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 病理生理+自测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20 12: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三基是指哪三基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基 第四版 医师分册 p80-110
§1.4病理生理学 基本知识问答
1.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从而表现出功能、代谢、形态上的改变,临床上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2.试述病理过程与病理状态的概念。
(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如肺炎以及所有其他炎性疾病都有炎症这个病理过程。一种疾病可以包含几种病理过程,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时有炎症、发热、缺氧甚至休克等病理过程。
(2)病理状态:是指发展极慢的病理过程或病理过程的后果。病理状态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几年、几十年内)无所变化。例如皮肤烧伤治愈后形成的瘢痕即为病理状态。
3.何谓亚健康?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的表现错综复杂,可有下述几种表现形式:①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②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这些表现持续存在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③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状态,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4.近代死亡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判断脑死亡的主要指征是:深度的不可逆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性、所有脑子神经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瞳 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和脑血液循环停止等。脑血液循环停止是判断脑死亡的重要指征,脑血管造影或同位素检查一旦证明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即可立即判定死亡。
5.列表鉴别脑死亡与植物状态。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临床鉴别 项目 定义 自主呼吸 意识 脑于反射 恢复的可能性 脑死亡 全脑功能丧失 无 丧失 无 无 植物状态 脑的识知功能丧失 有 有睡眠—醒觉周期,但无意识 有 有 6.小儿体液含量与水代谢有何特点?
人体体液含量因年龄而有差异,新生儿体液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80%;婴幼儿次之,约占?o%;学龄儿童又次之,约占65%;成人体液含量只占体重的60%。小儿体重轻,体积小,相对体表面积比成人大,蒸发水分多。小儿代谢旺盛;但机体发育不全,各种调节功能较差。因此,小儿比成年人更易发生水代谢紊乱。
1
7.试述正常成人机体每日进出水量的平衡情况。
正常成人每日饮水约1200 mL,食物含水约1000mL,机体代谢产生水300mL左右,总共约2500ml。每日通过肺排出水约350 mL,经皮肤蒸发和出汗排水约500mL,随粪排水150mL,随尿排水1500mL左右,总共排出约2500mL。机体每日进出水量大致相等,从而保持动态平衡。
8.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1)低渗性脱水:基本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低渗,血清钠浓度小于135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90mOsm/L。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2)高渗性脱水:基本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血清钠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Osm/L。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9.引起高渗性脱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水摄人减少:多见于水源断绝、进食或饮水困难等情况;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人、严重疾病或年老体弱的病人因无口渴感而造成摄水减少。
(2)水丢失过多:可经胃肠道、皮肤、呼吸道及肾脏等途径丢失。
10.高渗性脱水病人尿液有何变化?为什么?
因为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高渗,反射性引起抗利尿素分泌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强,重吸收增多,从而引起尿量减少和尿相对密度增高。
11.什么是脱水热?
高渗性脱水病人因细胞内液明显减少,使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减少,散热功能受到影响,可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
12.低渗性脱水病人为什么早期就易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水分向细胞内转移,使本来减少的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血容量随之减少,因而心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甚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病人在早期就易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是本型脱水的主 要特征。
13.等渗性脱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等渗性脱水时,钠与水成比例地丧失,细胞外液保持等渗状态,血清钠浓度仍在正常范围,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
14.等渗性脱水病人为什么既有低渗性脱水的症状,又有高渗性脱水的症状?
该类病人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均显著减少。由于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由于组织间液明显减少,可出现组织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下降、眼眶内陷等症状。这些是低渗性脱水的主要症状。如果病人未得到及时治疗,由于经皮肤的蒸发以及经肺脏通过呼吸等途径不断丢失水分,常可转变为高渗性脱水,而出现口渴、尿少等症状。
15.什么是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5mmol/L,血浆渗透压<290mOsm/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病人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又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过多的水分聚集在细胞内引起细胞水肿,特别是脑细胞和脑组织水肿可产生颅高压系列症状。
16.何谓低钾血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rnol/L称为低钾血症。其产生原因:
2
(1)钾摄人不足:如消化道梗阻、昏迷、手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均可导致钾摄人不足。
(2)钾排出过多:①经胃肠道失钾。这是小儿失钾的最重要原因,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伴有大量消化液丧失的病人。②经肾失钾。这是成人失钾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利尿药的长期连续使用或用量过多的病人。③经皮肤失钾。在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时,大量出汗可导致较多钾的丢失。
(3)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例如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碱中毒、过量使用胰岛素等,均可使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而发生低钾血症。
17.低钾血症对机体有哪些主要影响?
(1)对骨骼肌的影响:低钾可使肌细胞兴奋性降低,临床上出现肌肉无力、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肌麻痹,这是低钾血症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2)对心脏的影响:低钾使心肌的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
(3)对胃肠的影响:低钾可引起胃肠运动减弱,病人常发生恶心、呕吐和厌食,严重缺钾可致难以忍受的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4)对肾的影响:慢性低钾血症常出现尿液浓缩功能障碍,病人有多尿和低相对密度尿的临床表现。
18.为什么镁缺乏会导致低钾血症?
