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长专家纵论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热点实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3 18: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队长专家纵论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热点实录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30日 作者:李 平 整理 编辑:赵京燕 王宏坤 7月的大连,凉爽舒适。拂面的海风徐徐吹过,带给人阵阵凉意,沁人心脾。在这样的环境下,260余位来自地质行业的精英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 7月14日,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在大连棒棰岛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在地勘队伍属地化后再次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全国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特定背景下召开的。 地质工作是一项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承载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决策层关心的问题,而作为地勘单位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迷茫。 今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徐绍史部长用三个“尚未”对眼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这样的表述:中央对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但是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地质找矿的布局和思路逐步形成,但是尚未顺畅落地;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课题已经提出并积极探索,但是尚未真正破题。 徐绍史这段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表述,将一直困扰地勘队伍的问题 点得一清二楚。那么,作为地质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对当前的形势又是怎么看,问题又出在哪里呢?这也正是本次座谈会的引爆点。当天上午的开幕式结束后,会议以主持人、特邀专家、嘉宾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就当前制约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

时 间: 7月14日下午。 主持人: 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

特邀专家: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胡魁 嘉 宾:安徽地勘局332队队长马中伟、广东地勘局722队队长姚新民、辽宁省地质勘查院院长张贺鹏

主持人: 你认为目前制约有宏观影响的地质找矿成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作为一线的管理者,请马队长谈谈你的感受。 马中伟: 在我看来,目前制约地质找矿成果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地勘队伍没有探矿权,或者说很难取得探矿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算没有探矿权,地勘单位也同样可以随时在野外找矿。而现在的情况是,你没有探矿权,就不能开展工作。结合我们本省的情况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在安徽,现在已经暂停了探矿权的审批工作,为什么暂停?其主要原因就是前几年登记比较混乱,除了预留地以外,能登记的地方几乎都登记完了。仅2003年,安徽就登记了1000多个探矿权,登记的主体除了地勘单位,还

有许多社会法人。一下子一窝蜂登记这么多矿权是很不正常的。尤其很多以自然人登记的矿权,他们并不进行地质找矿,而是热衷于圈地炒作矿权。而政府监管基本处于无为状态。

主持人:那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马中伟: 应该对《矿产资源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对进入矿权市场的企业和单位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在技术、人员、设备和资金上做出一定的限制,最低投入也要做适当调整,不然很容易把这个市场搞乱套。我个人以为,这方面可以参考房地产企业的准入模式,设立资质门槛,对进入矿业权市场的企业,实行资质考核准入制度。此外,地勘单位缺乏资金也是制约找矿成果的一个大问题,应建立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从地勘单位本身来讲,有了探矿权以后,没有资金和技术人才,下一步工作也很难开展起来,而要实现重大地质找矿成果也就无从谈起。

主持人: 张主任,你认为要解决资金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张彦英: 地质找矿风险很大,国家采取了设置地勘基金的过渡性措施,因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一下子还很难建立起来。地勘基金本质上是带动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地质找矿有周期性,一般的中型以上矿至少是3年~5年。过去有统计,一个矿从发现到开采大概是14年,周期非常长,而且找矿本身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全球的找矿成功率大约在3%。用地勘基金来带动商业性投入,从理论上讲,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现在大家不满的是,政府动辄就把探矿权拿到市场上炒作,这种做法我也不赞成。 主持人:胡魁同志过去担任过国家储委办主任,对矿权问题研究很深。老专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胡魁:我也认为在探矿权的认识上出了一些问题。有些队长说探矿权是地勘队伍的生命线,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探矿权是从事矿产勘查的生命线。据我所知,目前许多地勘单位并不从事找矿,而且这个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地质工作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找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实情况是,中部地区的地勘单位是以矿产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并重,但西部仍然以矿产勘查为主,矿产勘查占西部地质工作的大部分。这几年在矿政管理上出现一个错误的定位,就是把探矿权和采矿权定为一体,后来出现了一个矿业权的统称,其实矿业权在法律上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实际上,探矿权和采矿权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探矿权在勘查阶段是不能实现回报的,探矿期间要投入资金、劳动,而投入以后只有3%能见到回报,对探矿权来说就是价款。矿产储量实现了,采矿权才能诞生,而采矿本身是有收益的,采矿权可以实行“招拍挂”。有些省份一律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探矿权,当一个队的总工程师认为那块地有找矿前景,他往那里一坐,自由投资者就盯着他,他举哪个牌,人家也跟着举哪个牌。这样的“招拍挂”无形中加大了探矿成本,是不利于找矿的。此外,探矿权的取得不能等同于拍卖古董,谁出的价高就是谁的,因为古董的拍卖含了意念价值,你认为它是宝贝它就是个宝贝。而矿产资源不同,它有一定的具体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出让方式是极不科学的。地勘单位绝大部分是搞勘探的,结果由于登记不了探矿权就无法找矿,或者只能给人打工。地勘单位希望要有矿产勘查的权利,这是正当的要求。我个人以为探矿权应该向有一定的实力、诚心诚意搞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倾斜。

主持人: 让我们再回到地勘基金上来。地勘基金本身的定位是社会资本不愿投的、风险比较大的区域,这时候,基金去做开路先锋,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但基金不是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的投资主体,无论是中央基金还是省基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上说:只要是社会资本愿意投的,国家财政资金原则上要退出。马队长怎么看? 马中伟:如果基金的投入拉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当然是好的,但这一块目前表现得并不明显。

主持人: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安徽的“泥河模式”,这个项目是用大调查立项获得的矿权,然后拉动商业性的整装勘查,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其中大调查的投入形成的矿权如何处置?该不该归项目实施单位? 马中伟:我个人认为,应该把这个问题与地勘基金形成的矿权联系起来,与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地勘单位要向企业化过渡,另一方面确实应出台些扶持政策。地勘基金要有一个退出机制,最好普查以前就退出,这样才有利于地勘基金的良性循环。对这部分投入形成的矿权进行评估作价,评估以后由地勘单位和社会资本进入。探矿权转让时收取的价款应有一定比例给实施该项目找矿任务的勘查单位,这样既有利于地勘单位提高找矿积极性,还有利于地勘单位下一步改革和发展,进而实现下一步的探采一体化。

主持人:问题在于有关部门包括地方政府说你转企了以后我就给你这项政策,你不转企我就不给你这个政策,这就涉及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马中伟:所以我们就需要取得国家的支持,要有落实《决定》的细则,

这个事情不能靠哪一方来平衡。

主持人:姚队长,请你谈谈矿业权设置、取得、交易怎么样才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姚新民:说到矿业权,我们这些当队长的的确很无奈。当前,国有地勘单位在地质勘查的发展上遇到几个障碍:第一,地勘单位通过多年探索获取的地质资料,目前掌握在地方多个部门,现在他们把它作为自己的成果来垄断。在省市编制的地质规划中,不少有工作价值的区域,是地勘单位提出来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登记探矿权的时候,往往被社会企业抢先登记了,这直接造成我们地勘单位无形资产的流失。像这种地质成果被侵害的情况相当普遍,使我们感到很无奈。所以,在探矿权的设置上,管理部门在“申请在先”的模式上应该公平、公开、公正,不能暗箱操作。 第二,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垄断了探矿权的配置,或者是简单地实行“招拍挂”,用资本优势来配置探矿权。地勘单位技术优势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丧失了取得探矿权的优势地位,只能作为具有资本优势的探矿权人的雇工。

第三,在探矿权的设置上,并没有考虑成矿带的规律性和整体性,有价值的成矿带都被分割成很多矿权,造成四分五裂。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施整装勘查谈何容易?过去,地勘单位找矿强调三大要素:地质资料、技术和资金投入。我个人认为,现在找矿应该再加两个要素:探矿权的取得,找矿的外部环境,应该统称为五大要素。

第四,目前地勘单位实施勘查过程当中,受外部环境制约的问题相当严重。国家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在实施野外找矿过程中,

过路设卡、漫天要价时有发生,造成地质工作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开展不了地质工作。

因此我认为,政府在制定探矿权的设置和管理政策上,要与推进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省一级的专项资金项目应该由有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来承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过批准以后,出让给国有地勘单位来继续开展地质工作。在探矿权的配置上,首先要搞好矿产资源的规划,对全省的重要成矿带要划定整装勘查的区域,由政府、国有地勘单位或国有控股的矿山企业来联合进行勘查,发挥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和矿山企业的资金优势;对于申请在先的探矿权,应该首先认定是否是空白区,将这个作为先决条件。对于非空白区,应由原来在此开展过工作的地勘单位优先取得,以防止地勘单位地质成果这种无形资产的流失。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地勘单位找矿的积极性,并尽快制定保护野外勘查工作正常进行的配套法规。

主持人: 将上述问题归纳一下,实际上当前影响宏观地质找矿成果难以诞生的原因最关键的是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个问题,辽宁地质勘查院的张院长有什么高见?

