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应用学科教授研究方向汇编

更新时间:2023-12-25 14: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大学应用学科教授研究方向汇编

生命科学学院

安树青:教授,博士生导师,办公电话:025-83594560,邮箱:hq@nju.edu.cn。 研究方向:要进行植被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包含下列4个领域: 1、湿地生态与生态恢复工程。植物物种培育与大规模快繁技术、湿地植被恢复、CNPS的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处理系统与构造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的规划、环评与设计、湿地生态系统重建

2、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被结构、动态演替、水文功能、功能群恢复,珍稀濒危与重要树种遗传多样性损失与保护、树种幼苗与种子的权衡 3、淡水森林湿地保护与重建。我国淡水森林湿地的分布格局、区域特点、退化与丧失机制、关键树种辨识、植被保护、恢复与重建

4、湿地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控制管理、大米草衰退机制与种群恢复、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生源要素物质循环的影响、米草盐沼痕量气体排放与全球变化。

张辰宇:教授,邮箱:cyzhang@nju.edu.cn,

主要从事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作用机理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并主持江苏省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医药城研究中心等集科研、应用及开发于一体的项目。

刘常宏:教授、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教学委员会主任;电话:89685469,邮箱:chliu@nju.edu.cn。 研究方向:

1、生防菌-病原菌-植物的互作机理及代谢调控网络

2、深部生物圈真菌多样性及其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田大成:教授,办公电话:025-89686406、邮箱:dtian@nju.edu.cn 从事分子和基因组的进化、植物功能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1、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起源、变异及保存 2、DNA insertion/deletion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3、基因组的非对称性及其非对称DNA的遗传效应 4、肿瘤基因组体细胞突变的分子遗传机制

张峻峰:教授,邮箱:jfzhang@nju.edu.cn

研究方向:1、材料表面纳米结构修饰和分子设计在生物材料和微电子材料上的应用2、纳米非病毒载体对基因的转移和细胞内导入3、基因和蛋白质多肽药物的靶向和控制释放。

李冬海、副教授、学术兼职:Oncology Reports 编委、生物物理学 编委 电话:84530396、邮箱:donghaili@nju.edu.cn

研究方向:microRNA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重大疾病相关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等。

田兴军:教授,电话:83686787,邮箱:tianxj@nju.edu.cn,学术兼职:教育部科技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植物研究》编委,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植物有机物生物降解、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燃料电池、植物生物学等。

孙书存:教授,电话:83686670,邮箱:shcs@nju.edu.cn2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动植物关系与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

洪治:教授,电话:84530931,邮箱:zhihong@nju.edu.cn。

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目前研究兴趣为1). 内质网内的蛋白质量控制系统对缺陷型分泌蛋白识别及降解的分子机制;2)蛋白糖基化的发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机理。

王斌:副教授,邮箱:binwang@nju.edu.cn。 研究方向:

1、植物抗病基因演化方向,关注R基因在陆地植物不同类群间的宏观演化、关注具体R基因位点在近缘物种间或物种内的微进化

2、大豆抗病与转基因应用方向,大豆抗SMV基因的发现与演化研究、SMV的侵染机制与演化研究

3、菌根学方向,菌根的不同类型与相关分子识别机制的演化、菌根能力丧失的分子机制。

戚金亮:副教授,电话:83594374、邮箱:QiJL@nju.edu.cn, 研究方向:

1、药用天然产物合成的分子调控 2、植物抗性分子机制及基因功能解析 3、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

赵权:教授,办公电话:89687251,邮箱:qzhao@nju.edu.cn、,学术兼职:ISRN Cell Biology 编委,

研究方向:1.基因转录调控2.癌症的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

朱景宁:教授,邮箱:jnzhu@nju.edu.cn,

研究方向:小脑和中枢运动系统神经生物学。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小脑的非躯体性功能,如摄食、心血管活动和情绪情感等。

