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梅生物一轮复习讲义必修3word可编辑

更新时间:2024-06-15 14: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相关的人体生理结构 1.循环系统

①资料:血液的组成

血液包括: 正确区分血浆和血清: ②资料:血液循环与物质交换

③资料: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④资料: 淋巴循环与物质交换

2.排泄系统

资料①:肾脏和肾单位

资料②:尿的形成过程

3.消化系统

二、细胞生活的环境 1.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

单细胞生物:直接从水里获取养料和氧气,把废物排到水中。 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在 中。

2. 内环境及其组成 ① 对内环境的理解:

② 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包括 ③ 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细胞外液 存在部位和组织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管中 血液 一般组织 淋巴管 淋巴 不同点 组织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与细胞的关系 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化学成分 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最相近 相同点 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的化学成分相 同。 四、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 ,溶液渗透压就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主要是 。 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

4.缓冲对: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就与强碱盐发生反应;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就与弱酸发生反应。

机体内的缓冲对:H2CO3 / NaHCO3、Na2HPO4 / NaH2PO4 实例:乳酸 / NaHCO3 Na2CO3 / H2CO3 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状态叫做稳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 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 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原因是 。 3.正确理解内环境的稳态

① 等理化性质的稳定状态。

②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 就会遭到破坏。

④意义: 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典型例题讲解

例 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例 2.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例 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可以存在内环境中的是

+

A.O2、血红蛋白、H B.消化酶、激素、H2O

2++2-C.血浆蛋白、Ca、载体 D.Na、HPO4、氨基酸

例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 、HPO2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例 5.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例 6.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 pH 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 NaHCO3 反应生成弱酸 H2CO3

C.H2CO3 分解成 CO2 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例 7.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 较过程 b 和 c 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 CO2 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 b 或 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例 8.下列叙述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肾脏不时的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B.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 pH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针对性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 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 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3.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 BC段变化的原因 A.乳酸与 NaH2PO4 反应生成 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 O2 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 D.乳酸与 NaHCO3 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 ]约为[H2CO3]的 20 倍,如果[HCO3 ]/[H2CO3]<15,立即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能够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 pH C.组成细胞的结构 D.维护细胞正常形态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6.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 pH 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 pH 的变化趋势、引起 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8.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9.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10.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 CO2 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1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血红蛋白、递质、激素、葡萄糖和 CO2 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 pH 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1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 pH 通常在 7.35~7.45 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 pH 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 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4.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 1 为毛细血管壁、2 为红细胞、3 为血浆、4 为细胞内液、5 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 3 和 5 中,3 和 5 的成分有区别 B.葡萄糖由 3 经 1 和 5 到达 4 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5 D.2 中的氧气到达 4 需要经过 4 层膜,2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4 处

1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1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

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

17.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 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 NaHCO3 与之发生作用使 pH 基本稳定

18.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9.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 表示结构,a、b、c、d 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 A、B、C 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 ;B ; C 。

(2) a ~ d 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 ;请以图示表示 a ~ d 之间的物质交换: 。

(3)图 a~d 中 O2 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CO2 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

试写出人体内利用 O2 并产生 CO2 的反应式 。 (4)a~d 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 与 b 之间隔以 ,b 与 d 之间隔以 ,b 与 c 之间隔以 ,b 的来源有 ,b 的

去向有 。(5)简要概括 a 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a 与 等有直接关系。 20.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 pH 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 pH 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此外,还必须以 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 A、B 两个实验组,每组取 3 支试管。

②先向 A 组中的 3 支试管分别加入 ,再依次滴入等量 ,测量pH 并记录填表。

③对 B 组 。 (3)结果预测

A 组: 。

B 组: 。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针对性训练答案

1A 2C 3D 4B 5D 6A 7B 8A 9C 10C 11A 12B 13C 14D 15D 16B 17D 18B 19.(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

(3)d、a a、d

(4)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20.(1)Na2CO3、乳酸 pH 试纸、滴管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的血浆 乳酸(或 Na2CO3)

③3 支试管按 A 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 3 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 Na2CO3(或乳酸) (3)试管 1 pH 变化明显,pH 明显降低(或升高),2、3 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

试管 1 pH 变化明显,pH 明显升高(或降低),2、3 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 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系统的组成 (1)组成

