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更新时间:2023-09-22 05:24: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填空
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_孕育_ _阶段,二是__生成_阶段,三是__拓展__ 阶段。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3.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题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和平与发展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科学主义(或者实证主义)思潮和_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_思潮。 5.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社会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 功能、社会决策 功能,咨询功能。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辩证统一,定性研究与 定量研究 的辩证统一,直觉领悟与 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 7.20世纪中期以后,两大科学部类的各个学科孤立发展的情况逐步改变从而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 \体系的可能性。
8.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 ,人的解放和发展。
9.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 真实 必然。
10.历史学从认识层次上划分,有 宏观 、中观 和微观之别。
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_认知心理学_,一般特指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2.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是以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 __实证主义社会学__思潮。
3.《_资本论___》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著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_马式文通_》。
5.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_普通教育学_》,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6.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著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__蒙昧_、_野蛮__、文明_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7.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_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8.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立足于带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实践本位观和群众本位观,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
9.20世纪中期以后,两大科学部类的各个学科孤立发展的情况逐步改变,各种联系被逐步发现,出现了进一步把握科际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_”体系的可能性。
10.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一是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__行为主义_;二是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主义_;三是人本主义。 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5.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2.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3.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4.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5.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等。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单选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C.17-18世纪
3.“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日本
4.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抽样调查 5.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贝塔朗菲 8.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9.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克罗齐
11.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 C.浪漫主义
1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13.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的最大特征是( ) B.以理服人
14 .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道,到2000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行第二的学科将是( )A.管理学
1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 B.定性研究
16.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 ) 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17.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全球问题” D.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18.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 )
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 19. 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20.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 ) C.分析哲学
1.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 B.弗洛伊德
2.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A.夸美纽斯
3.( )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经济分析的交叉学科。C.教育经济学
4.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5.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卢梭
6.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蔡元培
7.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是B.亚当?斯密
8.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D.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9.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B.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10.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 C.亚里士多德
11.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 )B.杜威
12.语言学已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 )。C.结构主义语言学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自我实现
14 .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5.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凯恩斯革命”
16.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A.孔德
17.提出了法律的普遍性、法律的公布、不溯及既往、法律的明确性、法律的非矛盾性、遵守的可能性、法律的稳定性以及官方行动与宣布的法律规则的一致性等“法制八大原则”的法学家是( )。 B.新自然法学派代表富勒
18.“大系统理论”的产生,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 C.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1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 A.孔子
20. 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多选题
1.按照学科结构的层次着眼,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分为哪几级层次结构?
B.门类学科C专业学科D分支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
A.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B.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C.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3.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
B.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C.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D.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4.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这主要表现在:( )。 A.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 B.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 D.学科-流派的分化 5.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 A.古代印度 B.中国 E. 古希腊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趋势是:( )。 A.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B.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C.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D.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E.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2.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分别于19世纪70年代发表名著( ) A.《古代社会》 B.《原始文化》
3.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这棵大树分成了两大枝干,裂变为两个体系:( )。 C.资本主义的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4.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 A.理论法学 B.历史法学 C.部门法学 D.应用法学
5.迄今为止,语言学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D.现代语言学 五、简答题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3.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4.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 (2)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 (3)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
(4)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 5.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一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二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方法复合化;()三是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如未来社会学和世界社会学的出现),大规模综合比较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3.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三股新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心理学领域涌现了三股新潮: 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5.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最后,这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
6.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7.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8.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2.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试就这两
件事,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
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试述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1)全程教育是指不应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2)全域教育是指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 (4)全面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几乎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效;(2)以终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观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学的垂构,它要求重新审视并构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开始了新的内部纵向分化和综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横向分化和综合,由小教育观向大教育观拓展,以大教育观推动小教育观的变革趋势已经形成;(3)初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层次和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终身教育论的传播改变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时空观和未来发展观,推动着初等教育观念的体系 有关教育的分析题
(1)教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和多质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在宏观层面涉及人类的古往今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的各种门类。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立体式的研究。 (2)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
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初等教育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它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以自觉承担更为繁重的历史任务;第二,信息社会的步伐正在加快,新课题层出不穷,而解决这些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第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少年儿童为中心,广泛吸收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反应,形成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3)跨学科的研究,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现代初等教育研究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有助于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框架和种种思维定势,产生新的科学成果,促进初等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共同繁盛。
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探讨,是在总结中国过往应试教育的历史教训和世界先进教育成果的基础进行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寻求新的突破。素质教育是以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根本转变、两大文明建设为内在依据的,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教育模式。人才学指出,素质教育是全员成功、全型成功的人才工程,有利于大面积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造性人才资源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
正在阅读:
学前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09-22
幼儿园魔术活动教案09-26
2010暑期实习报告 - 图文06-25
街道2021年工作总结精选模板08-08
2016-2022年中国奶粉市场现状调查及十三五投资定位分析报告10-28
《普通社会学纲要》读书笔记11-25
数控车工中级理论知识考核试卷(五-十)02-03
【化工企业】安 全 知 识 题 库06-20
数学09级1班闻晶晶开题报告 -10-11
- 高分子微球应用
- photoshop入门知识
- 湖南省株洲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二)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争做创卫小主人活动方案
- 信号基础知识 - 图文
- 国学与智慧大学网络课程答案
- 无法抗拒的销售五部曲
- 《功和功率》成品卷
- 大工14春《电工学》辅导资料8
- 印发中山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规定的通知
- 大明王朝1566
- 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股市K线
-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理综-物理试题Word版附详细答案
-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奖代补项目申报书 - 图文
- 议案提案的写作
- 家庭作文之家庭教育报告会家庭教育报告会主持词
- 苏教版2018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
- 企业管理手册行业党建管理模块用户手册(事务所版)-行业党建-事务所 - 图文
-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 2016-2022年中国网络直播产业专项调查及十三五投资商机研究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