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网院 大学语文 三届课程考试试卷答案(95分以上卷)

更新时间:2024-02-02 18: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考试试卷

提示:完成后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文档

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请一一填写下表空格举例说明。 人物 曹操 手法 记言的手法 行为描写的手法 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刘备 孙权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今拒曹公,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深为得计。战卒有几?? 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诸葛亮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曰 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其实汉贼也。将军…… 保为将军破之!?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周瑜 鲁肃 黄盖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余船以次俱进。 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1

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

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

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司马迁在传后的赞语中,引用了古人的话和民间谚语,写得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意深,既表现了司马迁对这样一位朴实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也寄予了很深的政治上的感慨,给后人以启迪。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答: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实质上就是看图写作。作者体会到李龙眠人物画运

笔传神,寓意含蓄的特点,对画面形象的记叙,也多攫住人物的自然神情。描写人物虽仅寥寥数语,却能得其精神。

写方渡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描摹细腻,栩栩如生,并且凸显罗汉渡江的不胜其苦。 至於未渡的五个罗汉(其中一个,因纸坏仅见腰足),也极力描写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态:一个是临渡而无意,一个是逡巡而观望,一个写出他决心初下的愉悦神情,一个描写入水将渡前的审慎心理。对这一组人物的刻意描写,也是为了衬托渡江的艰难。 已渡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於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着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可谓深得其旨。

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答:例一:因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作者用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

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

2

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不受到妨碍。

例二:官府用的毛竹之事说明他的细致严格性格,如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象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例三: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毛竹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脚,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使用。

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请问《荀子·劝学》中的这两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它们分别给您什么启发? 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

答:(1)君子的本性和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部的事物罢了。

(2)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第一句提示人们不要做不成事就埋怨自己天赋不高,想成事就要多动脑筋,多借助外界的力量,同时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第二句说明什么事只要你坚持去做就能达到目标,做说明事都要持之以恒。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恒心。

六、阅读柳宗元《三戒》,请分别说说《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寓意;并进而概括柳宗元寓言最突出的特点。

答:《临江之麋》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

种人。\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写出犬吞食弱者的本性;\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

3

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1)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2)对待那些坏人/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寓意: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炼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七、请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下列文段,简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答:不少时候,庸才制造逆境,人才扭转逆境。逆境的出现和消失,经常都是人为的。

逆境,可用来磨练意志。以更坚强的意志去发展事业,以壮大了的事业去迎接更严峻的挑战,这样的人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人常常是无从估计逆境时间的短与长的。因此,身逢逆境便消沉,便元聊,便无所事事,消极等待逆境的消失是不智的。消极的态度并不能丝毫改变逆境,反而把无从挽回的光阴又搭了进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这段文字也是对待逆境的一种态度。伟大与渺小,卓绝与平庸,深刻与浮浅,常常在这样的时候径渭分明。逆境能使人更快地成熟。对于一种能够促使我们成熟的境况,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呢?逆境有如逆水行舟。当划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河道之后,我们常能感到一种放舟千里,直奔大海的气势与喜悦。我们的感情很脆弱,面对厄运,我们会痛苦、自怜甚至怨天尤人,我们都有一颗叛逆的心,面对不公,我们会反抗、拒绝甚至挥拳相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命运,接受命运不是屈服,不是漫不经心和无精打采。它是一种是结合了理解、谦卑和坚强的力量,它让你把所有的疼痛和悲伤抛在脑后,关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让你远离懊悔、愤怒和仇恨,享受和珍视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命的每时每刻。只要我们拥有这种力量,无论厄运的风暴把生命之舟吹到什么样的荒岛,我们都能以主人的姿态上岸。

八、请结合《诗经·豳风·七月》诗,谈谈周代豳地的物候和农夫一年里的劳苦

4

之事及其生活状况。可用填写“月表”的形式来回答。

《诗经·豳风·七月》月表

豳历 夏历 物候 农夫的劳苦之事 农夫的生活状况 一之日 十一月 觱发 二之日 十二月 粟烈 三之日 正月 四之日 二月 春日、 三月 蚕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无衣无褐, 其同,载缵武功,献豜於公。何以卒岁? 凿冰冲冲 于耜,纳(冰)于凌阴 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爰求柔桑;采蘩。女心伤悲,殆及公(日)迟迟 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子同归。 猗彼女桑。 秀葽 食郁及薁 亨葵及菽,食瓜 鸣蜩;斯螽动股 莎鸡振羽 流火;鸣鵙;蟋 蟀在野 八月 蟋蟀在宇 萑苇;载绩,载玄载黄;其断壶 获;剥枣 九月 蟋蟀在户;肃霜 授衣;筑场圃 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十月 蟋蟀入我床下;获稻;纳禾稼;我稼既同,穹窒熏鼠,塞向墐陨萚 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户,嗟我妇子,曰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为改岁,入此室百谷。涤场 处。