(2)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叫 。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的种类:

:把兴奋从外周→中枢 :把兴奋从中枢→外周

:联系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的概念: ☆反射与应激性比较 应激性: 反射: ☆反射的类型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反射弧的组成包括: 感受器由 构成,效应器由 组成。

分析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

+++

☆静息时,神经细胞对对Na通透性小,K的通透性大,使膜内K扩散到膜外,而膜内的负离子扩 散不出去,导致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即极化状态。

++

☆当神经纤维某处收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短时间内 Na大量进入膜内,出现使膜内正电位,膜 外负电位,即反极化现象。

++

☆当兴奋传导过去后,短时间内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使 K+涌出膜外,膜电位又恢复原来的外 正内负状态。

三、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突触结构及其信号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指: 突触后膜指:

2.兴奋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原因是 。 3.神经传导过程中的信号转变:

+

+

四、大脑皮层的功能 1.神经系统的各级中枢

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视觉、听觉、渴觉的神经中枢在 , 是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低级中枢的活动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1.原生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都是依靠

A.细胞结构 B.反射弧 C.细胞质 D.神经系统 2.下列人体生理活动属于神经调节作用的是

A.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氨基酸 B.躯体运动时骨骼肌的活动 C.皮肤伤口处,吞噬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反应 D.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B.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使动物对外界环境更具有适应能力 C.与人相比动物仅具有对具体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 D.人类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4.下列反应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见到话梅就分泌唾液 C.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奶 B.手一碰到火就缩回来 D.人遇见强光就会闭眼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是感受器 B.运动神经末梢可以是效应器 C.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结构 D.唾液腺、骨骼肌都效应器 6.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7.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 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C.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8.当一个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大腿,该伤者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 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能感到疼痛 D.不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9.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10.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11.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在①中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1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3.下图的反射弧中,在 S 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结果是

A.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递 B.可使效应器发生反应

C.可使感受器产生兴奋 D.可使大脑产生感觉

1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5.图中所示为测定 A、B 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 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 b、c 处,电流表的变化是

A.刺激 b 点,B 神经元上电位由“外负内正”迅速变为“外正内负” B.刺激 c 点,A 神经元上电位由“外正内负”迅速变为“外负内正” C.刺激 b 点,灵敏电流计发生 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 c 点,灵敏电流计发生 2 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16.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 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 点,C 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 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 A,刺激 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 B,刺激 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 C,刺激 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 C,刺激 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 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

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a 或 b B.c 或 d C.b 或 c D.a 或 d

18.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19.人的下丘脑受损,不会影响

A.内分泌活动的协调 B.体温恒定的维持

C.躯体运动的精确性 D.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20.听觉性失语症患者表现为

A.能听懂别人讲话,但不会讲话 B.能看懂文字内容,但不会讲话 C.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讲话 D.能听懂别人讲话,但看不懂文字 21.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在进餐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进胃肠运动 B.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内脏小血管舒张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促进消化腺分泌 D.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促进胰岛素分泌 22.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是最简单的反射弧,仅由两个神经元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 A.膝跳反射是人的一种应激过程 B.传入兴奋的神经元其树突末梢位于感受器 C.该反射弧中无神经中枢 D.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膝跳反谢 23.下图为两个神经元结构示意图,下列哪种叙述是正确的

A.若于 S 处给予刺激,则在 A 处可测到电位差的 变化

B.若于 S 处给予刺激,则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 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若兴奋由 A 传导到 E,则 A→B 的传导速度大于 D→E 的传导速度

D.若兴奋由 A 传导到 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细胞之 间是通过递质而传递

24.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 A 或③处均可使 E 产生反应

25.右图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②所示的结构只能单一方向传导兴奋 B.③所示的结构只能单一方向传导兴奋 C.④所示的结构只能单一方向传导兴奋 D.①与⑤之间的电位差决定了传导方向

26.某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抑制。下图示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二、简答题

27.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 A、B、C、D、E 依次表示的结构是 。 (2)用图中的符号表示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是 。

28.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 ,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__________________,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 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 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右侧脑溢血患者由于血块压迫了发自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左侧肢体瘫痪。 (5)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 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和无求偶行为,因此得出雄激 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的结论。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实验有不严谨之处,请给予 补充 。

