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选择(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31 21: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A型题

4.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D.病理障碍 B.病理过程 E. 病理表现 C.病理反应 [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5.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诊断疾病 D.研究疾病的归转

B.研究疾病的表现 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答案]C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于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6.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0.288,0.239,03临床本)

A、缺氧 B、休克 C、酸碱平衡紊乱 D、呼吸衰竭 E、水肿 [答案]D

[题解]呼吸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不是病理过程。

第二章 疾 病 概 论

一、多选题A型题

1.健康是指( 04护本、检验:易而无区别,0.024,0.039)

A.没有躯体疾病 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 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E.有自我保健意识 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答案]D

[题解]健康应是身心健康的总称。不生病或只有心理健康都是不全面的。 2.疾病的概念是( 03临\\麻\\影\\口:区分度太低0.073)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答案]C

[题解]疾病本质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4.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D.疾病的内因 B.疾病的条件 E.疾病的外因 C.疾病的诱因 [答案]A

[题解]原因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而且决定了该病的特异性 5.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答案]B

[题解]有些疾病发生只有病因,没有明显的条件参与,如刀伤。 6.下列哪一项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

A.疾病的经过与归转 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程序 B.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 E.疾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 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答案]B

[题解]因果交替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因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揭示因果交替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进行治疗。 7.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贯穿疾病的始终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答案]E

[题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8.在局部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D.全身疾病可以表现在局部

B.只有局部病变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E.全身病变和局部病变何者占主导应具 C.局部病变可以蔓延到全身 体分析 [答案]B

[题解]对疾病有整体观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有时因局部病变产生疾病的可能,如阴道白斑(癌前病变)、皮肤瘢痕等。

9.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04护本、检验:易而无区别,0.024,0.023)

A.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 D.脑电波消失

B.大脑功能停止,脑电波消失 E.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C.心跳呼吸停止 [答案]E

[题解]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脑死亡是判断死亡的重要标志。

11.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 D.反射消失

B.脑电波零电位 E.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C.瞳孔散大 [答案]A

[题解]整体死亡的标志就是脑死亡。因为脑对复杂的生命活动起形成、联系、整合和调节的作用。脑死亡以后,机体的各部分将不可避免的先后发生死亡。脑电波零电位也可以出现在脑深度抑制时,故不一定是脑死亡的标志。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A 型题

8.体液中各部分间渗透压关系是

A.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B.细胞内低于细胞外 C.血浆低于组织间液

D.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E.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答案]E

[题解]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成分虽有明显差异,若按毫摩尔浓度表示,细胞内液电解质总量大于细胞外液,但由于细胞内液含二价离子和蛋白质较多,这样细胞内外所产生的离子数目基本上相等,而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总渗透量压计算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仍基本上相等。

9.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物质的移动来维持(0.283,0.239,03级临本) A、Na+ B、K+ C、CI- D、葡萄糖 E、水

[答案]E

[题解]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主要水的移动来维持 10.组织间液和血浆两者含量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E.尿素 [答案]D

[题解]组织间液和血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7%),而细胞间液含蛋白质仅为0.05%~0.35%,这与蛋白质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液有关。 11.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是

A白蛋白 B.球蛋白 C.Na+ D.K+ E.尿素

[答案]C

[题解]细胞外液中Na+最多,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细胞外液的主要晶体渗透压,而蛋白质产生的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数值相比,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细胞外液Na+的浓度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12.正常成人的每天最低尿量为

A.1000ml B.800ml C.500ml D.300ml E.100ml

[答案]C

[题解]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随尿排出的水量为1500ml左右。尿量的多少受饮水量和经皮肤与粪便两条途径排水量的影响。成人每天须经肾排出35g左右的代谢最终产物,而每克代谢最终产物须溶解于15ml的水才能随尿排出,故成人每天至少要排出500ml,称为最低尿量。

13.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为

A.3000~4000ml B.2500~3000ml C.2000~2500ml D.1500~2000ml E.1000~1500ml

[答案]C

[题解]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饮水约1000~2000ml,随食物摄入水约为700~900ml,体内产生代谢水约300ml,因此共摄水2000~2500ml。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每天经呼吸道粘膜不感蒸发排水350ml,经皮肤不感蒸发和发汗排水500ml,随粪排水150ml,随尿排水1000~1500ml,因此共排出水2000~2500ml,所以每天出入水量均约为2000~2500ml以保持体内水的平衡。 14.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范围约为

A.100~120mmol/L B.120~130 mmol/L C.130~150 mmol/L D.150~170 mmol/L E.170~190 mmol/L

[答案]C

[题解]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为130~150 mmol/L。 15.正常成人血清钾浓度为

A.1.0~2.5 mmol/L B.2.0~3.0 mmol/L C.2.5~3.5 mmol/L D.3.5~5.0 mmol/L E.5.0~6.5 mmol/L

[答案]D

[题解]正常成人血清钾浓度为3.5~5.0 mmol/L。

18.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多的最重要因素是

A.血浆渗透压↓ B.血清[Na+]↑ C.血清[K+]↓ D.血容量↓ E.渗透压感受器敏感性↑

[答案]D

[题解]当血容量减少时,因循环血量减少通过肾动脉压下降,致密斑钠负荷减少,交感神经兴奋等机制,引起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多。

19.细胞外液透压增高时首先会引起哪一项变化

A.ADH↑ B.醛固酮↑ C.心钠素↑ D.细胞内外钠交换↑ E.血管内外钠交换↑

[答案]A

[题解]当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有1%~2%的变动),则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促使ADH分泌增多。

25.大量体液丢失后滴注葡萄糖液会导致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慢性水中毒 E.血清钾升高

[答案]B

[题解]各种原因所致的体液丢失,其丧失的液体中钠浓度都不会显著地高于血浆的钠浓度,因此体液丢失本身并不会导致低渗性脱水,只有大量体液丢失后仅补充水分或滴注葡萄糖液,才会导致低渗性脱水。 26.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低于

A.320mmol/L B.310mmol/L C.300mmol/L D.290mmol/L E.280mmol/L [答案]E

[题解]低渗性脱水时,因失钠多于失水,血浆渗透压<280mmol/L。 27.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E.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答案]A

[题解]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细胞外液中水分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液转移,故细胞内液并无丢失甚至可超过正常,而仅仅细胞外液量显著减少。 28.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钾血症 [答案]A

[题解]低渗性脱水时,有大量细胞外液丢失,且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减少而导致肾脏排水增多,可使细胞外液容量进一步减少。同时因细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中水分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液转移,故细胞外液也进一步明显减少,血容量亦明显减少,患者容易发生休克,这是本型脱水的主要特点。

29.短期内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常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低钠血症 E.高钾血症

[答案]C

[题解]一般情况下,小肠分泌液以及胆汁和胰液的钠浓度都在120~140mmol/L。因此,小肠液在短期内大量丢失,首先常出现等渗性脱水,但若长时期发生,常因机体继续丢失,而出现高渗性脱水。 30.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易发生(0.424,0.355,03临本)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周围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答案]C

[题解]见28题

31.下述哪一情况可引起低渗性脱水

A.大量胃肠液丢失 B.经皮肤大量失液 C.髓袢升支功能受损 D.长期使用速尿、利尿酸

E.大量体液丢失后只补水

[答案]E

[题解]低渗性脱水常见的原因是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而未补电解质平衡液。 35.高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A. A. ↓ ↑↑ B. B. ↓↓ ↓ C. C. ↓ 正常 D. D.↑↑ ↓↓ E. E. 正常 ↓

[答案]B

[题解]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因丢失而减少,由于失水大于失盐,细胞外液呈高渗,细胞内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外液量得不到完全补充而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36.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04护本、检验:难而无区别,-0.024,-0.019)

A. 高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钠血症 [答案]A

[题解]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由于下丘脑病变使抗利尿激素产生和释放不足,肾型尿崩症患者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缺乏反应,肾浓缩功能不良,均可排出大量低渗尿,丢失大量水分,易出现高渗性脱水。 37.代谢性酸中毒时过度通气可产生

A. 水肿 B. 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高渗性脱水

[答案]E

[题解]代谢性酸中毒时,因过度通气,大量水分经呼吸丢失,可产生高渗性脱水。 38.低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A. ↓ ↓↓ B. ↓↓ ↓ C. ↓↓ ↓↓ D. ↑ ↓↓ E. ↓↓ ↑ [答案]D

[题解]低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明显减少,细胞外液除直接丧失水分外,还可移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使细胞内液不减少且可增多,而使细胞外液进一步明显减少。 39.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清钠浓度是

A.>150mmol/L B.>160mmol/L C.>170mmol/L D.>180mmol/L E.>190mmol/L

[答案]A

[题解]高渗性脱水时,由于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 41.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浆渗透压是

A.>250mmol/L B.>270mmol/L C.>290mmol/L D.>310mmol/L E.>330mmol/L

[答案]D

[题解]高渗性脱水时,失水多于失钠,血浆渗透压>310mmol/L。 42.盛暑行军时只大量过多饮水可发生

A.等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水中毒

[答案]B

[题解]盛暑行军,大汗淋漓,可伴有钠水明显丢失,若只大量补充水分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发生低渗性脱水。

43.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变化的特点是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A. ↓ B. ↓ ↑ C. ↓ 变化不大 D. ↑ ↓ E. 变化不大 ↓

