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评报告3

更新时间:2024-04-05 09: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1 任务缘由....................................................................................................................................... 1 1.1 任务由来 ................................................................................................................................ 1 1.2 洪水影响评估内容 ................................................................................................................ 1 2 评价依据....................................................................................................................................... 3 2.1 法规、规范、规程与规定 .................................................................................................... 3 2.2 参考资料 ................................................................................................................................ 3 3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 5 3.1 设计水位和流量的计算方法 ................................................................................................ 5 3.2 河道壅水计算方法 ................................................................................................................ 5 3.3 河道冲刷深度计算方法 ........................................................................................................ 7 4 工程概况..................................................................................................................................... 10 4.1 项目概况 .............................................................................................................................. 10 4.2 土质情况 .............................................................................................................................. 11 5 河道概况..................................................................................................................................... 20 5.1 河道、堤防现状及规划状况 .............................................................................................. 20 5.2 水位和流量成果 .................................................................................................................. 22 6 洪水影响分析与评价 ................................................................................................................. 24 6.1 塔址处河道设计流量和水位 .............................................................................................. 24 6.2 壅水高度分析 ...................................................................................................................... 25 6.3 冲刷分析 .............................................................................................................................. 26 6.4 建设项目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的影响 .......................................................................... 27 6.5 建设项目对入海、入江水道河道冲刷的影响 .................................................................. 28 6.6 建设项目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 29 6.7 建设项目对航运的影响 ...................................................................................................... 29 6.8 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铁塔的影响评估 .......................................................................... 30 6.9 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 30 6.10 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 30 6.11 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影响 ................................................................................................ 30 7 总体评价..................................................................................................................................... 32

1 任务缘由

1.1 任务由来

杨庄至双龙220KV单回送电线路工程是江苏省进行电网改造、缓解我省用电紧张的重点项目之一,线路起始于杨庄电厂,经金沟进入220KV双龙变,途中横跨淮河入海水道(桩号12+500)和入江水道(桩号43+300)。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滩面上分别布臵了2座(61#~62#)和9座(122#~130#)铁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为此,项目设计单位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承担220KV杨双送电线路工程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的洪水影响评价工作。

1.2 洪水影响评估内容

根据防洪法及水法有关规定,洪水影响评估应当提出工程对洪水的影响、洪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内容如下:

1、建设项目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 2、建设项目对工程管理和堤防交通的影响; 3、建设项目对航运的影响;

4、建设项目对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的影响;

1

5、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6、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7、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

2 评价依据

2.1 法规、规范、规程与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 4、《防洪标准》(GB50201-94); 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6、《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 7、《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J C30-2002); 8、《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

9、《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1997、7;

10、《江苏省流域性、区域性水利工程调度方案》,1994; 11、“关于印发《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苏水政[2002]34号;

12、《河道管理范围内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水利部办建管[2004]109号,2004、7。

2.2 参考资料

1、《220KV杨双单回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2004.5;

2、《220KV杨双单回线路工程铁塔基础设计图》,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2004.5;

3、《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淮委规划

3

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8.7;

4、《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2.4;

5、《江苏省防汛防旱手册》1999.9; 6、《淮阴市防汛防旱手册》1997.5;

7、《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江苏省水利厅, 4

2003.9

4 工程概况

4.1 项目概况

4.1.1 防洪标准

根据《220KV杨双单回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有关规定,220KV杨庄电厂至双龙变送电线路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4.1.2 线路路径

