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6-22 20: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放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开放式教学的思想,应成为是我们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成功的应对社会生活能力,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教育宜更开放些。 一、开放的教学环境

自由愉快而又愿意表达的学习情景,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它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最有创新的力量,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实现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由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使课堂氛围的调节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既是学生的参谋、顾问,又是一位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朋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争辩、敢于创新,使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2.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例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过程中“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如下处理。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比较大小。当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无法统一意见时,就形成了一种问题氛围,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探索、研究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方法1: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用“重叠法”比较。

方法2:当“重叠法”无法比较时,用“剪拼法”比较。即把两图形非重叠部分剪下来再比较,如果还不行,再次剪拼。

方法3:“数方格”,把两个图形画上大小相同的小方格,看谁的方格数多。 这样,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剪拼”、“数方格”等新颖有效的方法,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3.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当某位学生

提出创新解法时,要表扬他,肯定他,如果有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二、开放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 开放思维的空间,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就敢问、能问、善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问”的方法,培养“问”的意识,发掘学生“问”的潜能。

2.发散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 三、开放教学内容,优化认知结构

1.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例2:人教版第十一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例2的教学: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局限于按比例分配的解法,而是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以求大豆的公顷数为例: (1)100÷(2+3)×3

(2)100÷(1+)

(3)x:3=100:(2+3)

这样,开放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体系,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把整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机地联结起来,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学生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大自然与社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3.设计开放性习题,增强创新意识。

开放性习题具有知识容量大,综合性高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开放性习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和进行反向思维的适当训练,如逆用公式、性质等,减少唯一答案;同时多布置选择性和无标准答案的作业。

例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 米,第二根截去它的。剩下的绳子哪根长? 设这两根绳子的长度为α米,α的取值有三种情况: 当α=1 米时,α米×=米,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等。 当α>1 米时, α米> 米,第二根剩下的短。 当α<1 米时, α米< 米,第二根剩下的长。

初接触这类题目,学生往往感到条件不足而无从下手,而采取分域研究的思路则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常性地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开放教学过程,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只局限于课室的方尺之地,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只有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4: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师让学生到学校的篮球场实地走一圈,弄清周长的含义,然后进行测量和计算,最后对“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等算法进行择优评价。

例5:四年级学习数的产生,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等手段,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汇报。

上述两例,学生都走出课室的围墙之外,在自主活动中自己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开放的教学评价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的评估机制。评估时,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行为,让全体学生都产生创新的心理需求,着重从以下方面评价

1.学生会不会提问? 2.学生会不会思考?

3.学生会不会表达?敢不敢当众表达不同意见? 4.学生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 5.学生会不会合作讨论? 6.学生会不会动手试验、操作?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n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