肾小管髓袢升支重吸收钾有赖于Na+—K+—ATP酶的活性。缺镁时,该酶活性低下,该段小管重吸收钾减弱,肾保钾能力减弱,故常伴低钾血症。对于这样的病例,只补钾不补镁,低钾血症难以纠正。
19.何谓高钾血症?试述常见病因。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常见的病因如下: (1)肾脏排钾减少:如急性肾衰竭。
(2)钾摄人过多:如静脉内补钾过多过快。
(3)细胞内钾释放进入细胞外液过多:如酸中毒、缺氧、严重创伤和挤压伤等。
20.试述输入库存血导致高钾血症的机制。
因为库存血中红细胞裂解将钾释放出来,库存时间越久,血清钾越高。一般库存2周,血清钾增高4~5倍。库存3周后,血清钾可高达10倍。因此,输人大量库存血会导致高钾血症。
21.试述严重高钾血症导致心搏骤停的机制。
血清钾过高可致心肌兴奋性消失、自律性和收缩性下降、传导性降低,从而引起心搏骤停。
22.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时心电图各有何改变?
(1)高钾血症时心电图最特征性的改变是T波高尖,其次可出现P波低平、增宽或消失,P—R间期延长,R波降低和QRS波增宽。
(2)低钾血症时心电图最特征性的改变是T波低平并出现u波,其次可有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S—T段电压低,Q—T间期延长。
23.简述对血清钾浓度过高病人可采取的措施及原理。
(1)使钾向细胞内转移: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静脉注射,血清钾就随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以供合成糖原需要。应用碳酸氢钠(不能与钙剂一起注射)不仅能提高血浆pH值,且能通过对钾的直接作用促使钾进入细胞内。
(2)使钾排出体外:阳离子交换树脂聚磺苯乙烯经口服或灌肠后,能在胃肠道内进行Na+—K+交换而促进体内钾排出。对于严重高钾血症可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来移除体内过多的钾。
(3)注射钙剂和钠盐,拮抗钾的作用:Ca2+能使心肌阈电位上移,促进兴奋性恢复。此外,细胞外液Ca2+增多,动作电位复极第2期Ca2+内流增多,心肌收缩性增强。给Na+后,细胞外Na+浓度增高,去极时Na+内流加快,O期去极
3
上升速度加快,幅度加大,有利于传导性恢复。
24.何谓水肿?其基本发病因素有哪两类?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其基本发病因素为:①因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引起钠水潴留,从而导致组织间液增多。当增多的组织间液不能及时移走,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水肿。②由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包括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与淋巴回流受阻,会引起组织间液生成过多或回收过少,或两者兼有,其结果是导致组织间液过多积聚而形成水肿。
25.何谓有效胶体渗透压?哪些情况可引起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去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的差值叫有效胶体渗透压。下述3种情况可使之降低:①血浆蛋白浓度特别是清蛋白浓度下降时。②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时。③组织间液中蛋白积聚时,如淋巴回流受阻。
26.何谓肾性水肿?为什么先出现于眼睑或面部?
肾原发性功能障碍引起的全身水肿,称为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时体静脉压及外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无明显增高,而大量积滞的液体就首先分布于组织间压较低和皮下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或面部。
27.试述急性肾小球肾炎产生全身性水肿的机制。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发生肿胀和增生、炎性细胞渗出和纤维蛋白的堆积和充塞囊腔,使管腔变窄,造成肾小球钠水滤过量显著下降,导致钠水潴留而出现全身性水肿。
28.试述肾病综合征产生全身性水肿的机制。
肾病综合征病人体内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造成低蛋白血症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间液积聚,这是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其次是由于继发性血容量减少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素分泌增多,使远 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导致钠水潴留,这也是产生水肿的重要因素。
29.试述心性水肿的发病机制。
心性水肿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钠水潴留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1)钠水潴留:心力衰竭病人心泵血功能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导致钠水潴留。
(2)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心力衰竭时体静脉血压增高导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组织间液生成过多而形成水肿。引起体静脉血压增高的因素:心收缩力减弱以至排血量减少,不能等量地将血液搏出,引起右心房和静脉淤血;心排血量减少通过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静脉壁紧张度升高,小静脉收缩,静脉血压升高;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也可使静脉血压增高。
30.试述肝硬化产生腹水的机制。
(1)肝静脉回流受阻,以致肝淋巴生成增多,过多淋巴经肝表面和肝门溢至腹腔,形成腹水。 (2)门静脉高压造成所属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肠壁及肠系膜水肿,继而水肿液漏入腹腔内。
(3)大量腹水形成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继发性钠水潴留,加重腹水形成。 (4)肝硬化时,肝功能障碍导致清蛋白合成减少,发生低蛋白血症,也能促进腹水形成。
3l.何谓肺水肿?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哪两类?
肺间质有过量液体积聚和/或溢人肺泡腔内,称为肺水肿。因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压力性肺水肿和通透性肺水肿。前者是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所致;后者是由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或伴有肺泡上皮通透性增高所引起。
32.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
过量输液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间液生成过多,当超过淋巴回流增加的极限时,就可能发生肺水肿。
33.何谓脑水肿?试述其分类与发病机制。
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脑容积增大,称为脑水肿。脑水肿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血管源性脑水肿:是最常见的一类。见于脑的外伤、肿瘤、出血、梗死、脓肿及化脓性脑膜炎等。其发病机制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大量液体聚积在白质的细胞间隙。
(2)细胞中毒性脑水肿:主要见于严重脑缺血缺氧及各种中毒性脑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细胞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导致细胞内水肿。灰质、白质可同时受累。
(3)间质性脑水肿:主要发生于阻塞性脑室积水时。当肿瘤、炎症或胶质增生堵塞了导水管或脑室孔道时,便可引起脑积水和相应脑室周围白质的间质性水肿。
34.何谓缓冲系统?血液中哪一对缓冲系统最重要?
