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智昌:设计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

更新时间:2024-07-02 01: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设计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书籍的装帧设计通常被形象地雅称为“书衣”,是每本书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给每一位开卷阅读的读者带去了“第一手感觉”。

从早期只有书名、作者、出版机构的简单文字排列加上一点手绘图案,到“熊猫抱竹”、“椰林风光”、美女明星等封面主题的泛滥,再到如今在设计上别出心裁、在装帧材料运用上五花八门,中国图书的“面子”越来越美,外观越来越多元化,日新月异的装帧设计无时无刻影响着出书人、发行人和读者。

如果说书籍中的文字是一本出版物的文化主体的话,装帧设计就是它传达文化信息的第二主体。书籍设计中折射出的文化含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关于书的形式与内容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也成为人们感兴趣的主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深圳市内市外的多位文化界、出版界专家学者,听他们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书魂与“书衣”。

内容为王——装帧设计超越“眼球经济”

封面抢眼的书比较好卖,这是出版界人所共知的一个常识。

“我们业内有一种说法叫‘3秒钟

定律’,就是说当读者看到一本书时,书的包装能否在3秒钟内抓住他的眼睛,决定了这本书是被读者带回家还是仍然停留在货架上的不同命运。”今年8月曾带队前来深圳参加首届封面文化博览会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业务部主任宋焕起对本报记者说。他举例说明,该集团出版的《长征》和《论语注释》两本书,都曾经在初版时销量低迷,结果对封面和版式“回炉重造”后,市场反应截然不同,销量翻了好几倍,这说明优秀的封面往往能提升图书的销量。宋焕起笑言道:“这就是所谓‘眼球经济’吧!”

然而,是不是能推动销量的图书设计就一定是好设计?在图书营销人员看来可能的确如此,但在很多专家和读者看来,却并不尽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国书籍设计界的

泰斗吕敬人表示,装帧设计要抓人眼球,但不能被视为书籍设计文化的终极表现,这是因为设计并不仅仅是一个包装,其根本的追求应该是让人对这本书读来有趣、开卷有益,让人通过文字与设计慢慢品味书籍文化,而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

吕敬人以举世闻名的《牛津百科全书》为例解释说:“这套经典书籍为什么受到全世界读者的追捧?除了它权威翔实的内容外,更重要的就是它用最丰富的视觉语言把词条进行了最简洁最科学的编排,无论是字体、行距、字距、紧密度、版面占有率、空间应用还是文字节奏,都令读者检索方便、阅读清晰、翻阅愉悦。这本书的设计既传达了科学严谨的思想,又是一种造型艺术。这才是全面的书籍设计。”

深圳出版家李松璋对记者说:“封面设计是一本书的最直观要素,要让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淘书的读者能够一眼看到它,进而拿起它、读它。但是,好的装帧设计还应该是对书的内容的扩展和丰富,甚至成为书的内容的一部分,要从另一个角度传递书中正文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内涵。”

抓住书魂——设计师首先应为爱书之人

陆智昌,一个在当今图书设计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曾经担纲了杜拉斯、昆德拉、帕慕克等多位世界文学大师中文译本的设计。这位出生在香港、游学于英国、工作在北京的设计师常常被出版社编辑这样抱怨:“给陆智昌交代个活儿,没有几个月,别想见到封面!”然而出自他手下的书籍设计却无不令人叹服。这是因为陆智昌从来不为没通读过和没读懂的书搞设计,他的设计都源于他对该书的挚爱。

为了给《陈寅恪集》设计封面,陆智昌把厚厚的《柳如是别传》抱回去读了三个月,最终以一副墓志拓片为原型做出了该套书的设计,完美体现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刘静对本报记者感叹说:“一个书装设计师,要想用视觉设计抓住书魂,他首先就必须是一个爱书的人,是一个能够真正把握书的本质的人。这一点上,陆智昌是我们的表率。”

