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直肠肛管疾病

更新时间:2024-01-17 00: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十单元 直肠肛管疾病

第一节 解剖要点

一、直肠的外科解剖 (一)直肠 位于盆腔后部,第3骶椎水平,上接乙状结肠,向下至尾骨平面形成约90°的弯曲与肛管相连,全长约12~15cm。以腹膜反折为界可将直肠分为上、下两段。直肠上段有腹膜覆盖。下段直肠则全部位于腹膜外。男性直肠上部的前方隔以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下部前方则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及输尿管相邻。女性直肠上方则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颈、阴道后穹隆相邻。下部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上部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该处的粘膜有上、中、下三条半月形直肠横壁,称直肠瓣。直肠下端粘膜处有8~10条纵行皱襞称肛柱。相邻两条肛柱的基底之间又有半月形的皱襞叫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围成隐窝状肛窦是肛门腺的开口处。肛柱与肛管的相连处有三角形的肛乳头。直肠与肛管交界处由肛柱和肛瓣形成一个齿状环称齿状线。 (二)直肠肛管肌

包括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外括约肌和肛提肌。

(1)肛管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的内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为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该肌不具括约肛门的能力,但能协助排便。

(2)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部分外括约肌组成三个肌环:①上环,由深部与耻骨直肠肌合并,附着到耻骨联合,收缩时上提肛管;②中环,由外括约肌浅部组成,附着于尾骨,收缩时向后牵拉肛管;③下环,由皮下部组成并与肛门前皮下相连,收缩时向前下牵拉。

(3)肛提肌:位于直肠周围并与尾骨肌共同形成盆膈的肌层部分,左、右各一。该肌起自骨盆两侧壁,斜下止于双侧直肠壁下部,是托起盆底、帮助排便和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

(4)肛管直肠环: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外层纵肌下部、外括约肌深部和部分邻近的肛提肌纤维共同构成的肌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如若损伤将引起排便失禁。

二、肛管的外科解剖 (一)肛管

起自齿状线,止于肛门缘,全长3~4cm。肛管上部内衬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鳞状上皮。齿状线不但是直肠肛管的交界线,也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因而既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齿状线以上是粘膜,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以下是皮肤,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锐;

(2)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以下属肛管动脉供应;

(3)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经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以下是直肠下静脉经肛门静脉回流至腔静脉;

(4)齿状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则引流到腹股沟及髂外淋巴结。

有关齿状线解剖意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答案:D) A.齿状线以上是粘膜,以下是皮肤

B.齿状线以上发生的痔是内痔,以下的痔是外痔

C.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血,以下由肛管动脉供应 D.齿状线以上淋巴引流入髂外淋巴结,以下入腹股沟淋巴结 E.齿状线以上受植物神经支配,以下属阴部内神经支配

解析:齿状线以上淋巴引流入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以下入腹股沟及髂外淋巴结。

(二)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1.肛提肌以上的间隙

①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以上,盆腔腹膜之下; ②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之间,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

2.肛提肌以下的间隙

①坐骨肛管间隙(或坐骨直肠间隙),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以下,坐骨肛管横隔以上;

②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隔以下至皮肤之间。这两个间隙均可经肛管后左右相通。

第二节 检查方法

一、直肠指检的意义及体位 1.直肠指检的意义

简单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对及早发现肛管、直肠各种疾患意义重大。直肠指检可使约75%的早期直肠癌得到确诊。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85%是由于未作直肠指检。

2.直肠指检的体位

(1)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卧,左下肢略屈,右下肢屈曲贴近腹部。 (2)胸膝位:病人双膝跪于检查床上,头颈部及前胸部垫枕头,两前臂屈曲于胸前,臀部抬高,两膝略分开。是检查直肠肛管最常用的体位。

(3)截石位:病人仰卧于专门的检查床上,双下肢抬高并外展,屈髋屈膝。此为直肠肛管手术时常用的体位,也适用但不常用于一般检查。

(4)蹲位:病人在检查台上取下蹲大便姿势,嘱略向前倾并做大便样用力状,适于检查内痔、脱肛及直肠息肉等。

二、特殊检查方法

1.肛门镜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取活组织检查。

2.乙状结肠镜检查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组织活检,还可进行治疗(息肉的电灼摘除、出血点的止血、良性狭窄的扩张,激光、微波治疗息肉和早期癌。)