缓冲系统是指一种弱酸和它共轭的碱所组成的具有缓冲酸碱能力的混合溶液。人体血液中有许多对缓冲系统,其中以血浆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NaHCO3/H2CO3)最重要。
35.有哪些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02)、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 (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等均为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36.机体通过哪4个方面对酸碱平衡进行调节?各有何特点?
机体由血液中缓冲系统、肺的呼吸、肾脏排酸保碱以及组织细胞4个方面共同调节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由于它们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上有差别,因此各有其特点: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作用不能持久。肺的调节作用效能最大,缓冲作用于30分钟时达最高峰,但仅对C02有调节作用。细胞的缓冲能力虽强,于3~4小时发挥作用,但常可导致血清钾的异常。肾脏的调节作用较缓慢,常在数小时后起作用,3—5天才达高峰,但维持时间长,特别对保留NaHCO3和排出非挥发性酸具有重要的作用。
37.什么叫阴离子间隙?有何临床意义?
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量的差值,即AG=UA—UC。近年来,它被认为在判断酸碱平衡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可以区分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②AC>16提示可能有代谢性酸中毒,AG~30则肯定有代酸性酸中毒。③AG对诊断某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有重要价值。
38.试述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
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血浆HCO3ˉ浓度原发性减少,血浆SB、AB、BB均降低,BE负值增大,在失代偿时pH值下降。PaC02代偿性降低。
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①固定酸产生过多。②肾脏排酸功能障碍。③体内碱丢失过多。④血清钾增高。⑤含氯制剂的过量使用。
39.试述低钾血症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机制。
低血钾时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细胞内K +向细胞外转移,而细胞外液中的H +向细胞内移动;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K +缺乏可导致H +分泌增多,H +—Na+交换增加,HCO3ˉ重吸收增加。由于上述两个因素而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40.某肾盂肾炎病人,血气分析测定pH 7.32,PaC02 30mmHg,HCO3ˉ15mmol/L,该病人应是哪型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血气分析,结合病史可诊断为代谢性酸中毒,即原发性HCO3ˉ降低导致pH值降低。PaC02降低是呼吸代偿性变化,而不是并发呼吸性碱中毒。因根据代偿性酸中毒预计代偿公式计算得出: PaC02=1.5x HCO3ˉ+8土2=30.5mmHg+2mmHg
5
实测的PaC02落在此范围内,故可诊断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而非混合性酸碱中毒。
41.试述呼吸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
呼吸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血浆H2C03浓度原发性增高,PaC02大于46mmHg,AB升高,AB大于SB,肾脏代偿调节后SB、BB也可增高,BE正值增大。
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不外乎是CO2排出障碍或CO2吸人过多。临床上多数是由于通气功能不足而致CO2排出受阻,常见于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胸廓病变和肺部疾病。
42.酸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何影响?
酸中毒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如乏力、嗜睡、反应迟钝,严重者可致昏迷。其机制为:①H +对部分生物氧化酶有抑制作用,使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弱、ATP生成减少,以致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②H +使脑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引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丁—氨基丁酸生成增多。
43.酸中毒对心血管有哪些影响? 酸中毒时,血浆H +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严重影响:①H +可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小动脉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阻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②H +—使心肌收缩力减弱,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酸中毒时常伴有血清钾增高,后者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室纤颤。
44.为什么对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病人在通气改善之前不能用NaHCO3?