由杨庄电厂二期出线,跨越220kV杨庄电厂~淮阴变双回线后,左转穿废黄河,至西湖南右转跨京杭运河后,平行220kV杨上线架设。市区内经老庄、高庄至徐庄向南占用110kV杨越线通道跨越500kV任上II线跨在建徐淮盐高速公路。经武墩村东侧右转向南方架设,经武墩镇东侧、胡庄、跨越500kV任上I线、500kV堡上双回线、跨在建宁淮高速后平行宁连公路向西南方架设。在宁连公路东侧700m左右处跨越入海水道、跨越苏北灌溉总渠。过总渠后经高庄、小李庄、罗子李、在沟徐庄右转,至小王庄向正南方架设,经朱坝镇东侧曹安村附近后向西南方架设。经高庄、前淮徐庄、懂傅庄至南泽河进入金湖县。由西野场向东南方经杨庄、高庄、小王庄、红卫队、大庄、至于庄左转至三河大坝北端,沿大坝东侧向南架设,至新寨村右转跨越入江水道,平行老三河架设至桥河口北,右转经新建、宝应湖农场至运西农场接入220kV双龙变。线路全长约90.4km。(详见线路路径图) 4.1.3 塔基布置形式

4.1.3.1 淮河入海水道

10

220KV杨双单回送电线路工程在宁连Ⅰ级公路东侧700m(12+500)处跨越入海水道,与泓道基本垂直穿过,跨越入海水道长度为580m。在入海水道滩面上共布臵铁塔2座(61#~62#),呼高均为35m。距北堤脚62m处布臵61#铁塔,距南堤脚26m处布臵62#铁塔。铁塔基础结构形式:灌注桩基础,灌注桩长为14m,地面以下桩长10m,地面以上4m,桩直径均为1.2m,每个塔基由四根灌注桩组成,呈长方形布臵,灌注桩间距6~7m。灌注桩桩顶均高出自然地面4.0m,然后上接塔架。

4.1.3.2 淮河入江水道

220KV杨双单回送电线路工程在金湖县城以东约7km处跨越入江水道,分别从入江水道左右堤桩号42+600和40+000处穿过,与河道基本垂直,跨越河道长度3124m。在入江水道滩面上共布臵铁塔9座(122#~130#),呼高分别为30m、35m。9座铁塔均布臵在东西偏泓之间的滩地上,其中122#塔基距东偏泓西河口80m,130#塔基距西偏泓东河口30m。铁塔塔基结构形式与入海水道相同。

4.2 土质情况

4.2.1 淮河入海水道

220KV杨双线路工程跨越入海水道处(桩号12+500),位于淮安市清浦区境内。根据《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线路入海水道沿线地表均为农田,地形起伏不大。地貌属黄泛冲积平原。

工程位臵处根据土层岩性、成因、时代、分布、埋藏条件,结合物理力学指标,将自然地面以下15m深度内土层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大致描述如下:

11

1层:高程10~4.94m为粘土或粉质粘土(地表以下0.4m为耕植土)。灰黄色、暗黄色,可塑~硬塑状,含Fe、Mn结核。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2层:高程4.94~4.44m为粉土。黄色,密实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

3层:高程4.44~2.70m为粉质粘土或粘土。安黄色、黄褐色,可塑状。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4层:高程2.70~0.84m为粉土。黄色。中密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

5层:高程0.84~-1.86m为粘土或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状,局部夹贝壳,底部夹礓结石。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6层:高程-1.86~-4.76m为粉土。黄色,密实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

7层:高程-4.76~-5.76m为粉质粘土或粘土。安黄色,青灰色,硬塑状,含Fe、Mn结核。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孔深15米未揭穿。

各层土的详细分层界限详见综合柱状图,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4.2.2 淮河入江水道

220KV杨双线路工程跨越入江水道左堤桩号42+600、右堤桩号40+000,位于金湖县境内,线路沿线地表均为行洪滩地,地形起伏稍

12

大。地貌属滨湖圩田平原。

工程处根据土层岩性、成因、时代、分布、埋藏条件,结合物理力学指标,将自然地面以下15m深度内土层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大致描述如下:

1层:高程5.87~4.27m为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状,夹草根等腐植物。有光泽。稍有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2层:高程4.27~-2.13m为粘土。灰黄色(局部底部变青灰色),可塑~硬塑状。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

