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3-09-22 09:52: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词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于河北省最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邯郸涉县赤岸村,由司令部旧址、将军岭、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0余亩。是全国先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伟人雕像

当我们进入赤岸村时,首先可以看到村口广场上的“刘邓和他的战友们”雕像,雕像为抗战时期129师六位核心领导人,从左起依次是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师长刘伯承、参谋长李达和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基座上“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由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题写。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道出刘邓驰骋疆场,生死与共,与战友们结下的深情厚意。

54米浮雕墙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国人民危在旦夕。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独立,129师在刘邓首长带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相继发动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上党、平汉等战役、战斗,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一曲曲抵日寇、抗侵略、求解放、救中国的正义篇章。国难当头,做为根据地的首府——涉县的人民更是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景。妇女纺织做军鞋,男人耕田开荒烧木炭,战斗间隙,军民还共同修建了漳南大渠,打蝗灭灾,发展经济,结下鱼水深情。先辈热血染红了清漳,英烈忠魂弥留在太行。涉县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并发扬129师艰苦奋斗、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今日涉县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29师文化墙简介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境内文物古迹遍布全县,革命旧址星罗棋布,为河北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其境内有129师司令部旧址、娲皇宫、五指山三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29师司令部旧址景区:依托旧址、将军岭、陈列馆,利用文物、图片、模拟场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详实的记录了129师在太行山战斗、生产、生活的情况。为全国唯一一处全面记录129师征战史实的纪念馆;娲皇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组供奉华夏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始于汉代,兴于明代。因其建筑奇特,又被誉为“活楼”、“吊庙”、“中国的三大悬空寺之一”;固新古槐:相传是一株汉代的汉槐,距今己有2000余年的历史,树围15米,树高20米,有“天下第一槐”的美称;清泉古寺:始建于汉代,为涉县“三大寺”、“八中寺”、“七十二小寺”之首,寺内现存有王羲之、张道陵、康熙、慈禧等历代名人的墨宝。寺旁有一景色,名“青头卧云”,美不胜收,为涉县古八景之一;五指山:位于涉县神头乡境内,是涉县近年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植被良好,整座山脉绵延3华里,好

1

像一座仰卧的睡佛。现在看到的五指山就是睡佛的五根脚趾头,直指苍穹,“五指山”由此而得名。青塔湖度假村:高峡平湖,景色旖旎,被誉为“太行西子”,集休闲避暑、健身疗养、旅游观光、会议学习等功能于一体;九峰山森林公园:为万亩天然、人工混合林,园区面积6平方公里,是涉县境内生态保护最完好的一处森林公园,素有“天然氧吧”、“城市绿肺”之称;黄花山景区:山峻地险,洞幽景奇,素有“小黄山”之美称。韩王山景区:因汉将韩信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山顶常有云雾笼罩,素有“韩山戴雨”之美称。

司令部伙房

129师师部1940年6月进驻涉县常乐村,同年12月迁驻赤岸村,1945年12月底离开涉县,在涉县驻扎近六年,为涉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司令部旧址及其附属建筑是上世纪20、30年代留存下来的建筑,保存相当完好,这也是129师司令部旧址弥足珍贵的一点。在旧址的的两侧可以看到灰色的瓦顶、白色的墙体和石砌的小路,皆保留当年原貌。

这座院落为当年司令部伙房,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由于受山区地势所限,房屋建筑依地势修建,座西面东,西房为正房。院中还保留有房东居室、炊事员宿舍和伙房等建筑。

五加坡

踏上这条石砌小坡,我们就来到了129师司令部旧址,在旧址门前像这样的石砌小坡共有五条,129师当年为保密起见,在收发电报和信件往来时曾用过的代号“五加坡”,就因此而得名。这五条普通的石砌小坡已经被岁月磨砺的非常光滑,每块光洁的石面上曾经留下过无数英雄先辈的足印,它默默的记录着一支九千多人的队伍,发展为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的成长历史;默默的记录着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民族尊严和人民自由的历史。

旧址下院

司令部旧址位于赤岸村中央,占地面积1834.1平方米,由下、上两个具有冀西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组成。下院是司令部所在地,上院是刘邓旧居及太行区党委所在地。院内建筑为上世纪20、30年代建筑,保存完好。现存司令部会议室、办公室、机要室、刘伯承办公室、李达、张廷发、何正文等师首长的宿办室。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就是在这个古朴、宁静的小院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击退了敌人数百次清剿和“扫荡”。同时,帮助根据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从而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涉县革命旧址分布图

涉县西连太行山区,东望华北平原,属晋冀豫三省交界地。从图中可看到,涉县西与山西黎城、平顺接壤,东与邯郸的武安、磁县毗阾,南与河南林州、安阳隔河相望,北与山西左权县相连接,进可攻,退可守,境内沟谷纵横,峰峦叠嶂,素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的美称,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129师师部驻扎于清漳河南岸的赤岸村,

2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扎于清北岸的弹音村,之后,相继有边区交通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农林总局、粮食总局、公安总局、边区高等法院、朝鲜义勇军总部、冀南银行总行、《新华日报》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重要机关单位进驻涉县,涉县也随之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边区的首府。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6000多人参军,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从1940年到1947年涉县牺牲于战场的烈士就达1735位。同时,涉县每年还要拿出1000多万斤的公粮,做10多万双军鞋,腾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房子,供部队、机关、学校吃住使用。他们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哪怕剩下最后一升粮也要留给共产党,哪怕剩下最后一个男儿也要送上战场打东洋。军民共御敌寇、并肩作战的这段感情已经凝聚成一种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军民共同抗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这段历史已经凝聚成一种艰苦奋斗、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129师精神。

今日的涉县已经由当年一个14万人口的小县,发展成为拥有40万人口,年财政收入16个亿,人民富裕,幸福安康的太行新城。涉县人民将永远铭记这种精神,继承革命光荣传统,为老区今日的建设贡献力量。

紫荆、丁香

在院中丁香和紫荆两树,是1941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首长亲手栽种。每逢清明时节两棵树同时开花,花香四溢,竞相争艳,十分好看。曾经有位老人为它们赋诗一首:“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开,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帅亲手栽”。它们是当年一二九师将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驰骋疆场的历史“见证者”。

会议室

北屋是司令部的会议室。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司令部在这里办公。在这里刘邓等首长组织召开了许多决策性会议,制定发布了许多有关边区巩固和发展的大政方针。

