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11 16:30:01 阅读量: 观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中央车站观后感
《中央车站》影评
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约书亚寻找自己的父亲,朵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中的那个父亲,一个埋藏的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好。而在寻找的这段过程之中,在广袤的南美、嘈杂的都市和凋敝的乡村中,朵拉和约书亚——其实很难分得清到底谁是谁的救赎者!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是一些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朵拉和约书亚。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朵拉每日替人写信,写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封信一块钱,如果帮你寄的话,她才能拿到两块钱。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屋里只有一台很破烂的电视机,而每日还要挤那样恐怖的车去工作。你实在不能指望在这样的生活中,她还能非常慈爱地对待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她可以为了一个电视机而把约书亚买掉,也可以尽情嘲笑那些写信的人,甚至不把那些信寄出去。而当朵拉最终决定带约书亚去找他的父亲时,这必然是一种灵魂的苏醒。
在片中,约书亚的父亲是耶稣,两个哥哥分别是以利亚和摩西,这些名字都源自《圣经》。上帝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其实影片里讲述的也许真的是一个救赎的故事。片子中的耶稣对于朵拉来说,最终的形象也从约书亚的父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耶稣;而朵拉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朵拉和约书亚都不是讨人喜欢的角色,朵拉的自私自利,约书亚的毫不领情。但有时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也有一样的不足。其实对于朵拉和约书亚来说,救赎似乎是件太过遥远的事情了。他们想做的只是生活,生活下去、好好地生活。就算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依旧努力在生活。电影是一种艺术的东西,有时候它甚至会变得太过于艺术。但中央车站中的朵拉和约书亚——他们却很真实,真实的就像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真实的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该是一篇很悲伤的电影,主角们生活的异常艰辛,环境困苦。约书亚没见过父亲,母亲又车祸去世,朵拉一开始还把他卖给了器官贩子。一个少年只是因为偷窃了一点东西就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血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在下意识的回归真实的人性。朵拉是个孤独的老女人,就算是在送约书亚找父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包括失之交臂的虚幻爱情。
但无可否认,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充满着温情,一个一个口述着自己感情的人,总是带着期待希望得到回音,因为信寄去远方,对方会收到,也许能回应自己,也许能够回来。而孤独的朵拉,她和约书亚一样,期待着回家,家是最大的避风港。我一直不能忘记,当车子到了一个站时。朵拉几乎把所有的钱放进了孩子的书包里,并且把一部分钱给了司机,让他照顾一下孩子,把他护送到站。剩下的钱,她自己买了一张车票回家。可是约书亚没有跟着汽车走,他下了车,并且忘了带车包。而当朵拉想起要回家时,车已经开出了,钱也不能退回来了。朵拉和约书亚就这样没有分文地塔上了寻找父亲的路。
为了回家,一路上需要多大的努力,永远不放弃,为了找到自己爱的家人,这样
的心情在每个人的心中延深。中央车站,对于约书亚来说是个起点,对于朵拉来说是终点。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走在路上,走在拥挤的城市中,或许偶尔擦肩而过,或许曾经互相注视过,但是一转身留下的只是匆忙的背影。家,是人们永远向往的地方,而家人更是永远搁在心里的一丝希望。
约书亚说过朵拉连口红都不涂,当朵拉期盼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交付给一位司机,正好看见别人在涂口红。她问人借了口红,打扮了一下出来。可惜望着远去车影,朵拉悲伤的哭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每个人期盼着最美好的东西。这么一个插曲,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人们在逃避,逃避责任,逃避感情。萍水相逢,我讨厌这个词语,淡淡得留下的是遗憾。约书亚安慰了朵拉,他说朵拉涂了口红很好看。这时候约书亚已经不是那个总是闹别扭的小家伙了。
我想这是一部和信仰有关的影片,虽然其实我并不懂信仰,我们都不懂。我们一向被接受的是唯物主义,但不管是宗教还是信仰,它都能给人无尽的力量。朵拉和约书亚一无所有,饥饿,困倦,劳累。走在盛大的圣母节里,无数人拿着神灯虔诚的朝拜,这是个一直在重复的镜头。