呼吸性酸中毒时,由于有肾保碱的代偿作用,HCO3ˉ本来已经很高,若在通气功能改善之前用NaHCO3,NaHCO3进入体内后,离解成Na+和HCO3ˉ,而HCO3ˉ与H +作用生成H2CO3,可加重呼吸性酸中毒,故对这类病人必须保证有足够通气,使过多的C02能及时排出,方可慎用NaHCO3治疗。
45.试述代谢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及引起原因。
(1)代谢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血浆HCO3ˉ浓度原发性升高,血浆中SB、AB、BB均增高,同时PaC02也可发生代偿性增加,BE正值增大。
(2)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常见原因为:①酸丢失过多,如胃酸丢失过多或经肾丢失H +过多。②碱性药物输入过多。③血清钾降低。④血氯降低。
46.何谓反常性酸性尿?试述其产生机制。
代谢性碱中毒时,通常因肾脏的代偿作用,使NaHCO3重吸收减少,病人的尿液呈碱性。但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病人尿液反而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低钾引起的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缺K +而使H +交换占优势,尿中大量H +排出,从而使尿液呈酸性。
47.简述呼吸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
(1)呼吸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因通气过度所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aC02下降,AB小于SB,经肾脏代偿调节后,AB、SB、BB均降低,BE负值增大。
(2)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①低张性缺氧。②精神性通气过度(如癔症发作时)。③代谢过盛(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④某些药物的作用(如水杨酸)。⑤呼吸机使用不当造成通气量过大等。
6
48.何谓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有哪些主要类型?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是指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同一病人同时出现两种或三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状况。混合型酸碱失衡的主要类型见下表。
临床混合型酸碱失衡的主要类型 双重性酸碱失衡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高AG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三重性酸碱失衡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高AG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高AG代谢性酸中毒十代谢性碱中毒 49.简述分析判断单纯型和双重型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简易方法。
某病例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常为多因素多种变化所致。在复杂的情况下一定要理解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中3个变量的关系,即
PH∝HCO3ˉ﹨PaC02。也就是说首先一定要看准pH、HCO3ˉ、PaC02三个主要指标的变化,而SB、AB、BB、BE等多种指标都是由HCO3ˉ变化引起的,这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具体再经下述3个步骤进行分析,对单纯性和双重性酸 碱紊乱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
(1)根据pH值或H+的变化,可判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凡pH<7.35则为酸中毒,凡pH>7.45则为碱中毒。pH值在正常范围(7.35~7.45)又有3种可能:即正常人,代偿性酸碱紊乱或混合型酸碱紊乱。因此,在分析病例时,千万不要一看到pH值在正常范围,就诊断没有酸碱紊乱。
(2)根据病史和原发性失衡可判断为呼吸性还是代谢性紊乱。如为原发PaC02↑引起pH↓,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如为原发HCO3ˉ↓引起pH↓,称为呼吸性碱中毒。如为原发HCO3ˉ↑引起pH↑,称为代谢性酸中毒。如为原发HCO3ˉ↑引起pH↑,称为代谢性碱中毒。
(3)根据代偿情况可判断为单一性酸碱紊乱还是混合性酸碱紊乱。代偿的规律是代谢性酸碱紊乱主要靠肺代偿,而呼吸性酸碱紊乱主要靠肾代偿,单一性酸碱紊乱继发性代偿变化与原发性失衡同向,但继发性代偿变化一定小于原 发性失衡,其代偿变化幅度可根据代偿预测公式计算。病人实测的HCO3ˉ有或PaC02若在预测范围内,为单纯性酸碱紊乱,若不在预测范围内则为混合性酸碱紊乱。
此外,还可通过AG值的变化帮助分析诊断,只要AG>16,提示病人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50.某肺心病病人伴水肿,用呋塞米利尿后,其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pH7.34,PaC02 66mmHg,HCO3ˉ36mmol/L,Na+140mmol/L,Clˉ75mmol/L,应属何种酸碱平衡紊乱?诊断依据是什么? (1)诊断: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三重酸碱紊乱。
(2)诊断依据:肺心病病人PaC02为66mmHg,pH 7.34,可判断存在呼吸性酸中毒。其次,计算出AG=140一75—36=29(大于16),可判断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再算出实测HCO3ˉ+ΔAG=36+17=53,按慢性呼吸性酸中毒预测公式计算:预测HCO3ˉ=24+0.4ΔPaC02土3=34.4土3。实测HCO3ˉ+ΔAG为53,而预测HCO3ˉ为34.4土3,前者大于后者的最大值37.4,表明还合并了代谢性碱中毒。
51.简述临床处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都会造成机体代谢的紊乱,进一步恶化则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如何维持病人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如何及时纠正已产生的平衡失调,成为临床工作的首要任务。处理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基本原则是:
(1)充分掌握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检查病人体征。大多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都能从病史、症状及体征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得出初步诊断。 (2)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7
(3)综合病史及实验室资料,确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类型及程度。
(4)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制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治疗方案。如果存在多种失调,应分轻重缓急,依次予以调整纠正:①积极补充病人的血容量,保证循环状态良好。②积极纠正缺氧状态。③及时纠正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④及时治疗重度高钾血症。
纠正任何一种失调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边治疗边调整方案。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往往是在彻底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获得。
52.何谓缺氧?可分为哪4种类型?
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的变化,一般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4种类型。
53.试述低张性缺氧的最主要特点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低张性缺氧最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引起低张性缺氧的主要原因:①吸人气体的氧分压过低。②外呼吸功能障碍。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54.何谓循环性缺氧?其产生原因如何?
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组织缺氧称循环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其产生原因:①全身性的循环性缺氧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②局部性循环性缺氧见于栓塞、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脉管炎与血栓形成等。
55.试述血液性缺氧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由此而引起的组织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因血液性缺氧时大多是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常见的原因是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56.试述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组织缺氧的机制。
一氧化碳中毒时,由于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运氧功能。此外,CO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其2,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不易释出,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57.什么叫发绀?它与缺氧的关系如何?
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增加至50g/L以上时,可使皮肤与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发绀是缺氧的表现,但缺氧的病人不一定都有发绀,如血液性缺氧可无发绀。有发绀的病人也可以不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病人。
58.何谓组织性缺氧?由哪些原因引起?
