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暴雨与中-β尺度低涡及小高压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3-07-17 08: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9—20日江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中-β尺度小高压的维持和破坏对雨带的生成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小高压的存在,阻挡了北方弱冷空气南下,不利于强降水发生。当小高压减弱消失时,冷、暖气流的交汇引发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从而触发强降水。中-β尺度小高压的产生维持、消亡

第 3第 2期 5卷 21 0 2年 6月

气象与减灾研究MEr EORO OGY AND L D S T R REDUC I RES I AS E T ON EARC H

V 15 o . No2 3 .

Jn 2 1 u.02

孙素琴,于爱兵,婧.郑一次梅雨锋暴雨与中一 p尺度低涡及小高压的关系[]气象与减灾研究,0 2 3 ( )2— 0 J. 2 1,5 2:3 3

次梅雨锋暴雨与中一3 I尺度低涡及小高压的关系;孙素琴,于爱兵,郑婧1江西省气象台, .江西南昌 2河北省气象台, .河北石家庄 3 0 4 306 0 0 2 50 1

要:用 N E利 C P再分析资料、规观测资料和 WR常 F中尺度数值模式, 2 1对 0 0年 6月 1—2 9 O日江西特大暴

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次过程中, B尺度小高压的维持和破坏对雨带的生成与发展此中一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小高压的存在,阻挡了北方弱冷空气南下,利于强降水发生。当小高压减弱消失时,、不冷暖

气流的交汇引发强烈辐合上升运动,而触发强降水。中一尺度小高压的产生维持、从 i 3消亡与高空急流的非地转质量调整有关。中尺度低涡的稳定维持、弱冷空气南下、高空急流动量南扩、层西南急流维持等多个因素共同低导致了大暴雨的产生。

关键词:雨,涡,暴低小高压,急流,合。耦

中图分类号:P 5 . 2 . 4 81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7 9 3 (0 2 0— 0 3 0 10— 0 3 2 1 )2 0 2— 8

变线北侧小高压的存在对降水的影响研究较少。

0引言对于梅雨锋及其引发的暴雨天气一直是国内

如,廖捷等…认为暴雨北侧小高压的存在有利于切变线的加强和维持,从而有利于梅雨锋降水的形成。当小高压存在时,常暴雨的瞬时雨强较大,通预报上难于掌握,故有必要对此类暴雨过程进行研究。 21 0 0年 6月 1— 2日发生在江西的一次暴 7 0雨过程,于梅雨锋上中一3度的对流性暴雨,属 1尺低涡的生成、发展对降水贡献较大,而低涡西北侧中一 B尺度小高压的生消与降水的突增有着密切关系。文中利用 WR F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结果,图试找出引发降水突增的原

因,为梅雨锋暴雨的分析和

外气象专家们关心的问题。目前对梅雨锋及梅雨从锋暴雨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专家们从天气学和动力学角度对其影响因子及时空分布研究较多]2 。0

世纪 9年代以后, 0长江流域梅雨锋降水持续异常,多次引发局地性的大洪水,象专家们组织对梅雨气锋上降水进行专门研究, 19年和 19对该如 91 9 8年流域内大洪水的研究 H表明梅雨锋上有中一f, O尺 .度、中一 B尺度和中一y^尺度多种尺度组合的暴雨。

高坤等通过对 19年 6月下旬梅雨锋上低涡形 99成发展及扰动分析认为,与梅雨锋有着密切关系的低涡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东侧形成,之后沿梅雨锋逐渐东移,达长江中下游;一类是在有利的到另动力、热力条件下在梅雨锋上形成,移动较慢,这两类低涡的形成和移动均与长江流域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长江中下游暴雨的突发有重大影响。对梅雨锋暴雨上的低涡、变线的研究较多,切对切

预报提供参考。

l雨情概况和环流形势分析21 0 0年 6月 1— 2日,西北部出现一次罕 7 0江见的连续暴雨过程,中 1其 9日 0一 2 8时 0日 0 8时

(北京时,下同 )降水过程尤为明显,问有 2个县其 5 ( )市出现大暴雨, 5个县 ( )市出现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为 3 9m 2 m。

收稿日期: 0 2 0— 8修订日期:0 2 0— 3 1— 2 2; 2 21—4 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号:0 2 A 0 B 4; 编 2 1B K 9 0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号:0 1 B G 0 3— )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编 2 11 B 70 1 4;气

象)科研专项 (号: Y Y 0 16 0 )编 G H 2 10 0 3 .作者简介:孙素琴 ( 9 3 )女, 1 8一,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尺度天气预报与研究 .— a: nu i 0 7 6 . r E m i s sq 2 0@1 3 o lu n c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n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