九、试全面分析李白《劳劳亭》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解释劳劳亭的意思,简述此诗的主旨,并指出其中什么?(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答: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

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5

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之朋,“四凶”等属小人之朋。君子之朋受到信任、重用,则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则天下大乱,国家灭亡。

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较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之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与“不辨”、“用”与“退”进行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辨别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任用君子之朋,因而国运昌盛;纣、汉灵帝等昏淫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之朋,终于乱亡其国。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2.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 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与伪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坚实。

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之朋兴则国兴,小人之朋得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之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

第三步即紧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之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之朋则国兴,贬君子之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语结束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

3.运用排比、对偶,增强说理气势。

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对贤君给予肯定。

4、汉乐府《陌上桑》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外貌美和内在美的?(20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

11

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答:汉乐府诗《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最早记在沈约的《乐志》里,题为《艳歌罗敷行》,到了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把它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一直到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才题为《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许多诗歌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来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即所谓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些优秀诗篇还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欺压和剥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陌上桑》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它通过名叫秦罗敷的女子严辞拒绝当地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吏欺压民女的丑恶面目,歌颂了劳动妇女“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品质,歌颂了罗敷的聪明机智。

全诗原来分作三解。“解”,是音乐术语,古代乐曲演奏告一段落,暂时停歇叫做一解。“三解”也就是音乐的三个段落。从诗歌来讲也就是三段。

第一段头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这四句说,太阳升起在东方,照到我们秦家的阁楼上。我们秦家有个名叫罗敷的女子,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几句是作者介绍罗敷的姓名及她的美貌。极写罗敷之美。“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这两句既是交代罗敷热爱劳动,又为下文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引渡。接下来十四句,作者极力夸耀罗敷的美貌。先正面描摹她服饰盛妆之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二句,写她所携、所用器具之美。一支放桑叶的竹篮子是用青丝做的络绳,用桂枝做的提柄,给人一种精细、香洁之感。“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写她所着上衣之美,上身穿的是紫色花纹的丝绸短袄,下面系的是黄色花纹的丝裙,给人的感觉是素雅、高洁,落落大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写她头饰发型之美。头上挽着一个堕马髻,耳下挂着两个明月珠,给人的感觉是新颖、华美。这里

12

用的是绿叶衬红花的手法。罗敷究竟怎么美暂且不说,单说她所用的、所穿的、所戴的就和别人不一样。这里作者想夸耀一番罗敷的美貌,可一个字也没正面描绘她的美丽,如眼睛怎么样,嘴巴怎么样?像有些笨拙作家那样写樱桃小口,柳叶眉,脸似满月,腰像杨柳,闭花羞月,沉鱼落雁之美等。他这是用罗敷自身的衣物,穿的、用的来衬托她的形象之美。这种绿叶衬红花,从侧面加以烘托的手法,会诱发读者的审美联想,根据各自求美理想去填补空白。接着用行者、少年、耕者三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映,如醉如痴的形状,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下面八句比上面六句写的更为省略,说赶路的人看见罗敷也会惊讶的放下担子捋胡须一睹尊容而忘记了赶路。那些少年男子看见罗敷,则是下意识的摘下帽子,整理起自己的头巾,也是想借机多看几眼罗敷。少年为什么脱下帽子整理自己的头巾呢?这是看罗敷美貌以后下意识的动作,唯恐自己的打扮不整齐被罗敷看不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说,耕地的人忘记了犁田,锄地的人忘记了锄草,他们回家后都自相埋怨,埋怨什么呢?只是因为观看罗敷而耽误了田里的工作。这几句写的十分省略,作者描绘罗敷的美貌却没在她身上花一个字,只是极力夸张罗敷之美对旁人所起的强烈震动。这一震动使“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都失魂落魄,忘乎所以。“下担捋髭须”,是慈和年长之人对罗敷所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脱帽著帩头”,是同龄少年下意识的卖弄自己,以期引起对方关注的爱慕之情。“忘犁”“忘锄”者,是被罗敷的美貌所征服,一时忘乎所以的惊讶之情。身份、年龄的差别,使他们的表情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任何人都不能不为罗敷的美貌所动。可见罗敷美到极点了。