张贺鹏: 我的看法是,这个影响因素有二,一个政策上的,一个是资金投入上的。我们单位是搞基础性地质工作的,现在就我们地勘院本身的工作性质来谈一些看法。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单位为地质找矿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比如说1︰20万的地质填图等等。众所周知,地质填图是地质找矿工作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辽宁阜新的金矿就是根据我们的基础地质工作被发现的。而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也同样是矿权的取得。基础

性地质工作是开展地质找矿的前期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有商业意义的矿点应该归属谁?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按照现在的通行做法,就是谁投资就归属谁。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资金来源于中国地调局,但发现了矿点我们没有一点权益,挫伤了地质工作者的找矿积极性,这个成果交了以后流失到哪里去了,没有谁说得清。我认为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 主持人: 你们不做商业性地质工作吗?

张贺鹏:我们大部分做的是中国地调局的国家财政资金项目,做完了成果就归国家。基础性地质工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成果应该向社会公开。但这里面有时候也涉及一些商业性的矿点,怎么办?我们在内蒙古所做的基础性项目,刚刚获得一点成果就被叫停了,当地政府把我们的成果拿走了,我们只得花94万元把它再买回来。我们自己找到的、自己申报的成果,还得自己花钱买回来,心里真的十分委屈。据我所知,有些地方政府还把已经登记过的矿业权人的成果拿回来二度拍卖。

主持人:制约宏观影响找矿成果诞生的因素很多,有探矿权设置问题、基础地质工作的问题、还有勘查环境问题等等。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张主任,从您多年对这方面的研究来看,您的看法是什么?

张彦英: 我先从体制上来讲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应该是什么样?我理解应该是国家对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为前提,以健康发育的市场为平台,以矿业企业为主体。现在国家是不是对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应该说,已授权一个部门对矿产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但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分灶吃饭,所以地方行政官员跟部长通常唱的就不是同一个调子,于是在某些政策的

执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这是很正常的。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既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又是管理者,还是矿权经营者,这就不正常了。所以在这方面政府要从体制上有所转变:一是要找准定位;二是要培育健康发育的矿业市场;三是要改变自己是矿权经营的主体的现状。那么政府为何热衷于经营矿权呢?诱因是将矿权拿来“招拍挂”获得价款。价款的本意是什么?是出让国家出资勘查的、形成矿产地的矿业权收到的一种款项。现在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是,很多地方将空白地也拿出来“招拍挂”,结果成交价是评估价的数倍甚至更多。实际上,就法律意义而言,对空白地是有硬性规定的,不能出让探矿权,应该是谁在空白区开展工作的就给谁,而不是随意出让。矿权的交易应该让市场来完成。但我们经常说的矿业权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严格来说出让市场不是一级市场。在实施“招拍挂”过程中,价格惟一的原则更是错误的,应该以资质和业绩作为标准,这样一来,国有地勘单位当然就顺理成章地排在前面了。只有二级市场才是真正转让市场,评估可能十个亿,这个时候政府没有权力“招拍挂”,这是真正的转让市场。如果政府把这个矿权拿去“招拍挂”,实际上是侵犯了探矿权人的权益。

主持人:关于矿业权的问题大家已经谈了很多,已经趋于共识。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当前资本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地质工作没有技术不行,没有资金也不行。在世界各国以投资者作为探矿权人的占了主要部分。什么叫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资本是最大的,是资本说了算的。很多国家矿业制度确定投资是第一位,但也不尽然,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地质找矿上是不是就是资本为老大?探矿权取得要不要设置门槛?地勘单位的

技术又怎么跟资本结合?请姚队长再发表一下看法。

姚新民:我们首先最关心的是怎么样取得探矿权,然后再讲资本结合的问题。国有地勘单位获得探矿权后大多数运作是比较规范的,而那些炒作矿权的大多是民营企业和个体老板,如果不解决矿权炒作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讲探矿权跟资金的结合呀?国有地勘单位只要有一个好的探矿权,跟社会资金的结合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矿权,我们能够得到的为什么得不到?政府一律用“招拍挂”的形式出让探矿权,好像是市场运作,貌似公平,其实是最不公平的。“招拍挂”是对地勘单位的歧视。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取得的成果无偿地交给国家,地勘单位是没有资本积累的。今天我们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我认为是合适的,是对历史上地勘单位的补偿,地勘单位什么时候资本积累多了,有实力了,就自然走向企业化。就看政府怎么为我们铺平这条道路。

主持人:地勘单位现在面临的难点可以这样说,是我们国家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勘查是不用现金流的,而现在中国用的方式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方式。大家都知道,矿产勘查全球的成功率只有3%,97%是要打水漂的。如果用现金流去开展地质找矿,这种方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初级阶段干的事,当代已经没有这种现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资本市场来减少找矿的风险、规避找矿风险,是很聪明的做法。关于市场化问题,请张主任作一下解读。

张彦英:近日部长在办公会上听大讨论汇报的时候,徐绍史部长作了总结。他指出,要坚持市场化的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和地质规律,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技术规则等方面研究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地勘单位

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市场化的导向问题。地勘单位要不要企业化?如果不搞企业化,分配的时候,事业单位就没办法发奖金了,这样就导致一些技术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假如一家民营企业要一个高工,开出年薪50万元,配一辆车,还给一套房,你去不去?肯定有人愿意去的。这说明一个问题,地勘单位究竟应该怎么走?到底怎么办?国务院【1999】37号文提出的一个方向就是事企分开。而“三化”早在1984年就提出来了。到了今天,没有人说不走市场化,但是很多问题靠地勘单位本身还解决不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又要坚持方向?不抱怨前人,不苛求历史,面对现实我们怎么办?如果矿业权这个财产权属于地勘单位,这个命题就容易得多了。地勘单位也不存在钱拿不出来。公益性和商业性这两个工作如何界定的问题也是当前的难点。原来说公益性和商业性分体运行,后来一看不行,就提分职运行,后来又提分开运行。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事业费,按市场经济规律讲这样终归还是不行的。曾经确定的方向是事企分开,为什么分不开?原因在哪里?问题还是出在政策上,或者是在出台了政策却未落实上。

胡魁: 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界限在哪里?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个大学问,他的资本供给是国家财政,通过预算来找矿,全社会受益,回过来增加税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公益性地质工作实际上起的这个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向全社会服务的。所以要加强地质公益性的强度。公益性工作由公益性队伍来承担,也可以由商业性地勘队伍来完成。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将来是要实现企业化,国务院37号文件和4号文件讲得很清楚。但在现阶段,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必要的,但也是过渡

性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预计到2020年,商业性地勘队伍还想走事业的路子看来是不行的,因为到那时我国应该已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勘行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一是它将打破行业界限;二是打破地理的界限;三是不受所有制的限制,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在这样的体制下不歧视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地勘行业也不例外。我们不要指望将来的市场规则对国有地勘单位有所照顾,市场是平等的,那么地勘单位要想在市场经济立足,那就要凭借你们的优势,发挥你们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总工程师史致元互动时发言:地勘单位企业化的难题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要得到解决,让地勘单位通过矿权运作,完成企业的资本积累。此外,老职工要有一个渐变的过渡政策,过渡期政府应给与大力的支持和扶持政策。 二

时 间: 7月15日上午 主持人: 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

特邀专家:国土资源部高咨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胡魁 嘉宾:山西地勘局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院长赵斌、河北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队长王文学、西北有色地质局713地质队队长高菊生

主持人:目前地质勘查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加以治理和

改善?赵院长你怎么看?

