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3-11-06 22: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孟子选讲作业

读《孟子》所感

学号:22222222 姓名: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使人明理并学会思辨,常远行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而真正认真的读一本“正经”,更是让我们受益无穷。自读《孟子》,感慨颇多,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到家国兴衰的大事,从外在物质的追求到内心浩然之气的凝练,从人性善恶的思辨到仁义道德的宣扬等等;透过这些流传千年至今依然鲜活的语句,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孟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人性本是善还是恶,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然而,不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而言,这种先天决定论都显得无法让人信服。与其相信性善性恶的先验理论,不如接受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人生来就如一张白纸,他今后是善是恶全看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熏陶。人性是善还是恶则是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共同决定,这已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由此也使我联想到英国学者C.P.斯诺曾提出的“两种文化”的概念,两种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有效提高彼此的作用和意义,避免像很久以来的那样,两种文化以对立互不理解的方式,各自怀着鄙夷的心理在自己的范围内揣度着对方,始终不肯“屈身求教”。

当然,在人文文化视角内,性善的具体内容“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这四心与孟子认为其固有的仁义礼智相对应,但孟子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是说要

孟子选讲作业

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这些“善”。俗语说的好“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性善论的另一个社会意义就在于它对于那些相信这个理论的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会使他们向着性善的方向发展。

孟子关于道德人性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道德人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那么该如何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孟子的这些主张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等之类的名言警句的流传广度,可见一斑。

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然而由于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繁杂多元,人的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使得我们对于经典、对于注重心性修养的孔孟思想的理解和体会流于表象;在其流传甚广的背景下,我们对于他们的理解和体悟却又显得非常肤浅片面;这不只是文化教育的不幸,更是那些正在为名利所奴役着的人的悲哀,更是社会时代的遗憾。

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如今若是任然这样自称似乎略显得

孟子选讲作业

底气不足。当下的人们只是喜欢站在别处高谈阔论,等换个环境又完全是另一幅嘴脸;嘴里说的永远是那么的仁义道德永远是那么的深明大义,具体的行为举止与其言语却往往很难达到一致;至于其内心深处又多为自私自利的狭隘欲望所占据;这种表里不一,内心与言行严重分裂的人几乎遍地都是。一面在批评社会不公指责政府腐败,背地里又暗自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或那样的特权可以欺压他人可以贪赃枉法,甚至幻想着如若有一天自己有了权力,将要如何如何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嘴脸的人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公德标语同样的随处可见。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不顾父母生死,不顾兄弟恩情,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冷漠无情,由于这类事件的频频出现早已使这些算不上什么新闻。这些明显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有些甚至出于某些意识形态的意图被冠以特殊的名义加以表扬,这在广大传统中国人的道德观里实在难以理解接受。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不应该只是作为个人对于“乐”的一种追求,而逐渐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基本原则,让自己的内心安然无愧是一个读书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底线。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现在只算的上是个人的美好追求,只可惜社会制度的诸多条框限制个人有好心未必做得了好事。

对于上述内容,或许只是我个人的片面认识;也或许是由于当下

孟子选讲作业

的媒体以及社会舆论有失客观公正和理性原则的报道和评论太多,使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负面信息,从而给了我们一些错误的认知,假使如此,那也算是好事吧,毕竟社会礼乐崩坏道德沦丧并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

孟子关于政治方面的思想,概括地说就是“仁政”,建设一个“王道”的统一中国。所谓“王道”就是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对内实行仁政;为了实现“王道”和“仁政”的思想,孟子曾也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踏上周游列国的旅途。然而几乎所有接见他的国君都只是表面认同,却不肯施行。

孟子的思想和主张之所以不能被当时的人主们采纳,有着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原因,从社会历史原因来说,当时各国诸侯们都崇尚霸道、急功近利,热衷于攻伐兼并。孟子所提出的一套仁政措施,的确很难满足他们眼下的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矛盾性来说,人类是向往善求美的,并不断走向善的,而孟子的学说就代表了人类对善的追求。只是,人类走向善的历程,有时恰恰是需要借助恶的力量来推动的。很多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以战争来结束战争,以杀戮来制止杀戮。这是看似自相矛盾的办法,却也是不得已的唯一选择。

孟子追求善,是人类对善的追求的代表;只是在当时,善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孟子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得不到真正实现。孟子的仁政思想被描述为“迂阔而远于事情”,或许这并非道理不适宜,只是当时以及后世的世人智慧所不及而已。仁政以及君轻民贵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政府党应当以民为本,注重民

孟子选讲作业

生而不只是画大饼唱高调。

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生命体验的增加,我个人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会与今日有所差异;甚至某天会觉得今天的这些认识肤浅而又可笑,然而个人智慧所限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客观矛盾,对此我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思考学习,不断修正自己,只有如此才敢奢望有朝一日可以做到真正的身怀浩然之气,俯仰无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og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