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哲学第一轮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3-06-04 01: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哲学系统复习

一、总体复习目标

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全面理解教材的核心知识;掌握答题规范性的基本要求。

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

三、教材知识体系

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

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价值观。 (3)人生观。

哲学基本常识:教材第一单元

辩证唯物论:教材第四、五课

:教材第三单元

:教材第六课

历史唯物主义 :教材第四单元

四、全书基本框架

【要点详解】

考点一、关于哲学?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

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

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任务:

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

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指点迷津】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误区1 使人聪明的学问只有哲学。

错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不仅仅是哲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能使人聪明。

误区2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自发地生成哲学。

哲学虽然产生于实践,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随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推动着哲学进一步发展。 误区3 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误区4 哲学思想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虽然哲学的任务包括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但哲学思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例题枚举】

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一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背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借题发挥】 引文式选择题

正确解答引文式选择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引文.然后用排除法排除题干中错误的或者虽然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要点详解】

考点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提示】哲学的“关系”,包括“区别”与“联系”两方面。

3、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提示】“统一”不同于“总和”。

【指点迷津】

误区1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沦。

评析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误区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评析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拓展提高】 整个世界指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这里的整个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也包

括主观世界(人类思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甚至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观也有差别。

【例题枚举】

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借题发挥】 关于关系类选择题

做好这类题目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基础知识扎实,牢牢掌握二考关系的内容。二是审明题意,即要求回答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表述,而不是仅仅看到选项本身表述正确的就选,否则①也就成为正确选项了。

【要点详解】

考点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例题枚举】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例如伽利略、笛卡儿、爱因斯坦等,也有很多著名的哲学

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例如培根、莱布尼兹、康德等。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密切联系的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和具体科学将会相互取代

【借题发挥】 对中选优做单选题

本题解答启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题肢本身的对错来选取答案,因为有些题肢本身也是正确的,但不是最佳的,所以选择题肢时有些是对中选优而不是错中选对。

【指点迷津】

误区1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评析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误区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评析 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误区 3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1)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2)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个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

学”,企图建立一个能包罗万象的哲学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拓展提高】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要点详解】

考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提示】

1、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指点迷津】

误区1 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误区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正确揭示。

误区3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存在和思维谁决定谁,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是划分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拓展提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两方面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解决的前提与基础;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展开与深化,前者的解决也影响后者的彻底解决。

【例题枚举】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请谈谈你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型简答题,解答本题需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方面,明确恩格斯这段话是什么;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可。

【答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借题发挥】 注意设问规定性,把握材料题眼

在审题时注重设问的规定性,即设问的限制、暗示、措。词。同时应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即注意题眼。这些将决定我们答题时角度的取舍。比如本题要抓住“理解”两字。,

【要点详解】

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

【提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扩展】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扩展】理解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扩展】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扩展】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

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2、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重在理解)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前一“对子”围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展开斗争,后一“对子”围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展开斗争。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原因是:

从哲学研究来看: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决定了解决世界状态怎样问题上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从哲学发展史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要么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最终归属于这两大阵营。

【指点迷津】

误区l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误区2 唯物主义追求物质利益,唯心主义追求精神享受。

不能把唯物主义理解成追求物质利益.贪图物质方面的享受;也不能把唯心主义理解戍追求精神方面的东西,重视精神利益。它们只是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有分歧,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

误区3 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沦。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误区4 唯物主义完全正确,唯心主义完全错误。

唯物主义在根本上是正确的,但有的也包含着某些错误;唯心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错误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合着内容。

【拓展提高】如何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的关系

“两个对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回答的是世界是“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

(2)联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者形而上学独立派别。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存在过辩证唯物主义:既有唯物辩证法.也有唯心辩证法等。要正确揭示世界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例题枚举】

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组织宣称,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对此,现代科学和政府都无能为力,只有李洪志及

其法轮功才能拯救人类。从哲学上看,这些言论

①是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 ②是与无神论根本对立的有神论 ③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是对未来的一种正确预测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借题发挥】 注意分清“换汤不换药”还是“换汤又换药

命题者往往会对一些选项采用“改头换面法”,转换语言表达形式来造成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障碍。因此,在解题时要着重分析选项的提法在本质上是否与教材一致。如上题中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第三课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要点详解】

考点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

1、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冲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因素。

【疑点】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吗?

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哲学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真正的哲学。

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功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末来

(3)激励功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指点迷津】

误区 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评析 并不是说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例题枚举】

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

【借题发挥】 干肢主体一致方能入选

材料主体与选择肢主体要一致,本题学生容易误选c。注意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任何哲学都

是时代内容的反映,但是有的哲学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本题材料主体是“任何哲学”,选择肢c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者主体不一致,故C不能选。

【要点详解】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哲的产生:马哲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间:19世纪中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马哲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可以论证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性

质。

【提示】马哲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提示】 马哲是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马哲用黑氏辩证法改造了费氏的唯物主义,不仅指出物质决定意识,还指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用费氏的唯物论改造了黑氏的辩证法,否定了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动力源于“绝对精神”,指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因此,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标志:1846年春,他与恩格斯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马哲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以实践为目的,指导人类追求解放。

马哲是科学的,说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所以它在实践中又必然要求通过革命变革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

以前的哲学只着力于解释世界,马哲不仅致力于认识世界,更致力于改造世界。马哲正是以实践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去考察和认识世界,才得以全面地、正确地解决了全部哲学命题,实现了上述三个统

一。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哲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就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种种不足,因此,马哲不仅是真正的哲学,也是科学的哲学。