[答案]E

[题解]等渗性脱水,因为水与钠按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细胞外渗透压仍保持在280~310mmol/L正常范围内,与细胞内渗透压基本相等。此时,细胞内外没有明显的水分移动,所以细胞内液既不增多,亦不减少,变化不大,而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44.等渗性脱水如末经处理可转变为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低钠血症 D.低钾血症 E.水中毒

[答案]B

[题解]等渗性脱水如果未经任何处理,则患者可通过不感蒸发、呼吸等途径不断丢失水分,从而因失水多于失盐而转为高渗性脱水。 45.下列哪一种情况的早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急性水中毒 E.慢性水中毒

[答案]D

[题解]急性水中毒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也增加,故神经精神症状出现最早而且突出,严重病例可发生脑疝而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46.下述有关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三类脱水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高渗性脱水 B.分别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其病生变化相同 C.均有明显口渴、尿少症状 D.细胞内、外液量都会减少 E.严重时都可因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导致循环障碍

[答案]E

[题解]高渗性、低渗性与等渗性三类不同类型脱水,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条件,其病生改变是不相同的。低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明显减少而细胞内液不但不减少反而可比正常略增多。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早期病人无口渴、尿少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是等渗性脱水。不管是哪一类脱水,当发展到严重阶段均可出现细胞外液明显减少,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导致循环衰竭。 47.水肿的概念是指

A.组织间液或体腔中液体过多 B.体内体液含量过多

C.细胞内液含量过多 D.细胞外液含量过多 E.血管内液体过多

[答案]A

[题解]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49.下述哪一项不是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的因素?(0.241,0.359,03临本)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微血管壁通透性 C.淋巴回流 D.血浆晶体渗透压 E.血浆胶体渗透压

[答案]D

[题解]血浆中晶体物质可自由出入血管壁,所以对血管内外液体交换无影响,上述其他因素的异常均对血管内外液体交换产生影响,而导致平衡失调。 50.水肿时出现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B.淋巴回流受阻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E.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答案]D

[题解]肾脏在调节正常机体水、钠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肾脏内的球-管平衡,即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也随之增加;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也随之减少。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或肾小管滤过率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高,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高,均可引起球-管失衡,导致钠水潴留而产生水肿。 53.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静脉血栓形成 B.左心衰竭 C.右心衰竭 D.纵隔肿瘤 E.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题解]右心衰竭时,右心室不能将血液充分搏出,导致右心房淤血和全身体循环静脉淤血,全身静脉压升高。

54.炎性水肿产生的主要机制是

A.局部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组织间液流体静压增高 E.淋巴回流障碍

[答案]C

[题解]炎症时,某些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微血管壁或通过组胺、激肽等炎症介质的作用而使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滤出。于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血管内溶质及水分滤出,而导致炎性水肿的产生。

58.下列哪一种激素病理性分泌增多可导致钠在体内潴留

A.甲状旁腺素 B.甲状腺素 C.醛固酮 D.抗利尿激素 E.肾上腺素

[答案]C

[题解]病理情况下,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多,可促进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对钠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可导致钠在体内潴留。 60.心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四肢 B.面部 C.眼睑 D.下垂部位 E.腹腔

[答案]D

[题解]右心衰竭时,全身体循环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因受重力影响,距心脏水平面垂直距离越远的部位的外周静脉压与毛细血管静脉压增高越明显,因此首先在下垂部位出现水肿。

61.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部位是

A.上肢 B.下肢 C.腹腔 D.眼睑 E.下垂部位

[答案]D

[题解]肾性水肿患者体内钠水潴留明显,在组织结构疏松,皮肤伸展度大的部位(如眼睑等)容易容纳水肿液,组织结构致密的部位(如手指和足趾等),因皮肤较厚而伸展度小不易发生水肿。因此,肾性水肿不受重力的影响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的眼睑部。 62.肝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上肢 B.下肢 C.下垂部 D.面部 E.腹腔

[答案]E

[题解]肝硬化时由于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与收缩,以及再生肝细胞结节的压迫,肝静脉回流受阻,进而使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由于局部血液动力的因素参与,故肝性水肿常最先出现部位是腹腔而形成腹水。 63.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全身性水肿的主要环节是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C.醛固酮增多 D.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答案]A

[题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炎性渗出物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以致管腔变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而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而产生全身性水肿。 66.机体对钾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

A.肠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D.肾的调节和皮肤的调节

B.肾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E.皮肤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C.肾的调节和肠的调节

[答案]B

[题解]机体对钾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两大机制,即肾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67.下述有关钾平衡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内的钾主要从食盐中摄入 B.肠道不易吸收故肠道中钾浓度高

C.细胞外钾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内钾浓度 D.多吃肾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E.主要靠远曲管集合管对钾的分泌和重吸收来调节

[答案]E

[题解]体内的钾主要靠食物中提供,肠道中K+很容易吸收。体内钾90%存在细胞内,其浓度约为140 ~ 160mmol/L,而细胞外液钾浓度约为4.2±0.3mmol/L,多吃肾多排钾,不吃也排。钾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不论机体缺钾或钾过多,在近曲小管和髓袢保持滤过钾的90%~95%被重吸收,因此机体主要依靠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钾的分泌和重吸收来调节,从而维持体内钾的平衡。

68.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基本机制是(0.419,0.347,03临本)

A.各种钾的通道 B.细胞膜上钠-钾泵 C.泵-漏机制 D.钾离子电压门控通道

E.钾离子化学门控通道

[答案]C

[题解]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基本机制被称为泵-漏机制。泵是指钠-钾泵,即

Na+-K+-ATP酶,将钾逆浓度差泵入细胞内;漏指钾离子顺浓度差通过各种钾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外液。

73.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

A.1.5mmol/L B.2.5mmol/L C.3.5mmol/L D.4.5mmol/L E.5.5mmol/L

[答案]C

[题解]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74.小儿失钾的最重要原因是

A.严重腹泻呕吐 B.利尿药用量过多 C.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D.某些肾脏疾病 E.经皮肤失钾

[答案]A

[题解]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胃肠道失钾,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造成的大量消化液丧失,腹泻时粪便中K+的浓度可达30~50mmol/L。此时随粪丢失可比正常时多10~20倍。剧烈呕吐时,胃液的丢失也可失钾,因呕吐所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可使肾排钾增多,大量的钾也可经尿丧失,呕吐引起的血容量减少也可通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而促使肾排钾。

75.成人失钾最重要的途径是

A.经胃失钾 B.经小肠失钾 C.经结肠失钾 D.经肾失钾 E.经皮肤失钾

[答案]D

[题解]经肾失钾是成人失钾最重要的途径,常见于排钾类利尿药的长期连续使用或用量过多,某些肾脏实质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或应用过多及远曲小管中不易重吸收的阴离子增多等情况;此外,镁缺失或碱中毒时,也能导致肾排钾增多。

76.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04护本、检验,难而无区别,-0.146,0.166) A.大量出汗导致钾丧失 B.酮固酮分泌过多 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结肠分泌钾加强 E.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答案]E

[题解]过量胰岛素(如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发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其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可直接刺激骨骼肌细胞膜上

Na+-K+-ATP酶,从而使肌细胞内Na+排出增多,同时细胞外K+进入肌细胞也增多,且该作用可不依赖于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是胰岛素促进细胞内糖原合成,糖原合成需要钾,血浆钾就随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79.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组织电生理的影响是

静息电位(负值) 阈值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A. ↑ 不变 ↑ B. ↓ 不变 ↓ C. 不变 ↑ ↑ D. 不变 ↓ ↓

E. ↑ ↑ ↑

[答案]A

[题解]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钾急剧降低而细胞内液钾浓度变化不大,故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值增大,钾流出量增多,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增大而阈值电位不变,因静息电位与阈值电位间差值增大,使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

80.某患者消化道手术后禁食3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钠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镁血症 D.低磷血症 E.低钾血症

[答案]E

[题解]手术后禁食患者,没有钾摄入,而肾脏仍排钾,加上输入大量葡萄糖,在合成糖原时,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故患者最容易发生低钾血症。 81.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

A.反常性酸性尿 D.正常性酸性尿 B.反常性碱性尿 E.正常性碱性尿 C.中性尿

[答案]A

[题解]当血清钾浓度降低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移到细胞外,细胞外液的H+移到细胞内,以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浓度降低,H+浓度升高,故向管腔中排钾减少而排氢增多,HCO3- 回收增多,此时,尿液呈酸性 ,出现酸性尿。由于低钾血症可产生碱中毒,碱中毒时一般应出现碱性尿,而此时出现的为酸性尿,故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82.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肌电生理特点是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 兴奋性

A. ↑ ↑ B. ↓ ↑ C. ↓ ↓ D. ↑ ↓ E. 不变 ↑

[答案]B

[题解]当急性细胞外钾浓度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K+随化学浓度差移向胞外减少,使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减少,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少,兴奋性升高。 83.低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点是

3T波 U波 QRS波 A. 低平 有 增宽 B. 低平 无 增宽 C. 低平 有 变窄 D. 高尖 有 增宽 E. 高尖 有 变窄 [答案]A

[题解]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的电导(即对钾的通透性)降低,造成钾外流减慢,可使复极化3相延长,心电图T波低平,(因为复极化3相的快慢决定T波的高低)。U波与浦肯野(Purkinje)纤维的3相复极位有关,一般情况下被心室肌的复极化波掩盖而不明显,低钾血症对浦肯野纤维的复极化过程延长大于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所以出现U波增高。低钾血症时心肌静息电位负值减小,使除极时钠内流速度减慢,0相除极的速度减慢,幅度变小,故心肌传导性降低,心电图上QRS波增宽。 84.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E. ↓ ↑ ↑ ↑

