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第4章至第6章)课件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3:16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

第四章 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 重点解析

本章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话本、拟话本的概念 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

三、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

一、话本、拟话本的概念 1、话本的概念

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当然,有些作品中的话本却另有所指。《水浒传》第五十一回,讲到白秀英说唱诸宫调时说:“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唤作《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里说的“话本”又指“诸宫调”。 宋代说书流派很多,即話本有不同的门类:

(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宋元成就最高的话本,如《小说张子房慕道记》。至今尚能见到的宋元小说话本主要保存在《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京本通俗小说》以及“三言”的《古今小说》中。

(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秦并六国平话》、《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

(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拟话本的概念

明清时代很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明清两代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拟话本集,冯梦龙编撰的《古今小说》(再版时改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楫的《西湖二集》、李渔的《无声戏》(一名《连城璧》)、《十二楼》等。

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

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描写爱情婚姻

这是话本、拟话本中最为重要的一类题材,这些作品表现出和以前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不同的特点:

(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碾玉观音》中,作者含蓄地用两句话点明了璩秀秀的择偶标准,“崔宁是个单身,却也痴心。秀秀见恁地个后生,却也指望。”她“指望”的无非是崔宁的淳朴憨厚,有谋生的好手艺,足以托付终生。《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莘瑶琴色艺双绝,却嫁给了忠诚善良的小本经纪人秦重,也是看重秦重的忠厚和技能。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前的小说中男主人公大多是官宦或才子,女主人公也有一定身份,即使是妓女也要出自名门,比如霍小玉。在话本、拟话本中,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登上了文艺舞台,如周胜仙、秦重、璩秀秀、金玉奴等。

(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闲云庵阮三偿冤债》青年阮三因礼教和家长的淫威而惊惧丧命,这一悲剧正是对陈

太尉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的批判与嘲讽。《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则描写感情最终战胜了封建礼教津津乐道的贞操观念,使得夫妻破镜重圆。

(4)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而经常是爱情的主动追求者,如《碾玉观音》里的璩秀秀。

2、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1)揭露封建司法制度腐败及各级官吏残酷、虚伪、无能,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张廷秀逃生救父》写官府和法律成了有钱阔佬坑人牟利的工具,《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中的知县陷害了一个无辜的乡绅,“竟得到了美名,行取入京,升为给事之职”,暴露了官吏的残酷、社会的黑暗。

(2)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如《包龙图智赚合同文》中的包龙图、《况太守断死孩儿》中的况太守等。

3、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美德的作品也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重要内容。《施润泽滩阙遇友》歌颂了养蚕农民施复拾金不昧和朱恩的知恩图报。 三、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

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常以前代书史作为蓝本进行新的创造。

如冯梦龙《喻世明言》的前十篇借鉴古书的就有九种。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机械地拼凑,而是为了表现新的主题。如《醒世恒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虽然沿用了《博物志》和《崔元微》的故事,但情节的丰富性和人物描写的细致性,却呈现出巨大的变化。 2、体制上具有特殊形式

话本、拟话本一般都有以下组成部分:

(1)题目。因为说书艺人在开场前必须张贴广告,而题目又一定要有一个确切表明故事的特点。古代小说的题目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短到长的过程。 (2)入话头回,是故事的前奏,又名“得胜头回”。因为其作用主要是等候听众,透露正文主题。《碾玉观音》作品开头部分共用了十一家诗词,不仅可以窥见宋代说话的演唱痕迹,而且发现这分明是唐宋诗词对古代小说这一文体的渗透和影响。除诗、词之外的,用以连接、解释等的作者助言,统称为入话。 (3)正话,就是话本正文,正式的故事,说书的主要内容。

(4)结尾,一般有收场诗和结束语,其作用在于总结全文,概括主题和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3、在艺术构思、情节安排方面较之前代小说出现了飞跃。 这主要表现在:

(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卖油郎独占花魁》全文两万五千字,从文章的具体交代来看记叙的时间分明总共只有四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幅超过一万五千字,正面表现爱情悲剧的时间前后只有一年。这种写法使人物形象的描绘成为小说的主要使命,而且改变了单一的“以事写人”的纵切格局,设计“因人设事”的横断模式。

