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导入法
更新时间:2023-11-24 09: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浅谈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
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 1. 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
电影电视剧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既可以声画并茂,又能使学生在非常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例如,讲“维护受教育权利”时教师首先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精彩片断进行剪辑后制成课件播放。这样首先就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观看完后教师加以诱导:你能从法律角度解释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吗?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要珍惜我们受教育的机会。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熟悉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且课前要做充分准备。同时还应注意掌握播放的度,不能时间过长,否则容易喧宾夺主,冲击正课的讲述。所以在导入时一定要对影片合理剪辑,控制时间,恰到好处。 2.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以音乐来导入新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们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认识新伙伴”时,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知道有关友情的歌曲最多,并要求唱出其中经典名句。接着教师抛砖引玉,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这么多人在歌颂友情呢?我们在集体中怎样才能结识新伙伴,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呢?这样做不仅激
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的情感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不能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应以激发思维为主。教师要起启发和诱导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在平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学生生活,也要“能唱就唱,唱得响亮”。 3.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教材中的内容,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讲“融入新集体”时,可以通过游戏系蝴蝶结来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各伸出相邻的手指,用另外两只手在上面系出蝴蝶结。看谁系得快系得漂亮。这样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同时,加强了同桌间的交流,增进了同桌间的友谊,也为更好的融入新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同时还应注意把握游戏的时间和学生的参与面。
情境导入法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获得全面发展。在这样的人际情境和学习情境中,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自然能使情境导入法成为强有力的导入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
正在阅读:
浅谈情境导入法11-24
名家优美语段摘抄大全11-20
A1.2煤层590巷道掘进作业规程03-29
庆祝2017年教师节的诗歌11-21
8第八章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习题05-03
让人落泪的话语,根本不可能在乎你02-10
麦德龙超市物流调研报告05-13
客户关系管理实践练习10-2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入法
- 情境
- 共青团潍坊学院委员会文件
- 湿地养生度假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怀柔2017 1数学期末试题(word版本-含答案)
- 纳米氧化镍和氧化石墨烯复合体系材料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
- 看看自已是什么命
- 茶文化大事记
-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
- EVE天蛇死亡攻略
- 光缆线路试题库(高级) -
- 《计算机基础》习题1-7
- 2015年12月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第二套).doc - 图文
- 电影演员聘用合同2019新
- 电工技术作业习题 河南科技大学
- 一年级字谜
- LPC2103芯片的时钟系统
- 浅谈基层工会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高校学报投稿邮箱大全
- 医药院校药学高职专业药学英语的教学探讨
- 学习公司领导讲话心得
- 驻马店七五 八大洪水(二) 翟胜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