2、下丘脑这一机体自主性/内脏性活动调节高级中枢与皮层下各重要运动调控中枢(小脑、基底神经节、前庭核和脊髓)间的功能联系,特别是源自下丘脑的中枢orexin能、组胺能和CRF能等神经系统在机体躯体运动调控、重大运动疾病(共济失调、帕金森病、眩晕、运动病和猝倒症等)、以及感觉-运动整合和躯体-非躯体反应整合(包括躯体-内脏反应整合)中的作用。

胡一桥:教授,邮箱:huyiqiao@nju.edu.cn

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荷兰及美国访学;以药物缓控释及靶向技术为研究方向。在药剂递送、生物材料等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核心给药技术获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专利授权。先后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支持,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级奖励。研究兴趣:药物缓控释给药、肿瘤及疾病细胞靶向、制剂新理论和新技术。

沈萍萍:教授,邮箱:ppshen@nju.edu.cn,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细胞应激病变过程中信号转导网络的作用机制,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如肿瘤、炎症的发病机理、药物作用机制、疾病的分子诊断新技术研发方面的研究。

华子春:教授,电话:83324605,邮箱:huazc@nju.edu.cn,

现为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多肽药物的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整合研究。2项专利已转让企业进行一类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开发。

吴旭东:副教授,电话:83686552,邮箱:xudongwu79@126.com, 隶属于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炎症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相关工作。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Nos. 81273569,Nos. 81001465),以及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BK2012726)。主要研究方向: 1、巨噬细胞炎症小体和极化机制。

2、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损伤。

殷武:教授,电话:83593692,邮箱:wyin@nju.edu.cn,南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方向:生化与分子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钠钾ATP酶及其配体的新生物学功能研究

2、炎症因子mRNA转录后水平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价值 3、小分子抗肿瘤或增敏剂活性物质的寻找与机制研究 4:、中药抗肿瘤分子药理学

王建军:教授,邮箱:jjwang@nju.edu.cn,

主持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和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工作。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从事为神经生物学(亦称神经科学或脑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小脑和中枢运动系统神经生物学。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电生理学(离体脑片的膜片箝和电压箝的神经细胞离子通道记录,离体脑片和整体动物的神经细胞细胞外记录)、组织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目前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小脑-下丘脑神经环路的功能及其在机体的躯体-内脏反应整合中的作用;②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和③ 中枢促食欲素能神经系统对中枢运动系统和躯体运动调控的作用。

徐强:教授,邮箱:qiangxu@nju.edu.cn,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PI,课题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以药理学为桥梁,研究触角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化学生物学自然交叉延伸,实现从新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或生物分子事件、进而研制新型药物的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免疫应答与炎症的分子基础及其选择性调控;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基于小分子化合物作用特点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等。

Molpharm实验室隶属于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利用药理学作为桥梁学科的优势,研究触角向医学和化学生物学自然延伸,实现从新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或生物分子事件、进而研制新型药物的目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T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及其选择性调控; 2、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抗转移药物的研究; 3、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药物;

4、基于小分子化合物作用特点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牛克昌:副教授,电子邮件:kechangniu@nju.edu.cn

研究方向:从事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研究,生物统计学教学工作。致力于理论生态,进化生态学和高寒草地生态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探讨人类干扰和全球变化下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理以及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联系。过去十年中主要研究了放牧和施肥干扰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适应对策,群落功能结构和生态系统响应,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研究植物群落构建机理及磷限制对其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物种快速演化;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关系。

孔令东:教授,电话:83594691,邮箱:kongld@nju.edu.cn,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病理机制及中药干预、相关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等工作。

兰文智:教授,电话:85413485,邮箱:lanw @ nju.edu.cn,

研究方向:植物具有快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们探讨植物感应高盐、干旱、重金属污染等刺激的分子机制,侧重于细胞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等研究方向。我们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蛋白质生物化学、植物组织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寻找控制植物感应外界环境刺激能力的关键