29.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 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_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____________作用, 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针对性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A 5.B 6.B 7.C 8.B 9.B 10.C 11.B 12.B 13.B 14.A 15.C 16.A 17.D 18.D 19.C 20.C 21.C 22.C 23.D 24.D 25.B 26.B 二、简答题

27.(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A→B→C→D→E

28.(1)电信号或生物电

(2)轴突末端,突触间隙,兴奋或抑制 (3)肌细胞不能收缩或持续舒张 (4)躯体运动神经

(5)饲喂含雄性激素的饲料后恢复公鸡的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 29.(1)②、④ ①、③

(2)局部 刺激 (3)左肌肉和右肌肉

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体液调节: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体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 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这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的反应。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激素调节:由 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二、人体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性腺。 (1)垂体

分泌的激素 生长激素 促性腺激素 项目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分泌异常 过多:幼年-- ;成年:-- 过少:幼年-- 知识点 化学本质: 促进性腺发育和分泌性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促生上腺激素 促进肾上腺发育分泌肾上腺素 相关实验 (2)甲状腺 分泌的激素 甲状腺激素 相关实验

(3)胰岛 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相关实验 项目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分泌异常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分泌异常 过少: 过少: 知识点 项目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分泌异常 ① ② 知识点 切除法: 注射法:

(4)性腺 分泌的激素 项目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分泌异常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项目 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

1.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过少:丧失雄性第二性征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着床做准备 知识点 知识点 睾 丸 雄性激素 卵巢 雌性激素 孕激素 (5)肾上腺 分泌的激素 肾上腺激素

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 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 血糖平衡调节属于: 血糖数值:正常值、高血糖、低血糖、重度低血糖 2.激素间的协调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同一生理效应→效应增强 例如: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同一生理效应→作用相反 例如:

3.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通过激素对特定细胞和酶活性行使调节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活 动的枢纽

实例二: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4.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主要方法

激素生理功能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摘除、移植、注射、饲喂法等,但后两种方法使用中还要注 意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高中阶段需掌握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性激素的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补充相应的激素→→相应的病理 症状消失→→推知某激素的生理功能

例如: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 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 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等仪等。

(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2)方法与步骤: 。 (3)结果预测与分析: 。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和 ②通过 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五、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1.CO2 调节

2.组织胺的调节

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人 5%的 CO2 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六、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包括 和 (如 CO2 和 H+等物质) ● 是激素的传导媒介

●激素通过改变 发挥效能

● 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之间的联系桥梁,是激素调节的枢纽 ●激素分泌的调节是按反馈机制进行调节的 补充:相关内容的比较: ☆生长素与生长激素 ☆肾上腺素与肾上腺激素 ☆内分泌腺与外内分泌腺 ☆激素调节与激素分泌的调节

☆激素、酶、维生素的比较(含量极少、不可缺少的有机物质)

●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物质——调节细胞代谢(成分:蛋白质、固醇类、氨基酸) ●酶:催化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物质——生物催化剂(成分:蛋白质或 RNA)

●维生素: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物质——营养物质(成分:水溶性和脂溶性) 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联系 神经调节 (1)都能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神经调节为主,它控制体液调节,但体 液调节又能影响神经调节。 (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者相互 体液调节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人体的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

☆人体的热量主要来自: ,尤其是 产热。 ☆体温调节机制:在 的调节下,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 寒冷:增加机体的产热过程,减少机体的散热过程。

感受器兴奋,产生冷觉在 。

炎热:增加机体的散热过程

感受器兴奋,产生热觉在 。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水的来源:

☆水的排出途径: ☆水平衡感受器位于: ☆调节水平衡的激素: ☆产生渴觉的部位:

3.总结下丘脑的生理作用

既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转化为激素调节的桥梁。 (1) (2) (3) (4)

(5)下丘脑发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还能调节心脏、血管、肺、消化道和消化腺等的活动。

生命活动的调节——激素调节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1.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

A.激素和体液调节 B.神经和体液调节 C.神经和激素调节 D.血液和体液节

2.给发育迟缓的幼年小白鼠注射生长激素后,发育情况并没有改变,该小鼠体内发生病变的腺体和 缺乏的激素是

A.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 B.性腺和性激素 C.垂体和促甲状腺素 D.肾上腺和肾上腺素 3.如果将狗的甲状腺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测试这条狗的体温、心跳、呼吸。若与正常狗比较,这条狗的