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引起的原因有:①组织中毒,如氰化物、硫化氢中毒。②细胞损伤,如大量放射线照射、细菌毒素作用等可损伤线粒体,引起氧的利用障碍。③维生素缺乏,某些维生素是呼吸链中许多脱氢酶的辅酶的组成成分,若这些维生素严重缺乏时,呼吸酶合成障碍而引起生物氧化障碍。
59.列表比较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各型缺氢的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类型 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 下降 正常 正常 正常 动脉血氧饱和度 下降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氧容量 正常或升高 下降或正常 正常 正常 动脉血氧含量 下降 下降 正常 正常 动静脉氧差 下降或正常 下降 升高 下降 8
60.氧疗对哪型缺氧效果最好?为什么?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效果最好。因为该型缺氧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正常。吸氧可提高肺泡氧分压,使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因而对组织的供氧增加。
61.何谓发热?按病因不同可分哪两大类型?
临床上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这一概念不够精确,因许多情况可使体温超过正常0.5℃,其本质并非发热。根据体温调定点的概念,发热的正确定义应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 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根据其病因不同,发热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前者是由各种生物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引起,后者则由生物性病原体以外的因素引起。
62.什么是外致热原?有哪些常见的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常见的外致热原有:①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等。②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③真菌,常见的有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等。④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⑤疟原虫等。
63.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数由什么原因所致?
临床上输液或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数是由所输液体或容器被内毒素污染所致。
64.何谓内生致热原?已发现有哪几类?
体内的某些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最早发现的内生致热原是白细胞致热原,即白细胞介素—l。后来又发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均是内生致热原。
65.发热过程可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3期:
(1)体温上升期: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生升温反应,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散热减少,病人自感恶寒。另一方面由于骨骼肌不随意收缩而出现寒战。立毛肌收缩,加上机体代谢加强,使产热增多,从而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2)高热持续期:体温已升至调定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体温不再继续上升。此时皮肤血管已转为舒张,皮肤可发红,且是由温度较高的血液灌注皮肤,病人有酷热感。
(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移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引起散热反应,体表血管进一步扩张,排汗增多,散热增强,出现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66.发热时基础代谢率和心率有何改变?
发热时体温升高l℃,基础代谢率提高13%,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8次。如果体温升高1°F,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
67.机体发热常出现哪型脱水及其机制?
机体发热时常出现高渗性脱水,其产生机制为:①发热时皮肤温度增高,蒸发水分增多。②发热时呼吸加深加快,经肺丢失水分增多。③发热时机体可大量出汗,汗是低渗液体,以丢失水为主。上述原因使失水大于失盐,故常导致高渗性脱水。
9
68.何谓热惊厥?
小儿在高热时发生的局部和全身性抽搐称为热惊厥。常见于出生后6个月至6岁的儿童,可能与大脑皮质发育未成熟有关。
69.发热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何影响?
由于体温升高和脑血流量增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表现为失眠、烦躁不安、头昏、头痛。体温升高到40~C以上时,中枢神经系统可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淡漠、嗜睡,有的出现幻觉、谵妄,甚至发生昏迷和抽搐。
70.何谓应激与应激原?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任何躯体的或心理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程度,除了引起与刺激因素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都可引起一组与刺激因素的性质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 (2)应激原: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71.何谓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当溃疡发展侵蚀大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72.简述应激性溃疡的产生机制。
(1)由于应激时儿茶酚胺增多,内脏血流量减少,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是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2)在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胃腔内H+向粘膜的反向弥散,这是形成应激性溃疡的必要条件。
(3)其他因素: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胃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再生能力降低;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少,使其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减弱;酸中毒时血流对粘膜内H’的缓冲能力降低,可促进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73.为什么应激时会引起血压升高?
应激时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为:①交感—肾上腺髓兴奋,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分泌增多,使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②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循环血量。③糖皮质激素增多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更加敏感。
74.何谓心理社会呆小状态?
慢性应激可在儿童引起生长发育的延迟,特别是失去父母或生活在父母粗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中的儿童,可出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并伴有行为异常如抑郁等,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或心因性侏儒。
75.何谓热休克蛋白?简述其生物学功能。
热休克蛋白是指细胞在高温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诱导生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热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与蛋白质代谢有关,其功能涉及细胞结构维持、更新、修复、免疫等,但其基本功能为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复性及降解。由于其伴随着蛋白质代谢的许多重要步骤,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分子伴娘”。在应激时,各种应激原导致蛋白质变性,使之成为伸展的或错误折叠多肽链,其疏水区域可重新暴露在外,易形成蛋白质聚集物,对细胞造成严重损伤。热休克蛋白充分发挥分子伴娘功能,防止蛋白质变性、聚集并促进聚集蛋白质的解聚及复性,因而在各种应激反应中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是体内重要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76.何谓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反应蛋白?
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出现快速启动的防御性非特异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核左移,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升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
10
肥皂液是碱性,导致肠内呈碱性,使NH产生成NHa增多,吸收入血后,可使血氨升高,促进肝性脑病发生。
119.为什么黄疸病人巩膜和皮肤较易被黄染?
因为胆红素与弹性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巩膜和皮肤富含弹性蛋白,所以黄疸病人巩膜和皮肤易被黄染。
120.溶血性黄疸病人血清、粪、尿中胆色素代谢有何变化特点?
