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传》逐句详解

更新时间:2023-04-09 03: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这篇《陈平传》删减得有点儿支离破碎,加上《史记》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今天主要采用评传的方式来学习,尽可能地串联起来相关的细节,让人物传记情节更丰富、流畅。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等到陈平成年,可以娶妻了,没有富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陈平以娶穷人家的女子为耻辱。

“者……也”表判断。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户牖乡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从现在的河南省原阳县到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直至山东省的东明县。以至于明·正德《大名府志》载:“秦始皇东游至户牖乡,昏雾四塞不能进,故其地为东昏”。往前推,战国时户牖乡属于魏地,陈平应该属于魏国人。西汉初年,刘邦总爱把功臣们封到他们的出生地。陈平就曾经被封为户牖侯,属于比较大的封地。后来改封为曲逆侯。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就是说曲逆曾作为秦帝国时期恒山郡的一个普通县城,当时仅仅是在籍人口便有三万户,超过十五万的人口!到汉初时,因为战乱的缘故跑的跑,死的死,最终就只剩下了五千户,不到两三万的人口。虽然这数量在汉时也算是一个大县了,但毕竟是远远不如当初了。于是刘邦为了褒奖陈平的功劳,便特意把陈平改封曲逆,将这个曾经的秦国大县作为陈平的侯国所在。由此可见,第一,曲逆是个更大的地方,按照刘邦的看法,只有洛阳才能与曲逆相匹敌。第二,刘邦把这个空壳子大县封给陈平,有点儿调侃的意味。

《史记·陈丞相世家》原文,在“少时家贫,好读书”后边紧接着有“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的句子,所以,这里所说的“家贫”,也应该是相对之后的显贵生活而言的。毕竟那时真正的穷人不仅不会有机会读书,而且也不可能有三十亩田这么夸张的家产。

“好读书”陈平少年时期的学习内容,《史记》中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汉书》中还是记载了一部分:《汉书·陈平传》说:“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黄老之学,也就是以黄帝和老子作为开创者,并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总括百家之学,从而糅合成了一种包含政治、军事等学科的综合性学派。所以黄老之学一经出现,就因为其巨大的实用性,为当时人所追捧。而黄老之学在楚汉时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留侯张良所学的《太公兵法》,因为这本书便是出自黄老学派之手。所以对于陈平学习这门学问,也就不难解释了。当然了,

陈平之后能有那般炫目的成就,大概率上也与他学习的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

陈平到了娶妻年龄的时候,却不料因为家境不行,富人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至于穷人,偏偏陈平又看不上。从这里还能看出,此时的陈平家应该已经算是殷富之家了,毕竟都瞧不上穷人了。但是为何富人家就是不愿意将女儿嫁给陈平呢?固然一方面原因是陈平家境还是不太行,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他嫂子之前说的“不视家生产”(不看顾家庭,不从事劳动生产)的问题。就像刘邦的父亲责备刘邦时,也是用的这个理由。说白了,那时的普通人和我们今天的普通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都差不多,就是看你有没有本事赚钱,也就是所谓的能不能“视家生产”。

久之,富人张负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过了很久,富人张负对他的儿子张仲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贫穷不做事,整个县的人都嘲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呢?”负说:“人难道有相貌品德像陈平这样而一直贫穷低贱的吗?”最终把孙女嫁给了他。因为陈平穷,张家就借礼物给他来下聘礼,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来娶妻。

这中间有个环节必须交代清楚。陈平为了达到与富人阶层的接轨,找了一种叫“侍丧”的职业,就是帮助富人家办丧事,而且还干得很认真,这样就成功地引来了富人张负。毕竟那个时候能够大办丧事的人家都不是普通人,而张负家又是富贵之家,所以张负很有可能参加富人的丧事。这就是“久之”的内涵。