[答案] D

[题解]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降低,钾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值绝对值减少,接近阈电位,故兴奋性增高;低钾血症时,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减少,0相

去极化速度、幅度变小,传导性降低;低钾血症时,膜对钾的通透性下降,自律性细胞4相钾外流减少,而相对的Na+内向电流增大,自动除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低钾血症时,对钙内流抑制作用减弱,Ca+内流加速使兴奋-收缩耦联增强,收缩性升高。 86.严重低钾血症患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肾(功能)衰竭 D.肠麻痹

B.心肌收缩性减弱 E.心肌自律性增高 C.呼吸肌麻痹 [答案]C

[题解]通常在血清钾低于3mmol/L时会出现明显的肌肉松弛无力,当低于2.65mmol/L可出现麻痹,以下肢肌肉最为常见,严重时能累及躯干,上肢肌肉,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后者是低钾血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87.低钾血症可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是

A.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D.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B.左心衰竭导致肺水肿 E.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

C.引起VA/Q失调 [答案]E

[题解]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可出现明显的松驰弛无力,当累及呼吸肌时,胸廓的扩张受到限制,可出现通气功能不足,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严重时可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性呼吸衰竭。 88.低钾血症促成横纹肌溶解主要原因是

A.运动时肌肉缺血 D.碱中毒

B.代谢障碍 E.肌肉麻痹少活动 C.尿毒症 [答案]A

[题解]当血清钾低于3mmol/L时,即可见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升高,提示肌细胞受损;低于2mmol/L时,则会出现明显的肌细胞坏死,称为横纹肌溶解,特别容易发生于缺钾病人伴有较剧烈的肌肉活动时,其机制主要与缺钾时运动所诱发的舒血管反应丧失,造成肌肉缺血有关。

90.缺钾对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

A.蛋白尿、管型尿 D.集合管对ADH的反应增高 B.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E.尿浓缩功能障碍 C.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NaCl障碍

[答案]E

[题解]缺钾对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尿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多尿,集合管对ADH缺乏反应,其机制可能主要与缺钾时ADH介导cAMP生成障碍有关。 91.低钾血症时补钾时应遵守

A.一般口服,严重病人必要时可静脉推注 B.血清钾<4mmol/L时应静脉补钾

C.如血清钾恢复慢,应加大剂量加快滴注速度 D.每日尿量>500ml以上时才允许静脉滴注补钾 E.补钾3天应停止以免发生高钾血症

[答案]D

[题解]补钾最好口服,因恶心呕吐等原因不能口服者或病情严重时,才考虑静脉内滴注补钾;静脉内补钾时,切勿使血钾浓度骤然升得很高,以避免发生高钾血症;一般只有当每日尿量在500ml以上时才允许静脉滴注补钾,而且应注意浓度要低,速度要慢。 92.低钾血症时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

A.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 D.细胞内外均碱中毒 B.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 E.细胞内外均酸中毒 C.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 [答案]C

[题解]当血清钾浓度降低时,细胞内K+转移到细胞外,细胞外液中H+移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内液[H+]增高而细胞外液[H+]降低,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和细胞外碱中毒。 93.高钾血症是血清钾大于

A.4.5mmol/L D.7.5mmol/L B.5.5mmol/L E.8.5mmol/L C.6.5mmol/L

[答案]B

[题解]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94.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

A.急性酸中毒引起细胞内K+释放至细胞外液 B.血管内溶血使K+从细胞内释放至血浆 C.缺氧时细胞K+释放至细胞外液 D.肾脏排钾减少

E.大量使用保钾性利尿剂

[答案]D

[题解]因为肾脏是机体排钾的最主要器官,其基本的排钾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远曲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因此肾脏有较强的排钾功能,所以在肾功能良好的情况下不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只有当肾脏排钾减少时,才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如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或远曲小管、集合管泌K+功能障碍时均可使肾脏排K+减少,导致钾在体内潴留,故肾脏排钾减少是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 95.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导致

A.高钠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镁血症

[答案]D

[题解]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导致血钾升高,因为血液即使保存在2~6℃的低温下,钾仍可从红细胞进入血浆,这种血液含钾量的增长速率约为每天1mmol/L。当库存21天,血浆钾浓度可增至30mmol/L。

96.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E. ↓→↑ ↓ ↓ ↓ [答案]A

[题解]在血清钾浓度迅速轻度升高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也轻度减小,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也减小,即心肌兴奋性增高。当血钾浓度迅速显著升高,大于7mmol/L时,由于静息电位过小,达到–55至–60mV时,快Na+通道失活,心肌兴奋性也将降低,甚至消失。高钾血症时由于静息电位减小,故动作电位0相除极化的幅度变小,速度减慢,因而兴奋的扩布减慢,即传导性降低。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复极化4相钾外流加快而持续性钠内流相对减慢,以致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系统等组织的快反应

细胞在4相自动除极化减慢,故自律性降低。高钾血症时,细胞外高钾可抑制动作电位2相Ca2+内流,心肌细胞内[Ca2+]降低,兴奋-收缩耦联减弱,故心肌收缩性降低。 97. 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点是

A.T波高尖,QRS波群增宽B.T波低平,Q-T间期缩短C.T波低平,Q-T间期延长D.T波高尖,Q-T间期延长E.T波低平,出现U波

[答案]A

[题解]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增高,钾外流加速,复极化3相加速,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均缩短。心电图显示相当于心室肌复极化的T波狭窄高尖。由于传导性明显下降,心室去极化的QRS波群则压低,变宽。 99.导致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液的因素是(0.162,0.152,03临本)

A、严重缺氧 B、溶血 C、急性酸中毒 D、严重挤压伤 E、以上都是 [答案]E

[题解]上述原因均可导致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液 100.高钾血症时,可使酸碱平衡状况出现

A.细胞内外均酸中毒 D.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 B.细胞内外均碱中毒 E.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 C.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正常

[答案]D

[题解]高钾血症时,由于血清钾浓度升高,细胞外K+向细胞内转移,而同时使细胞内H+移至细胞外,引起细胞内[K+]降低而细胞外[H+]增高而导致细胞内碱中毒和细胞外酸中毒。

101.高钾血症对机体的最大危害是

A.低血糖 B.心肌收缩性降低 C.骨骼肌麻痹 D.酸中毒 E.心室纤颤和停跳 [答案]E

[题解]高钾血症时由于心肌传导性降低,出现各类型的传导阻滞,如房室、房内、室内传导阻滞等;又因传导性、兴奋性异常等的共同影响产生折返激动导致室颤。因此高钾血症时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特别是一些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心脏停搏。

102.下述有关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A.治疗原发病 B.促进钾从肠道排出 C.降低血清钠浓度 D.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 E.注射钙剂和钠盐 [答案]C

[题解]治疗高钾血症可采用治疗原发病、促进钾从肠道排出、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均有降低血清钾的作用。在严重高钾血症时可采用静脉注射钙剂和钠盐来拮抗K+对心肌毒性作用。注射钠盐能提高细胞外液Na+的浓度,能使0相除极Na+内流增多,使0相除极幅度增大,速度加快,能改善心肌的传导性,所以降低血清钠浓度是错误的。 104.大面积烧伤病人最先发生的是(04护本、检验,难而无区别,-0.024,0.047) A.水肿 B.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高渗性脱水 [答案]D

[题解] 大面积烧伤病人丢失大量血浆,血浆属于等渗液体,故最先发生的是等渗性脱水。

第四章 酸 碱 平 衡 和 酸 碱 平 衡 紊 乱 一、A型题

2.下列指标中哪一项是反映血中H2CO3浓度的最佳指标?