3层:高程-2.13~-5.43m为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状。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4层:高程-5.43~-9.24m为粘土。灰黄色,硬塑状。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孔深15m未揭穿。

各层土的详细分层界限详见综合柱状图,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13

综 合 柱 状 图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终孔深度(m)15.00初始水位(m)地层编号地层名称X坐标(m)勘察时水位(m)7.4404-228钻孔编号H1孔口高程(m)终孔日期9.24Y坐标(m)承压水位(m)开孔日期高程深度厚度柱状图图例1∶100(m)(m)(m)地 层 描 述粘土或粉质粘土:灰黄色、暗黄色,可塑~硬塑状,含Fe、Mn结核。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N(击)TCRRQD107粘土或粉质4.94粘土粉土4.444.304.804.300.5012粉土:黄色,密实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22粉质粘土或粘土:暗黄色、黄褐色,可塑状。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及韧性中等。79粉质粘土或0.84粘土8.403.60粘土或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状,局部夹贝壳,底部夹礓结石。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粘土或粉质-1.8611.10粘土2.70粉土:黄色,密实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21粉土-4.7614.002.90粉质粘土或-5.7615.00粘土1.00粉质粘土或粘土:暗黄色、青灰色,硬塑状,含Fe、Mn结核。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14

综 合 柱 状 图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Y坐标(m)承压水位(m)04-228钻孔编号H2孔口高程(m)终孔日期10.00终孔深度(m)15.00X坐标(m)初始水位(m)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勘察时水位(m)7.50开孔日期高程深度厚度柱状图图例1∶100(m)(m)(m)地 层 描 述粘土或粉质粘土:灰黄色、暗黄色,可塑~硬塑状,含Fe、Mn结核。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N(击)TCRRQD57粘土或粉质粘土粉土105.204.704.805.304.800.50粉土:黄色,密实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粉质粘土或粘土:暗黄色、黄褐色,可塑状。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及韧性中等。106粉质粘土或粘土粉土2.701.907.308.102.000.80粉土:黄色,中密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粘土或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状,局部夹贝壳,底部夹礓结石。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粘土或粉质粘土-1.3011.303.20粉土:黄色,密实状。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15粉土粉质粘土或粘土-4.30-5.0014.3015.003.000.70粉质粘土或粘土:暗黄色、青灰色,硬塑状,含Fe、Mn结核。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15

综 合 柱 状 图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终孔深度(m)15.00X坐标(m)初始水位(m)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勘察时水位(m)5.004-229钻孔编号H3孔口高程(m)终孔日期5.76Y坐标(m)承压水位(m)开孔日期高程深度厚度柱状图图例1∶100(m)(m)(m)地 层 描 述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状,夹草根等腐植物。有光泽,稍有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粘土:灰黄色(局部底部变青灰色),可塑~硬塑状。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N(击)TCRRQD淤泥质粘土4.461.301.3054759粘土-1.146.905.60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状。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粉质粘土-5.3411.104.20粘土:灰黄色,硬塑状。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粘土-9.2415.003.90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16

综 合 柱 状 图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Y坐标(m)承压水位(m)04-229钻孔编号H4孔口高程(m)终孔日期5.87终孔深度(m)15.00X坐标(m)初始水位(m)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勘察时水位(m)5.1开孔日期高程深度厚度柱状图图例1∶100(m)(m)(m)地 层 描 述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状,夹草根等腐植物。有光泽,稍有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粘土:灰黄色(局部底部变青灰色),可塑~硬塑状。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N(击)TCRRQD淤泥质粘土4.271.601.6014粘土-2.138.006.40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状。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粉质粘土-5.4311.303.30粘土:灰黄色,硬塑状。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粘土-9.1315.003.70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17