基因,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及生理功能,以期为分子育种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1、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抗逆反应关键基因的分子克隆、定位及其功能鉴定子信号传导:2、侧重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3、分子遗传学:分子改造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 医学院

李朝军:教授,电话:025-83596289,邮箱:licj@nju.edu.cn,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结构与功能分会会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资深理事、江苏省发育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近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修饰调控机体生物学机能方面。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PS)以法尼基二磷酸(FPP)为底物合成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GGPP),两者都可用于异戊二烯化修饰包括Ras在内的小G蛋白C末端保守的半胱氨酸,提高他们的疏水性和膜结合特性,从而进一步活化Ras/MAPK/Erk1/2信号通路,进一步调控细胞的功能。我们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特异敲除GGPPS基因,改变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异戊二烯化状态,发现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修饰的平衡在细胞能量代谢、配子发生、心脏发育和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尔广:教授,电话:电话:(025)83593193,邮箱: erguang(at)nju.edu.cn, 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免疫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1)从化学生物学角度研究内源性分子代谢与疾病的关系,包括核苷酸、脂类以及氨基酸代谢与天然免疫应答,肿瘤发生、神经退变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在治疗中的作用;2)天然产物以及合成化合物抗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筛选和评价,包括天然及合成功能化合物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筛选,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理靶点鉴定和机理研究;3)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的天然免疫应答机制,包括天然免疫识别和逃逸的分子机理、受体鉴定等。欢迎有生物学、化学、药学背景的同学以及有志从事化学生物学的博士后加入研究团队。

李宽钰:教授,电话:025-83594765,邮箱:likuanyu@nju.edu.cn 目前的研究领域: 铁硫簇的合成转运与线粒体功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丢失与铁代谢的关系、巨噬细胞铁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铁代

谢异常与肿瘤生成。

王亚平:教授,电话:025-83686495,邮箱: wangyap@nju.edu.cn 长期从事人类复杂性疾病(肿瘤和衰老相关性疾病)遗传基础研究。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氧化损伤修复基因变异与衰老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在疾病的基因分析和分子调控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

目前研究领域:氧化损伤与衰老、衰老相关疾病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 肿瘤表型相关基因的遗传学变异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高通量测序在复杂性疾病遗传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继武:教授,电话:025—83686578,邮箱: wjw@nju.edu.cn

在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肿瘤基因治疗、溶瘤麻疹病毒介导的肿瘤生物治疗、免疫诱导小干扰RNA介导的免疫和抗肿瘤代谢治疗、肿瘤靶向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发现和成果,发表在Cancer Cell, Cancer Res, J Virology, Int J Cancer, Gene Ther等一流专业期刊。

研究领域:溶瘤麻疹病毒疫苗株介导的癌症生物治疗及相关机制研究、免疫诱导小干扰RNA的研发与应用、靶向肿瘤代谢重编程的治疗、生物纳米材料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

周国华:教授,电话:025-80860195,邮箱:ghzhou@nju.edu.cn

承担国家、军队和其它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973重大课题研究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863重大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4项,获得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以上成果5项。

研究领域:药物基因组学与遗传药理学、重大疾病的分子诊断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新技术、新型纳米药物的开发与应用。

施毅:教授,邮箱:shiyi56@126.com, 研究领域:

肺部感染: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②细菌和真菌的耐药机制。③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机制。④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病机制。

急性肺损伤:①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如肺开放技术、保护性肺通气等)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②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③重症肺部感染与急性

肺损伤。

肺癌:①肺癌发病机制。②肺癌的早期诊断。③肺癌治疗新药的临床研究。

唐政:教授,电话:025-80863761,邮箱:tang_dr@163.com, 研究领域:

1、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肾小球疾病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通过临床探索性研究、观察性研究和前瞻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建立中国人自己的RCT临床证据,作为肾脏疾病的临床指南。

