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认识(一)教案

更新时间:2023-07-24 11: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教案是六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负数的认识(一)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欢迎你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课题:认识负数(一)

教学背景:

负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理论上,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结合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既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又能进一步丰富对数的概念的认识,更有利于中小学知识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课题:认识负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是读写,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负数的需要和方便性,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目标:结合负数形成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有利于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温度和存折明细引入负数的学习,既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负数。例如,例1通过冬天教室里和教室外的气温对比,室内、室外的气温分别是零上16℃和零下16℃,来引入负数。 因为气温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信息,从气温引入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再如,例2通过明细表中存入和支取的对比, 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方便之处。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他地区的时间,以及月球白天黑夜气温的比较等等。练习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的含义。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挖掘习题,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体会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在快乐游戏中激趣导入:

玩游戏我问你答“说反话”(抢答)

本教案是六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负数的认识(一)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欢迎你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1、我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

2、向上看(向下看)

3、哥哥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哥哥在银行取出了500元)

4、电梯上升10层(电梯下降10层)

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为学好负数意义打基础。

二、在熟悉生活中探究新知:

1、认识温度计:出示温度计,教师简介温度计的构造, 介绍其单位为摄氏度(℃)或华氏度,它们都表示气温的高低,我国采用摄氏度,重点突出以0℃为分界点,上面的为0上摄氏度,下面的为0下摄氏度。

(1) 例1讲解,

教师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室内外温度,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统一得出:室内温度是零上16℃,室外温度是零下16℃,

(板书:零上16℃,零下16℃)

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交流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零上16℃和零下16℃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并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小组内交流汇报。

(2)统一符号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用文字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去掉文字,仅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还能表示出这种相反的意思吗?激发学生创造符号的渴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怎样才能合理的表示,在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基础上,教师再引入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并统一为用“+、- ”来表示两种相反的意义。即:零上16℃用“+16℃”,零下16℃用“-16℃”表示,(板书:+16℃, -16℃)介绍其读法,让学生随意写出一些负数,同桌交流诵读检查。/view/904af70fbb68a98271fefab9.html(负数产生的历史)

(3)小试身手:看谁抢答得快?

初步感知负数的表示方法后,老师在教具上随意拨出一些温度(有零上也有零下的),再让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出来,并说出他们的含义,巩固正负数的读法,写法。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以0℃为分界点,0度以上的温度用正几或者直接用几表示,0℃以下用负几表示。

三、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新知。

在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去,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

课件展示银行存折明细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呢?(导入例2)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讨论,猜测,归纳。

老师提问:在熟悉的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明细中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的情况,让学生结合具体数字说出它们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引导学生小结:用正负数除了可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气温,还可以表示存折的存入和支出情况等。

四、在趣味盎然中学以致用。

课件展示:

我是小向导:先读出下面各数,然后送他们回家:

-2 14 +23 -3.4 4/5 0 -8.2 +10.9 -109

正数之家:

负数之家:

本教案是六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负数的认识(一)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欢迎你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学生讨论交流很快得出结论,同时,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里面的0无家可归了。老师顺势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本部分是学生初次认识正负数后,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领会到0既非正数,也非负数。)

五、在渐入佳境中勇攀高峰。

(超链接珠峰,吐鲁番盆地),/view/2322.htm?subLemmaId=5098092&fromId=476577,/view/30193.htm

“相信自己,你最棒!”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数学知识?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课件展示珠峰及其吐鲁番盆地与海平面比较图片。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出其含义,然后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其最佳答案。

屏幕展示结果:珠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记做(+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为海平面以下155米, 记做(-155米)

(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六、作业布置温故知新: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表示下面相反意义的量吗?

①、我向东走了500米(向西走了500米)。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电梯上升5层(电梯下降5层)。

教学反思:

负数的产生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和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见过或听过。因此在备课时我从教材出发,又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一个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引出本课课题。

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玩得很开心,自然会学的有趣。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初步意识。在熟悉温度计的基础上,统一归纳出表示正负数的符号“+,-”,及其意义,读法和写法。接下来,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使他们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进一步发展。

二、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学生在温度大小的比较上掌握得很轻松,学得兴趣盎然,因而我结合实际教具,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负数的认识,通过银行卡,珠峰,吐鲁番盆地等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知识引入,让孩子们更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从而也体会到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以便形成良好的思维。

三、巧妙利用时机,对孩子进行爱国教育宣传。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我在对学生介

本教案是六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负数的认识(一)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欢迎你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绍负数产生史时,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起大家为祖国未来发展努力学习的兴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多一些引导,少一些代替包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