尽管做书刊视觉设计所获的报酬远低于商业设计,但深圳著名平面设计师韩湛宁仍然抽出很多时间来专心设计了一系列书籍。他对记者道出了曾经萦绕在心中的一个梦想:“我以前的理想就是去出版社做美术编辑,因为我很喜欢书籍作品的书卷气和文化感,还有那设计过程的愉悦感。”在他看来,在众多设计领域中,书籍设计往往令设计者无比愉悦,在设计书籍的过程会提升设计师自身。一本设计优秀的书,无论是拿在手上的手感、闻起来的嗅觉、摸起来的手感,还是读起来的愉悦感、翻动时悦耳的听觉,都能给设计师带来充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中国青年出版社首席美术编辑吴勇同样是由于对书的特殊情感而选择了这个行业。他认为,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本身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因此设计中的书卷气和文化感是一定不能缺少的。在创作之前,吴勇和书都有一个独特的“交流”过程:“书稿是触动我创作意识的媒介。当我和书稿产生了某种共鸣,再去发展和张扬这种感受,直至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好的设计就一气呵成了。”

矫枉过正——“过度包装”掀起书界歪风

深圳藏书家丁成虎近来正在为如何往自己的书柜里摆放书籍而发愁。早年间,他所买到的书在开本、包装上大致是统一的,所以码进书柜的时候整整齐齐,清晰可查。但最近几年,图书装帧设计越来越“标新立异”,各种大小不一的开本、材质不同的包装,“高矮胖瘦”各不同,让他在图书上架时无所适从。丁成虎苦恼地说:“有些书本都快包装成‘月饼盒’的样子了,但里面的内容却不见得尽如人意。这样的设计未免有点过了!”

曾经,中国内地的书籍装帧设计水平较低,封面上往往“一穷二白”,与内容的品质不够相称。随着出版业的开放和发展,这种忽视外观的倾向渐渐纠正,设计元素越来越受到各出版社的重视,书籍的“穿着”渐渐花团锦簇起来。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内容资源有限时,为各自出版的书籍“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渐渐成了一种风气。这种矫枉过正的“过度包装”导致了图书设计的变异,脱离了原本的初衷。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当黄金直接贴在了书本上时,这样的书籍就变味了。每部1.96万元的黄金版《孙子兵法》、1.8万元的纯金浇铸版诗词手迹、6.8万元的纯金十二生肖珍藏册??这些所谓“黄金书”形成了一股图书奢靡浪费之风,给图书业带来了一股歪风邪气。这些所谓的黄金书,鼓吹着书籍的文化内涵有多么深厚,制作工艺有多么精美,“可当作传家宝”,“保存万年之久”,或者“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些书的内容,只记得它们奢华的做派。

烫金、烫银、烫膜、压纹,一些图书还采用皮革、金属等异型材料,在装帧日渐奢华的同时,许多图书的内容却日益简陋。翻开诸多大开本图书,其中文字往往只有数万字。放大字体,增加行距,再配上环衬、夹页、扉页,外加书腰、书签、书目、记事本等许多“附件”,便稀稀疏疏地撑成一本厚书。“看到这些书,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不法奸商的灌水猪肉”,丁成虎说,“图书用包装而不是用文字吸引读者,已经成为一种出版歪风。”

如今,丁成虎最怀念的是上世纪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那本《围城》——藏青色的封面,用毛笔小楷写的“围城”两字,显得那样宁静而有分量,高贵而稳重。“书的设计到了该回归简单的时候了!”他慨叹道。

中国元素——“长衫马褂”主导“书衣”潮流

深圳出版家李松璋日前在逛书店时发现,从京剧、皮影,到书法、剪纸,以及“大宅门”、“华表”,各种各样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书籍的设计上。种种迹象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正在成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装帧设计潮流,一股“中国风”正在我国出版物设计领域劲吹而来。

深圳设计师韩湛宁很早就关注到了这股潮流,他把这些元素统称为“长袍马褂”,这些中国色彩的“书衣”为书籍设计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但也存在符号化、标签化的不足。韩湛宁自己在书籍设计中也相当偏爱民族元素的运用,并极为推崇线装书带给现代图书的启示。他说:“中国的书籍就应该有中国传统的设计,这才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认为线

