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4-27 15: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王道俊教育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笔记
绪论
教育基本理论包括: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 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 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
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① 捷克 教育学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 德国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
① 1861年 英 斯宾塞《教育论》 著名实证主义者 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 “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 19C末20C初 美国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 一条线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④ 苏联 凯洛夫 《教育学》⑤ 中国 新民主主义时期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C50y)
① 1956 美国 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他的分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 ② 1963 美 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
③ 苏联 赞可夫 《教育与发展》 ④ 苏联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 5.信息论基本方法6.系统论的基
本方法 7. 控制论基本方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02,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05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问答: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1.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1.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0
5\\335)
2. 教育措施:它包括教育的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 ①从奴隶社会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学在宫府”—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与权力被宫府把持,文化典籍被宫府把持 ③“六艺”—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④ 奴隶社会教育的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 ⑤轻视体力劳动 ⑥欧洲奴隶社会中的斯巴达体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
欧洲奴隶社会中的雅典教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2.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我国:①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 ②“唐朝学制”--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此外地方设州学、府学、县学 ③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④内容—“四书”“五经”也包括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 ⑥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 ⑦选士制度和科举制
欧洲封建教育:①两种类型: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②欧洲中世纪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③骑士教育的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④行会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的市民教育开始
(3)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形态的统称)
教育的含义:A.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B.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4)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不同点: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而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 ②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阶级性;现代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人才,现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还担负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 ④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现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增多 ⑤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 ⑥古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后单一;现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样、先进、现代化。 ⑦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样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相同点: 无论古代学校教育还是现代学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
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广义的教育目的);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目的性,社会性,永恒性(5性)。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 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00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03, 简述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04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 身体方面的发展:是指机体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面 心理的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 二者关系:二者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 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时间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人的遗传素质的 发展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 问:为什么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答:①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这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为、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②遗传素质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因)
1、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不以培养人为目的) 2、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 但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并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并改造自己。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的思想和才能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外因,无论提供什么条件,都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因)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问: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告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①教育是以教育人为目的的活动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3、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们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4、 但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2.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点意义上来说,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的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问题:1、教育要如何才能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哪些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有影响?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A、身体的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到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进行的 B、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C、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四、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教育结构03/05 (简答)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04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①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办教育与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② 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③ 第三,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
④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 首先,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A、科学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知识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B、通过教育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尤其以高等教育最为显著。把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出现了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问题:为什么出现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 答:1.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①②③) 2. 教育具有周期性,必须提前培养。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般性了解基本观点)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
①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总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阶级”“超政治”。
2、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伟大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总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任何一
个社会的教育都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去培养人才的。而教育也正是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和宣传某种思想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P69-P70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 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个性,这一转化过程是不同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的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同样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3、 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上述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①教育的思想、内容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滞后性)。②预见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旧政治制度下,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4、 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①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②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③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④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总结背诵)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七个方面的改革)
1、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知道思想。其中“面向现代化”是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改革不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 作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其依据和方法有:①要根据人口调查和预测 ②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④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 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发展教育的关键在对教育进行合理的投资。A广义上,教育投资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 B.狭义上,教育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总支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它通常包括教育经费和教育基础建设投资两部分.
