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
更新时间:2024-07-01 08: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绪 论 Ⅰ 课程内容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后《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Ⅱ 考核目标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5.自学时数:4学时 6.面授时数:1学时 二、自学要求
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为本章的重点内容。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体是有机整体,可以通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既分别主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又统一协作,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密不可分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外华、分泌物和排泄物之间密切相关来认识。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则可从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类也必须改造自然、地域、工作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来理解。关于辨证论治,必须明确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本章熟悉的内容。应该明确《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成书的《伤寒杂病论》确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学家不断产生,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其中以金元四大医家为典型代表。而明清温病学派的崛起,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曰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在中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方面,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 2.《伤寒杂病论》 3.金元四大医家 四、考核要求
(一)识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2.金元四大医家。3.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理解:1.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2.\病治异同\。3.\天人相应\。
(三)简单应用:1.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2.分别说明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阴阳五行 Ⅰ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相互对立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也是作为区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如运动的、上升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属阴等。 (三)阴阳的特性.阴阳具有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和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如脉、色、声、态均分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如可用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还可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和五味均分阴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之义。五行,即
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的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风、热、湿、燥、寒、湿等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
自然界 五音 时间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角 平旦 酸 青 生 风 东 癥 曰中 苦 赤 长 暑 南 春 夏 五行 人 体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握 忧 哕 咳 栗 木 火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宫 曰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商 曰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羽 夜半 咸 黑 藏 寒 北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秋 东 金 水 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以维持协调平衡的规律。即是五行生克之间,必须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相反相成方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 1.五行相乘:乘,凌也,也是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亦即相克太过。
2.五行相侮:侮,亦为欺侮、欺凌的意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3.五行母子相及:及,即连累之义。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属于五行相生的异常变化。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如五脏、六腑、五官、五体等分虽配属五行;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利用五行归类方法说明人体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和相乘、相侮等。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如可根据五行归类的原则,由外表可见的五色、五音、五味、脉舌等变化,探求在里的脏腑的病变;在治疗上,可用五行生克关系来确定来治疗内脏病变的原则,常用的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若以相生规律来确定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若以相克规律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等。另外,如用针灸、精神疗
法均可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Ⅱ考核目标 一、教学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以及与阴阳属性的区别。 (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掌喔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自学时数:12-16学时。 (六)面授时数:4-6学时。 二、自学要求
本章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阴阳学说中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阴阳的基本概念中,首先要区别阴阳的含义和属性。前者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后者则是根据对立的阴阳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而划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所指的是具体事物或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四个方面。对立,主要表现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说明它们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互根,在于说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这种关系。阴阳消长,强调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运动中平衡,是在一定限度、-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阴阳转化,是指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辩证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根本问题,旨在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消长与转化,说明阴阳之间处于不断地运动,绝非是静止不变的状态,其中消长是其量变过程,而转化是其质变过程。关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涉及面较广,在本课程的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以及中医学其他学科中都将详细叙述。就本章所言,必须熟悉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说明生理功能中物质与功能的关系;在病理变化中,说明\阴平阳秘\是健康,阴阳失调是疾病,\阴阳离决\是死亡的道理;用于指导诊断和防治中,应明确脉、舌、症均分阴阳,以及\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理。
五行学说,旨在说明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为其重点。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不是指这五种物质本身,属于抽象的概念。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是五行的自动调节机制,生克制化是言其常,为生理现象;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是言其变,为病理现象。其内容归纳如下: 五 相生--相互资生 生中有克--生克制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行 相克--相互制约 克中有生--生克制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学 相乘--是相克的过盛而危害于被克者 相克关系 产生太过 是事物发展变 说 相侮--是受克者之气有余而反侮其克者 失 常 或不及 化的异常现象
在正确理解五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熟练地掌握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并通过这一调节机制来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和动态平衡,再结合中医学临床实际来理解常用术语。在学习本节时,应根据教学要求来处理精读与粗读的关系,一股地说,有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等内容,只作了解。 三、考核知识点 (-)阴阳学说 1.阴阳
2.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
1.五行
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 四、考核要求
(-)识忆:1.阴阳。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五行。5.五行生克乘侮。 (二)理解:1-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辩证关系。2.阴阳消长,转化与量变、质变的关系。3.五行相生与母子关系;五行相克与所胜与所不胜。4.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异同。
(三)简单应用:1.说明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联系与不同。2.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规律。3.试用五行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 藏 象 Ⅰ 课程内容 概说:
-、藏象的含义和内容
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其研究对象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组织结构。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借助于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反复的医疗实践以及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必须指出,藏象中的脏和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所以,不能把藏象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起来。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五脏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一、心
(-)心的解剖形态(略)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的作用。亦即心能运血于全身;脉由心所发,脉之功能赖心维持。
2.主神志: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的功能与主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心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心的功能与喜与相关,互相影响;过喜可伤心,出现心气焕散等。
2.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色泽反映出来。这是由于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
3.心开窍于舌:舌能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4.心在液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气化而为汗。
5.心在体合脉: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脉中血液依靠心气推动。 (四)心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与主神志,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动力与营养来自心之气血,故气血以充盈为常;而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则依靠心之阴阳,故阴阳以平衡为宜。临床上心的阴阳、
正在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07-01
社交网络与大众传媒外文文献翻译01-29
南工大期末考试嵌入式复习题 - 副本09-04
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分析06-05
交运歌诀12-13
2016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下注释06-08
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07-09
《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讲义03-08
教育心理学 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05-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基础理论
- 教案
- 中医
- 13新人教版勾股定理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社会学概论》复习(最新)
- 《一元一次方程》(七上第五章)复习学案
- 无锡市针织服装行业企业名录2018版797家
- 201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v1.0)
- 桥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放射性气体扩散模型论文12
- 2017年饰面板市场全景评估及战略咨询报告
-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五课《友情伴我行》学案 鲁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 2.走进大自然(2-2)w - 图文
- CA6140主轴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 我国居家养老信息化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究
- 2018化学中考真题分类汇总解析(计算题) - 图文
- 晶体球外壳内球面的铣削方法探讨
- 浅析寓情感教育于初中英语教学
- 京信MDAS-31D30用户手册 - 图文
- 导学究测规范要求
- 数学(理)B卷·2014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12月统一考试试题(2013.12)
- 欣泰货架质量管理手册及程序体系文件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