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05 21: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决定的。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6、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7、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004年写入宪法。 二、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填空题

1、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2、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

5、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那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二、问答题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2-46

2、如何理解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必须走自己的路?P53-54 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章

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5.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6、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包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8.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

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包括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点P74-75

8、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之间的关系。 二、简述题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48年,毛泽东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一总路线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革

2

命的性质和前途等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章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工业化。

5、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6.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和平赎买。 8.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和国家帮助。 二、简述题

1.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简称“一化三改”,其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逐笔实现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练习题

3

一、选择题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2.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 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在1992年

6.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包含的价值目标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就应该消灭剥削。

答:消灭剥削包括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有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但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还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还需要利用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还存在着剥削现象,消灭剥削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最终消灭剥削现象。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有约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命题不正确。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

目前,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不发达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原因是重要的一个。但这是暂时的现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历史发展必然。

四、简答题

1、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4

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五、论述题:

谈谈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理解。

第0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2、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党的十三大。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6。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7.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3.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四。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本命题错误。社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法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使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本命题错误。我国社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社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明确并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能迎刃而解。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

5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答: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七章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4\\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八章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党的十四大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6、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

10.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包括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

11、当前采取的分配政策包括:(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二、辨析

1、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因而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股份制本身不带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三、简答题【答案参见课本】

1.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参见课本,可酌情发挥)

1.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谈谈你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2.谈谈你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看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7

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党的十七大提出政协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8、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了这种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1、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的人权。 二、问答题

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P236)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P220-221 第十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4、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 5、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8、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中心内容。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8

第十一章

1、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4、2005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民主法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78-280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280-281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281-282 10、如何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84-289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填空题和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2、“一国两制”构想最好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港澳问题。 3、新世纪的三代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5、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核心。 6、“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二、问答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填空题和选择题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

2、中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

9

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5、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问答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十四章 一、填空题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4、在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统一整体中,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6、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7、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8、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9、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1、要按照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其中革命化是第一位的。

二、简答:

1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0

2、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4、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6、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7、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8、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二、论述题:

1,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答: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11

2、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4、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6、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7、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8、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二、论述题:

1,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答: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o2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