A.pH D.SB B.PaCO2 E.AB C.BB [答案]B

[题解] CO2分压是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是反映血中H2CO3浓度指标,它与肺泡CO2分压相等,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5.AG增高反映体内可能发生了

A.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D.低氯血性呼吸性酸中毒 B.正常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E.高氯血性呼吸性碱中毒 C.低氯血性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B

[题解]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AG增高与否可用于判断

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是指除了含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增大时的代谢性酸中毒,如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磷酸和硫酸排泄障碍在体内蓄积和水杨酸中毒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血氯浓度正常。 7.AB减少和AB

A.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答案]B

[题解]代谢性酸中毒时,HCO3-原发性减少,PaCO2 继发性减少,AB 与SB均减少,AB

这种情况还可见于呼吸性碱中毒,HCO3-继发性减少,AB

8.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β-羟丁酸 D.乳酸 B.乙酰乙酸 E.碳酸 C.丙酮酸 [答案]E

[题解]碳酸为挥发酸,每天产生量远多于固定酸。 9.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

A.食物摄入的H+ D.酮体和乳酸

B.含硫氨基酸氧化产生的H+ E.碳酸释出的H+ C.磷酸分解代谢产生的H+ [答案]E

[题解]由于碳酸量多,H+主要由碳酸离解产生。 10.血液中最强的缓冲系统是

A.Pr-/HPr D.Hb- /HHb B.HCO3- /H2CO3 E.HbO2-/HHbO2 C.HPO42-/H2PO4- [答案]B

[题解]血液的缓冲系统主要有5种,其中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最重要,缓冲作用最强。这

是因为:①含量最多,占血液缓冲总量的一半以上;②该系统可进行开放性调节,碳酸能和体液中溶解的CO2取得平衡而受呼吸的调节,碳酸氢盐能通过肾调节。

11.血液中缓冲挥发酸最强的缓冲系统是

A.HCO3-/H2CO3 D.Hb- /HHb和HbO2-/HHbO2 B.Pr-/HPr E.有机磷酸盐 C.HPO42-/H2PO4- [答案]D

[题解]挥发酸的缓冲靠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特别是Hb及HbO2缓冲。 12.血液中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缓冲碱是

A.NaHCO3 D.K-Hb B.Na2HPO4 E.K-HbO2 C.Na-Pr [答案]A

[题解]血液缓冲系统可以缓冲所有的固定酸,其中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中NaHCO3最主要。

17.血液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03临\\麻\\影\\口:区分度太低0.073)06年已修改 A.[HPO42-] / [H2PO4-] D.[HCO3-] / [H2CO3] B.[Pr-] / [HPr] E.[H2CO3] C.[HCO3-] [答案]D

[题解]动脉血pH受血液缓冲对的影响,特别是H2CO3 及HCO3-的影响。因pH=pK`+lg[A-]/[HA],血液缓冲对以H2CO3缓冲对为主,根据Henderson-Hassalbalch方程式:pH=pKa+lg[HCO3-]/[H2CO3],而pKa为一常数,由此可看出pH值主要取决于[HCO3-]/[H2CO3]的比值。

18.血气分析反映酸碱平衡呼吸性因素的重要指标是 A.BE D.PaCO2 B.PACO2 E.AB C.PaO2 [答案]D

[题解]PaCO2为动脉血CO2分压,是反应酸碱平衡呼吸性因素的重要指标; PACO2为肺泡

气CO2分压,血气分析不能直接测出,由于CO2通过呼吸膜弥散快,故PaCO2 =PACO2,测PaCO2可了解肺泡通气量的情况,如通气不足,PaCO2升高;如通气过度,PaCO2降低。

19.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含量的指标是 A.PaCO2 D.BB B.AB E.BE C.SB [答案]D

[题解]BB为缓冲碱,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它是反映代谢性 因素的指标,BB也可从BE计算出,BB= BE+48。 20.AB增加和AB>SB表明可能有

A.代谢性碱中毒 D.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答案]A

失衡,因为预测HCO3-=24+0.5ΔPaCO2±2.5=24+0.5(13-40)±2.5=(10.5±2.5)mmol/L,实测的HCO3-为11mmol/L,在预测值8~13 mmol/L范围内。

51.某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pH 7.40,PaCO2 67mmHg,HCO3- 40mmol/L,可诊断为

A.酸碱平衡基本正常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D

[题解]慢性肺心病患者的PaCO2 升高表明有呼吸性酸中毒;根据预测HCO3-=24+0.4ΔPaCO2±3=24+0.4(67-40)±3=31.8~37.8 mmol/L,实测HCO3-值为40 mmol/L,超出预测值代偿的最高值37.8 mmol/L,故还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52.某慢性肾衰竭患者剧烈呕吐,血气分析结果:pH 7.39,PaCO2 44mmHg,

HCO3- 26.2mmol/L,Na+ 142 mmol/L, Cl - 91.5 mmol/L,该患者属哪一种酸碱失衡? A.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答案]C

[题解]慢性肾衰患者有PO43-及SO42-潴留,AG=142-(91.5+26.2)=22.3mmol/L>16 mmol/L及ΔAG=22.3-12=10.3mmol/L,表明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但病人血气分析结果表明pH、PaCO2及HCO3-均在正常范围内,HCO3-值没有降低,PaCO2值也没有降低,反而高于平均值,表明HCO3-值在缓冲后还高于正常平均值,可以推测缓冲前HCO3-实际值,根据ΔAG↑= ΔHCO3-↓公式,计算缓冲前HCO3-值应为26.2+(22.3-12)=36.5 mmol/L,即代谢性酸中毒的同时也合并有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是呕吐,所以该患者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53.某肺心病患者经人工通气后,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分析结果: pH 7.47,PaCO2 28mmHg,HCO3- 20mmol/L, Na+ 140mmol/L, Cl- 98mmol/L, K+ 4.0 mmol/L,可诊断为 A.没有酸碱失衡

B.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D

[题解]肺心病患者人工通气后,PaCO2 为28mmHg(<33mmHg),pH为7.47,判断存在呼吸性碱中毒;AG=140-98-20=22 mmol/L (>16 mmol/L),ΔAG =22-12=10 mmol/L,判断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再应用预测公式计算,判断有无再合并其他酸碱失衡:预测HCO3-=24+0.5ΔPaCO2±2.5=(18±2.5)mmol/L,实测HCO3-=20+ΔAG=20+10=30 mmol/L,>20.5 mmol/L,表明还合并了代谢性碱中毒。结论:本病例属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三重酸碱失衡。

54.某肺心病患者伴水肿,用速尿利尿后,其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 7.34 , PaCO2 66mmHg,HCO3- 36mmol/L, Na+ 140 mmol/L, Cl- 75 mmol/L, 试分析属何种酸碱失衡?

A.单纯性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合并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题解]肺心病患者的PaCO2 为66mmHg(>46mmHg),pH为7.34,判断存在呼吸性酸中毒;AG=140-75-36=29 mmol/L (>16 mmol/L),(ΔAG =29-12=17 mmol/L),判断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再应用预测公式计算,判断有无合并其他酸碱失衡:预测HCO3-=24+0.4ΔPaCO2±3=34.4±3 mmol/L,实测HCO3-=36+ΔAG=36+17=53 mmol/L ,>37.3 mmol/L,表明还合并了代谢性碱中毒。结论:本病例属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三重酸碱失衡。 56.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变化是不存在的?

A.血[K+]↑ D.PaCO2↓ B.血[Cl–]↑ E.BE负值↑ C.AG↑ [答案]B

[题解]酮症酸中毒时,酮体堆积引起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血氯往往正常。 57.酮症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细胞内K+释出,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B.细胞内K+释出,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C.细胞外K+内移,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D.细胞外K+内移,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E.细胞外K+内移,肾近曲小管K+-Na+交换↓ [答案]B

[题解]酮症酸中毒时,H+进入细胞内,K+从细胞内释出;同样,肾近曲小管细胞内H+增多,故H+-Na+交换增加。 58.乳酸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肾内K+-Na+交换↓,细胞内H+释出 B.肾内K+-Na+交换↑,细胞内H+释出 C.肾内K+-Na+交换↓,细胞外H+内移 D.肾内K+-Na+交换↑,细胞外H+内移 E.肾内H+-Na+交换↓,细胞外H+内移 [答案]C

[题解]乳酸酸中毒时,血浆H+增多,H+移入细胞内,细胞内K+释出;同样,肾小管细 胞内K+释出,细胞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故K+-Na+交换减少。 59.缺钾性碱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细胞外K+内移,肾近曲小管K+-Na+交换↓ B.细胞外K+内移,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C.细胞外K+内移,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D.细胞内K+释出,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E.细胞内K+释出,肾近曲小管H+-Na+交换↓ [答案]D

[题解]缺钾性碱中毒时,细胞内K+释出,细胞外H+进入细胞,同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也呈酸中毒,肾脏泌H+增加,故H+-Na+交换增强。 60.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患者发生手足搐搦的机制是

A.血[K+]↓ D.血[Cl-]↑ B.血[Ca2+]↓ E.血[Mg2+]↑ C.血[Na+]↑

[答案]B

[题解]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时,PaCO2↓,pH↑而使血浆中游离钙减少,引起手足抽搐。 65.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酶活性的改变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 D.碳酸酐酶活性↓ B.谷氨酰胺酶活性↓ E.谷氨酸脱羧酶活性↑ C.生物氧化酶活性↑ [答案]E

[题解]酸中毒时,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导致γ-氨基丁酸堆 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66.应用速尿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K+向细胞内转移引起低血钾 D.血[Cl-]正常

B.远端肾单位K+-Na+交换↑,H+-Na+交换↑ E.用生理盐水治疗有效 C.醛固酮分泌↓ [答案]B

[题解]袢利尿剂如速尿可抑制髓袢升支Cl-和Na+重吸收,使远端肾单位流速加快,促 进远端尿液酸化,利尿后由于低血容量,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加,H+-Na+交换↑,K+-Na+交换↑,增加了H+和K+的排泌及HCO3-的重吸收,形成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 67.有关盐皮质激素过多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肾H+-ATP酶泵活性增强所致 D.血[Cl-]↓

B.K+向细胞内转移致低钾血症 E.用生理盐水治疗有效 C.尿pH↓ [答案]A

[题解]过多的盐皮质激素可通过刺激集合管泌氢细胞的H+-ATP酶泵,促进H+排泌,也 可通过保Na+排K+促进H+排泌和HCO3-的重吸收。

68.代谢性碱中毒时中枢抑制介质减少与下列哪些酶活性的变化有关? A.谷氨酸脱羧酶活性↑ D. 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 B.碳酸酐酶活性↑ E.谷氨酰胺酶活性↑ C.丙酮酸脱氢酶活性↓ [答案]D

[题解]脑内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可使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分解加强和生成减少。

69. 代谢性酸中毒时不会出现: (04护本、检验,难而无区别,0.146,0.171)

A. 高钾血症B. 呼吸深而快C. 骨骼脱钙D. 肾小管上皮细胞碳酸酐酶活性下降 E. 尿液一般呈酸性 [答案]D

[题解] 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碳酸酐酶活性增高。 70. 某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气分析测定:pH 7.30, PaCO2 31mmHg, HCO3- 18mmol/L,该病人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题解] 患者pH降低, HCO3-从肾脏丢失故为原发性降低, PaCO2 降低为代偿反应,故为代谢性酸中毒

71、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血钙浓度降低 B、血钾浓度升高 C、H+竞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D、H+抑制肌浆网释放Ca2+ E、H+抑制Ca2+内流

[答案]A

[题解] 酸中毒时血钙浓度不降低.

