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学复习题答案2013年5月31日 2

更新时间:2024-07-03 11:2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规划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称解释

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

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 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

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0、指标对比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从纵向(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或横向(不同地区)进行分析比较衡量社会经济指标的高低好坏及变化的快慢情况。这种方法通常也是采用语言来表述对比分析,或者列表对比和图形对比等几种方法进行分析。 11、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用途分区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

12、土地用途管制规则:是在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的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对土地使用和用途变更作出的限制、许可或限制性许可的条款,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13、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4、交通运输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输送。交通运输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满足运输对象位移的需要,它在社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处于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5、公路路线是指道路再地面上的位置及其形状和尺寸,设计时按照交通运输任务、车辆行驶要求和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按快速、经济和安全的原则再规定的控制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必经的地点)之间选定路线的布局,并设定其位置,确定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

的各项几何要素,进行道路的平面和立体交叉设计。

16、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外侧不少于1m范围内的用地。

17、水利工程:是指为控制和利用水资源,以达到除害兴建的各项工程总称。

18、田间调节系统又称为田间工程,包括毛渠、毛沟、输水垄沟、灌水沟等,一般是临时的灌溉渠道,依据农业和机械作业情况随时填挖。 19、土地整理

现阶段主要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大力挖潜,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鼓励土地整理工作,反映在农村的农地挖潜,未利用地的开发,废弃地的复垦,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以及城市中旧城改造土地、收购储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土地整理。 5、土地整理项目是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活动。

二、不定项选择

1、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面积确定方法:( AB ) A、农产品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法;B、人口预留法; 2、( A )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A、土地利用规划 B、土地整理 3、影响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 ABC )

A、总体因素 B、区域因素 C、个别因素 D、其他因素 4、土地需求量预测:(ABC)

A、人口预测 B、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C、非农建设用地预测 D、未利用地预测 5、一般来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分别为( ABD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6、土地修编中要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ABCD) A、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为出发点

B、根据对规划期间各省(区、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科学预测 C、研究如何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战略

D、以及探讨和制定保障战略实现的关键措施 7、交通密度变化量=( B )

A、统计基期交通密度+统计末期交通密度 B、统计基期交通密度-统计末期交通密度 C、统计基期交通密度X统计末期交通密度 D、统计基期交通密度/统计末期交通密度 8、土地潜力分析方法采用( ABC )方法来进行。

A、定量分析 B、静态分析 C、动态分析 D、定性分析 9、城镇人口预测方法(ABC)

A、自然增长模型法 B、地域转移法 C、Logistic模型 10、土地用途分区主要的方法(ABCD)

A、指标法 B、聚类分析法 C、德尔菲法(Delphi) D、叠图法 11、土地用途管制的特点有(ABCD)

A、强制性 B、整体性 C、行政性 D、法律性 12、、居民点用地选择应优先满足以下几项基本要求:(ABCD)

A、便于生产 B、便于运输 C、宜于建筑 D、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 13、城镇体系的特征:(ACD)

A、整体性 B、综合性 C、动态性 D、层次性

14、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ABCD)

A、历史推断法 B、规划指标 C、分区测算法 D、模型预测法 15、居民点大概有以下几种布局:(ABCD)

A、卫星式 B、带状式 C、多边形 D、自由式

16、地形条件是选择限制坡度的重要因素,限制坡度要和地形相适应。除了地形要素外,还要考虑(ABCD)

A、地质、水文B、人口、资源C、工农业生产水平D、经济据点的分布及交通运输条件等。 17、小型水库用地规划主要由(ABC)三部分组成。

A、蓄水坝 B、溢洪道 C、放水涵管 D、蓄水池 18、梯田设计其原则是(ABCD)

A、安全稳定 B、占地少 C、用工省 D、因地制宜选择田坎材料。 19、基本农田保护表格包括(ABCD) A、基本农田保护片登记表;

B、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 C、地(市)、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表;

D、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和城镇建设拟使用耕地面积统计表。 20、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步骤:(ABCD)

A、准备阶段、分析与评价阶段B、提出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规划方案 C、编制项目规划D、审批与实施

