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2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4 18: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二单元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有趣的七巧板 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我们身体上的“尺”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1

第1单元 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8+5 17-8-4 8+7+3 17-8-6 20+17+2 61-20-30 选择其中的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计算。

49+36= 80-13=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9+27+2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1 9 4 6 1 9 +2 7 +2 6 +2 7 ── ── ── 4 6 +2 6 2.试一试。

出示:90-25-28=

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

2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2.“想想做做”第2题

选择上面一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出:跳绳的有37人,踢毽子的有48人,踢球的有14人。提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三部分合起来,用连加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求一共摘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你知道从多少个里面运走60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3

第1单元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计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结果,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且能口算的要口算。能够根据信息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在混合运算中,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出示连加、连减的算式。 72-16-25= 14+57+2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出示例2.

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板书:38+42-33= 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 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学生齐读两组算式,教师再次板书。 3 8 8 0 3 8 + 4 2 –3 3 +4 2 ── ── ── 8 0 4 7 8 0 –3 3 ── 4 7

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 试一试。

4

出示60-38+40=

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 6 0 -3 8 ── 2 2

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

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

30+40= 45+20= 81-30= 64-4= 49-6= 3+74= 26+70= 53-10= 97-70= 82+5=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 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 4.“想想做做”第5题

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想的呢?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5

第1单元 课题:练习一 第3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水平。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接触同样多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准备。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 教学难点:思考题中的“怎样才能同样多” 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出示口算卡片)

4+26= 35-7= 35+6= 45-20= 68+9= 70-8=

比一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让学生开火车口答。 二、基本练习

1.出示教材第5页第2题。

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交流: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提问:你的竖式是怎样写的?哪些可以直接口算?

(其中第1题第二步口算,第2题第一步口算,第3题第二步口算。) 提醒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 2.出示教材第5页第3题。

(1)提问:算出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后,交流:有用一步计算的吗?是哪些情况?

指出:当第一步算出是整十数时,第二步加法可以口算。这样更简便。

(2)我们来看右图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在连加算式中,如果发现两个数相加得整十数时,可以先算,这样更简便。

三、综合练习

1.出示教材第5页第4题。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提问:算式怎样写?学生独立完成。 2.出示教材第5页思考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怎样才能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6

提示:相同数量的部分先不考虑。

讨论:28、30和22、24,怎样使这四个数变成相等的两部分呢? 出示:□+□=□+□

你能说出怎样交换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指出:只要将30和22一组或者将24和28一组,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7

第1单元 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第4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感悟同样多的不同思维角度,探究求同样多的多种解题策略。

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求同样多的策略。

教学难点:将策略用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现在,小军穿了8个,芳芳穿了12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请大家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

引导:先摆8个代表小军的,教师示范。再摆12个代表芳芳的。 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小军再穿上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 把芳芳的彩珠拿走4个就和小军同样多。 拿出芳芳的2个彩珠给小军。

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 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 第(3)种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

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得出:是4个的一半,也就是2个。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根据问题,观察比较。 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 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 2.“想想做做”第2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一说,然后回答问题。

引导:能从第二行中拿几个到第一行,使两行同样多吗?为什么?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8

读题,独立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

提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1)要求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怎样想? (2)知道左边比右边多摆了8盆,可以怎样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9

第1单元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5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会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小朋友们,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花儿,你想看吗? 出示:红花7朵,蓝花5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一共有多少朵花?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 红花比蓝花多几朵?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教师示范操作。 红花比蓝花多2朵,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1)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示问题:小华做了多少朵?小平做了多少朵?

在解决问题前我们先来猜一猜:谁做的最多?谁做的最少?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要求小华做了多少朵?需要哪些信息?齐读。

读了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引导学生操作。

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请你用刚才解决第(1)题的方法和同桌一起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同桌两人一起操作。

10

组织交流:你们是怎样摆的?怎样想的?