应该说,张负的眼光很独到,和一般人看法、做法都不一样。

首先,有一次丧事结束后,张负看到陈平干活很认真,就心有所属,跟随陈平去他家查看情况,发现陈平家虽然偏僻简陋,但是门口却有很多重要人物的马车车辙痕迹。所以张负便判断出,陈平家应该不简单。于是,便准备将自己的孙女嫁给陈平了。虽然张负回家后给自己的儿子张仲说这件事时,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说陈平“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但张负却通过他的观察已经判断出陈平之后必会发达,便强行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陈平。

其次,《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说:“平为人长美色。”还说“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这里的“长美色”,应该是指的陈平身材高大而且相貌英俊,并且陈平这人好像还有点发福。以至于旁人都很纳闷,都说你们家那么穷,可怎么还越来越肥胖了?张负看中了陈平有前途并且长相英俊。

第三,《史记·陈丞相世家》载:“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张负还要求自己的孙女,不要因为人家穷,就不好好对待,必须好好对待陈平

和他的家人,事兄如父,事嫂如母。

第四,张负还不惜倒贴钱财,不仅借礼物给他来下聘礼,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来娶妻!可见,张负是铁了心要招陈平为孙女婿的。

于是,我们就有疑问了:他孙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他的孙女有点邪性,连嫁了五任丈夫,结果五任丈夫都死了!《史记·陈丞相世家》载:“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大家看清楚了,“人莫敢娶。平欲得之。”当时的男子们都不敢娶她!但一心想结交富人的陈平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欲得之”。既然自己想娶富人之女,而偏偏又没人娶那家之女。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何不试试呢?双方你情我愿,一拍即合,这事儿就成了。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公平)!”

陈平通过娶张负的孙女作为跳板,从而鲤鱼跃龙门,为之后的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石。并且陈平的名声和地位在之后也越来越高了,首先是当时的人在分食物的时候都要让陈平来主持:“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想想之前未娶张氏女的时候,陈平就是“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的废物,而之后则很快就成为了当地人信任和夸赞的对象。如此明显的差别,自然都能证明陈平娶张氏女的关键性。于是志得意满的陈平,便不由得发出了那句感慨:“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这个话不由让我们想起刘邦和项羽两人见到秦始皇出巡场面时说过的几乎类似的豪言壮语。项羽当时对叔父项梁说:“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陈平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无人可知。而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记载呢?显然是想通过这句话,来说明陈平不甘人下的野心。一个又聪明,又有学识,又不在乎世人眼光,又充满野心的人,如果运气再好点,想必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很快乘风而上的。陈平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陈平接下来就是在等一个机会,一个真正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机会。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派周市攻下魏国之地,立魏咎为魏王,在临济与秦军作战。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魏咎让陈平作太仆。陈平向魏王提岀建议,魏王没有釆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汉军后退的通道,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

到秦二世二年,张楚王陈胜命令麾下大将周市率领一支偏师北定魏地。而后周市在平定魏地后,便拥立原魏国后裔魏咎为新魏王,并与秦军在临济一带爆发激战。陈平就是在这期间加入到魏王麾下的。“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的前边还有一句:“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就是说,陈平拜别自己的兄长陈伯,而后跟着一众少年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

陈平刚刚到魏王麾下,就立刻被魏王拜为上卿。“魏王以为太仆。”太仆最早为周穆王所置,盖大御众仆之长也。到秦时则为九卿之一,属朝中重臣。虽然说秦末大起义,列国纷纷复辟,但列国原有制度文书已经基本被毁,因此这时大多都以秦制为基础。所以魏王此时设立的太仆官职,理应同秦帝国设立的太仆是一个官职。因此陈平刚刚到魏王麾下,便能立刻被拜为太仆,位列上卿,不得不说魏王咎确实是非常看重陈平。至于魏王如此看重陈平的原因,想来应该也与陈平的岳父有关系。正如前文所说,陈平自从娶了张家女后,在地方的威势便越来越重,犹如平步青云一般。所以或许也正是因为陈平在地方的强大影响力,再加上陈平岳父家的背景和陈平本身的才能,于是才能被魏王咎拜为太仆。