在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主官姓名表》,它详细的记录了129师从1937年组建到1945年改称为晋冀鲁豫军区这段时间的发展壮大的历程。 129师于1937年在陕北组建,由红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一部改编而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下设386旅、385旅,共计13000余人。为完成八路军三大主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决定:第129师除第385旅旅直及第770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部队留守陕北,脱离本师建制外,第386旅全部、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单位共计9160余人,于9月30日至10月6日由陕西,经山西,进入太行腹地,开始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

1938年,129师政训处主任张浩同志因病到延安疗养,邓小平同志于1月18日接替张浩出任129师政委,开始刘邓长达13年的合作。同时,成立晋冀豫和冀南军区。

1940年6月,为适应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129师决定,撤销晋冀豫军区建制,成立太行、太岳军区。形成师兼太行军区、386旅兼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此时129师参谋长为李达,政治部主任为蔡树藩、副主任为黄镇。1943年,三个军区独立划分,又将鲁西军

3

区划归129师,改为冀鲁豫军区,此时,形成四个军区,全军达到10万余人。到了1945年1月形成了4个军区(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和六个纵队,这时129师的师长是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腾代远,王宏坤,参谋长李达,副政委薄一波,副政委兼主任张际春,政治副主任王新亭。日军投降后,1945年8月20日,根据毛泽东主席“迅速扩充军区和野战部队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 129师番号撤消,改称晋冀鲁豫军区。这时的129师已经由1937年出师抗日时的9160余人,发展为30万正规军、40万地方部队,形成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王树声(1905-1974,湖北麻城人,1955

年大将,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腾代远(1904.11.2

-1974.12.1,苗族,湖南麻阳人,第一任铁道部部长)、薄一波(1908.2.6—2007.1.15日,99岁,山西定襄县蒋村人,华北局第一书记、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常委、副主任)、王宏坤(1909-1993,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堂弟,人民海军的创建人之一,1955年上将,海军副司令、海军第二政委)、张际春(1900.12.20—1968.9.12,湖南宜章人,农村工作部部长、西南局第二书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1968年9月12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李达(1905年—1993年,陕西眉县人。1955年上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王新亭(1908-1984,湖北孝感人,1955年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中顾委委员)、秦基伟(1914.11 — 1997.02.02,湖北省红安人,1955年中将,1988年上将,昆明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李雪峰(1907-2003,山西省永济县人,华北局第一书记兼北京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顾委委员)、黄镇(1909-1989,湖北桐城人,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杜义德(1912.5.16—2009.9.5,98岁,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55年中将,海军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顾委委员)、陈再道(1909-1993,84岁,湖北麻城人,1955年上将,河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宋任穷(1909-2005,湖南省浏阳县人,1955年上将,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云南省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是我国原子能事业大规模建设时期的主要领导者、东北局第一书记、沈阳军区第一政委、中组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副主任)、陈锡联(1915-1999,湖北黄安县人,1955年上将,重庆市第一书记、市长、解放军炮兵司令员、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沈阳军区司令员、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中顾委常委)、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1955年大将,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1950

4

年7月应越南之邀率部参加抗法战争,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委、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培养国防科技人才、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谢富治(1909-1972,湖北省黄安人,1955年上将,西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公安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段君毅(1910.3.13—2004.3.8,河南范县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铁道部部长、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中顾委常委)、杨得志(1911—1994,湖南醴陵人,1955年上将,志愿军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苏振华(1912-1979,湖南平江人,1955上将,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贵州省委书记、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海军第一政委,海军主要创建者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王秉璋(1914-2005,河南省安阳县人,1955年中将,空军参谋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导弹元勋)、杨勇(1912—1983,湖南浏阳人,1955年上将,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兼贵州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部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何正文(1917—2000,四川通江人,1955年少将,四川军区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袁子钦(1908—1968,福建上杭人,1955年中将,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委、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皮定钧(1914—1976,安徽金寨人,1955年中将,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刘志坚(1912—2006,湖南平江人,1955年中将,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事艺术学院院长、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张才千(1911-1994,湖北麻城人,1955年中将,海南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张廷发(1918.4.9—2010.3.25,福建沙县人,1955年少将,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空军司

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中顾委委员)、刘华清(1916— ,湖北大悟人,1955年少将,1988

年上将,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司令员、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黄新友(1909—1985年,广西百色,壮族,1955年少将,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戎子和(财政部副部长)、高扬(1982.6-1985.5第四任河北省委书记)、朱穆之(文化部部长)。

129师组建时1.3万人,真正开赴前线的只有9160人。到1940年发展到4万人,1945

5

年发展为30万正规军(野战军),40万民兵(实为地方部队,战斗力仅次于野战军,当时统称民兵),到了1947年南下发展为近百万人,形成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位元帅(刘、徐)、3位大将(陈赓、黄克诚、王树声)、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因此这块红色热土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摇篮”,这将同129师的丰功伟绩一起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放光辉。

刘伯承办公室

西屋是刘伯承师长的办公室,1940年12月起在这里办公,1943年9月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8月回涉,续继在这里办公,年底离涉。刘伯承于1892年12月4日出生在四川省开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学生军,因其谙熟兵法,骁勇善战,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并领导了“南昌起义”。1930年任长征局军委书记,1932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他参加了长征,指挥了上党、平汉、淮海、渡江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任129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一起指挥了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在这里筹划了上党、平汉战役,制定了《平汉战役作战计划》和战略布署,写出了《平汉战役技术指导》等重要军事论著,总结了一整套游击战术。

刘伯承五十大寿时朱德贺电:戎马生涯五十年,凭歼日寇镇幽燕。将军猿臂依然健,还我河山任仔肩。刘伯承(1982年双目失明)。

在刘师长办公室内陈列着一把陈旧的老式坐椅。当年,刘师长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亲自制定了一场伟大的战役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

1945年10月,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后,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便匆匆从前线返回司令部驻地——赤岸村。因为,当是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仍变本加厉地扩大内战,直接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己增加至10万人,其首要战略目标是抢夺平津,占领东北。面对这一严重局势,刚返回驻地的刘司令员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为了减少杂事,集中精力,他回村后就住进了村武委员会主任张义库的家里。张家只有5间南房,界成东西两个屋,警卫员和张义库住在西侧的3间,东侧的两间就成了刘司令员的办公室兼宿舍。屋内除一张简易床铺和一张桌子外,几乎没有任何陈设,十分简陋。为了首长工作方便,张义库把家中仅有的一把旧椅子看得到了司令屋内。这种椅子不仅有向后倾斜的靠背,而且在上方还装有半椭圆形的扶手,坐上既方便又舒服,被当地人称作“栲栳圈椅”。坐在这把椅子上,只有早晨他才到院子里来活动一下,早饭后披上大衣到外边散散步,其它时间则全呆在屋里,饭菜,也由警卫员送来。困了,就把以臂放在椅子扶手上,身子向后靠一会儿,稍加休息,然后又继续工作。一连10多天,都是和衣就寝。