提问:拿走3个,就是“少摆3个”怎样列式呢?板书:11-3=8(朵) (4)这又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另一个知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算。 比较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为什么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用加法算,求小平做了多少朵花用减法计算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小华摆的花片多,比11多3,所以用11+3来计算,小平摆的花片少,比11少3,所以用11-3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根据要求画一画,再解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指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想想做做”第3、4、5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加法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 五、作业 《补》

11

第1单元 课题:练习二 第6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计算的要求,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16-7= 100-40= 6+80= 67—7= 63—20= 57—5= 70+19= 60—8= 3+8= 15-5= 2.用竖式计算:

47+22= 50-17= 75-22= 15+25= 23+34= 26+31= 58-24= 80-64= 提问 :什么样的算式可以口算?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1题。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哪些可以口算? 2.完成第2题。

这几组题有什么规律吗?

提问:第(3)题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每次少5,反之,从右往左,每次多5。 指导学生检查,从左开始,再算一算,是否正好等于35. 3.完成第3题。

读题,要求红旗有多少面选择哪两个条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求绿旗呢?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4题。

读一读,这里只有一个条件,怎样解决问题呢?小军说:我拍的比小芳少。

你能知道什么?这个数比20小。 猜一猜:可能少几呢?

求小军最多拍了多少下?这些数中,最大是几。 要求的数越大,去掉的数就越小。 20-1=19(下)

12

同理解答小强最少拍了多少下。

2.完成第5题。

独立解答第(1)小题,提问:怎样求一共的人数?参加三项活动,就把这三项活动的人数合起来。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出:在提问题时,先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确定加法就是求一共是多少,减法一般就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3

第2单元 课题: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多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边数。 教具准备:多边形若干个,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图:里面的图形非常多,你认识哪些图形,能找一找吗? 交流:我找出了有三角形。 你知道它有几条边吗?

你能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

你能帮老师再找出一个边数相同的图形吗?你知道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条边的图形。

学生尝试找图形,没有找到4条边的学生,用手指在图中描一描。 小结:像这样有4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4条边。

2.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它们有4条边,也可以称为四边形。 认识五边形。

继续交流:你还能找到几条边相同的图形?

出示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条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板书:五边形:5条边。 学生齐读。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还有几条边的图形?

出示六边形,让学生一起数一数边数,提问:你能说一说它的名称吗?

14

交流:有6条边的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六条边。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分小组讨论,汇报。

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在钉子板上围一围。你能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吗? 同桌比一比,看看围得对不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出示第(1)个图形示范在图中写上6,表示有6条边,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4.“想想做做”第4题

(1)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动手剪一剪,说说你剪出的是什么图形? (2)交流:正方形剪下三角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让学生将得到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5.“想想做做”第5题

拿出一个四边形,仿照图中的样子,将这个图形分成四部分。 动手摆一摆,小组讨论你能找出几个四边形? 交流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15

第2单元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图形的名称,能从实物中找到这种图形。

2.在拼图形、画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图形的名称,能从实物中找到这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三角形,钉子板,长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认识平行四边形。

出示情境图中的三个图。让学生在实物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出示篱笆画面,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你找到了吗?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指出:它们都是四边形。

分别给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拼平行四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把相同的三角尺。学生动手拼一拼,同桌交流,集体展示。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看拼出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画出来。 提问:在拼出的这些图形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哪个图形你不认识? 指着平行四边形图问:谁认识这个图形? 集体拼一拼,并板书:平行四边形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再给它图上颜色。 2.“想想做做”第2题

16

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并交流围的方法。对应的边要一样长。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框,引导学生观察:在拉的过程中木框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4.用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

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再用8根小棒摆一摆,交流。 5.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名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

请你们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展示。 6.“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都相同吗?

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画一画。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五、作业 《补》

17

第2单元 课题:练习三 第3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将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改成平行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两个任意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出示第4题。

提问:你看到是什么图形?

你能把这些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说,教师示范操作。 提问:其他的点可以改动吗?

指出:可以任意改动一个点将它变成平行四边形。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1题。

(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 提问:现在是几边形? 再将另一个角的入。

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按照教材照样子继续折一折。

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 2.完成第2题。

小结:四边形,把不靠在一起的两点连接,画一条线,分成了2个三角形。

五边形,从一点出发,依次连接两点,画出两条线,分成了3个三角形。

六边形,从一点出发,依次连接两点,画出三条线,分成了4个三角形。

3.完成第3题。

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组织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5题。

18

拿出长方形和剪刀。

示范折出一条线。

你猜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然后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下来。再动手拼一拼。

