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更新时间:2023-12-20 22: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

——马克思

当我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读到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我的感受正如马克思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被“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我带着一股很强烈的热情读完了整篇文章。而现在,请允许我把马克思庞大的思想花园中的这朵小野花的芬芳用我拙劣的笔触呈现出来,从我个人的角度去尝试理解这位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作品(马克思写作此文时只有25岁)。

首先,我想先从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状况出发,来试图了解马克思在写作这篇导言时的一些背景,这会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这段文字。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开始逐渐由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批判地吸收费尔巴哈的一些思想。这可以从他于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印证。对德国现存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主义的不满,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自相矛盾的“扮演王权的一切角色”的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私有财产”的不满??这些都导致了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的愤怒和不满,这时的马克思满怀着革命热情,他曾写道:“满载傻瓜的船或许会有一段时间顺风而行,但是它是向着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因为这些傻瓜根本就没有料想到这一点。这命运即是即将到来的革命。”在本文中,马克思也曾写道:“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这时的马克思已经由一个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变成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的热情的思想新锐。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进行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有哲学思想进行指导的革命。在这里,他已经为他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埋下了伏笔。他在本文中对所谓的“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认为“该派眼界的狭隘性就表现在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或者甚至以为哲学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现实的生活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同时他认为理论哲学派的谬误之处在于“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实践政治派忽视理论的指导,而理论政治派则脱离革命实际。在本文的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

1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论为立足点的解放。那什么叫人是人呢?由我个人的理解,所谓人得以成为真正的人是指,人不再是封建领主的工具、国王的工具、资本家的工具,不再是任何工具,而是一个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尊严得到尊重权利得到保障的人,一个有着自己思想而不受任何宗教的、反动的思想所蛊惑的人。综合上面所述的种种,我总结出这个阶段的马克思已经开始尝试把哲学从精英小众的把玩之物,推向大众,使之成为一种理论,一种能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一种人人都可以拿得起的武器。正如他所说:“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一个以德国解放人类为己任的济世大儒。

在大致地了解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之后,我们对文章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现在,就让我来简单梳理一下整个文章的脉络吧。再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自己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目的。在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完成之后,对尘世世界的批判则提上了日程,而对尘世世界的批判则首先是对德国法律体系的一个批判。因而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则成为了马克思的靶子。在明确了目的之后,马克思率先对现在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法哲学展开了攻击。历史法哲学主张法应该延续传统,用习惯法来代替普遍适用的成文法典。马克思向此派的观点发动了猛烈地,用毫不留情的辛辣的讽刺指出了对手的谬误:“那些具有德意志狂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人,却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寻找我们的自由历史。但是,如果我们的自由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么我们的自由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继而,马克思开始转向批判这种从历史的经验来解决德国现代问题的历史哲学理念。他用了一个生动地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他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这种哲学理念。在德国,人们是通过给垄断以对外的统治权,开始承认垄断有对内的统治权的。可见,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叛的、而且也只是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他认为,哲学家们应该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接着,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被马克思提出来了。在最后,马克思将整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推向了最高潮——对革命的论述。最后,马克思将他的激情推向了顶峰: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在读罢这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之后,我感触颇深。由此联想到中国的革命史,竟与马克思所言非常契合。最近,一直在研读《剑桥中国明代史》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

2

河畔谈中国历史》等历史著作。一直以来,我比较困扰于中国近代为何没有像日本一样由一个内向非竞争性的大陆国家走向一个近代化的竞争性的海洋国家。黄仁宇先生主张把中国的历史进行一个高度的压缩,此即为所谓的中国大历史,其中又分为三个阶段——秦汉第一帝国、隋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而中国在近代并没有成功地完成转型,走向近代化,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则可以追溯到第一帝国时期,而这种从如此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能力显然是我这种历史修养不高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因而我尝试着从明清第三帝国时期开始分析这个问题各中的原因。这其中的许多原因固然是很多的,但是导致第三帝国丧失这种竞争性的原因,王朝的更迭并没有带来制度上的完善和进步,国家并没有做到从数目上进行管理,而是强调道德上的“义务”和“传统”,而忽视对制度本身的反省和思考。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而正是在这种人之不为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控制下,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主体认同。王朝的更迭仅仅是历史的重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并不因朝代的改名换姓而被打破,财政和税收的缺乏规范管理,中层政治架构的缺失,最终造成了中国近代的悲剧。而在这个悲剧发生之后,许多仁人志士开始尝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可是这些都没有上升到“人的解放”的层次,人依然不为人。这最终注定了这些运动失败的命运。直到“五四运动”之后,理论的价值被重视,共产党开始尝试用理论掌握群众。正如开篇的引言所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变成了有效的武器。事后事态的发展正是如此。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建国后大规模的资产收归国有和全国范围“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则完成了一次全国大范围内的革命。虽然中国的法制革命和政治革命并不是那么顺利,中间走过许多弯路。这样的革命也还在继续。而这样的革命则真正开始从“人之为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包括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则无疑是对马克思所谓“解放人类”理论的一种实践。中国向“人类解放”这个大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马克思在我心中不再是抽象的三个字了。我开始从内心而不是从外表上佩服这个满脸长着大胡子的老头子了。他的思想的深邃,他的理论的准确地预见性,他的犀利的文笔,都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想我会继续关注但不会这个老头子的理论的,因为是他给了我“批判”这个武器,让我用这个武器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也激励着我不断地去追求真理!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ob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