但“良禽择木而栖”,在陈平看来,魏王并非良木,于是陈平给魏王献策,魏王不听,然后又有人诬陷陈平,于是陈平便逃走了。这些说法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假,但临济不久后便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此战也是秦末起义军继张楚王陈胜惨死后的第二场大败仗。此战的细节不具体描述,单说结果:魏王魏咎自杀,大将周市战死,齐王田儋战死,楚军败逃。临济会战,魏、齐、楚三国联军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魏国,从上到下几乎全部阵亡,所以也让魏国成为诸侯中第一个被再次灭国的。

因此说陈平的离去,绝对没有那么简单。陈平早不走,晚不走,偏偏魏国即将遭到彻底失败的时候走了,真的就这么巧吗?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陈平当时作为魏国重臣,对局势已经有了很悲观的预计了。他宁肯放弃这费尽心血才得到的九卿官职,也要赶紧离开魏国。另外关于陈平当时对魏王的献策,目前怀疑陈平应该是建议魏王离去的。但很显然,魏王咎并非是贪生怕死之人,于是拒绝了陈平。所以当陈平离去后不久,魏国随着魏王咎自杀,便被秦军彻底诛灭。

上边这一段很短,但牵涉到的故事很多。陈平从魏国“亡去”到“至修武降汉”,期间省略了陈平投奔项羽,著名的鸿门宴,项羽派陈平平定殷国,以及陈平逃离西楚阵营,投奔刘邦等等事件。下边我们把对了解陈平性格有用的事件梳理一下。

陈平之后投奔项羽,碍于陈平曾经在魏国的尊贵身份,项羽依旧用上卿之礼对待他,但鉴于陈平之前的行为,项羽对真正任用陈平还是有所顾忌的。于是,接下来的鸿门宴上,刘邦准备起身逃走,项羽命都尉陈平去看护刘邦。结果刘邦成功逃脱!陈平与刘邦就有了交集。不管当时项羽处于什么目的,刘邦从陈平手里逃走,项羽免去了陈平的都尉。或许是给范增

看的,让陈平当一次替罪羊。但不久,陈平又被授予都尉之职。之后从项羽回归封国(西楚)后,陈平便真正为项羽所重用了。

“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殷国是小国,所以中原小诸侯殷王司马卬的反楚,项羽压根就没放到心上,而是直接以陈平为信武君,令其率领客居在楚国的一部分曾经是魏王咎的部下前去镇压殷国。从简单的一句“击降殷王而还”中,可以看出此战陈平打的很轻松。虽然殷国是小国,但军队规模肯定也是上万的,所以陈平能够这么快就镇压了殷国,其人能力确实不错。于是项羽便也准备大力封赏陈平:“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溢”通“镒”,“二十两为一溢”,二十溢就是四百两。四百两黄金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项羽派遣麾下心腹项悍带着自己的命令亲自去加封陈平为都尉,或者说是恢复其都尉之职,并赏赐其黄金二十溢。所以说,项羽这是准备将陈平培养为军事将领的。而陈平此时才不过三十岁左右,虽然都尉不及之前的魏国九卿重臣,但能够成为项羽看重的军事将领,也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历史总是一波三折。不久后突然发生的变故,让陈平几乎再一次陷入深渊之中:“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陈平刚刚平定殷国后不久,汉王刘邦便率领诸侯联军强行攻下殷国。于是项羽大怒,准备惩处平定殷国的将领。陈平害怕被杀,便又跑路了。我们的疑惑是项羽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这么生气呢?为什么把汉军攻下殷国的罪算到陈平身上呢?细想一下,项羽派陈平去镇压殷国,为何不直接灭掉殷国呢?从陈平很快就回归,说明陈平打得很顺利。那就要问了,陈平真的是靠战争平定殷王吗?是不是通过其他方式让殷王屈服了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项羽生气就是合理的了。毕竟项羽之前给予陈平的命令是平定殷国,让殷国成为西楚对抗汉国的前沿阵地。但“居无何”,殷国就被汉军攻下了,所以项羽怎么可能不生气?