指导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完成第6题。

出示准备好的如第6题图的三个图形。 提问: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指出: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指出:平面图形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五、作业 《补》

19

第2单元 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第4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七巧板,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

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拼图。 教具学具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

揭示课题:

你街知道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用什么拼成的吗?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它有七块)不仅仅因为如此,更因为它有趣,能拼出许许多多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七巧板”。 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智力玩具,用它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也称“七巧图”。七巧板流传到国外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被称为“唐图”。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认识七巧板。

提问:一副七巧板有几块?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块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探索。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七巧板中的“巧”是什么意思?因为七巧板会变,只要大家开动脑筋,七巧板就会不停地“变”,想不想试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魔术比赛”。 2.用两块拼

你会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来拼一个正方形吗?拼之前先想想,你准备用哪两块来拼呢?

师参与小组活动,适时点拨,同桌互相交流。 拼一拼,拼完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拼成了正方形。 追问:用这两块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拼看。

小结: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20

三、反馈完善:

1.用三块拼。

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后反馈。

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2.用四、五、六块拼。

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你想拼吗?

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适时点拨。

反馈:教师对有创意的拼图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拼的。 3.用七块拼(欣赏)。

小朋友表现得真棒,老师也想给大家变个魔术。(出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模仿:拼好的人、大树、兔子图形。

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

创新。

2.你能自己动脑筋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把你拼好的图案贴在纸上。

3.参观、点评作品。

21

第3单元 课题:认识乘法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例题场景图、小棒、图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 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22

提问: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 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2. 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 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 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3. 完成第1页“试一试”,深化感知。 (1) 第1题

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2)继续要求学生摆小棒:每堆摆4根,摆3堆。提问: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三、 在探索交流中初步认识乘法 1.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个例题图。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要求学生独立写算式。

(在学生写算式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写算式时的辅助动作) 组织学生介绍“成功经验”。

(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原有数学方法的局限,从而产生创造简便写法的情感动力。)

2.自主创造、简化写法。

23

(1)教师深入观察学生的各种写法

(2)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写法简化为:“9+2”,“2 9”,等等。教师追问:这两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

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3. 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 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指导看图,后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6. 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重点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四、 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检测完善内化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

问:为什么要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在这里,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比一比,进一步沟通了加法和乘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通过比较体会:4个2和2个4的意思不同,但列出的乘法算式可以是相同的。

24

3. 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 出示玩具汽车。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五、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进行课堂总结、应用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个几相加不仅可以用加法做,还可以用乘法做,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两只手就是——5+5,用乘法算式——5×2或2×5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种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妈妈给我买了3袋铅笔,每袋都有4枝,我用乘法就是4×3=12或3×4=12。

家有5个人,吃饭时我拿筷子就拿5个2枝,用乘法是2×5=10或5×2=10。

教室里有3排日光灯,每排3根,用乘法是3×3=9。

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5个手指,一共有10个手指,用乘法是2×5=10或5×2=10。我们还有两只脚,手指和脚趾一共就是20个,4×5=20或5×4=20。

我们组有5排同学,每排2个,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也就是求5个2是多少?

用乘法是:2×5 5×2

我过生日的时候,桌子上放了4个盘,每个盘里面放了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也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是:3×4=12或4×3=12,一共有12个苹果。

25

第3单元 课题:练习四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图意,说出各是几个几,再分别列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教学准备:学具(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 )个3。

加法算式:( )+( )+( )+( )=( ) 乘法算式:( )× ( )=( )或( ) ×( )=( ) 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请学生读读,说说乘数是几,积是几。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练习四(1)) 二、基本练习

1.第1题,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

(1)出示第图。

(2)提问:观察图,说说图意:有份苹果?每份有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第3题

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5个是怎么数的?3个呢?

指出;在同一幅图中,如果既可以横着看又可以竖着看,那么它就表示两种意义。

观察写出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6

无论表示的是哪种意义,乘法算式都相同。

2.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3.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5 5.第6题。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6.第7题

(1)观察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方法同1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7.第8题

(1)观察图,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

27

第3单元 课题:1~4的乘法口诀 第3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5—27页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经历1~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2.使学生在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1~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棒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比赛:老师这里有两组题,谁愿意跟老师来比一比。

(1)第一组:2+2+2= 3+3= 5+5+5+5= 2×3= 3×2= 5×4= 问:说说怎么计算2×3、3×2、5×4?