【拓展提高】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详解】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提示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哲的中国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断发展着的马哲也是现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拓展提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马哲的中国化

毛思、邓理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看体现了

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看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辩证法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指点迷津】

误区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科学性。

评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误区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革命性。

评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误区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无需主观条件。

评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也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知识渊博、思维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4、综合探究(小结)——马哲的地位与作用。

它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好马哲,终生受益:

(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2)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3)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提示】(1) (2)从改造主观世界讲, (3)从改造客观世界讲。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内容:

1、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提示】第四课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与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将此内容移至第八课。

2、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两部分内容的联系(了解)

1是2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 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

【提示】注意词语搭配

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不能错位。

【要点详解】 ——唯物论部分

考点一: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指点迷津】

误区1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评析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误区2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一样的。

评析 这个说法不准确。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

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拓展提高】

1、如何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

所谓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知性)的客观实在。对物质定义的把握要注意以下三点:相对于意识来讲,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

2、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⑥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①自然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提示】

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原理和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物的反应形式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

【提示】物质世界≠物质

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另外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

(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提示】

(1)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

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5)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从意识的内容看……。

因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提示】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

(2)了解中外古今哲学对“意识”的一些提法。

【指点迷津】

误区1 有了人脑,就能自行产生意识。

评析 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误区2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评析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仅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不能说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误区3 物质不能独立存在;意识能够独立存在。

评析 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依赖于物质),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误区4 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评析 动物的大脑只对客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而没有思维意识,只会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误区5 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评析 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它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并以此为媒介去促

使客观事物的变化。

误区6 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

评析 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离不开物质。

【例题枚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B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借题发挥】 巧解哲理诗词题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只有把握哲理诗词含蓄的弦外之音,才能明析隐含其中的深邃哲理。

(1)运用理性思维,把握诗词意境。哲理诗词一般“意”和“境”融为一体,和谐一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理解诗词的意境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般来说,意境中的“境”是“意”的物质载体,是我们要占有的感性材料。广泛占有、全面领略诗词的景观是我们实现认识升华的前提,也是解答哲理诗词类试题的关键。

(2)联系历史背景,揭示诗词哲理。诗词因时而作,紧扣时代脉搏。因此.要准确地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感悟作者的意图,必须把诗词放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生活经历中去理解和把握。

(3)注意字斟句酌,抓住诗词灵魂。字斟句酌,抓住诗词的关链字眼,往往就能抓住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诗词中的哲理跃然纸上。

【原理和方法论】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表现

①目的性、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

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

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

(2)意义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无限性)

【提示】

(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2)能动反映论的意义

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1)表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提示】

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2)意义

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

【严重提示】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

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原理和方法论】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理和方法论】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要点详解】

考点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什么是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指点迷津】

误区1 人可以改变、创造、改造、消灭规律。

评析 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人只能改变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误区2 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是规律。

评析 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他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们的

意志为转移,他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误区3 规律有好坏之分。

评析 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误区4 规律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

评析 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

律也随之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善于在事物的运动中具体地 把握规律。

误区5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评析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拓展提高】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原理和方法论】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二)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

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指点迷津】

误区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性质相同,可以等量齐观。

评析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位的。同时,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

【拓展提高】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反作用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活动内容密不可分。

(2)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二是意识的反作用,即它对人们实践的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只是意识能动作用中的一个方面,其外延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例题枚举】

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借题发挥】 绕过陷井,精挑细选

本题易误选C项,这也是本题的一个“陷阱”。因为意识通过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是间接

而不是直接的,这样就不难选出答案B。高考选择题命制时会对已有观点通过增加或减少题肢中的条件、限制语等方式增加迷惑性,以考查考生对概念或原理的准确掌握度,所以备考时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原理和方法论】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

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要点详解】

考点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样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指点迷津】

误区1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完全是一回事。

评析 (1)二者确有共同点,即二者都是唯物主义的方法

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二者侧重点不同。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的是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强调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实事求是讲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二,前者侧重于(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后者侧重于(哲学依据)规律的客观性。

误区2 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评析 错误,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

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误区3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评析 错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误区4 “女娲补天” “制天命而用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说明了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

评析 错误。说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例题枚举】

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的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

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

的问题。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提炼法,即从材料中经过抽象思维,发现其隐含的哲理,或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使哲理“显性化”。具体提炼如下:

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提炼出):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

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提炼出) :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一切扶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借题发挥】分析失分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1)失分原因:

①没有弄清题目的要求。本题应从哲学角度来回答,有的考生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回答,本应回答如何实事求是,有的考生则回答什么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要实事求是。②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写得很多,却没有得分点。

③答案没有上升到用哲学语言来回答。

④对材料的把握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材料给的信息如“适度超前”等来组织答案。

(2)备考建议:

①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②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看清设问要求,明确答题范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③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合理安排答题时,运用要点化答题.书写字迹工整、清晰等。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单元线索】

本单元讲辨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第一,世界是辨证的。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辨证的。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要点详解】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

(一)什么是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1)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从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来看。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从整个世界来看。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提示】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指点迷津】

误区 联系的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评析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存在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

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2)表现

【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拓展提高】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事物的联系。

另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互联网络等。

【拓展提高】2、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尽管

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些“人为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到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指点迷津】

误区 联系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评析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也就是说人可以创造联系,但创造联系是有条件的.不能胡乱创造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方法论要求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联系的条件性。

(1)含义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拓展提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

一方面,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

【例题枚举】

循环经济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意义。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

是农村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气的残留物一一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m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