这些天,刘司令员从不接见外人,警卫员也不得随便出入,只有邓小平政常来。一天,刘、邓首长正在屋内紧张而专注地研究工作,正好刘司令员的夫人汪荣华来看他,她一脚刚踏进门槛,刘司令员便在椅子上大声说道:“出去!”汪荣华知道他们有重要的事情,便悄悄

6

地退了出来,只好转向离去。看到这种情形,张义库莫名其妙的问警卫员:“首长怎么连老婆都不见?”警卫员说,他们正在研究、制定一项大的作战计划。

不久,平汉战役打响,捷报频频传来,张义库这才明白,这些天刘司令员是在制定平汉战役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关于平汉路作战部署给一、二纵队首长的指示》和《平汉战役的战术指导》等重要文件,刘司令员就是坐在这把旧椅子上完成的。1979年,张义库把它交给了旧址,作为革命文物陈列展出。

邯郸战役:这场战役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为实现中共中央“巩固华北、争取东北、坚持华中”的战略部署,阻止和消灭北进的国民党军而开展的,平汉战役(邯郸战役)自1945年10月23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10日夜。国民党40军、新8军、30军共45000人,北渡漳河,占领磁县,继续向北进犯。24日进至邯郸以南马头镇地区。晋冀鲁豫军区以一部兵力阻击,一部兵力控制漳河渡口,切断敌后续部队北上道路,主力从西侧突然出击,将敌包围。地方武装分别牵制和阻击由安阳、石家庄南北两面援军,主力部队28日向被围之敌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歼敌40军一部,30军也受到沉重打击。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将军,经政治争取,率新8军万余人于马头镇起义。这一义举使国民党军队丧失了固守的信心。31日国民党军队脱离阵地向南逃窜,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从东西两面突然出击,至2日,除少数漏网外,大部被歼。这次战斗俘敌11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以下23000多人,缴获美制各种炮共310门,美制高射机枪226挺及轻机枪、步枪等大量武器弹药。

李达宿办室

西北角这间小屋是参谋长李达的宿办室, 1940年12月起在这里办公,1945年12月离开。参谋长李达1905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眉县横渠区村,先后任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成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得力助手,有极丰富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策略,由于记忆力超强,被称为军中活地图。从1937年8月红军改编成八路军起,他就在129师任参谋处处长、参谋长工作,直到1945年8月20日,取消129师番号,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10余年中,一直任刘、邓大军的参谋,是刘邓首长的得力助手。李达参谋长对太行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对太行山的山山水水、村庄、道路都熟记于心,朗朗上口。直到1972年10月21日,68岁高龄的李达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一生甘居次位,辅助过11位著名将帅。

何正文宿办室

东屋是何正文的宿办室,从1943年到1947年在这里居住办公。何正文1917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济南队长,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连长,骑兵团参谋长,随学校训练科科长,386旅司令部训练股长,769团参谋长,太行第二、五军分区参谋长,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等。(他是随太行军区来这的)

张廷发的宿办室

东北角这间小屋是张廷发的宿办室,他从1942年到1945年在这里办公。这间屋子原来

7

是个马棚,但由于当时住房紧张,他来了后打扫了一下做了宿办室。张廷发1918年4月9日出生于福建沙县夏茂的一个银匠家庭,1938年任386旅参谋,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0年任太行军区参谋处处长,1944年任太行军区七分区司令,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参谋长,晋冀豫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建国后任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0年3月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办公室

南边这间屋子原来是个戏台子,后来四边加上了一堵墙作为129师的办公室。这座院子原来是赤岸村里的祠堂,因为赤岸村大部分人家都姓张,所以这是张家祠堂,北屋会议室原来是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南边是戏台子,每到特定的日子要在这个院子唱大戏以祭祀祖先。

刘邓旧居

这里就是司令部上院,称做刘邓旧居,门匾是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1994年亲笔题写,之后1995年8月18日刘华清曾回访涉县。

1941年,太行区党委迁到赤岸村,同司令部一起办公,书记李雪峰、组织部长赖若愚,宣传部长张磐石的宿办室均在上院,129师1945年迁走后,这里就作为太行区党委的驻地。一直到1948年4月迁往西戌村,在这里驻扎了七年的时间,1949年8月19日在西戌村奉命撤销。

上院由两个小四合院组成,前院南屋和北屋是民居,东屋是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宿办室。

李雪峰宿办室

李雪峰从1942年到1947年在这里生活了5年的时间。他于1907年1月19日出生在山西省永济县,原名张青巽,1933年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任中国山西工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和宣传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晋豫冀鲁省委组织部长、书记,1943年10月,任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负责领导太行根据地地方党的工作。他广泛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他在太行山工作战斗了10年,同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战胜了敌人和困难,使太行根据地闻名国内外。 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建国后任北方局书记。在屋内挂有李雪峰夫妇的照片,她的妻子叫翟英,他们有两个女儿(李晓林、李丹林)和两个儿子(李小雪、李小峰)。这张照片是他和妻子以及两个女儿(小林、丹林)在门前照的。李雪峰于2003年3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张磐石宿办室

西屋是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的宿办室,他从1943年到1945年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张磐石于1905年出生在山西寿阳县,1943年任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历任冀察抗日游击队战地服务团秘书主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部长、山西武乡《新华日报》华北丛书编辑部长、冀南日报社部编当时任冀南日报社总编、中共太行分局宣传部秘书、干部教育科科长,晋冀鲁豫宣传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日报社社长。建国后任中宣部副部长。2000年

8

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亨年95岁,

民居

北屋房东居室为前院正房,为家族长辈居住,屋内的陈设突出了北方民居的特点,正屋中间是八仙桌,两边有太师椅,后面是条机,条机上放有穿衣镜、弹瓶。两边厢房是主人的起居室,里面有北方特有的土炕,炕中间是空心的,起到保温的作用,炕上是炕条几,里面装着些针头线脑等小玩意。南屋房东居室室内陈设与北屋大致相同,为晚辈居住。

(房东的女儿叫张保连,当时12岁左右缠住了脚,她脚疼得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敢走路,一天,刘师长发现后就对她父亲说:“你在村上是干部,在家里是一家之长、当家人,你这样对待孩子行吗?他们给她缠住脚,把她就成残废人,敌人扫荡来了,他走不能走,跑不能跑,是容易被敌人危害的。”邓小平政委也在一旁对保连的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自刘、邓首长批评教育后,张保连的父母就不再给她缠足了,并把缠住的脚放开成了大板脚。后来,赤岸村的女孩儿们都得到解放,一律不准再缠足。接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发出了励行禁止缠足的命令。)

