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更新时间:2024-05-24 14: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在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个体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大学生处在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期,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正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调适其人际交往偏差和心理问题,优化其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要组织好这类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把握要注意的问题,并熟悉运用有关心理测试与结构性练习。
一、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是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的理论。有关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是进行各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的理论,本书“理论篇”已作详细介绍。这里我们仅就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显然,我们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所指的人际关系不是这种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概括的广义概念,而是从心理学角度概括的狭义定义。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对这种心理关系的静态描述,而人际交往则是对这种心理关系的动态描述。人们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建立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差距的大小,它又是从人际交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
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基础。大学生相互交往是双方作为信息对象的相互作用,并引起相互间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果。情感因素在这种认知结果的基础上发生的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和体验、情绪的敏感性、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行为
1
成分是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眼神、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人际关系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由于人际关系不同,对人的认知和理解、情绪体验以及各种行为会有所不同,而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彼此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情感的成分特别突出,在工作群体中认识成分较为主要,而在各项服务性行业中的人际关系中动作成分则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亲近、喜爱、相互间的吸引力的大小是人际关系的突出特征。
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喜欢、亲近的情绪反应,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反之,就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绪反应,心理距离就会加大。因此,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
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交往,努力消除陌生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往是人们交流信息、消除生疏、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不仅如此,交往的频率还是人际关系亲疏的调节器。一般说来,交往的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密切;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越趋于淡化;当交往完全不存在的时候,原有的人际关系也会名存实亡。
人际关系以感情为纽带。人际关系总是带有鲜明的情绪与情感色彩,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们相处中呈现出来的喜欢、亲近或疏远、冷漠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基本评价指标。人际关系所具有的这种情绪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关系。
自我暴露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人际关系是在人们逐渐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们对一个人接纳程度和信任感增强,自我暴露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通过了解别人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很好地了解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暴露程度来了解。因此,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程度实际上标志着他们人际关系的深度。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多个种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媒介不同,可分为血缘人际关系、趣缘人际关系、业缘人际关系、地缘人际关系等。血缘人际关系泛指人们因血缘关系或姻缘关系而交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如父子、母女、叔侄、夫妻等关系。趣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情趣相同或相近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朋友、棋友、球友等关系。业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因从事共同或相关的职业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师徒、战友、同事等关系。地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因共同生
2
活的空间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乡、邻居、街坊、校友等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的固定程度可以分成固定的和非固定的人际关系。固定的人际关系是指较稳定的、时间比较长的关系,又叫长期人际关系或恒定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种关系对人的作用大,影响深远,对人的内在心理作用强,人对其依赖性也大。非固定的人际关系则指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关系,如公共场合中的临时交谈、市场交往中的主客关系等。这些关系时间短、不稳定、易变化,又叫短期或临时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利害关系和非利害关系。利害关系是指那些对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有密切联系、关系重大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关系、领导关系等对个人关系是比较重要的。非利害关系是指那些对个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没有密切联系的人际关系,比如路人关系、顾客与雇主的关系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也会不断增加,而非利害关系并不会随之减少。
根据人际关系的需求可以分为包容型、控制型和感情型3种。包容型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进行交往,希望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关系。由此而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交往、沟通、协同、相容、参与等。控制型的人际关系主要专注在权力、权威等问题上,以此需求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运用权力、权威控制和领导他人。感情型的人际关系特别需要的是喜爱、亲密、同情、友善、照顾等,主要表现在爱情和友谊上,他们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强烈情感体验。与此需求相反的是憎恨、厌恶、冷淡等情感反应。
根据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和伪装型3种。外露型的人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他表现出对自己喜欢的人十分亲密,而对相斥者则十分冷淡等非常明显的行为特征。内涵型的人对喜欢者内心爱慕、向往但并不表露出来,而对讨厌者虽然厌恶也不动声色。这种人的外表似乎平静,实际上内涵深沉。伪装型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表里不一,反复无常,待人处世以利益和环境为转移。
人际关系的分类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按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近距离与远距离的人际关系;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按功能的多少可分为单功能关系、多功能关系和超功能关系;按性质的相容性可分为相容的人际关系和不相容的人际关系等。
2.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与组成结构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指由一方的行为引起或改变另一方相应的行为的模式。一定的人际关系会表现出相应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它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又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受到权力、行为规则、社会角色和时间的持续性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变得复杂多样。李雷(M.Leland)运用心理统计的方法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归纳出以下8类人际关系行为模式:(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①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
3
反应。
②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应。 ③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④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反应。 ⑤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屈服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⑥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反应。 ⑦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等反应。 ⑧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等反应。 这个研究是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总结。说明人际关系心理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单纯的行为模式是很少发生的,并认为一方的刺激必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强调人际关系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描述是非常笼统的,缺乏对行为产生过程的研究。因此,使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上,并忽视人在行为过程中动机和需要等因素的作用。
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于1951年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即: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Y式传递(详见本书“理论篇”)
①圆形传递模式中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中群体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其优点是能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要发挥个体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采用该模式。
②轮式传递模式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因此,整个群体士气较低。我们认为,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可采用该模式。
③链式传递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其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缺点是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作出的。
④Y式传递模式先是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它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要缩短解决问题时间,可采用模式③④。
以上各种交往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利有弊,在现实生活中应综合应用,扬长避短。 戴维斯(K.Davis)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种交往模式。
①单线型。该模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每一个传播的人都互相进行了沟通。它的优点是传递速度快,容量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缺点是传递容
4
易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②集中型。该模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它的优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大,渠道宽,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性。缺点是主观色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③偶然型。该模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它与个体的交际面有关系。它的优点是传递面积广,信息量大。缺点是受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④流言型。该模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优点是传递的速度快、面积广;缺点是传递的信息不可靠,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谣言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联系形成的桥梁就是人际结构。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人际结构存在以下特点:①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情境、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头到尾维持良好关系的人只是极少数。②在群体形成初期,富于外表吸引力的成员具有优势。但相互熟悉后其吸引力将减少,优势将会被其他人取而代之,这些人往往具有内在素质的吸引力。③在群体形成初期,建立了不少四人以上的小群体;等到大群体稳定后,则以二人小群体的结合居多。④随着时间的逍逝,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因此人际结构变化越来越复杂。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的个性呈多样性,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是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⑤群体内有少数孤立者,他们既不主动参加其他结合群,一些结合群也不主动联系和容纳孤立者。
