫,壮志难酬,只能含恨而终。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主旨】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在抗金前线镇江。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深感很难有所作为。怀抱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对韩的轻敌冒进忧心忡忡。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用人不当、仓猝北伐的冒险行动,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和不能实现的苦闷。上片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通过歌颂他们的功业对韩侂胄之流讽刺和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倾吐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而遭致压抑的不平。
【用典】引古事古人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问,或借古讽今。
典故一:借孙权和刘裕在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隐约讽刺南宋政权苟且偷安忍气吞声的无能,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慨叹当世没有英雄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地)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典故二:用宋文帝好大喜功轻举妄动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事,警告当政的韩侂胄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时)
典故三: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慨叹:自己光阴虚度,壮志难酬;朝廷偏安苟且,错失良机;百姓民心健忘,得过且过。(时)
典故四:以廉颇自比,表示虽然年老仍可为国所用,表达自己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此词半年后,受到诬陷,先是降职,后调离镇江,后奉诏归铅山闲居终老。(人)
用典注意:
特点:都和内容有关,彼此紧密联系。除了廉颇一事,都是关系京口和北伐。
作用:压缩材料一石多鸟增强说服力的好方法。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原则:用事不为事所使,相似和相切。尽量不用僻典。
【手法】:
1)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透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不破坏诗美。作者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
2)用典贴切,寄意深远。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
3)对比及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练习】
1苏轼由游览赤壁,观赏江景,从江水和故垒生发开去,联想到当年决定历史走向的赤壁之战,想像到吴军主帅周瑜的风姿功业,再与自己相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又从江水长流中得到自我解脱,抚平心灵伤痕。
2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2)“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3)“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事,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4)“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人们祭祀异族君王,写出人们精神麻木。(6)“凭谁问……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 3 这两首词都是循着怀古诗词常见的:路数古迹——古代事件或人物(记叙、写景)——议论。苏词末尾的议论,能上升到行而上的层面,思考人生宇宙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词义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就周瑜指挥吴军获得赤壁之战胜利一事,生发开去,抒发感受,辛词连用多个典故,抒发自己的见解,借古讽今。
荷塘月色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情感线索】荷塘,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镜春园里的荷花池,表明描绘的特定处所。“荷塘月色”是并列词组,两者都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全篇“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以此统摄全篇。文中清雅朦胧的景色极好地体现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构成一幅和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第1节——点明心境,交代缘由。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寻找片刻的安静,作者想起荷塘。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后半句写烘托环境的静谧以及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全段创造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淡淡的哀愁。
第2、3节——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2节写在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复述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与哀愁。第3节写独处时的心境。突出“自由”二字,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表达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喜悦和上文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笼罩在下文那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图”上。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第7、8节——江南采莲,向往憧憬。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联想古代采莲的盛况,继而引起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呼应。全文在特有的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写景】
月光下的荷塘:
荷叶:广度、密度、高度、深度、美度(姿态) 特点:繁茂、秀挺、舒展、飘逸、优美
荷花:数量、色彩、姿态、光泽 特点:洁白柔美,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清新脱俗
荷香:清雅缥缈
荷波:微妙变幻,无声深情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流水;青雾;牛乳;轻纱(正写) 特点:洁白、轻柔、润滑、空灵
叶花:泻、浮(实写)洗、笼(虚写)
树影:落黑影(正衬)画倩影(反衬)
月色:名曲(正写)
荷塘周围的景色:
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意境:
荷塘:洁净、优美、和谐、深情 月色:淡雅、朦胧、轻柔、光洁
总体:清淡、幽雅、朦胧、恬静
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多角度描写(色形声味光影)
词语的锤炼(动形叠) 修辞手法(通感、比喻、拟人) 女性拟人格
【抒情】
由眼前的荷塘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再想到千余年前的六朝和二千里外的江南,一热一冷;一闹一静;一群一独;一说传情,一诉相思;一无福消受,一让人怀想;一热烈活泼自由欢快,一外表恬静内心炽烈。总之,吸引作者的并非眉目传情,而是人的性情舒展,天性自由和人际和谐的世界。这是一个身心都得到自由放松的世界,都是作者喜欢的情境,都是作者心中的向往。
【练习】
1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从不满现实到幻想超脱到无法超脱的心境。
第2段勾勒荷塘轮廓,写了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和淡淡的月光,给人僻、幽、静的环境感。第4段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别突出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清淡、朦胧的特点。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由近及远写各种树色、远山、灯光,突出寂静、冷清、朦胧、苍茫的特点。
3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荷塘月色》中作者从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方法,突出与渲染月色的淡雅、静谧、朦胧和纯净,勾画出光与影在荷塘及其附近织成的奇妙图案,进而使整个荷塘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扑朔迷离、超世脱俗的氛围,为主体形象的荷花,创造出一个净化和升华了的典型环境,一个通体澄清、略带几分冷漠气氛的艺术境界。这一典型环境和艺术境界,与作者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祝福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呐喊》13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社戏》《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彷徨》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离婚〉
【情节结构】
反映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第一部分,写“‘我’与祥林嫂的故事”。
第二部分,写祥林嫂一到鲁镇;第三部分,写祥林嫂二到鲁镇。第二、三部分合在一起,即祥林嫂与鲁镇,也就是“祥林嫂的故事”。
第四部分,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1.设置悬念,结构紧凑,首尾照应,祝福景象与祥林嫂死于雪地对照,深化悲剧气氛,震撼人心效果.