赵斌: 这个问题实际上大家都在讨论,目前地质勘查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勘单位在开展工作时,没有一个十分顺畅的通道。从2003年至今,我们没有登记一个矿权。找矿的主力军承担找好矿找大矿的责任,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将探矿权全部实行“招拍挂”,特别是有意炒作矿权,导致矿权价格虚高。由于地勘单位实力有限,加之矿产勘查的高风险性,使地勘单位基本上丧失了获取探矿权的积极性。

二是国有地勘单位找矿优势正在弱化,由于地质工作的任务正在减少,我们在地质找矿的收益只占了1/4,收益也主要是打工的收入。国有地勘单位找矿的优势正在渐渐丧失。过去我们院主要是做公益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和商业性分开以后,地方上基本没有工作可以开展。商业性市场迫于完成任务为前提,对地质成果没有进行更深入分析,技术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加之专业技术人才长期得不到充实,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很不利于找矿。

三是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保护的影响,已经取得的探矿权进行年检难度很大。近几年来地勘单位探矿权的年检遇到了县市的极大阻力。我院经过多年的工作,在中条山依法取得了一个探矿权,但是在年检的时候,当地政府就是不签字,盖不了章。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把探矿权转让给地方,最终这个问题还是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出面协调才得以解决。

四是野外施工的难度日益突出。老百姓漫天要价,我们给一个煤矿做三维地震,拉根线从当地老百姓地里过一下,开口要价300元,有些项目

老百姓不让干,你就干不了。

主持人: 面对这些问题,张主任,你认为基层单位该怎么办? 张彦英: 面对经济全球化,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地质工作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发挥重大作用。从地勘单位反映的情况看,党中央、国务院有一系列的措施没有落地。地质勘查环境问题有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人才环境,未来的竞争力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硬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看来一些地方政府对这方面的管理是缺位的。我的看法是要通过立法或者制定条例,给地质工作一个法律定位,以改善地质工作环境。

还有一个经济利益问题。矿产资源的收益应该是哑铃型,因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国家和矿产所在地应得到大利益。现在刚好是橄榄型,国家和矿产属地没有得到多少利益。这里涉及到税费的设置。资源补偿费是对国家资源消耗的补偿,你消耗资源就得交资源补偿费,但现在费率很低。资源税是调节级差收益,但最基层的乡、村得到的很少。现在财政体制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利益分配不当,产生的问题就多。 主持人:从专家的视角来看深层次的问题,还是个利益问题。但是地质勘查阶段是一个投入,它没有产出呀,作为前线的地勘单位,赵队长你是怎么解决的?

赵斌: 刚才说的这类事情,省国土资源厅也没有办法。我们的勘查区在一个私人铁矿旁边,进山的路是他修的,人家就是不让我们进去。我们请求厅里出面跟当地县里协调,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还没有进行下去。如果再这样拖下去,那我们就只好不做了。

王文学:要解决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问题,国家应加快地质勘查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维护矿业秩序、改善勘查环境、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尽快出台勘查涉及占地、青苗补偿,安全生产、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政策规定,将地质勘查列入本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地质工作、关心地勘单位发展的舆论氛围,将实现找矿突破、促进队伍发展、体现于共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主持人:财政项目有没有按照《决定》规定的给地勘单位一定收益的分配?

王文学:按现行做法,地勘单位承担财政类公益性、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属于项目劳务业务。地质找矿是认知自然,发现资源,目前订单式的项目劳务承包形式,有悖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地勘单位智力技术贡献参与成果分配,仍停留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文件层面,缺少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据悉,黑龙江、河北、山西等省虽然出台了地勘单位参与成果分配办法,但实际操作的案例很少。其关键点在于按探矿权评估价出让,还是按溢价享受收益,其收益是以奖金形式,还是转增国有地勘单位资本金,或者转入后续商业性勘查的股权等,均没有详细规定。由此看来,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乃至个人利益关联度低,找矿内因难以激发,技术贡献难以形成地勘单位资产积累。 主持人: 你是综合地质大队队长,你的发言肯定也很“综合”,以你了解的河北地勘局各地勘单位,队伍稳定吗?

王文学: 目前经济好转的比较快,我们的日子好过些。作为国有地勘队伍不是怕企业化,而是我们对改革大走势不明。期盼落实现有政策,

促进队伍加快发展。产业是地勘单位发展的载体,经过20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各地勘单位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就多数单位而言,主导产业仍是地质勘查业。近几年来,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竞争力有所增强,主要是地质勘查业的发展。部分单位走出了一条勘查-开发-兴业之路,形成矿业产业链。与此同时,其他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地勘单位的产业发展,初步支撑着队伍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但是,目前各地勘单位产业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大多数仍在培育发展产业,未形成具有规模的、竞争力的产业载体,多数还处于勘查技术服务阶段,像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经营波动大,发展后劲不足。 主持人: 你有什么样政策诉求呢?

王文学: 现行以一律“招拍挂”出让方式设置探矿权,有严重负面影响,真正的找矿主力军——国有地勘单位难以由此种方式获得探矿权。部分带有炒作探矿权“色彩”的社会资本往往以资本优势易获得探矿权,为此,建议对现行探矿权出让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其基本原则为:坚持探矿权出让以有利找矿突破、缓解资源危机为前提,探矿权配置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紧密结合,探矿权配置与扶持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结合,应分类施策如下: 第一,对低风险、非战略性矿种可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勘查,早日查明资源,转入开发,但应适度控制其转让条件。 第二,对战略性矿种,在国家、省级规划找矿远景区,不为社会资本初设探矿权,由国家、地方财政资金按规划安排勘查,由甲级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承担,以审批方式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前期可不授予处置权;财政类勘查成果其探矿权经批准后也可以协议出让给国有地勘单位、

国有矿山企业。

主持人: 民调显示,地质工作质量出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有技术队伍青黄不接,有素质水平的下降,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职业道德的下降。一些老地质工作者讲,地质工作干的是良心活,有的时候质量很难督查,那么应该采取一些什么应对措施呢?胡研究员,你们以前的那些办法在新时期还灵不灵?

胡魁: 确实,从总体上来说,近年来地质工作质量有所下滑。今年审查过几十个报告,发现报告的技术质量问题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曾有一套保障系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本身就有一个自律机制,出了一次重大的质量事故,地质师终身就不会被人聘用了,彻底被这个行业开除了。

我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新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要克服这些问题,一是地勘单位要加强自律,要重建质量管理系统;三级检查两级验收仍要坚持。有些储量报告交上来很粗糙,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呢?是因为项目太多了,忙不过来?还是职业素质太低?过去,我当技术负责人时,必须到现场去,因为有技术责任在先。现在的项目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对报告编写没有看过的都大有人在,不要说上现场。有客观原因,项目太多,攻关任务也很繁重。但是这种制度不能废除,因为这是你单位的信誉,向市场化过渡,没有信誉还闯什么市场?我认为,必须要强化自己的质量监督体系,该审查就得审查。建立PQ质量小组,不要忙起来就都忽略了。

二是实行地质监理制度。储量报告编写过程要不要进行实地检查?过

去储委审查报告的规矩是不进行实地检查,只对业主提供的报告文字和报告资料负责审查。因为那时对基础的质量管理,都是把过关的。重大的需要省级把关。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审查只对资料负责。基层的质量管理有些松驰以后,储量审查机关需要你签订一份协议,分清责任。但由于监督检查不力,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后来有人提出评估师要现场检查,由于这个工作量太大,而且有些地质工作评估师没法检查。目前我们正在借鉴西方监理公司的经验,跟随着业主地质工作的进展来督查,这种制度现在基金项目已开始实行,在国家投资的项目已经实行。假如这个制度能够全面实行,有条件的地勘单位也可以发展成监理公司,进行勘查全过程的监督,保证它出具的资料都是真实的。