纽科姆还认为人类最小最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两个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形态。①相互正关系:双方相互肯定,对对方持积极态度。②相互负关系:双方相互否定,对对方持消极态度。③混和关系:双方既有时相互肯定,也有时相互否定,其态度也同样,构成一种混和关系,视情景而定。
苏联心理学家H.M.什瓦列娃在对人际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认为,在群体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人际选择是以直接的情绪色彩为特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伙伴的选择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选择人的外部特征。在处于比较高级的发展阶段的群体中,人际选择不仅依靠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情感,而且依靠在共同活动中与在对个体具有意义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深刻的个性和品质的评价。
我们认为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一是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某个旅游团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典型的生活型人际结构。二是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某个车间中工人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三是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人们在休假期间外出活动时,与其伙伴结成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例。四是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学校中师生关
5
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主要以学习活动而联合起来的。五是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参加比赛时的对手,双方的人际关系即属此例。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结构,会导致不同行为,并因此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有意义的。
3.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还包括童年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莱文格和斯诺克(G.Levinger & G.Snoek, 1972)以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水平随时间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的描述。这个图解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其中“〇”符号代表交往者)
图解 〇 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奥尔特曼和泰勒(L.Altman & D.A.Taylor, 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这和莱文格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开始时的无关,到最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确实需要经过不断演化。彼此相互作用的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弱逐渐变强。
从人际交往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本身反映着交往者的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当双方的某些特质能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向注意 双向注意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相互作用水平 弱 强 6
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把对方纳入自己的知觉对象或交往对象的范围。如果当交往双方互相注意时,这种状态更为良好,说明双方进行了互相选择,处于一致性互动状态中,这就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准备了更好的心理基础。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
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发展,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在这个阶段,交往双方开始了角色性接触,如打招呼、聊天、工作上的联系,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相互照顾等,这种一般性的人际接触,目的是为了探索彼此的共同情感领域,并经过一定的情感探索、情感沟通,双方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仍未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或隐秘敏感区,双方都遵守交往法则,不涉及对方牢牢守护的根本方面。此时,双方在一起能友好相处,离开对方也无关紧要,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因而,这个阶段也是普通的人际关系阶段。一旦情感卷入的程度有所加强,交往的频率和深度有了新的进展,人际关系也就进入到第三阶段。
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随着交往双方接触频率的增加,彼此间了解不断加深,情感联系越来越密切,心理距离越来越小,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依恋和融合,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交往双方的安全感已经确立,并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呈现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心理相容性也有进一步增加,对事物的看法、评价逐渐趋于一致,并引起情感上的高度共鸣,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再“失真”,彼此已成为知己好友,一旦分离或产生冲突,会出现某种焦虑、牵挂和烦躁的情绪。这一阶段仍然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其低水平的层次上,主要表现为交往双方的适应与合作,即求同存异;在其高水平上,才是知交和融合,即心心相印、唇齿相依,恋人关系即属此类。
②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包含着负向发展,即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
朱迪??C?皮尔逊在《如何交际》(1987年,中文版)一书中人际关系恶化过程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负向发展。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
图解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人际关系状态 漠视 冷淡 疏远 分离 相互作用水平 弱 强 一般说来,人际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根据这种冲7
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
第一,冷漠阶段。即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不但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如对交往者注意力的转移,不愿意与对方进行交往、沟通,在公共社交场合,千方百计避免与对方的接触,迫不得已时的交往也是出于纯粹的客套和应酬等。
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并渗透到彼此人际交往各个角落。在这个阶段,双方形成了一种远离的状态,或零接触状态。所不同的是,这时并不是双方互不认识,而是一方故意不予理睬另一方。在双方均出现的交际场合,彼此避免接触,即使不得不寒喧,也是以嘲弄、讽刺、挖苦对方,并在非言语行为上也有所表现,如表情的不自然,身体姿势的不自然,等等。这种现象,表明双方的人际关系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交往者不仅把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额外负担,感到烦恼、不安、焦虑、痛苦,而且把这种对交往的厌恶情绪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终止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终止,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更多的情形是人为造成的。必须指出,人际关系的结束,并非都是有害的或不道德的,结束原有给人带来痛苦的、实质上已经死亡的某种人际关系(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等),对人是有益的,也是合乎道德的。
③ 各年龄段人际关系的发展
儿童的人际关系,最早是从父母或抚养人开始的。尽管这时只是一种情绪性交往,但他从别人的态度中逐渐积累起一些感受,开始形成他对别人的态度。如5个月的婴儿就会要妈妈抱而不要陌生人。这种情绪依恋对幼儿的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Main & Weston, 1981; Parke & Tinsely, 1987)。父亲与婴儿的游戏也有助于促进婴儿的社会交往(Parke & McDonald, 1984;Parke, 1987)。儿童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学前期关系最密切的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信任超过了家长。学习成为儿童与成人交往的主要形式。师生关系中容易出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 1966, 1968)指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低年级儿童的平行人际关系尚不发展,一般还谈不上根据何种标准选择朋友,多数是由于同桌、邻居或亲戚等原因而成为伙伴。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人际关系并不稳定,常常为一点小事就“闹翻”,但又很快言归于好。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对发展平行型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李伯黍等人(1985)对小学生集体观念发展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选择为集体的行为动机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这说明,小学生在教育的影响下已形成较强的集体意识。此外,小学
8
高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关心集体和同伴,对教师和同伴都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择友上也有自己的看法。
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由于“成人感”的出现,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首先,他们对父母、教师的态度已经明显分化。喜欢那些理解他们的、教育方法比较民主的家长,愿意接近教学水平高又尊重学生的教师。当成人关心少年、重视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行为时,便会感到满足。成人必须充分估计少年的这种转变,改变与他童年时期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模式,否则就容易出现冲突。少年总是尽量摆脱垂直型人际关系的束缚。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主要是:获得威望与尊重的需要,这是他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人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要,但依赖成人感又很强,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若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不好,则更需要这种友谊,而且同龄人对他们的影响要比成人更大。
青年期的人际关系虽沿着少年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继续发展着,但也开始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其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职业准备的需要、求偶的需要、建立家庭的需要等一系列的需要,使青年必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建立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垂直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他们不再像少年时期那样有意疏远父母,而是对父母变得关心和体贴。对于他们所尊敬的成人,能与之建立“忘年交”。同龄人(同性的、异性的)的关系大大地发展了,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希望获得新的信息,追求友谊、爱情、家庭和事业的成功,成为他们发展人际关系的巨大推动力。青年交往的内容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人际关系也由玩伴向志同道合的生活之友发展。
成年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家庭和职业生活两大领域中,而在家庭互动关系中,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成年人代际关系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与孩子的关系,其二是与父母的关系。无论是哪种关系,其影响都是双向的。此阶段的亲子关系仍然很密切,青年往往在经济上需要父母的接济,需要父母帮助照看孩子,而父母也可从中体验到满足感(T.Mullei & Atchley, 1979)。夫妻关系也是这种互动关系,双方不断的调适,使婚姻关系得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完善。成年人的职业生活是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在事业的追求中,他们不但要与同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要与“受教育者”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由于较强的事业心、荣誉感、竞争性,在人际关系上内心活动更为突出,由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刻。
而对老年人来说,由于“丧失感”引起的深刻情绪体验,以及“老之将至”的心理感受,也需要他们对人际关系及时调适,特别是退休和生活中的紧张事件,会对老年人的人际
9
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年人热爱生活,心情愉快、性格开朗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林崇德等,1995)。同时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思想的积淀,以及社会交往机会的减少,老年人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已经深深体会到人际关系的质量比相互交往、接触的频率更为重要。确实,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喜欢结交同龄朋友,在离退休回家后,仍希望过去的朋友上门聊天,下棋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文体活动,这反映了老年人人际关系的新趋势、新特点。