这是一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国家,所有人都在赎罪,同时也都在祈祷平安幸福的生活。朵拉快速奔跑在朝拜的人群中,和众生一样,她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烟花在一瞬间对着朵拉绽开,她在朝拜的人群里晕倒了,醒来时,约书亚正抚摸着她的头发,于是她安心的在约书亚怀里睡去。这时的约书亚不再是那个倔强而不懂事的小孩子,懂得了原谅,也懂得了依赖。约书亚想出了维持生活的办法,朵拉重操旧业,生意异常的好,她的摊子不再摆在那个中央车站,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她生活的信念已经彻底不同,当小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真挚的爱不可以被破坏,这时的朵拉找回了爱和生活的信念。
最后虽然约书亚没有找到父亲,但他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他有了家,他知道了关于父亲的很多事情,虽然父亲还是没有出现在约书亚的生活中,但他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就没有走散。虽然耶稣一家人天各一方,但信里传递的真情足以让我们肯定他们仍然在一起。朵拉帮助约书亚找多了家找到了归宿,但更大的意义在于朵拉又重拾了生命的意义。一路上,朵拉和约书亚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两人从相互讨厌到互相信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朵拉救赎了约书亚让约书亚找到了家,约书亚让她的心灵找到彼岸,约书亚更救赎了朵拉。朵拉在黎明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篇二:中央车站 读后感
人性与救赎
-----观《中央车站》有感
班级:090203姓名:刘阳 学号:20090606
在《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中央车站》首映的海报上这样写道:"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影片初始就是朵拉那张冷漠的职业的脸,那上面你看不到任何情感的涟漪;接着在家里她和女友艾琳将那些满怀期望热诚代寄的信件一一拆开,尽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后把认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则统统锁进抽屉或干脆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可是当约书亚第一次来到她家里的时候却看见了照片上端坐在孩子们身边的秀丽端庄的年轻朵拉。我们无法想象,一颗柔软的曾经引领孩子们心灵的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被人生的苦难磨出重重老茧,才能这样心肠冷漠地应对着别人的心愿。 约书亚和朵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交汇在中央车站,这只不过是男女主人公认识的地方罢了,接下来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公路上,在各式各样的车上,火车、记程车、公车、卡车、大货车......车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人们上车又下车,宛如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相识和擦肩。人们在车上成为彼此的旅伴,不期然地触动彼此的心灵,分享彼此的生活。 人潮人海中因着某个机缘的邂逅相遇,未来的、未知的、漫长的路,还有故事就如此延伸开去......脚下永远是路,站台永远只在身后。
那些开始和结尾排在朵拉前等着写信的人,虽然他们只是闪过了一个镜头,只是说出了一句最想说的话,但是他们那满脸的充满希望的神情却让人震撼,从影片上看,巴西的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混乱的市场,凋敝的乡村,可是人们的脸上却露出最纯净的笑容:
"告诉她,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了。","感谢主,我的工作很好,活都接不过来了。"
路的波折,他们遇见了同样心地善良而且独自生活的凯撒,以拉货为生的凯撒顺路带了他们一程。按地址找到父亲耶稣的家,却被主人以赛亚告知耶稣早已搬家。可此时朵拉与约书亚二人已穷尽其力,只好在邦吉苏写信谋生,并合影留念。拿着写信的钱,朵拉带约书亚找到两个哥哥,并在夜间离去。
影片的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失去双亲的约书亚敏感倔强,从不轻易相信他人,好逞强的她有强烈的独立欲望,却掩盖不住天真烂漫的童性。同样倔强的朵拉没有家人,或许独立的人总不轻易认输,朵拉便是个典型的例子。然而愿意在自己身无分文的处境下带约书亚寻父,也体现出她本真的母性。或许每个心地善良的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这么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帮助,彼此出于善意的关心,但终究还是要踏上自己的旅程。如一杯杯温度适中的白开水,平淡而不可或缺地在寒冷中点燃火把。至于耶稣的第一个住址以赛亚和他的家人,家境虽贫寒却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住在郊区的他们在
朵拉带着约书亚来访时即表现出一种敏感的自我保护,或许来源于少见多怪。约书亚的两个哥哥似乎也有类似的情愫。
影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了。人与人之间,总是面临着相识与分离。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数的过客,微妙的善意,在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一条桥梁,给每个人独自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朵拉与约书亚,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往后的人生中或许只有通过书信寄托对彼此的牵挂,朵拉的行为和言语无不体现出她对人生至切的感悟——从收留约书亚到决心带约书亚寻父再到从约书亚的哥哥家离开。记得她在临走前说过,约书亚属于这里,而她,有自己的生活。无论孤独寂寞,都要一个人走下去。