72. 剧烈呕吐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H+丢失 B、K+丢失 C、CI-丢失 D、Na+丢失 E、细胞外液丢失 [答案]D

[题解] 剧烈呕吐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与H+、K+、CI-、细胞外液丢失有关.

第五章 缺氧

一、A型题 1.缺氧的概念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血液氧含量过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答案]C

[题解]组织得不到充足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使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产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2.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答案]E

[题解]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但由于氧分压在8kPa(60mmHg)以上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近似水平线。在8kPa以下,曲线斜率较大,所以PaO2 降低至8kPa以下,才会使SaO2 及CaO2 显著减少,引起组织缺氧。 3.血液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E.血氧含量正常 C.血氧饱和度降低 [答案]A

[题解]此类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主要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容量降低,从而导致血氧含量减少。 8.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 D.血液温度升高 B.血液H+浓度升高 E.以上都不是 C.血液CO2分压升高 [答案]A

[题解]A、B、C、D四项变化均可导致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减弱.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机制为:2,3-DPG和脱氧血红蛋白结合,可稳定脱氧血红蛋白的空间构型,降低与O2 的亲和力;2,3-DPG是一种不能透出红细胞的有机酸,其浓度升高使红细胞内pH值下降,通过Bohr效应,而使红细胞结合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氧离曲线右移。 9.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O2的结合力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E.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 [答案]C

[题解]上述五项均系常用表示血氧变化的指标,但C项表示不完整,血氧分压是指溶解在血浆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取决于吸入气体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溶解氧量)/氧容量×100%,溶解量很小,实质上是血氧含量与氧容量的比值,故与血红蛋白量无关,SO2 主要取决于氧分压与PO2 之间呈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关系。

12.低张性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12.0 kPa (90mmHg) D.8.0 kPa (60mmHg) B.10.7 kPa (80mmHg) E.6.7 kPa (50mmHg) C.9.3 kPa (70mmHg) [答案]D

[题解]组织是否缺氧,在组织血流和利用氧均无异常的情况下,决定于动脉血的实际供氧水平,即动脉血氧含量。氧分压在8.0 kPa (60mmHg)以上时,氧离曲线近似水平,氧分压的升降对氧饱和度的影响很小,至氧分压低于8.0 kPa (60mmHg)时,曲线坡度才转向陡直,随着氧分压的进一步下降,氧饱和度显著降低,氧含量明显减少,而致组织缺氧。

13.下列关于低张性低氧血症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氧容量正常 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答案]C

[题解]低张性低氧血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有:①吸入气体中的氧分压过低;②外呼吸功能障碍;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氧变化特点为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低于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接近正常,当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时,动静脉氧差可减小。由于动脉血过低的氧分压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肺通气过度,排出二氧化碳过多,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14.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血氧容量20ml%,动脉血氧含量15ml%,动脉血氧分压6.7 kPa (50mmHg),动静脉氧差4ml%,其缺氧类型为

A.低张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E.混合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答案]A

[题解]正常成人血氧容量为20ml%(血红蛋白约150g/L,每克血红蛋白结合1.34~1.36ml氧),动脉血氧含约为19ml%,血氧饱和度为93%~98%,血氧分压为10.7~14.6KPa(80-110mmHg),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5ml%,故该患者血氧容量正常,而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按血氧饱和度为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值计算,为75%),动-静血氧含量差均下降,符合低张性缺氧的血氧变化。

15.大叶性肺炎患者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改变是(0.23,0.164,03临床) A.血氧容量下降 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B.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E.动静脉氧差增大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答案]B

[题解]低张性缺氧的血氧改变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降低,氧饱和度下降,静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也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偏低或接近正常,血氧容量一般正常。

16.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B.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 E.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答案]B

[题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通常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以呼吸道阻塞和气流通过支气管时发生障碍为基本特征的疾病。虽病因与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呼吸道阻塞导致肺泡通气不足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缺氧的始动因素是肺泡气的氧分压过低。

17.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D.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加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答案]D

[题解]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因血氧容量降低以致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对组织供氧减少而引起。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可正常,动静脉氧含量差可减少,但此与其他类型的缺氧无鉴别意义。

18.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项不适宜?(0.267,0.177,03临床)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吸入气中CO浓度为0.1%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难以恢复的损伤 D.呼吸加深变快,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答案]D

[题解]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碳氧血红蛋白(HbCO)血症形成。血红蛋白与CO结合后,不能再与O2 结合,而失去携氧的能力。对尚未形成HbCO的红细胞,CO还能抑制其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 解离速度减慢,释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CO与Hb的亲和力比O2 大210倍,故吸入气体中CO浓度为0.1%,血中Hb-CO已增至50%,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难逆性损伤。Hb-CO为樱桃红色,因此,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也显此色泽。由于CO中毒时,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外周化学感受器对CO又不敏感,所以不出现呼吸加深加快现象。 19.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

A.O2与脱氧(还原)Hb结合速率变慢 D.CO使RBC内2,3-DPG增多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E.以上都不是 C.HbCO无携O2能力 [答案]C

[题解]一氧化碳中毒时,血中HbCO大量形成,其不能携带O2是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此外,CO使RBC内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 解离速度减慢,亦加重组织缺氧。

20.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

A. 一氧化碳中毒 D.肠系膜血管痉挛 B. 亚硝酸盐中毒 E.肠道淤血水肿

C.氰化物中毒 [答案]B

[题解]亚硝酸盐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

OH)而丧失携氧能力,导致缺氧。此常因大量食用腌菜或变质残剩菜后,肠道细菌将其

中所含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故患者的皮肤、粘膜也显示类似发绀的颜色,而称为“肠源性发绀”。

21.某患者血氧检查为: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氧分压13.3 kPa (100mmHg),动-静脉氧差3.5ml%,患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A.慢性支气管炎 D.严重维生素B2缺乏 B.慢性贫血 E.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矽肺 [答案]B

[题解]按上述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计算,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可见该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正常,而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下降,动静脉氧差缩小,符合等张性低氧血症的血氧特点。

22.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答案]E

[题解]循环性缺氧是指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变慢而致的缺氧。由于毛细血管血流量少或血流缓慢,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中摄氧较多,因而静脉血氧含量低下,结果使动静脉氧含量差明显增大,这是其不同于其他各类型缺氧的血氧特征。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及氧饱和度均可正常。 23.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血氧容量降低 D.静脉血氧含量增加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加 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答案]D

[题解]组织性缺氧是由于组织细胞生物氧化障碍,利用氧的能力减弱所致。因此,它的突出特点是静脉血氧含量高于正常,而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及氧容量均可正常,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24.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

A.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D.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 B.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E.造成氧化磷酸化脱耦联

C.增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 [答案]A

[题解]氰化物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CN-与氧化型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为还原型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以致呼吸链中断,生物氧化过程产生障碍,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 25.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下降? A.脑血栓形成 D.肺栓塞

B.冠状动脉痉挛 E.食管静脉曲张 C.肾小动脉硬化 [答案]D

[题解]脑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和肾小动脉硬化分别因脑、心、肾的血液灌注量减少,食管静脉曲张则因食管的血液回流受阻,都导致局部的循环性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一般是正常的。但肺栓塞时,由于肺动脉主干或其大分支或多数分支的栓塞,及由此而引起反射性全肺小动脉痉挛,严重地阻碍了肺部血液循环,同时使肺动脉压力急剧增高,

右心室后负荷异常过重,可发生急性右室扩大和右心衰竭,因而肺的气体交换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含量明显下降。

26.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D.氰化物中毒 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E.亚硝酸盐中毒 C.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A

[题解]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引起循环性缺氧,其血氧特点是动脉血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故动静脉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而上述其余原因所致的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均减小。

28.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D.氰化钠中毒 B.呼吸衰竭 E.慢性贫血 C.失血性休克 [答案]D

[题解]从血氧检查结果来看,血氧容量正常与慢性贫血不符;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则与呼吸衰竭不符;静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高于正常,不可能发生于失血性休克和心力衰竭,而仅能发生于组织性缺氧,因此,只有氰化钠中毒才可呈现上述氧改变。 30.造成组织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细胞组织与血液之间氧分压梯度变小 [答案]E