(1)溶血性黄疸时,由于胆红素的生成超过了肝脏处理的能力,故血清中非酯型胆红素浓度增高。
(2)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的功能代偿性加强,进入肠内的酯型胆红素增多,肠内粪胆原和粪胆素也增多,使粪色加深。
(3)由于溶血也可使肝功能受一定影响,肠内过多的尿胆原吸收后,肝脏不能充分处理,而随尿排出的尿胆原也显著增多,非酯型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故尿中无尿胆红素。
121.何谓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试述其发病机制。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出生后多在最初几天内发生轻度的非酯型高胆红素血症和一时性黄疸,l~2周后逐渐消退,这种黄疽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其发病机制为:①新生儿肝细胞合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功能不成熟,以致肝脏不能充分酯化胆红素。②在新生儿期,肝细胞合成Y蛋白相对不足,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过程减慢。③新生儿期,都有一时性红细胞急速破坏,使肝细胞的胆红素负荷增加。
122.试述肝细胞性黄疸病人血清、粪和尿中胆色素代谢的变化特点。 (1)血清中酯型和非酯型胆红素均增多。
(2)因酯型胆红素排人肠减少,肠内粪胆原、粪胆素的形成也减少,粪色可能稍淡。
(3)虽然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减少,但因肝细胞功能障碍,故摄取并重新向肠道排泄尿胆原能力减弱,因而有较多的尿胆原随尿排出,故尿中尿胆原仍增多。因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增多,故尿中出现胆红素,即临床上呈尿双胆阳性。
123.试述阻塞性黄疸时血清、粪、尿中胆色素代谢的变化特点。
若是完全阻塞的早期可有下述变化特点:①血清酯型胆红素含量显著增多。②胆汁完全不能进入肠道,大便呈陶土色。③肠内无尿胆原,故尿中亦无尿胆原,但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可通过肾小球从尿排出,所以尿中出现胆红素。
124.何谓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其主要代谢变化为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25.按病因不同可将ARF分为哪3类?并简述各类的常见原因。
(1)肾前性ARF:由肾前因素引起,见于由失血、脱水、烧伤、感染、急性心力衰竭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早期。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液灌流量不足,导致ARF产生。若及时补足血容量,肾功能就恢复,故又称功能性ARF,或称肾前性氮质血症。
(2)肾后性ARF:是由肾后因素引起,即从肾盏到尿道外口的尿路梗阻所致,故又称阻塞性ARF。引起尿梗阻的原因有结石、血块、肿瘤等引起的两侧输尿管内梗阻,肿瘤压迫、粘连等引起两侧输尿管外梗阻,前列腺肥大、盆腔肿瘤等引起下尿路梗阻等。
(3)肾性ARF:由肾脏的器质性病变引起,故又称器质性ARF。常见的原因:①急性肾小管坏死:这是引起ARF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常见于持续的肾缺血和重金属、药物等肾毒物的中毒作用。肾前性ARF未得到及时治疗,因持续的肾缺血亦引起肾小管坏死。汞、铅、砷等重金属,磺胺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均可随肾小球滤液流经肾小管,引起肾小管坏死。②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等引起急性弥漫性的肾小球损害,急性肾盂肾炎引起肾间质损害。
16
126.试述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主要代谢变化。
急性肾衰竭少尿常见以下代谢变化:①尿液变化:如少尿、无尿。②水中毒。③高钾血症与高镁血症。④代谢性酸中毒。⑤氮质血症。
127.何谓少尿、多尿和夜尿?
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为少尿,每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称为多尿。正常人排尿量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通常白天尿量较夜间多2~3倍,但在慢性肾衰竭早期病人夜间排尿量与白天尿量相近, 甚至超过白天,这种情况称为夜尿。
128.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死因是什么?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常见的死因为高钾血症。因为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室纤维颤动或心脏停搏。
129.试述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导致高钾血症的机制。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导致高钾血症的机制为:①尿量减少和肾小管损害使钾随尿排出减少。②组织破坏,释放大量钾至细胞外液。③酸中毒时,H+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而K+则从细胞内逸出至细胞外液。④如果同时摄人含钾量高的饮食,或服用含钾或保钾药物,或输入库存血液,则更会迅速发生高钾血症。
130.何谓慢性肾功能不全?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地破坏肾单位,以致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终于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的恒定,导致泌尿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和内环境的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在体 内潴留,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这种情况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CRl)。
131.试述CRI的产生原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CRI的疾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慢性间质性肾炎(包括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此外,肾动脉狭窄、多囊肾、肾结核、肾结石、前列腺肥大、肿瘤等也可引起CRI。虽然原因不同,但共同的发病机制是大量肾单位被破坏,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太少,肾脏不能维持正常功能。
132.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尿液有哪些变化?