A.体温偏低、心跳较慢、呼吸较快 B.体温偏低、心跳较慢、呼吸较慢 C.体温偏高、心跳较快、呼吸较快 D.体温偏低、心跳较快、呼吸较慢 4.下列哪项是甲状腺激素功能的正确叙述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身体逐渐消瘦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代谢缓慢,心跳减慢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呼吸困难,心跳减慢 5.对两只幼兔作如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两只兔子的 生长情况是

A.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

B.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 C.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食欲旺盛,身体消瘦 D.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6.如果母鸡长出公鸡的鸡冠和羽毛,并有好斗的习性,发生这种变化不可能是 ①注射了孕激素 ②除去了母鸡的卵巢,注射雌性激素 ③移植了睾丸,注射雄性激素 ④除去卵巢,移植了睾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与性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A.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B.精巢和卵巢的发育 C.公鸡艳丽的鸡冠和羽毛 D.公鸡的单片冠和豆冠 8.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没有生长激素基因

B.人体内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共有 46 个 DNA 分子 C.性激素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

D.有的内质网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外层核膜相连

9.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素 B.葡萄糖 C.性激素 D.生理盐水

10.用手术摘除实验鼠的脑垂体,其他部位未受到损伤。手术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其原因可能是 A.脑垂体与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B.缺乏生长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D.大脑功能出现异常

11.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谈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 12.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肾上腺 B.甲状腺 C.胰岛 D.性腺 13.动物生长激素与植物生长素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由分生组织产生的 B.都是微量高效物质 C.均能促进细胞分裂 D.分子结构基本相同 14.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D.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

15.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而发挥作用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准确,反应持续时间长 16.在下列关于酶或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17.因缺乏激素而引起的疾病是(多选)

A.侏儒症 B.呆小症 C.肢端肥大症 D.白化病 18.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D.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19.下列关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②它们都是蛋白质

③都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 ⑤激素的作用与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⑧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A.①②⑤⑧ B.④⑥⑦⑧ C.①④⑤⑦⑧ D.①②③⑤⑥ 20.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元

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④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下列关于胰岛 B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基因的转录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B.胰岛素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能分泌到细胞外 C.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D.此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22.下列有关糖尿病患者症状及病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尿糖是因为血糖含量高于肾糖阈

B.多尿是因为患者经常口渴,饮水比一般人多 C.饥饿多食是因为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

D.身体逐渐消瘦是因为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

23.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水分可从肾、肺、皮肤和消化道排出 B.大量出汗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

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 D.吃食物过咸时,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2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A.人体的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中 B.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处于寒冷环境中,人的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D.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立毛肌收缩,降低新陈代谢 25.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 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B 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热量增加 C.C 分泌的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D.在炎热环境时,人体主要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

26.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A.a、b 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 和 b 同时作用于 z,对 c 产生促进作用 C.→表示反馈调节信息

D.x、y 分别表示脑垂体和下丘脑

27.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各种激素都需要经垂体才能释放到内环境中

B.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⑦属于传出神经 C.若⑥是甲状腺激素,它分泌增多时可以通过反馈调节使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加强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都产生于下丘脑,并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二、简答题

28.某动物甲状腺切除(0 周)后,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一定量的激素甲,该动物体内激素甲和激素乙的含量在血液中的变化如图。请回答:

(1)激素甲是____________,激素乙是______。 (2)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切除甲状腺后激素甲下降,可以断定激素甲是__________;由于该激素浓度骤然下降,通过_________作用又使激素乙浓度上升;注射激素甲后,随着激素甲浓度增加,通过__________作用,使激素乙浓度下降,由此可知,激素乙是_________。 (3)分析上述两种激素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可以得到结论:对于某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是____ 。

29.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 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 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 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 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 回答有关问题:

(1)激素 A 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 C 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

激素 C 含量将会______,这是由于激素 A、B 的含量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共同 调节的。

(4)如果激素 C 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 A、B 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这是一种______调节机制。

3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 A、B 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②A 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 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 组活动状况无变化。③A 组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 A、B 小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 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右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靶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该激素是由_____________分泌的。