4.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人际吸引,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就无从建立,更别说保持和发展人际关系了。研究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人际吸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邻近吸引、外貌吸引、能力才华吸引、相类似吸引、需求互补吸引和个性特征吸引。
邻近吸引。时空距离近是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人们在时空上越接近,彼此交往和接触的机会越多,相互酬赏的机会也越多,彼此之间就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邻近吸引的作用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外貌吸引。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一印象极为重要,而外貌、仪表则是引发第一印象的“窗口”。人的外貌可以引起“晕轮效应”,尤其是初次交往更是如此。尽管人们明明知道以貌取人会出偏差,甚至会出现错误,然而,大多数人却乐于上这个当。根据自身状况,花点功夫“包装”一下,将使自己更漂亮、更得体、更有风度,能够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当然,时间久了,外貌吸引会降低。随着彼此交往的深入,吸引力就从外在仪表美逐渐转向人的内在心灵美了,最终还是内在美起决定性作用。
能力才华吸引。一般地,人们总喜欢与聪明能干、有才华、有学识的人交往,上下级之间、同辈之间都如此。因为聪明能干的人其言谈举止令人赏心悦目,富于感染力,听他说话看他做事都是一种学习机会,构成一种酬赏。因此,有才华、能力强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容易博得大家的喜爱。
相类似吸引。相类似包括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学历、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类似性或共同性。人们若意识到彼此相类似,则容易产生吸引力,容易成为朋友,建立密切关系。越相似越吸引,越感亲密,尤其以认知态度相似、价值观一致最有吸引力。为什么相类似可以产生吸引力呢?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同一组合,故而诱发出协调一致的情感反应——喜欢。同时,人人具有自我评价倾向,相似使人感到是支持自己的有力依据,具有相当高的强化力量,故而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容易沟通,产生共鸣,达成共识,相互支持。
需求互补吸引。当双方的需求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能互补时,彼此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双方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密切。人与人在知识和才能方面的互补是显而易见的,在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互补也是重要的。我们常见到脾气急躁的人与温和而有耐心的人能友好相处,
10
活泼健谈的人与沉默寡言的人能成为要好的朋友,一个服从性格的人情愿找一个支配性格的人结伴,甚至发展为终生伴侣。所谓“郎才女貌”、“男刚女柔”,正是异性伴侣互补的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互补吸引大多发生在友谊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异性友谊和夫妻之间。
个性特征吸引。人际吸引的根本奥秘在于人格魅力。人格就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什么样的人格才有魅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难以说清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格最有魅力,不可能也不应当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专家把人格魅力的个性特征依次排为:真诚、责任、进取、热情、宽容、幽默、端庄。事实表明,人格力量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人际吸引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们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认为当人们满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后,就有了人际交往的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人们即便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也必须进行人际交往,或者说,人们在满足任何一个层面的需要时,都会有人际交往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请人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无人交往的小房间去住,在5名应聘者中,一个人2小时就出来了。呆得最长的一个人在里面住了8天,出来时说若让他再多呆一分钟,他就要发疯了。研究表明,人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都畏惧孤独、害怕离群独居,人际交往是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第二,人际交往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人不断学习和掌握充当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有效成员资格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成熟程度与能力强弱的尺度之一。一般来说,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规范,而是积极主动地在与人、与社会交往中习得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的。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范围越广,获得的社会规范越多,反之亦然。显然,不善交往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往的人,是难以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既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人际交往塑造着个体的思想与人格。一个人的思想和人格主要是后天通过社会学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人们后天的社会学习,不论是直接知识、间接知识的获得,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多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在与父辈、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中受到人际影响,成就了今天的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你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你,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塑造了你的思想和人格。
第四,人际交往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很多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交往有
11
利于心理健康,体现在:一是它能起到代偿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代替与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以消除失落感与孤独感。二是它能稳定情绪,烦恼时有人倾吐,欢乐时有人分享,可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稳定。三是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深化,置身于良好人际关系中能使个体具有归属感、安全感,进而满足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新的实验研究还表明:不抽烟、不喝酒、多运动、好饮食、多睡眠等因素加起来抵不上爱的关系对健康的影响,低社会支持的人比高社会支持的人感冒的机率多4倍。(肖永春、齐亚丽主编《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出版P207)
第五,人际交往影响个体事业的成功。美国学者卡耐基在研究人的事业成功因素时,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15%是依赖自身素质,而85%取决于人际交往。哈佛大学曾对几千名被解雇的人员进行综合调查,其中人际交往不好比不称职的高出2倍多,在每年调离的工作人员中,人际关系不好的占90%以上。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的7种广谱智能,人际关系技能就是多元智能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包括领导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及保持友情的能力、化解冲突的能力、善于分析社会关系的能力等。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事业的成功,是因为它能帮助个体完善品格,开拓思维和眼界,提供信息交流机会,获得事业上的合作支持与帮助,促进个体在事业上不断进取,获得成功。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是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其人际关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成功成才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在组织这类团体心理辅导时,应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需求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矫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调适其心理问题,并提高他们优化人际关系的能力。
1.要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人际关系的一般共性,即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动态性等一般属性,但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校园环境较单纯,因而大学生人际关系又具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人际关系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第一,讲求平等。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等,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长辈,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所处地位、社会经验、认知能力、思维观念都大致相同,容易产生平等的心理意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渴望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而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嫉妒、报复心强的人常常不受欢迎。
12
第二,富于理想。大学生与与其他成员相比较是一群比较单纯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少见社会上那些世俗的人际交往陋习,对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望,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看重思想,期望纯洁真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第三,注重精神。大学生与中学时代相比,其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思维开阔、思想活跃,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比较讲义气,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而功利意识少,多为学习互助、交流信息、探讨人生、沟通感情等精神交往。他们对友谊对象的选择要求较高。成为好朋友的,多是性格相投、兴趣相合、感情融洽的同窗知己。
第四,情感色彩浓。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女同学往往更加注重感情,男同学则更重兴趣一致、价值观趋同。因此大学期间结下的友谊也更为牢固长久。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时常会以感情代替理智,而且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起伏比较大,表现为时而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
第五,独立性较强。由于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每个人的交往都可能不同于他人,从而使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呈现出多彩的个性色彩。无论活泼爱动的大学生,还是孤僻好静的大学生,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自主性。他们的交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是互为主体、互相影响的交往伙伴,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感。他们的交往大多是兴趣所致、意愿所使,与个人的兴奋点相吻合,表现出独特性。他们的交往外在约束力不强,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甚至集体活动参与与否可由个人选择,强迫或被动的成分很少,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第六,交往的开放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很强,一般不拒绝交往,交往范围较宽。在校内,无论班级、年纪,还是专业、性别等,都不会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障碍,而且,大学生正努力地把自己的交往领域扩大到校外乃至社会。与大学生交往需求的多层次、多侧面相对应的,是他们交往方式的丰富多彩,各种社团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的兴起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开放趋势。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划分为多种类型。从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可以考虑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从人际关系的对象看,可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分为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2类;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可以分为融洽关系、冷淡关系、冲突关系3类;从人际关系的效应看,可以分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害的人际关系、中性的人际关系3类;从人际关系的利益看,可以分为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利益无关的人际关系2类;从人际关系的情感看,可以分为公事性人际关系、私人性人际关系2类。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分别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关于大学校园中的同学关系。
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校
13
