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龟找工作》教学设计(卢艳丽)

更新时间:2023-10-23 2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乌龟找工作》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镇红城小学 卢艳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小乌龟找工作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唤起学生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小乌龟找工作被拒绝和被录用的原因,懂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2、学会书写11个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这阵子,城市里的小乌龟可忙坏了,它一会儿送信,一会儿想上树救火,一会儿又去当导游,原来,它正在找工作呢!工作真难找,可是不服输、不气馁的小乌龟历时几个月,终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教师板书课题:9、小乌龟找工作

学生书空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课

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读课文,请每一个同学都来当一名小老师,检查你的同桌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有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过来,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师生评价。

同时,课件出示:思考:小乌龟找了几次工作,结果怎样? 4、学生回答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小乌龟第一次找工作。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小乌龟第一次到哪去找工作,用“——”画出来。它被拒绝的原因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读后,学生自由汇报。

(2)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小袋鼠一天送100封信,而小乌龟一天只送了3封信?

学生回答:袋鼠跑得快,而乌龟爬得太慢了。 师:“只”表示强调,此处强调数量之少。 (3)渗透写作方法。

对了,袋鼠跳得又高又远。课件出示袋鼠图片,简单介绍袋鼠,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

高最远的哺乳动物。

先写袋鼠跑得快送的信多,再写小乌龟爬得慢送的少,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对比写法。

(4)小组讨论思考。

课件出示:讨论思考:“对不起,小乌龟,请你到别处找工作吧。”这是说小乌龟不好好工作吗?把你的看法说一说,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这句话不是说小乌龟不好好工作,小乌龟找工作失败的原因是它自身无法改变的特点决定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每个人对小乌龟努力工作的态度都很满意,所以让小乌龟到别处找工作说得很有礼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学生边读边指导朗读,驼鸟主任说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要礼貌客气)

(6)回顾学法。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这一段学习步骤,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先画一画小乌龟到哪找工作,被拒绝的原因是什么。

再想一想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最后找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二、第三次找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自学第二、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自读后回答问题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地点 动物邮局 被拒绝的原因 一天只送了3封信 说明什么 爬得慢 写作方法 对比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小乌龟不会上树,救不了火,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很着急)那你能读出小乌龟因不会上树,无法救火时的焦急心情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如有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可重点示范读。 3、学习小乌龟第四次找工作。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小乌龟最后找到什么工作,为什么会被录用。学生自由发言。

(3)小乌龟真厉害,没有它就没有这台精彩的杂技表演了。当大家发现它时,真是又惊又喜,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练读,指名读,指导读。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别人。当我们做事时,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更需要了解客观事实,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拓展练习,感情升华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创造性地讲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小乌龟找工作》,学生先小组练习,再带头饰表演。

3、综合实践:在父母或其他亲人中调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如:医生、教师、银行职员等。

板书设计: 9、小乌龟找工作

前三次 没找到

第四次 被录用——发挥长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ly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