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师心理
更新时间:2023-12-09 0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第三章第五幕任务流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三章 教师心理
【关键术语】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人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子,以及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原为戏剧用语,主要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心理学中的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期望。 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指教师将学生的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教师的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所倡导的理论:是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的知识,它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接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求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成分。 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别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
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新手型教师:主要指刚走上功过岗位1~2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小学实习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我的生存方面。
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思考题
一﹑选择题
1. 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只是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C)
A.本体性知识 B.实践性知识 C.应变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已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奖励和赏识之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时、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术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教师认为学习管理者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不够重视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二、问答题
1.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A 设计者 信息源 指导者和促进者 组织者和管理者 平等中的首席 反思者与研究者 终身学习者
B 人类精神文化传播者 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 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学者 学习者
C 教师的育人角色:父母的代理者 知识的传授者 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班集体的领导者 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D 社会吧表演的角色有哪些?
社会的代表者 社会的实践者 人类文明的建设者 2.教师如何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动学习活动中“平等中的主席”? 答:A要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创造发展。
B 教师可以做学生的同伴,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理解学生,甚至应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特点、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理解他们在学习中犯错误的各种原因,从而在教学中与学生很好的配合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有时甚至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作为学西德同伴与学生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问题。
3.如何区分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这对教学有何意义? 答:所倡导的理论是指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所采用的理论是指这类只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更多的是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两者的主要差异是:前者不容易意识到且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后者则反之。
意义:A 有利于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并促进教学行为的革新。
B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新的理论知识,把新思想已有旧的教学思想很好的结合起来并内化,能看到新教学思想改革旧做法的必要性,而且相信这种思想的有效性。
C能够良好操作新思想并运用到教学中。
4.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惊醒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课堂教学监控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是当代新型教师应具有的核心素质。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
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包含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智力、教学能力、教学风格、自我概念等),也包括教学环境方面的诸多因素(如学生状况、班级环境、学校风气、社会环境等)。还包括教学媒体方面的因素(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是达到理理想教
学效果的关键。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系统中各有关因素进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从而使它们协调一致地推动教学活动向前发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拥有了一定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正,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并且善于计划、评价、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的学科知识也许与高水平教师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们关于教学和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表现较低的教学监控能力。这说明,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5.调节师生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有何作用?
答:一、教学要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间的作用是双向的。
教学过程实质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一种特 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总的说来,是一个向着教学目标不断接近的活动过程。师生相互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现。
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作用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它有利于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
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
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三、师生相互作用有利于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教师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机水平、年龄特点、个体差异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等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目标,使得教师能够很好的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内容。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断发展,最终达到预订目标。
6.怎样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答: 一、 1.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
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二、1.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2.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3.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7.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哪些差异? 答: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1将更多的知识应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
2 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且富有洞察力
3 教学的策略以课前的计划、课后的评估、反思为核心 。
专家型教师善于通过教学计划、评估和反思来改进教学,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 4具有鲜明的情绪稳定性、理智、注重实际、自信心和批判性强的人格特点 专家型教师能够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估评和反思 。
5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比较强 专家型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对工作投入,追求自我实现 6 良好的师生互动、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成就体验。 新手型教师在教学策略、成就目标、人格特征上,均差于专家型教师;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卷怠上专家型教师优于新手型教师。 8.教师成长和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 观摩和分析 观摩有两种方式:组织化的观摩和非组织化的观摩。组织化的观摩一把在观摩之前制定较详细的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主要行为对象、角度以及观察的大致程序,也可以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非组织化的观摩没有以上特征。 (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通过自己实际教学而获得丰富的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种途径。 微格教学的程序:
1 明确选定特定的教学行为作为要着重分析的问题(如解释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等)
2 观看有关的教学录像。指导说明这种教学行为的特征,使实习生和教师能理解要点。
3 实习生和教师制定微型教学的计划,以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对象,实际进行微型教学,并录音或摄制录像。 4 和指导者一起观看录像,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者帮助教师和实习生分析一定的行为是否合适,考虑改进行为的方法。 5 在以上分析和评论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微型教学。这时要考虑改进教学的方案。 6 进行以另外的学生为对象的微型教学,并录音录像。 7 和指导者一起分析第二次微型教学。 (三) 教学决策训练 (四) 教学反思训练 1 反思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2 反思的环节
(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2)观察与分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自述与回忆、他人的观察模拟等途径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3)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
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旨在增长技能,学习新事物的目标。 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注重他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目标。 自我价值动机(self-worth motive)保护和防御自我价值不受威胁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
自我决定(self-decide)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合作型目标结构(cooperative goal structure)只有其他人的目标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一并达到。
竞争型目标结构(compertitive goal structure)只有他人的目标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达到。
个人目标结构(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的实现与否与他人的目标完成没有任何关系。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选择题
1、 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A)
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表扬 D、获得好名次
2 某一学生怕老师,说明他在班上最缺少马斯洛所说的下面哪一种需要的满足?( C ) A求知需要 B自尊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D)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外部而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4、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D) 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 C、非常容易的任务 D、难度适中的任务
5、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A) A、较高的水平B、较低的水平C、非常低的水平D、中等的水平
3、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答:一、①: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息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②: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的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二、①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明确地阐述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②: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可控性的问题,内部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控制,稳定的原因是否就不可以控制等,也是有争议的。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A直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的唤起
5、分析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
答:1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他们选择适宜的工作,以最好的成绩表现他们聪明的一面,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能力实体观。2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3持掌握目标学生其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掌握任务,而不是和他人相比,不是关心他们的表现是否出众,更多的关注的是自己。
6、有效反馈应该把握什么原则? 答:(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反馈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3)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给予。
7、竞争是否必然导致消极的作用?