刘伯承宿办室

刘伯承师长,人称常胜将军,抗战时期传说刘伯承是中国两个半军事家之一,曾被朱德总司令称赞为: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涉县老百姓都习惯地称“我们的刘师长”。他通晓中国古代兵法,有极丰富的军事教养,精通苏联的军事科学。好学著述颇丰,在个人生活上艰苦朴素。对已严,对人宽,平易近人,有“慈母”和“长者”的风范。

刘师长这个人爱学习不常娱乐,彭副总司令在1942年12月16日,刘师长50大寿的时候说:“刘师长这个人哪,军事、政治理论、作风等方面均无可非议,都挺好,就是有个缺点,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扑克。一有空就是学习军事、学习政治。”

屋子的东厢房是刘伯承的卧室,屋内的照片第一张是刘伯承、汪荣华夫妇的合影 ,第二张是刘伯承夫妇抱着女儿刘弥群与邓小平、卓林夫妇抱着邓朴方、邓琳的全家福。

刘伯承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刘太行、刘解先、刘弥群、刘太阳、刘雁翎、刘太迟),老大刘太行1939年出生于太行山地区,老二刘解先1941年出生于涉县林旺村。

邓小平宿办室

东屋是政委邓小平的宿办室,他从1940年12月——1945年12月在这里居住了整整5年。邓小平1904年出生在四川广安,他一生劳苦功高,几经坎坷,大起大落,他的事迹富有传奇色彩,令人感慨万千。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邓小平同志曾长期在这里工作和战斗,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兼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刘伯承、朱德、彭德怀离开太行区去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后,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在这其间,他主持八路军总部和边区的全面工作,这一时期是边区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巩固了边区根据地。

9

邓小平他的大女儿邓琳(1941.9)和二女儿邓楠(1945)出生在这里,大儿子邓朴方(1944)出生在山西麻田村,还有一男一女(邓蓉、邓致方),邓朴方小名叫胖胖,一直没有大名,于是在一个下午,邓政委与刘师长在院中的小石桌旁喝茶,邓政委就对刘师长说:“师长啊!你看胖胖都这么大了,还没有一个名字,他出生在太行,本来想让他叫‘太行’,希望他永远记住太行与太行的人民,可你家的老大已经叫了‘太行’,总不能咱们俩孩子都叫‘太行’吧,请师长给小胖胖起个名字吧!”刘师长想了一会儿,叫人从屋中拿了一幅字出来,铺在小石桌上,字的内容是“朴实方正”,刘师长意味深长的说:“就叫朴方吧!希望他以后为人朴实方正,也像这小石桌一样方方正正!”于是,小胖胖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朴方”。

赖若愚宿办室

西屋是太行区党委组织部长赖若愚的宿办室,从1943年-1947年,在这里居住办公。他1910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原名秉敬,字仲达,1943年任太行军区组织部长,1947年任太行区党委书记,1948年任太原市委书记后离开涉县,建国后任总工会主席。1958年在北京去世,享年48岁。他有三个孩子:赖小达(儿)、赖思平、赖何平。

当时政治部所在地是王堡村,两村相距3华里,刘、邓、蔡经常在一块开会,研究部署各项工作,他们三人一个是早年参加过讨袁战争的职业军人出身,一个是知识分子出身,一个是工人出身,这三个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人在革命道路上走到了一起,他们即是留苏的同学,又是战场上的亲密战友,还是和谐友爱的三家邻居。除了工作之外,遇有星期日他们也互相看望,蔡主任住在王堡村的一个小三合院里,刘、邓、蔡、黄、李首长有空的话就会到蔡主任住的地方聚会商讨军事问题。

作战室

涉县是山区县,曾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也就是县境内80%都是山地,平地较少,所以在涉县建房子,一般都是遵循依山就势建房的原则,如果判断房屋的“正厢”之分,就要综合几点因素:一,从房屋的地基判断,院中地基最大都一般为正房;二,从院子的正门判断,从正门进来后站到院中正对的那间房屋一般为正房;三,从房屋的高度判断,房屋起架高者一般为正房。所以如果符合两点以上者,一般就可以确定院落中的“正厢”房了。

后院中的南屋为正房,是司令部的作战室,这间屋子格外的宽敞幽静,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一直是129师的作战室,8月后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的作战室。

屋内墙壁上悬挂着两幅作战图,是129师参与指挥的几场比较大的战役,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战役的经过,体会一下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这个作战室里指挥千军万马取得辉煌成就的感觉。

正太战役:正太战役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进行的战役,破击敌人在华北的重要交通线正太铁路,正太铁路从河北石家庄到山西太原,全长200余公里,横贯太行山脉,是截断我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战略区的重要封锁线。

这次战役中一二九师负责向正太路西段阳泉至榆次20多个日伪军据点发起猛攻,我军以主力10个步兵团、3个独立营、4个工兵营参与破击,另以28个团及广大地方武装分别从

10

冀南、太行、太岳向平汉、白晋、同蒲诸线进行广泛破击。具体部署是:左翼破击队由周希汉指挥,占领寿阳、榆次之间敌军据点,破坏该段铁路;右翼破击队由范子侠、赖际发指挥,占领阳泉、寿阳之间敌军据点,破坏该段铁路;中间纵队由陈赓、陈锡联、谢富治直接指挥,位于平定以西之天华池、苇池村地区,并以一部兵力控制阳泉西南4公里之师垴山,阻击由阳泉出犯或平辽线回援正太线的敌人,保障破击作战的胜利实施。从8月20日至9月10日,战役持续20天,将正太铁西段摧毁了三分之二以上,加上兄弟部队破击取得战果,使整个正太铁路陷于瘫痪。

刘邓等师首长共在这里指挥了大小战役31000多次,抗击歼灭了42万余日伪军,收复了198个县城,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拉开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穿过后院南小门,有一个阴凉潮湿的土窑洞,洞深9米,宽约1米,这就是当年师首长们预防敌机轰炸的防空洞。

当时根据地几乎家家户户住有战士,但是他们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首先从师首长们做起,勤俭、廉洁、奉公、守法,和普通战士一视同仁,绝不搞特殊。司令部有一位参谋,是位电话通讯专家,他从前在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刚参加八路军。他在座谈会上说:“过去我在交通部任职,来此工作虽然只有五个月,但经过仔细观察,深感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正做到文官不受钱,武官不怕死,特别关心民间疾苦,此实为我20余年的社会生活中所未见。中国军队若能如此,则抗战定能获得早日胜利”。