(1)尿量的变化:早期出现夜尿、多尿,晚期少尿。
(2)尿相对密度变化:早期因肾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故出现低渗尿。晚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等渗尿,此时浓缩功能与稀释功能均减退。
(3)尿蛋白和尿沉渣检查:有轻度至中度蛋白尿,尿中还有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尿沉渣中管型增多,以颗粒管型为最常见,也可见到巨大的颗粒或蜡样管型。
133.慢性肾衰竭病人血清钾变化有何特点?简述其产生机制。
慢性肾衰竭病人早期出现低钾血症。其机制为:①因厌食而摄人钾不足。②多尿或长期应用利尿药,使尿钾排出增多。③呕吐、腹泻时丢失钾过多。
晚期发生高钾血症。其机制为:①有功能的肾单位太少,钾排出量过低,这是最主要的原因。②含钾的饮食或药物摄人量多。③使用保钾利尿药。④酸中毒。⑤分解代谢增加(见于感染、发热等)。⑥溶血。
134.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
慢性肾衰竭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所引起的骨病,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幼儿常出现肾性佝偻病,成人常表现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17
135.何谓肾性高血压?简述其产生机制。
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肾性高血压,其产生机制为:①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钠水功能降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和心排血量增多,导致血压升高。②慢性肾衰竭时常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血管 紧张素Ⅱ直接收缩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升高,导致血压升高。③慢性肾衰竭时,大量肾单位破坏,肾脏产生的激肽、PGE2等扩血管物质减少,也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136.何谓尿毒症和尿毒症脑病?
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导致代谢终末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自体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尿毒症时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称为尿毒症脑病。
137.什么叫细胞凋亡?有何临床意义?
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凋亡对确保机体正常发育、生长以及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凋亡失调是当今威胁人类 健康的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如凋亡不足可导致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凋亡过度与老年性痴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发病有关。
138.何谓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做出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基础是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异常。意识障碍常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一类水、电解质紊乱最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A .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钾血症
2.急性肾小球肾炎产生全身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醛固酮分泌增加 B.抗利尿素释放增多 C .肾小球钠水滤过下降 D.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E.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3.某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病人,因反复呕吐人院,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49,PaC02 48mmHg,HCO3ˉ36mmol/L,该病人应诊断为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中毒
4.氧疗对哪型缺氧效果最好
A.血液性缺氧 B .低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混合性缺氧
5.机体发热时常出现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6.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 .凝血功能失常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溶血性贫血
18
7.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 B.静脉回流量超过心排血量 C.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 D.心脏负荷过度引起心功能障碍 E .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9.慢性呼吸衰竭并发右心衰的主要机制是
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 B.慢性缺氧后血容量增多 C.红细胞数目增多,血液粘滞性增高 D.肺部病变,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 E .肺泡缺氧和COz潴留引起肺小动脉收缩
10.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A.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B.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 D.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 .严重肝病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11.阻塞性黄疸(早期)临床生化测定的特点是 A .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含量升高 B.尿中无尿胆红素 C.粪中粪胆素原升高 D.尿中尿胆素原升高 E.尿中尿胆素升高
12.下述哪项最符合急性肾衰竭的概念
A.肾脏内分泌功能急剧障碍 B .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 C.肾脏排泄废物能力急剧降低 D.肾脏排酸保碱能力急剧降低 E.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降低
13.慢性肾衰竭病人尿量的变化特点是
A.早期多尿,晚期夜尿 B.早期少尿,晚期多尿 C .早期多尿、夜尿,晚期少尿 D.早期夜尿,晚期多尿 E.早期多尿、血尿,晚期少尿
14.高渗性脱水病人血浆渗透压应
A.>250mOsm/L B.>270mOsm/L C.>290mOsm/L D .>310mOsm/L E.>330mOsm/L
15.输人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
A.高钠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 .高钾血症 E.低镁血症
16.对DIC发病机制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Ⅺ B.组织严重破坏,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 C.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促凝血物质 D.羊水进入血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E.癌细胞进入血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17.有关肝细胞性黄疸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增多 B.血清中非酯型胆红素增多 C.肠内粪胆原形成减少 D .尿中尿胆原排出减少 E.尿中出现胆红素
18.血液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A.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19
19.某肾疾患病人,血气分析结果:pH 7.32,PaC02 30mmHg,HCO3ˉ 15mmol/L,应诊断为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 .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碱紊乱
20.某病人血气分析测定AG~30,说明该病人有
A.代谢性碱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高氯血症 E.高钾血症
21.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危险的变化是
A.水中毒 B .高钾血症 C.少尿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22.短期内大量丢失小肠液常首先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低钠血症 E.高钾血
23.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问题是
A.上肢 B.下肢 C.腹腔 D .眼睑 E.下垂部位
(B型题]
问题24—26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酸碱平衡正常 24.PaC02原发性增加可见于 25.PaC02原发性减少可见于 26.HCO3ˉ继发性增加可见于