另外,朵拉与约书亚刚到邦吉苏时身无分文,甚至面临挨饿。聪明的约书亚受到启发,提醒朵拉写信赚钱并帮忙拉客。也正因此,朵拉与约书亚不再闹矛盾。或许人与人之间在共度难关的时候反而能够静下心来,心中那份真挚的情感也开始萌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一定要有多么杰出的才能,但在适当的时刻至少应尽己所能地做些什么。
在蒙太奇镜头的分解与组合作用下,使本部电影具有高度集中概括的能力。那不同的场景的切换中,始终不变的是同样的两个孤单而
又坚强的身影,她们从势不两立到不离不弃。阴沉的画面却始终压不住那一抹温暖的底色,讲述着人间——终有爱的存在。
哪怕你因为贫困而卑微,但你的心灵可以选择高尚。哪怕因为际遇而孤单,但你可以选择用爱去填满每一个空白。只要有信念,你就一定会找到爱。女主角菲南妲·蒙坦納葛罗,正是她的本色表演,将朵拉——这个社会最地层的小人物内心的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小男孩那执着的眼神,贫穷也不肯泯灭的尊严同样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令人感到震撼的还有人们手捧灯烛祈祷的那一刻。那充盈在整个电影画面的灯烛,似繁星,又似人们火热的希望。“灯神之母啊,请带领我”那歌谣一样的反复的祈祷、反复的吟唱下,召示着信念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哪怕衣衫褴褛仍要相信它的存在,相信肉体与心灵的救赎。
看过影片,看着巴西最底层那无助的人们,那最偏远苍凉的土地,我百感交集。拭去眼角的泪水,我的心中浮起诗人艾青的那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想来这部影片的导演沃尔特·塞勒一定深深爱着巴西这片土地,并深深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的美好与希望的所在。
这部影片无愧于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影展、金球奖最
佳影片的殊容,它在低吟浅唱间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寻爱的旅途,一场心灵的救赎。
篇三:《中央车站》观后感
《中央车站》影评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约书亚寻找自己的父亲,朵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中的那个 父亲, 一个埋藏的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好。 而在寻找的这段过程之中, 在广袤的南美、 嘈杂的都市和凋敝的乡村中,朵拉和约书亚——其实很难分得清到底谁是谁的救赎 者!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是一些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朵拉和约书亚。在人来人往 的车站,朵拉每日替人写信,写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封信一块钱,如果帮你寄的 话,她才能拿到两块钱。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屋里只有一台 很破烂的电视机,而每日还要挤那样恐怖的车去工作。你实在不能指望在这样的生活 中,她还能非常慈爱地对待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她可以为了一个电视机而把约书亚 买掉,也可以尽情嘲笑那些写信的人,甚至不把那些信寄出去。而当朵拉最终决定带 约书亚去找他的父亲时,这必然是一种灵魂的苏醒。 在片中,约书亚的父亲是耶稣,两个哥哥分别是以利亚和摩西,这些名字都源自 《圣经》 。上帝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 “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 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 ”其实影片里讲述的也许真的是 一个救赎的故事。片子中的耶稣对于朵拉来说,最终的形象也从约书亚的父亲,变成 了真正意义上的耶稣;而朵拉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朵拉和约书亚都不是讨人喜欢的角色,朵拉的自私自利,约书亚的毫 不领情。但有时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也有一样的不足。其实 对于朵拉和约书亚来说,救赎似乎是件太过遥远的事情了。他们想做的只是生活,生 活下去、好好地生活。就算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依旧努力在生活。电影是一种艺术的 东西,有时候它甚至会变得太过于艺术。但中央车站中的朵拉和约书亚——他们却很 真实,真实的就像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真实的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该是一篇很悲伤的电影,主角们生活的异常艰辛,环境困苦。约书亚没见过 父亲,母亲又车祸去世,朵拉一开始还把他卖给了器官贩子。一个少年只是因为偷窃 了一点东西就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 血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在下意识的回归真 实的人性。朵拉是个孤独的老女人,就算是在送约书亚找父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 种的困难,包括失之交臂的虚幻爱情。 