表4-1 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土 层 号 土层描述 标准贯入击数 比 重 天 然 含 水 率 天 然 湿 密 度 天 然 干 密 度 天 然 孔 隙 比 塑 饱 性 和 液 限 塑 限 指 度 数 液 性 指 数 砾- 粗砂 中砂 细 砂 粉 粒 粘粒 平 均 粒 径 土 分 类 凝 聚 力 内 摩 擦 角 压 缩 系 数 压缩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1 2 3 4 5 6 7 灰黄色可塑~硬塑状粘土或粉质粘土 N63.5 Gs 击 8 22 7 18 W ρ ρd e Sr % 96 97 97 98 96 98 100 WI % WP % IP % IL — >2/2-0.5m 0.5-0.250.25-0.0750.075- 0.005 mm mm 0.005mm mm d50 mm 0.020 0.050 0.011 0.052 0.018 --- — 粘土 粉土 粉质粘土 粉土 粉质粘土 粉土 粘土 C φ αV1-2 Es fak — % g/cm3 g/cm3 — % 0.0 0.0 0.0 0.0 0.0 % 0.0 0.0 0.0 0.0 0.0 % 1.2 22.9 0.1 16.7 0.0 % 58.2 71.3 62.6 75.3 78.0 % 40.6 5.8 37.3 8.0 22.0 KPa “.” MPa-1 Mpa Kpa 52 6 34 5 58 6 44 16 22 19 20 17 22 20 0.26 6.39 200 2.74 24.6 2.01 1.61 0.70 2.70 27.0 1.96 1.54 0.75 2.73 29.8 1.92 1.48 0.84 2.70 30.2 1.92 1.47 0.83 2.74 23.7 2.02 1.63 0.68 2.70 26.4 1.98 1.56 0.72 2.73 28.8 1.97 1.53 0.78 37.6 20.1 17.5 0.26 26.1 19.4 6.7 黄色密实状粉土 暗黄色可塑粉质粘土或粘土 黄色中密状粉土 灰黄色硬塑粘土或粉质粘土 黄色密实状粉土 暗黄色硬塑粉质粘土或粘土 18.00 190 180 38.3 22.6 15.7 0.46 28.1 20.3 7.8 0.29 6.43 15.00 150 280 36.7 19.9 16.8 0.23 25.1 19.1 6.1 0.23 7.23 18.00 180 250 42.5 24.9 17.6 0.22 0.22 7.81 工程负责人: 校核: 审核:

18

表4-2 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土 层 号 土层描述 标准贯入击数 比 重 天 然 含 水 率 天 然 湿 密 度 天 然 干 密 度 天 然 孔 隙 比 饱 和 度 液 限 塑 限 塑 性 指 数 液 性 指 数 砾- 粗砂 中砂 细 砂 粉 粒 粘粒 平 均 粒 径 土 分 类 凝 聚 力 内 摩 擦 角 压 缩 系 数 压缩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1 2 3 4 灰色淤泥质粘土 N63.5 Gs 击 1 6 W ρ ρd e Sr % 99 99 96 98 WI % WP % IP % IL — >2/2-0.5m 0.5-0.250.25-0.0750.075- 0.005 mm mm 0.005mm mm d50 mm 0.008 0.008 0.018 --- — 淤泥质粘土 粘土 粉质粘土 粘土 C φ αV1-2 Es fak — % g/cm3 g/cm3 — % 0.0 0.0 0.0 % 0.0 0.0 0.0 % 0.0 0.0 8.0 % 52.8 53.2 55.5 % 47.2 46.8 36.5 KPa “.” MPa-1 Mpa Kpa 6 45 25 68 7 16 20 21 0.80 2.65 0.24 7.12 0.21 7.29 65 170 280 2.74 41.7 1.80 1.27 1.15 2.74 26.9 1.99 1.57 0.75 2.72 20.1 2.08 1.73 0.57 2.74 25.0 2.02 1.62 0.70 41.0 23.1 17.9 1.04 38.9 21.0 17.9 0.33 31.0 17.1 14.0 0.21 39.4 20.1 19.3 0.25 灰黄色可塑~硬塑状粘土 灰黄色硬塑状粉质粘土 灰黄色硬塑状粘土 0.15 10.80 280 工程负责人: 校核: 审核: 19