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友好的。表现在:一是家庭化趋势。很多大学生寝室按年龄大小进行排行,平时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叫老大老二、姐姐妹妹之类,仿佛一个家庭。近年来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合租的几个同学之间更是像家庭一样进行分工,谁做饭、谁洗碗,如同家庭一般。二是亲情化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几个同学一起逛街、下馆子、看电影、下棋打牌,是经常的事。甚至几个同学悄悄去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玩,不让学校、老师知道。大学生十分重视同学之间的情谊,希望感受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倾诉的学友情谊。三是称呼世俗化。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相互称呼;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为了让大家多参与、多配合,组织者常用“兄弟们多帮忙”之类的话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不仅仅是“组织”层面的,更是个人感情层面的。同学之间的称呼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侧重个人亲情交往的倾向。四是出现了秘语交流。在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些社会上使用不多的话语。比如“小资”、“逊哦”、“你秀逗”等,如果不解释,社会上很多人都听不懂,但这些话在校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些话不是校园里的“流行语”,而是一个班、一个寝室、甚至是几个“圈内”同学之间的“秘语”,这种带有“标志性”的“圈内”人语言,使“圈内”人之间贴得很近,很容易把“圈内”人凝聚在一起。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性格等的不同,结成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交际圈。大学生的交际小圈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圈。在这个圈子里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学习。但真正为了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而形成学习圈的并不多,大都是为了通过某种公共考试,比如考研、考托、考G、考律师或者考其他某种证书,而形成的一个个学习圈。二是娱乐圈。大学生幽默地给这个圈子里的同学起了“麻派”(经常打麻将)、“旋派”(经常跳舞)之类的外号。他们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活动。三是社团圈。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生通过社团走出校园,将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四是合租圈。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等改革,国家已不限制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一些在校外租房合住的同学形成了一个个的生活圈。合租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上网、为谈恋爱、打工方便、为与关系好的同学同住等都有。合租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新的学生交际圈。五是老乡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热”,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交际圈子。大学校园里“老乡会”的特点是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具有封闭性,且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9、10月份新生入校期间和5、6月份毕业生离校期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虽然和谐关系是主流,但仍有部分冷漠关系和少数冲突关系存在。有些大学生虽朝夕相处,同窗数载,但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冷漠关系中,突出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一人独往独来却深感孤独等。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他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却忽略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所致。少数大学生个体之间处于排斥状态,彼此心存怨恨、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为了小事、
14
为自尊心受损或为恋爱纠葛而互相攻击、争吵,个别的甚至动手伤人,很不应该地闹到难以收拾或触犯法律的地步。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冷漠关系和冲突关系不但有害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关于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健康地学习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普遍做到了尊敬老师,但不盲目顺从和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学生中“尊师”的主流一直没有变。在大学校园中,教师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发展的方向与速度。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也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而发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已经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不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师生关系的疏密,可以从学生遇到问题会不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得到印证。据调查,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有较多的人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则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这反映出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出版 P100)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中还有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即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们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博客(Blog)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际交往的特点,即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心理的隐秘性,交往过程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交往动机多样性等。这种交往方式使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可在交往中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容易使年青人脱离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产生诸多网络道德问题,是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要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要求和交往原则
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不但指导者自己要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要求,还应指导团体成员形成人际交往的时代意识。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应该更新交往观念,树立时代意识。
15
一是诚实与守信意识。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作用于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旨在建立普遍的信任关系和正常的信任系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诚信意识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上极“左”思潮泛滥时的“浮夸风”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曾经助长了说假话的不良风气;市场经济初期由于规范滞后,也诱发了制假售劣等欺骗行为的发生,破坏了民族传统。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人们良好的道德心理的支撑。由于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任经济,因而迫切需要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普遍的信任关系。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将越来越看重诚信这一品质。
二是竞争与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不仅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竞争推动发展,成功需要合作,这就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生要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的特点,牢固树立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竞争促进合作的加强,合作保证竞争的胜利。
三是平等与互助意识。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前提。互助是促进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现代和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化的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人们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有利于成长和进步的人际关系。反对和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某些庸俗的交易,如权钱交易,吃喝拉扯等不良意识和行为。
四是原则性与包容性兼容的意识。原则性是指大是大非问题上的不丧失立场。包容性是指非原则问题上的宽容大度。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要做到大是大非问题上讲原则,不做和事老,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做到以德报怨,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体人际交往的心理品格。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人际交往的主体各自的成长环境、社会阅历、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等存在着差异,交往中出现的认识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辩证思维,做到不因片面追求交往而放弃原则性,也不要遇事过于原则化,而使人敬而远之。要做到大事不糊涂,不谦让,非原则问题宽以待人,求同存异。
五是应变意识。时代的发展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际交往受血缘、地缘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交往的区域更加扩大;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使人际交往的节奏大大加快。人际交往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基于这些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僵化的、刻板的交往观,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变意识。我们主张的应变意识与社会上常出现的所谓“滑头”、“变色龙”、“势利”等有本质区别。我们的主张是要求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应变能力。积极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社会经验,主动、自觉地改变过去传
16
统自然的交往方式,改进交往的常规方法,探索新的交往方式、交往规律,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际交往观,努力使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指导者还应指导团体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主要有:
第一,平等互利原则。平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做到一视同仁。人际交往中,人格一律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尊与被他人尊重的权利。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如果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和态度,就不可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利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得到好处和利益,心理上获得满足。这既包括物质内容的,更包括心理内容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也有一定的物质利益的互惠互利,主要的是精神互利,心理相通相容,交流感情,沟通心灵。
第二,真诚信用原则。真诚信用指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办实事,言而有信,遵守诺言、实现诺言,不轻易许诺。信用是真诚的外在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守信一般不像社会政治与经济交往中那样受法律的约束,而主要是依靠道德力量来约束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同学对朋友要以心换心,以诚相待。只有真诚待人、守信,才能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尊重激励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自重、自爱,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和价值,承认他人在交往中的平等地位。大学生学历、年龄相当,但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情况、个性,但人与人在人格上也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同等资格获得善待。你和某人相处并不一定因为你喜欢他,但必须尊重他。尊重他人能使你赢得他人的尊重,能使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彼此都心情愉快,获得力量。激励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发现并且鼓励赞扬对方,因为交往不仅是为着彼此能和睦相处,交往要双效益,彼此鼓励,互相促进、提高和发展。尊重与友爱是人类心灵的升华和人际关系的伟大杠杆,而赞美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表达出来。尊重和激励是相辅相成的,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第四,相容但不要无间原则。相容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遇到冲突时有耐心,能宽容他人,包括容忍对方的优点、缺点和个性。因为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是可以沟通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别是不可能消除的,这就需要求同存异,相互容纳,才能正常交往与相处。相容的基点是尊重差异,容纳他人的个性。大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朝夕相处,更要求同存异,彼此宽容,不但要容纳他人的个性,还要容忍他人的短处,谅解他人的过失,对他人不要求全责备。做到宽容就要善解人意。善解人意是人际交流的“黄金法则”。其奥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亲密不要无间,美好需要距离。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往往适得其反。距离的存在是一种有魅力的客观状态,是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相处的一种美学。