答:不一定。竞争激发的是学生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竞争情境最大的特点是能力归因,它激发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唯独最有能力、最有自信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而能力较低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己注定失败,他们通常会比这种情况。
8、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一、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的激发
(1)利用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第十三章关键术语
品德或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道德(moral)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对偶故事法通过向被试讲述包含着价值内容的故事,他们一对偶道德故事为主,成对出现,来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涉及哪些行为类型。
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作出的决定都不是明确的、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
无律道德阶段(anomous morality)儿童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其行为不能归为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heteronomous morality)服从外部规律,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的道德认知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autonomous morality)根据已有主观价值进行判断的道德认知阶段。
本我(id)是弗洛伊德品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我、基本欲望所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是弗洛伊德品格结构中意识的部分,是出生后获得的,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其功能是在现实环境中寻求个体需要的满足。
超我(superego)是弗洛伊德品格结构中最上层的代表道德和良心的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塑造而成的,具有管制或压抑本我冲动而使之合于社会规范的功能。
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儿童以成人为榜样,建立了自己所仰
望的一种理想的自我。
内疚(guilty)严厉的超我和附属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它作为一种惩罚的需要而表现出来。
良心(conscience)个人对自己应负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观认识,是人的自我认识在道德方面的表现。
移情(empathy)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以仿效榜样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抗拒诱惑(resistance to temptation)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景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赏罚控制是社会学习理论关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概念,就是运用赏罚办法,如当道德行为合乎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合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从害怕惩罚而学会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
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是发展道德推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实际活动。它从关于具体行为的各种决策开始,从中归纳出相关的原则和价值范围。先给学生一个假设的情景(某人面临一个决策),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就这一情形推断,如果他们遇到相类似的决策情境,会如何行动。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们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一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问答题:
1、下列关于品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品德就是道德 C、品德就是个性 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 2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D)
A道德两难故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法 3、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C)
A、同感 B、以病人为中心 C、移情 D、自我
3、谈谈道德两难故事法的重要作用?
答: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4、科而伯格三阶段六水平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什么?
答:A前习俗水平
B习俗的水平
C后习俗水平5、社会学习理论的关于道德行为研究的三个经典实验是什
么? 答:(1)抗拒诱惑(2)赏罚控制(3)模仿学习 6、角色扮演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1角色扮演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角色扮演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4由于扮演角色的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就可能促使学生去体验事件本身对主人公产生的实际压力,促使他们更深刻的考虑这个问题。
7、谈谈如何利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品德教育? 答: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发展道德推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实际活动。它从关于具体行为的各种决策开始,而不是从各种原则、价值或理想入手,从中归纳出相关的原则和价值范围。在这种方法中,先给学生一个假设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就这一情形推断。其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呈现案例
(2)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 (3)估计各种后果 (4)探究
(5)作出决策
8、 你对常见品德问题的矫正有哪些建议?
(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正在阅读:
第三章 教师心理12-09
2013高考化学考点精讲 - 考点41 - 甲烷 - 烷烃06-23
S236博沂线一合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4.3) - 图文05-18
136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7)02-28
喝啤酒会不会变胖02-09
简单多点温度测量系统课程设计04-2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第三章
- 教师
-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