2 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主题。
【环境描写】
小说开头结尾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
1)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勾勒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3)对照反衬:喜庆祝福的人们和祥林嫂极度疑惑、痛苦、恐惧地惨死在雪地里的鲜明对照,加强祥的命运悲剧性,展现“凶人的愚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
4)反讽:人们的“福”正是祥“悲剧”的所由,通过扼杀祥剥夺祥全部幸福的人们还说祥是自身的罪过“命运不好”来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祥林嫂】
肖像描写 服饰 脸色 两颊 眼睛 语言
第一次:年轻、健康、善良、温顺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虽遭打击,身体还健康,还有活力.(奴隶)
第二次:生活更为贫困,健康状况不如从前,精神受到更大打击,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达 ,尚存一息活力,一丝希望,但精神接近崩溃.(罪人)
第三次:失去最后一丝希望,走投无路,精神崩溃,这个社会宣告容不下她.(木偶人)
第四次:遭受长期的打击与折磨,未老先衰,乞讨无路,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濒于死亡,无所谓希望。(活物乞丐)
二次微笑:
1)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
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表现她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随遇而安的心理。
2) 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中“笑了” 。
羞赧掩饰的笑,以乐写倍增其哀的反衬。两次笑容表现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反抗精神:
逃:躲避被卖改嫁的命运;受不了婆婆虐待, 争取做人之基本权利。
撞:本能的夸张反应和不自觉的维护贞节,灵魂深处的贞节观的强烈表现。
捐:希望清白做女人,追求做人的平等权利。
问:母性的伟大与迷信的深信。
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反抗的是不公平的命运,一生都在为做一个自守自立的未亡人而执著努力,反抗的是满身罪恶的自己,不是别人,但是自己不能给自己答案,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现实逼得她无力自守,临终体力不支,思考一生苦难的根源,并有了疑惑,可是向人请教的结果是陷入更深的迷惑,彷徨于无地。
祥林嫂的反抗是自发的,盲目的,软弱的,无力的,所以是无效的,无意义的,无结果的, 反抗的结果只是更深地陷入束缚。反抗一次又一次,越来越激烈,注定没有出路,注定不得解脱,最多被别人视为狂人,疯子,并且被扼杀于无形。
反抗者首先必须是觉悟者,然后是行动者,有思想信仰,敢和权威叫阵。祥林嫂有反抗本能,反抗意识,反抗行为,但没有反抗精神。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有很强的贞节观念,思想麻木,愚味落后,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悲剧原因】
鲁镇:病态社会的缩影 铁屋子的象征
鲁四老爷:
腐朽,反动,虚伪,浅薄 孔孟之道流于周身血脉,程朱理学浸透通体细胞
收留祥林嫂,只是当她奴隶;表面待祥林嫂不算差,暗地里是恶人.
冷酷、虚伪、反动、顽固,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封建卫道士,他的代表性不在经济地位上,不在政治地位上,而在顽固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上.
鲁四婶:势利,唯利。她在四爷授意下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卫老婆子:能说会道,世故圆滑,利欲薰心,虚伪狡诈,和婆婆是最佳搭档,和祥林嫂是金钱关系。结构上串连祥林嫂的故事,补充祥林嫂的命运和结局,参与杀害祥林嫂的过程。
婆婆:骗人;拿钱;逼嫁。贪酷、狡诈、一手遮天、精于算计 她残酷地欺压虐待祥林嫂.