防空洞

为预防敌机轰炸,减少敌人空袭造成的损害,129师在此修建了两个防空洞,原防空洞最高处1.8米,低处1.5米,洞深9米,宽度可同时容纳两人并行,由于年久、雨量大,防空洞已损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防空洞是在原址上仿原样恢复的防空洞洞口部分。

太行记忆

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山高势险,西缓东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进驻太行,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与太行人民一起抗击敌寇、生产自救,由当时入太行时的9160余人,发展到30万野战军、40万地方部队,形成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同时,还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面积最大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这段历史已经凝聚成一种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他们与太行人民共御敌寇、并肩作战的这段感情已经凝聚成一种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

建国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生活、战斗过的这片红色热土,时刻关注着老区的发展。

黄镇、秦基伟、赵紫阳、陈锡联、刘华清、张廷发等一二九师老首长曾先后多次视察涉县。小平同志更是在百忙之中关心涉县的发展情况,复出之初即责成相关部门解决涉县的饮水问题。化工部、广电部、农业部、文化部等中直部门也相继到涉县对口扶贫,支援涉县建

11

设。

1980年春,在小平同志亲自安排下,文化部委托中国京剧院一团赴涉县慰问演出。 1982年2月18日至25日,他又特意安排北京部队某部副军长魏来国带领慰问团专程赴涉县赤岸,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代表刘伯承、邓小平和北京部队首长慰问老区人民。慰问团还带来了医疗队为群众送医送药、进行义诊。他们把在涉县的活动情况和涉县以及赤岸的发展变化拍成专题纪录片带回北京,送给小平同志看,以了结小平同志不能回涉县看看的心愿。

1996年8月4日,涉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小平夫人卓琳郑重地以小平同志及全家的名誉捐赠了1万元人民币,并以个人名义致函亲切问候,这对困难之中的老区人民更是莫大的鼓舞。

近几年来,李长春、刘云山、彭佩云、李铁映等各级领导到129师进行关怀慰问,十分关心老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并到我馆视察,关心和指导我馆的发展。

该布展通过大量的照片、题词和领导人手迹等形式记录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老区的关怀。

太行木刻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版画史上,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继承和发扬了由鲁迅先生培育起来的新兴木刻传统,根据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革命需要,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给予了极富创造性的形象表达。

该布展用大量的木刻版画作品形象的反映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片明朗的天空下出现的“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新的中国”。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鲁艺木刻工作团以胡一川为团长,以罗工柳、彦涵、华山为成员。这些中国版画艺术的精英组成木刻轻骑队,奔走于太行山间,深入生活、深入战地,用自己的双手和刻刀真实地记录和报道他们的亲身经历。同时,还为党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提供木刻艺术作品,创办《敌后方木刻》副刊,建立木刻工场,培养木刻艺术人才。他们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创作了反映战争年代方方面面的作品,如参军、攻城、破碉堡、抢救伤员、伏击敌火车、血战青纱帐、支援前线、民主选举、烧毁地契等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记载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各种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经久不衰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将军岭

将军岭原名叫庙坡山,从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何正文等14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这里,并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纪念碑,从此,庙坡山改名“将军岭”。将帅们生前心系太行山,死后魂归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从将军岭第一个台阶起到刘伯承元帅纪念亭是129个台阶,从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到徐向前元帅墓地平

12

台处是129个台阶,从徐向前元帅墓地平台到邓小平雕像处也是129个台阶,这些数字象征着在涉县战斗和生活了六年之久的英雄一二九师。徐向前墓地与邓小平雕像之间凹凸起伏的地势,象征着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不平凡的政治生涯。

将军岭山脉名叫龙山,将军岭恰是龙山山脉的“龙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头枕大塞垴,脚踏卧龙山,左依凤凰岭,右靠鸡冠山,腰间缠玉带,龙口吐清泉”,对将军岭的山水地貌作了总体的概括。

漳南大渠

1942年到1943年,涉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几乎颗粒无收,在人民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中共太行分局、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共议如何利用清漳河为民造福的良策,随即组成了开渠筹备委员会,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兴建漳南大渠,要把漳河引上太行山,把旱地变成水浇地,工程于1943年2月24日开工到1944年4月5日竣工。开凿山洞4个,劈石崖八处,建渡槽十四座,打石洞七个,全长30华里,受益村庄八个,使两千多户的3500多亩旱地变为浇水田。工程总共用工十二万多,投资166万元(冀钞),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修渠既给人民建了渠,又让群众渡了荒,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八路军寸草光辉,感恩不尽。因此漳南大渠被人民亲切的称为“将军渠”、“救命渠”、“幸福渠”,至今在涉县留传着一首顺口溜:“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刘伯承元帅纪念亭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京逝世。刘帅生前说过:“四川开县是我的第一故乡,河北涉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涉县人民养育了129师,也养育了我。”遵照他的遗嘱,10月27日,由刘帅子女刘太行、刘太迟、刘雁翎和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管理局负责同志护送,将刘帅灵骨安放在将军岭第一个129级台阶处,并建造了纪念亭。“刘伯承元帅纪念亭”这8个字是邓小平在1990年题写。纪念亭中央是一尊高2.5米的花岗岩雕像,雕像左侧是徐向前1987年6月题写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元帅之部分骨灰安葬于此”后面是他为刘帅写的一首七律诗:

日暮恶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娟,十万军帐哭刘公。

(他的右眼是在1916年讨袁(世凯)战争中残废的)

1942年,刘帅50大寿,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为一个共产党员祝寿,意义非同寻常,既是为了表彰刘帅的革命功绩,更是为了鼓舞敌后抗战军民的斗志。刘伯承在50大寿上曾说过:“如果我死后能在自己墓上立一块碑,上书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那便是我莫大的安慰”。为了了却刘帅生前的愿望,涉县县委,县政府,特为他立了一块碑,前刻:“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刘伯承英灵千古”。回顾刘帅为共产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战斗历程,他的卓越贡献,

13

他的党性,中国的布尔什维克这个意味着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他是受之无愧的,碑后是县委书记武永昌为刘帅写的一首诗。(86年10月20日)

樽俎杀场百战身,千秋大业奠基人; 长忆刘帅忠魂在,崇洲儿女泪满襟。

纪念亭北面是中央领导人胡耀邦为刘帅写的悼词,南面是刘帅生平简介。

刘伯承元帅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现重庆市开县),参加过讨袁护法战争,抗战时期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是首任南京市市长,1955年被授于元帅军衔,1966年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82年后不再担任职务。1986年去世。刘伯承元帅的一生,功高不居功,位高不恋位,权重不擅权,自奉俭朴,兼洁奉公,谱写了一曲真正共产党员的党性篇章。