17
第五,广泛交友原则。大学生离家住校集体生活,不跟同学交往,建立友谊,你的生活学习都将是枯燥单调的。大学生广交朋友包括结交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在异性交往中,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得到确证、得到满足。当然,男女交往要注意分寸、得体,真挚的友谊和恋爱是两码事,友谊不可过于亲昵。异性交往要比同性交往更注重礼仪。大学生不但要尽量与同学广交朋友,而且要力争跟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交朋友,为增长见识也为毕业后善与人处积累经验。
第六,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经常的不容忽视的方面。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潜移默化。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凝结着老师们的心血。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的爱。青年大学生能常回家看看或者常给父母写信,给父母报个平安,报告自己的长进,给父母一个问候,一声祝福,与父母保持感情交流,这是父母所企盼的,也是我们孝敬父母的表现。
3.要矫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知方面、情绪方面、人格方面、交往方式和技巧把握方面等原因,其中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偏差,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过低会表现出自卑,自我评价过高,会表现出自傲,这些都会影响人际交往。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自我投射等引起的认知偏差,下面将详细分述。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偏差,交往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若只顾满足自己需要而忽视对方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矫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认知偏差的矫正在于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在第七章已详述,这里主要探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方法。
一是首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效应”,指第一次交往中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交往的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即心理学上所讲的前摄作用。这是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首因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时所形成的一定印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印象却保持相对的不变。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对事物的相对稳定的认识,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容易产生人际认知上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首因效应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较为普遍。如不少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多反映对方的相貌、衣着、举止、气质、风度等表面特征,尤其是在青年男女的恋爱交往中所反映的“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心态。这种先入为主、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常常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纠正的方法是认识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作用是容易“以貌取人”,先入为主。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人,而应尽量全面地去了解交往对象再下结论。当然我
18
们也应充分考虑首因效应的影响,在应聘、求职等与人交往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成功交往打下基础。
二是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所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与第一次交往的人,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相对熟悉的人来说,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大一些。近因效应对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的学生与人相处时常常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不团结、甚至反目成仇,不考虑平时的交往;有的学生平时一贯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或犯了一点错误,就容易给别的同学留下很深的印象。近因效应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纠正的方法是要学会运用动态、全面、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交往,以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
三是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晕轮效应也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中,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说从已知特征推进到未知特征,形成对知觉的完整印象的心理现象。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就是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将信息泛化、扩张的认知方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认知中,经常有这样的泛化,如喜欢交往对象的某一特征,就认为其它一切都好,反之,讨厌交往对象的某一特征,就认为其他一切都不好,这是一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纠正的方法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看待人,对交往对象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地去全盘肯定或全般否定。
四是刻板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刻板效应即笼统地把人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加以认识的心理现象。由于人们所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职业的不同,人们对一定类型的人(如同地缘、同职业的人群)有一种沿袭已久的固定看法,而这种看法往往积淀为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并用于判断、评价具体人的人格特征。如用区域评价一个人,认为北方人一定身材魁梧、正直豪爽,南方人一定小巧玲珑、精明能干;按性别判断一个人,认为男生一定勇敢,女生一定脆弱等;用城乡差别判断人,城市同学认为农村同学小农意识强,农村同学认为城市同学自负、虚伪;用经济差别判断人,家庭贫困同学认为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自负傲慢、浮澡,以自我为中心,后者却认为前者自私、不爽气等。这种刻板印象借助社会生活沉淀而形成的某一类人的共性,使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单化,有利于人们对某一个人、某一群体做出概括性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不一定合乎实际,因为即使在同一类人中,除了共性之外,还存在个性,而且个性的存在是普遍的。显然,刻板印象所产生的人际认知和评价是不全面、不正确的,有时会造成偏见或成见,无疑会对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纠正的方法是对具体的人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五是自我投射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自我投射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具有的某些特征加到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倾向。如自己心地善良,就认为他人也都是心地善良;
19
自己经常算计别人,就觉得别人也必然会经常算计他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一定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也一定讨厌等。投射效应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较为普遍。如有的大学生对别人有意见,也会认为别人对自己也有意见,一言一行总是觉得对方都带有挑衅色彩;有的同学对别人不讲心里话,喜欢揣摩别人心思,对别人的话也总是持有一种不相信的心理;有的同学喜欢背后议论别人,总以为别人也时常背后议论他。大学生恋爱中的“自作多情”的认知偏差也多是这种效应的结果。投射效应的实质在于从主观出发简单地去认知他人、主观与客观不分,认知主体与认知的对象不分,其结果必然导致认知的主观性、任意性,从而影响人际之间的良好沟通。纠正的方法是客观地看待他人,分清自我与他人意愿,不要“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4.要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除了认知偏差可能引发交往障碍外,不良情绪和不同个性也容易引发交往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不良情绪引起交往障碍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羞怯、嫉妒等,由人格特点引起交往障碍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自傲、猜疑、闭锁心理等。当然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和对他人的认知偏差有关,因此,要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应将认知、情绪、行为的调节综合起来进行。其中十分重要的是战胜自卑和羞怯,克服嫉妒和猜疑心理,摆脱孤独感,从自我闭锁中走出来。关于自卑、自傲、嫉妒等心理问题的调适我们已在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详述,这里仅探讨羞怯、猜疑及闭锁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调适的方法。
羞怯心理及其调适。羞怯心理是一种常见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现象。大学生羞怯心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害羞,二是胆怯。具有羞怯心理的人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同陌生人、异性交往中,常常表现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严重者表现为见人脸色绯红、冒汗、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有严重羞怯心理的人常常不愿与人接触、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严重羞怯心理可以导致“社交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羞怯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气质性羞怯,即生性内向,害怕社交;二是认识性羞怯,即过分注重自我,怕自己被否定,在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三是挫折性羞怯,即由于在交往中曾遭受挫折,丧失了社交的自信心。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清除消极的自我暗示,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学会肯定自己,增强信心。其次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最后要学习必要的交往技巧,进行实践锻炼和心理训练,提高交往能力。
猜疑心理及其调适。猜疑是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体现为对他人言行敏感,总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议论自己。猜疑会把无中生有的事强加于人,甚至有时把别人的好心曲解为恶意,从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猜疑的原因很多:一是主观臆断,往往是无根据的猜测怀疑;二是性格多疑,性格孤僻、内向,常由于与人接触少,对人情世故了解少,认识他人时总有一种不信任的心态。三是心理反常,不适当的自尊和自卑,影响对他人的看法。四是错觉反应。对某种偶然的现象或偶然的信息纳入错误的判断的轨道,
20
以致越看越像,越看越真,从而造成错觉反应。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猜疑心理是产生心理疾病的先兆。据有关资料显示,有心理疾病的人多有严重的猜疑心理,因此必须注意克服。首先,要注意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当出现猜疑信号后,需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调查研究,不要轻率乱对号,乱猜疑。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应鼓起勇气坦诚地交换意见。如果证据不足、主观推断多,就应该尽快提醒自己否定猜疑。其次,要学会正确的人际认知方法。对他人和客观事物的认知方法要力求客观、全面、公正,切忌不要只有一、二次交往就做出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结论。再次,要学会自我解脱。人际交往中的误会或隔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要学会解脱。如当别人议论自己的缺点时,要暗示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听到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语或主观感觉到别人议论自己的时候,要暗示自己:人生在世,怎能不受他人议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闭锁心理及其调适。闭锁心理又称自我封闭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严重的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有闭锁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要么少言寡语,要么不着边际,从不与人推心置腹,给人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感觉和印象,使人无法接近。闭锁心理严重的人很少有知心朋友。大学生产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明哲保身”、“老死不相往来”、“文人相轻”、“逢人只说三分话”等是产生闭锁心理的文化因素。第二,清高、自负等认知偏见使一些大学生不愿暴露、公开自己的思想的真实性,以示自己的城府深和水平高。第三,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少大学生所以自我封闭,还因为怕在人际交往中暴露真实的思想,被别人看轻自己。人际交往中的闭锁心理实际上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集体、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阻碍交流的心理屏障,因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妨碍自己的全面发展。打开闭锁心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具有适应开放社会的能力的标准之一,开放意识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其次,要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参加交往。要敢于让别人了解自己,同时要克服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独来独往,要让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拥有更多的朋友。