但无可否认,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充满着温情,一个一个口述着自己感情的人,总 是带着期待希望得到回音,因为信寄去远方,对方会收到,也许能回应自己,也许能 够回来。而孤独的朵拉,她和约书亚一样,期待着回家,家是最大的避风港。我一直 不能忘记,当车子到了一个站时。朵拉几乎把所有的钱放进了孩子的书包里,并且把 一部分钱给了司机,让他照顾一下孩子,把他护送到站。剩下的钱,她自己买了一张 车票回家。可是约书亚没有跟着汽车走,他下了车,并且忘了带车包。而当朵拉想起 要回家时,车已经开出了,钱也不能退回来了。朵拉和约书亚就这样没有分文地塔上 了寻找父亲的路。 为了回家,一路上需要多大的努力,永远不放弃,为了找到自己爱的家人,这样 的心情在每个人的心中延深。中央车站,对于约书亚来说是个起点,对于朵拉来说是 终点。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走在路上,走在拥挤的城市中,或许偶尔擦肩而过, 或许曾经互相注视过,但是一转身留下的只是匆忙的背影。家,是人们永远向往的地 方,而家人更是永远搁在心里的一丝希望。 约书亚说过朵拉连口红都不涂,当朵拉期盼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交付给一位司机, 正好看见别人在涂口红。她问人借了口红,打扮了一下出来。可惜望着远去车影,朵 拉悲伤的哭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每个人期盼着最美好的东西。 这么一个插曲, 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人们在逃避,逃避责任,逃避感情。萍水相逢,我讨厌这个词语, 淡淡得留下的是遗憾。约书亚安慰了朵拉,他说朵拉涂了口红很好看。这时候约书亚 已经不是那个总是闹别扭的小家伙了。 我想这是一部和信仰有关的影片,虽然其实我并不懂信仰,我们都不懂。我们一 向被接受的是唯物主义,但不管是宗教还是信仰,它都能给人无尽的力量。朵拉和约 书亚一无所有,饥饿,困倦,劳累。走在盛大的圣母节里,无数人拿着神灯虔诚的朝 拜,这是个一直在重复的镜头。 这是一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国家,所有人都在赎罪,同时也都在祈祷平安幸福的生 活。朵拉快速奔跑在朝拜的人群中,和众生一样,她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烟花在一 瞬间对着朵拉绽开,她在朝拜的人群里晕倒了,醒来时,约书亚正抚摸着她的头发, 于是她安心的在约书亚怀里睡去。这时的约书亚不再是那个倔强而不懂事的小孩子, 懂得了原谅,也懂得了依赖。约书亚想出了维持生活的办法,朵拉重操旧业,生意异 常的好,她的摊子不再摆在那个中央车站,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 她生活的信念已经彻底不同,当小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 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 真挚的爱不可以被破坏, 这时的朵拉找回了爱和生活的信念。 最后虽然约书亚没有找到父亲,但他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他有了家,他知道 了关于父亲的很多事情,虽然父亲还是没有出现在约书亚的生活中,但他已经找到了 人生的方向----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就没有走散。虽然耶稣一家人天各一方,但信里 传递的真情足以让我们肯定他们仍然在一起。朵拉帮助约书亚找多了家找到了归宿, 但更大的意义在于朵拉又重拾了生命的意义。一路上,朵拉和约书亚经受了一次又一 次的洗礼,两人从相互讨厌到互相信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朵拉救赎了约书亚 让约书亚找到了家,约书亚让她的心灵找到彼岸,约书亚更救赎了朵拉。朵拉在黎明 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
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 和相信。
《中央车站》观后感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它甚至改变了一些我以往对电影的偏见.原来我认为电影有不论多么花哨的外表,其第一要义就是为了赚钱.所有情节都是为赚钱所服务.于是各种冗长的吻戏,情感戏漫天纷飞.最近几年的国产电影有不少都是这样的.
但是自从我看完了《中央车站》和《雨人》,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其实往往有许多电影都是极有意义的.它们在我们对物质生活冲昏头脑的时候给我们当头一棒,将我们最为忽视的东西都重新拾起.就像这部片子,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些人,却有了这样一个感人的,亲情与友情交织的故事.
朵拉是一个在中央车站替人写信的中年女性,替人写信却从来不帮别人寄出,可以说是一种半诈骗式的.她与约书亚就在这里认识,可以说,两个人都在一开始对对方心存恶感,但是一切在约书亚母亲意外身亡后改变了.朵拉不情愿地担负起了为约书亚找父亲的责任.一路上她们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约书亚的哥哥,朵拉却不情愿地离去. 片子中很精彩的一条线索就是朵拉对约书亚态度的转变.从刚开始的厌恶,到怜悯,再到后来难以割舍的爱.也许,是见到约书亚后朵拉对于自己失去父爱的一种回忆亦或是自己对约书亚的喜爱让她把约书亚当成是自己的好伙伴.给我印象很深的情节是,朵拉知道约书亚想当卡车司机后特意让约书亚去体验还有约书亚主动为朵拉买裙子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最后结局的烘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就是影片中凯撒说得很有名的一句话:"萍水相逢是最难令人忍受的,因为这一作别,就注定会是永别."