5 河道概况

5.1 河道、堤防现状及规划状况

5.1.1 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干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其主要作用是与现有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等工程共同分泄洪泽湖以上15.8万km2的来水,还兼顾渠北地区1710km2的排涝,为改善环境、结合航运创造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经过5年的建设,工程于2003年汛前基本完成,当年投入运行使用,最大行洪流量1870 m3/s,在2003年的淮河大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块石护坡等灾后重建完善工程建设。

依据《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远期按洪泽湖30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流量7000 m3/s,采取开挖深槽筑堤行洪;近期工程在远期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采取泓滩结合,设计行洪2270 m3/s,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目前的40~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将渠北地区的排涝标准从现状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自排加抽排)。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两堤中心距运西段为580m,近期工程为单泓布臵,远期工程将滩面部分挖成深泓,扩大河道行洪能力。

220KV杨双线路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在堤防桩号12+500处,位于运西段,其上游桩号3+500处为二河新泄洪闸,下游桩号29+500处为淮安枢纽。工程断面近期工程北堤顶高程为14.88m,北堤堤顶宽8.0m,南堤顶高程为15.38m,南堤堤顶宽38m,堤坡、泓坡边坡均为1:3,泓道底高程4.0m,底宽32.5m。泓道中心线距北堤南堤肩长约为440m,距南堤北

20

堤肩长约为110m。线路跨越入海水道长度约为580m。远期工程堤顶高程为南堤17.6m,北堤17.1m,南堤顶宽10.0m,北堤顶宽8.0m,泓道底宽266m,泓底高程为2.31m,滩地宽为192.4m,滩地高程为8.0m。200kV杨双线路在入海水道滩面上共布臵铁塔2座(61#~62#),呼高均为35m,线路跨越附近范围内的堤身和河道无其他水工建筑物(详见断面布臵图)。

5.1.2 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上起洪泽湖三河闸,下至长江三江营,全长157.2km,落差约11m,是洪泽湖以下的淮河干流,承担排泄淮河洪水的主要任务,兼有除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淮河入江水道建有三河闸、金湖、高邮湖、归江河道四个梯级,分上、中、下三段,220KV杨双送电线路在上段范围内跨越。

上段自三河闸至高邮湖施尖,河长57.8km,建有三河闸、金湖二个梯级控制,左右堤防总长度158.1km。左堤由蒋坝船闸起,经三河北堤、三河拦河坝、改道段东堤、淮南圩堤、大汕子隔堤退水闸止,长98.4km,堤顶高程15.2~12.0m,顶宽6.0~14.0m;右堤自三河闸至利农河尾闸,长67km ,堤顶高程15.2~11.0m,顶宽6.0~14.0m。堤防按设计行洪流量12000 m3/s超高3m,顶宽6~8m,有7~10m的平台。三河闸至尾渡长2.9km,两岸为岗地,河槽切割较深,局部河底高程达-7.0m,尾渡以下,河面开阔,堤距从1km左右展宽至3.5km,改道段堤距均为3km。行洪水深4~5m,局部高滩近10m。

入江水道为洪泽湖的主要出湖河道,建国前的泄量很小。建国后,在洪泽湖出口兴建了三河闸,并对入江水道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使其泄量由8000 m3/s增加到设计排洪流量12000m3/s。目前,中等洪水的90%水量经三河闸进入入江水道,穿过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汇入

21

长江,注入东海。在2003年加快治淮建设项目中,入江水道由于水位壅高的问题,规划对入江水道改道段东西偏泓按1600 m3/s进行扩泓,泓底宽由现状80m扩至150m。西偏泓通航,为等外级航道。