(3)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4)若图中靶细胞为病原菌,那么它参与与分泌细胞形成分泌物的细胞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试简要说出理由 。 32.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与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下丘脑中一些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

(1)科学家发现,切断 C 处的联系时垂体的分泌功能未受到影响,说明 。当切断 B 处时,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如果恢复 B 处的联系,生殖器官的功能也恢复正常,由此可以推测 (2)如果头部创伤导致图中细胞 3 处的细胞体大量破坏,E处的分泌颗粒消失,人患尿崩症,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说明 E 处的分泌颗粒是 。 (3)实验发现,破坏了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的能力,这说明 。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

下,使细胞 1 产生兴奋,通过细胞 1 和细胞 2 间的 结构传递给细胞2,使A处 含量增加。

(5)女性分娩后,D 处释放的 能够促进乳腺的发育和启动泌乳,完成对婴儿的哺育。女性哺育后代的行为是 行为。

激素调节针对性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B 5.C 6.A 7.D 8.D 9.B 10.C 11.D 12.C 13.B 14.D 15.A 16.B 17.A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C 25.D 26.C 27.B 二、简答题

28.(1)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 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 (3)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 29.(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 (4)下降 反馈 30.(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以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31.(1)与分泌物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2)胰岛素 胰岛 B 细胞(3)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5)能 当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 32.(1)下丘脑不是通过神经来调节垂体的分泌功能

下丘脑产生某种物质,通过血液作用于垂体,再通过垂体的活动来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

(2)抗利尿激素

(3)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4)突触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催乳素 本能

免疫调节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已”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物质: 2、功能

(1) (2) (3)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是: 3.特异性免疫(指第三道防线):人在出生之后才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

特点是: 三、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的种类

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抗原和抗体

抗原: 。如:病毒、细菌等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抗体:。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 或对人体细胞的;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 ,进而被 吞噬消化。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总结

(2)正确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联系

四、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过敏反应:

概念: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特点:(1)

(2) (3)

过敏原: 机理:

总结组织水肿的原因:

2、自身免疫病

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常见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反应机理:

3、艾滋病 病原体:

HIV 病毒的结构特点: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患病的机理:

初期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烧,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

晚期症状: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 预防的主要措施:

①洁身自爱,不与配偶以外发生性关系; 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严格消毒; ⑤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免疫调节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均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2.下面现象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3.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4.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 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5.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 SARS 患者(乙) 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6.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多选)

A.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C.是针对各种抗原的 D.能在体内存留 7.下列属于人体效应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是(多选)

A.干扰素 B.抗原 C.白细胞介素 D.抗体 8.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不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入侵时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D.体液免疫中,效应 B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10.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 T 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 B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11.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 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12.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13.人接种卡介苗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构成这种抗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产生抗体的细胞以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效应 B 细胞和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 T 细胞和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 T 细胞和细胞质基质 D.核苷酸、效应 T 细胞和核糖体

14.有的抗原(如流感病毒)引起的免疫产生后存在的时间很短,当抗体分解后其对抗原的免疫力也就消失了;也有的抗原(如麻疹病毒)引起的免疫一旦产生,则使人终生具有免疫力。这主要是 因为(多选)

A.抗原麻疹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终生存在

B.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在形成效应细胞的同时产生小部分记忆细胞 C.流感病毒引起的免疫过程中,在形成效应细胞的同时不产生记忆细胞

D.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 15.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 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6.取 l 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T 淋巴细胞 C.B 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17.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 B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 B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 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 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18.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能引起风湿病,其主要原因是(多选) A.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B.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

C.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D.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19.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 细胞和 T 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D.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合成单克隆抗体 20.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21.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对于此病,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和治 疗措施。下列与此病有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病毒(HIV)主要攻击 T 细胞,至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B.从感染 HIV 到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一般经过 2~10 年的潜伏期 C.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等均可能有 HIV D.HIV 不仅可以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也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22.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 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23.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2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中的人效应 T 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人 B 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25.艾滋病是 HIV 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 主要通过感染人体效应 B 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HIV 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 RNA 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D.HIV 主要感染人体 B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低抗力下降

26.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多选题)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 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人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27.下列关于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 DNA 或 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 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 D.侵入人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28.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由 5 种碱基和 8 种核苷酸组成

