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8 06: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 州 商 学 院 长 青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 题 报 告

论文(设计)题目: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

系 别: 经济贸易系 专 业 (方 向): 贸易经济 年 级、 班: 2008级贸易经济(1)班 学 生 姓 名: 陶 鑫 指 导 教 师: 王嘉瑞

2011年11月30日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论文选题目的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而且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占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遇到了许多方面的约束和制约,这些约束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方向。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本文选择县域经济研究的主要依据。和政县位于甘肃中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和政县的县域经济由于受民族地区传统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影响,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生产环节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和政县与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着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和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可以对甘肃等贫困地区提供新的方法和现实途径。 2、论文研究的意义 和政县的县域经济由于受民族地区传统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影响,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生产环节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县县域经济逐步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开始由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当政者。经济总量不高,县域农业大多处于传统阶段一直干扰着和政县的经济建设。如何抓住机遇为和政县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成为了我们的新的课题。在环境复杂的今天,我们应该先认清自己的发展情况,明确优势,制定符合和政县自身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发展战略,才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为: (1)研究和政县的县域经济可以为该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有一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很好,为其他地区发展积累了先进的经验,我们可以 2

参考借鉴。但他们的发展模式,不一定具有特强的代表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各个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才可以得出较实际的方法。所以本文针对和政县具体情况,做出比较详细的调查分析,总结一些可以帮助和政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 (2)研究和政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为甘肃省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在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发展非常缓慢,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他们与和政正在很多方面可能有着相似之处。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总结成功地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研究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方法和现实途径,才能帮助贫困地区更好地发展县域经济。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领域,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特殊形态,区域经济的理论是县域经济理论的渊源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其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大都是经济地理学融合的产物,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域经济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土地价格不同而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原始基础。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理论框架,各种著述也相继问世。其中有代表意义的著作是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和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在如何发展区域经济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平衡发展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最早提出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各产业、各地区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该理论注重加大对落后不发达地区、产业的投资,促使各地区、各产业平衡发展。 (2)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起源于“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侬等人首创。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该理论重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落后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 (3)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Fancosperfoux)提出, 3

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该理论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出发点,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各个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通过发挥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点轴开发理论。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最早提出了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是佛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主张通过连接各种中心位置的重要干线如铁路、公路、河道航线的建立,使连接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迅速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 (5)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是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主张加强增长点与增长面的联系,实现整体推进。网络开发理论有利于缩小区间发展差距,适合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定义为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和经济活动的跨界功能一体化,是一个经济活动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和国际联系不断加深的过程。”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贸易扩张、资本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新技术浪潮和区域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学不断吸收主流经济学的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区域经济应用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在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区域市场问题、区域基础设施问题、区域贫困问题、地方税收和地方公共支出问题等都成为应用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县域经济及其发展研究的各类文献、著作和资料是非常之多,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而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也还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号召以后。胡福明的《中国县域经济》(1995年)和孙学文的《中国县域经济学》是早期国内对县域经济进行研究的专著。其他主要的著作有:王怀岳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2001年)、王青云的《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闫恩虎的《县域经济论纲》(2005年)、邓振青的《县域经济发展概论》(2005年)、丁鲁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随谈》(2005年)、兰国良,赵国杰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多维视角 [专著]》(2008年)、刘俊杰的《县域经济 4

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专著] 》(2009年)等等;重要学术论文有:陈锡文的《把发展县域经济摆上重要日程》、陈栋生的《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凌耀初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陈清的《关于县域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许经勇的《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思路》等等,主要观点有: (1)县域经济与“三农问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先生认为,发展县域经济,既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又要高度重视发展个私经济。厦门大学许经勇教授认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新途径就是跳出“三农”与立足“三农”相结合,解决“三农”问题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工程技术研究员李军国先生认为,现阶段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首位,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到一起,为农民增收广辟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不仅仅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路径,也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 (2)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障碍。凌耀初博士认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农业效率较低;二是中小工商企业发展不足;三是城镇化相对滞后。闫恩虎老师认为,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几大制约是:体制、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与人才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松志同志等认为,思想观念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区位环境差和人口素质编低等问题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发展司文章同志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县乡财政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县财政缺口大,负债程度高、中央及省市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等四点是我国县域经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王怀岳在他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提到: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长期战略目标是实现三、二、一的转变。陈锡文认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一要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要以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三要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市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四要建立一个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五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方法。中央财经大学总会计师闫天池博士认为,根据区位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地的主导产业,由主导产业 5

