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什么
更新时间:2023-05-27 09: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什么?
一、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后有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一下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张齐华老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精彩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一开始满怀期待来上课,但一走进会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
(学生纷纷猜测老师的担心是什么)
师:我担心你们会不会玩!(还有这等事!有的学生傻愣着,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随即拿出一张纸,问学生)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会折青蛙,再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开一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师:真不错!(接着,老师进行了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一会儿就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利落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学生开始了折纸活动,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自然的谈话,有趣的撕纸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他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材上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今年三月份应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邀请,我到桂林教学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体现“做数学”的先进教学理念,我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第一个环节:观察发现
1、观察老师出示的三幅画有桂林山水的图画,让学生估计一下,每幅画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先估计每组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再用面积单位实际测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
3、教师:同学们看刚才几个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凭你们的经验,谁能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后,老师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的确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让学生量出黑板上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每组中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教师板书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长与宽的积。
2、教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在面积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
4、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长9米、宽8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6米;长6米、宽6米(实际上是边长6米的正方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将长方形逐渐变成正方形。提问: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参与面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教学策略。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上述现象告诉我们,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来讲,必须真正理解、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才能逐步走向形神合一、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追求的是教学中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规范行为。
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发现火花。
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们讨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和富有新意的想法。
★排除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引导深化。
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讨论,在得出基本结论后,教师不能就此为止,可以就学生发言中的典型错误或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观点,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深化。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会课堂上的观察、倾听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只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任务,而是要不断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及表情。此外还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的好多亮点都是因为老师注意了课堂上的观察和倾听后而产生的。
我们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尽量去掉一些大人的成份,要蹲下来与孩子们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近、友爱,只有这样,孩子们的纯正的天性、张扬的个性才能真正释放出来,只有在这时,我们的教学才称得上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的教学。
例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很少有人举手,个个面露难色。这种现象说明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把问题提的更明确一些,或者适当降低一下问题的难度。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了解、倾听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是需要老师们特别注意的,也是在实际操作中
如何结尾
画龙要点睛,编篓要收口;我们的数学课堂数学也要有结束语,在这里称“收尾”。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在课临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甚至是几秒钟内,教师作出“画龙点睛,统摄全课”的总结,给学生留下余趣犹存,遐想无穷的余音。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满希望、精神抖擞地进教室,又要让学生带着质疑走出教室,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永不满足的信念。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到了一些数学课“收尾”的方法。
一、“新奇法”
小学生都很幼稚而且好奇,如果在课的结尾有一点新鲜的味道,结束时有一点新奇感,那么会记忆深刻,而且一直想这样玩。
我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当下课铃快响的十几秒钟内,我从容地面对学生,黑板上写了个“2”,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先离开,再写3和5让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离开,最后我再问:“我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余下的学生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
二、概括法
把一节课的内容高度浓缩、高度概括,会给学生更精、更深的印象,起到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三、操作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我顺应这一心理,在课结束时,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结尾,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化理解新知。
四、“审美法”
在一节课结束时,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饱满,如果教师能挖掘审美内容,定能美不胜收,陶治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入美的体验。
五、伏笔法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结束时,巧设铺垫、埋 下伏笔,搭好通向下一节课的桥梁,做到前有孕伏,后有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求异法、贴近生活法、拓展法,深化法等等,而且各种方法之间也不是彼此独立的,有时几种方法交*使用,效果更佳。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收尾”的方法外,我觉得数学课堂的结尾也要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数学课堂的“收尾”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和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层次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总之,一堂好的数学课都十分重视“收尾”,方法很多,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所教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知识的层次性,理解性。研究“收尾”必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素质教育的舞台。
正在阅读: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什么05-27
生化模拟试题10-1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05-31
Flash常用按钮代码大全06-10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doc03-09
韦氏儿童智力测试试题07-21
2012年秋新外研版七年级下册单词06-08
经济责任审计资料清单06-0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堂上
- 应该
- 课程
- 教师
- 什么
- 波形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 新员工安全培训试题
- 2015年政法干警文化综合(政治)备考:经济全球化
- 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
- 户外运动高中低档品牌介绍
- 银联卡数据传输控制安全规范(QCUP 060-2013)
- 律师在遗嘱继承见证业务中的告知义务
- 的目的和意义 主要内容: 数学的本质 数学美学 数学与人的发展
- 研究三维目标,优化物理教学
- 企业债券业务介绍
- 2012届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0
- 2016年第11届成都国际照明展
- 三年级英语下教学计划
-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 2012江苏高考数学填空题 “提升练习(前10卷)”
- 经济新常态与学生工作
-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豁免管理名录
-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漫谈国外玻璃纤维的新用途
- 初三冠词代词习题练习
-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