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有:①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②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国外的经验 ③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④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 调整教育结构。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 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④改革以往的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办学。
7、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有效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先说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已考真题: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99\\02\\04
(简答题)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00, 简述教育目的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03,
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05,
(论述题) 阐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05(335)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1、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①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潜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3、 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设施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四点P100)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定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3、 个人本位论:1.主张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对其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4、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
会的效益来衡量。
问题1:如何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进行评价? 答: ①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歧是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 ②个人本位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而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智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但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发展价值,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否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前进方向的一致性是不可取的。 ③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为社会作贡献是有道理的,但却忽视了个人发展,在反对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个人发展的完善,全盘否定个人价值,个人对教育目的决定不具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是以国家、社会的意义抹煞了人的个性。 ④两者都有片面、错误之处,也都有合理的因素,应具体分析,批判地吸取合理的东西。 问题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的,互为因果的。因此,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而不是截然对立的。: A.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这种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B.教育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C.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判断标准) 2.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的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P105)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走向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讲,还是从手段上讲,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 深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基本精神包括: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①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③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 要求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定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 3. 具有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问题:“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的关系(①②③):
我们说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排斥。
① 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② 所谓“独立个体”,说的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
③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其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其是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标准) 其特点是: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
地位与作用: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2.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体育:是授与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政治性质,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简答) 答法一:①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主张平均发展。 ②它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指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而言,学生是有个性差别的,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③对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应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答法二:①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缺陷是合理的,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 ②全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与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④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3.两个错误倾向: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表现:1.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2.把精力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放松或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 3.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取消体育德育,只抓智育 4.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面
原因:A.社会根源: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B.教育内部问题:①劳动人事制度堵塞学生就业的出入,社会的不正之风 ②传统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学而优则仕”③社会主义建设给人们展示了各展其能的美好前景
(2)流生增长倾向:原因:①读书无用论 ②教育质量低下 ③上学费用高
从社会原因来看,流生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在现阶段,我国教育主
要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唯有读书高”观念和“读书无用”论之所以还有市场,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 问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1.教育目的相近(待查证)2.教育价值取向相同
不同点:A.应试教育:1.趋向于社会本位论2.知识和技能框架 3.注重学科成绩上的发展
B.素质教育:1.倾向于个人的需要 2.强调人的全面需要而不只是知识技能
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完成教育目的过程中形成原因 5.从应试的(?)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否认社会对人的制约)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制度04,义务教育04
(简答题)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99, 简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及任务01,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看法05,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样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二、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
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里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五大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的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如,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适应小学的教学,使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算等初步的知识技能,遵循这一年龄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和完成这一过度。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人的早熟 2.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义务教育的时间水平有了提高,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术教育可直接为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如果过早实现专业化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教育水平下降,使其缺乏坚实基础,既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又缺乏适应工种变化的能力,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原因:由于科学水平的飞跃进步,一方面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理想的“知识型”劳动力,已无法胜任现代科技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一批高科技人才不断开辟的科学研究领域,经济发展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层次增多 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科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科技知识的活力。中国应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等,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 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1904年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考试,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 1922年 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特点:①旧中国学制带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特点②即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留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③即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 ④即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吸收“声光化电”,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 2.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 学制优越性的表现:1.明确地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工农服务的方针。 2.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3.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的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
② 新学制的内容(P144):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不含终身教育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1985年开始)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
地位作用: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第六章 课程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课程00/0,教学大纲99,形式化教育05,学科04
(简答题)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什么?99/02,简述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03, 简评活动课程论05, 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区别和联系(335), (论述题)试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04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1.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有狭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所学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2、 课程与教材、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科——根据教学目的所划分的教学内容和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相同; 教材——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上所有内容