(2)第二组;3×8= 4×1= 5×7= 2×6= 9×7= 3×3= (选出一名学生当裁判,并教会裁判用计算器计算判断对错,比赛同时让裁判一起计算。)

师:看了这场比赛,你们心里是不是在想,哎哟,我们的老师真聪明。老师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同样的乘法计算,为什么第二组她比我们快得多呢?她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说实话,不是老师聪明,而是我们的祖先聪明,他们把这些乘法算式跟答案编成一句句口诀,以后看到这些乘法算式就不要用加法一一去加了,就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可方便啦!(板书: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学学这神奇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到儿童乐园去学习1~4的乘法口诀吧!

二、探究交流

1.情景一 玩荡秋千 ⑴观察场图景:师:(这是什么活动?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谁来当小小解说员?

⑵学习第一句口诀(一三得三) 出示一只秋千船

28

师:图上有一个3人,一个3是3。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么样列式?

板书:1个3是3 1×3=3 3×1=3 师:我们可以编出什么口诀:一三得三 (板书:一三得三)生齐读。 师:一三得三表示什么意思呀?

自主探究:要算1×3=□想口诀一三得三,那3×1=□该怎样想口诀呢?

(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⑶学习口诀(二三得六)

(又出示一只秋千船) 师:现在有几个3人?

师:想一想,2个3相加是几? (出示:2个3相加是6)

师:2个3相加是6,怎样列算式? (出示:2×3=6 3×2=6)

自主探究:你能根据2×3=6 3×2=6 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出示:二三得六(板书:二三得六)

师:这句口诀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学生齐读这句口诀。 ⑷学习口诀(三三得九)

(又出示一只秋千船)

师:看又来了一组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个3人呢?3个3相加得多少?

(出示:3个3相加得9。)

师:算式怎样列?(出示:3×3=9)你能编出乘法口诀吗?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指名口答。出示:三三得九。(板书:三三得九)

⑸指导背诵并小结:

这三句是3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读起来琅琅上口,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拍着轻快的节奏读口诀,比一比,看谁先记住这几句口诀。

师请学生闭着眼睛试着背一背。

师指名背一背,并表扬背得熟的小朋友。 师:你记得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吗? ⑹想一想

乘法口诀记熟了,会灵活运用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并想想用哪句乘法口诀?

1×3= 3×1= 3×2= 2×3=

口诀( ) 口诀( )

29

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3=□ 3×1=□ 都想一三得三 2×3=□ 3×2=□ 都想二三得六 2.情景二 玩火车

出示:小朋友玩火车活动场景。 师:谁来当小小解说员呢? ⑴准备题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请跟着老师算一算,填一填把表格填完整。(学生写在试一试作业纸上)

车厢的个数 人 数 1 4 2 3 4 ⑵学生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几个4相加的和填出乘法算式,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请填在试一试作业纸上!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 师指名汇报,小黑板出示:

1个4 1×4=(4) 一四(得四) 2个4相加 2×4=(8) (二四得八) 3个4相加 (3)×(4)=(12) 三四(十二) 4个4相加 (4)×(4)=(16) (四四十六)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四句口诀的意思,并板书口诀。

师:你能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背熟4的乘法口诀吗?先试着背一背! ⑶背口诀:

①指名背;②一起顺着背;③倒着背;④打乱顺序背。(表扬:你们个个有好记性!)

师:假如我忘记三四多少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我吗? ⑷想一想

师:想一想,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小黑板出示: 4×1=( ) 4×2=( ) 4×3=( )

口诀: ( ) ( ) ( ) 师:想一想,准备抢答!

