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更新时间:2024-07-07 2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走向“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胡浏浏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6年第10期

摘 要:作为“班级授课制”的有益补充,“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教学活力。但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却产生了“合而不作”“合而伪作”“合而虚作”的现象,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走向高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深情呼唤,实践中通过科学分组、动态管理,设置任务、激发需要,预留时空,突出自主,可以重建“小组合作”学习范式。 关键词:高效教学;小组合作;数学教学

伴随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合而不作”“合而伪作”“合而虚作”等。“被合作”“不合作”“合作流于形式”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在有些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已经遭遇“流产”。这样尴尬的“小组合作”学习,究其根本在于教师教学的“急功近利”和“效率至上”,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理念与实践的“脱钩”。由此造成了“课程设计”与“教学执行”的“两张皮”。

一、现象扫描:“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的学习范式,是班级集体授课的有益补充。“小组合作”学习曾经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青睐,因为它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变为师生主体的“群言堂”,将师生之间的“单向度交往”变为师生、生生主体间的“多向度交往”。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缘何走向低效甚至无效,并出现“流产”的尴尬现象的呢?其低效现象和低效成因究竟是什么呢?

1. 合而不作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合作中可以达成共识、形成共享、产生共赢。然而,在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包装,公开课合作,但只是形式,非公开课就一言堂。偶尔的、非常态的、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儿童不可能形成“小组合作”的方法、习惯和品质。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由于教师认为儿童已经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该教师一上课就认为可以让学生自行展开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放任自流,没有先行组织,没有点拨引导,小组里没有分工,孩子们自说自话、叽叽喳喳,有的干脆翻开课本“照本宣科”。 2. 合而伪作

在不少公开课堂上,许多学生沦为了教师的“托儿”,教师将课堂活动的内容、展示的内容“密授”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看似“小组合作”的背后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例如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p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