另外,刘邦率领诸侯联军一路东进,直到攻破西楚国都。陈平到底是因为害怕殷国的事被项羽杀而逃走,还是害怕之后被汉军击败后被杀逃走,只能靠推测。之前在魏国,陈平因为有人诬陷他而逃走,然后魏国很快被屠。如今项羽带兵去了齐国,汉王刘邦带诸侯联军又势如破竹,陈平一个文人继续担任西楚将领,这不是找死吗?只能逃走。看来,陈平每一次逃难都是理由充足,但问题是陈平每一次逃走后,他背后的势力都会遭到惨重打击,我们只能说,陈平确实是把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贯彻到底了。

此外,对于陈平的出逃,可能项羽都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毕竟当时他还远在齐国,封赏陈平也就是派了一个使者,因此陈平这时以害怕被项羽杀而逃走,其实就是陈平在给自己找的理由,实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良木”而栖息。于是,陈平又回到了原点,开始了新的逃难之路。目标就是刘邦的汉营。

陈平从西楚逃到汉营期间,《史记·陈丞相世家》还记载了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要”通假“腰”,“刺船”就是“撑船、划船”。当时陈平要渡河西逃,遇到了一位船夫。然后陈平认为这个船夫可能谋害于他,于是便脱光衣服帮助船夫划船,从而显示自己并无钱财,由此陈平才顺利过河。不管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我们只能像前文推断陈平先是及时离开魏国,后又及时离开项羽的西楚那样得出一个结论,陈平这个人的危机意识极强,并且处理危机的能力也非常强。

陈平渡船的经历,恰恰反映出陈平的这种特殊性格和特殊能力。对于陈平而言,他对周围环境有着天然的不信任。但就当时实际情况来说,陈平已经上船了,也就没机会反悔了,所以不论船夫有没有图谋陈平的意思,陈平都需要做出防备,主动“解衣裸而佐刺船”。因为船夫毕竟是没有实际行动,所以陈平怎么就能确定船夫要谋算他呢?何况从陈平的表现来看,恐怕他上船的时候就是身无分文,因此船夫在他上船前都没有难为他,何必上船后还要难为他呢?

之后陈平顺利来到了汉营,“平遂至修武降汉。”修武,就是现在的河南焦作修武县,在秦时属三川郡。因此当时的刘邦应该就是正好从三川郡经过,于是便与陈平相遇了。但是陈平真正见到刘邦,还是花费了一番周折:“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平谒,入见平。”陈平为了见刘邦,总共经过了两次考察。第一次是通过魏无知将自己来到汉营的消息报上去;第二次则是由当时在刘邦身边担任中涓的石奋进行分辨,而后在接受了陈平的名帖后,才将陈平引入进去的。中涓是官名,也叫涓人,指宫中主清洁洒扫的太监,后世一般用作宦官的代称。这里一方面说明了汉王刘邦已非普通人,即使是陈平这样的西楚重要人物来降,也是需要一番观察的;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刘邦麾下对于考察列国来降之人是自有一套识别体系的。

于是陈平正式与刘邦相见:“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这里陈平也不算单独和刘邦会面的,而是同期还有其他六个人。当时刘邦只是见了见,并未表达什么想法,便让他们七人去休息了。熟料陈平却说,他今天是有事前来的,并且所说之事不能超过今天。然后刘邦便与陈平进行密谈,之后问他在西楚担任的是什么官职,陈平说是都尉,于是刘邦便拜陈平为都尉,并允许他和自己乘坐一辆车,同时陈平主要负责的就是监察军队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典护军”。

关于“典护军”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之后汉营中诸将们的反应得到解释:“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我们先来解释一下

