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丧葬礼俗“做功德”

更新时间:2024-07-11 07: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潮汕丧葬礼俗“做功德”的调查与思考

——以揭西县棉湖镇**村为例

内容摘要:潮汕民间为死者超度的仪式俗称“做功德”。“做功德”是潮汕丧葬礼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时至今日,“做功德”这一丧葬礼俗仍然在潮汕地区盛行。本文正是通过这一现象,以自己家乡*****为例,走访村里一些熟知这方面民俗的老人,了解到“做功德”的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盛行的几点原因,最后对潮汕丧葬礼俗“做功德”在其盛行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 潮汕丧葬礼俗 “做功德” 影响因素

潮汕民间为死者超度的仪式俗称“做功德”。丧葬礼俗中的“做功德”活动开始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 蔡汉铭先生是这样介绍潮汕“做功德”的起源的:“(潮汕民间的磬事活动)传说始于元末明初。宋末元番入侵中原,大肆屠杀汉人。后来,被杀的汉人后代子孙为了纪念被惨杀的先人,就仿照佛教的盂兰盆会——‘目莲祭母’故事形式,聚众念经祈求佛祖忏悔先人灵魂,为死者消除孽障,祈望佛祖接引亡灵善往西方乐土。这种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为死者作功德的善事”。明清、民国时期,“做功德”的活动在潮汕地区盛行。[2] 而时至改革开放后的今日,“做功德”的活动仍然在潮汕地区十分盛行。

现时笔者家乡以及邻近乡村的“做功德”活动只是一个简化的过程。旧时丧家举行“做功德”,在时间上,简者一天半日,次者两到三天,隆重者则是连续倒第七天。[3] 而现时“做功德”一般只用半天时间,如果是停柩三日,丧家选择在第三日出殡前先为死者“做功德”。具体时间,以前是第二天下午午时过后开始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或从下午晚饭后开始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而现时“做功德”的时间更为简短,一般是从出殡的前天下午2点至3点到当晚的10点左右就结束了。

而虽然说现今的“做功德”活动是一个简化的过程,但其过程中所包含的前期准备和环节却还是相对繁杂的,只不过是相对于以前来说,简化了而已。

一、“做功德”活动的前期准备

现时“做功德”,除在灵前念经超度外,隆重者多在宽敞地方“设厂”(搭棚)举行[4]。而在笔者家乡,无论其隆重与否,一律都在宽敞地方“设厂”(搭棚)举行,而且“设厂”都是设在祠堂前。“设厂”也就是“做功德”所用到的道场,其道场与佛堂相似:在道场底厅里端悬持佛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像,两旁各为一观音菩萨像,在释佛前摆香案,而在笔者家乡不仅是悬挂佛像,而且还要把当地的“地头老爷”(三山国王和伯公伯妈)、死者家里的“灶王爷”(潮语:师面公)和死者的祖先的香案一起请到道坛上去,一起供奉(这据笔者猜测,应该与该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有关)。在整个“做功德”过程中还要准备很多粿品,因为在整个“做功德”过程中有很多个环节都需要用到粿品。此外,还要准备纸钱、纸鹤、纸箱、纸柜、纸塔、收音机、电视机、汽车等等供死者在阴间使用或升天使用的模似物品。

二、“做功德”活动的程序

以笔者家乡为例,其“做功德”的大致程序为:发关、报关、追荐、沐浴更衣、吊拜、礼佛(男用)或礼血盆(女用)、挨塔(男用)或挨莲池(女用)、过桥、谢佛等这些程序的仪式过程如下:

(1)、发关,是“功德班”念经者念经请佛降赴道场。

(2)、报关,即向佛祖报告。其过程中,功德班会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然后叫死者亲属

写上死者的名姓、出生时日、死亡时日以及死者的孝子(女)、孝孙等,然后由一名经师跪在道坛前向佛祖做口头报告,然后再把此报告书委托“童子”(也就是纸扎的童鹤)向佛祖报告。其报告书内容大致是: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府**县**镇**乡**村人,生于民国**年**月**日,卒于公元**年**月**日,孝子几人,大子**,次子**??

(3)、追荐,即追荐死者三代祖先,召请其降赴道场听以受祭;期间亲眷需多次上香拜祭三代祖先。而旧时追荐环节中,要追荐死者五代祖先,但由于某些原因,现在都改为追荐三代。

(4)、沐浴更衣,是召请亡灵降赴道场,为死者“净身”。经师拿一“脚桶”(潮语),内放一面盆,又用草席将脚桶围起,如一帐幕(因是沐浴,不可让人看见),也就是“面桶盛水草席围“为亡灵象征性地沐浴更衣,使亡灵浑身洁净以达西天。沐浴完毕,将死者遗像、香炉、灵幡(俗称大旗)引至功德棚,接受眷属、亲友及乡里老大瞻仰(也就是下一环节的吊拜)。