2、新月体肾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通过研究肥大细胞、壁细胞等在新月体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阐明新月体形成及转纤维化的机制,探索治疗新月体肾炎、改善预后新的治疗途径。

张春妮:教授,电话:025-80863082,邮箱:zchunni27@hotmail.com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microRNA作为疾病分子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我们已对多种肿瘤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血清和体液microRNA进行了检测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了在上述患者中变化显著的一些miRNA,这些miRN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在临床标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实验对循环miRNA在细胞间的交流方式、作用靶基因及调控机制和网络等进行了研究。

另外,在脂蛋白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脂蛋白的氧化修饰和复合物,寻找新的指标、建立检测方法,评估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刘长建:教授,邮箱:dr_cjliu@hotmail.com

研究方向:1血管代用品材料的研究 2主动脉瘤遗传学研究及药物治疗 课题组近年来围绕血管外科国际热点问题,在组织工程血管研制、人工血管改性、腔内血管代用品研发、新材料合成及应用、血管生物工程学孵育、主动脉瘤遗传及药物治疗、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诊治及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吴超:教授,邮箱:Dr.wu@nju.edu.cn

从事感染病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发表署名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并申请发明专利二项,批准专利一项。获得省医学科技新技术一等

及二等奖各一项。参编三部专著。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在研科研经费3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抗体调节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我国治疗控制。

化学化工学院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实验室主要学术方向是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功能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纳米材料化学。在功能配合物化学方面,着重研究分子基材料的组装,探索新型分子基信息存储材料、与能源相关的光电转换和能量存储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电子器件等;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着重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配合物分子,深入研究金属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希望在金属药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金属酶的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固体无机化学和表面化学研究方面,主要是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制备新颖的低维、层状和多孔固体材料,研制具有应用前景的有序纳米材料等。

游效曾:院士,邮箱:youxz@nju.edu.cn

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基础性研究;配合物的成键和波谱理论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化学的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出版《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等专著四部。

白志平:教授,邮箱:baizp@nju.edu.cn,研究方向为基于配位的分子离子识别,金属的富集与分离,机能性有机无机材料

陈庆民:教授, 200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应用;功能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复合结构的表界面及功能化。

陈学太:教授,邮箱:xtchen@nju.edu.cn,研究方向为卡宾金属配合物化学,分子磁性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杜红宾:教授,邮箱:hbdu@nju.edu.cn

主要是通过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和策略,并辅以计算化学方法,制备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光电以及能源存储和转化等领域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多孔功能材料和能源材料。通过上述研究,掌握基于分子基块间的自组装规律,改进和发展

分子设计和晶体工程的方法和技术,以期实现具有特定结构与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定向合成。

郭子建:教授,邮箱:zguo@nju.edu.cn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方向包括:无机药物化学、金属-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物无机物种的荧光识别与检测。

何卫江:教授,邮箱:heweij69@nju.edu.cn

研究方向为生物相关无机小分子物种的荧光探针设计、造影应用以及这些小分子的生物无机化学;光活化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陆轻铱:教授,邮箱:qylu@nj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结构体系的设计和合成,涉及纳米材料(包括中空结构,一维结构,多面体结构、纳米孔结构)的控制合成、排列组装、机理探索以及性能研究。

沈珍:教授,邮箱:zshen@nju.edu.cn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功能配位化学,特别是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质的材料化学:包括新型高度共轭的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的研究;设计合成在近红外区域发光的多功能分子荧光开关, 荧光传感器;热致或光致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燕红:教授,邮箱:hyan1965@nju.edu.cn

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诱导的惰性键活化以及金属有机发光体系的研究。

郑佑轩:教授,邮箱:yxzheng@nju.edu.cn

主要进行金属发光配合物和有关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和其光致发光(PL)、有机电致发光(EL)性能研究。 分析化学