[题解]产生组织缺氧的机制均是由毛细血管中平均氧分压与组织细胞氧分压之差亦小,即毛细血管床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梯度变小。细胞内氧分压正常为0.8~5.33 kPa(1kPa=7.5mmHg),常用静脉血氧分压(正常5.33 kPa),反映内呼吸情况。 32.低张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静脉氧分压降低 D.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B.静脉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E.血氧容量降低 C.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降低 [答案]C

[题解]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与组织细胞氧分压差,决定氧弥散入细胞被细胞利用的过程。低张性缺氧主要是由于氧分压降低导致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降低;血液性缺氧主要由于血氧容量降低导致血氧含量减少;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是由于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的血量减少,使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量减少,上述各类型缺氧均可使毛细血管中平均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梯度变小,造成细胞缺氧。 33.血液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D.静脉血氧含量增高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细胞内呼吸障碍 C.血氧容量降低 [答案]C

[题解]见32题题解。

34.循环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D.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P50 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 [答案]B

[题解]见32题题解。

35.组织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毛细血管血液量减少 B.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C.组织利用氧障碍 [答案]C

[题解]组织性缺氧,是由于内呼吸障碍,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故静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较高,使血液与组织之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 38.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D.脑血流量增加 B.心肌收缩性增强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C.肺通气量增加 [答案]C

[题解]上述5项均是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运动增强,从而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分压也随之升高。 39.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B.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E.以上都不是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答案]B

[题解]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刺激颈、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所致,其中主要是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高原居民、肺气肿和肺心病等伴有慢性低张性缺氧者均可有颈动脉体明显增加、I 型球细胞(主细胞)增多。

40.肺通气量增加是下述哪种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A.血液性缺氧 D.急性低张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E.长期、慢性低张性缺氧 C.单纯性循环性缺氧 [答案]D

[题解]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单纯性循环性缺氧(不累及肺循环时)因PaO2 不低,故呼吸一般不增强。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与PaO 2降低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有关,长期、慢性低张性缺氧,可使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使肺通气反应减弱。

41.急性缺氧引起下列的血管效应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答案]D

[题解]急性缺氧对各器官血管的影响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缺氧时一方面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另一方面局部组织因缺氧产生的乳酸、腺苷等代谢产物使血管扩张,两

种作用的结果决定器官的血管是收缩或是扩张。急性缺氧时血管扩张占优势及血流量增加的有心、脑血管,而肺、腹腔内脏、皮肤、四肢的血管均收缩,血流量减少。 45.最易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是

A.高血压性心脏病 D.高热

B.亚硝酸盐中毒 E.慢性阻塞性肺病 C.慢性贫血 [答案]E

[题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通气和换气障碍进行性加重,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状态持续存在。一方面由于:①交感神经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作用于肺血管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反应;②体液因素作用:肺组织内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释放组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③直接对血管平滑肌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钙离子、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多,内流增加,导致肌细胞兴奋性与收缩性增高,均使肺血管发生痉挛收缩;另一方面,慢性缺氧引起肺血管平滑肌肥大,管壁中层增厚,肺循环阻力持续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此外,高碳酸血症增加肺血管对缺氧的敏感性,反复发作的炎症促使肺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也是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加重的因素。

46.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D.肺小静脉淤血 B.肺小动脉收缩 E.肺血流量增加 C.左心功能不全 [答案]B

[题解]急性缺氧时,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有:①交感神经作用:缺氧使交感神经作用于肺血管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②体液因素作用:缺氧可促使肺组织内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收缩;③缺氧直接对血管平滑肌作用:缺氧时平滑肌细胞钾通道关闭,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 47.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刺激肾脏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与释放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答案]D

[题解]低氧能刺激肾脏近球小体的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SF) 的形成和释放。ESF作用于骨髓,促使原始血细胞加速发育成熟,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和骨髓内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的释放,从而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增加。

48.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0.361,0.332,03临床) A.呼吸功能不全 D.静脉血掺杂 B.组织用氧障碍 E.窒息 C.心力衰竭 [答案]B

[题解]组织用氧障碍时,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高于正常,脱氧血红蛋白低于正常,难以达到发绀的阈值,故一般不出现发绀的现象。 49.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B.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便可发生发绀

A.促进Gs与受体结合 B.刺激Gs生成

C.增加Gs的GTP酶活性 D.抑制Gs的GTP酶活性 E.抑制Gi与受体结合 [答案] D

[题解] 霍乱毒素抑制了GTP酶活性,使Gsα处于持续激活状态。 21.垂体腺瘤引起肢端肥大症的信号转导异常是 A.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过多 B.生长抑素分泌减少

C.编码Gs的基因突变使Gs持续激活 D.编码Gi的基因突变使Gi作用减弱 E.外周组织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增高 [答案] C

[题解] 编码Gsα基因发生点突变,抑制了GTP酶活性,使Gsα处于持续激活状态,AC活性升高,cAMP含量增加,使分泌的GH细胞加速生长和功能活跃,分泌大量GH,刺激骨骼过度生长,在成人引起肢端肥大症,在儿童引起巨人症。 22.重症肌无力属于:(0.262,0.183,03临床) A.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B.遗传性性受体病 C. 继发性受体异常 D. G蛋白异常病

E. 转录因子异常性疾病 [答案] A

[题解]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存在抗乙酰胆碱(n-Ach)受体的抗体,通过干扰Ach与其受体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不能与运动终板上n-Ach受体结合,干扰兴奋由神

经传递到肌肉而影响肌肉收缩第八章 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A型题

1.细胞凋亡的概念是

A.由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细胞渐进、缓慢的病变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B.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C.由体内外因素诱导的一种生理性、主动的细胞死亡方式

D.由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细胞急性、严重的改变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E.由体内外因素诱导的一种病理性、被动的细胞死亡方式

[答案] B

[题解] 细胞凋亡是指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有关细胞凋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确保机体正常发育 D.保证机体正常生长 B.维持内环境稳定 E.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 C.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 C

[题解] 细胞凋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包括:①确保机体正常发育、生长;②维持内环境稳定;③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并不包括促进生物进化。 3.有关细胞凋亡的特征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较弱刺激触发,可见于生理或病理情况 B.DNA片段化,电泳时呈“梯”状条带 C.溶酶体相对完整,局部无炎症反应 D.主动过程,耗能,无需新蛋白合成 E.胞膜皱缩内陷,分割胞浆成凋亡小体 [答案] D

[题解] 细胞凋亡不仅是一个主动过程,需要耗能,而且还需要有新蛋白质合成。 5.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是

A. Bcl-2 D.c-myc B. Fas E.Bcl-XL C. 突变型p53

[答案] B

[题解] Bcl-2、突变型p53和Bcl-XL都是抑制凋亡基因,而c-myc是双向调节基因,只有Fas基因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

6.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是(0.377,0.392,03临床) A. Fas D.Bcl-2 B.野生型p53 E.Bcl-Xs C.c-myc [答案] D

[题解] Fas、野生型p53和Bcl-Xs是抑制凋亡基因,而c-myc是双向调节基因,只有Bcl-2是抑制凋亡基因。

10.细胞凋亡时发生的变化下列哪一项出现最早?

A. 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 D.核酸内切酶激活 B. 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 E.核转录因子激活 C. 凋亡蛋白酶激活

[答案] B

[题解] 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随后才引起凋亡蛋白酶激活、核酸内切酶激活以及核转录因子激活。 11.细胞凋亡的双向调节基因是

A.野生型p53 D.Bcl-2 B.Fas E.Bax C.c-myc

[答案] C

[题解] 野生型p53、F as和Bax是促进凋亡基因,Bcl-2是抑制凋亡基因,而c-myc才是细胞凋亡的双向调节基因。 13.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是

A. 核转录因子和核酸内切酶 D.凋亡蛋白酶和谷氨酰胺转移酶 B. 核酸内切酶和需钙蛋白酶 E.核酸内切酶和凋亡蛋白酶 C. 核转录因子和凋亡蛋白酶

[答案] E

[题解] 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是核酸内切酶和凋亡蛋白酶。 15.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

A. 原发性高血压 D.风湿性心脏病

B. 病毒性心肌炎 E.高血压性心脏病 C. 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 C

[题解] 动脉粥样硬化既有内皮细胞凋亡过度,又有平滑肌细胞凋亡不足,因此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其它几种疾病与细胞凋亡关系不大。 16.与细胞凋亡不相关的疾病是

A.帕金森病 D.自身免疫性疾病 B.艾滋病 E.呼吸衰竭 C.心力衰竭

[答案] E

[题解] 帕金森病、艾滋病和心力衰竭是细胞凋亡过度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细胞凋亡不足性疾病,而呼吸衰竭与细胞凋亡关系不大。 19.凋亡蛋白酶对底物的酶切部位是

A. 天冬氨酸 D.异亮氨酸

B.谷氨酰胺 E.丝氨酸 C.半胱氨酸 [答案] A

[题解] 凋亡蛋白酶是一组对底物天冬氨酸部位有特异水解作用,此部位是凋亡蛋白酶的酶切部位。

20.放射线引起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是

A. 引起细胞膜死亡受体结构和功能改变 D.引起核内DNA损害

B. 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变 E.引起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交联 C. 引起胞浆蛋白损害

[答案] D

[题解] 放射线引起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是引起核内DNA损害。 22.艾滋病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D.CD4+/CD8+细胞 B.CD4+细胞 E.巨噬细胞 C.CD8+细胞