小结:同学们,你发现做乘法,想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呀? 3.情景三 玩翘翘板 ⑴出示:玩翘翘板场景图

让学生根据场景图独立思考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并编出2的乘法口诀。请填在试一试作业纸上! 学生口答,小黑板出示:

30

1个2是2 (1)×(2)=(2) (一二得二) 2个2相加是4 (2)×(2)=(4) (二二得四) 指名说说两句口诀的意思,教师板书两句口诀,齐读。 ⑵学习1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自己填写1×1=□ ,并编出口诀。板书:一一得一

4.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学会了1、2、3、4的乘法口诀。 齐读1、2、3、4的乘法口诀。

我们以后做乘法就想乘法口诀能算得又对又快! 三、反馈完善

1.游戏——对对碰

游戏玩法:

一人边拍手边说口诀的前半句; 另一人边拍手边接口诀的后半句;

答对后,两人对击掌三下,同时说:“对对对”! 如果答错,就请对方想一想。 两人轮流出题。

①教师带着全体学生一起玩。 ②谁愿意跟老师一起玩的? 师:二三( )生:(得六)师生:对对对! 生:三四( )师:(十二)师生:对对对!

③你们想玩吗?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吧。 游戏就玩到这,下课再找好朋友玩。 2.摆一摆 说一说 (“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①看加法算式摆小棒;②列乘法算式;③把口诀填完整。

同桌互相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同桌一人摆、填,一人检查。) 3.看一看 写一写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师:横着看,有几个几?列成乘法算式是什么?竖着看呢?

小结:横着看可以看作2个4,竖着看可以看作4个2。不管怎样看,都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4.连一连 想一想 (“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一些青蛙在练习跳伞,如果落在合适的草地上,就平安无事,如果落错了就可能摔伤。小青蛙们不了解每道乘法算式该用哪句口诀,想请你们帮忙,你们乐意吗?请你们把青蛙和草地画线连起来。要细心呀,如果连错了,可能摔伤青蛙。

学生独立作业后,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问:仔细观察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31

引导:一般情况下,用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算式。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6.童谣诵读《数青蛙》 老师这里有一首童谣《数青蛙》,可是还不完整,愿意帮助老师把它填完整吗?小黑板出示不完整的童谣。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四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指名口答,并选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生边拍手边读童谣。 四、课外拓展(你知道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研究编乘法口诀了,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作为一名中国小朋友我们 应该学好乘法口诀,用好乘法口诀,让我们的数学文化发扬光大。

五、课后延伸

谈话: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卡片,卡片上的内容为1~4的乘法,做好后请爸爸妈妈考考你学得怎样。

32

第3单元 课题: 练习五 第4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乘法口诀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1、2、3、4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计算相关乘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有关概念,初步体会乘法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初步能力。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看算式说口诀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乘法口诀。 2.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 ⑴★ ★ ★ ★ 乘法算式:( ) ★ ★ ★ ★ ( ) ★ ★ ★ ★ 口诀:( )

问:说说你是怎么列出这两道乘法算式的?“三四十二”这句口诀的意思是什么?

⑵ ▲ ▲ ▲ 乘法算式:( ) ▲ ▲ ▲ ( ) 口诀:( ) 问:通过这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通常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1.你能举例说说还有哪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问:“二二得四”这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问:还有哪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 二、基本练习

1.比比谁的记性好。(第1题) ⑴找规律

小黑板出示:1-4的乘法口诀

齐读一遍口诀。问: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①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的呢?3,4呢? ②观察,2的乘法口诀后一句的积与前一句的积相差几?3的乘法口

33

诀呢?4的乘法口诀呢?

③找到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练而迅速的记住乘法口诀。 ⑵齐背一遍口诀。抢答:教师说口诀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教师作出判断。

⑶背口诀比赛:男女生挑战赛,个人挑战赛,同桌挑战赛。 2.比比谁的速度快。(第2题)

校对答案,挑几个算式问:你用了哪句口诀?这句口诀还能用于别的算式吗?

3.比比谁的答案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指名答案多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总结:前两题是想关于3、4的乘法口诀来解答,后一题想积是4的乘法口诀解答。 4.比比谁的眼力好。(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校对:做错的同学找出错误原因。

⑶提问:从这一组口算中,你们有哪些收获? ⑷小组交流:上下两题有何联系与区别? ⑸全班汇报。

⑹问:为什么换了个符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呢?

引导总结:计算时,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5.练一练:在○里填上“<”、“>”或“=”

4×4○4+4 2×1○2+1 2×2○2+2 1×1○1-1 三、综合练习

1.比比谁的判断力好。

⑴3个4相加,即可列成3+4,也可列成4×3。 ( ) ⑵求2×4和4×2的积,用的口诀相同。 ( ) ⑶计算3×2用口诀三二得六。 ( ) ⑷5+5和5×5的意思相同。 ( ) 2.比比谁的解题能力强。(第5题) ⑴看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 ⑵ 你能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谁会解决?