三、简答题

1、基本农田的内涵

第一,强调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的内在肥力差异,即土地对作物适宜性和自然生产力高低;第二,明确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所处地段不同,即农田的土地优劣情况; 第三,基本农田是一个时期内人地关系平衡的表达,具有时段性。 2、应该列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土地整理项目分类

按活动的类型分: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 按土地类型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项目

按规模大小分:大型土地整理项目、中型土地整理项目和小型土地整理项目 按投资主体分: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 而国家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还分重点项目、示范项目、补助项目 4、规划实施行政手段

1、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建设项目用地管理

3、推行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 4、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

5、土壤改良规划的主要的措施有

1)水利改良措施,比如洗盐、排盐、降低地下水等

2)客土改良措施 掺泥掺沙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协调情况。 3)耕作改良措施 深耕(加厚疏松耕作层,扩大耕层体积)、等高耕种(减少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

4)施肥改良措施

5)用地与养地措施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中指制度

比如将格田设计结构层河滩层→垫层→犁底层→耕作层,土层厚度为50-70厘米 每个层都有一定的技术措施来保证田块的土壤耕作质量。在沃土工程中规划由于新垦耕地土壤肥力差,必须补充有机肥料,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创造农作物生产发育对土壤要求的适宜条件。每亩补充有机渣肥2000kg。 5、道路工程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2、有利生产、节约成本

3、综合兼顾,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4、远近结合,为今后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设计应参考交通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道路设计标准。 6、公路的选线选线原则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三是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五是经济合理。 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主要从历史背景、演变规律、经济基础、区域基础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分析。

(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这里,我们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以县为单元,在市、县城镇体系规划中以乡镇为基础单元,进行评价分析。

8、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布局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来进行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4)创建宜居生态环境 12、社会经济情况资料

行政区划资料;人口资料(历次人口普查成果、城镇与农村人口结构和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结构情况、人口增长情况等);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城镇与村镇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工程、能源等资料。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些特点?

(1)综合性(整体性)(2)控制性(指导性)(3)长期性(4)权威性(5)战略性 18、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重调查(重视调查分析)的原则 (4)因地制宜的原则(5)逐级控制的原则 (6)动态平衡原则 综合你学过的知识及实习的内容请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规划的公众参与。

1.从思想观念的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思想观念作为政策系统的文化背景,对政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2.从制度的层面,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公民参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推进民主化进程,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4.保障公众规划参与权,建立舆论监督制度.5.从技术的层面,加大社会信息的开放,正确处理公众信息反馈,提高公民参与能力6.加强培训,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7.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

方式和手段由于公众参与在不同级别 2、农村农民利益?

1、留地安置: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非农建设用地 2、土地置换:通过等量置换实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集约化 3、土地入股: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4、同地同权:集体建设用地享受与国有土地同等权益

5、综合推进: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抓手。6、严禁侵害农民权益的违法用地: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7、重点土地登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权利一视同仁的物权保护,明确规定了依法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8、加快完善地方法规,加大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力度,明确土地产权归属 9、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落实和强化土地用途管理制度10、要加快政策研究,解决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11、要加强政府对集体土地收益分配的监管 12、要研究并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土地税费制度,调整、平衡不同区位、不同用途土地之间的利益关系 4、基本农田划定。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结合土地用途区确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将县级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落实到地块。(一)划区要求:1.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2.为基本农田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其他零星土地,可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预留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再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4.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边界应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参照已有的相关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确定。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界限。5.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可以多划一定比例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包括难以确定用地范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如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企业搬迁等)。同时,列明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的建设项目清单。(二)管制规则:1.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2.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3.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4.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和未列入项目清单的其他非农建设项目。5.在不突破多划的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列入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时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 5、地类布局。

七、建设用地布局:一、布局原则: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存量与增量建设用地利用,在建设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基础上,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布局。(一)城、镇、村、工矿等建设用地的宏观布局,应当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要求,形成大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紧凑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二)城镇发展,应统筹存量、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

挖潜力度,加强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引导城镇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城镇新增用地,应当尽量依托城镇已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泄洪滞洪区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三)各类园区必须在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内控制,尽量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并与周边其他用地布局相协调。(四)采矿、能源、化工、钢铁等生产仓储用地以及其他高污染性、危险性用地,应当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用地保持安全距离。高污染性工业用地布局要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五)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应当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并与旧村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六)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应当与规划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相协调,主要用于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用于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能力。