(5)、吊拜,即是亲属到死者遗像前祭拜。其祭拜顺序由亲及远,眷属者由小到大,乡里老大者由大到小。而祭拜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一般以辈分区分,辈分比死者小的,一般要行三拜九叩之礼;而辈分相同的,可以行三拜九叩之礼,也可行一拜三叩之礼;而辈分比死者大的,只行鞠躬之礼就行了。

(6)、礼佛(男用),也叫“读灵前经”。其过程较礼血盆(女用)大为简单,只是念几段简短的经文礼佛。

(7)、礼血盆(女用),妇女因产男育女,被佛家认为“带产有污秽”。若不为已亡妇女礼血盆,其死后便要下了狱进血盆中受苦。在礼血盆中,除念经为其超度外,还有大量歌文唱诵,如“目莲救母歌”、“十月怀胎歌”、“养儿大”等。歌词大意主要是歌颂母亲的生育之恩。礼血盆是追悼女性死者特有的环节。

(8)、挨塔(男用)或挨莲池(女用),即由念经者带领亲眷(长子(孙)手捧香炉,走在最前,余众亲眷人手一香,从内到外,由亲及疏按顺序依次排列)围绕“宝塔”或“莲池”边走边念经。这两个环节中的经文、歌文、仪式可通用,不同的是男用纸制“宝塔”来做法事,女则用纸制“莲池”。在最后要将纸制塔(池)捅破,谓之“开塔(池)门”和“开塔(池)角”。

(9)、过桥,该环节已接近整场“功德”的尾声。亡灵要通过地狱需经过奈河桥。在道场中竖摆一长板凳(潮语春椅)象征奈河桥,念经者带领亲眷由面向佛像的一端过春椅,即表示过奈河桥。过桥顺序、形式跟挨塔(男用)或挨莲池(女用)一样。过了一次“桥”,又绕走半圈回来继续过“桥”。念经者与亲眷不断重复“过桥”仪式直至该环节结束。每过一次“桥”,每位亲眷都得向“桥下”即春椅下投钱币(现为面值较小的人民币)。这是因为奈河桥的桥门有长官把守,亡灵需用金、银和粿品献给他才能顺利过桥。亲眷投钱到“桥下”即为亡灵付“过桥费”。在“过桥”该环节中,死者亲眷投到盆里的“过桥费”总数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这些钱钱归“功德班”成员,成为他们的额外收入。过完奈河桥,再经过念经超度,亡灵免于在地狱受苦,顺利到达西天。完成“送灵”仪式后,念经者带领亲眷由“奈河桥”(即春椅)的另一端走回来即逆转回阳间。这样“过桥”仪式结束。 (10)、谢佛,是整场“功德”的最后一环节。谢佛也叫送佛,也就是将在“做功德”前请到道坛的佛祖、地头老爷、灶王爷和祖先恭送回去。此过程只通过念经拜谢诸神佛。答谢完诸神佛,将死者遗像、香炉、灵幡(俗称大旗)引回灵堂。最后将做功德前准备的纸钱、纸鹤、纸箱、纸柜、纸塔、收音机、电视机、汽车等等供死者在阴间使用或升天使用的模似物品和死者生前所穿过的夏装、冬装衣服各一套一起拿到功德棚前焚烧。焚烧过程中,众孝女眷各执一青竹跪于焚烧物四周,并放声大哭,直到其烧完才能止声。然后再将手中青竹把焚烧物围成一圈,意为不让它被孤魂野鬼拿走。这样,整个“做功德”仪式就此结束。

在上述程序中都伴有经文唱诵(皆用潮语唱诵)。所用经文大致有:观音经、地藏经、三千佛经、水忏经、金刚经、弥陀经、往生咒和劝世文等。“功德班”除唱诵大量经文佛曲外,

还唱诵许多潮语歌文(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收集到歌文内容)。如在礼血盆过程中,唱“目莲救母歌”、“十月怀胎歌”、“养儿大”等;在挨塔或挨莲池环节中,唱“廿四孝歌”、“请八仙”等。经文、歌文的唱诵要配以乐器演奏,也有加以表演的。

三、影响“做功德”活动盛行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极力倡导并强制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潮汕丧葬礼俗中的“做功德”活动当然也处在破除之列。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做功德”活动在“文革”的强压之下停止活动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正当全国忙于“拔乱反正”运动的时候,“做功德”活动在潮汕各地乡村以极快的速度得到恢复。即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国务院以至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强调、并多次强调要破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习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而时至今日,潮汕各地乡村的“做功德”活动为何依然盛行?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为何由于本人的知识内涵,本文就单从民众心理这一方面浅析潮汕各地乡村的“做功德”活动依然盛行。

1、灵魂观念的因素

现时乡村的“做功德”活动以至整个丧葬礼俗之所以根深蒂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普遍存在于乡村的民间宗教信仰。其核心思想就是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如存在天堂和地府),相信另一个世界里的生命(即神佛鬼怪)会对阳世的人产生或好或坏的、高深莫测的影响。为死者“做功德”,就是要超度鬼魂。人死后,变为鬼,其初神志不清,通过超度,使其能顺利到地府报告,以免滞留人间危害活人。再者,超度更主要的是使鬼魂免在地狱中受罪,或顺利转生为人而非动物,或使鬼魂能达西天极乐世界,最后再成为具有庇佑降福作用的家神。“做功德”是乡民所持精神信仰的一个综合体现。