三是加强人员的培训。人员比较缺,人员的素质不高,这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尽管目前地勘队伍的人员培训工作有所加强,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够。现在的勘查难度也越来越大,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需要经常对职工进行培训,继续进行教育。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应有一个专门的培训组织。现在不少培训有商业目的,没有实施内容,这种培训地质队比较怕。要办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培训。关于人才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也关注过,问题是大学生大部分都不愿到基层去。江西重视职业教育,赣州有一所相当于大专的院校,以培训实用型人才为目的,江西的一些地勘单位选派一些学生到那里定向培训,培训一些技术骨干和野外基层人员,这是很实用的。

四是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目前业内对某些地勘人员职业操守的问题反映很大,影响很不好。那些甲级资质单位对于信誉和质量还比较重视,

一些低资质的单位,则有放任自流的现象,比如根据业主需要在一个矿区可以搞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当然这是个别现象,但是败坏了地质队的名声,对这种现象一定要严惩。中国的地勘业要走向世界的,中国的地质工作水平是相当高的,在世界上是有信誉的。现在质量下滑是个苗头,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包括在职的总工程师,要组织培训和教育。

主持人: 高队长,你认为目前地质勘查的标准、规范和定额是否适应地质找矿发展的需要?如何科学推进地质基础工作制度建设的步伐? 高菊生: 目前的规范将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的技术要求编入一个规范,虽明了方便,但没有规定四个阶段如何衔接,谁来界定,而市场又要求尽可能达到开采要求,这就出现了一个矿区预查、普查、详查等多个勘查阶段共存的情况,明显不符合地质勘查规律,不可能全面摸清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产生大型矿床。二是归并了矿种,把钼、镍和铜铅锌放在一起,因为它的成因,包括勘探方法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中不便于操作,也不太好分类。三是现在编写地质报告有难度,可行性评价,需要有资质,没有资质的地质报告是没法通过评审的。

胡魁: 2002年推行的规范体系,采取了联合国分离框架接轨的方式,强化了国际接轨的意图。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接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倒差,从去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开始联合修订中国规范体系。业外人士常说,中国是前苏联的体系。的确,我们第一代技术人员是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开始基本移植了他们的那一套。但是中国学习外国都是有创造性的,我们的规范经过几次大的改革,是总结世界经验,然后形成了中国的体系。中国的规范已经换

了好几代,到1992年,应该说中国的矿产勘查规范体系已经比较健全。当时我刚调入地矿部,拟订了矿产勘查总则,主持了国标的审查。直到1997年,整个体系才得以完成。在修订这个规范时,进行了全国的调研,不断总结经验,因此这完全是中国的一套体系。 现在合并的矿种规范,经过实践检验是比较粗糙,所以现在准备修订。总而言之要增加它的适用性。但规范的修订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时俱进;二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至于规范修订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地质队长或总工程师根据你们的实践体会可以提出意见。 主持人: 按照规范标准,我们现在的预算在哪些方面是粗糙的? 高菊生: 一是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航片包括图像的处理等都无预算标准。二是标准总体偏低,预算是按2004年的物价指数来确定标准,有的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是标准费用的2~3倍。三是部分预算的标准执行难度大,行业不协调。比如二级导线测量,我们与国家测绘局颁布的标准相差10倍以上。四是工程测量点不一样,预算标准和规范打架。前者规定仅限于钻探井口和坑探坑口,在实际工作中按规范,钻探井口要测3次,一个坑探则要测5次。这些问题,应尽快通过调研、修订,加以解决。五是新的技术方法也没有标准。□

2

安得清风扫微霭 ——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民意调查结果解读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28日 作者:赵腊平 编辑:张伟楠 王新生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民调的结果—— 1.你认为当前缺乏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的原因是:矿业权被分隔,27.3% ;基础地质工作滞后,25%;矿业权配置出现偏差,47.7%。 2. 你认为当前地质工作的环境是:优化了,10.7%;恶化了,80%;维持过去水平,9.3%。 3. 你认为当前地质工作的质量是:提高了,17.8%;下降了,65%;维持过去水平,17.2%。 4.你认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是:必要的,44.8%;不必要,47%;无所谓,8.2%。 5.你认为深部找矿国家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业绩好的地勘单位优先登记矿权,40.6%;财政补贴,23.4%;中央地勘基金投入降低风险,36%。 6.你认为当前的矿政管理工作对地质找矿工作是:促进了,8.7%;拉了后腿,63.3%;说不清,28%。 7. 你认为当前政府经营、垄断矿业权的状况是:加剧了,83.9%;好转了,10.8%;维持过去水平,5.3%。 8. 你认为目前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是:顺畅的,21%;难题很多,70.4%;说不清,8.6%。

9. 如果地勘单位要实行企业化,你认为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矿产勘查资本市场,17%;国家注入资本金或矿业权,63.7%;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3%。

10. 你认为《决定》明确的各项扶持政策在你那里是:落实了1.5%;局部落实了,61.6%;没有落实,36.9%。

11.你认为当前地勘单位的改革是:加快了,18.9%;停滞了,44.2%;说不清,36.9%。

这是本报在“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上搞的一次民意调查的结果。民调表只有一张纸,11道题,采用的是无记名的方式,接受问卷调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即126家地勘单位的队长、院长,还有30来位来自中央地勘单位及属地化地勘局的局级领导也自愿参加。应该说,民调的代表性没有问题。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的事情归上帝,凯撒的事情归凯撒”。意思无非是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确定位。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本报和中国矿联地勘协会,较少行政或官方色彩,这样接受民意调查的对象可能少些顾忌,可以实话实说。

用地质队(院)长们交上民调表后的话说:“这样的民调,你有想法尽管说,有意见尽管提,有主意尽管出,实在、实用,轻松、活泼,而结果又可以直接供政府参考,挺好的。”

这次民调涉及的都是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共11个问题,大体可分为3

类:目前处境及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部门的政策诉求;有关改革发展的建议。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难以获得重大突破是目前高层及各方面都很关注的焦点,也是这次“大讨论”中试图破题的重大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现在争论颇多,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基层的队长“众说”了,起码“其言极准”,“其言极善”。

应该说,这几年政府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先是推出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紧接着是危机矿山找矿专项,继而是地勘基金。但除危机矿山找矿外,似乎收效不如预期。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在民调第1题“你认为当前缺乏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的原因”中,队长们认为“矿业权配置出现偏差”的占了47.7%,几近半数;认为“矿业权被分隔”的占27.3%,近1/3;认为“基础地质工作滞后”的也占25%,即1/4。

我们注意到,在与此密切相关的民调第7题中,即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政府经营、垄断矿业权的状况”的问题时,认为“加剧了”的高达83.9%;“好转了”的只占10.8%;而认为“维持过去水平”的占5.3%。

同时,在相关的民调第5题和第9题中,当回答“你认为深部找矿国家需出台的政策支持”时,有40.6%的队(院)长选择了“业绩好的地勘单位优先登记矿权”;也有36%的选择了“中央地勘基金投入降低风险”,还有23.4%的选择了“财政补贴”。

而在回答“如果地勘单位要实行企业化,你认为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国家注入资本金或矿业权”的又占了63.7%;有19.3%的选择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有17%的认为要“建立矿产勘查资本市场”。

“矿业权”!从对这4个相关问题的回答中,“矿业权”均高居首位,分别占47.7%、83.9%、40.6%和63.7%。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亟待化解的矛盾:由于政府垄断矿业权或有的地方一律按招拍挂的方式配置探矿权,地勘单位根本没有资金实力与社会资本竞争,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找矿主力军被探矿权市场边缘化。探矿者没有探矿权,或者说难以获得探矿权,无疑像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耕作一样。

同时,在很多地方,由于矿业权配置不当,在国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区,已被已有采矿权,探矿权分割得支离破碎,无法实现整装勘查。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找矿突破。

同样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是,在民调的第10题中,在回答有关“你认为《决定》明确的各项扶持政策在那那里是否落实”的问题时,回答“落实了”的仅仅只有区区的1.5%;“局部落实了”的占61.6%;“没有落实”的竟高达36.9%。

《决定》出台已近4年,真正全面落实的地方微乎其微。难怪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动员大会上感慨万端:“我们眼下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央对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但是我们尚未有效的贯彻落实;地质找矿的布局和思路逐步形成,但是我们也尚未使它顺畅的落地;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课题已经提出,并在积极探索,但是尚未真正破题。”