(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对情节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几乎滴水不漏的交代,如《杜十娘》《卖油郎》就专注描写他们的爱情发展。 (3)巧于场面设计,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事件设计成生动感人的场面,加以细致描写;并且发明了线索连贯法,即借助于富有特征性的肖像、器物来加以连缀场面。《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写了金玉奴从十八岁到二十一岁三年时间里,但作者却紧扣主题的表现和人物的描写,主要选取了“莫稽入赘”、“乞丐起哄”、“负心杀妻”、“欣然允婚”、“设计棒打”五个场面。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凭借“巧计赎身”、“殷勤赠别”、“中道见弃”、“愤怒投江”等场面,场面之间用百宝箱连贯起来,以此展示杜十娘的爱情悲剧。

(4)精心构思“巧合”,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错斩崔宁》中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至于刘贵与崔宁的财物都正好是十五贯,更是“巧”。 4、人物描写成就极高。

(1)讲究常中见奇,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透过“常理”、“常情”,看到了某些无德无行的“君子”和有情有义的“贱民”。杜十娘、莘瑶琴,三个都是妓女,色艺双绝,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有较多的相同点;但她们给读者留下了各自不同的丰姿,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杜十娘久在烟花,过于深沉老练;莘瑶琴是性情中人,比较质朴单纯.

(2)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致性十分明显。《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

(3)人物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值得注意,如《碾玉观音》善于描写人物行动;《错斩崔宁》着重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5、开创了用白话撰写小说的先例。

(1)用白话撰写小说,吸收口语俗语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文言词语。

(2)叙述语言粗犷明快、通俗流畅;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评论语言简明扼要又幽默诙谐。

第五章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内容解析

明代历史演义的经典代表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志演义》,我们本章的学习重点也就是《三国演义》。本章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历史演义小说的概念 二、三国故事倾向性的转变 三、《三国演义》的内容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历史演义小说的概念

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是从宋元话本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东周列国志》;还有相传也是罗贯中所作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二、三国故事倾向性的转变

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当中,倾向性发生过一定的转变,由最初的“拥曹反刘”到后来的“拥刘反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是拥曹反刘的,一直到唐代,朝廷和民间对曹操的印象还不错;但是到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拥刘反曹”倾向出现,到元代三国戏中“拥刘反曹”倾向则已经基本形成。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即继承了宋元以来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故事思想倾向由“拥曹反刘”转变为“拥刘反曹”,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主要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加强有关,刘备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而具有了正统的地位,而与他对立的曹操则成为了篡权的奸贼。

(2)与北宋以后的民族矛盾加剧有关。因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因为曹操是北方人,人们就将曹操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代表,刘备就成了受压迫的汉族统治者。 三、三国演义的内容

《三国演义》反映了的故事跨越了就是多年的历史时段、跨越了长江南北的广大地理空间,人物众多,故事纷繁,内容复杂而丰富。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归纳《三国演义》的内容: 1.勾勒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演义》勾勒了汉末三国一直到西晋统一天下前后长达的百年的历史,其中所描写的历史时段和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情节阶段: (1)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阶段,四海纷乱,逐鹿中原。借讨伐董卓引出刘、关、张。

(2)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回,为第二阶段,赤壁之战,三足鼎立。重点写刘备三顾茅庐和以诸葛亮为主导的赤壁之战。

(3)第五十一回至第一百一十五回,为第三阶段,文治武功,兴衰变迁。重点写蜀汉集团。

(4)第一百一十六回至第一百二十回的最后五回是第四阶段,分久必合,三国归晋。

2.描写了三国时期阶级对立的状况,表现了社会矛盾

作品的主线虽然是描写上层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斗争,但是其中很多笔触描写了战乱年代劳动人民的命运,他们或者在战争中成为炮灰,如赤壁之战曹操带领

号称百万人马渡江,最后跟随曹操从华容道逃命的只有27人;或者无辜受戮,如董卓残杀普通老百姓假作黄巾起义军;更多人饥寒死亡,这大概可以概括《三国演义》所涉及的诸多小人物的命运。

