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 75651459323688737

更新时间:2024-02-03 14: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 )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1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19.“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 )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2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23.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 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B.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D.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 A 事物的外部联系 B.事物的直接联系

C 事物的主要联系 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3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 D.社会实践

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2、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 () A 既坚持重点又抓住两点 B 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C 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D 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33、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 A.感性认识的范畴 B.理性认识的范畴 C.认识的基本形式 D.认识的基本方法

3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社会分工 B.机器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D.货币的使用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36、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在于( )

A.研究局限于流通领域 B.研究局限于农业生产

C.没有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D.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理论 3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38、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39、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4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答案参见教材P25-26

2、结合《渔夫的誓言》的案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主要关系。

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答案参见教材P9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25—26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它们的区别是: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普遍的。物质结构理论讲的物质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2)它们的联象是: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椎动作用。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结合材料,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31—32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

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鲁侯养鸟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 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

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

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它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5、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答案参见教材P45—46以及P147

(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2)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 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

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6、赵翼《诗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的观点解释上述诗歌。 答案参见教材P38—40

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论述题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案参见教材P14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认识过程的两次大的飞跃是: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

这一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可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53—54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答案参见教材P77—78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反过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势必要保护派生它的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这一保护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就是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

还可以这么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个阶级一旦成为统治阶级之后,会利用一切国家权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也就是说一切国家权力的行使,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的统治,经济制度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领域的统治,而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答案参见教材P75-76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

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84—87

西方 的资本主义阶级革命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最早的,接着是美国的独立自主的战争,最后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影响最深,最全面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指的是整个资产阶级革命一直到现在的资产阶级。当代的资本主义新发展是奠定在原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上的。

12、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什么叫垄断?试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答案参见教材P82-84

垄断:即独占,指少数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对某种商品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的控制。

(1)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原因在于:①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大鱼吃小鱼

”;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③“联合制”的实现.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①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产

生了垄断的可能性.②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又使垄断成为必要.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

,成为全部经济生活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13、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答案参见教材P97-100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这就是说,以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是一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题过程]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维持生存。而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其他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生产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因而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和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多分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必要的国家干预是保证经济正常发展不可缺

14、歌曲:《国家》节选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国家这一政治现象的起源与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P105-107

起源:国家不是与市民社会一起诞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应当是一个历史现象,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诞生,又会在一定阶段消失。

西方政治学界对国家起源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对人类不同的政治社会形态进行比较,以看出相对于其他政治权力组织形式,现代国家的特殊性。一种是对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的观察与描述。

第一种思路的结果是对现代国家三个特点的总结(即国家起源的三个标志):

1)统治者及官员的专业化。

2)权力中心的集中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金字塔形的法律体系(在法制国家内:宪法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规范体系。

3)政治权力的制度化、非人格化、非家族化。这首先意味着抽象的公共权力与执政者的分离:执政者不是国家、不是公共权力本身,而只是它的一定时期内的执行者,或最多是代表。它还意味着公共权力的行使应严格限制在法定的范围之内,其运用应严格遵守现行法律,而非统治者的个人好恶,要去除一切不确定性。

通过第二种思路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是在市民社会中逐渐生长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人创造出来的。

特征: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产生与社会管理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分工出此案之后,生产活动和产品的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权威组织来保证生产以及交换的顺利进行,同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并成为某些人的职业,使得这种权威组织不仅十分需要而且成为可能。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按照地狱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利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15、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答案参见教材P121-123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

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16、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试论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参见教材P119-120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种新生社会制度的改革,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同时要消灭旧制度的残余,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种原有制度的社会改革,主要任务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或环节进行某些局部调整,使其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第一,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对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第三,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n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