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26 06: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汉书·食货志》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孙兆旭 学 号:1308070106 专业班级:经济学1301班

2015年9月21日

中国的经济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汉代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特别是汉代留存了很多的历史文献,譬如众所周知的《史记》等等。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选读书目,在课下的时候我都认真地阅读了几遍,按老师要求选一本书完成读书报告,斟酌再三,我选择了《汉书》的“食货志”这一章节,《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西汉时期(包括王莽摄政、称帝时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思想,从中我可以了解到西汉时期的经济生活,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经济思想的精髓。

《汉书》是由东汉班固所著,是一本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食货志》是卷二十四,分为上下。在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对“食”,“货”做出了明确的解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大体的意思是说,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好的五谷来成为粮食,商贸说的是可以穿的衣服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正因为有这些东西,老百姓才能得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在文章中作者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让我感觉到中国古代的重农之道,重视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举措的利弊作了探讨,致力于“足食”,“安民”。

《食货志》上篇中,作者从先秦时期入手,阐述了一系列那个时期的农业举措及农业思想,譬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

耕战之赏”等。在写到“秦孝公用商君”的时候,作者将秦国的强大归结在“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后又以“务本之故”,说明了秦国“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最终结果,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代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说明了作者对农业作用的重视。作者在之后又写了汉初的经济凋蔽现象,论述了汉高祖乃至文、景、武、昭各帝,为改变这种局面的经济举措,譬如采纳了贾谊的“积蓄”、晁错的“贵粟”和耿寿昌的“常平仓”等建议。在看到“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时候,我对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有了具体的了解,作者在文中也对休养生息政策作了积极地肯定并大加赞扬了汉初的繁荣局面。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经常谈到的刺激农业发展的举措通常有两个:一是,降低赋税;二是,对农业,农民社会地位以及粮食价格的提高。这也就是晁错的“轻傜薄赋”和“贵粟”思想。《食货志》中就记载了晁错劝谏汉文帝的一段对话,在对话中他的思想显露无疑“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在上篇里,作者也批判了西汉后期的“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状况,对于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天灾之外,也有统治者的责任。以此反面论证了农桑之重要,只有农业的安定繁荣才能使民足食,以至社会安定。班固在文中的“重食”,“足食”的思想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有很大的作用。

《食货志》的下篇自然就该谈谈“货”的问题了,“货”我觉得就可以理解为货币的意思,是商业中的交换媒介。从班固对货币的记载来看,货币的发展就是商业的发展变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

的长期政策,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对商业只是看作农业的附属产业,货币作为商业中的重要角色对稳定商业,农业,乃至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流通就是对于今天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食货志》的下篇中记载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来说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的重要意义。下篇中班固从“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列举了“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以及“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上、下二币”的状况。在这几个例子里,我印象深刻的是“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之时,单穆公对周景王的劝谏。原文是这样的: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从单穆公的话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货币在维持社会经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如果人民都不能生活自给,就会成为游民,是会危害社稷的。货币的至关重要在《食货志》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完先秦及秦的货币情况后,又写到了汉兴,统治者“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导致了物价飞涨,“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这个意思也就是今天的通货膨胀吧。汉兴之时,统治者对商贾的做法也只是利用打压,并且切断其仕途为官的渠道,避免了官商勾结的现象。孝文帝不听贾谊的劝谏,执意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最后致使“吴、邓钱布天下”,令“钱文大乱”的局

面雪上加霜。及至武帝之时,当时的汉武帝北击匈奴,无论是军马费用还是犒赏三军,都需要一大笔费用,当时的铸币满世界乱飞,致使当时“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又到了王莽摄政、称帝,变法制,更铸造大钱,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局面。班固在下篇当中所讲的无非突出了货币流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先秦到王莽时期的状况可见一斑。班固认为货币的币值必须要是稳定的,必须由国家掌握其发行,管理其流通,才能平稳。在西汉的历史中货币私铸的现象屡见不鲜,《食货志》里还记述了桑弘羊这个人物的治理整顿货币的措施,比如桑弘羊的煮盐、冶铁、酒榷、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并且对这些政策都做了评述,这都对后世影响极深。

《汉书·食货志》:“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看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关于职业分工的理论,在中国古代一般是把民分为士农工商的,而这个顺序也是古代职业的尊卑顺序。通过看书我了解到这里的“士”不同于先秦贵族等级的士,而是指读书人,类似现代所谓知识分子,国家各级官员主要来自这个群体,故居于“四民”之首。农是农业人口的统称,包括各种阶层的人,如富裕的地主和贫穷的佃农。农家子弟通过学习,也可以成为士,进而步人仕途。在传统社会中,最令人羡慕的叫“耕读之家”,就是兼有士与农的家庭,进可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mn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