5.要提高大学生优化人际关系的艺术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应掌握优化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应帮助团体成员提高优化人际关系的艺术。
第一,优化人际交往艺术,需要优化个人形象。一个人能否被别人接受,关键在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可以说,一个人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质量。一个人的形象,即仪容仪表大体上受两大因素左右。一是本人的先天条件,即个人相貌如何,通常主要受制于血缘遗传;二是本人的修饰维护。而后者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一个人的相貌即仪容是先天遗传的,而仪表主要是后天塑造的。大学生优化个人形象,大体要注意以下方面:一应干净整洁,不给人以一种邋遢的感觉,这是仪容的基本要求。二应发型自然,发型是构成仪容美的重要内容。美观的发型能给人一种整洁、庄重、洒脱、文雅、浪漫的感觉。人的发型要
21
根据不同人的气质、服装、身材、脸型等选择合适的发型。要做到发型自然,以美为准则,不以追求奇异怪发为时尚。三应化妆适度。适当化妆在职业活动中不仅是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人尊重的表现。对大学生来说,化妆适度更显得重要。大学生处在青春年华阶段,富有清纯之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化妆,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适度的化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切记不可过于化妆,有失于青春的纯情。四应注意服饰的运用,做到三个注意,即注意协调、注意色彩、注意场合。注意协调指着装和装饰符合自己的年龄、体型、职业和所处的场合。大学生服饰运用并不在高贵华丽,只要服饰得体、活泼、随意、整洁,就可以充分烘托出青年人的朝气和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注意色彩指大学生在着装时要根据正装(正式场合)或便装(非正式场合)的需要,还要根据自己肤色、体型胖瘦合理搭配。因为色彩是服装给人的记忆最深的印象之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突出人的仪表的重要因素。注意场合指社交中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如喜庆欢乐的场合,人的穿着应与人的高兴快乐的情绪相协调、祥和的场合相一致,男士可以着白色或其他浅色西装,女士可以穿得色彩鲜艳些;隆重庄严的场合,女士则不要花枝招展、随随便便,应着套装,男士应西装革履,正规、配套、整齐、洁净,体现正规场合的风范;华丽高雅的场合,如宴会、舞会等场合,男女着装都应突出华丽高贵,有责任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以显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而处在悲伤肃穆的场合,着装彩色则不能鲜艳,式样不能引人注目,全身着装应以深色、素色为主,女士不抹口红、不戴装饰品,等等。
第二,优化人际交往艺术,应注意在人际交往中的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包括站姿、坐姿及走姿。站姿是每个人全部仪态的核心。如果站立姿态不够标准,其它姿态就根本谈不上优美而典雅。站姿的要领是:头正、颈直、肩平、挺胸、收腹、直腰、提臀、腿直、脚稳。要注意克服身躯歪斜、弯腰驼背、半坐半立、手位不当、脚位不当的不正站姿。坐姿是一种静态的人体体现,也是最多的姿势之一,同时也是公关活动中最重要的人体姿态。标准坐姿通常有八种:一是双腿垂直式(上身与大腿、小腿与地面垂直)这是适用于最正规的场合;二是垂直开膝式(上身与大腿、小腿与地面垂直,允许双膝稍分开),这是适用于较正式场合;三是双腿叠放式(双腿一上一下,完全叠在一起,没有缝隙),这主要适用于穿短裙的女士;四是双腿斜放式(与上一种坐姿有相同地方,双脚向左或向右斜放),这主要适用于穿短裙的妇女士在较低处就坐时采用;五是前伸后曲式(大腿并拢,然后向前伸上一条腿,另一条腿后曲,两脚掌均应着地),它亦多为女士所用;六是腿叠放式(双腿在大腿部分叠放在一起,位于下方的小腿应垂直于地面,脚掌着地),此多为男士在非正式场合;七是双腿交叉式(双腿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此为男女在各种场合均可使用;八是双脚内收式(并拢大腿,双膝可略为打开,两小腿稍微分开后曲回)。(匡玉梅《现代交际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要注意纠正错误坐姿,如双腿过度叉开,不妥的架腿姿势,脚部抖动摇晃,腿部高跷蹬踩等。走姿是以站姿为基础,实际上是站姿的延续。正确的走姿是方向明确、目光平视、步幅适度、步速均匀、重心放稳、身体协调。同时还要掌握不同的
22
场合有不同的走姿。如喜庆活动则表现步态轻盈、欢快,如参加吊丧活动,则表现步态缓慢、沉稳;参观展览、探望等,步态要轻柔;步入会场,要表现稳健、大方等。姿势受文化、性别、地位、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注重自己的交往姿势训练。
第三,优化人际交往艺术,要培养良好的交往风度。良好的交往风度所包括的内容很多。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良好的自我状态就是身心健康、自信、愉快,能够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心理平衡,心态积极。只有心态积极,你才会有魅力。只有心态开放,你才会不卑不亢。积极而开放的心态、自信而容纳的意识是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风度的根基,也是交际艺术的奥秘所在。其次,要讲究交谈艺术,谈吐高雅。交谈艺术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过程,通过语言互相交流感情,传递信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达到和睦相处,合作共事的方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提高交谈的能力,必须具备有关方面的素质:如敏捷的思维能力、沉着的应变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优化交谈艺术,做到谈吐高雅,要注意交谈礼仪:一是谈吐要文雅,注意禁忌。应禁说粗话、脏话。交谈看对象,不要问不宜问的问题。二是心直不一定要口快,要看准想好了再说。说话必须注意场合和对象。三是要学会耐心倾听。认真倾听别人的宣泄,这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宽慰。四是要会委婉含蓄地表示拒绝。五是关心有度,热情切勿“越位”。六是不要争吵。争吵不是正常的人际交流,更不是有效交流,争吵是两败俱伤的陷井。七是不要轻视闲谈。闲谈是一种非正式的随便交谈,是一种看似平常却又利于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社交。
第四,优化人际交往艺术,要讲究互利互让,并学会适当忍让。互利互让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合作法又叫互助法,这种方法能使合作双方都得到利益和实惠。一种是积极竞争法,通过竞争,给竞争者带来一定的压力或危机感,从而促使竞争者不断地努力进取。一种是交换法,即双方通过互通有无的交换,获得利益或好处。大学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学习体会,会使彼此都得益。适当的忍让代表着胸怀和度量,是一种大家风范,是真正强者的表现。忍让能令难免争斗的双方通过彼此相让,化干戈为玉帛,化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为高”,“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实在是道出了很高明的生活智慧。
第五,优化人际交往艺术,要会赞美。赞美的实质是对他人的赏识、激励。赞扬别人,并不一定要概括得完整全面,分析得深刻入微,但一定要诚恳热情、真实自然,发现和赞扬对方的“闪光点”和“兴趣点”,激发对方的兴趣和共鸣。赞扬要求感受性的,不要评比性的。感受性赞扬是指你感觉对方有什么优点和长处,你就赞扬他的优点和长处,不要拿他的优点和长处去和另外的人作比较。评比性的赞扬一方面影响激励人心的效果,另一方面会给人际关系增加新的消极影响。赞扬要公开赞扬,赞扬人越公开越好,积极影响越大。赞扬要真实、诚挚,不要虚情假意。人们喜欢得到赞扬,但只喜欢合乎事实的赞扬,对不真实的赞扬会反感的。赞扬要具体。赞扬要新颖。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及时地表示赞扬。真正的赞美
23
是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充分肯定,能满足人对于尊重和友爱、获得做一个重要人物的感觉的心理需要,会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因为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是人们普遍的、突出的心理特点。
第六,优化人际交往艺术,要养成微笑的习惯。微笑是人体肌肉群的柔软体操,它能使塑造你整体形象美的诸多因素协调一致地处于一种平和状态,导演出一种动态的、善意的心灵场景。微笑传达的是:我喜欢你;见到你,我很高兴。也体现着:我“活得”很好,对自己充满自信。微笑会使你对人增添魅力。微笑是冲破心理乌云的阳光。而且,你的微笑会从别人那里换回微笑,而别人的微笑又会令你的心情变得更加明朗。最美好而又最能经常表现的就是微笑。微笑在家庭中创造欢乐,在商界建立好感,在同学中传达满意、好感和共鸣。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不可缺少。微笑使接受的人获得益处,却不会让给予者受到损失。没有人富到不需要它,也没有人穷到不拥有它。让我们养成微笑习惯,以真诚的微笑与他人沟通感情,以利于建立并保持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常用测试与结构性练习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常用的测试和结构性练习很多,它们不仅可用于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也可酌情用于其他团体辅导来促进团体成员互相认识,加深了解,以形成团体凝聚力,发展团体治疗力量。常用的测试与结构性练习主要有如下内容。
1、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测试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指导语:这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后的()内,选“是”的打“√”,计1分;选“非”的打“X”,计0分。请你认真完成,然后对照后面对测验结果作出的解释检查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 )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 ) (4)与异性交往太少。( )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 (7)时常伤害别人。( )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 (10)极易受窘。( )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
24
(14)担心别人对自已有什么坏印象。( )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 (16)暗自思慕异性。( )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 (20)瞧不起异性。( )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 (24)被异性瞧不起。( )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测查结果的解释与辅导:
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获得许多人的好感与赞同。
总分在9—14分之间,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总分是在15—28分之间,表明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总分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多数的人在生命的某一段过程中都想了解自己。沟通分析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参考,不但简易明白,也可应用到生活中去。结构分析提出回答下列问话的方法:我是谁?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怎么会这样?这是一种以自我状态为基础,分析个人思想、感觉和行为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它们是行为的三个独立源头;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这些都是具体观念而非抽象观念。父母(P)、成人(A)、儿童(C),代表目前存在的、曾经存在的具真实个人人格。人格结构以图表说明如下:
25
Parent ego state Adult ego state Child ego state P A C
这三个自我状态定义如下:父母自我状态包括外在源处表现的态度和行为,主要是取自父母。它经常以偏执,批评和抚养等行为向外表现。主要是取自父母。对内则为父母的训示不断影响内在儿童。成人自我状态与个人年龄无关。它表示目前的真实情况和客观的资料收集。它是有组织、有适应力和有智慧的。它利用实际经验,估量事情发生的概率和公平计算等来发挥功能。儿童自我状态包括婴儿的一切自然冲动,也包括早期经验、早期行为反应的方式及自己和他人心理地位的认定。它的表现如同童年的旧有行为。当你的行为、思考和感觉与你观察你的父母一样时,你已处于你的父母自我状态中。当你在讨论目前的事情,收集资料、观察现象及客观估量时,你正处于你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当你在感受和表现童年的一些行为时,你正处于你的儿童自我状态中。
我们来用下面的例子来进行检测:
指导语:请在下列各例中选择你对刺激的态度,将所选态度打“√”,以了解你的 例一:刺激:一副现代派艺术作品
A、老天!这是什么玩意儿?( ) B、标价为美金三百五十元。( ) C、哦——好漂亮的颜色。( ) 例二:刺激:街上发生暴行
A、这个女孩罪有应得,这么晚还出门!( ) B、最好快叫警察来。( ) C、哈!真绝!( )
例三:刺激:刚认识的人把手臂搁在你的肩膀上。
A、千万别让一个陌生人碰你一下。( ) B、奇怪!他为什么会这样?( ) C、吓死我了。( )
结果解释与辅导:若选择A项,说明你在该情境中处于父母自我状态;若选择B项,说明你在该情境中处于成人自我状态;若选择C项,说明你在该情境中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处在不同的自我状态对人际交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使自己更多地处于成人自我状态。
人际沟通能力测试
指导言:请判断下列陈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是”的在题后括号内打“√”,“不是”的请打“×”。
①对方说话时,你常常用目光正视他。( )
②别人说话时,你会以微笑、点头或短的答话来回应对方。( ) ③不管对方话是否已讲完,你想插话就插话。( )
④觉得对方的话题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就马上转换话题。( )
26
⑤与对方谈话时,你心中常常想着其他的事情。( ) ⑥聆听对方谈话时,你尝试用自己的话澄清他的观点。( )
⑦未等对方讲完话,你已开始进行判断,并急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 ⑧与对方说话时,你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细心聆听。( ) ⑨别人误会了你的意思,你会马上澄清,以解除误会。( )
⑩说话时,你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言辞,以免伤害他人或使他人尴尬。( ) 测试结果分析与辅导:
第①②⑥⑨⑩题,回答“是”得1分,其余题目回答“不是”得1分。你的得分越高表明你的沟通技巧越是良好,而如果得分低于3分的话,就表明你的沟通技巧亮起了“红灯”,需要多加训练,提高自己聆听别人说话的技能以及表达自己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社交状态
说明:要检查自己的社交技巧,可以问自己下面这组问题。这些问题与同他人相处的一般能力有关。对这组问题要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回答,即便这种回答不令人满意,也不要感到内疚,这些问题只是帮助我们自我反省。
问题:
①我在社交上是成功的吗?人们是否很高兴见到我?是否有人是我一直回避的?是否有人一直回避我?
②我与哪种人相处得好?我与大多数人相处得好,还是只与特定的几种人相处得好?我与同我相像的人相处得好,还是与同我不相像的人相处得好?与自己平级的人相处得好,还是与上级或下级相处得好?与两种性别的人都是相处得好,还与只与一种性别的人相处得好?
③我与哪种人相处得不好?是否有一特定种类的人总是与我闹别扭?他们有什么特点使事情难办?是什么阻止我与某些人良好相处?有人特别不喜欢我吗?如果有,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不喜欢我?他们是持之有据,还是神经过敏?他们的反感让我伤脑筋吗?
④在我的生活中有真正理解我的人吗?理解我生活的目标和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吗?像理解我的优点一样理解我的缺点吗?在我的生活中有真正接受我的人吗?如果他们不接受我,为什么?我有什么特别的行为或怪癖使别人不喜欢吗?如果有,这些东西对我有多重要?值得为此而使别人不喜欢我吗?我能改变它们吗?