自然影片最感人的就是它的结局.朵拉带着约书亚历尽千辛,找到了他的哥哥.当天深夜,朵拉穿起了约书亚为她买的裙子,抹好了口红,以约书亚心目中最美丽的形象离开.在朝阳的光辉照向约书亚,朵拉已经离开.最后那紧凑的钢琴曲与约书亚奔跑着去追朵拉所乘汽车的这一幕也成为了永恒.镜头不时地在充满泪痕的二人脸上做着切换.我们都没有想到,那天在愉悦的劳累了一天后二人的合影竟是二人寄托思念的唯一之物.不管有多么不舍,朵拉却已离开.
"你会忘了我吗 "
"永远不会的!"
"你怎么知道 "
这随口的一言半辞注定成为一生的承诺.而二人都拿着小小望花筒,满眼泪痕的往里面看这一幕,令人热泪盈眶.不经意之间的相逢,碰撞出了如此美丽的火花.当朵拉坐在颠簸的返程车上,颤抖而自豪地在对约书亚的信中写下:"不要忘记,当你以后开上卡车,当你手握方向盘时,第一次叫你开卡车的是朵拉."
当约书亚长大,成为卡车司机,会时常想起那个坚强而善良的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妈妈"么
一定会的.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更深的亮点,就是它的内涵.中央车站这个名字起得极好:人生或许就像这个车站,熙熙攘攘,鱼龙混杂,人来人往.我们的生命中注定会闯进许许多多的过客,擦出许许多多的火花.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一条线,每一次人的相遇,就会多一个交点.而每一次的相遇,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都是生命中最为宝贵而闪光的东西.或许在经历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顺,失落,伤心,愤怒.但是如果经历后,跳出这个人与人的交集,站在外面,才会发现有时记忆是多么珍贵.越是失去,才越懂得珍惜.或许一个火花过后,我们继续过着我们平静的生活,就像朵拉继续写信(这次应该会寄出去了),而约书亚则与哥哥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生命的纸张已经永远留下了他们的墨迹.
就连原来浑浑噩噩,只想着忘掉过去的朵拉都说:"我多么的想我的爸爸啊!"
生活一定要用心去体会,用全部精力去书写,用一切的一切去经历.
珍惜现在,珍惜过去,珍惜未来.
电影《中央车站》 电影《中央车站》观后感 -------来自 Dj 小孩儿 来自 小孩儿-----《中央车站》 ,这个无关亲情无关爱情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 奢侈大气的排场,没有华丽的服装和俏人的演员阵容,更没有商业的广告植入, 但是大量的细节和对话充实了影片故事的骨架,使得情节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 而一部电影之所以让人感动落泪,最重要的依旧是电影本身的主题!正如这部巴 西文艺小片一样, 给人清晰舒缓的温暖, 更深深撞击了世态炎凉之辈的感恩情怀! 电影主要讲述了,在熙熙攘攘的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年过半百的朵拉, 靠给文盲写信维持生计,
一块钱代写两块钱代寄,可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撕掉 别人信件的“骗子” ,生活的现实早已让她不再相信这世上还有能被回应的期待。 而天真的孩子约书亚,近于挑畔的执着,非要让她接受一个例外,他始终相信父 亲不是一个抛妻弃子的叛徒,并且坚持不懈地要找到自己的父亲。 孤老的朵拉本想甩掉约书亚这个包袱,却在良心的拷问下也搭上了帮约书 亚找寻父亲的公车。这一路的旅程,约书亚满怀希望,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找到 万能的父亲,而朵拉却迷茫朦胧甚至要中途下车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但约书亚 清澈的眼睛,终究是触动了朵拉心底最柔软的善良神经。 约书亚偷了路边小店 的食物高兴地跟朵拉分享,却被朵拉狠狠地教训说要还回去,最后却被约书亚识 破了真相。这份用母性的无私去维护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付出了怎样一种尊严的 代价? 原来,只需要孩子一个清澈的眼神,就足以拯救这个对生活世故麻木老 女人冷漠的心。 朵拉也试着相信,勇敢。加油站洗手间的镜子前,朵拉第一次擦上了口红, 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她满怀欣喜的去迎见 那个孤独善良的卡车司机,却见卡车慌急离去,昏黄的阳光下,这个老女人的经 典演绎,让人无不为这无尽的哀伤所动容。 后来,约书亚也学会了感恩,他努 力地叫喊需要代写信的人来到朵拉面前,依旧是一块钱代写,两块钱代寄,只是 这次,朵拉用心的保管好了那些信件,并真的寄出了那些信件。而约书亚用挣来 的钱给朵拉买了裙子,并且学会了相信和赞赏这位老女人的美。这两个普通至极 的小人物,在一段漫长的寻父旅途中,从相互漠视,变成相互扶持。 电影《中央车站》 ,是公路电影的经典代表,它把一个人间温情的小品,拍 得兼具形而上学的寓言色彩。相信稍微有点圣经常识的人,对影片中约书亚、摩 西……这几个名字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至于牵引全片故事发展,也是这次寻找目 标的约书亚的父亲,更是被直接命名为——耶稣。这样的双重架构,其中蕴涵的 哲学意味自然不言而喻。导演正是试图通过这样一次现实的寻找,来阐述人对内 心精神之父的终极皈依。 