3、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
化发展水平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课程论则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
1、 学科课程论(传统派):德国赫尔巴特
① 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② 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C、强调军连的价值
③ 评价: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不足之处。 2、 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派):
① 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叫做“活动课程” ② 特点:A、重视儿童兴趣与需要;B、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C、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③ 评价: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化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更日益地显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问题: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区别? (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1、 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否定了知识的价值。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 实质教育论认为应当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我们的观点是: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改革总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问题。)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三种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视听教材,均属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它们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新要统一的完整的整体。
一、教学计划
⑴定义: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⑵基本组成部分:
1.学科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应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P163含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⑶义务教育全日制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1.整体性 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结构和作用
1、 定义: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
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 教学大纲组成;①说明部分 ②本文部分(中心或基本部分) ③其他 (二)、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定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不仅包括课桌上的教材,还包括视听教材。(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教材内容首先必须是科学、可靠的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教材的科学性是基础,教材的思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要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掌握正确的观点,又要使他们能把理论、事实、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 实践的能力,并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先进科学成就之间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直线式与圆周式) △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与圆周式两种: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和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已经讲过的内容。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循环次数,节约时间和精力
圆周式——即一门学科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这种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实际运用中应该:兼二者之长,结合起来运用为宜) 3.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 教学(上)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教学02, 教学评价99/05, 教学组织形式99,
诊断性评价04, 形成性评价02, 教学方法00, 教学原则01, 启发性原则02/00, 讨论法01, 问题--发现教学99/03, 教学方法组合05
(简答题)教学评价有哪些方法?99, 进行教学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00/04, 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04, 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仍是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04,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03 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区别05(335), (论述题)试述教学过程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99 怎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00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处理学生认识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01 试述评教(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的意义及要求。03试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与相互关系。05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05\\335
怎样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过程?05\\335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教育的区别: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智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进行,但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4、教育与学生在教学中自学的关系:“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进行独立进行自学有严格的区别,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只有坚持以教学为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学质量就必然下降。(但也不能轻视其它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技能和技巧三者的概念与关系P180)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理论的发展
一、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第二次对立
1、德 赫尔巴特:根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2、“五段教学法”——赖因提出把教学过程均分为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问题)→提示(揭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 3、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理论:
主张:①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②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强了课堂教学前使上课规范化
评价: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压抑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4、美国杜威的 “五步教学法”——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现代教育派主张杜威的现代教育的教学理论
主张:通过学生个人的探索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但是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
1、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2、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主张:课程设计编写偏重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果体系。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当中的积极因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重视科学知识、重视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中取得恰当的平衡。教学过程应依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学习应分为获得、转化、评价三个阶段。
3、 巴班斯的教学过程理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辨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的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经理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评价:
较全面、具体阐述了教学实际过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其理论过于烦琐,不易推广。 三、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认识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他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者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2、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P196)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6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
1、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作好准备,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组织的和方法的准备,其中主要是心理准备,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 引起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
2、 感知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这其中要注意:(1)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
(2)观察时,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背景既区别开又联系起来,先要有整体认识,然后再观察它的各个部分及其联系,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表象
(3)指导学生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分开,以便形成概念
3、 理解教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由个别发展到认识一般,由一般发展到认识个别。把归纳和演义结合起来 3.形成概念
4、 巩固知识(先巩固后运用):要从各方面来巩固知识,需要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即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在巩固知识问题上,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
5、 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任务 :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6、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任务: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要注意: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②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③每个阶段的过程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五种)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是人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以及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象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基主要特点: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即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偏向和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两种倾向:
A.传统教育搞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传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重视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
B.实用主义教育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C.这两者都违反科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在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对立,见前)问题: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要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⑶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⑴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一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⑴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①智力活动主要是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②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⑵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有两种情况:①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一致,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彩、生动,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这引些活动反过来推动他们去认知、学习,这样教学卓有成效。②另一类情况下,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不一致,教学的知识与过程贫乏、单调、死板,引发不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使学生产生厌恶,注意力转移,干扰了他们去认知、学习。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①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②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抱负,使他们能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论述): 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A.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内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B.教师的外因作用固然重要(外因),但是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培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品德。