⑤我在生活中有真正亲密的人吗?我只和家里人亲密吗?我有私人朋友吗?如果我与谁都不亲密,那是为什么?
⑥我准备向他人学习吗?我是否觉得我通常是正确的?或者我可以客观地看待问题?当我错了的时候我能够承认吗?我能够接受一些关于我自己令人讨厌的地方吗?我能够妥协吗?
⑦我能够原谅别人吗?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我是否暗自欣赏自己的愤怒或惩罚别
27
人时的那种感觉?
⑧我喜怒无常吗?我容易跟别人发脾气吗?生气有时是有理由的,可是生气是否一定要发作呢?发脾气对我有帮助吗?过后我感觉如何?
⑨我是否总想寻求别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我是先入为主还是力求客观? ⑩如果我必须选择一个最好的朋友,我会选择我自己吗? 2、促进相互认识和接纳的练习
连环自我介绍
目的:促进成员之间相识,拓展交往范围。 时间:30分钟 操作:
①以6-8人为一组,大家围圈而站。
②从其中的一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这句话中必须包括姓名、籍贯和爱好。 ③当第1个人讲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规则是:后说的人必须把前面所有的成员的信息包括进去。
④接下来,每位成员在自我介绍时都要把其余同组成员的信息都包含进去。
⑤最后,每小组叫2-3同学按规则作自我介绍。若在2分钟内未能完成或出现错误者,一起表演节目一个。
F E ⑥在多次重复中大家便记住了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答记者问
目的:通过问答形式,促进成员关注他人,也体会到被关注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解。 时间:30分钟 操作:
①依以上分组,先商定从其中一位成员开始。例如A为被访者,其他几人则是记者,每人向A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A立即作答。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要显记者的机智和大学生的水平。
②然后其他成员轮流作被访者。被访者对所有提问有一次回避权。 ③最后,每小组选出最佳提问和最佳回答。
28
A H B G
C D A:我是来自江西喜欢读书的A。 B:我是来自江西喜欢读书的A旁边的来自湖北喜欢踢足球B。 C:我是来自江西喜欢读书的A旁边的来自湖北喜欢踢足球B旁边的来自河南的喜欢唱歌的C。 信任之旅
目的: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 时间:60分钟 操作:
①团体成员通过1、2报数组成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另一位是帮助者。
②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令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帮助者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带领“盲人”绕室内外活动。其间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
③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 ④互换角色,再来一遍,再互相交流。
⑤团体交流讨论。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盲人”,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使你想起什么?你对你的伙伴的帮助是否满意,为什么?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新发现?对于助人者,你怎样理解你的伙伴?你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他的?这使你想起什么?
戴高帽子(优点大轰炸)
目的: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欣赏,促进相互肯定与接纳 时间:40分钟 操作:
①5-8人一组围圆圈坐。请一位成员坐或站在团体中央,戴上纸糊的高帽子。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
②被称赞的成员说明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觉察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③每个成员到中央戴一次高帽。
④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真诚,努力去发现他人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伤害别人。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用心去发现他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
⑥小组交流体会并派代表在团体进行交流。
热 座
目的:通过相互提供意见,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发挥集体力量协助成员解决个人困惑。 时间:60分钟
准备:与成员数相等的信封,一些信纸,每个信封内放3张信纸。 操作:
①每个成员随意取一个信封(内有3张信纸),信封已进行编号1、2、3、4、 ,信纸上也注明相同的编号。
②请成员记住自己的编号,然后将自己目前感到困扰、想得到帮助的3个问题写在每页信纸的顶端,将信封按顺序放在桌上,信纸交给指导者。
29
③指导者将信纸打乱次序发给每个成员。每位成员拿到他人的问题时,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怀着真诚助人的心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回答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真实看法写出来,回答者不用署名。答完后将信纸放在一公共区域。
④再拿另一信纸作答,如此继续。在预定时间喊停止,请一人上前随意抽出几张信纸读出问题及解答。另几位成员负责将信纸按序号放回各自的信封。
⑤每成员取回自己信封,抽出回条,一一阅读。
⑥最后,指定成员或由成员自由谈阅读他人回答后的感受。由于得到了多人的帮助,丰富了个人有限的经验,常常使受益者感动不已。
洗车子
目的:运用肢体接触,促进团体成员互相融洽。 操作:
①将团体成员分成2排,面对面站好,每排同学都紧紧靠在一起。 ②两排同学按顺序轮流派一个同学从两排中间穿过,当作车子。
③当他(她)穿过时,每个同学都拍拍他(她),拍背、握手、摇晃等都行,但应是表示友好的肢体接触,对他(她)说一些鼓励、赞赏的话。
④全部完成后,谈谈各自的感受。
整个过程,应该会让每部车子(每个从中穿过的同学)变得快乐、兴奋。 3、自我肯定练习
朗读自我暗示练习
目的:通过朗读和想象进行自我暗示,练习主动去接受别人,培养对人的亲近感和人际交往的同情心。
操作:
①在团体成员面前大声朗读,先齐读,然后单独当众朗读:
我热爱自己,也热爱他人,我愿意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交往,我感到自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了。我奉献给别人友情,别人也报之以友情。我学会了宽容他人。我知道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所有的人都需要加以改善。我勇敢地走向大庭广众。在人多的地方,我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自如地推销自己。我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我诚实地对待他人。我信赖别人,犹如别人信赖我。每天我都对人怀着亲切的感觉。我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我关心周围人的成长。我对他人良好的表现给予真诚的赞美。当别人有缺点错误时,我会通情达理地谅解,并给予别人善意的指正。在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时,我会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我不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就像他人注意保护我的自尊心一样。当我做错事的时候,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他人道歉。我为人处世恪守信用。我办事踏实,得到了大家信任。
②展开想象。指导者让团体成员闭上眼睛,放松坐好,读下列指导语,引导想像:想
30
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往场面。暗示自己:我发现,当我进行过自我肯定之后,完全改变了往日社交拘谨的形象。我自如地走向这个场合,在他人面前自如地表现自己。我看到了别人对我的变化给予的认可和赞赏。我开始回报他人,给予别人更热烈的赞美、好评、感谢和祝福。我逐渐发现,无论在何种场合,自己的人缘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了。在这融洽、和睦、温暖的人际环境中,我感到了人生的充实和幸福。
③让团体成员围绕该主题自由想象。 ④分组交流体会,然后派代表在团体内交流。
肯定的拒绝练习
目的:缺乏自信和行为勇气的人,行为训练非常有效。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说“不”,不敢拒绝、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常常是由于缺乏自信,生怕拒绝或坚持自己的立场会使他人弃己而去,结果人际关系反而不佳。因此,该练习帮助自己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学会拒绝。
时间:40分钟 操作:
①明确练习目的: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他人提出的使自己不满、不快甚至厌恶的要求或建议时,有些人常常因为当时不敢拒绝,不敢说“不”,勉强自己而陷入对自己或对方的不满之中,使自己焦虑万分。这些人或是担心拒绝会伤害他人,或是担心拒绝会得罪他人。因而不敢拒绝,“不敢”后面其实潜藏着“不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包括拒绝的权利。当你满足他人的一切确有困难时,不论在什么情境下,都不要以被动、消极的方式反应。肯定的拒绝就是指当你想拒绝时,可以说“不”,而不会觉得不舒服。
②训练方法:两个人一组,利用一些假设的情境或成员自己遇到过的情境,向对方清楚地说“不”。比如:拒绝借车给别人、拒绝别人的推销、拒绝别人的约会、拒绝别人劝酒等等。具体的情境设置举例如下:
有位朋友要请你看电影,你有些抹不开情面,但你着实不想去,你会说:——? 杂志推销员到你家推销时,非要你订阅,而且表示可优惠,但你不想订。你会说——? 同学向你借一本你心爱的书,可上次借他的书被他看的乱糟糟的叫你心疼,你现在不想借他了,你会说:——?