由此不难理解,在上述的民调中,基层地勘单位的队(院)长们何以对包括加强基础地质工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矿产勘查市场等望眼欲穿,而实际上,这些应该早就解决或者说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在有的

省份至今却尚无眉目,有的还遥遥无望……

比如,由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规定的地勘单位智力技术贡献参与成果分配,很多地方仍停留在文件层面上难以实现。即使有的省份出台了地勘单位参与成果分配的办法,但实际操作的案例很少。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乃至个人利益关联度低,找矿内因难以激发,技术贡献难以形成地勘单位的资产积累,都影响了宏观影响的地质成果的诞生。 比如,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地勘单位的设备陈旧落后。属地化以来,大部分地方财政对此没有资金支持,自有资金又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地质找矿攻深找盲对现代技术装备的需求。

比如,国土资源部早就下发了关于“鼓励地勘单位在推进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盘活现有土地,对将现有土地转化为经营用地的,积极争取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的政策支持,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疏通工作”的文件,但到了地方就难以落实。

比如,国务院(1999)37号文明确规定,地勘队伍职工统一进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统筹序列。但时至今日,在很多地方,这一事关地勘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仍是一纸文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应是建立市场法则,加强市场监管,改善市场环境,体现服务功能。但根据民调第2题、第3题、第6题、第8题的答案,政府职能转变的进展显然难以让地勘单位满意。 在回答民调第2题即“你认为当前地质工作的环境”状态时,回答“优化了”的只有10.7%;回答“恶化了”的却高达80%;回答能“维持过去水平”的也仅9.3%。

地质工作质量事关地质成果的质量,地质成果的质量涉及矿产开发的可行性。然而,在民调第3题即回答“你认为当前地质工作的质量”状况时,认为“提高了”的为17.8%;认为“下降了”的高占65%;“维持过去水平”的为17.2%。地质队长自言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可谓意味深长。诸多原因中,有一条值得警惕——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都有下降之虞。

矿政管理应是加强地质工作的保证和坚强后盾。但在民调第6题中,即“你认为当前的矿政管理工作对地质找矿工作”的作用时,认为“促进了”的仅8.7%;认为“拉了后腿”的却高达63.3%;还有28%的即近1/3的回答是“说不清”。这对各级矿政管理机构来说,应有自省之地。

地勘单位的改革即便从国务院出台(1999)37号文的规定算起,至今也已近10年,但进展怎么样呢?在民调第11题即“你认为当前地勘单位的改革”一题中,代表们给出的回答是:认为“加快了”的为18.9%;认为“停滞了”的占44.2%;认为“说不清”的占36.9%。

有意思的是,我们一些官员在判断地勘单位的现状时,常常喜欢用“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等词汇来形容,尽管这些现象在有的地勘单位确实存在,但在民调中,我们却发现,接受民调的会议代表在有关改革发展的问题时却并不含糊。自认为“改革停滞了”的高达44.2%,比例最高。显然队长们并不满意此种现状。那么改革的原动力为何不足?这对下一轮改革的设计者极有参考价值。

即便是在回答第5题“你认为深部找矿国家需出台的政策支持”这样的现实问题,大多也只要求“业绩好的地勘单位优先登记矿权”和“用中央地勘

基金投入降低风险”;要求“财政补贴”的只有23.4%,1/5强。这说明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已成为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队长们的共识。

在民调第4题即问及“你认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有无必要时,回答“必要的”的占44.8%;回答“不必要”的却占了47%;还有8.2%的回答是“无所谓”。事实上,对于这项改革,上层的意见就不够统一,分歧不小,这必然使基层产生诸多迷惑。

众所周知,“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地勘单位企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缓冲地段,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地勘单位正在实践的发展路径,但在民调第8题回答“你认为目前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进行得怎么样时,回答“顺畅的”的有21%;回答“难题很多”的却高达70.4%。 事实上,这些难题“早以浮出水面”,在现有财政体制中,事业和企业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审计标准也不一。既然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统筹考虑,帮助地勘单位度过这个“过渡期”,加快发展,但目前这些似乎还无章法,让地勘单位无所遵循。

现在的问题是,在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中,各级政府如何帮助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徐绍史部长最近在听取有关“大讨论”的汇报后说:“要是实实在在给地勘单位办点事啊,它需要哪些政策环境,我们要把它梳理出来,一一列上推进。”

事实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各级政府及国土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勘查市场秩序,净化勘查环境,严格市场准入,合理控制资质结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勘查解难题,办实事上,切实为地质勘查引路、护航、维权。

比如,对现行探矿权申请、审批、监督管理、市场建设等相关政策要认真反思,疏理查找问题,尤其要思考矿权配置与找矿突破、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关系,下决心调整有关政策,寻求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治本之策。 比如,进一步改善勘查环境、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根据新情况,尽快出台勘查涉及占地、青苗补偿,安全生产、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政策规定,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地质工作、关心地勘单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比如,全面清理地质找矿工作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出台商业性地质勘查的预算标准,提升业务技术管理水平。等等。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主力军,是保障地质事业科学发展的先行军。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地勘单位找矿突破和多功能服务新的使命,面临新的形势,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面临与遇到诸多难题,除了地勘单位自身的努力外,政府部门要尽快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而这,也是这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初衷与目的。□3 鲜花与荆棘同在 ——河南地矿局谈“走出去”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28日 作者:谭红梅 编辑:张伟楠 王新生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一支来自于中原的地勘队伍——河南地矿局的触角已伸向了海外,他们要得到的“天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河南地矿局毅然到国外去找矿开矿。10多年来,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等困难,风餐露宿,百折不挠,足迹遍布非洲、亚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等地的20余个国家,涉足矿权140多处,其中独立或合作持有的矿权达到86处。2008年,河南地矿局实现境外收入2.6亿元。截至2009年,该局累计设立境外企业11家,赴境外各类工作人员最高超过500人,常驻国外人员不低于300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和工程承包施工的各约占50%。该局在几内亚发现铝土矿体15个,提交铝土矿储量4.3亿吨,远景资源量10亿吨……

然而,鲜花与荆棘永远同在。在这些风光的背后,谁又知道有着几多欢欣、几多惆怅和几多泪水?河南地矿局局长唐全国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非洲施工,施工人员穿越一条河流时,一条鳄鱼紧随其后,逼着施工人员爬到了树上。即使这样,大鳄鱼还是虎视眈眈地瞄着横跨大洋来的“客人”不走,直到后续人员赶到,连轰带喊地将其赶走。这还不算什么,最苦的是长年不能和家人团聚,再加上语言不通、地方病猖獗,孤独和危险始终伴随着这些工作人员,他们经常梦到家乡的烩面…… 7月14日,在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上,河南地矿局李兴国处长谈起“走出去”的发展历程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他的脑子就是一部记载着河南地矿局“走出去”路途的活电脑。 “傍大款”实现强强联合

地勘单位具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优势,而国内大型资源公司具有非常雄厚的资金实力,要“走出去”两者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河南地矿局与中国北方公司、北京博泰集团、河南永煤集团、河南平煤集团以及河南省国际合作公司等10余家企业(集团)“联姻”,采取风险勘查合作共享勘查成果的方式,获得境外矿权54处。在进行几内亚铝土矿的勘查项目时,该局就与河南国际合作公司、河南永煤集团合作,一举获得了丰硕成果。李兴国说,河南地矿局在与大型资源公司的合作中,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外进口依赖性和国际资源可供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主攻方向是以贵金属、附加值大的富矿以及国内资源短缺的战略矿产为重点,如阿尔及利亚的金、铅锌、富锰矿;纳米比亚、刚果(金)的铜、钴矿,加纳、塞拉利昂、墨西哥的金矿等,采取突出重点、多元发展、长短期兼顾、远近期目标结合的战略,实施地勘单位引领大型矿业集团跟进的战术,初见成效。