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不同的县域经济可以选择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山大学王一鸣教授认为,发展好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绝对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小城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欠发达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郭秀权认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弄清自身特点、纠正偏差、理顺关系,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尹继东教授认为,欠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理念;第二、要培育和拓展经济增长空间;第三、要改革和完善县域经济运行机制。梁丹教授认为,提高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万晓琼认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利用当地能源、资源、人力和交通优势,创新系列政策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袁国华认为,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自然资源,更关键在于如何合理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要素。 “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对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县县域经济的研究还是比较零乱,不够系统,也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有条理的研究体系,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县域经济理论。”而且对于具体的某县来说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认证的研究分析,才能够得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是针对甘肃省和政县县域经济进行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践研究。 6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和政县域概况 (2)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和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发展速度不快,整体实力不强 (2)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产品竞争力不强 (3)基础设施建设不快,社会公共保障能力不强 (4)改革开放步伐不快,市场化程度不强 3、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坏境 (1)国内坏境 (2)甘肃坏境 (3)和政坏境 4、推进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解放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①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①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②搞好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 (4)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化程度 (5)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①调整农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结构 ③发展旅游业 (6)转变县级政府职能,走开放活县之路 (二)预期目标

7

本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浅析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以和政县的具体情况为例,做出比较详细的调查分析,总结一些可以帮助和政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从而能使甘肃等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借鉴和政发展的新方法和现实途径,帮助贫困地区更好地发展县域经济。 8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 1、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因果论证法,归纳法和综合分析法并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对文章进行构思,在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论述。 2、利用统计学知识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系统比较分析数据,运用二元结构理论、梯度理论、产业布局和集群理论、增长极限理论等揭示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为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3、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数学方法。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准备工作及措施 1、2011年10月中旬确定论文题目 2、2011年11月-12月通过学校图书馆查阅文献以及网上搜集有关县域经济的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整理 3、2011年11月底之前打电话、发邮件或与老师见面联系完成开题报告 4、2011年12月底进行资料筛选审核与老师沟通完成初稿 5、2012年3月-5月初进行论文的修改 6、2012年5月中旬完成论文 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2011.10.10——2011.10.20 确定题目 2011.11.01——2011.11.20 阅读中外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拟订写作提纲 2011.11.25——2011.11.29 填写并提交开题报告 2011.12.01——2011.12.28 撰写论文初稿 2012.03.15——2012.03.08 修改论文初稿,提交二搞 2012.04.01——2012.04.30 进一步修改论文,提交三稿,定稿 2012.05.10——2012.06.02 论文答辩,提交论文,存档资料 9

五、重要参考文献 [1] Peter C.Smith. A no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and economic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6. [2] 许开录.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01) . [3] 周克全. 比较优势与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以通渭县为例[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 [4] 李耀永.关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7) . [5]王艳芬,郑博文.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分析及对策[J]. 社科纵横, 2007. [6]汪晓文,祝伟. 甘肃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考量——以永登县为例[J]. 开发研究, 2007, (03) . [7]宋林霖. “后危机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学习月刊 , 2010,(12) . [8]郝希亮.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 开发研究, 2006, (03) . [9]刘国斌.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 2010,(28) . [10]葛莉珍. 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榆林市为例[J]. 商业经济 , 2010,(15) . [11]杜华丽. 发展县域经济的困难与对策[J]. 党史博采(理论) , 2010,(06) . [12]黄磊. 西藏日喀则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西藏发展论坛, 2008, (02). [13]曲玮.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J]. 开发研究, 2009, (06) . [14]罗哲, 李树基, 曲玮. 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 开发研究, 2007, (06). [15]王军.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以苏北地区为例[J]. 人民论坛 , 2010,(26) . [16]刘桂文.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10,(03) . 10

六、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七、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系(盖章) 年 月 日

11

兰 州 商 学 院 长 青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 系 别: 经济贸易系 专 业 (方 向): 贸易经济 年 级、 班: 2008级贸易经济(1)班 学 生 姓 名: 陶 鑫 指 导 教 师: 王嘉瑞