于俊生 :教授,邮箱:jsyu@nju.edu.cn

研究方向1.生物分析化学; 2.半导体纳米化学; 3.分子光谱及分析。主

要包括:1)半导体纳米量子点的合成,光学及光谱特性,以及量子点在发光材料,纳米器件,生物传感和生物探针方面的应用。2)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识别及机理。

刘震 :教授,邮箱:zhenliu@nju.edu.cn

研究方向:以功能化材料、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生物质谱和拉曼光谱为核心,发展创新性生物分子识别、富集、分离、检测和鉴定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 1、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仿生分子识别; 2、基于先进材料的生物识别、分离与检测; 3、疾病标志物检测、单细胞分析及活体分析。

毕树平:教授,邮箱: bisp@nju.edu.cn

研究方向:环境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纳米电催化和纳米安全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1) 环境中致毒元素(特别是重金属)和微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形态分离分析新技术。运用现代生物纳米技术, 结合各种现代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高效液相色谱、固相萃取、电致化学发光、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伏安法、各类光谱方法以及化学计量学等), 建立环境污染物PTS的超痕量分析和形态分析新方法; (2)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致毒机制研究。从化学生物学的角度,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污染物的神经、免疫和生殖毒性;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循环代谢, 活泼中间体如自由基的产生, 形态的生物可给性; 污染物在生物膜上的跨膜以及与膜的相互作用, 与细胞内重要生命构件分子DNA、RNA 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构象改变和碱基错配等, 阐明其致毒机制; (3) 污染物质在多介质界面的复杂反应、传输机理和形态结构变化。研究痕量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微界面的结构形态, 通过“固-液”界面、“气-液”界面和“液-液”界面的扫描成像研究, 观察表界面上的化学反应, 测定表面电荷分布和变化, 阐明污染物在固体颗粒物表面上的作用机制和反应机理。

徐静娟:教授,邮箱:xujj@nju.edu.cn

研究方向为生物分子界面行为与传感,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光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和微纳流控分析。

许丹科:教授,邮箱:xudanke@nju.edu.cn

主研方向:生物分子的分离、识别与检测,主要从事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通量化、快速、灵敏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装置的研究;研究

方向包括生物阵列传感器件、蛋白质芯片、亲和分离与检测材料等。

雷建平:教授,邮箱:jpl@nju.edu.cn

研究方向:生物电化学和纳米分析:主要涉及仿生分子识别界面的建立与生物传感、卟啉的纳米组装与光电催化、食品安全新方法和新技术、DNA检测。 有机化学

王杰:教授,邮箱:jiewang@nju.edu.cn

研究方向:功能性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和应用研究; (2) 具有或潜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 (3) 有机新反应和新方法的探索。

朱成建:教授,邮箱:cjzhu@nju.edu.cn

本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金属有机化学和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领域。主要采用含氮手性配体和含氮手性有机小分子为催化剂,高选择性地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和合成价值的分子。

李建新:教授,邮箱:lijxnju@nju.edu.cn

研究方向:1.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包括中药)先导化合物及其结构修饰; 2.抗骨质疏松,抗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 3.药物代谢研究; 4.生物核磁共振技术。

尹 桂:教授,邮箱:yingui@nju.edu.cn

研究方向:1.药物合成; 2.富勒烯化学和物理: 合成新型的富勒烯衍生物,研究它们的光物理,光化学和光生物性能。用时间分辨光谱的荧光光谱和瞬态吸收光谱研究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和电子传递过程; 3.纳米材料化学: 利用有机凝胶作模板方法,合成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金属,金属氧化物和半导体纳米粒子;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超晶格体系,纳米线和纳米线有序阵列,研究它们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

物理化学

马晶:教授,邮箱:majing@nju.edu.cn

研究方向:电子结构理论和分子模拟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兴趣包括: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理论设计;表界面的堆积结构与化学反应;主