“探门路”建立境外基地

当然,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勘查技术优势为资源型企业服务,赚取劳务费和技术服务费,那么地勘单位只能充当“打工仔”的角色而已。如何依靠自身技术、设备和人才等优势,在境外设立公司,采用自主或合作的形式获得矿业权,真正建立起境外工作基地,是河南地矿局领导班子苦苦思索的问题。李兴国饶有兴味地说:“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三看’,还挺灵。”这一看就是看目标区是不是在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较大的世界知名成矿带上;二看目标国的政局稳定不稳定,投资环境好不好,政治风险大不大;

三看目标国与我国的关系怎么样。而第一要素是“本”,所以拟订区域放在了中部非洲赞比亚—刚果巨型铜钴成矿带、北部非洲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多金属成矿带、环太平洋成矿带、中亚地区西昆仑—帕米尔多金属成矿带等。目前,该局在几内亚建立了一个勘查基地,阿尔及利亚的矿产勘查开发基地也已经基本形成,津巴布韦、刚果(金)、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坦桑尼亚以及塔吉克斯坦等矿产勘查开发基地也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李兴国说,在境外建立矿产勘查基地,从地域上来说,非洲比较理想,但是那里的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要充分评价完之后才可操作;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国的资源条件比较好,法律健全,但是成本比较高、投入大,必须三思而后行。 “找夹缝”抢登探矿权

对地勘单位来说,拥有了探矿权就拥有了财产权,但如果经营不好,也是烫手的山芋,河南地矿局深谙此道。在“走出去”之初,该局只是以承包工程为主,业务范围狭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他们开始步入经营探矿权的新领域。李兴国介绍说,短短几年时间,河南局就在国外抢占了大量的、具有极大潜在经济价值的矿权,总数达86个之多,其中仅非洲就有79个。“这就是咱们地勘单位的优势,懂行,有鉴别力。在国外取得有资源前景的探矿权投入并不多,尤其是非洲,很多矿点裸露在地表上,都是勘查空白区,找矿潜力大。”李兴国称,在这些取得的矿权中,最精彩的当数几内亚的一个铝土矿。当时,该局投入800万元和国内矿业企业组建注册资本为2亿元的合资公司,用约380万元人民币买下了几内亚一个

勘区558平方千米的探矿权。第一期在100平方千米区域投入了约5500万人民币的勘查资金完成普查,第二期又安排了9800万元的资金进行详查,总计获得储量达亿吨。由于该局承担了全部勘查工作,形成了约1.5亿元的工程收入,最后还在合资公司占了4%的股份,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境外勘查矿产资源毕竟是项风险投资活动,这些风险一方面来自于矿产资源勘查固有的属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国际政治风险。李兴国认为,要使“走出去”更加健康有效,在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未建立以前,政府分担“走出去”的风险十分必要。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信息服务、及时介绍矿产国新的矿业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使企业能在较为优惠和宽松的条件下进行海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活动。他的呼声得到了与会者热烈响应。□

4

调结构实现找矿大突破 辽宁有色108队跨省勘查在海南发现特大型钼矿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28日 作者: 编辑:张伟楠 王新生

本报讯 (记者 谭红梅) 一块差点要被业主卖掉的矿产地,在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8队技术人员的手中“妙手回春”,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钼金属储量25.4万吨,潜在经济价值1000亿元左右,该矿产地也成为迄今为止海南省发现的最大有色金属矿床。

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罗葵洞钼矿,由海南金洲城钼业公司通过市场运作取得探矿权以后,两年工作无显著成果。“老家”在辽宁的业主急了,多方联系找来“北方的狼”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这只“北方的狼”,就是辽宁有色地质局108队。

108队之所以被称为“北方的狼”,得益于队伍结构的调整。2002年,辽宁有色地质局大力推行地质找矿队伍的结构优化,在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勘查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了108队,形成了一支集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地质灾害评估、测绘、工程勘察与施工、地下管网勘察以及岩土施工等专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勘查队伍。其中,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近百人,有的技术骨干在历史上曾找过钼矿,有着丰富的经验。 辽宁有色地质局108队队长迟永坤介绍说,当时看了罗葵洞钼矿的资料后认为,整个面状异常,分布非常有规律。经过专家“会诊”认定,该区具有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条件。经过物化探工作,发现斑岩体稳定、规模大,于是设计了深钻孔验证,打到负600米以下果然还有矿。“这个突破是找矿思路的突破。我们研究前人的地质工作资料,认定为斑岩型矿床,在进行各种地质工作并打孔验证后,终于取得成果。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迟

队长说。

在作业中,108队大胆创新,果断地采用地、物、化、测、槽探以及钻探等多种找矿手段,齐头并进,立体交叉作业,仅用18个月就提交报告10万字、附图185张。海南省有关专家在评价报告上写到:此项工作开创了海南有色金属矿产规模第一、速度第一、报告质量第一的先河。今年上半年,108队又在海南省东方市踏王山地区新发现3条金矿体,经槽探揭露和钻探深孔验证,最长矿体210米、品位1.54克/吨~122克/吨,现详查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有望为海南省再添一座大、中型的有色金属矿山。此外,该队还在辽西北的新华钼矿、内蒙古敖汉鸭鸡山、新疆伊吾地区、陕西商洛地区以及蒙古国乔巴山省曼顿地区,都有地质找矿的重大发现。

迟永坤介绍说,要取得找矿突破,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管是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108队树立“人人是人才”的人才观,大胆使用应届毕业生,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目前,该队11个项目负责人有7名是年龄40岁以下的年轻知识分子。随着这些人才的成长,将为108队地质事业的发展攒足后劲。

结构调整也迅速壮大了108队的综合竞争力,经济实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工程物探、工程地质、工程测量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经营收入又反哺地质工作。在金融危机下,该队今年的经济总量有望达到一亿元,这为地质找矿引进人才、增添先进仪器设备、专项技术研究夯实了基础。 辽宁有色108队“坚持改革发展,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经验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介绍后,引起强烈反响。一位

地质队长说,地质队伍结构调整是件大事,调得快,调得好,找矿的成果就会大量涌现。□ 5

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召开 直面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热点、焦点和难点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16日 作者: 编辑:赵京燕 王宏坤 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李 平 摄

现场互动 本报记者 李 平 摄

本报讯 (记 者 李 平 谭红梅) 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图谋实现更大飞跃。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于7月14日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召开。会议以“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为主线,抓住当前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寻求对策和办法。

会议由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协会主办,辽宁省有色地质局承办。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协会名誉会长蒋承菘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协会会长、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局长闫学义主持了开幕式,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办公室副主任、地勘司司长彭齐鸣,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焉锦林等出席了会议。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主持了会议3个主体板块的座谈。

会议还特邀了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彦英及研究员胡魁等专家,就代表们关心的有关地勘工作和矿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

在开幕式上,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首先传达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不久前在河南、安徽考察调研时就地质找矿改革与发展所发表的重要讲话。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矿联地勘协会名誉会长蒋承菘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认为,这些年来,地勘单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地勘单位的活力增强了;二是地勘单位的日子好过了;三是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更坚定了。他说,所谓“活力增强了”,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二是增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能力;“日子好过了”,既反映在经济总量上,也反映在工作和水平上;“适应市场了”,表明地勘单位不再害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化”了,而是继续为这个目标奋斗。蒋承菘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保障,更离不开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看到我们地勘单位的日子越来越好,作为老地质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欣慰。”他同时表示,在这种形势下也要看到困难和问题,哪些困难要靠地勘单位自己克服,哪些困难需要政府帮助解决,地勘单位自己首先要搞明白。

蒋承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规范会给地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地勘市场还不健全,也不规范,比如工程勘察市场、矿业权市场、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技术劳动服务市场,这四4个市场有的不完善,有的根本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还亟待规范。

就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问题,蒋承菘认为,政策已经很明确,不该是讨论的范畴。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取得突破,千万不能再留恋计划经济时代的地勘体制,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尽管目前地勘单位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回避市场。□(下转A2版) (上接A1版)

蒋承菘认为,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它应该是全面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现行的地勘体制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尽管找矿是当前的一件大事,但地质工作不能简单地与地质找矿划等号,不要忘记地质工作的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地质工作只有从多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宽服务面,才是准确地定位,地勘单位也才能减少经济上的风险。