2012年04月30日

12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13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

摘要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遇到了许多方面的约束和制约。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和政县的县域经济由于受民族地区传统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影响,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生产环节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现状,进而提出一些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和政县 县域经济 发展 对策

14

ABSTRACT

County economy is divided as coun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basic unit in Gross economy. It is guided by market and features in resources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regional character and adequate fun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county economy matters much more. The surroundings of county economy take great changes in a new area, faced up with various limits and blocks. Therefore it is great topic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 This essay mainly focuses on the limits and influences caused by traditions and system of planned management, the conditions of simp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eak production links,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solutions to cope with the county economy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uch as Gansu.

[Key Words]: Hezheng county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solutions

15

目录

一、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2) (一)和政县域概况 ..................................... (2) (二)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 二、和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

(一)发展速度不快,整体实力不强............................ (4)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产品竞争力不强 ...................... (4)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快,社会公共保障能力不强 ................ (5) (四)改革开放步伐不快,市场化程度不强 ...................... (7)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坏境 ............................... (8)

(一)国内坏境 .............................................. (8) (二)甘肃坏境.............................................. (8) (三)和政坏境............................................. (10) 四、推进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2)

(一)解放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12)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12) 1、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13)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13)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14)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5) 1、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16) 2、搞好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 (16) (四)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化程度..................... (16) (五)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17) 1、调整农业结构............................................ (17) 2、调整工业结构............................................ (17) 3、发展旅游业.............................................. (18) (六)转变县级政府职能,走开放活县之路..................... (18) 注 释......................................................... (18) 参考文献 ................................................ (19) 致 谢 .................................................. (20)

16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12年01月09日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共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1

一、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和政县域概况

和政县县域总面积是96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比例为0.25%;县域总人口19.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70万人,农业人口为17.72万人。全县辖城关、三合、三十里铺、马家堡、买家集、松鸣镇6个镇和罗家集、梁家寺、陈家集、新营、卜家庄、新庄和达浪7个乡,123个行政村,1435个合作社。县域经济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交汇点,县城是县域经济中心,乡镇是县域经济纽带、农村为县域经济腹地。

(二)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县域财政收入0.3379亿元,占计划的110.7%,同比增长18.3%,;县域GDP为7.4143亿元,占计划的102.9%,同比增长11%。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3万元,比上年增长16.5%。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31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425万元,比上年增长3.4%。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804万元,比上年增长17.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一产业增加值26010万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6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234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单位GDP能耗下降3.5%。

二、和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和政县县域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处在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和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不快、四个不强”上。

3

(一)发展速度不快,整体实力不强

和政县经济总量小,生产总值占全州的6.99%,人均生产总值均比国家、省、州平均水平低,整体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2010年县域财政收入0.3379亿元,占全省的比例为0.25%,在甘肃省县域财政收入排序中第51名;县域GDP为7.4143亿元,占全省县域GDP比例0.19%,在甘肃省县域GDP排序中第63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3亿元,占全省的比例为0.11%,甘肃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序中第65名;第一产业增加值2601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占甘肃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46%,在甘肃省县域第一产业增长值排序中第56名;第二产业增加值16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占甘肃省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09%,在甘肃省县域第二产业增长值排序中第59名;第三产业增加值31234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占甘肃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20%,在甘肃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值排序中第60名。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产品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来,虽然和政县各乡(镇)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仍不快,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仍然偏低。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35.25:22.39:42.36,变化为2010年的35.1:22.8:42.1。目前,县域一、三产业比重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二产业比重分别比全省低8.5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和政县域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经济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产品、

4

产业结构趋同传统农业和旅游业在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县域经济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难以形成资源转移产业链。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快,社会公共保障能力不强