问题27—29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7.丝虫病引起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28.炎性水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29.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C型题)
问题30—31
A.血清酯型胆红素升高 B.血清非酯型胆红素升高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0.早期阻塞性黄疸病人 31.肝细胞性黄疽病人
问题32—34
A.体内钠潴留 B.体内水潴留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2.全身性水肿时 33.水中毒时 34.低渗性脱水 (X型题]
35.高渗性脱水易出现
A .口渴 B.休克 C .尿少 D .脱水热 E.皮肤弹性降低
20
36.低钾血症可引起
A .骨骼肌兴奋性降低 B.心肌兴奋性降低 C.心肌传导性升高 D .心肌自律性升高 E .平滑肌兴奋性降低
37.低钾时心电图的变化是
A .T波低平 B .出现u波 C .QRS波群增宽 D.P-R间期缩短 E.QT间期缩短
38.对血清钾浓度过高者可采取的措施有
A .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静脉注射 B .腹膜透析 C .阳离子交换树脂灌肠或口服 D .补充钙剂使细胞外液Ca2+增多 E .补充钠盐使细胞外液Na+增多
39.导致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的因素有
A .血浆清蛋白浓度下降 B.微血管通透性降低 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D .淋巴回流受阻 E.组织间液胶渗压降低
40.导致血管内外液体失平衡而形成水肿的基本因素有 A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 B .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 C .淋巴回流受阻 D.血浆清蛋白含量升高 E.微血管通透性降低
41.肾病综合征产生全身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有
A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 .醛固酮分泌增多 C.肝脏合成清蛋白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2.下述哪些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 .白细胞介素-1 B.前列腺素E C .干扰素 D .肿瘤坏死因子 E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43.AG正常型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严重心力衰竭 B.饥饿 C .肾小管酸中毒 D .过量使用乙酰唑胺 E.摄人大量阿司匹林
44.缺氧初期心排血量增加的机制是
A .心率加快 B .心肌收缩力增强 C .静脉回流增加 D .呼吸运动增强 E.心肌耗氧量增加
二、判断题
1.根据近代死亡概念,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 ) 2.等渗性脱水病人既有低渗性脱水的部分症状,又有高渗性脱水的部分症状 。( ) 3.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肾失钾。 ( )
4.长期输人0.9%氯化钠注射液可引起低钾血症 。 ( )
5.DIC病人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因大量出血后,血液稀释所致。 ( )
6.在休克期,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出现淤血,病人出现休克的典型症状 。( ) 7.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导致心脏前负荷过重 。 ( )
8.左心衰病人可出现肺顺应性降低,使呼吸肌做功和耗能增加 。 ( ) 9.肺性脑病时,引起脑细胞脱水而导致脑功能障碍。 ( )
10.肝性脑病时,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导致血氨升高 。 ( ) 11.肺水肿时,气体弥散距离增大,导致气体弥散障碍 。 ( )
21
12.吸人烟雾和毒气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 ) 13.测定血清转氨酶水平可反映细胞受损状况 。 ( ) 14.外源性肝性脑病是继发于肝以外的疾病的脑病。 ( )
15.血氨的清除主要是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再经肾排出体外 。 ( ) 16.肝性脑病病人若有便秘,最好用肥皂水灌肠。 ( )
17.新生儿时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分泌排泄功能不成熟而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 18.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常见于各种休克的早期,又称功能性急性肾衰竭 。 ( ) 19.慢性肾衰竭病人,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等渗尿 。 ( ) 20.慢性肾衰竭早期可出现低钾血症 。 ( ) 21.高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 ( ) 22.代谢性酸中毒时SB降低 。 ( ) 23.血液性缺氧又称等张性缺氧 。 ( )
24.当红细胞内CO2增多时,氧解离曲线左移。 ( )
三、填空题
1.血清钾浓度低于________mmol/L称为低钾血症。其产生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肝硬化产生腹水的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血浆________浓度原发性减少,血浆SB、AB、BB均________,BE________,PaC02________。
4.碱中毒时血浆游离Ca2+浓度________,神经肌肉兴奋性________,病人可出现________。
5.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的变化,一般将缺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低张性缺氧的动脉血氧分压________,血氧饱和度________,血氧容量________,血氧含量________。
6.根据发热的病因不同,发热可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前者是由________引起,后者由________引起。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即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________或________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人血,从而引起一个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尽管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但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方面。 9.在休克期出现微循环________,其组织灌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10.肝性脑病时,引起血氨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1.黄疸时巩膜和皮肤较易被黄染,这是因为它们富含与胆红素亲和力较强的________。
12.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酯型胆红素________,非酯型胆红素________,尿中尿胆原________,尿胆红素________。粪色________。
13.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期病人死亡率高,最常见的死因是________。
14.引起慢性肾衰竭的疾病中以________最常见。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也可引起慢性肾衰竭,它们共同的发病环节是________。
15.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________mL称为少尿,24小时尿量超过________mL称为多尿。 16.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会导致________。 17.AG可帮助区分________的类型。
18.________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22
正在阅读:
三基 病理生理+自测题+答案01-20
新视野(第二版第三册Unit1习题答案05-18
网络新闻评论02-18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北航《大学语文》在线作业一15秋满分答案05-09
社会实践报告03-31
别墅轰趴活动总结策划05-06
活动策划书和总结书模板05-31
中职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03-31
社会实践报告03-31
感恩社会实践报告03-3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三基
- 自测题
- 病理
- 生理
- 答案
-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解读
-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题Word版含答案
- 蒲草编制
- 作文写作技巧68条(2000字)
- 统一饮料
- unit5 - Love - is - a - Fallacy生单词
- 第2章 快速入门教程
- 泵用找正计算仪使用说明书 - 图文
- 2010秋工商管理成本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1-4及参考答案
- 当代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对策
- 《美丽的规则》教学实录
- 天津现代工业的发展
- 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 - 图文
- 优秀家长评选标准
- 张家口教育学院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章程
- 《管理运筹学》第三版习题答案(韩伯棠教授版)
- SAS函数列表
- TOEFL听力必备单词
- 水力学习题(上) - 图文
-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