这个“讙”,《山海经》里说,今天的山东宁阳北偏西三十公里的地方有座翼望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野猫,只长着一只眼睛却是三条尾巴,名称是讙,发出的声音好像能赛过一百种动物的鸣叫,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黄疸病。后来这个字就同现在的“欢”了,意思是“喧哗、呼叫”。当时汉营诸将听说刘邦让陈平一介降将负责监察全军,顿时哗然一片!并且质问刘邦,为何才刚刚与陈平相遇,在还没有真正了解的情况下,就让陈平监护他们呢?从诸将们的反应来看,陈平此次担任“典护军”甚至比之前韩信就任“大将军”都让人惊讶。并且此次陈平要做的事,看来就是负责监察诸将。

那么刘邦看到诸将这样的反应后,又是怎么做的呢?“汉王闻之,愈益幸平。”很显然,汉王刘邦并没有被诸将们的反对而吓到,反而更加宠幸陈平了。那现在的问题是,刘邦为什么会这么对待陈平?毕竟根据之前的描述,虽然陈平为项羽所看重,但也就是个军事将领,仅此而已。刘邦这样重用陈平,就需要重新审视陈平对刘邦说的那句话,“所言不可以过今日”。陈平有重要的事我们相信,可是什么重要的事会如此紧急,甚至都不能隔夜呢?而刘邦正是因为听到陈平说的那番话,才在与陈平相谈后,立刻任命其为都尉,并让其负责“典护军”。

到底是句什么样的话?目前没有发现史书记载,无法准确判断出其中的原因,但是如果按照之后历史发展来看,刘邦在收下陈平并重用陈平后,很快就率军攻破了西楚国都彭城。虽然说项羽当时并不把彭城看的有多重,并且项羽去齐国的时候也是带走了相当多的一部分国力,可西楚也不至于完全毫无还手之力吧?所以是不是可以推断,陈平当时投奔刘邦时所谓的重要事情,应该就和之后很快攻陷西楚国都有关。虽然这只是推断,但是结合前后经历来看,这恰恰又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

至于陈平为何担任的是“典护军”,也就是监察全军,那就说明当时的汉军内部有问题。很显然,既然陈平一介降将担任这个职务,肯定是和间谍有关系。毕竟陈平又不了解汉军中的那些将领,他真正了解的也只有那些渗透进汉军的西楚间谍。说到这里,就要说起陈平之前在项羽账下担任的职务了。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证明陈平在项羽麾下担任的是管理间谍的职务,可陈平从西楚加入到汉营后却就是干的这一行。从西楚项羽的“都尉”到刘邦汉营的“都尉”,名称没有变化,职权有了实质性的增加。秦汉时期的都尉“秩二千石”,属于中高级别的参谋武官。陈胜称王后,吴广就是都尉,主管军事。陈平这个“都尉”还附加了“参乘”“典护军”两项特权,确实不一般。并且刘邦在之后表现出一种只有陈平才能干好这一行的态度,更是进一步确定了陈平的特殊职业生涯。

陈平作为一员降将进入汉营后,便全权负责汉政权对外的间谍活动,正应了刘邦那句话“陈平智有余”,刘邦也看人很准。之后凡是陈平建议和间谍有关的事,刘邦也都尽量满足陈

平,都说明刘邦很信任陈平。当然了,刘邦一开始也不会全部信任陈平,所以只是让他以都尉职位代行“典护军”职责。最起码陈平也要先帮忙清理汉军中存在的西楚间谍,并完善汉军内部的管理机制,避免西楚间谍再度渗透进来。另外陈平由于掌握了大量西楚情报,所以汉军顺利攻破彭城自然也是陈平献给刘邦的投名状。

对于陈平所展现的能力和才华,刘邦自然不会怀疑,但是刘邦作为君主,最怕的还是陈平的忠诚问题。期间也有诸多将领、谋士对陈平的忠诚问题提出质疑。比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就对刘邦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意思是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他,让他做高官,任命他为典护军。可是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刘邦的这帮得力干将把陈平以前的所做的那些破事都抖搂出来了,目的就是搞臭陈平。