B.接种禽流感疫苗增强动物和人体免疫力的原因是直接获得了禽流感病毒抗体 C.可用含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禽流感病毒 D.决定禽流感病毒抗原特异性的衣壳是利用宿主的氨基酸合成的

29.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 SARS 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 B 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 SARS 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 PEG 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 SARS 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二、简答题 30.人的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其作用如图所示,a~d 表示不同的细胞, ①~④表示有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形成需要经过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2)自然条件下,造血干细胞不能分化形成皮肤、神经等的原因是细胞中____________的结果,成 熟的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a、c 分别是效应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则 b、d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它们的形成是经过了____________的刺激。

(4)有些人对花粉过敏,会出现皮肤荨麻疹。其原因是吸入花粉后,在花粉的刺激下,效应 B 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吸附在皮肤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之结合, 并释放出____________等,引起毛细血管___________,使皮肤出现红肿现象。

(5)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人工免疫与器官移植同样会引起免疫反应。

(1)下图 1 表示注射抗原后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情况。当向小鼠注入抗原 X 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 A。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引发 过

程。该过程是由在 中发育的 细胞产生抗体实现的。

②在第一次注射后的第 8 天,给小鼠同时注射抗原 Y 和 X,图中表示对抗原 Y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表示对抗原 X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___________ ,其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初次 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_细胞发挥作用的结果。若在第 8 天不再注射抗原 X,则对抗 X 的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

该曲线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2 表示用 A、B、C 三个纯种品系的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移植时,在某小鼠背部切除部分皮肤,将其他个体的皮肤移植上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A2 的皮肤片移植到 A1 上,皮肤片存活,这是因为它们属于____________;从遗传学角度看,它们的____________相同。

②Bl 的皮肤片移植到 A2 上,移植后 14 天,皮肤片结痂脱落,此时,A2 对 B1 皮肤片产生了___________反应。这种反应属

于细胞免疫,主要是由______细胞引起的。被物细胞识别为异物的物质,称为 。 ③如果 B2 和 Cl 的皮肤片同时移植到曾移植过 Bl 皮肤片的A2 上,移植后,B2 皮肤片 6 天脱落,而 Cl 皮肤片 14 天脱落,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爱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两条 RNA。下图为 HIV 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①表示病毒正在侵入淋巴细胞,该淋巴细胞的类型是______,进入淋巴细胞的是病毒的______。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____________。 (3)HIV 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 7 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 4 个主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 22%。多达 100 种左右的 HIV 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经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 众多变异类型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造成 HIV 这种现象的主要内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据研究认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______。它和 HIV 一样,其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按照____________的规律进行的。

(5)图中的③和④过程代表的是______通过______进入细胞质,与______组装成新一代的病毒。 33.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 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存活率_____。

免疫调节针对性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A 5.D 6. AD 7. AC 8.C 9.B、C 10.D 11.D 12.C 13.A 14.BD 15.D 16.B 17.D 18.C D 19.C 20.C 21.D 22.B 23.B 24.D 25.C 26.AD 27.B 28.D 29.D

二、简答题 30.(1)分裂和分化 (2)基因选择性表达 高度分化失去了细胞核 (3)记忆 B 细胞、效应 T 细胞、抗原

(4)抗体 组织胺、扩张、血管壁细胞通透性增强

(5)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寿命比较短; 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31.(1)①体液免疫 骨髓 B 淋巴

② C B 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 记忆 B D 抗原减少,抗体生成量减少,原

有抗体解体

(2)①同一品系 基因型

②排异(排异) T 淋巴细胞 抗原

③因为 A2 已经受过 B1 皮肤片移植,体内已经产生对 B 品系的记忆 T 淋巴细胞,因此当B2 皮肤片移植上去时,很快引起免疫应答,所以排异反应出现快。而 C1 皮肤片是第一次移植到 A2,A2 体内没有能够识别 C 品系的记忆 T 淋巴细胞,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引起免疫应答。 32.(1)T 淋巴细胞 RNA (2)逆转录

(3)基因突变(逆转录或 DNA 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突变的多向性) RNA 分子是单链结构, 容易发生变异