蒋承菘说,当前,国土资源部党组正在发动全系统进行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其目的就是要把思想凝聚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地质工作的指导方针上来。国务院【1999】37号文和【2006】4号文对地质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的问题是要狠抓落实,这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当然更需要努力创造一个地质工作的良好环境。

本届会议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矿业经济形势与分析,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施俊法博士在会上作了《当前矿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演讲;第二板块为经验、民调,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8队、河南省地矿局等单位就如何实现找矿突破、“走出去”等介绍了各自的经验。会议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政策诉求进行了民意调查;第三板块为热点,来自地勘单位的代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目前制约实现重大找矿突破的体制机制问题,探矿权的设置,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目前地质勘查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地勘单位在生存发展、民生民意、队伍稳定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地质工作质量及如何科学推进地质基础工作制度建设的步伐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和讨论。会场气氛热烈,场面火爆。

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勘单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出现供需失衡,矿产品价格持续上升,助推了矿业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助推了地质勘探投入的快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矿业受到严重冲击,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地质勘查投入也明显趋缓,这对地勘队伍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不过,会议认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今后对矿产资源仍将保持刚性需求,因此,从长远看,地质工作的发展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是全国地勘行业的盛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已经成为研究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得到全国广大地勘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与会代表认为,在全国地勘行业正在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背景下召开本次会议,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会议承办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局长王研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就该局近几年的发展形势做了经验介绍。

参会代表认为,通过听取专家们的现场解答和与兄弟队的直接交流,使大家的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了,明白了“大讨论”究竟要讨论什么了;本次座谈会,既给地勘单位谋求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对地勘单位探求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的指导。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各中央直属地勘单位及各省(市、区)地矿、有色、冶金、煤炭、建材等领域126家地勘单位的2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气氛热烈,规模空前,是近年来地勘系统召开的规模最大的全国性会议之一。□

6

让探者有其权

——写在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闭幕时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28日 作者: 本报编辑部 编辑: 很多时候,立题与破题之间不能划等号,立题时的原想无论有多丰厚,都无法和破题时的畅想相比拟。当“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进入“酒过三巡”之际,令搭建平台的本报感觉到,思想解放的海啸扑面而来,舒展的思想正在构画出一幅幅舒展的油画。 从来,中国的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是最富足的,他们有《勘探队之歌》;他们有白色帐篷下的山盟海誓;他们心中有小溪,有戈壁,有峻岭,有雪原;有山坡上的野杜鹃,有密林深处的喃喃鸟语??于此,他们有极大的文化原创力——喷薄出地心的赤热,抒发着蓝天的辽阔。 从本报迄今已发表的78篇“大讨论”作品中,已打下了这样的印记。当然,对国土资源部党组发起“大讨论”本身而言,赢得全系统的共鸣,已像一位学者所言:“讨论能启发生命。” 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在哪里?从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上传出的几乎完全一致的信息是两个字:矿权(法律用词为探矿权、采矿权,地质队长指的矿权主要指探矿权,下同)!有人称其为“生命线”,有人称其为“生存权”。如果遑论其偏颇,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地质工作是服务于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基础工作。“唯矿权论”不免以偏概全;但是在有资源丰度的地区,以矿产勘查作为地勘单位的一项主业而论,“主题词”如此集中,是“大讨论”进程中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近来频频走访地勘单位,并在河南、安徽调研时明确

指出:“开展‘大讨论’的根本目的是要破解突出问题、缓解资源压力,关键是要破除多年累积、趋于凝固的地质工作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

“大讨论”涉及的“突出问题”很多,为何地质队长都集中到了“矿权”两字?它和“缓解资源压力”是何关系?

有人不屑,不以为然。直言抨击是“地勘单位争利益”。

其实,“争利益”何耻之有?这也是“舒展的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之初,小岗村的农民“交足国家的,留下自已的”不也是“争了自己的利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此拉开序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耕者有其田”的改革为13亿人民解决了吃饭问题,在中国早已成为现实,怎么到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对“探者有其权”就那么看不惯呢?

无疑,地质勘查队伍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因为它具有找矿的第一生产力,这是历史做出的结论。而矿权是地质工作者的劳动对象,没有它,只能沦为“打工仔”。试想一下,地质找矿具有高度智力劳动属性,无“权”者会倾心倾力吗?不倾心倾力,找矿成果何以诞生?有位队长说得好:“打工仔只能使找矿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丧失。”

为国家找矿,也为自己找矿,自己的利益融合于国家之中,那么激情与热情,使命感和荣誉感就会像火山那样迸发出来。

坦率地说,地勘队伍沦为“打工仔”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历史原因,它本身缺乏资本金且又没有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支撑。此时一些地方“一律招拍挂”又甚嚣尘上,外行跟着内行举拍,囊中羞涩的地勘单位只能被迫出局。那时,资本真的成为“主义”了。

矿业权有偿取得的法规原本并没错,但是在有些地方已把它扭曲得不成样子

了。貌似公允的始作俑者,片面地鼓吹“一律招拍挂”,且以“拍”为主,价高者得。自夸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好方法”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其实揭开遮羞布,无非是想在勘查之前就获得一种金钱的满足,而那些非专业队伍热衷于矿权炒作,也就不知天高地厚贸然入市。由此,矿权价款虚高,矿业经济泡沫形成,至于矿能不能找出来,那就在其次了。

当今的社会,如果常识不能与愚昧对抗,理性不能与盲目制衡,其结果只能像哲学家警告的那样:“当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时,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 “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上反映出统一的心声不可小觑。尽管其表述的语言不够尽善尽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要使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早日诞生,需要多种因素的叠加,但“探者有其权”是必须的。

用计划经济的思想去配置资源显然不是高效的,事实上也走不通。要使“探者有其权”,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尽快建立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和统一、规范的矿业权交易市场,是我们必须越过的两道“坎”。在具体操作中,出让高风险矿产的探矿权,应采取“登记在先”的原则,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则提供融资渠道,大部分找矿风险由股民承担,找到矿股民也有丰厚的收益,探矿权人需要退出时也可在股市中退出。即便有的矿产的探矿权要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那也不应以价高为先,而应以技术标为主,以商业标为辅。市场引导企业,这是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早就提出的,政府的着力点放在此,则一通百通,一顺百顺。 应该看到,市场的建立和发育还是地勘单位(不是全部)企业化的催生婆,因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入市法则就必须是企业。说起来,地勘单位企业化已喊了25年,为什么进展缓慢?原因多多,市场建设滞后是其中关键的一条。市场可以起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功能,已有大量事例证实。有着“三光荣”传统的

地矿人其实并不害怕市场,他们只需要开明、公道、规范的制度来保障。 不能不指出的是,即便在“大讨论”的滚滚热浪中,少数地勘单位仍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思想的荒芜使之抱怨多于自奋,安逸现状胜于开拓创新。诚然,“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是一项过渡时期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危机感丧失,紧迫感泯灭,责任感缩减,那么此项政策并不能成为加快发展的助力器,反而会把前半句打造成“席梦思”般的睡床。

往日已矣,来日可追。“大讨论”酣畅的言辞应该结束我们理论的空窗期。如果过去有的地方做错了、做偏了,实为理论的贫瘠。现时再“摸着石头过河”已不尽时宜。对地方政府、各级管理机构来说,其实“大讨论”给出的是选择题而不是是非题。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已不值得讨论,就像徐绍史部长指出的“中央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但尚未有效落实”。温总理早就提出“两个更加”,而问题恰恰是地质工作的布局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吻合?地质工作体制机制如何适应和达到“两个更加”的目标?自我封闭反映在矿产勘查的管理理念上,就是就地质找矿谈地质找矿,探矿权管理“一拍了事”,既不与形成地质找矿新体制新机制相关系,也不与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相结合,久而久之,孕育出的只能是一个自我逐利的怪胎。

让“耕者有其田”,仅仅五个大字,使中国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让“探者有其权”一定也能使中国的地质找矿工作发生巨变。