刘邦对陈平的信任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或者说也不是“笃信”。于是,“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刘邦要亲自问问举荐人魏无知的看法,还好,魏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他对刘邦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您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已(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孝已就是祖已,盘庚的侄孙,武丁的长子。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称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于国家。至于说他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先不说魏无知提到的尾生、孝已用在这里是不是合适,单看魏无知的意图,我们推测,这个魏无知一来是为了撇清干系,二来才是为陈平说好话。所以,他的话,魏无知信不信,刘邦是信了。

但刘邦毕竟也是出了名的疑心重,便干脆直接召见陈平,并质问陈平,说你如此反复无常,先背魏、后叛楚,你让我怎么能够相信你呢?然后陈平便针对刘邦的询问,做了一番似是而非的解释:“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

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这话说得真是圆满!陈平在这里并没有明确反驳他不忠诚的问题,而是重点强调了他为什么不忠诚?实在是因为天下明君太少,所以陈平只得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君主。如果刘邦能够信任他,他便尽力为刘邦效命,如果刘邦不愿意,尽可罢黜他。所以事实上陈平又把问题反丢给了刘邦。陈平确实够傲,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他认为他的能力无可替代,即使他反复无常,即使他贪财,也都不足以掩盖他的才华。听完陈平的诉说,刘邦自然明白了。忠诚是什么?有个屁用,重要的是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怎么击败项羽,这才是天下第一大事!

所以刘邦便不再纠结陈平到底是个什么人,以及他是否忠诚的问题了,而是全力放手让陈平去干。于是陈平便再一次得到升迁:“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中尉,秦时为九卿重臣。这样,陈平反而因谗得福,就任护军中尉,标志着陈平的权力和地位再一次得到重大提升。陈平的辉煌也正从这时开始。

汉三年,荥阳之战中汉军惨败。于是刘邦想要派出使者和项羽谈和,希望与西楚能够以荥阳为界二分天下。回到原文,“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汉军后退的通道,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这一次,陈平的机会来了。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方向项王求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问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

刘邦的这次认输却换来了项羽的拒绝。无奈之下,刘邦只得奋力一搏。于是刘邦问陈平“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刘邦表面是在感叹项羽的强大,但实际上却在问陈平还有什么办法没有。对于陈平这样的谋士而言,主公的危难就是机会。然后陈平便为刘邦仔细分析了一番他对于项羽及西楚政权的认识。这段话不是陈平的原话,陈平完整的分析是这样的:“项王

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红字就是省略的句子。

完整地看,这段话表面上是在说项羽因为吝啬爵位和封赏,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跟随项羽;而刘邦则因为能够对下属尽力封赏,所以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其实史书记载的内容全看大家怎么理解。上面的那段话如果换一种解释就是,项羽人品好,所以能得到那些忠贞之人效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而刘邦人品不行,所以只能得到那些无耻之徒的效忠(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最后陈平还补了一刀“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显然这就是在指着刘邦鼻子骂,你也真不是个东西,难怪那些忠贞之人不跟随你。大家用心感受感受,这把大汉营说成啥了?藏污纳垢之所吗?的确,项羽因为吝啬爵位和职位的封赐,导致很多人都弃楚归汉了。但是按照陈平这里的说法,不就是想说好人都跟了项羽,坏人跟了刘邦,而最后项羽输了刘邦赢了便成了所谓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真实的历史或许是有这种偏向,也就是忠贞之人多跟随项羽,无耻之徒多跟随刘邦,但绝对不至于这么夸张。刘邦麾下也是有忠贞之人的,如萧何、曹参、郦商、樊哙等人,当然也有如陈平、韩信这样可以任意背主的无耻之徒。同理,项羽麾下自然有很多如陈平所说的那些忠贞之人,可如果没有无耻之徒又怎么能被陈平离间呢?因此,司马迁用这样的手法描述历史,确实是有点抹黑刘邦了。不过这毕竟是太史公通过陈平之口说出的,而陈平这张嘴素来毒辣,因此也就不能怪太史公了,也许太史公就是为了衬托陈平的心性。换言之就是,陈平自己都认为他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才跟了刘邦,因此别人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以上陈平只是为了分析出汉政权和西楚政权的不同,如陈平所说,西楚政权就是一个由一群忠贞之人组成的政权,而这样的一个政权注定将成败都系在了那群忠贞之人手上,所以如果能够离间他们和项羽的关系,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果然,陈平下面就具体分析应该如何进行离间了。陈平曾作为西楚重臣,所以他很清楚西楚真正起稳固政权的有哪些人。如上所述,不过就是范增、钟离眜、龙且和周殷四人。当然了,陈平这里还是有点夸大,事实上项羽当时除了这四人外,主要依靠的还是宗族将领和地方豪族之人。不过陈平这么说,也许就是为了明确目标。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