C.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育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所独立完成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会具有盲目性。同时对于不同年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 ⑶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第四次对立):
A.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教育主要依靠教师,认为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有害的东西,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B.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实地探索,无法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C. 共同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第八章 教学(中)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八大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其基本要求如下: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请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其基本要求如下: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简述为什么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P228) 依据: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应加以说明):1.它给学生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 2.可以展示事物扫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多次考,论述结合实践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是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包办轻则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多次考):
“序”——1、学科的逻辑结构;2、学生认识的规律
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依据:①由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学科的逻辑系统)
②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定义: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依据:1.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
2.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七、可接受性原则
定义: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依据:最近发展区(应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P238)
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标准: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八、因材施教性原则(多次考、论述如何处理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定义:因材施教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各有特点,在智力才能方面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
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的基础) 2.采取有效措
施使有才能的学生的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中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1.概念: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主要特点——始终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方的活动。
3.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依据(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使教学过程优化,发挥出它的最佳整体功能)其主要依据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等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中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长早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九种):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
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一)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1、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即回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三)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四)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要求:1、提高联系的自觉性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五)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特点: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要求:1、作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
过程 3、讲究演示的方法
(六)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
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4、做好实验小结
(七)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
法 要求:1、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2、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3、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4、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八)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的方法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九)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
展能力的方法(特点: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 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2、提供必要的条件 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可能始终只有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一定的教 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将若干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即运用教学方法组合。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综合
1、 传授-接受教学: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优缺点,见课本P257)
2、 问题-发现教学(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优缺点,见课本P259)
3、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分为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美国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关键在程序教材,程序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 优点:1、目的要求明确 2、便于学生个人学习,能适应个别差异,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3、能迅速呈现反馈信息,使学生明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强化了学习动力 缺点:1、严格规定了学生前进的步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2、削弱了教师主导的作用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 所以,程序教学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
第九章 教学(下)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1、 定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 历史上出现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一) 个别教学制 优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
学生的接受能力 缺点:所教学生数量有限
(二) 班级上课制 定义: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 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 道尔顿制——自学独立作业 优点:重视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
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缺点:1、大多学生尚未具备独立学习和作业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系统讲解,会使学生浪费时间而无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2、要求有较好的因材施教与条件
(四) 分组教学制(包括: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定义: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
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缺点: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矛盾 3、分组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慢班、普通班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降低。
(五) 特朗普制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
(1)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回答(原因):
1.班级上课制的含义与优点(见前) 2.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4.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分按教学任务、主要的教学方法两划分)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被课的类型所决定的) 意义: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包括: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重要意义): 1.可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知识 2.辅导从学生需要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疑难,使学习顺利进行和完成 3.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优异者以特殊知道,给掉队者以补课 4.可以随时发现课堂存在问题,即使进行补救和改进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包括:1.备课 2.上课 3.课后教导 4.评价 四步构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做一些准备,具体工作有:1.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2.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 3.写好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备好课应知道怎么做:(四步)①钻研教材: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遇到
困难、产生的问题有先见性采取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了解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 ④上课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准备
(2)上课(论述:如何上好一堂课?多次考,举案例具体分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必须以
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育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应: 1.明确教学的目的:包括知识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启智与审美目的。师生的活动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全力以赴实现目的而不偏离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上,教师要正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和进行操作,及时而准确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错,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抓好双基教学。在思想上,要深入发掘教材蕴涵的思想性,以饱满热情讲解,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深受教育。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又要防止课堂失去控制。在课堂中,教学中只有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任何一个积极性才能上好一堂课。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要善于依据未估计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
想方设法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灵活执行教学计划,掌握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
5.组织好教学活动:整个课堂应井井有条,学生积极紧张地认识、思考而气氛活跃,提
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不浪费一分钟;对偶发事件要机智地处理,不使其影响教学的正 常进行。
6.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束前一分钟左右,要布置好家庭作业,讲明作业要求、
完成时限并做必要启示