⑶书上的三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说说求这三个问题分别需要哪些已知条件?你是怎么找到的?

(要引导学生有条理,有目的地到情境图里去收集信息。) 比比谁的应用能力强。

34

⑴一双袜子有( )只,买4双袜子是( )只。 ×□=□

⑵3只 一共有几条腿?

□×□=□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35

第3单元 课题:乘加、乘减 第5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式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小明今天想带各位小朋友去他家参观金鱼呢?想不想去啊?不过咱们可得正确他提的问题才能去呢!有没有信心答对啊? 1.看卡片口算:(抽几道题问学生用哪句口诀算的) 3×5 4×3 8×4 6×5 5×9 6×4 3×2 2×8 7×1 4×5 9×3 2×7 2.填空:(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3个2相加得( ),再加上1个2是( )。 (2)4个3相加得( ),再减1个3是( )。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回答得真棒!咱们一起去咯!(出示图: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1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1.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1) 板书:4+4+4+1=13(条)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4×3+1) 板书:4×3+1=13(条) 2.再次提问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可小组相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6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3.归纳

像4×3+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3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1--3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5+2=2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3题,

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4题,

先按照规律再画5个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然后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金鱼图图

一共养了多少条?

4+4+4+1=13 (条)

4×3+1=13(条) 4×4-3=

37

第3单元 课题:5的乘法口诀 第6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来画指头娃娃好吗?每只手上有几个指头娃娃?我们挑五个小朋友的指头娃娃去旅游好吗? 教学例1。 现在,这些指头娃娃已经坐上了小船,看着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

1.整理、填写图表(小组合作完成) 船的只数 人数 1 5 2 3 4 5 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有好方法吗?

2.编写5的乘法口诀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你们知道一只船坐5人,是几个5?(1个5)能编出乘法口诀吗?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编出口诀完成书本填空。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派一人介绍自己小组是怎样编出口诀的,其它小组的小朋友可以向他们提问题。

引导其他组的小朋友提问: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1个5是5 5×1=5 一五得五 2个5相加 5×2=10 五五二十五 3个5相加 3×5=15 三五十五 4个5相加 4×5=20 四五二十 5个5相加 5×5=25 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

38

5的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都是5,乘号前面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积的结果也是从小到大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5,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5或0 4.形成应用

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 5.知识拓展

喜羊羊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秘密?

5× = 2 0 5× = 2 5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秘密:积的个数是0,方框里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方框里应填单数。

6.教学“想一想”

你能用今天学的 知识完成书第29页“想一想”中的题目吗?学生做完后指名说说用了那句口诀。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 2.“想想做做”第2题

将所有卡片发给学生,然后请拿口诀的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谁是该句口诀的好朋友,就举起手中的卡片。集体读一读。 3.“想想做做”第4题

(1)青蛙一次跳了几格,到几?跳2次呢?集体在教材上画从3—6的箭头。第3次跳到几?指名说。

(2)独立完成,画出跳5次应该到几? 4.“想想做做”第5题 跳绳的有几个几?

提问:要求跳绳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想? 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

39

第3单元 课题:练习六 第7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熟记1-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1-5的乘法口诀并灵活运用。 教学资源:小黑板、口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 整理口诀。

师:这节课我们来数本子。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本本子?你打算几本几本数?谁能列算式?我们可以用哪个口诀来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的乘法口诀。(要注意把算式和口诀相联系)有意将1-5的乘法口诀排出阶梯状。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口诀吧。(先横着读一遍,再竖着读一遍。)观察黑板上的口诀。你发现什么规律?(四人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观察: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3、4、5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1-5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 2.记忆口诀。

(1)记忆: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熟练记忆口诀。

(2)采用各种形式检查记忆效果。(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3)交流记忆方法。 3.运用口诀

老师说一句口诀,学生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 小组之间玩游戏。 4.计算练习

(1)口算卡片(适时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数字卡片(师出一张,生出一张,计算两个数字的积,并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3)同桌利用数字卡片或口算卡片进行训练。

二、基本练习

1.说一说,第2题

指导学生观察图,说说这图是什么意思?