装书是最具文化气息的,我喜欢中国书卷的竖排版式、柔软的纸张、线装的书脊,甚至不是特别规整的宋体字和那宣纸的味道。中国传统书籍所洋溢的书卷气和文化味道是最值得发扬光大的,应该成为我们书籍设计的精髓。”

韩湛宁认为,优秀的书籍设计是基于书籍所体现的文化传统,而不是对外来设计的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动不动就排很多的英文字母,甚至很多封面居然没有中文,或者中文很小,几乎看不见,这不但不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创新,反而是对书籍设计传统的粗暴割裂和破坏。

深圳“中国设计之窗”网站主编范晓龙经常喜欢流连在设计类书店,他在对书籍装帧设计“中国风”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目前不少出版物封面对传统元素的运用还停留在直接搬用和拼贴阶段,应该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才能够实现书籍装帧文化的创新,让内容与形式完美地融为一体。”

设计师语录

书籍设计应该是书的最佳翻译,既要隽永,更需要淋漓尽致。

——曾尧生(中国台湾)一本书可以凝固那个时代的文化。书籍的装帧设计,正可以充分表达出那段文化的视觉质感。——王行恭(中国台湾)好的作品,无论是海报、包装或广告,除了成果效益外,最重要的都有一共同特征,就是“令人感动的效果”。

——李永铨(中国香港)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领域最具考验的项目之一,若将海报设计比拟为拍摄一幕简短明快的MTV,那么书籍设计则是制作一套长篇剧,既要考虑每个细节的表达,亦要苦心经营各个部分,使之相互衔接,并照顾到观众的欣赏习惯。无论如何,我们相信,书籍设计的视觉性格,总应与每本书自身的信息内容及特定功能作为最后的依据。——吴卫鸣(中国澳门)纸张美的本质是什么?是“亲近”之美,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是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既有纯艺术的观赏之美,更具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的视、触、听、嗅、味五感交融之美。——吕敬人关于一本书的“美”的核心,以我来看

是情感。情之所在,形、神有时不一定那么重要。——陆智昌装帧设计必须坚持形式是内容的外在方式,必须对内容有强化作用,绝不能与内容割断的创作原则。——速泰熙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导演的工作,将不同的资源优化整合,再用最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韩家英装帧设计就像交响乐。正如交响乐有序曲、高潮、低潮、过场、章节一般,一本书也有封面、环衬、目录、序言等。要判断一本书的装帧是否优秀,其中一点就是要看它的各部分结构是否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高潮是否恰到好处。——张达利做出版物的设计,我非常重视编辑,我花在前期的策划与编辑上的时间比后期上机设计的时间要多得多。一个好的编辑方案,只要加一点点的设计的力量就已经很完美。对我而言,出版物是艺术媒体的一种,而设计是手中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形成视觉冲击,加大传播力度。——欧宁未来,我想我对书籍设计应该吸纳其他专业设计师的观点,从而引导我对书籍设计的看法。这些设计专业包括:时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王序我做装帧设计有近50年了,每做一个设计都要尽量熟悉作品,然后理性分析它。我有一个体会,我设计一本书也是我读它的过程。——张守义

相关链接

国内外图书装帧设计奖介绍

“中国最美的书”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起主办、2003年起开始评选的“中国最美的书”,是“世界最美的书”在中国的初选,所有获奖图书参加次年“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

从2003年至2006年的评选中,全国共评出85种“中国最美的书”。

“世界最美的书”

“世界最美的书”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德国国家图书馆和莱比锡市政府联合举办,每年在莱比锡举办一次,代表了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世界最美的书”评

选是“莱比锡书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91年后于每年3月举行,至今约有200余种书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各国参评的图书随后将在当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进行展示。

富兰克林图书奖书籍设计奖

富兰克林图书奖是全美最具权威性的图书奖之一,由全美最大的出版业者组织——出版者营销协会(PMA,PUB睱ISHERMARKERTINGASSOCIATION)管理,分为内容与书籍设计两个独立的评选板块。

2005年5月,《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获得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内文版式设计奖(彩色图书类),同时也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艺术类成就奖的入围作品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o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