二、划定要求:(一)允许建设区与建设用地规模边界(1.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与其他相关规划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划定。2.允许建设区应涵盖规划期内将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划分为城镇、村庄、工矿等不同类型。3.允许建设区布局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先选择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案,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少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二)有条件建设区与建设用地扩展边界(1.有条件建设区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按照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避让优质耕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2.城、镇等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应尽量采用主要河流、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山体等具有明显隔离作用的地物。3.在无原则性冲突时,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可采用其他相关规划的同类边界。)(三)限制/禁止建设区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1.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划入禁止建设区。2.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将规划期内要拆迁复垦的现状建设用地划入限制/禁止建设区。3.上述区域外的土地一律划入限制建设区) 6、规划的实施。一、 改革原有规划体制:首先,对于目前我国五级的规划体系应符合国情,重点在于认识各级规划由于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必须做到各级规划内容深度应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内容、方法应有所改革。在体制探索上可以尝试将市、省土地利用规划做“虚”,而集中力量把县、乡一级的土地利用规划做“实”。

二、规划实施行政手段:1、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通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从严从紧控制土地占用的总量和速度,逐年下达计划,任何地方都不能超计划批地用地,没有纳入年度用地计划的建设项目,不的批准用地。并鼓励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为了鼓励挖潜、节地,当年指标有节余的可以允许转入下年使用,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作用)2、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在保障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必须以遵循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严格审批程序和供地政策,投资、规划、国土等部门在项目审批、方案设计和具体建设项目供地等环节,要按照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严格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指标的审核。3、推行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首先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指标考核是一种常用的政府管理方法,政府自身成了被考核的对象,有了指标数据,也便有了责任和压力,如果达标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全面,就会出现领导项目和政绩工程,对于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方面,通常是用超常规的办法搞小城镇建设,层层压任务,造成的结果是完成指标,却造成大量的耕地减少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从国家的角度看,可以尝试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违法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办法,寻求建立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县级的监督管理制度中,

则应该细化监督的内容和范围,由县国土部门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组进行监督。)

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为了实现规划目标,按照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上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其实质就是利用经济利益原则,来协调土地利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费、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调节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应。 四、规划实施的社会手段:1、营造社会监督环境 (必须探索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首先要强化宣传,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各种监督手段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即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公众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序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3种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代表参与的会议式、民意参与的问卷式、舆论参与的媒体式。)

五、规划实施的法律手段:1、完善土地法制建设(国家需要建立完善涉及规划及规划实施管理的国家级法律法规和实施规划的基本制度,以明确整个国家有关规划实施管理的目标、方针和实施规划的根本性法律依据。)2、加强土地法制教育与宣传(牢固树立法律法规意识) 3、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不能仅仅着眼于对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处理,而更要对违法事前进行监督和预防,事前防治强于事后处理。)

六、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1、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国土资源部目前正在建立中国首个国家级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电脑辅助系统将于今年内建成,并将与正在运行的卫星土地规划动态遥感监测系统衔接,实现对全国土地利用的“自动化监测”。)2、3S系统 (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3、3S与互联网集成系统(随着网络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带宽越来越宽,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基础。高度发展的计算机网际互连,实现了数据共享和高速传递。Web技术是高效的全球信息发布技术,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发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就能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浏览站点中的信息,3S与互联网集成,在土地利用管理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4、规划机构、人员资质管理(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政府应做好规划编制机构资质认证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规划机构及规划人员的资质管理,在规划机构方面可以尝试逐步推行行业的准入及资质制度,尽快明确从事各级土地规划的机构所应具备的相应资质,对申请从事规划设计的机构进行资质认定,有利于提高规划的质量,同时对于规划的责任追究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怎样做好规划

规划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结合实习,谈谈对规划的思考 规划如何才能顺利实施

同时请同学们认真看51号文件,认真看实习指导书并认真做好课程实习。

题型和题量如下

一、名词解释(共4题,5分/题,共20分) 二、不定项选择(共4题,4分/题,共16分) 四、简答题(共4题,7分/题,共28分) 五、论述题(共3题,12分/题,共36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p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