读完这段,我们虽对罗敷的容貌没有一个明晰具体的感受印象,仍不知罗敷长的什么样,但她的美丽非凡是十分可信的。这样我们就会把脑海中对美丽女子的记忆、印象全部调动搜集起来,而演义到罗敷身上,对她的容貌进行最充分、最完美的联想。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说:“诗歌有一种境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陌上桑》对罗敷美貌之神妙写法,就是不写一个美字,却能获得十分巧妙的效果的写法。这一段,作者重点夸张了罗敷的美貌。这里既是塑造罗敷的形象,又为第二段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了铺垫,起到引子作用。

第二段写罗敷拒婚。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罗敷与使君的斗争,这是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当地有个太守坐车经过陌(大陆)上,看到罗敷以后也像“行者”、“少年”一样,被罗敷的美貌吸引住了,便命令赶车的把马停住。“五马立踟蹰”,也可以从另外角度理解,罗敷太美了,连马见了也徘徊不前了。从这一角度理解,我认为会更好些,可以更加突出罗敷的美丽,更加显示出这首诗的夸张手法,而且更加体现出这首诗的民

13

间色彩。民间经常有这样的说法,现在北方人说书,描写某某人的美貌还常说,“人见了不走,鸟见了不飞”,不肯前进,留步瞻仰。使君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贪淫好色,卑劣无耻的傢伙。他见到罗敷的容貌美丽,就垂涎三尺,起了不良之心。于是派遣手下官吏前去打听,问“是谁家姝?” 这是谁家的美丽姑娘?“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是太守那个下属回答太守的话,“是秦家的姑娘,据说叫罗敷。”于是太守叫那个小吏进一步去打听“罗敷年几何?”那个下属打听后回答说,“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梢微,略微。这句,看上去二十不到,十五岁略微超过一些。言下之意,罗敷正当青春妙龄,豆蔻年华。太守听后更加中意,他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地位和威势,完全可以使罗敷这个农家女羡慕,于是恬不知耻地向罗敷提出了赤裸裸的要求。“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是说,使君问罗敷,你可愿意和我一同坐车回家吗?罗敷面对无耻太守的要求,作了义正辞严的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你这个人多么愚蠢啊!你自有你的妻子,我也有我的丈夫。你怎么能说出这样无耻的话来呢?说得正气凛然,威不可犯。这里明写使君挑衅,暴露其无耻,实暗写罗敷品质之高尚。太守、吏役和罗敷之间三方问答,语言简括明快,遣词生动贴切。太守的骄横、吏役的奴才相、罗敷的庄严,都从字里行间流出,进一步歌颂了罗敷的高贵品质。这是矛盾的展开,构成本诗所叙故事的中心内容。

照理整首诗到此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第三段,写了罗敷对自己丈夫夸耀的一大段文字。罗敷从丈夫显贵的身份、威势的煊赫、器饰的华贵、才华的超卓、品貌的俊美、气度的雍容及旁人的评价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夸耀。“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东面来的一千多人马,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我的丈夫。骑在白马上的后面跟着一匹小黑马的就是我的丈夫。下面几句与第一段描写的一样,也是从服饰上来进行夸耀。“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辘卢剑,可直千万余。”前两句说马的打扮,马头、马尾都十分漂亮,很不一般。马这样漂亮,那骑马之人就更不用说了。仅就腰中所挂之剑,也价值千万两银子。下面四句是历述丈夫仕宦履历:“十五府小吏”,十五岁就在太守府里做官了。“二十朝大夫”,二十岁就到朝里做了大夫。“三十侍中郎”, 自己丈夫在三十岁就成了皇帝的亲信了,可以在皇宫中自由出入。“四十专城居”意思是做了太守、刺史、洲牧一级的长官。罗敷历述自己丈夫的仕宦履历,其目的,是要震慑对方,在气势上压服对方,有力打击太守的嚣张气焰。

我们认为罗敷的机智,是建筑在她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认识上的,她深深知道,不能使她心动的富贵权势,恰恰是能够制服对方的法宝,大官压小官,远官压近官,官大一级压死人。像太守这样的人对权势比自己大的人是奴颜婢膝的,