因为,全体中国人民辛苦开创的激流般的30年,已经证实并将继续证实这一点。□

7

期待下一次 ——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侧记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21日 作者:李 平 编辑: “这种会议形式很好,参会代表各抒己见,有感而发,实话实说,虽说会议不是尽善尽美,但我们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这样的会议每年都有一次,在这里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信息,结识更多业内的朋友。我们很期待下一次会议的到来。”来自安徽地勘行业的代表对记者说。 7月的东北,不像南方那么炙热如火,为期两天的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于7月15日在气候宜人的辽宁大连棒棰岛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参会代表的踊跃程度也如这个火热的季节,与第三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相比,参会人数多出了100多人,达到空前的261人,远远超出了会议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预计。承办本次会议的辽宁省有色地勘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宾馆住不下,被他们挡回去了些,参会的人数恐怕还要多出100多人。 很多地质队长用“挤进来了”来形容这次会议的报名。甘肃有色地质局副局长范本彦说,他是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会议,以往只是听说这个会议“很火”,这次亲身体验,果然名不虚传。这样的会议有利于地勘单位互通信息,我们这次收获很大。 没有哪个政府机构下发文件通知,会议完全是自愿性的参与。国土资源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无疑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增加了热度。7月14日一大早,来自全国地勘行业的代表就早早等在棒棰岛宾馆会议室大门口,等待着会议的开始,参会代表的急迫心情在这种等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会议在高亢激昂的《勘探队之歌》中拉开帷幕。□

在全国地勘行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讨论”之际召开本次会议,其意义尤为深远,本届会议也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正如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所言:“本次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为主线,抓住重点,取得共识,规范地质勘查工作,进一步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地勘行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焦点是什么?热点是什么?难点又在哪里?来自全国地勘行业的代表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矿权”自然成了本届会议讨论的“热词”。除此之外,“地勘队伍被边缘化”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再次引起参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队长王其鸿的一番经验交流,引起了代表们的一片唏嘘,该队花5000万元成功探得一个大型金矿,通过市场运作,取得了6亿元的收益,获得净利5.5亿元,使这个曾经的“穷队”一下子变成一个“富裕”的地勘单位。本次会议期间,有许多地质队进行了经验交流,台上热火朝天,台下交头接耳。由于时间所限,大家一个普遍的反映是:说者意犹未尽,听者还感觉没有过足瘾。

本届会议的热点板块围绕当前地勘单位关心的7个议题展开了讨论:目前制约有宏观影响的地质找矿成果实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矿业权的

设置、取得、交易怎么做才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矿业权如何管理特别是二级市场如何管理才能有利于地质找矿工作?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路径是什么,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是什么??尽管是十分严肃的话题,但主持人——本报社长王家华机警而又风趣幽默:“没有漂亮的女主播,只有老将出马,希望大家喜欢??”几句话逗得会场内一阵会意的笑声。

会议进入到这个程序,一下子把大家的情绪“提到”了兴奋点,激烈的交锋也就此开始,代表的观点以及专家的观点相互碰撞,使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整个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代表纷纷拿出相机和摄像机,认真地记录下这精彩的场景。

在讨论地勘队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这个问题上,会场气氛又再次出现高潮。在讨论这个实质性问题时,地质队长们发言踊跃,妙语连珠,异彩纷呈。台上争辩激烈,台下鼓掌叫好。

在这次会议上,关于“矿权”的讨论几乎贯穿了会议的始终。代表们表示,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地质找矿研讨会,也是一次讨论地勘队伍前途的大会。江苏地矿局六队队长王大志说:“这次会议使我感受到浓郁的讨论气氛,深受教育。百家地质座谈会应该成为地质队的品牌盛会,也应该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倾听基层意见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应该成为地勘行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会议结束时,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问:“这个会议明年还开不开?”台下齐声应答:开!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待。明年的夏季,这些熟悉的面孔将再次汇聚

在一起。□ 8

会议花絮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16日 作者:本报记者 李 平 编辑:赵京燕 王宏 坤 嘿嘿,圆了“国会”梦 参加本次会议的吉林地勘行业代表在与记者的闲聊中,对会议的形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座谈会。与一贯的主席台对着下面讲话的那种固有的会议模式相比,这种座谈形式给人以亲切感,大家的思想也放得开,不受拘束,有话也敢说。他们认为,会议真正讨论了一些地勘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道出了地勘单位的心声。不过,由于地勘队伍属地化以后,这种全国性的专门研讨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之路的专题会议几乎 没有哪个部门主持召开过。为此,吉林代表不无调侃地说:“嘿嘿,我们也只有在这里圆我们的‘国会’梦了。”□ 坏了,资料没带够 已经连续几次参加全国百家地质队长会议的建新集团代表认为这种会议是宣传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为参加本次会议,他们提前准备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刚下飞机,听说会议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预计,不禁感叹:“坏了,资料没带够。” 建新集团的代表告诉记者,去年的西安会议有一百七八十人,预计今年差不多200人左右,没想到今年参加会议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下子增加了100多人,他万万没有预料到这会议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太多,只能劝退些 让本次会议承办方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全国地质队(院)长会议竟然如此火爆,参加本届会议的局级地勘单位就有48家,而地质队的报名更是让他们应接不暇。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副局长田豫才告诉记者,报名参加本次会议的地勘单位太多,但限于召开会议的宾馆房间不够用,他们只好委婉地劝退了一些。他说,承办这样规模庞大的全国性地质会议,在辽宁省有色地质局还是第一次,如果不对人数加以限制,参加本届会议的肯定不下400人。□ 不错,感觉好极了 来自西部有色大省的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副局长范本彦向记者介绍,他还是第一次参加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会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地勘队伍面临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召开这样的会议,为全国地勘单位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相互交流与学习。谈及参加本届会议的感受,他兴奋地说:“不错,感觉好极了。”他表示,会议采取这种专家、嘉宾和会议代表互动的形式,有利于大家对政策的理解,对地勘队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9安得清风扫微霭 ——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民意调查结果解读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9年07月28日 作者:赵腊平 编辑:张伟楠 王新生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民调的结果—— 1.你认为当前缺乏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的原因是:矿业权被分隔,27.3% ;基础地质工作滞后,25%;矿业权配置出现偏差,47.7%。 2. 你认为当前地质工作的环境是:优化了,10.7%;恶化了,80%;维持过去水平,9.3%。 3. 你认为当前地质工作的质量是:提高了,17.8%;下降了,65%;维持过去水平,17.2%。 4.你认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是:必要的,44.8%;不必要,47%;无所谓,8.2%。 5.你认为深部找矿国家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业绩好的地勘单位优先登记矿权,40.6%;财政补贴,23.4%;中央地勘基金投入降低风险,36%。 6.你认为当前的矿政管理工作对地质找矿工作是:促进了,8.7%;拉了后腿,63.3%;说不清,28%。 7. 你认为当前政府经营、垄断矿业权的状况是:加剧了,83.9%;好转了,10.8%;维持过去水平,5.3%。 8. 你认为目前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是:顺畅的,21%;难题很多,70.4%;说不清,8.6%。 9. 如果地勘单位要实行企业化,你认为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矿产勘查资本市场,17%;国家注入资本金或矿业权,63.7%;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3%。

10. 你认为《决定》明确的各项扶持政策在你那里是:落实了1.5%;局部落实了,61.6%;没有落实,36.9%。

11.你认为当前地勘单位的改革是:加快了,18.9%;停滞了,44.2%;说不清,36.9%。

这是本报在“第四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上搞的一次民意调查的结果。民调表只有一张纸,11道题,采用的是无记名的方式,接受问卷调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即126家地勘单位的队长、院长,还有30来位来自中央地勘单位及属地化地勘局的局级领导也自愿参加。应该说,民调的代表性没有问题。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的事情归上帝,凯撒的事情归凯撒”。意思无非是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确定位。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本报和中国矿联地勘协会,较少行政或官方色彩,这样接受民意调查的对象可能少些顾忌,可以实话实说。

用地质队(院)长们交上民调表后的话说:“这样的民调,你有想法尽管说,有意见尽管提,有主意尽管出,实在、实用,轻松、活泼,而结果又可以直接供政府参考,挺好的。”

这次民调涉及的都是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共11个问题,大体可分为3类:目前处境及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部门的政策诉求;有关改革发展的建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k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