黄 镇

(1909年-1989年12月10日),享年80岁。

1989年12月10日,与涉县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外交家、艺术家,原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将军在京逝世。黄老生前留下遗愿:“生前追随刘伯承元帅挥师太行,浴血奋战;死而心系老区人民,伴随刘帅遗骨回归太行,世世代代同老区人民在一起”。根据他的遗愿,1990年元月14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刘帅纪念亭左后侧,石砌的平台中央立有黄镇将军半身花岗岩雕像。左侧石碑上刻着邓小平所题:“将军不辱使命”(1991年11月),背面刻着江泽民所题:“为党为民忠心耿耿,无私无畏正气长存”。像座的四面刻着黄镇将军的生平简介。右侧石碑正面刻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领导者、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黄镇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所题:“革命先驱,征途未搁丹青笔;艺坛巨匠,遗迹仍留翰墨香”。

李 达

(1905年4月19日--1993年7月12日),享年89岁,上将军衔。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参谋长。

1993年7月12日,李达将军在京逝世,根据他生前遗愿,9月8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黄镇将军墓地右侧,墓地平台上立有李达将军半身石雕塑像。雕像前左侧石碑上刻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李达永垂不朽!”雕像前右侧石碑上刻有江泽民题词:“多智善谋,功勋卓著”。

王新亭

(1908年12月23日——1984年12月11日于北京逝世)

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湖北孝感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抗日战争时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授上将,1996年4月6日,王新亭将军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安放于涉县将军岭上。

14

袁子钦

(1908年12月--1968年)享年60岁,中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部政部秘书长,原名袁致卿,1908年12月生于福建省上杭县自沙乡厦洋村,解放战争中任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军区”13纵队副政委,华北军区15纵队政委,18兵团60军政委。55年授中将。68年2月受四人帮迫害致死终年60岁。1997年3月29日,原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将军的骨灰安放于将军岭上;

何正文

(1917年3月--2000年9月),享年83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四川省通江县人,1941后任769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二、五军区参谋长。第六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55年授少将,2000年9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同年将骨灰洒在了将军岭。

徐向前

(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享年89岁。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7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副师长,55年授于元帅军衔。徐逝后,群众送一幅挽联,上书:“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太行山,山山俯首迎忠骨;长江水、嘉陵水、黄河水、滹沱水,水水扬波拜英灵”。

邓小平

(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享年93岁。

1904年农历8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的牌坊村,取名叫邓先圣(后又改为邓希贤,是他5岁时私塾先生改的,认为先圣二字太不恭了,孔夫子尚且为圣,你怎么能为先圣呢?这个名子一直用了20年)。

邓小平同志的汉白玉雕像,于2001年安放在将军岭第三个129台阶顶端的平台上。第一个大平台是16米见方的正方形平台;第二个平台是高1.29米、6米见方的正方形平台;第三个平台是高55厘米、2米见方的小平台,邓小平雕像就座落在第三个小平台上。像高3.9米,由群众自愿捐资13.8万元镌刻安放。

现在看到的塑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设计、操刀雕刻,于2007年8月26日揭幕,塑像采用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主要体现了邓政委于太行山融为一体的整体艺术效果.塑像通高5.6米,基座高20厘米,与平台互为衬托,从创意、形象、气质、音容笑貌等方面,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在抗战时期面对强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气壮山河的伟人风采,凸显了凝重和大气,体现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个129级台阶象征邓小平三落三起不平凡的一生:1933年,邓小平与王明为首的左倾领导者之间存有原则分歧,因毛泽东威望高,所以矛头指向了邓小平,撤瑞金县委书记,到左右江根据地最北边一个县担任区巡视员;1969年,邓小平被定为第二号走资派,因为支持

15

刘少奇,国家副总理被撤,到江西新建县进行劳动改造;73年,周恩来病重,李先念、叶剑英、推荐邓小平复出,任副总理;75年底76年初,四人帮做损,“反右倾方案”,邓被打倒;1978年12月,第11届3中全会,叶剑英推荐其复出,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军委主席。

邓小平同志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之一,是中国第二代卓越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建了被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开创了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为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雪峰

(1970-2003)山西永济县人。原名张青巽,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区党委书记,建国后为华北局第一书记。

黄新友

(1909—1985),原名邓新友,广西百色县人。抗战时期任385旅771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赵子岳

1997年6月13日,原太行剧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社会活动家赵子岳同志的骨灰也安放在将军岭上。

邢崇智

(2000年3月3日15时50分),享年73岁。

第三、四届河北省委书记,1927年8月生于涉县鹿头乡洪河沟村,1993年至1998年8月担任全国政协常委,2000年3月3日15时50分死于天津,享年73岁,同年骨灰安放于此。

刘建勋

中央河南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8月兼任武汉军区政委,1913年10月生于河北沧县(现沧州市),1931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太行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1986年4月23日北京病 逝。

陈舜英

(1912年10月--1982年1月2日),享年70岁。

中共河南省监委副书记,1912年10月生于福建省的福州市。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太行区党委妇委书记。1982年1月2日在北京病逝。

涉县抗日烈士殉国公墓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这个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3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人民子弟兵,仅牺牲的烈士,就有1700余名,抗战结束后,我县便着手筹建抗日烈士公墓。1946年,

16

刘伯承、邓小平亲笔提写了“涉县抗日烈士殉国公墓”。1957年烈士公墓建成,因各种原因只安葬了139位烈士,纪念碑周围刻有碑文,可惜烈士的名字却无法考证。纪念碑顶部刻着黄齐生(王若飞的舅舅)、秦邦宪(博古)、王若飞、邓发、左权、叶挺等烈士的名字,除左权外,其它五位都是1946年4月8日出席国民党四中全会时在山西沁县黑茶山撞机身亡的。

女革命家何香凝,在抗日胜利后,为参加国共和谈飞返延安遭空难的“四八烈士”叶挺等书一寄托哀思的挽联:“哭老友战友,哀有为战士先我去。勉青年壮年,盼后起英雄相继来。”

2003年底,烈士公墓由喧嚣的城中心移到了将军岭侧,2004年4月完工,投资321.9万元。

陈列馆

序厅:现在您来到的是一楼序厅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26米,高7米的巨型油画,名为“转战太行”,突出塑造了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领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驰骋疆场、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深刻揭示了在国难当头日军入侵之际,八路军129师高举抗日伟大旗帜,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主题;深情讴歌了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创造的丰功伟绩,把我们仿佛又带回到70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同时也揭示了陈列馆二楼展厅的序幕。壁画前侧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