柳妈:代表最阴暗的心理,最自私的百姓。既是杀人者,也是被杀者.她给了祥林嫂一丝希望,然后毁灭了她,她的愚昧无知给祥林嫂造成更大的精神痛苦.
看客:欣赏满足—厌烦害怕—嘲弄戏笑--冷漠麻木,人们把祥林嫂丧子的故事当作一出情节悲惨的戏曲观赏。 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卑怯者的恃强凌弱;农民(人民)的愚昧和奴性。可怕的集体无意识。
我:
我和祥林嫂的对话:
祥林嫂:坦然平静 我:悚然惶急踌躇吃惊—不安逸—轻松—舒畅
对策:安慰—搪塞—逃避—推卸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思想进步,同情弱者,世故圆滑,软弱动摇。
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通过“我 的所见所闻展现。
祥林嫂经历的见证人。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除我以外,没人能感受到鲁镇的冷漠麻木,感受到祥林嫂的痛苦。
祥林嫂内心的体验者。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剖析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
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性。连我这样富有同情的人也能忘却祥的悲剧,何况是别人。
祥林嫂的人生历程和我的心灵历程。两颗灵魂都与这个社会不相宜不相容,都在苦难中挣扎和思考,都在思考关于人的死亡以及死亡的命运,这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最尖锐最深刻的问题,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命运和思考,他们是孤独,彷徨,悲凉,甚至毫无结果的。
【主题】《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的本质,“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折磨与毒害,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练习】
1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说话,可以从鲁镇人在祝福之夜为自己祈求来年好运而祥林嫂却在当天夜里凄惨死去的角度来谈;可以从祥林嫂以辛勤劳作换得安心生存却连这一基本的人生愿望都不能实现的角度来谈;可以从同为下层百姓鲁镇人非但没有同情祥林嫂反而咀嚼鉴赏她的悲哀的角度来谈;可以从祥林嫂以为捐了门槛就能重新赢得做人尊严却依然受到人格贱视的角度来谈
2学生根据虚拟的线索和情景展开想象所编述的“故事”可能会丰富多样,甚至五花八门。但只要和鲁迅的原文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些有着圆满结局的“故事”都只是出于一相情愿的美好愿望,和当时冷酷麻木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只有正确地认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才能了解鲁迅原文的深刻性。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3《祝福》的情节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祝福》除了乙组学习材料涉及的情节特点外,还有以下特色: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⑴“祝福”场景,一线贯穿:年底的“祝福”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标志,也是作品中重要的场景。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它串联起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形成清晰的情节发展脉络。
⑵详略相宜,精心剪裁:从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描述说,作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一一正面描写,而是作了精心的剪裁,侧重写了祥林嫂在鲁镇生活的几个片断,尤其着重写了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这两个片断。而对她在鲁镇这一环境以外的生活情状,则写得极为简略 或在旁人对话中悄悄带出,或由她自己发呆时反复说出,这样写既突出了主要矛盾,又能使读者对她苦难的一生有贯通一气的了解;在结构的密度上做到了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在节奏上则有张有弛。
4“看客”的种种言谈举止,展现一种愚昧、残酷、麻木的生命形态,构成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下层人民(孔乙己、祥林嫂们)真实的痛苦,有理想、有追求的改革者、精神界战士(夏瑜们)真诚的努力与崇高的牺牲,都在“被看”的过程中,变得无足轻重了无意义。
“看/被看”是鲁迅常有意采用的二项对立模式,它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其实质是“吃/被吃”。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反复描写的“看客”现象,蕴涵着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体察和深入批判。
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1、家族在腐败中走向破落,繁华成空。
2、个人的秉性趣味与家族和社会的要求相背离人生失落,无所归依。
硬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
软件: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烦琐的仪节、森严的等级
【人物描写】
手法多样:详写略写、虚写实写、单写合写,拉来推去。
贾母:写动作,见心情
贾母是相见场面的核心,作者却只写了她“迎”“搂”“叫”“哭”四个非同寻常的连续性动作,写出她因哀念亡女、疼惜黛玉而涌上心头的那种悲中有喜、且悲且喜、大喜大悲的复杂情感,写出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会有的动作特点与心理特点,写出贾母史太君在荣国府内的至上地位,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