[答案] B

[题解] 艾滋病的关键发病机制是HIV感染的CD4+淋巴细胞被选择性凋亡、破坏,导致CD4+淋巴细胞数显著减少,造成严重免疫功能缺陷。 24.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神经元发生细胞性水肿 D.抗氧化剂治疗无效

B. 神经元内?-淀粉样蛋白沉积 E.钙拮抗剂治疗无效 C. 胆碱能神经元异常增多

[答案] B

[题解]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皮质广泛萎缩,脑实质有大量的?-淀粉样蛋白沉积。 26. 关于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0.335,0.367,03临床) A、细胞凋亡是一个被动过程,细胞坏死则是一个主动过程

B、细胞凋亡时,DNA片段化,电泳呈“梯”状条带;细胞坏死时,DNA弥散性降解,电泳呈均一片状

C、细胞凋亡时,胞膜与细胞器相对完整;细胞坏死时,细胞结构全部溶解 D、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的合成,细胞坏死过程中无新蛋白合成 E、细胞凋亡时局部无炎症反应,细胞坏死时局部有炎症反应 [答案] A

[题解]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过程,细胞坏死则是一个被动过程。

27.细胞凋亡不足参入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生?(0.272,0.309,03临床)

A、心肌缺血 B、肿瘤 C、阿尔茨海默病 D、缺血-再灌注损伤 E、艾滋病

[答案] B

[题解] 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不足有关

28.从基因水平看,细胞增殖异常实际上是 ( )

A.癌基因表达过度 B.抑癌基因表达受抑 C.细胞增殖基因的调控异常

D.凋亡基因表达受抑 E.与分化有关的基因表达异常 [答案] C

29.细胞增殖周期的顺序依次是 ( )

A.G1→M→G2→S B.G1→S→G2→M C.M→G1→G2→S D.S→G1→M→G2 E.G1→G2→M→S [答案] B

30.CDK的中文全称是 ( )

A.周期素 B.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C.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 D.泛素 E.细胞因子 [答案] B

31.与细胞周期驱动力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cyclin B.CDK C.CDI D.checkpoint E.以上都无关 [答案] D

32.肿瘤细胞恶性增殖主要是细胞内下列哪项因素增高所致 ( )

A.cyclin B.CDI C.CDK D.泛素 E.P53 [答案] C

33.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是 ( )

A.P53 B.Myc C.P16 D.RB E.Ras [答案] D

第九章 应 激 一、A型题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 03临\\麻\\影\\口:区分度太低0.105)

A.特异性全身反应 D.病理性反应 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E.生理性反应 C.代偿性反应

[答案]B

[题解]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各种不同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是

A.几乎相同的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B.几乎相同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C.决定于应激原的特异性反应

D.完全相同的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E.完全相同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答案]B

[题解]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不管刺激因素的性质如何,这一反应大致相似。

3.下列变化哪项为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A.心率减慢 D.促进糖原合成

B.腹腔内脏血管扩张 E.血液重新分布 C.支气管收缩,口径变小

[答案]E

[题解]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加强,血液重新分布,支气管扩张,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等,为儿茶酚胺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6.应激时下列哪一种激素分泌减少?

A.抗利尿激素 D.催乳素

B.胰岛素 E.内啡肽 C.胰高血糖素 [答案]B

[题解]应激时,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血胰岛素含量偏低。一般除胰岛素外,其他内分泌激素在应激时分泌都增多。 7.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

A.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的抵抗和适应反应 B.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的快速动员期

C.劣性应激原作用后,出现一个动态的适应防御的连续过程 D.有害刺激使机体的自稳态破坏

E.应激的负反馈,表现为全身适应性反应

[答案]C

[题解]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劣性应激原作用后,出现一个动态的适应防御的连续过程。

8.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 D.醛固酮 B.胰岛素 E.糖皮质激素 C.肾上腺素 [答案]E

[题解]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 9.下列哪一项为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的特点? A.炎症、免疫反应减弱 B.糖皮质激素起主要作用 C.持续时间长

D.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和亲和力下降

E.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均增多,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 [答案]E

[题解]此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

10.下列哪一项为全身适应综合征抵抗期的特点?

A.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 D.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

B. 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儿茶酚胺 E.胸腺增生,淋巴结肿大 C.以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 [答案]A

[题解]此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的一些警告反应将逐步消退,表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 11.应激时机体最突出的反应是

A. 神经-内分泌反应 D.免疫反应 B. 热休克反应 E.炎症反应 C. 急性期反应

[答案]A

[题解]应激时最突出的反应是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表现为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

15.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具有下列哪一项功能? A.抗出血 D.抑制蛋白酶作用

B.修复受损蛋白质 E.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抗感染 [答案]B

[题解]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下列功能:抑制蛋白酶;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抗感染、抗损伤、抗出血;结合、运输功能。而热休克蛋白具有修复受损蛋白质的功能。 16.全身适应综合征抵抗期的基本变化是

A.糖皮质激素释放增加 D.炎症反应增强 B.淋巴结肿大 E.代谢率降低 C.防御储备能力增强 [答案]A

[题解]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此时,胸腺、淋巴结萎缩,炎症、免疫反应减弱,机体的代谢率升高,防御储备能力被消耗。

19.下列关于热休克蛋白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 属非分泌型蛋白质

B. 最初从经受热应激的果蝇唾液腺中发现 C. 大多数是结构蛋白

D. 广泛存在从原核到真核细胞的多种生物体

E. 基本结构为C端的一个ATP酶结构域和N端的一个基质识别结构域 [答案]E

[题解]热休克蛋白基本结构为N端的一个ATP酶结构域和C端的一个基质识别结构域。

20.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下列哪一种细胞合成? A.肥大细胞 D.成纤维细胞 B.肝细胞 E.内皮细胞 C.单核吞噬细胞 [答案]B

[题解]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来源于肝细胞,少数来自单核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23.下列哪一种疾病不属于应激相关疾病? A.原发性高血压 D.白化病

B.支气管哮喘 E.溃疡性结肠炎 C.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D

[题解]应激相关疾病指应激在其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和诱因。白化病不属于应激相关疾病。

25.应激时,下列叙述哪一项是对的?

A.白蛋白增多 B.补体水平降低 C.C-反应蛋白减少 D.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能抑制免疫功能

E.儿茶酚胺的分泌能增强免疫功能 [答案]D

[题解]应激时白蛋白减少,补体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增多,而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对免疫功能显示抑制效应。

26.在冠脉已有病变的基础上,心理应激常诱发 A.肝性脑病 D.停经

B.致死性心律失常 E.自身免疫性疾病 C.变态反应 [答案]B

[题解]心理应激常诱发心律失常,已有广泛的临床和实验证据。 27.情绪心理应激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主要机制是

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D.使心肌发生向心性肥大

B.血胆固醇升高,血液粘度增高 E.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C.肾血管收缩,水钠潴留 [答案]A

[题解]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激活是应激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关键性机制,不但参与升高血压,而且还可引起代谢的改变,使血胆固醇升高,还可使平滑肌细胞对升压因素更敏感。

28.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基本变化为

A.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D.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E.心室纤颤的阈值升高 C.总外周阻力增加 [答案]A

[题解]心血管系统在应激时的基本变化为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增多,总外周阻力视应激的具体情况不同;冠状动脉血流量通常是增加的,心室纤颤的阈值降低。

29.应激时消化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A.胃肠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D.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 B.胃粘液蛋白分泌增加 E.胃穿孔 C.胃酸分泌减少 [答案]D

[题解]应激时消化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 31.应激性溃疡粘膜内pH的下降程度主要取决于 A. H+向粘膜反向弥散的量 B. 粘膜血流量

C. H+向粘膜反向弥散的量与粘膜血流量的比值 D. 胃粘膜屏障被破坏程度 E. 儿茶酚胺在血中的浓度 [答案]C

[题解]应激性溃疡粘膜内pH的下降程度主要取决H+向粘膜反向弥散的量与粘膜血流量的比值。

32.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

A. 胃粘膜缺血 D.胆汁逆流

B. 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E.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 C. 酸中毒 [答案]A

[题解]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胃粘膜缺血,其粘膜的缺血程度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33.应激时,下列哪一种内分泌腺的变化最为明显? A.甲状腺 D.肾上腺 B.甲状旁腺 E.性腺 C.胰腺 [答案]D

[题解]应激时,肾上腺的变化最为明显。以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多。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A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引起的损伤 D.缺血后恢复血流损伤加重 B.在灌注后引起的损伤 E.以上都不是 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后果

[答案] D

[题解] 缺血后再灌注以恢复血流,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A.输血输液后 D.冠脉搭桥后 B.溶栓疗法后 E.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

[答案] A

[题解] 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在先缺血后灌注的情况,输血输液前可有缺血或不缺血情况,而其余4种均有先缺血后再灌注的情况,因此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3.下列哪一种因素不会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A.缺血时间的长短 D.组织的营养状态 B.组织侧枝循环有无 E.电解质浓度 C.对氧需求的高低

[答案] D

[题解] 缺血时间长短、侧枝循环有无、对氧需求高低和电解质浓度均能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组织的营养状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无明显相关。 4.下列哪一种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

A.钙超载 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B.自由基作用 E.无复流现象 C.白细胞作用

[答案] B

[题解] 上述5种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但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为自由基作用,因自由基可促进钙超载,胞浆内游离钙增加又可加速自由基的产生,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又可作为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重要来源。 9.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