近年来,和政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贫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交通是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它不但是县域内部之间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而且还是县域地区加快和外部沟通的重要桥梁。目前和政县域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的突出问题。“两低”是指路网密度低和通达水平低。全县铁路、公路建设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境内没有铁路,高速公路,只有一条省道309穿境而过;全县公路里程达983.1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3.2公里。总干道与各村镇支线建设及旅游景区景点连接道路的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影响经济发展和旅游整体效益的发挥; “两差”是指道路等级、质量差以及抗灾能力差。和政向外道路数量少,级别低。现在好多农村的道路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满足不了农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甚至有安全隐患,如遇雨天,到处泥泞一片,经常把人的鞋扒掉在路上。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搞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电力设施和邮电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变电设备简陋落后,遇到线路或设备有故障,往往造成大面积停电,供电时间受限制。据统计,2010年和政县域邮电业务总量3664.12万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7220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350户,农村电话用户387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

5

户11200户。每万人拥有电话机460.24部,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1102.3部的41.75%。在农村许多乡村还不通电话,通讯装备及通讯的严重落后,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政县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发展较快,现共有医疗机构19个,床位418张,卫生技术人员385人,其中乡镇卫生院14所,床位163张。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有5396人。城镇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为119元/月。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003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4926人,其中,城镇少数民族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753人,城镇少数民族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54人。现供养的农村五保户有1314户1503人。但较和政县人口总数和甘肃省其他县市还有很大差距,很多看病难的问题、医

6

疗机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任然从在,社会保障能力不强,保障范围有限。

(四)改革开放步伐不快,市场化程度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和政县域经济与其他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之所以逐年扩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受民族地区传统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影响而开放程度不够,丰富的的资源难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和政乡镇一级,投资企业很少,不少乡(镇)招商引资几乎空白。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企业利用资金规模很小,可供企业利用的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少,因此和政县域招商企业实际投入金额、新建项目、新签项目合同金额在全省实际利用引资水平中占比重很小,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和政县开放意识不强,缺乏招商引资的强烈意识和过硬措施。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差,有些地方“吃拿卡要”比较严重。硬环境不足,软环境也补不上,致使投资环境较差,引资效果不好。

市场结构不合理,各类市场的发育不平衡。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明显滞后。有形市场多,无形市场发展不充分。所谓无形市场是指区别于有固定交易场所,以流通企业为主体,通过合同买断或代理等方式组织销售,实现商品流通的一种市场形式。各类市场都是有机联系的,如果某一类市场的发展滞后,必然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率。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现象较为突出。一些部门或地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封锁分隔,使得商品、资金、技术、人力和信息的流通被严重阻

7

隔。各种形式的市场壁垒破坏了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和竞争性,缩小了市场的规模,限制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大大降低市场的效率。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市场和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滞后,还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和政作为一个民族聚居区域,立法缓慢,一些地方法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软化近年来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费用急剧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建设的滞后。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坏境

(一)国内坏境

在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我国总体上已实现了战略目标第二步,正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开始进入小康社会,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经济运行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工农业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到买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了战略性调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所有这些变化,都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握住这些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植新的消费热点,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积极参与到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甘肃坏境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

8

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为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0〕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甘肃省委33号文件《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省财政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公布实施后,有关部门和机构也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整,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性意见。甘肃省还实施强县战略,使县级拥有更多的发展权。按照城乡分治的原则,规范条块管理制度。把省级事务规划权下放给县里,地区一级市和县一样接受省统一行政管辖;下放部门管理权,凡是国家、省行政机关延伸到县一级的,均由县统一领导,享有与地平等的人事、财政和事务管理权限;下放审批权,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下放的审批权均下放到县一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把贯彻落实省上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当作一次发展机遇,还要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把发展县域经济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县富民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从各自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抓落实,不断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例如,进一步明确了实行阶段性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激

9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新时期的需要。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传统行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城镇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商贸向大市场的新格局发展。重视发展和政优势旅游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交通部门要优先安排旅游道路建设项目,建设连接各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与周边客源地之间的道路,努力构建全县“五彩扇形”旅游交通网络和大南岔河流域“凤凰展翅”型旅游格局。结合旅游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合理确定项目布局与建设标准,景区的消费定位,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方便、实用的要求,重点完善主要旅游景区道路、停车场、环卫、给排水、通讯、消防、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突出“文化和政、山水和政、神秘和政”主题,发展“古动物化石、松鸣岩、花儿”三大旅游品牌,打造“古动物化石、松鸣岩”两大旅游王牌,建设古动物化石世界之窗、太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古动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要着力培育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精品。整合全县松鸣岩、太子山等自然旅游资源,博物馆、地质公园等人造旅游资源和花儿、秧歌等人文旅游资源,改变旅游资源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现状。以优势旅游业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和增长。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和政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切实加以解决,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