三春:写相貌,见神态
弱迎春(温柔),敏探春(精明),冷惜春(柔弱)
王熙凤:先闻声,后见人
出场(声):
出场时机:单独出场,烘云托月 出场方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拘定魂魄)
放诞无礼,炫耀自得
亮相(形):
特征:三角眼,吊梢眉 手法:浓墨重彩,肖像描写,工笔写意,从头到脚,粗细入微
年轻貌美,气派非凡,刁钻狡猾,心机深沉
介绍(贾母)(名):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外号绰号
泼辣张扬,敢作敢为
表演(魂):
事情:夸奖黛玉,安顿黛玉,吩咐婆子;回王夫人 手法:举止言行
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工于心计,巧言利舌,精明强干,受宠专权。
她是一个能迅速进入角色的演员,只是错把生活当舞台,时而哭,时而笑,时而盛赞黛玉,时而嘘寒问暖,都是表演给老太太看的。博得贾母欢心,独揽贾府大权,貌似可喜实则可畏的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宝黛初会】
林黛玉:
众人看美:气质不俗,体弱多病。病美人。
凤眼识美:容貌标致,气派不凡。真美人。
情人品美:气质脱俗,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娴静文雅,聪慧灵秀。情美人。
为什么不描写黛玉服饰:
艺术手法:重神不重形,写意非工笔,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林黛玉,不至于被束缚。
人物心灵:林贾都重精神,重视内心世界,重视感觉,薛宝钗是“闺阁之秀”,林黛玉自然是“神情散朗,颇有林下风气”。宝玉黛玉初见似曾相识,互相欣赏,感觉彼此骨骼清奇,不同俗流,两人又都喜欢说一句话,“我是为了我的心”。 贾宝玉:
王夫人看儿子:
侧面描写。不学无术,喜怒无常,无法无天 。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叛逆者。
林黛玉识宝玉:明朗鲜润,纯洁无瑕,英俊多情,潇洒飘逸。多情公子。
《西江月》评宝玉: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 。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出场(声):
出场时机:单独出场,专门描写 出场方式:先闻脚步,丫环呼名
平易随和,超拔不俗
亮相(形):
特征:外出装,居家装 手法:浓墨重彩,肖像描写,工笔写意,从头到脚,粗细入微
英俊多情,潇洒飘逸
初会(魂):
事情:问读书、问字、问玉 手法:对话描写
个性叛逆,独立不羁,精神相通,心灵相吸
宝玉的多情:
不喜功名利禄,反抗虚伪礼节,更具人性,而非理性。
对美与自由的欣赏与追求,对“钟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的女性的恋慕和疼惜。
二人初会的感觉和反应:
相同:心有灵犀,似曾相识,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的默契。
不同:惊,存于心(含蓄,震惊程度更大);笑,发于外(直接,外露 )
黛玉寄人篱下(身份),谨慎小心、矜持羞涩(性格),含蓄(性别),更富于最初的直觉,更为这种初次见面的冲击所震动(心理)。
宝玉在贾府他是娇纵惯了的(身份),直言不讳(性别),心直口快,天真坦荡(性格),寻求灵魂伴侣,渴求心灵相应(心理)。
黛玉的小心和不小心:
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多思多虑,谨言慎行,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知书达理,富有教养。
黛玉回答宝玉关于“有玉没有”的问询,羡慕;妒意;自尊、自卑。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别人面前滴水不漏,在一见如故的亲人面前才会显出这样的小性子。
宝玉的摔玉:
天真率性,人来疯,心直口快
一见如故:对黛玉的好感,想引起对方注意;男女平等思想;生命的互相欣赏和依恋。
正在阅读: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07-20
对照检查找差距 交心剖析促改进04-06
毕业生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按照要求完成毕业...05-09
美丽的浙西大峡谷作文400字06-27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10-24
我爱那一墙的爬山虎作文450字06-25
入党申请书范文2012(大学生、工人、公务员、农村、农民)04-28
干部人事档案2020年度审核工作总结报告09-06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必修
- 复习
- 语文
- 高中
-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语毕业论文
- 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
- 20XX预算实习生实习报告范文
- 广州市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的屏蔽门系统控制模式设计
- 实验4 图像几何变换—哈哈镜制作
-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桥梁盖梁施工方案
- 党史知识竞赛主持词1
- 广西事业单位常考面试题含答案
- c++大作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 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意见汇总-入党分子考察意见
- 施工组织设计标准版
-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数学 考试清单 考点二 复数
- 成都市温江区2015年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入学学区划分公告
- 单片机题库(应试精装版)
- 高级营销员资格考试试题(三)
- 第十五章 清朝前期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 实习9 极射赤平投影之二(2)
- 工程算量的等级划分
- 英语中考作文常用的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