(3)课后的教导工作:目的: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掌握课堂所学的新知识
和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作 好准备。工作: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做好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七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1.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2.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特点:①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
②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 ③不仅重视总结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 ④不仅由评价者做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 ⑤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3.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
动本身的功能):①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定期向家长报 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②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
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③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 ④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 ⑤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4.教学评价的种类
①依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A.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时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
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 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B.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的及时评价
(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C.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
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目的:给学生评定成绩)
②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A.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
成绩在该班级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 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的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宜于选 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地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常来上是否达到 了特 定的标准)
B.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
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 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叫目标参照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 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选拔人才)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四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搀杂个人情感。客观性评价是评价能否发挥功能的基础,应避免成见效应。
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
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 2.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3.自
我评价法 4.调查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问题:∽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他们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成为合格或优质的人才。有效的评价依赖于指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
①考试与测验关系:考试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测验,考试是检查学业成绩的形式, 考试还可以采取提问、口试、按规定操作和检查创作、手工艺制品等,测验是考 试的一种方法。
②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个组成部分:
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 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3.编制试题的要求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
1、 评教的意义:使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学习,提
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2、 评教的要求:①要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原则 ②着重分析
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③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④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 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低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4、 评教的方法:A、分析法 B、记分法
第十章 电化教学
本章已考真题:电化教学01(名词解释)
电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
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1)基本任务: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同一般教学过程) (2)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功能有(其基本功能有两个):
功能: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
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作用有四个:1.提高教学质量 2.增进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4.促进教学改革(电化教学的开展,
实现了教学思想上的两个转变:A 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B 从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既重视传授知又重视能力培养。)
(3)电化教材编写的原则:1.教育性 2.科学性3.艺术性4.技术性5.经济性 (4)电化教材与文字教材的主要区别:1.声像性2.重现性3.多样性
第十一、十二章德育
本章已考真题:名解: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05 ;德育原则03;德育原则99;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02
简答题: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05
论述题:结合实际说明德育过程为什么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00 (为什么德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01 德育有哪些方法?如何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进行德育?02
联系实际说明怎样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03
论述: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谈谈你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3、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两者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智育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用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二、德育的功能(三个:学生、学校教育、社会)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 3.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有:
一是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迅速过渡、逐步涉世、易于冲动;
二是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征:①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②愿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但不善于做符合实际的选择;③注重求知,但不注重全面发展;④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⑤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 德育的任务(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
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具体任务如下:1.逐步提高学生道德培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德育的内容:(两个层次:注重德育的现实性+德育的理想性,7条)
1.爱国主义教育:①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 ③为实现现代
化建设而奋斗 ④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①激励学生有个人理想与追求 ②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辨正确理想与
错误打算的能力 ③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①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③养成尊重
群众的观点
4.劳动教育: ①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②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 ③勤奋学习、
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准备 ④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
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①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 ②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③掌握法律常识、
严格遵纪守法
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①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②培养文明行为 ③养成良好的品
质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①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 ②随时端正对
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③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 问题:什么是德育的现实性和理想性,两者关系如何? 答: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括两方面:注重德育的现实性和讲理想性。
① 德育的现实性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
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② 理想性即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
和精神。
③ 前者是现实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要从
实际出发,将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将广泛性和先进性结合,结实保证德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德育过程(什么是德育过程,它有哪些规律性?)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德育过程规律(四大条):
一、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2. 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3.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含:性质、能力性质、思想性质的三种矛盾)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外部矛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七条原则)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叫循循善诱原则。)
3.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4.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重要—试阐述之P392)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4个途径6种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1.说服2.榜样3.锻炼4.修养(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5.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三章 美育
本章已考真题:美育过程00,美育原则01(名词解释)
一、美育的含义: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二、美育的任务(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为,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
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点(是核心),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3、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功能: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 语言美、行为
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四 、问题:在实际教育中如何进行美育?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1.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2.通过艺
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美育的主要手段)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1.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2.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
的活动 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作体现美
五、(补)美育过程 是根据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六、(补)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有:1.