A.镁依赖性蛋白酶 D.钼依赖性蛋白酶 B.锌依赖性蛋白酶 E.铜依赖性蛋白酶 C.钙依赖性蛋白酶

[答案] C

[题解] 黄嘌呤氧化酶的前身是黄嘌呤脱氢酶,正常时90%以黄嘌呤脱氢酶形式存在,只有10%以黄嘌呤氧化酶形式存在,缺血时ATP减少,膜泵失灵,钙进入细胞内激活钙依赖性蛋白酶,使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 12、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不见于:( 03临\\麻\\影\\口:0.356,0.262)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加 B、儿茶酚胺的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答案] C

[题解] 缺血-再灌注时血管内皮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XO)形成增多,XO催化次黄嘌呤分解成尿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

14.再灌注使细胞内钙超载发生的直接机制是

A.H+-Ca2+交换加强 D.Mg2+-Ca2+交换加强 B.Na+-Ca2+交换加强 E.P3+-Ca2+交换加强 C.K+-Ca2+交换加强

[答案] B

[题解] 缺血时,细胞内H+增多,在再灌注时形成细胞内外pH梯度差,激活H+-Na+交换,使细胞内Na+增加。再灌注恢复了细胞能量供应和pH值,促进Na+-Ca2+交换,此为造成细胞内钙超载的直接离子交换机制。 15.再灌注时发生钙超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细胞膜通透性减少 D.线粒体功能加强 B.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膜分离 E.再灌注液内钙浓度过低 C.钙泵功能加强

[答案] B

[题解] 引起钙超载的主要机制是在无钙再灌注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和糖被膜的分离,细胞膜通透性升高,钙泵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再灌注时钙的大量内流。 16.下列哪一项与细胞内钙超载发生无关?

A.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膜分离 D.钙泵功能障碍

B.Na+-Ca2+交换加强 E.线粒体功能障碍 C.儿茶酚胺减少

[答案] C

[题解] 细胞内钙超载发生关系与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膜分离、Na+-Ca2+交换加强、线粒体和钙泵功能障碍有关,而与儿茶酚胺减少无关。 17.在钙超载引起的再灌注损伤中下列哪一项不产生

A.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D.产生线粒体功能障碍 B.促进膜磷脂水解 E.引起内质网破坏 C.激活钙依赖性蛋白酶

[答案] E

[题解] 细胞内钙超载能激活钙依赖性蛋白酶而促进氧自由基生成;激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水解;产生线粒体功能障碍使ATP生成减少,未见引起内质网破坏。 19.不参与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

A.堵塞毛细血管 D.释放溶酶体酶 B.增加血管通透性 E.细胞内钾过荷 C.产生氧自由基

[答案] E

[题解] 白细胞可嵌顿、堵塞毛细血管而致无复流现象产生,白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而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产生氧自由基和释放溶酶体酶而损伤组织。而细胞内只有钠过荷和钙过荷,不可能有钾过荷。

20.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见于( 03临床,0.188,0.364)

A.心脏 D.脑

B.肾脏 E.各种组织器官 C.肠 [答案]E

[题解]在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都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21.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

A.脑 D.肾脏 B.心脏 E.肠 C.肺

[答案] B

[题解] 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心脏,因临床上常对心脏病病人作冠状动脉搭桥,对心肌梗死病人施行溶栓疗法,以及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故常有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

第八章 休克

一、多选题A型题

1.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

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

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 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答案] E

[题解] 休克的本质不是交感衰竭导致血管麻痹而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过敏性休克属

A.Ⅰ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E.混合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答案] A

[题解] 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这种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3.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 D.严重心律紊乱 B.急性心肌炎 E.充血性心力衰竭 C.心脏压塞

[答案] E

[题解] 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严重心律紊乱都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引起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引起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呈慢性心衰改变,早期心输出量下降不明显,一般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4.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 A.15% D.40% B.20% E.50%

C.30% [答案] B.

[题解]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量丢失的速度和丢失量,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10%时,机体可以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若快速失血量超过总血量20%以上,即可引起休克,超过总血量的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5.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

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

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 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答案] B

[题解] 失血性休克早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呈兴奋,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下降是与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9.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

A.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

[答案] C

[题解] 正常生理情况下,全身血管收缩性物质浓度很少变化,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特别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主要由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0.314,0.394,03临床) A. 微动脉 D.动静脉吻合支 B.后微动脉 E.微静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答案] D

[题解] 在休克的早期,全身的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毛细血管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11.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D.改变不明显 B.先抑制后兴奋 E.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答案] A

[题解] 在休克各个时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都处于强烈兴奋状态。

1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0.262,0.297,03临床)

A.血管紧张素Ⅱ↑ D.MDF↑ B.加压素↑ E.TXA2↑ C.儿茶酚胺↑

[答案] C

[题解] 出现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已证明休克时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1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答案] D

[题解] 在休克的早期全身小血管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变小,其中主要是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组成)增加显著,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微循环内血流明显减慢,毛细血管内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14.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下列哪一项变化不存在? A.微动脉收缩 D.微静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E.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答案] E

[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都收缩,但在动-静脉吻合支上β受体分布密度较大,缺血性缺氧期动-静脉短路是开放的。 15、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E.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 C

[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只要血压不过于降低,心、脑血液灌流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保证了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机制主要是

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 D.血液稀释疗法 B.肝脾储血库收缩 E.血液重新分配 C.组织液返流入血

[答案] C

[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了“自体输液”作用,这是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导致血细胞压积降低的主要机制。 17.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严重收缩可见于

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 D.血液淤滞发生DIC B.缺血性缺氧期 E.重要器官衰竭期 C.淤血性缺氧期

[答案] B

[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可持续收缩,淤血性缺氧期和休克难治期由于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以及内毒素等物质的作用均导致血管扩张。 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毛细血管容量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答案] B

[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20.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

A.脸色苍白 D.尿量减少 B.四肢冰凉 E.神志昏迷 C.脉搏细速

[答案] E

[题解] 休克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病人神志一般是清楚的。 2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答案] C

[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血管运动减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端由于血流减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以及微血流流态的改变等原因引起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出现组织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毛细血管容量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答案] D

[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容量增加,微循环出现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4.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需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答案] D

[题解] 正确的输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应考虑到淤滞在微循环内的血量,采取充分扩容的方法;要正确的估计补液的总量,量需而入;通过动态观察静脉的充盈程度、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来指导输液。 25.休克时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的规律是

A.先正常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B.先正常后升高 E.先降低后正常 C.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 D

[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组织液返流入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降低;休克淤血性缺氧期血浆外渗到组织间液,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 26.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D.不灌不流 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答案] D

[题解] 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微循环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微循环出现不灌不流。

27.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 A.DIC期 D.休克难治期

B.淤血性缺氧期 E.缺血性缺氧期 C.器官功能衰竭期 [答案] D

[题解] 休克发展到难治期,即发生DIC或重要的器官功能衰竭时,临床上治疗十分困难,通常称此期为“不可逆”性休克期。A C为部分正确,D为最佳答案。 28.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心肌供血量减少 D.MDF的作用 B.酸中毒、高钾血症 E.心脏前负荷增加 C.心肌内的DIC使心肌受损

[答案] E

[题解] 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除了与上述ABCD有关外,还与细菌毒素抑制心功能有关。心脏的前负荷增加,可使心肌初长度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29.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 A. 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 D.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

B.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 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 C. 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 [答案] C

[题解] 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收缩痉挛,又刺激β-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了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通道,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

31.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 代谢性碱中毒 D.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C.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 D

[题解] 休克时因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流和细胞缺氧,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形成高乳酸血症,产生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3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E.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答案] A

[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由于肾灌流不足,可发生急性肾衰,但恢复血流灌注后,肾功能立刻恢复,应为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如果休克时间较长,进入淤血性缺氧期后,因肾持续缺血发生了肾小管坏死,才发展成为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34.休克肺时最初出现的酸碱失衡类型是

A.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B. 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答案] E

[题解] 休克肺时,最初由于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38.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 高度抑制 D.高度兴奋 B. 衰竭 E.变化不明显 C. 兴奋 [答案] D

[题解] 该期由于微循环淤滞,回心血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形成恶性循环。 3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

A. 代偿期 D.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B. 失代偿期 E.难治期 C. 可逆性失代偿期 [答案] C

[题解] 该期属于失代偿期,但仍然可以治疗和逆转。针对微循环淤滞,临床采用纠酸、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疏通微循环等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40.休克难治期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 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 D.严重的酸中毒

B.血液粘滞浓缩 E.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 C.血液高凝 [答案] A

[题解] B C D E 均是DIC形成的条件和原因,而儿茶酚胺过高与DIC形成无直接的关系。

41.休克肺的主要发病环节是:(0.241,0.153,03临床)

A、肺内DIC形成 B、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答案] D

[题解] 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是休克肺的主要发病环节。

第十一章 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多选题A型题

2.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感染性病因中,主要的感染部位是 A.肺部 D.肾脏

B.胸腔 E.心包腔 C.腹腔 [答案] C

[题解] 腹腔内感染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主要原因。

3.老年人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下列哪种感染作为最常见的原发病因? A.腹腔内感染 D.肺部感染 B.泌尿系感染 E.皮肤感染 C.脑膜炎 [答案] D

[题解] 老年人中,以肺部感染作为MODS的原发病因者最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li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