220KV杨双线路在河道桩号41+300处,跨越河道总长度约3124m,左右堤防等级为2级,东堤顶高程均为14.58m,堤顶宽为6.0m;西堤顶高程为12.0m,顶宽为6.0m。迎水坡坡比均为1:3,背水坡1:3.25。河床中有东西两道偏泓,东偏泓底高程约3.5m,底宽为7.0m;西偏泓底宽为3.0m,底宽约40m。在入江水道滩面上共布臵铁塔9座(122#~130#),呼高分别为30m、35m。距该送电线路的北侧约100m为金湖大桥、漫水闸、漫水公路,在该线路的断面上,无其他水工建筑物(详见断面布臵图)。

5.2 水位和流量成果

5.2.1 入海水道水位、流量成果

根据《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入海水道近期设计行洪流量为2270m3/s,远景工程设计流量为7000 m3/s。

按规划的沿程水位,推求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处桩号12+500的近期和远期工程设计水位,成果详见表5-1。

表5-1 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塔址处水位、流量成果表

220KV杨双线路塔址处(入海水道桩号12+500) 工况 近期工程 远景工程 设计流量(m3/s) 2270 7000 设计水位(m) 12.89 14.61 5.2.2 入江水道水位、流量成果

根据《江苏省淮河流域修正规划》和《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4月)》,淮河入江水道设计行洪流量为12000m3/s;

22

按规划的入江水道各控制点的水位(洪水位仍采用1971年糙率推算确定),推算220KV杨双送电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处的设计水位;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处位于金湖站下游约10500m,根据金湖站的实测资料推算该处实际发生的最高水位。

金湖站1960~2003年共44年逐日实测水位进行统计分析,金湖站最高水位为11.69m(1991年7月17日)。220KV杨双线路穿入江水道塔址处的流量和水位成果详见表5-2。

5-2 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塔址处水位、流量成果表

设计工况 控制点 流量(m3/s) 金湖站(30+800) 漫水闸(38+800) 金沟(42+800) 220KV送电线路塔址处 (41+300) 12000 12000 12000 12000 水位(m) 12.14 11.85 11.51 11.64 流量(m3/s) 8900 8900 水位(m) 11.69 11.21 实测工况 注:因金湖站缺乏1954年水位资料,故实测资料中取用1991年流量和水位。 23

6 洪水影响分析与评价

220KV杨双线路在跨越入海水道、入江水道分别布臵了2座和9座铁塔,铁塔建设对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的行洪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处水位的壅高和冲刷方面,同时,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行洪时,也会对铁塔产生一定的影响。

供电线路铁塔对河道所产生的冲刷和壅水计算,目前尚无现行规范。由于铁塔基础灌注桩的阻水情况与桥墩在河道中阻水情况极为相似,故本项目壅水高度的计算按《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冲刷深度按《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J C30-2002)。对水下部分的塔架阻水按最不利情况,将塔身作为一个阻水实体来考虑,也按《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6.1 塔址处河道设计流量和水位

拟建的220kv杨双送电线路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根据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相应淮河入海水道的设计流量为2270 m3/s ,入江水道设计流量为12000 m3/s,淮河入海水道远景设计行洪流量为7000 m3/s。

杨双线路跨越淮河入海、入江水道塔址处流量、水位成果见表6-1。 表6-1 杨双线路跨越河道塔址处流量和水位成果表

工程概况 近期工程 入海水道 远期工程 实际行洪 入江水道 设计行洪 12000 11.64 7000 8900 14.61 11.21 流量(m3/s) 2270 水位(m) 12.89 24

6.8 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铁塔的影响评估

根据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提供铁塔布臵图,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中60#塔也在入海水道北堤背水侧堤脚外约100m处,已不在堤防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除滩面上的2座铁塔外,其余铁塔对入海水道的防洪无影响。

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中的131#塔已移至入江水道西堤背水侧堤脚外约80m处,121#塔也在入江水道东堤背水侧堤脚外约70m处,背水侧两座铁塔均已不在堤防管理的范围之内,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未建铁塔,因此,除滩面上的9座铁塔外,其余铁塔对入江水道的防洪无影响。