形象性原则 2.情感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第十四章 体育(补充笔记)
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指导学生进行体育煅炼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01,
(1) 概念: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煅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狭义的体育是指身体锻炼或体育运动而言。学校必须同时做好体育和卫生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为主,以经常煅炼为主和以预防保健为主。
(2) 体育的任务:1.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2.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
和技能技巧,并在符全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养成自觉煅炼身体的习惯。 3.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革命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3) 体育过程:体育过程应该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
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1.体育过程是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2.体育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与参加体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3.体育过程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与指导运动锻炼相结合的过程 4.体育过程是加强身体锻炼与利用、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过程
(4) 体育的基本要求:1.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即通过锻炼使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水平得到
全面的发展) 2.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 3.坚持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4.适应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此外,还应该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并贯彻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5)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向学生
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 2.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 4.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卫生、劳动卫生和运动卫生 5.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使其符合卫生要求 6.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章 劳动技术教育
本章已考真题:劳动技术教育01(名词解释)
(1)概念: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
和技能的教育。它是普通学校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蕴含着劳动教育,但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2)其教育原则:1.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时,不是单纯讲授技术原理,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2.创造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时,指导学生利用前人的劳动经验和技术,有效地使用劳动工具,总结生产经验,革新工具和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3.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和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效益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进行劳动技术过程中,注意考虑经济效益)5.安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劳动过程中,注意检查劳动现场设备,教育他们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听从指挥、进行安全生产) 以下为补充笔记: (1) 意义:普通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促进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1.首先,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那些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有准备)。2.其次,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3.第三,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4.第四,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
(2)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1.工农业生产劳动 2.第三产业劳动 3.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 劳动(社
会公益劳动是一种直接为学校和社会公益带来服务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见书:P468
(3) 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包括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在劳
动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知识和原理为目的;在劳动技术操作过程中,却以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为目的。
(4) 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 2.劳动技术课 3.各种形式的劳动:A校办
工厂和农场的劳动 B社会劳动 C勤工俭学活动 D校内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
(5)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础和基本技能。
第十六章 课外活动
本章已考真题:课外活动01(名词解释) (论述题)试述课外活动的特点与作用。04
(1)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
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 灵活性(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程表进行的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形式)2.开放性(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3.综合性(课堂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4.兴趣性 5.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
个性和独创性。
(4)课外活动的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以下为补充笔记:
(1)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课外活动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现实生
活,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联系,从而激发政治热情,提高思想觉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顽强进取的远大理想。)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4.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 (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2.小组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第十七章 学校与家庭(补充笔记)
(1) 家庭教育的作用:1.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3.
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2)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遵循我国的有关法律,在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同学校密切配合,全面关心
子女的成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做到:1.关心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 2.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 4.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 5.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
(3)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1.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父母的文化修养 4.正
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4)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1.个别联系(A家庭访问 B书面联系 C约请家长来校) 2.家长会
3.开放日活动 4.教育讲座 5.家长委员会
第十八章 班主任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非正式群体04
(简答题)班主任应当具备哪些条件?99,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有何区别?01,班主任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1.观察 2.谈话 3.分析书面材料 4.调查研究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教育 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 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班会活动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组织学生劳动:1.准备工作 2.组织与教育工作 3.总结工作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1、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 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7)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操行是指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表现,操行评定就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
来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情况的评价)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以下是补充笔记:
(1)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
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商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
影响与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3)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4)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
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集体中,学生个人的社会化与人性化是相互促进的。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都将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 3.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1. 班集体的概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 学生群体:
①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 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 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上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 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学科小组、文体小组等。其特点:目的与任 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活动开展经常。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类型多样。其特点:P521.非正式群体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集体活动的不足之处。