14

罗敷正利用了他这一奴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夸特夸夫婿的位高势大,不管罗敷是否真有其夫,但这话却说的淋漓痛快,使使君不得不信服。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那么,对丈夫的夸耀,也是对太守的百般嘲弄、讽刺;与其说是描述想象中的夫婿,倒不如说依太守为准绳、为靶子,设计了一个足以制服他的偶像。

如此还嫌不够,罗敷又极力夸耀夫婿的容貌仪态超凡出众,迫使太守自惭形秽。我们看“为人洁白皙,”说这个人皮肤白晳。“鬑鬑颇有鬚。”胡须修长,古代男子以胡须长为美。关羽“三绺美髯飘”。《水浒传》里有个美髯公朱同。都是从胡须长而得名的。罗敷丈夫不仅容貌美,走起路的样子也很漂亮。“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说她夫婿走起路来非常有样子,脚步轻捷,从容不迫。最后两句是周围人对罗敷丈夫的评价:“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在座的数千人当中,都说罗敷的丈夫非常突出,不同一般。

这部分通过罗敷多方位、多角度的夸夫,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自己的丈夫都比眼前这个太守好千百倍。因此“太守一何愚!”他要罗敷同他一道坐车回去,实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从此切断太守邪念,压倒了太守的气势,故事在富有喜剧意味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陌上桑》所描写的内容,在当时是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性的。它通过太守调戏罗敷这一事实,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吏对百姓的残害。富贵权势对妇女的侮辱、迫害,人民是十分愤恨的。在汉代有个“行县”制度,每到春天地方长官都要到民间去巡视,“贤观民俗,考长吏治绩”。名义上是到各地考察民俗优劣“劝课农桑”,劝勉百姓抓紧时机搞好耕田播种,而实际上许多官吏都借此机会到民间去骚扰,盘剥百姓,满足私欲。

《陌上桑》所描写的事实,就有力地揭示了太守所谓巡行的真像,揭示了他们巡行的一个侧面,暴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以及上层社会分子的无耻、轻薄行为,表现了群众对他们的蔑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还以饱醮热情的笔,塑造出了罗敷这个既美丽勤劳,又勇敢机智的妇女形象,讴歌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罗敷这一形象应当说塑造的相当成功,它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作者以非凡的笔墨刻画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一段),而且还以巧妙的构思,突出了罗敷的心灵美——聪明、机智、勇敢。这在第二、三段罗敷拒绝使君无耻要求表现得最为突出,毫无惧色,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严正指责身为使君,却非礼而动的愚蠢行径。

15

拔山兮气盖世?时,周总理十分惋惜的说:?一曲挽歌,?戏快要结束时,项羽四面楚歌,虞姬被迫拔剑自刎,香消玉殒,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一败涂地。?

这6个成语不仅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妙语连珠,风趣幽默,画龙点睛,每句成语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听罢令人既哑然失笑,又耳目一新。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公也做了类似的阐述。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封立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政治上失败,在战略上被动,在民心上缺失。不听良言,不善用人。性格决定其命运,这些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二、阅读《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章,然后穷尽式地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卹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於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答:使动用法: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臣奉使使威后、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何以至今不业也

名词作动词: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有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哀鳏寡,卹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名词意动用法: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26

方位名词的意动用法: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先、后都是方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

三、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下列文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请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说说由这段话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最后简述您从《岳阳楼记》中得到哪些人生启迪?

答:1、翻译: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那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那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由此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简洁的八个字,就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不愧千古佳句。

3、作为一名党员,我在阅读之后深深感到: 《岳阳楼记》表现出了一种忧国忧民的为官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代的为官者尚有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做官责任,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三个代表?的实践者,我们更应如此。

《岳阳楼记》表现出了一种勤政为民的为官形象。滕子京被贬上任之?越明年?就表现出了一种做事的心态、为民的心态、清正廉洁的心态。我们应该以勤政廉政为先,用先人事迹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

《岳阳楼记》表现出了一种波澜不惊的处世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品德高尚的人,在为人处世中要有远大抱负,不要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要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好心态是一生的财富,面对充满各种诱惑的复杂社会环境,作者的这种心态值得我们很好地认真学习。

27

每当读到文中的那些千古名句,我不由对范仲淹这位古代政治家充满敬意。当然,我们不能就止于仰视一位封建人臣的修为。古人已去,天地已变,我们要以先贤仁人为楷模,树立良好的做人道德原则,用《岳阳楼记》表现的精神实质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实现人身价值。

四、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论到哪几位作家?分别是怎样评论的?