(4)RNA 病毒(冠状病毒) 中心法则 (5)RNA 核孔 蛋白质 33.(1)活细胞 抗原决定簇

(2)① 抗体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 接种病毒

③ 低 高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 实例:

原因及意义: 二、生长素的发现 时间 实验人 实验过程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 将胚芽鞘尖端用锡箔小帽罩起来 将尖端下方罩起来,单侧光只照射到胚芽鞘的尖端 现象 弯向光源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直立生长 胚芽鞘仍弯向 光源生长 证明了: 该物质为: 确认该物质就是 IAA 发现其它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萘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推测、结论 推测: 19世纪末 达尔文 1910 年 1914 年 詹森 拜尔 (荷兰) 1928 年 温特 1931 年 1946 年 以后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 不生长、不弯曲 切去胚芽鞘尖端后,在切弯向光源生长 面上放置琼脂片,在琼脂 片上面再放上胚芽鞘尖端 向放置尖端的 把胚芽鞘尖端放在切面的对侧弯曲生长。 一侧 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胚芽鞘会向放 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琼脂块的对侧 将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弯曲生长; 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胚芽鞘既不生 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长、不弯曲 的胚芽鞘切面一侧 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 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其科 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学家 素 进一步研究 植物激素的概念: 判断下列胚芽鞘的生长状况

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不生长: 三、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部位: 2、分布:

3、运输方向和方式: 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如下图:

A、B 为 ,C、D 为重力作用下的 ;运输方式为: 。 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适宜浓度: ;浓度过高: 2.生长素对生长的调节

①低浓度促进生长: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需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需求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浓度敏感度不同: ②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释顶端优势、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地性生长

●顶端优势:

●植物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的: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细胞的生长迅速; ■向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细胞的生长缓慢; ■结果:植物茎尖端下部向光弯曲生长。

●植物根向重力性形成的原因: ■对根的影响: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浓度低) ◆向地一侧生长的慢

◆背地一侧生长的快——向地生长

■对茎的影响: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低(浓度高) ◆向地一侧生长的快

◆背地一侧生长的慢——背地生长 ■说明的问题:

◆ 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右图中甲、乙两图的变化:

(1)从甲到乙的转换中,说明植物生长的 性。 (2)A、B、C、D 四处 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受 因素影响。

(3)A、B、C、D 四处 处生长快, 处生长慢,这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 。[(1)向重力(2)B、D;重力(3)B、C;A、D 两重性]

3.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4.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带芽去叶的枝条扦插、用适宜浓度生长素浸泡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5.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

提高生长素的浓度,可以防止离层的形成,达到保蕾保铃的效果 6.正确理解生长素在实践中的作用

(1)人们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即生长素类似物)——

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 (2)果树整枝、棉花摘心(打顶)——

(3)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和愈伤组织——

(4)生长素还有一作用为诱导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向生长素浓度高处运输,以达到促进生长目的. (5)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以分泌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生长。 五、其它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列素、脱落酸、乙烯 1.各种激素的作用 主要作用 合成部位 赤霉素 顶芽和根的分生组织;幼根;胚 细胞分裂素 根尖 脱落酸 乙烯 根冠、萎蔫的叶子 各部委 植物的激素调节针对性训练

一、简答题

1.下列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不是向性运动的是

A.向日葵的幼嫩花盘随阳光而转到 B.雨点使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C.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D.植物的根向水、向肥生长 2.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3.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

A.营养组织 B.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 D.机械组织

4.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 上水平旋转,保持每 15 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5.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增加,以利其生长 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减少,以利其生长

6.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该花的子房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 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7.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根向下弯曲生长,其主要原因是 ①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 ②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

③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右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9.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 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生长素类物质 B.赤霉素类物质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生成物 11.右图表示用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 的尖端部分,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 的生长情况是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1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4-D 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 浓度(mg)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5 10 15 20 25 30 35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 浓度超过 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 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 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 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 20~25mg/L 13.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14.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②果实色素积累 ③番茄果实发育 ④番茄果实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 B.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16.某植物正常授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A.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籽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生长不受影响

17.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8.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类似物会对环境中的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C.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效果与生长素浓度成正比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9.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根和茎会出现如右图所示的生长现象,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20.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子西瓜 ②无子番茄 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 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21.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现象是 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

22.下列 A、B、C、D 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