6.9 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河道内的铁塔建议安排在非汛期即10月至次年5月之间进行施工,以避开河道行洪期,对施工中产生的弃土、弃渣等废弃垃圾建议运至堤外堆放,以减少行洪障碍。

6.10 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根据《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和淮河入海水道规划实施远景工程,

入海水道滩地上61#、62#铁塔布臵在远景工程的泓道范围之外,不会影响远景工程的实施。

根据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东西偏泓要抽槽扩宽,规划泓底宽150m,泓底高程3.0m,122#铁塔距东偏泓的西河口约80m ,130#铁塔距东河口仅30m,两座铁塔均在规划的泓道开挖断面内,建议在现有设计的铁塔位臵点122#铁塔再西移80m,130#铁塔再东移140m。滩地中的其余铁塔不影响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

6.11 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影响

项目建设后,入海水道、入江水道行洪时对铁塔的影响主要表现三

30

个方面:第一,水流对桩体产生的水压力;第二,水流对桩底部的冲刷;第三,水中漂浮物对桩体的撞击。这三个方面在进行灌注桩设计时请予考虑,不再详述。为确保铁塔安全,建议供电线路管理部门在每次行洪后,及时安排人员对塔基桩体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冲坑要及时回填,若发现塔基桩体被撞损,需及时修复。

31

7 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220KV杨双线路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时,布臵在河道滩地上的铁塔会造成一定的壅水,减少河道有效过水断面面积,流态变化对河床会产生一定的冲刷,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的影响

由于建设项目造成的壅水最大高度最大仅为0.066cm,数值极小,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没有影响。 2、对工程管理和堤顶交通的影响

送电线路建设对工程管理和堤顶交通没有影响。 3、对航运的影响

送电线路对淮河入江水道西偏泓航运没有影响。 4、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铁塔的影响

入海水道的两座铁塔60#在背水侧100m之外,入江水道的两座铁塔(121#和131#)在背水侧70m之外,且采用灌注桩基础,对堤防安全没有影响。

5、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河道内的铁塔建议安排在非汛期施工,并将施工中产生的弃土、弃渣等废弃垃圾全部运至堤外统一处理。

6、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入海水道滩地上61#、62#两座铁塔,均布臵在远期工程的泓道和堤防范围之外,入海水道远期工程的实施对铁塔没有影响。

入江水道的西偏泓要抽槽扩宽,两座铁塔均在规划的泓道开挖断面内,建议在现有设计的铁塔位臵点122#铁塔再西移80m,130#铁塔再东移140m。避免东西偏泓扩宽时对铁塔基础造成不利的安全影响,滩地中的其余铁塔不影响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

32

7、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河道行洪对塔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极小,建议线路设计单位对灌注桩基础进行复核,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运行管理。

33

杨庄至双龙220KV单回送电线路跨越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送审版) 淮河入海水道

入江水道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设计证书编号:(甲)1001371-sj

二○○四年十月

34

杨庄至双龙220KV单回送电线路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工作人员名单

项 目 名 称 批 准 核 定 审 查 项 目 负 责 人 主要参加人员 编 制 单 位 设计证书编号 编 制 日 期 吴昌新 王道虎 古增生 高金梅 高金梅 石炜 黄胜龙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甲)1001371-sj 2004.10 签 名 职 务、职 称 院 长、高 工 副总工、高工 高 工 主任、工程师 工 程 师 助理工程师 技 术 员 35

杨庄至双龙220KV单回送电线路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工作人员名单

项 目 名 称 批 准 核 定 审 查 项 目 负 责 人 主要参加人员 编 制 单 位 设计证书编号 编 制 日 期 吴昌新 王道虎 古增生 高金梅 高金梅 石炜 黄胜龙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甲)1001371-sj 2004.10 签 名 职 务、职 称 院 长、高 工 副总工、高工 高 工 主任、工程师 工 程 师 助理工程师 技 术 员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q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