15

施投入,着力改善县域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使其与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1、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在县级交通网络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完善各县公路运输网络建设,提高公路级别,实现村村通公路。政府要出资使县域内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村村之间有村民垫底,政府上面通4级以上的等级公路,并联通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使和政县域内形成环路网络,建立起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2、搞好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

对于电网、通讯设施和邮政等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协调、保护和监督。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速度,提高网络通讯、信息网络农村覆盖率,不断扩大民众的视野,也为投资者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撑。

(四)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化程度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市场中介组织等生产要素市场。要开拓县域市场,就要从市场的类型培育入手,发展各类市场,健全市场网络体系,通过市场吸引投资者、生产者、商家和消费者。市场建设得目标是:“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而繁荣农村市场,活跃农村商品流通,让更多的农牧产品走出去。在市场布局上坚持以中心集镇为主,在市场规模中,始终坚持扩大各乡镇市

16

场规模与跨县发展相结合。要把农副产品收购批发市场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同时,为了市场机制的更好运行,必须完善市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法制建设,保障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五)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与特色经济统一起来,不能“小而全”,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比较优势得各个方面: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气温气候、政策法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力量、产业结构等。和政县域要积极创新,积极做好因势利导和重点培育工作,发现优势,看准优势,抓住优势,并通过积极科学的论证,招商引资,及时开发,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1、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要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培育特色农林业,做好啤特果产业,带动基地发展,实现扩量提质;壮大\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以油菜示范基地为基础,巩固现有油菜种植面积,并延伸油菜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推广联户养殖、专业养殖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

2、调整工业结构

工业结构调整要依托农业特色资源,以啤特果、“双低”油菜、民族牛羊肉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

17

3、发展旅游业

要利用松鸣岩、太子山的奇山奇景,和政世界化石以及民族特色的花儿艺术、和政秧歌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六)转变县级政府职能,走开放活县之路

县级政府要树立诚信办事形象,增强服务人民意识。首先要强化诚信意识,发挥榜样表率作用,树立诚信的形象。其次要增强服务人民的意识,做好科学规划、设计、论证等工作,建立预警系统,增强对政治、金融、自然等风险和灾害的预警和防范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做好便捷周到的服务工作。除政府转变职能能服务地方经济外,县域经济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决定了县域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生产必须面向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两个市场。只有面对两个市场,才能彻底打破和政县域封闭的格局。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2010〕29号《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18

参考文献

[1] Peter C.Smith. A no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and economic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6.

[2] 许开录.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01).

[3] 周克全.比较优势与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以通渭县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

[4] 李耀永.关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7).

[5] 王艳芬,郑博文.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7. [6] 汪晓文,祝伟.甘肃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考量——以永登县为例[J].开发研究, 2007,(03) .

[7] 宋林霖.“后危机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0,(12). [8] 郝希亮.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开发研究,2006,(03) .

[9] 刘国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28) .

[10] 葛莉珍.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榆林市为例[J].商业经济, 2010,(15) .

[11] 杜华丽.发展县域经济的困难与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2010,(06) .

[12] 黄磊.西藏日喀则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西藏发展论坛, 2008, (02). [13] 曲玮.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09,(06) .

[14] 罗哲,李树基,曲玮.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07,(06).

[15] 王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民论坛, 2010,(26) .

[16] 刘桂文.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3) .

19

致 谢

本论文是在王嘉瑞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王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王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王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贸易经济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要衷心的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论文的各位答辩老师。由于我才疏学浅,论文中存在一定不足,我一定虚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批评建议,争取更大进步。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还要感谢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他们不断的鼓励我、支持我,使我能够安心读书,掌握专业知识,完成大学学业。

20

致 谢

本论文是在王嘉瑞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王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王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王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贸易经济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要衷心的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论文的各位答辩老师。由于我才疏学浅,论文中存在一定不足,我一定虚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批评建议,争取更大进步。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还要感谢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他们不断的鼓励我、支持我,使我能够安心读书,掌握专业知识,完成大学学业。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qu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