③练习肯定的拒绝时,要注意首先要清楚地、明确地说“不”,然后可以说拒绝的理由——如果有必要的话,但不要找借口。
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肯定的拒绝。
肯定的请求练习
目的:肯定的请求就是向别人要求你所需要的或是本来就属于你的东西,清楚地说出请求,帮助你建立人际交往中的自信。
时间:40分钟
31
操作:
①明确目的:在生活中有些人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请求,或者认为别人应该了解你的需要,自己不必提出;或者认为经常请求才能获得的给予变得比较少价值。其实,能够肯定地请求的人,比那些不要求的人收获更大,提出请求的次数越多,满足你需要的机会也越大。当然,肯定的请求并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获得你要求的东西,因为你必须承认别人也有拒绝的权利。
②了解肯定的请求的方式:肯定的请求常常以询问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叙述或命令的形式呈现。 比如“你愿意和我共进晚餐吗?” 肯定的请求包括两种形式:请求别人给予行为的回应与请求别人给予口头的回答。
③训练方法:两人一组,根据成员自己设想的情境,相互对应练习。如请求别人停止吸烟、请求别人说话声音不要太大、请求别人帮助你做什么事等等。具体设置举例如下:
你到饭店吃饭,叫了一份很生的牛排,但服务小姐端给你的确是一份快烤焦的牛排。小姐对你说“请慢用”,你会说——?
你听音乐会时,旁边的听众正在嚼口香糖,声音很大,干扰了你欣赏音乐,你很不舒服。这时,你会说——?
你借给同学200块钱,他答应发了助学金时还你钱。但是发助学金的日子过了3天,他还没还你钱,你会说——?
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肯定的请求和赞赏他人。 4.倾听训练
说明:在交谈中,既要适时适度地开启心扉,也要随时随地接纳对方。当一方在侃侃而谈时,他总是希望对方专心致志地在聆听。而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欣赏时,一个人的自信才能建立。因此,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不仅是一种人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行为,也是表达对他人的欣赏和帮助他人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将有助于使自己能取得信赖,赢得友谊。 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应当掌握的三个要点是:注意、接受和引深话题。一是注意。 倾听时,眼睛注视说话的人,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别人谈话的内容上,给予对方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不抢话题,表现出一种认真、耐心、虚心的态度。二是接受。交谈时,通过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或者手势、体态等作出积极的反应,表现出地谈话内容的兴趣和对谈话对方的接纳与尊重。三是引深话题。通过对某些谈话内容的重复和对谈话对方情感的重述,或通过提出某些恰当的问题,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理解,同时帮助对方完成叙述,从而使话题进一步深入。下面让我们来做倾听练习。
时间:60分钟 操作:
①指导者说明全身心倾听的要求:全身心倾听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首先是观察和察觉对方的非言语行为——身姿、表情、动作、手语等。其次要注意仔细地听,并理解对方的言语信息。再次,必须联系对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倾听其整个人。即结合对方个人经
32
历进行理解,并留意对方的表达中透露出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和需要挑战的地方。
②学习倾听的语言技巧
首先指导者提出倾听语言技巧的要求:
要求对方补充说明。建议对方讲得更详细,或补充说明一些情况。 提问。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对方讲得更清楚,明白和详细。 指出共同的经历或意见。
变换答语。不要老是一贯的“对对对”、“是是是”。 回答明确。回答具体明确,直截了当。
多描述少评论。多用“是的”、“我理解你的解释”、“我同意”等,少用“不”、“我不认为这样”、“我认为不该这样”等否定或评论式语言。
给予肯定回答。称赞对方或明确地表示同意,表明双方有共同的语言。 避免沉默不语。
保持耐心,让对方把话说完。 复述对方的内容。 阐述自己的理解。 解释对方的意图。
然后将团体成员分成2人一组。先请1人谈最近经历的一件感触较深的事情,时间5分钟左右,另1人练习倾听的语言技巧。接着交换练习5分钟。之后双方交流感受和体会。
③学习倾听的非语言技巧
首先指导者提出倾听的非语言技巧要求:
身体前倾。表示对对方感兴趣,给人留下洗耳恭听的感觉。
面对对方。一种表达投入的姿态,你采取的身体朝向能够告诉对方,你正与他同在。 姿势开放。交叉的双手和双脚可能意味着心理上的封闭,会削弱你给予他人的关心感。开放的姿势可以显示你接纳对方的态度。
保持目光接触。说话人会从我们的眼睛中读出我们是否对他感兴趣,因此要尽可能地瞧着对方。但不要死盯不放,这样会给对方压力。瞧对方是以目光在对对方说:我与你同在,我很想听听你想说的话。
尽量地做到相对地放松。放松意味着表情大方自然,也意味着你在利用躯体作为交流手段时能做到轻松自如。
利用积极的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微笑、扬眉、高兴或赞成时的点头动作,说明你注意对方讲话。
利用声音的反应。抑扬顿挫,钪锵有力,表示你对对方的话感兴趣。 ④ 请感触深的成员进行示范并交流体会。 ⑤ 布置家庭作业:在日常交往中学会倾听。
33
5.交往姿势训练
站姿走姿训练
目的:了解站姿走姿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站姿走姿。 时间:40分钟
说明:站姿是每个人全部仪态的核心。如果站立姿态不够标准,其它姿态就根本谈不上优美而典雅。站姿的要领是:头正、颈直、肩平、挺胸、收腹、直腰、提臀、腿直、脚稳。要注意克服身躯歪斜、弯腰驼背、半坐半立、手位不当、脚位不当的不正站姿。走姿是以站姿为基础,实际上是站姿的延续。正确的走姿是方向明确、目光平视、步幅适度、步速均匀、重心放稳、身体协调。同时还要掌握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走姿。如喜庆活动则表现步态轻盈、欢快,如参加吊丧活动,则表现步态缓慢、沉稳;参观展览、探望等,步态要轻柔;步入会场,要表现稳健、大方等。姿势受文化、性别、地位、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注重自己的交往姿势训练。
操作:
①站姿集体训练:立正、稍息
②走姿集体训练:齐步走练习,喜庆活动步态轻盈、欢快,吊丧活动,步态缓慢、沉稳;参观展览、探望,步态轻柔;步入会场,稳健、大方。
③站姿走姿分组练习:5-6人一组,选好组长,由组长组织,每人轮流出列练习,大家应抱着关心帮助的态度评论。
④各组选派进步大、体会深的成员在团体内示范,并交流体会。
坐姿训练
目的:了解坐姿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学习8种人际交往坐姿,并了解每种坐姿的适用场合。
时间:40分钟
说明:坐姿是一种静态的人体体现,也是最多的姿势之一,同时也是公关活动中最重要的人体姿态。标准坐姿通常有八种:
①双腿垂直式(上身与大腿、小腿与地面垂直)这是适用于最正规的场合;
②垂直开膝式(上身与大腿、小腿与地面垂直,允许双膝稍分开),这是适用于较正式场合;
③双腿叠放式(双腿一上一下,完全叠在一起,没有缝隙),这主要适用于穿短裙的女士;
④双腿斜放式(与上一种坐姿有相同地方,双脚向左或向右斜放),这主要适用于穿短裙的妇女士在较低处就坐时采用;
⑤前伸后曲式(大腿并拢,然后向前伸上一条腿,另一条腿后曲,两脚掌均应着地),它亦多为女士所用;
34
⑥腿叠放式(双腿在大腿部分叠放在一起,位于下方的小腿应垂直于地面,脚掌着地),此多为男士在非正式场合;
⑦双腿交叉式(双腿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此为男女在各种场合均可使用; ⑧双脚内收式(并拢大腿,双膝可略为打开,两小腿稍微分开后曲回)。
要注意纠正错误坐姿,如双腿过度叉开,不妥的架腿姿势,脚部抖动摇晃,腿部高跷蹬踩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注重自己的交往坐姿训练。
操作:
①8种人际交往坐姿集体训练 ②8种人际交往坐姿的适用场合训练 ③分组情境模拟练习 ④团体内交流
35
正在阅读:
5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05-24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9-15
2018.5.26事业单位联考职测真题与答案解析(C)(1)04-09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词语拼音练习全04-26
区街道工会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年度总结报告08-04
农村公路施工组织设计02-02
氧气乙炔管道安装方案10-23
流式细胞10-18
公司消防安全倡议书精选范本04-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心理辅导
- 人际交往
- 团体
- 大学生
- 预拌混凝土交货检验记录表
- 2018年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十九
- 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
- 实验三 系统分析案例实验
- 基于Matlab的电磁场图示化教学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使用教程
- 北大人力自考11年真题绩效考评技术(专科)
- (十四中小学部)四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 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
- 高考数学公式 语文 英语作文
- 2018中考四市联考题库--语文 说明文阅读20篇
- 道路全套检验批
- 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五年级上教学计划和教案
- 朝圣西藏十大旅游词汇
- 使用bugzilla
- 基础护理学试题2
- 实验一 Debug 环境中程序的输入
- 钱钟书散文《说笑》
- 脱硫运行规程
- 海上油污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