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说花上的乘法算式和得数,另一个进行评价,如果他说对了,就奖一朵小红花。 2.比一比,第3题

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算一算,第4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独立完成

(2)校对;任选几个算式,说说用了哪句口诀?哪两个算式用的口诀相同?

5+5为什么不是25?是几个5相加?你能改成乘法算式吗? (3)请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综合练习

1.第5题

〈1〉独立计算出结果。

〈2〉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3×3+3

(1)先算什么?也就是几个3相加? (2)再加一个,现在是几个3相加?

(3)练说:3个3相加,再加1个3,共是4个3,也就是三四十二。

〈4〉4×3-4 5×2-2 5×5-5 1×5+5 2.试一试:

○+○>○×○ ○=( ) □+□=□×□ □=( ) △+△<△×△ △=( )

师讲明题意后,让学生尝试练习,不作具体要求。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习题》

41

第3单元 课题:练习六 第8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小芳说他们牙齿不好,只能吃比较软的东西,所以特地带了软软甜甜的香蕉。她带了2串香蕉,每串5个,一共带了多少个香蕉?

求一共带了多少个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5=10或5×2=10 你用了哪一句口诀?

说说2、5、10、2×5各表示的意思。

提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碰到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不能立刻列式解决问题,而应该分几步走。第一:读懂图意;第二:想“几个几相加”;第三:列式解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第6题

引导学生说说观察图,说说已知什么。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第7题

小朋友们正和爷爷奶奶们一起做起游戏,瞧,他们一起在玩赛车呢!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求什么?

追问:也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第8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邮票是怎样排的?学生独立观察完成。

42

2.第9题

抛硬币。 认识“正”,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笔?

教师示范抛硬币,告诉学生可以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 教师示范记录。 3.第10题

敬老院还有一座猴山,平时爷爷奶奶们经常去看猴子的,小猴子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四人小组: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汇报交流。

4.思考题。

想一想,每个图中的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乘法眼光发现:3,用1×2+1=3可以想2个1再加1;8,2×3+2=8想3个2再加2;15,3×4+3=15想4个3再加3。提问:最后一题怎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想5个4再加4得24。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习题》

43

第3单元 课题:6的乘法口诀 第9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二数(上)P35—3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理解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出示口算题。

5×1 5×2 5×3 5×4 5×5 1×5 2×5 3×5 4×5

2.提问:横着看,后面一题的积比前面一题的积多几?为什么? 竖着看,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情预判:

二、探究与交流

1.出示一朵花。指着图说明:1朵花有6片花瓣,也就是1个6。 提问:1个6是多少?怎样列算式?你能试着根据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根据学生回答先填表后板书:1个6 1×6=6 一六得六

2.出示两朵花。提问:2朵花有几片花瓣呢?能根据这个图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先填表后板书:2个6相加 2×6=12 二六十二

3.出示:3朵、4朵、5朵、6朵花各有几片花瓣呢?表示什么?怎样列算式表示?能根据所写的算式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照上面的样子,学生依次先填表,再写出3个6相加、4个6相加、5个6相加、6个6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后和组内同学交流。

花(朵) 花瓣(片) 1 6 2 12 4.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后提问: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积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4

全班交流各自发现的规律。

5.熟记口诀。

(1)学生读口诀,背口诀。

(2)在背6的口诀的时,你觉得哪几句不容易记?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3)相互背,指名背,对口令背,相邻背(说一句口诀,背出和这句相邻的一句或两句口诀)。

(4)填一填。一六( ) 三六( ) 四( )二十四 ( )六三十六

( )三十 ( )十二

6.完成“想一想”题。

提问: 6×2的结果是多少?用哪句口诀来解决?这句口诀还可以求出哪个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检测与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一句口诀,找到好朋友,然后一起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连加? 5.完成想想做做6题

出示第6题图,学生动手搭一搭,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说说怎样计算?提醒学生:第(2)小题要用第(1)小题的结果计算。 补充的练习。 四、全课总结

出示儿歌:自己穿衣服呀,自己穿袜子呀,自己叠被子呀,自己梳头发呀,不再麻烦你了,亲爱的好妈妈。

问题:不要一个一个字的数,你知道这首儿歌里一共有几个字吗?你是怎么想的?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l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