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双源CT表现

更新时间:2023-05-11 03: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医学2010年9月第31卷第26期#4461#

#临床经验#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双源CT表现

梁庆乐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 目的:提高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5例心肌桥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64排双源CT机扫描,范围从主肺动脉水平至心尖下约115cm,平扫加CTA。结果:大部分患者均有胸闷不适,病程1个月~1年。部分患者伴胸痛,1例患者左胸痛游走性发作。影像学多表现为局部冠状动脉穿过心肌,收缩受限。结论:双源CT可以明确显示心肌桥,可测量心肌桥的长度及厚度,图像直观、可靠、清晰,是诊断心肌桥较可靠实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关键词] 双源CT;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MB)多发生在LAD,偶见于RCA,一般10~30mm,厚2~4mm,MB与其下冠状动脉间有脂肪、神经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双源CT检查是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明确显示心肌桥及其分级,图象比较直观、可靠。现收集2008年11月25日~2009年6月25日我科双源CT检查的45例患者资料,以说明双源CT诊断心肌桥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患者45例,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6岁。大部分患者均有胸闷,病程1个月~1年。部分患者伴胸痛,1例患者左胸痛游走性发作。

1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扫描,范围从主肺动脉水平至心尖下约115cm,平扫加CTA。使用心电门控技术,测试患者屏气能力,并指导患者控制呼吸以便在扫描过程中能够配合,一次屏气完成螺旋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00~400mAs(据患者体型调整),先行平扫,准值为016@016,螺距为013~0145,再行CTA,先进行心电门控,当患者心率少于70次/min时最佳,经肘静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I/ml),注药量为60~100ml(1~115ml/kg),再注入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度为415~6ml/s,在注射造影剂后开始扫描监测升主动脉CT值,当其达到80~120Hu(据注射速率调整)时自动触发扫描,进行多时相扫描,挑选最佳时相组,所获数据行0175mm层厚、70%重叠薄层重建,进行MPR、MIP重组及血管成像。

图2 MIP图示: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可清楚显示心肌桥长度及深度

2 结果

心肌及周围CT表现:45例患者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其中有31例位于左前降支中段,12例位于中远段,2例位于近段,均穿行于心肌,厚度从2~4mm不等,CTA可直观显示。以4D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示壁冠状动脉于心脏收缩期出现短暂的闭塞-收缩期狭窄或挤牛奶样现象(milkingeffect)[1]。

图3 VRT图示: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图像较直观、易懂

3 讨论

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的一部分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

图1 MPR图示: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可见局部冠脉穿行于心

肌浅层

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脏心肌表面(正常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均走行于心脏外膜的脂肪组织中),覆盖

#4462#

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心肌桥,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或隧道型冠状动脉。心肌桥大多数发生在左前降支(LAD),多位于冠状动脉近中1/3处,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3~415cm,也有的发生在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右冠状动脉肌桥也有报道。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发现率依赖于心肌桥的长度,而造影仅观察深部心肌桥,浅部心肌桥不易发现。早在1976年,Nobel等[3]根据壁冠状动脉/挤牛奶样0的严重程度将心肌桥分为三级:一级狭窄<50%;二级狭窄50%~70%;三级狭窄>70%。心肌桥如在收缩期间受压迫,轻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小,临床症状不多,如心肌桥较深、较长、较厚,可以在收缩期发现明显扭曲,在心率增快时更明显,能够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引起血小板聚集,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心肌灌注不足,严重者可出现猝死[1]。在1922年,Crainiciana首先论述了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MB)的存在,而1960年Portsmann及Iwig在冠状动脉造影中证实了其存在[3]。以往MB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以及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检出率远低于尸检率,因为心肌桥的长度、厚度、肌桥纤维的走行方向、其与相应的壁冠状动脉的位置关系及

4 参考文献

吉林医学2010年9月第31卷第26期

壁冠状动脉周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存在均影响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2]。双源CT可以明确显示心肌桥的长度及厚度,检出率较高,且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形态特征[4]。可以了解周围结构,进一步明确病因及病变范围,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图像直观、可靠、清晰,直接显示(见图1~3)。

[1] 陈素群,王小林,蒙明英1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疗现状[J]1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741

[2] FerreiraAG,TrotterSE,KongB,etal1Myocardialbridge:morphologicalandfunctionalaspects[J]1BrHeartJ,1991,66(4):3641[3]

FeldH,GuadaninoV,HollanderG,etal1Exercise-in2

ducedventriculartachycardiainassociationwithamyocardialbridge[J]1Chest,1991,99(13):12951

[4] 张雪梅,王 健,黎 川,等1心肌桥的双源CT诊断及临床意义[J]1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0):18971

[收稿日期:2010-04-06 编校:杨宇]

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35例疗效观察

王文艳

(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吉林 吉林 132012)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将70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114%,对照组有效率80100%,两组比较有(P<01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101)。2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针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容易反复发作,可导致肺功能损害和肺气肿、肺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吸氧,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平喘药物等改善肺通气治疗,同时进行针刺治疗,主穴为定喘、肺俞、天突、膻中、风门、列缺、丰隆,配穴为大椎、足三里、脾俞、太渊、尺泽。以上穴位均行捻转手法,以患者产生酸麻胀感为度,留针20~30min,1次/d,其中大椎、天突不留针。疗程10d。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4月制订的5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6

[1]

113 疗效评定: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4月制订的5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6[1]中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双肺干湿罗音完全消失或治疗后FEV1\80%预计值,FEV1增加量>35%。显效:哮喘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双肺偶闻干湿罗音,FEV1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达到预计值的60%~79%;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双肺仍闻少量干湿罗音,FEV1增加量15%~24%;无效:哮喘症状无明显改善,双肺仍闻中等量至大量的哮鸣音或呼吸音减弱,FEV1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中的哮喘急性发作期分度的诊断标准,70例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15~65岁,平均37139岁;病程2~15年,平均11112年;病情重度12例,中度23例。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14~69岁,平均36128岁;病程2~13年,平均11108年;病情重度11例,中度2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p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