提到公路电影,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公路电影?公路电影,最初出现在美 国,虽不能说出它的确切含义,但大体也明白那是怎样的内容,主要是以路途反 -1- 映人生。公路电影的时代背景则设定在 20 世纪,车辆成为冒险探索的工具;公 路电影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多半是在为本 身的孤独疏离作注脚.公路电影里的旅程,多半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 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发生的结果是这条路把他们带到空无一物之处,他们 的自我也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另外,还有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末路狂花》 ,又名《女人的公路》 。 毫无疑问,这部由女性编剧、男性导演的影片开启了公路电影的新方向。它所描 绘的旅途,成为了两个女人对抗男权社会,表达自己呼声的过程。本来美好的结 伴旅行计划, 结果因为露易斯枪杀了欲强奸塞尔玛的一个男人变成了一场逃亡之 旅。她们一路上接二连三发生的事和遇到的人,基本上都是危险的,充斥着敌意 的。沿途中碰到并与塞尔玛发生一夜情的帅气牛仔,到头来的面目也不过是偷光 她们钱的大骗子。这一切将她们“逼上梁山”,两个人的性格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 变——从胆怯的家庭主妇和平凡的餐厅女招待,变成了肆意对抗、勇敢坚强的女 战士。她们打劫便利商店,将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油车打得稀巴烂……但最终无 路可走,在警察重重包围下,两人微笑着紧紧拥抱,然后决然地开车冲下万丈峡 谷。这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结束画面之一。西部壮丽的自然风光为她们营造了诗 史般的氛围,在一丝悲壮、怆然之外,更有着一种淋漓的快意! 塞尔玛与露易斯两人之间的情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间同仇敌忾、相依 为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促成恰恰是她们生活中的悲剧。她们不断地失去原来 的自我,又不断获得新的自我,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毁灭。影片深刻的现实 主义,对女性的观念冲击很大。从电影本身来说,一反常规公路片中男男或男女 的搭配,并且对只有男人才能冒险,才能具有阳刚气味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挑衅, 为后来的公路片出现“另类”旅伴搭档提供了可能性, 进一步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内 容。 在层出不穷的公路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共通的规律,那就是无 论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开始的,大多都是基于一种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 对于自己所现存的世界不满而开始的一种叛离。 《逍遥骑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 抗着, 《邦妮和克莱德》中的主人公反抗着,特拉维斯也在《德克萨斯的巴黎》 中反抗着。但是,这些反抗之外还有一种反抗,一种对整个父权社会的否定。最 能够体现这种双重反抗的,就是主动向整个社会宣战的末路狂花们。 总之,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用冷漠,粗鄙,麻木的面孔去面对这世界, 却控制不住灵魂里时不时钻出来的小善良相互地悄悄试探。 但愿更多的人能放大 和坚持这种高贵的小善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两个岸,一边是我们循 规蹈矩的生活,另一边是曾经的梦想和希望,但只要相信,只要感恩,就不会迷 失自己,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 ! -2-收起
正在阅读:
中央车站观后感12-11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之参赛作品之二08-09
屋顶自然通风器选用与安装09-06
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用户手册04-28
唠叨的妈妈作文450字07-05
2018-企业年会策划书方案-精选word文档(3页)11-0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业12-30
2018版中国汽车物流市场未来发展前景趋势报告目录06-1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05-20
农业工作会议主持词 - 图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