(可采用下列表格形式来回答。)

答:请见下表 姓名 字 生卒年 籍贯 《与吴质书》中的具体评论 徐干 伟长 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北海郡(今山东潍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171-217) 坊市)人, 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广陵射阳(今江苏(?-217) 淮安市楚州区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南)人 东汉汝南南顿县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217) (今河南省项城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市南顿镇)人 陈琳 孔璋 应玚 德琏 刘祯 公干 (?-217) 东平(今山东东平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县)人 之善者,妙绝时人。 阮瑀 元瑜 (?-212) 陈留尉氏(今河南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开封)人 王粲 仲宣 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山阳高平(今山东(177 -217) 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邹城市)人 过。 五、阅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首先概述诗歌大意,然后说明其主旨,最后阐明其写作思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28

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答:诗歌大意是:?十五岁时被征集到军队充兵打仗,八十岁时才得以退役回归故乡。半路上遇到同乡人即发询问:‘我家中现在还有哪些人?’(这位同乡答:)‘远处看到的那地方就是你家,在松柏树和坟丘遍布的那个地方。’眼看那里的野兔从原初家狗的洞中出入,野鸡则从朽屋的梁上穿飞。以往的庭院当中长满了野生的谷物,原来的井台之上也生出了野生的葵菜。把野谷拿来舂掉皮壳做饭,采摘下野生葵菜煮成菜汤。菜汤和饭很快就熟了,却不知邀谁同来进食。茫然下出门向东而望,泪流而下沾满了我的衣衫。?

诗中讲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展示出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凄凉、悲哀。这首五言诗,总共十六句八十字,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人物活动,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文笔充裕,写得相当舒展,绝无局促气急之感,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就在于作者能够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景。而且,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纯用白描,不作惊人之笔,感情上具有内在的深沉。所以,这首诗虽然习惯上称之为民歌,但语言的技巧已经相当纯熟了。

诗歌主旨:《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不仅思想性强,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写作思路: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六、阅读曹植《白马篇》,首先概述诗意,然后简析作者借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29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答:诗词大意为:白马装饰上金色的羁头,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请问这是谁家的青年,难道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在年少的时候便远离家乡,希望扬名立万与沙漠边陲;一直以来时刻准备好弓箭,用楛木做杆的箭屡屡出手。拉开弓弦射破左边的靶子,向右开弓则再次穿破箭靶,扬手便能射中飞驰的猴子,俯身就能射碎圆方的箭靶,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边陲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外族部落曾多次骚扰我们,征召的檄文从北方来,策马登上高坡;长驱直入打败匈奴,向西攻打,击溃鲜卑。我们既志身流血的事业,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何况妻儿?名字被记在壮士名册中,不能顾及私人!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我们视死如归!

全诗共28句,我们可以它分为四层来分析理解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怀。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为下面的英雄事迹描写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他毫不犹豫奔赴前线。有力地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

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臵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通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所论极是。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

30

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由此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七、试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全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说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被后人誉为爱情诗章的千古绝唱.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无题》是七言律诗.押平声韵,是首句仄起入韵式,采用正格对仗。 相见时难别亦难,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夜吟应觉月光寒.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鸟殷勤为探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

1、用韵:押平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难?\残\干\寒\看\。 2、平仄:《无题》属于首句仄起入韵式。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法结构一致,此诗没有失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的地方。

3、对仗:《无题》是在颔联和颈联上对仗,对偶精当。颈联?但愁?是状中结构,?应觉?是能愿动词和动词联合作谓语。?改?是动词谓语,?寒?是形容词谓语。颔联是正对,音步是二二一二对二二一二;颈联对得较工,音步是二二二一对二二二一。符合格律诗的对仗要求。 4、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字尾。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看似重叠,实则各有侧重之点:上句情在缠绵,下句语归沉痛,合则两美,不觉其复,恳恻精诚,生死以之。充分表达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至死方休。另一引申义说法是表示具有精神的高尚情操之人。?春蚕?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丝,爱的情思(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但仅此仍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强度,于是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到死方休。至此,痛苦爱情的表达已到极致,似已无以再进。然而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尽

31

情表露了诗人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痛苦的情思因?泪?而推进一层,进而由蜡炬成灰、蜡泪始干,象征对爱情的执着,虽艰难但亦直到生命完结。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人通过巧妙的谐音喻意,写出主人公悠悠不绝的缠绵情爱,因一往情深的思念而痛苦熬煎自觉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使首联奠定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后人在引用它时,一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往往被用来代指对某种事业的执着态度。使得它已经超越了爱情,具有了歌颂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联成为李商隐诗中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句。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爱情的坚贞态度

八、词依据什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在下列词牌中,其词调体式属于“中调”的有哪些?