二楼: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在三个月内吞并灭亡中国,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面对外敌入侵,共产党号召与国民党合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37年九月下旬国共经六次谈判,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于9月23号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承认共产党的合法权益,至此,由共产党倡议的,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各师兵力仅一万人,129师下设两个旅,每个旅下设两个团,当时的师长是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政训处副主任宋任穷。9月6日,129师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召开了誓师大会后东渡黄河奔赴华北,进入晋东南实行直接对日作战。

129师先遣部队769团刚进入预定地区就打了一个大胜仗,那就是夜袭阳明堡机场,敌人二十四架飞机全部被我军炸毁,为忻口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助涨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刘伯承师长仔细分析战情,将目光放在了敌人重要运输线——井平公路上,命我军在人过低头、马过卸鞍的七亘村成功设伏,两次伏击日军,给猖狂的日军以沉痛打击。紧接着我军又在一个星期内在黄崖底、广阳、户封三次成功伏击日军,刘伯承把这三次战斗称作“重叠的待伏”。129师从10月20日至11月8日在正太路南侧的一系列战斗中,缴获了敌军大批军械物资,歼敌1000余人。

129师在1937年11月13日召开的石拐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广泛开展游击战的决策,同时决定创建晋冀豫边区根据地,15日中共晋冀豫省委在山西辽县西河头村成立,从此边区的创建事业揭开了序幕。边区主席李雪峰,组织部长何英才,宣传部长徐子荣。1938年邓小平接

17

替张浩职务担任129师政委,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抓好部队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工作。1938年4月25日,随着地方武装力量的充实,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对外称129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倪志亮,政委黄镇。在此期间,日军聚集3万重兵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129师担负切断敌后方交通线的任务,打响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战役,切断了井平、邯长敌人交通运输线,坚决执行了毛主席基本路线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对根据地的开辟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响堂铺伏击战最为震惊中外。这次战斗由刘邓部署,副师长徐向前亲自指挥,1938年3月31日清晨129师埋伏在西起山西东阳关,东至涉县椿树岭,以涉县响堂铺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一举歼敌400余人,炸毁汽车181辆。当时打这场战斗时,许多战士都没见过汽车,更别谈把它打下来开走,所以当时作了一个计划,先打司机再打轮胎,最后炸油箱。在展柜中可看到缴获日军的东洋刀、38式步枪、汽车齿轮、汽油桶等。

日军遭此挫败当然不肯善罢干休,于38年4月纠集10余个联队,分兵九路对我根据地进行大举围攻,我军采取分路打击袭扰日军的方法搞得日军身心疲惫,陆续开始撤退。1938年4月15日,刘伯承命令主力部队主动发起长乐村战役,将日军最后一股残留部队2200人全部歼灭。从此,129师在太行山站住了脚,在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129师在太行山区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派东进纵队开赴了冀南,扩大根据地。当时的冀南正处于无政府状态,一时司令如毛、土匪遍地,为此东进纵队司令陈再道投入全部精力,出面调停了两个土匪巨头的火拼问题,迈出了纵队进入冀南腹地——南宫的第一步,2月8日纵队进入南宫城,改组了县政府,进一步打开了冀南的局面。为加强冀南领导和我军力量,邓小平政委派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骑兵团到达南宫,接替李菁玉担任纵队政委的职务。1938年4月底成立了冀南抗日游击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参谋长李聚奎。1938年8月份先后成立了冀南区党委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统一了冀南,实现党的领导,加强了政权建设,冀南根据地基本形成。此时日军将战场转向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按照先进军平原的方针,于1938年底聚集3万重兵分11路向冀南进行大扫荡。我军出动小股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取得了许多战斗胜利,其中香城固战役是粉碎日军对冀南大扫荡的一次主要战斗。我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迫使敌人离开据点作战,进入我伏击圈然后予以歼灭,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光辉战例。

就在抗日根据地进行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中,蒋介石却开始策划反共活动,派兵对我晋冀鲁豫区发动进攻,毛主席指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了反击顽军朱怀冰部,在刘师长邓政委指挥下,发起了“磁武涉林反顽战役”,击战四天,大获全胜,击溃顽军朱怀冰部万余人。129师进驻涉县,至此,涉县全境解放。

为了撤底粉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进攻,八路军总部决定举行一次以破击正太路为主的对华北敌人交通运输线的大破击,整场战役由彭德怀副司令亲自指挥,参加这次战斗的共105个团,故称为百团大战。129师出动38个团,在粮困军乏的情况下积极配合作战,在历时3个半月的破击和反扫荡作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全师进行大小战斗529次,其中狮垴山和关

18

家垴战斗打的最为激烈,对整场战役的胜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942年至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自然灾害和敌人的扫荡空前频繁,全区党政军民在敌患天灾的惊涛骇浪中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2年9月10日成立了以杨秀峰为主任的太行区救济委员会,扶危济困,开展社会互济运动。1944年4月1日八路总部发布了滕代远参谋长和杨立三副参谋长制定的《滕杨方案》,从此边区生产运动更加深入。通过这幅统计表,我们可以了解到,根据地军民的困苦难以言状,为了节约粮食,救济灾民,部队普遍以野菜代粮,领导干部没有一点特殊。通过展柜里的这些历史文献及实物我们可以看到,129师就是这样一面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面帮助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患难与共,所以老区人民亲切的称129师为“边区人民子弟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边区人民的生活条件,129师、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发动群众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兴建了漳南大渠,把漳河水引上了太行山,使36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从而结束了2500多户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历史,漳南大渠被人民深情的称为“将军渠”、“救命渠”、“幸福渠”。现在这条水渠已由原来的27华里延伸到110多华里,仍在夜以继日的造福涉县老百姓。

太行山区军民的生产自救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密切了军民关系,为以后大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37年到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大肆推行灭绝人寰的三光政策。1942年5月日军把矛头指向华北抗战指挥中枢的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采取铁壁合围的战术,开始大扫荡,左权将军奋勇承当总直机关突围指挥的重任,坚守在涉县石门村北的十字岭,利用十字岭的有利地型掩护战友顺利突围,但左权将军却在战斗中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那一年他年仅36岁,他的女儿北北刚满2岁。左权1905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为了纪念他,把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改为了左权县,太行人民在石门村北精心修造了公墓,公葬左权将军。1950年10月20左权将军的灵骨移到了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我军在日寇“铁壁合围”时能够尽可能多的保存实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被誉为太行女杰的李才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抗战时期,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前线作战,做军衣,做军鞋,运粮支前,一切为了战争。