2、从众心理的因素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当有人率先作出示范性行为后,别人便仿效和重复。“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在农村,作为一个村社集团的一员,每个人都不愿脱离群体,都不想成为公众的评论焦点,所以每个人都在尽力保持与群体一致的行为与信念。

旧时“做功德”这一礼俗只有大户人家才办得起,但自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从众心理催化,现时“做功德”成了办丧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位被访谈者说到:“别人都有搞自已不搞说不过去,而且给已亡父母“做功德”是让已亡父母到了地府免遭罪罚,不搞就是对父母的不孝,会被村里人骂为‘不是人、不孝子’,一般人背不起这样的骂名。”这似乎是在说不按村里的大众意识办丧事会让人无法在村里生存,抬不起头。所以作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在受到群体的压力下,心理上不可避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所在群体的意见为准则。

在从众心理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人们的另一种心理,那就是攀比心理。主要体现为:“就算没钱,比不起富人家,但也不能输人家太多。”丧事花的钱越多,搞得越热闹脸上就越有光彩,越被人看得起;而如果连丧事都办不好,在村里也一般会被人‘看衰’”。

3、孝道观念的因素

古代言孝有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则祭致其严。五者各矣,然后能事亲。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做到孝子,就必须在父母生或死之时都要敬顺,善待他们。而孔子亦有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衰也,祭则观其敬也。”养生送死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也是我国故有的伦理道德的真谛。所以事死是与事生受同样的重视。而丧葬仪礼则是事死这方面的展现,可看作是后代之孙对长辈的最后一种尽孝的形式。

虽然在现代生活中提倡“厚养薄葬”的孝道观念,但在农村,人们还是认为,报答父母不仅要生前厚养,还要做到死后厚葬,这样更能体现出对父母的孝顺,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为了体现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哀戚之心,孝子贤孙都会尽量用人间的生活方式去安排死者死后的生活环境,使其灵魂安宁,让其在九泉之下也能生活得跟生前一样幸福。据被访谈者透露:“不为已亡父母‘做功德’、超度是不人道不孝的,祖先的灵魂得不到超度,就无法真正的安宁,他的灵魂在阴间也不会得到善待,这是对祖先虐待的表现,会被人唾骂的,是非常不孝的。”虽然这句话在我们现代无神论社会看来是很不科学,而且带有很重的迷信色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也蕴含着对祖先要行孝敬忠的道理。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潮汕丧葬礼俗“做功德”虽带有铺张浪费、迷信的消极一面,但同样的它也存在着积极地一面。例如就单从“做功德”的起源这一点来说,“做功德”是后代子孙为了纪念被惨杀的先人,为死者消除孽障,祈望佛祖接引亡灵善往西方乐土而演变过来的。能起到教导后代子孙要追远敬宗,对待长辈要尽善尽孝社会教育作用。而且纵观“做功德”的整个程序,其中“礼血盆”、“挨塔(男用)或挨莲池(女用)”、“过桥”等环节,及在“做功德”过程中,唱“目莲救母歌”、“十月怀胎歌”、“养儿大”、“廿四孝歌”、“请八仙”等歌文都有体现为人子弟要敬宗孝亲的伦理思想。周镇昌在介绍亡灵过桥中也提到:“亡灵过桥的迷信色彩很浓,但也包含有一点人子孝亲的伦理道德观点”。[5] “做功德”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相互对立,但如何将它转化为相互统一?这也许要看当事者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意图:是怀着对父母尽最后的孝,还是以为已亡父母行“做功德”仪式为借口,炫耀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等地位?

同时,潮汕丧葬礼俗“做功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整理,如“做功德”的程序中体现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在进行“做功德”前要请佛祖、地头老爷、灶王爷等同台祭拜)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关系、“做功德”过程中的唱词——“廿四孝歌”、“请八仙”、“十月怀胎歌”、“养儿大”等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等都很值得研究。

“做功德”虽说在当今的潮汕大地上仍然盛行,但它终归还是一项迷信活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府对禁止这类封建迷信活动的教育与宣传,相信这种民俗活动会逐渐地从潮汕大地上消失,会被新的、更为文明的丧葬仪式所代替。但是,消除迷信是一个方面的事,但整理保存好民俗、民间文艺资料是另一个方面的事情。“做功德”是潮汕大地上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而这项独特的民俗活动该何去何从,值得社会、政府和个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1],[2],《潮汕民俗大观》,方烈文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P153; 2、[3],[4],《潮汕百科全书》,潮汕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著—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P756; 3、[5],《潮汕民俗大观》,方烈文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P155;

采访人员:

1、沈爱娟,女,78岁,棉湖镇**村人,熟知“做功德”程序并对民间婚丧喜庆有经验。 2、沈乌妹,女,68岁,棉湖镇**村人,“功德班”成员。

采访时间: 2010年5月1日——2010年5月3日 采访地点: 棉湖镇**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l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