3.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明确全结肠有无占位性病变。 (2)腔内超声检查,观察直肠壁厚度及各层结构。显示直肠癌时直肠壁受累的层次。

(3)CT检查对肛管直肠癌的诊断、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肠外侵犯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4)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判断肛管直肠癌侵润扩散范围、正确分期及术后复发等方面较CT优越。

女性,50岁,左侧腹胀、腹痛,大便不成形,每日3~4次,有脓血。查体:左下腹似可扪及包块,边界不清,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答案:D) A.B超 B.CT C.CEA

D.直肠指诊、结肠镜

E.大便潜血试验

第三节 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和直肠息肉 一、概念

1.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的小溃疡,经久不愈。 2.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形成的脓肿。

3.肛瘘是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齿状线附近,多为一个;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 4.痔是直肠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直肠静脉丛瘀血、扩张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并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5.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有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化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

二、主要症状诊断与治疗 (一)肛裂 1.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剧烈疼痛、便秘和出鲜红血;常见于肛管后正中部位。局部检查发现肛裂“三联征”,即肛裂、前哨痔和齿状线上相应的乳头肥大时即可确诊。

2.急性肛裂的治疗

(1)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等外用药物治疗; (2)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利排便; (3)多吃蔬菜水果纠正便秘;

(4)局部普鲁卡因麻醉,侧卧位,用手指扩张肛管。对于经久不愈的肛裂可采用肛裂切除术治疗。

肛裂“三联征”是指 (答案:D)

A.内痔,外痔,肛裂 B.肛裂,内痔,前哨痔 C.内痔,外痔,前哨痔

D.肛裂,前哨痔,齿状线上乳头肥大 E.肛裂,前哨痔,外痔

女性,30岁。便秘2年,近半月来大便时肛门疼痛,粪便表面及便纸上附有鲜血,其诊断最可能是 (答案:E) A.内痔 B.外痔 C.直肠癌 D.肛瘘 E.肛裂

(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1.肛门周围脓肿: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主要症状为肛周持续性跳痛,排便、受压、咳嗽时加重。全身感染性症状不明显。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可有波动感,空刺时抽出脓液。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较常见。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渐重,继而为持续性跳痛。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头痛、乏力、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寒颤等。早期局部体征不明显,以后出现肛门患侧红肿,双臀不对称。肛门指诊患侧有深压痛或有波动感。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少见,但很重要。此间隙不大,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不明显。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颤、全身不适。局部表现为直肠附胀感,里急后重,排便不适,常伴排尿困难。直肠指检可在直肠壁上触及肿块,有压痛和波动感。诊断可用穿刺抽脓,必要时肛管超声检查或CT检查明确诊断。

4.治疗:非手术治疗——联合应用抗生素、温水坐浴、局部理疗、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病人排便时疼痛。手术治疗——诊断一旦明确,需手术切开引流。

(三)肛瘘

1.在肛门周围发现有外瘘口,并不断有少量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瘘管造影发现有窦道存在即可确诊。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包括挂线疗法)。治疗原则:切开瘘管,形成开放创面,促使愈合。

(四)痔

1.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甚至有所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痔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所有年龄、男女性及各种族,不能认为是一种病,只有合并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2.内外痔以齿状线为界,诊断一般不困难,但需与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疾病相鉴别。

3.治疗方法有调整饮食、坐浴等一般疗法;有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手术方法包括:结扎法、胶圈套扎疗法、痔切除术、痔环形切除术和血栓外痔剥离术。

(五)直肠息肉

1.主要症状为大便外裹鲜血或便后出血。通过直肠指诊或直肠镜检查确定诊断。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确定性质,决定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有电灼切除、经肛门切除、开腹手术等方法。

第四节 直肠癌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直肠癌早期病变仅限于粘膜,无明显症状,即使有少量出血,肉眼也不易观察到,癌肿发展到溃疡或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1.直肠刺激症状:排便不适,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腹泻,里急后重,晚期有下腹痛。

2.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严重时出现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

症状出现的频率为便血80%~90%、便频60%~70%、便细40%、粘液便35%、肛门痛20%、里急后重20%、便秘10%。

3.肠壁狭窄症状:开始时大便变形、变细,癌肿造成肠腔部分梗阻后,有腹胀、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大便困难等。