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

“汉王以为然。”而后陈平就开始画大饼了,也就是所谓的“破楚必矣”,张口就是一定灭楚。并且什么都没做,就向刘邦要数万金的钱,开始离间计。刘邦听完陈平的分析后,可能纯粹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吧,便准了陈平的建议。其实刘邦当时也确实是没办法了,正面战场上是真的打不过,所以只能是另辟蹊径了。刘邦也干脆,出手就是黄金四万金。并且一次性全部交给陈平,还不过问他具体是怎么用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所以说,刘邦不愧是汉高祖,虽然如陈平所说确实毛病很多,但刘邦的风度和豪情却也是非常人可比的。

另外就要说陈平的那场离间计了。施展离间计要用钱呢?原因很简单,陈平不可能亲自去,所以他要培养适合的人。培养出来的这些准备“坑项王”的中间人还需要安排到西楚政权里面,所以各个方面都要打点。接下来,对于那些离间的目标,陈平无论是通过什么办法,也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布置和安排的。所以陈平的离间计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黄金铺路。其实这四个字也是历朝历代,甚至是今天间谍战中屡见不鲜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其他的手段或许也有,但绝对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断定,刘邦之后为陈平投入的金钱绝对不会仅仅只有四万金。先前的四万金只是要看陈平的方法是否有效。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很显然是有效的。最起码能够逼死范增,这就是陈平离间计最大的成果。

虽然范增的死还有很多疑点,但恰逢那个时候死了,无论如何也都只能算到陈平头上,否则根本解释不了这种巧合。当然了,先前就说过,汉政权有陈平,西楚政权自然也有相对应的组织,只是双方的这种暗战层面的较量,终究只能活在我们今人的脑洞中。我们可以断定那时肯定发生过这样一系列的间谍斗争,但究竟是怎么进行的,以及进行到哪种程度了,目前都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的。另外楚汉之争的性质又决定了无论是哪一种作战方式都很难独立完成一场作战任务。所以很多时候,间谍战会和正面战场、以及政治舆论战、外交战混合在一起进行。正如范增之死,便是舆论战、外交战和间谍战同时进行的一场大作战。

首先是舆论战。“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锺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陈平在花费金钱离间楚军上下的同时,还在西楚内部营造出一种各大将领想要和汉军合力共分西楚的舆论态势。虽然这很假,

但真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重要的不是要项羽相信,而是要项羽开始有所怀疑。“项羽果意不信锺离眜等。”应该说,这里史书记录的有点儿太过明显了,有点假,怎么可能说不信就不信了?项羽又不蠢,只是他可能也没办法绝对信任那些人了。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