3.暴露了社会黑暗,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本质。 作品对统治阶级本质的揭露以曹操、刘备的形象塑造为代表。

(1)统治阶级的本质在“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这个反面人物上得到充分体现。

(2)对统治阶级本质的揭露在正面人物刘备身上也有体现,并不因为他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形象而忽略这个人物身上与其身份地位相吻合的虚伪和软弱。 4.曲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

《三国演义》所表现出的平民百姓的愿望包括:

(1)渴望统一、向往安定的理想。因此,小说对于破坏安定统一的人和事一律加以批判,正面人物刘备破坏孙刘联盟的行为也同样受到谴责,反面人物曹操有利于安定统一的善举也加以肯定。

(2)圣君贤相的理想。小说中刘备的爱民、敬贤、尚义,包含了劳动人民对圣君的理解。而诸葛亮的形象则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他是“忠臣的样板,智慧的化身”。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它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构思精密,结构宏伟 2.讲究情节艺术

3.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艺术形象 4.语言雅俗共赏 1.构思精密,结构宏伟

《三国演义》采用了板块式结构,善于组织情节单元,集中铺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主干。小说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板块,群雄以逐鹿中原为主线,以官渡之战为中心。

第三十四回到第五十回为第二板块,以赤壁之战为中心。

第五十一回到第八十五回为第三板块,写三足鼎立及相互间的争斗。以吴蜀双方关系变化为主线,以彝陵之战为重点。

第八十六回到第一百零五回为第四板块,以蜀汉命运为主线。 第一百零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为第五板块,写司马氏统一全国。

这其间又穿插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单骑救阿斗”、“舌战群儒”“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空城计”、“秋风五丈原”等,非常能吸引读者。 2.讲究情节艺术

《三国演义》非常注意运用情节艺术,第五回“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段运用了以下情节艺术手法:

(1)对比映衬的情节艺术。关羽与俞涉、潘凤、华雄形成对比,二袁与曹操对比。

(2)以道具贯穿情节。故事中的那一杯酒就是贯穿情节的道具,写出了关羽的神勇过人。

(3)运用虚实相生,以虚带实的情节艺术。用“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借助人的听觉、视觉、表情来写惊险残酷的战斗场面。

(4)情节设置通盘流转,照应全书。当时未及赶来参战的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来也死于关羽刀下,从侧面印证了关羽的武艺超卓。 3.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既注意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小说的艺术魅力。其经常运用的人物塑造方法包括:

(1)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情节反复渲染。《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也就是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比如诸葛亮的“智”就是通过隆中对策、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反复描写反映出来的。

(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煮酒论英雄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细微的刻画出曹操。刘备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如张飞粗豪鲁莽却粗中有细,他对诸葛亮的态度也有一个从排斥到尊敬的变化过程。

(4)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如张飞在长坂桥大吼一声喝退数十万曹兵,是夸张;曹操的奸诈与刘备的仁义相互映照,是对比;而作品对徐庶、石广元、崔州平、司马徽等人的描写,则是对诸葛亮的烘托。 4.语言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其叙述语言简明整洁,适合叙事描写;议论语言则高度概括精当,适合说理;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能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第六章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重点解析

关于第六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概念 二、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 三、《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四、《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原因

五、《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概念

英雄传奇小说是指着重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一般以历史上的真人为原形,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作家自己的理解,进行大幅度的加工,虚构成分较多。比如最为著名的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其中的宋江等部分人物为宋代确实存在的真实历史人物,宋江领导的起义也确实发生过,但是小说的绝大部分却都是在民间长期过程中、在作者写定过程中虚构出来的。这就是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著名的英雄传奇小说除了《水浒传》之外,还有大家熟悉的《杨家将演义》等。 二、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

《水浒传》的版本很多,我们教材里介绍的是繁本系统中的百回本的内容。我们要求大家掌握的也是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 百回本《水浒传》可以划分为三个情节阶段。

1.第一回至第七十回七十回为第一大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

(1)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残忍,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乱由上作”。