②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的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6)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7) 培养集体的方法: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2.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个别教育不同于集体教育,它不是面向集体,而是面向个别;它是教师根据
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等。基优点是: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工作内容: 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第十九章 教师
已章已考真题:(简答题) 简述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03,
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05(335), 简述你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识05(335)
(论述题)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99
试述教师的劳动特点与教师素养的联系?02
联系当前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05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内为补充笔记
强烈的示范性:(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B.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C.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这种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对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表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A.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B.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 C.也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 D.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既然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 二、师的劳动价值----“()”内为补充笔记
1.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点:A.教师的劳动虽然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但这种价值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为教师的劳动价值,要在学生进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能得到最终体现。 B.教师劳动的价值还具有明显的隐含性--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教师劳动的价值只有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
2.个人价值(A.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B.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并不仅仅表现为奉献,同样也有个人所得,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能满足个人较高层次上的需要。)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 –---“()”为补充笔记
一、高尚的师德:(1.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2.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
热爱学生上 3.教师的道德在突出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
二、现代人的素质:(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不仅是促使学生个性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
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1.教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
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4.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四、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
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以下为补充笔记:
(1)教师目前的状况是:数量少,质量低,队伍不稳定,分布不平衡 (2)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发展师范教育;加强在职培训
(3)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教师除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一般权利外,还应享有如下基本权利:A.参与管理的权利 B.独立工作的权利 C.各种形式的在职进修的权利,为自己争取合理报酬以及争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权利。 (1) 教师的义务就是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P565
第二十章 学校管理
本章已考真题:学校管理体制00(名词解释,)
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稳中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 二是指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三、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特点:
1.学校管理过程是与教育过程密切结合,发挥学校整体功能,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服务的过程 2.学校管理过程是调节学校各人际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 以下为补充笔记: 一、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P588) 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
3.民主管理原则 4.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
二、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其内容和方法为:1.抓好教学组织工作 2.领导好教研组工作 3.督促检查
和指导教学工作 4.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总结(五道论述题+四次对阵)
(1) 论述:比较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在思想上的异同。(4次对阵) (2) 论述:结合实践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 (3) 论述:结合实践分析我国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4) 论述:结合教学三章内容,谈谈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发挥学生主动性,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 论述:结合教学三章内容,谈谈你对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几种相对立的观点:
(1) 在教学目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了: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2) 在课程理论上有两种对立学派:A 学科课程论 B 活动课程论
(3)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对立
(4)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传统派与现代派的对立 (5)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上,传统派与现代派的对立 (6)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传统派与现代派的对立
二、四次对阵: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学派与以杜威为首的现代教育学派在思想上的异同(四次对阵) (1) 在课程理论上:传统教育学派的课程论与现代教育学派的活动课程论: A 学科
课程论的主张、特点、评价 B 活动课程论的主张、特点、评价
(2) 在教学过程理论上: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五段教学法)与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五步教学
法”)。各自的内容,各自的评价
(3)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上:(1.传统教育理论认为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3.两者
都??????)
(4) 师生关系上:A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 B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C评价两者 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简答) 答法一:①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主张平均发展。 ②它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指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而言,学生是有个性差别的,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③对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应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答法二:①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缺陷是合理的,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 ②全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与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④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1.教育目的相近(待查证 ) 2.教育价值取向相同 不同点:A.应试教育:1.趋向于社会本位论2.知识和技能框架 3.注重学科成绩上的发展
B.素质教育:1.倾向于个人的需要 2.强调人的全面需要而不只是知识技能 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完成教育目的过程中形成原因
5.从应试的(? )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否认社会对人
的制约)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模糊题:
简答:试析当前我国出现的“普通高中热”的现象?2000真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困境?2001真题
论述: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05\\335
怎样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过程?05\\335
正在阅读: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笔记04-27
关于输油管道毕业设计开题报告06-04
《年轮》书评05-09
常州钢材现货交易市场08-19
2015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01-27
信贷岗位廉政风险点自查表08-31
监理实施细则(建筑节能分部工程)(标准化格式文本)07-02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12-28
宁波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报关币别与结算币别不一致指引_104-09
借调申请书范文3篇(最新篇)09-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王道
- 教育学
- 笔记
- 王汉澜
- 免疫学习题-全
-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北师大版1
- 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板2015修改版
-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案上册
- 单片机经典教程 - 图文
-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第三章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
- 2016-2022年中国吸塑门板市场监测及投资机遇预测报告
-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三个走向
- 2012年中考真题汇编 26选择希望人生
- 结构设计原理 第五章 受扭构件 习题及答案
- 西方古典建筑
- 滁州御天下安全资料-安5施工现场各工种及各机械设备操作规程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配电部分)(试行)
- 2012(新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试要点分析
- 全气动多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实用养老机构管理》课程标准
- XX医院医疗制度汇编
- 企业融资全过程
-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课后英文题目
- 浙江大学2014—2015学年研究生各类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