族元素化学。

王英:教授,邮箱:wangy@nju.edu.cn

研究方向:高效利用太阳能分解水产氢光催化材料的研究 2)新型介孔/层状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3)光控型蛋白质缓释微纳反应体系 4)表面化学修饰无机功能性新材料。

朱建华:教授,邮箱:jhzhu@nju.edu.cn

研究方向:1)沸石在生命科学中的新应用探索 探讨沸石上亚硝胺的“嵌入吸附”机制,利用沸石特殊性质截断致癌物在肠胃系统里的代谢途径,清除人体内的致癌隐患;并尝试沸石材料的“缓释-吸附”多功能应用。 [2] 针对实用需求,以功能导向、设计/研制分子筛新材料如固体超强碱 通过原位改性、多层镀饰等手段,利用多孔或者粗孔材料作为主体,引入金属盐或有机化合物等客体分散/分布在孔道里,最终形成兼有主体特殊孔结构和客体独特催化/吸附性质的复合功能材料诸如分子筛强碱或者超强碱材料,催化合成精细化学品或者高效吸附二氧化碳。 [3] 分子筛材料择形吸附/催化去除烟草烟气中的致癌物 研究沸石对于亚硝胺等环境致癌物的选择性吸附/催化降解,保护公众健康。针对靶标分子研制具有特殊形貌、精细微结构的新材料,并把研究领域推广到苯酚、1,3-丁二烯和氮氧化物的去除。

张爱民:教授,邮箱:zhangam@nju.edu.cn

研究方向:介观化学新型催化材料研究,纳米碳管的合成和应用,环境催化,石油化工催化。

杜学忠:教授,邮箱:xzdu@nju.edu.cn

研究方向:1. 智能材料可控自组装;2. 纳米载药输送系统及刺激响应控制释放;3. 纳米生物界面光电传感与检测。

沈俭一:教授,邮箱:jyshen@nju.edu.cn

研究方向:1、高表面积介孔材料的制备科学和表面分析。 2、表面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包括表面吸附物种和吸附键强度的分析和测定,以及表面反应微观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 3、先进碳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包括纳米碳纤维、高表面积导电碳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含氮介孔碳、C3N4新材料等。 4、介孔碳

材料的制备及其担载的贵金属催化剂和催化加氢反应。 5、高活性纳米金属镍催化剂及其重要的催化加氢反应(例如DOP和BPA催化加氢)。 6、高活性纳米金属钴催化剂及其费托合成。 7、高活性Ni2P纳米合金催化剂及其在清洁能源中的应用(汽油、柴油、煤焦油等的加氢精制)。 8、新型固体酸材料(主要是高表面积强酸性碳材料和介孔碳表面嫁接的离子液体)及其在新能源合成中的应用(如合成新型柴油添加剂PODE)。 9、高表面积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其选择氧化反应(例如甲醇选择氧化为DMM和MF等)。

范以宁:教授,邮箱:ynfan@nju.edu.cn

研究方向:1、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化学和催化化学 2、烷烃和芳烃选择氧化催化作用机理极其催化剂 3、小分子烷烃和长链烷烃脱氢高分散金属催化剂。

侯文华:教授,邮箱:whou@nju.edu.cn

研究方向::①层状和多孔等新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②导电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③催化和表面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

淳 远:教授,邮箱:ychun@nju.edu.cn

研究方向:沸石分子筛的性能调变以及新型多孔材料的研制。 高分子化学

陆云:教授,邮箱:yunlu@nju.edu.cn

研究方向:导电聚合物的复合、功能化及其纳米/微米结构的构筑;有机配位功能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金属表面吸附与取向及高分子/金属界面相的分子设计;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中聚合物立构规整性的控制及其对表面性质的调整。

陈庆民:教授,邮箱:chenqm@nju.edu.cn

研究方向:多相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表面功能化改性及表界面作用。

谌东中:教授,邮箱:cdz@nju.edu.cn

研究方向:主要基础研究领域为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及非共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c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