从1937年到1944年我军粉碎了敌人无数次扫荡,终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根据地连成了一片,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县召开北方局高干会议,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会上通过了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邓小平提出的统一冀南和晋冀豫区行政领导,促进根据地建设的提意,决定成立太行、太岳、冀南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8月1日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村成立,主任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胜。1941年3月18日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通过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参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桐峪镇开幕,7月9日改为“晋冀鲁豫临参会”成为边区人民最高权利机关。临参会于8月15日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

19

戎伍胜,冀太联办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宣布撤消,9月1日边区政府在勒家会开始办公,42年迁驻涉县弹音村,边府主要领导在此居住三年之久。1948年8月7日奉命撤消。

1938年初,我军便着手建立和恢复党的基础,成立了太行区党委,他的前身是1937年11月成立的冀豫晋省委,1943年10月改为太行区党委,这时党委迁驻涉县赤岸村,在赤岸居住7年多时间,1949年8月19日奉命撤消。

1943年129师进行了大的整编,太行、太岳、冀南三个军区独立划分,冀鲁豫军区部队划归129师,此时军队得到迅猛发展,人数上升到10万。

1943年也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一年,1943年1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在涉县温村召开了高干会议,邓小平提出将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农业和手工业上。10月边区政府颁发了《土地使用暂行条例》,让农民翻了身,做了主,大大提高了生产和战斗热情。会上邓小平还总结了“以统制贸易,货币斗争与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对敌经济斗争经验,首先统一了货币市场,调整了税收,根据地财政得到真正统一,有力打击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预谋”。

如果仅靠缴获日军的武器弹药,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也有自己的兵工厂,而当时晋冀鲁豫最大的兵工厂是西达兵工厂,厂址位于涉县西达镇,1945年5月始建1946年6月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建成当年生产75山炮弹30000多发,每月生产炮弹6000多发,缓解了前方急需炮弹的形势,这种75山炮弹是后镗弹,性能良好,能摧毁敌人的坦克、碉堡、装甲车等,在平汉、大别山、淮海等战役中发挥重大作用。1949年奉军工部命令迁住长治。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区出现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空前繁荣的景象,干部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全面发展,在频繁的战斗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抗日人才。在太行根据地,文艺戏剧非常活跃,成立了许多剧团,成为边区戏剧运动的推动者,129师于1938年成立了先锋剧社,这是当年用过的京胡。

为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鼓舞三军士气,129师于1941年9月18日在涉县王堡至赤岸间的空地上举行了全师运动会,于会代表与选手3000余人,观众万人以上,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我军召开运动会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被称做“空前罕见的动人伟举”。

为了救死扶伤,129师成立了野战卫生部,钱信忠任卫生部长,政委周光坦,副部长朱琏。为前方输送了大批战地医生。

1939年1月,北方局在沁县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为根据地最主要的报纸,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1943年10月1日,北方局奉命撤消在涉县桃城村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太行版在太行山经历了10年零8个月的风风雨雨,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国际国内新闻的巨大任务,1949年8月19日在涉县东戌村奉命停刊,改为《人民日报》成为党中央的喉舌。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全部都是露天排版,还有它的历史见证人——印刷机。

抗日战争结束后,新闻工作部门担负起对国内外宣传我党和平建国主张的任务,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是晋冀鲁豫区的国语广播电台,是当时我党在关内的三个广播电台之一,1946年1月在涉县沙河村的两个窑洞里开播,1947年3月30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至涉县和邯郸台

20

同在一起播音,从这两个窑洞里走出了我国第一代播音员齐越、钱家梅,1949年1月邯郸台奉命撤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这张桌子是播音用的办公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成立,47年3月进驻涉县,48年迁往平山县西柏坡,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迁往北平,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在对敌斗争和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模范,为了宣传和推广他们的英雄模范事迹,1944年11月21日在黎城召开了第一届盛大的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大会,通过杀敌英雄登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太行军民英勇战斗,坚持敌后抗战的英雄业绩。

毛泽东主席说过,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1943年,当八路军主力部队开始全面对敌作战时,根据地群众深入敌后在敌占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采用武工队、攻心战、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困战等战术迷惑袭挠日军,搞得敌人晕头转向,疲备不堪。晋冀鲁豫边区局部反攻取得丰硕的战果,歼灭日伪军7.6万人,收复国土面积6万平方公里。

1945年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侵略者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向同蒲线和豫北的敌人发起总攻,日军在中国领土上受到人民军队的沉痛打击,在国际局势的压力下,日军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递交了投降书,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以正义力量的胜利宣告结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129师脱离国民党建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由刚到太行时的9160人发展到了30万正规军40万民兵,晋冀鲁豫根据地成为我党最大的根据地之一。

面对日益强大的解放区,国民党反动集团决心发动内战,蒋介石动员上百万正规军,分路向各解放区猛烈进犯。刘伯承、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冀南三个军区主力及地方兵团共31000人于8月25日发动了上党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前后历时32天,先后攻克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给进攻解放区的阎锡山部队来了个一锅端,守住了华北大门,所以毛主席说:“关系全局、极为重大;缴获如山,可为范例”。

上党战役刚告结束,边区部队立即向平汉线集中迎战敌人,平汉战役自10月23日起至11月2日结束,历时10天,歼灭敌军25000余人,生俘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司高树勋等,高树勋宣布起义,给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痛打击。平汉战役后中央转发了战役通报,向全国人民通报了胜利消息,起义军高树勋就职民主建国总司令。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美梦破灭后改向山东、陕北实行重点进攻,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决定率边区解放军南下作战,发动内线反攻,中央军委对刘邓的这一决策给予充分肯定。

1947年3月23日南下的刘邓野战军进入豫北战场,扫荡了国民党地方军孙殿英等部,到5月1日止,先后解放封丘、延津、汤阴等九座县城,最后一仗攻克汤阴县时全歼守敌万余人,生俘敌纵队司令孙殿英。为消灭蒋军正规部队准备了战场。

南下大军由鲁西渡河,之后分东、西两路向中原挺进。大军自8月7日从鲁西钜野出发,跨越陇海路,踏着没膝的黄泥,涉过宽达30余里的黄泛区,然后越过涡河、沙河、颖河、洪河、强渡汝河、抢渡淮河,直指大别山,为时不过3周,将战线向前跃进了500公里。

21

晋冀鲁豫军区是解放战争开始后最早和敌人交手的我军部队,又是解放战争后期陆上作战与国民党军进行最后一战的,还是解放战争中始终担负最艰苦作战任务的部队,特别是挺进大别山,在斗争极为艰苦、供应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在大别山站住了脚,实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刘邓首长在这里创造了千秋不灭的丰功伟绩,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他将激励着涉县老区人民前进、前进、在前进!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qy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