4.直肠癌晚期:侵犯前列腺可发生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骶前神经则发生剧烈持续性疼痛;有肝转移者出现肝大、腹水、黄疸、贫血、消瘦、水肿等恶病质表现。

(二)诊断

大便隐血试验是发现早期直肠癌的有效措施。通过直肠指诊、直肠镜、乙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等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二、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凡能切除的直肠癌如无手术禁忌证,都应尽早施行直肠癌根治术。临床上将直肠癌分为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cm以内);中位直肠癌(距肛门5~10cm);高位直肠癌(距肛门10cm以上)。主要有以下4种手术。

1.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

适用于距肛门缘7cm以内的直肠癌。原则上适用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左下腹永久性乙状结肠单腔造口。

2.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

又叫直肠前切除术。适用于直肠癌下缘距肛门10cm以上者,手术时尚能留下足够的直肠,可在腹腔内与乙状结肠行对端吻合。

3.经腹直肠癌切除、人工肛门、远端封闭手术(Hartmann手术) 若病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行Miles手术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病人,可行经腹直肠癌切除,远端直肠缝合封闭,近端结肠做人工肛门。 4.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

适用于直肠癌下缘距肛门7~10cm之间的病人。

女性,65岁,腹胀痛,腹泻便秘交替月余伴里急后重感,无鲜血便。体格检查:腹平软,未及包块,左锁骨上,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 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答案:A) A.直肠癌 B.乙状结肠癌 C.降结肠癌 D.升结肠癌 E.盲肠癌

2.进一步检查应首先采用 (答案:A) A.肛门指检、直肠镜检 B.大便常规加涂片 C.腹部B超 D.腹部X线平片 E.钡剂灌肠

3.此病人主要的治疗应采取 (答案:B) A.肠造瘘术 B.根治性切除术 C.化学治疗 D.放射治疗 E.免疫治疗

4.病理结果提示肿瘤累及肠壁肌层但未穿透浆膜,应属Dukes(我国补充分类) (答案:A)(应该是答案B) A.A B.A2 C.B D.C1 E.C2

解析:A期指肿瘤局限于肠壁,A1指肿瘤侵及粘膜下层。A2指肿瘤侵犯肌层。本题应选B

5.距肛缘4~5cm的直肠癌,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答案:C) A.直肠前切除术

B.经腹直肠癌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 C.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D.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 E.经直肠镜肿瘤切除术

解析:7cm以内的直肠癌采用Miles手术,7cm~10 cm采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10cm以上者采用Dixon手术。

6.女性,48岁,大便带血3个月,排便有下坠感,里急后重,直肠镜检查距肛门12cm处3cm×3cm肿块,菜花状,质脆,易出血,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若选择手术,最佳术式为(答案:B) A.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B.经腹直肠癌切除术

C.经腹直肠癌切除、人工肛门、远端封闭手术 D.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 E.局部切除加放疗术

7.男,52岁,近2个月来大便次数增多,有肛门坠胀感及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常有粘液血便,经抗生素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不久又复发,且呈进行性加重。

1)首先应进行的检查是 (答案:A) A.直肠指诊 B.钡灌肠检查 C.腹部CT

D.直(乙状结)肠镜检 E.B超检查 2)若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约12cm,肿块直径约4cm。最佳手术方式应选择 (答案:D) A.Miles手术

B.乙状结肠造口术 C.Hartmenn手术 D.Dixon手术 E.局部切除

3)术后可不追加化疗的条件是 (答案:A) A.DukesA期 B.DukesB期 C.DukesC1期 D.DukesC2期 E.DukesD期

总结—12题

1.直肠癌—9道,首选检查方法—指诊! 手术方法的选择!

2.齿状线解剖,肛裂尤其是肛裂三联症。

D.直(乙状结)肠镜检 E.B超检查 2)若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约12cm,肿块直径约4cm。最佳手术方式应选择 (答案:D) A.Miles手术

B.乙状结肠造口术 C.Hartmenn手术 D.Dixon手术 E.局部切除

3)术后可不追加化疗的条件是 (答案:A) A.DukesA期 B.DukesB期 C.DukesC1期 D.DukesC2期 E.DukesD期

总结—12题

1.直肠癌—9道,首选检查方法—指诊! 手术方法的选择!

2.齿状线解剖,肛裂尤其是肛裂三联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p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