忆江南/蝶恋花/满江红/如梦令/临江仙/水调歌头/浣溪沙/一剪梅/八声甘州/卜算子/破阵子/声声慢/菩萨蛮/苏幕遮/念奴娇/诉衷情/渔家傲/桂枝香/清平乐/青玉案/水龙吟/忆秦娥/江城子/雨霖铃/西江月/祝英台近/沁园春/浪淘沙/江梅引/摸鱼儿/

答: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人们常说的小令、中调和长调,是从词的文体特征来进行划分的。清代毛先舒先生在《填词名解》中明确指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样,小令、中调和长调就有了明确的界定,但这种划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驳,认为这种划分太机械、太死板。近代学者夏承焘在《读词常识》中指出:?我们大体上也可以认为五十字以下为小令,一百字一下为中调。不过,这只是约略地说,实用时不可拘泥。?虽然如此,但人们现在一般还是认为,五十八字以下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以上词牌中,词调体式属于?中调?的是蝶恋花/临江仙/一剪梅/破阵子/苏幕遮诉衷情/渔家傲/青玉案/江城子/祝英台近/

九、试析巴金《爱尔克的灯光》的艺术特色。

答: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先生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具有散文集《生

32

之忏悔》、《旅途笔记》、《静夜的悲剧》等。收在巴金散文集《龙〃虎〃狗》中的《爱尔克的灯光》就是巴金先生写于1941年3月的一篇感情深沉地怀念亲人的回忆性抒情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声讨封建家庭和传统观念的战斗檄文。巴金是一位激情洋溢富有理想的作家,他的散文总是写得那么色彩浓郁。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1923年巴金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南京、上海等地求学。到了1941年接到了与他感情深刻的姐姐的死讯后才重回家乡。这次回去巴金抱着家乡的封建思想会有所改变的心态,可是那50个傍晚让他发现?十九年了,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他思绪万千,最终还是选择再次离开那个家乡。而这篇《爱尔克的灯光》就是记录了他这次回到家乡的心情。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以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记述了作者回到了故居门前,回忆起18年的事情,看到了故居那昏暗的灯光,想到曾经答应过姐姐会回来,可是却到姐姐死后才回乡,就像爱尔克等她深爱的弟弟回来一样,可是最终却只能带着失望进入了坟墓,这一切,让作者感概万千。

第二部分,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记述了作者集中墨水写了一个逝去姐姐的命运,昭示着在一个旧社会封建家庭里女子的命运就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记述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记述了作者批判比他年龄大很多的?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平凡的文字中带有愤怒,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记述了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凭着他的?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全文以灯光为指引,三次灯光依次出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的逐层推进的过程,而且通过对?长宜子孙?四字的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思想。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而且,?灯光?具

33

有深邃的象征意蕴,从而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本文抒情笔调真挚、浓郁。当作者望见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时,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当忆起可怜的姐姐忆起在这年中?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时,作者的情感由悲转怒——?‘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文章结尾处,当作者决意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去拥抱广大的世界时,笔调又由怒转喜?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表达了对新生活、对大世界的热爱。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写情感一波三折,时而哀,时而怒,时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抒情色彩。另外,文章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不事雕琢,作者总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内心的情感,字字写得真诚,句句语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深刻的魅力。

总之,情见于辞,以情感人的写法,既是《爱尔克的灯光》所特有的,又是巴金先生同类散文所共具。散文的灵魂就是爱与憎。巴金先生说:?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关于〈龙〃虎〃狗〉》。这种激情和爱憎就是巴金先生抒情散文的内在潜流。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感情裸露,总是以青年一代的幸福、爱情和抗争作为中心命题,而且在揭示这类命题时往往与他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真正达到了?为情而造文的境界,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才能像磁石般地吸引读者,才能如此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十、请按照“对联的下联与上联字数要相等,对应音步的尾字平仄要相反,对应部

位词性要相同、结构要相当、节奏要相应,意趣要相投”等基本要求,试对下联。

34

上联:能受苦方为志士;

下联:肯吃亏不是痴人。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m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