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05 13: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展,网络交往逐渐成为青年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这位大学生开展人际沟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但由于网络的双面性,同时又存在和出现了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趋势和现象。本论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网络交往如何弱化大学生人就沟通能力。

【关键词】:网络 交往 大学生 人际沟通能力 弱化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沟通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而沟通交流目前越来越成为学生管理方面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沟通顺畅而带来的成功让人津津乐道,而因沟通不畅造成的种种恶果又让人扼腕叹息。大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新的事物具有敏锐察觉能力和迅速的适应能力,在他们渴望社会交流,渴望互相了解,渴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而网络的出现,无疑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然而网络交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又会产生信息垃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的通过网络形成的人际沟通模式是随意的、不正式的、自我的,这让许多大学生将网络交流方式带至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交流,由此产生各种矛盾和沟通失败,许多人采取逃避现实人际沟通的方式,更甚者发生多起犯罪案件。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正逐渐向全球每一个角落延伸,上网人数越来越庞大,大学生当然不甘落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占中国网络用户的21%,是比例最大的一个上网群体,而其中大学生占90%。网络的普及催生了网络人际交往这一种特殊的、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和改变。

在无穷无尽的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获取和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E-mail、ICQ、IRC、BBS、虚拟社区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大学生更是热衷于此。网络人际交往,可以为大学生们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可以随意转换交往角色。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流的负面影响

可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网络交往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可靠程度不高,也就比较肤浅。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有如下几个负面影响:

1、网络角色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出现不正确交流方式导致现实人际关系恶劣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简单申请E-mail、ICQ、IRC、BBS、虚拟社区等的账户便可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一方面,由于角色的虚拟性,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突破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满足情感释放,摆脱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约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通过这些网络通训工具交流时,交往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相对自由,甚至是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毫无忌讳的心理。虚拟的交往环境, 使之很容易实现情感体验, 但也易形成游戏人生、迷恋虚幻的理想主义与幻想主义的情感, 使健康情感受到挫伤。

但是,人是属于现实社会中的群体,这种角色的冲突达到不可缓和时,在现实社会的交流中容易出现人格分裂。轻者,许多大学生将网络沟通中的不良习惯带到现实沟通中来,言行不谦虚得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恶劣,产生极大人际关系矛盾,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最终不利社会的稳定。

2、网络平等交往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从而对现实人际交往表现冷漠和疏远

社会学家霍曼斯在《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年)一文中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或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这个观点虽带有功利性,但却指出人之所以愿意交往并继续交往下去,是因为交往双方彼此能够获取信息、物质和感情支持、平等交换。大学生在校园、社会等现实人际交往中,由于是面对面的

2

直接交往,很容易受外表、所享有的资源、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条件的限制,部分人因为缺少这些条件,而处于不利地位,使大学生不能获得心理满足和自信时,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与人交往。

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他们抛弃任何顾虑,积极把握住平等的机会去发掘自身的内涵,在网络交流上显示自身优势,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其一,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实现全身心的放松,一顶程度上得到了自我满足感;其二,网络上图文并茂的内容对他们具有极大诱惑力,当他们过度依赖网络则减少他们的现实生活的活动。一旦1网络成瘾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间接上削减了部分大学生与真实社会的交流,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正常人际关系得不到保障,出现现实人际关系基础薄弱,人际沟通能力弱化的现象。

3、网络交往心理的隐蔽性使出现现实人际关系脆弱,发生信任危机

网络人际交往上的文字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交往的心理也是经过包装的,由于网络交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交往对象在性格、性情、品质上都存在差异,这种隐蔽的特征可以人为的隐密和伪装。而这种网交,很难在长时间中了解对方的真情实意,很容易出现欺骗性,因而在这样极有可能出现欺骗现象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网络人际关系很脆弱。

当今社会“网恋”已经不是少见的现象,由于网交具有其隐蔽性,许多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网恋”或者是在网交中受到心理上和生理的欺骗,更甚者使其丧失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信心。而这些带来的是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脆弱,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生活朋友和情侣间的彼此不信任感、陌生感,影响了其正确恋爱观的的树立,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人际沟通能力和生活。

4、网络交往的社会性和规范性比较弱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现实人际交往

由于网络交往的规范制度的保障力度较弱,在网交中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会碰到。最常见的就是不健康内容的四处传播,据介绍,“性”的搜索是搜寻网站Alta Vista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也是网络交往谈论频率最高的话题。各种不健康话题的盛行,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各种欺诈行为的

1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临床上指优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

3

出现,损害大学生的利益,可能出现不健康的报复和犯罪心理等。由于网络交往存在不规范性,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中出现各种不文明的用语和行为。诸多的不规范,影响大学生文明素质,不利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网络交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减少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躁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的甚至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特征,以及行为上的违规、破坏、犯罪等现象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非正常表现。

4

参考文献:

[1]李琼琼.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二○○四年第一期)

[2]乔治 ·霍曼斯.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年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pi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