(2)全面描述和热情歌颂高举反抗大旗的农民起义英雄。

2.第七十一回至八十二回,为第二阶段,描写梁山起义军接受招安的过程,包括酝酿招安、征辽、征方腊。已经彻底改变了农民起义的性质。

3.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是第三阶段,写起义军瓦解覆灭,即起义军被利用、被消灭的命运。包括公孙胜归山、鲁智深坐化、燕青辞主、李俊诈疯、魂归蓼儿洼等情节。 三、宋江形象

关于宋江,历来争议非常之多,尤其是建国之后,宋江的评价出现很大的悖逆和反差。一些人宋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是梁山的旗帜;也有人认为宋江诗歌投降派、两面派。实际上,《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并不是革命派或者投降派、保守派这样的标签可以概括的,他的性格中有着鲜明的两面性。

1.宋江是梁山上众望所归的当然领袖。

(1)“孝义”是江湖社会肯定的为人基本品质。宋江号称“及时雨”,他以他的江湖义气、以他的个人魅力将梁山英雄慢慢团结到一起,这些个性鲜明、桀骜不驯的绿林好汉因为宋江的出现才凝聚在一起,这是梁山事业发展的前提。 (2)有远见的战略家,对梁山事业起了决定作用。宋江是有长久眼光的战略家,从他对各类人才、各路英雄的接纳、任用,到他为梁山事业的规划,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正是宋江的雄才大略才使得他最终成为梁山群雄的领袖,领导群雄建立了八百里水泊梁山。

2.宋江具有其出身和时代决定的思想局限。

宋江有忠君思想、正统观念等小吏特征,这是宋江与生俱来的思想特征,他的出身、人生经历,甚至当时的社会现实都决定了宋江无法超越这些思想的局限。宋江的思想局限最终导致了义军接受招安,导致了梁山事业和梁山义军彻底覆亡的悲惨结局,这个结局甚至有可能是宋江意料之中的。宋江思想的两重性、多面性导致了义军的覆亡,所谓“成也宋江,败也宋江”。 四、《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原因 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

(2)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即梁山义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 (3)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即作品产生的元明之交,人民群众对同仇敌忾、抵御异族侵略统治的期待和渴望。 五、《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小说的人物塑造、结构方式、文学语言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小说的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

1.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1)《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超越了类型化,既写出了人物共性,又写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性格中就都有粗犷勇猛、坦率直爽的一面。但读者绝不会将他们混淆起来。前人评论说“鲁达粗卤是性急,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这正能说明《水浒传》人物个性特征描写的成功。

(2)《水浒传》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

程。宋江虽为小吏,身份还是庶人。尽管混迹于官场,但并不满意,总觉得怀才不遇,大志难成。既有钱,也有一定社会地位。宋江被发配途中,刘唐要救他,他说这是要陷他于不忠不孝之地。晁盖邀请他上山,他说这样做“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因为宋江明白,服刑期满后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起码可以回乡当财主。而一旦反上梁山,不仅“不忠不孝”,而且还有丢脑袋的危险。两相权衡,还是以尽量不上梁山为宜。直到法场被救,死里逃生,无路可退的宋江,出于求生的本能,又感于朋友们的义气,还带着日后接受招安的期望,这才水到渠成,反上了梁山。宋江的性格就是随着他所处的环境变动而变化的,有比较清晰的变化脉络。

2.语言运用的成就

《水浒传》的语言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主要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直接展示人物性格。如初见宋江时,柴进说“大慰平生之念”,鲁智深说“多闻阿哥大名”,李逵则说“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欢喜”,可以看出三人身份性格的不同,柴进有世族的矜持斯文,鲁智深豪迈诚恳,李逵则憨直朴实。

(2)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这主要是因为《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是草莽绿林人物,他们周边的人物也多是市井小民,而小说又是在市民文学的基础上、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写定的,因此小说语言有明显的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

(3)叙述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明快。这是小说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口语经常有文言所不及的生动传神的特点,这一点在《水浒传》中表现非常鲜明,尤其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章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