请骸骨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 ”范增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接着是外交战。“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羽产生疑惑后为何要派遣使者去汉营呢,他想要做什么呢?很显然,项羽表面上是派出使者去汉营,实际上却是想要通过联系西楚潜伏在汉营中的那些间谍们的话来确定一些事情的真假。然后另外一方面,刘邦又在西楚使者面前故意营造出一种他尊重范增多于尊重项羽,这样就从外交层面否定了项羽的存在。于是当楚使返回后如实告诉给项羽后,便引发了项羽更大的怀疑:“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太牢具”,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恶草具”,粗劣的饮食。二者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一更换,戏演得很足。

而就在项羽对范增产生疑虑的同时,又因为荥阳之战中的一些策略矛盾,引发了项、范二人的完全对立。在项羽看来,范增这么急于进攻荥阳城,是想要刘邦趁机逃走吗?毕竟当时已经牢牢围住荥阳了,只要稳稳围困下去,刘邦就是死路一条。而在范增看来,他就是一心报国,何况他还是项羽的亚父,这小子居然敢质疑自己,他想干什么?其实二人的想法本质上并没有问题,只是稍微出了点偏差。然后又因为项羽想要稍微剥夺一点范增的权力,于是便将范增给彻底激怒了:“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如此,范增便撂挑子不干了,直接回彭城去了。其实到这里,项范二人还没有彻底决裂,只是双方都需要冷静一下。但谁知道,范增在半路上突然出事了:“归未至彭城,疽

发背而死。”

目前史书中的记载是范增因病去世,死在了去彭城的半路上。但其实还是有点巧合,早不犯病晚不犯病,偏偏这个时候犯病,真的就那么巧吗?还是说是陈平的人趁机动的手?无论如何,即使范增是被暗杀的,项羽也只能这么公布范增的死讯。毕竟范增并非是常人,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换言之就是西楚的太上皇,至少应有的体面还是要留给范增的。至于汉政权这边,自然也没人会细究,即使是真的被陈平的人所杀,也不会公布出来的。毕竟这种手段确实太过下作了,一旦公布出来,汉政权在舆论上也很难向诸侯们交代。

总之,太史公花费这么多的字来描述范增之死,并且都指向了陈平的离间战,至少说明了范增的死和陈平是脱不了干系的。当然了,范增的死也确实是一个转折点。虽然之后的西楚在权力绝对集中的情况下,步入了鼎盛时期,但之后的后继无力,也说明了范增的死确实给西楚内部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再说陈平,他在荥阳之战中不仅通过间谍手段影响了西楚国政,还顺利将刘邦带出了西楚的包围圈:“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以两千女子为疑兵进行突围,从而让刘邦从西门逃走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陈平的手段确实过于毒辣了,连女人都不放过。之后的陈平便跟随刘邦向后方撤退去了。

这篇选文的主要内容是陈平帮助刘邦打赢“楚汉荥阳谍战”,之前的情节都是铺叙、前陈。总之,如果说张良是用阳谋帮助刘邦取得天下,那么,陈平则主要是用阴谋稳固汉政权,尤其是在刘邦死后,吕后篡权时期更为明显。这两段选文只是牛刀小试,足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史书中没有记载的细节,正是陈平的阴谋所在。所以,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而对陈平的评价,只有一句“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就是说他当不得大事。

(摘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注]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B.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句意为:魏咎让陈平作太仆。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釆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

截断汉军后退的通道,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

C.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D.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本文中指“社祭”,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B.骨鲤: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鳗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C.太牢具:本文中指用来盛放祭祀用的牛、羊、豕的器皿。“太牢具”这里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D.请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婉称,使骸骨能归葬故乡。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足智多谋。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最后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用贤不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并配合陈平,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使陈平计策实施成功。

C.项羽猜忌多疑。他不信任属下,也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并因此中计而贻误战机。错在“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原文为:“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D.亚父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时受到项羽猜忌,便任气使性,忿而离去,最终因病而死。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因为陈平穷,张家就借礼物给他来下聘礼,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来娶妻。

“假贷”''币”“内”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汉王)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他随意使用,不过问使用情况。

“与”“恣”“出入”各1分,大意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qw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