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13 08: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兴起于西方国家,1987年被它才被美国社会工作者确定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专门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被引入到中国之后,其发展一直面临许多困境,鉴于此,学术界一致认为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在中国顺利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分析了开展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等,继而论述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条件、基础,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本土化”的潮流,其主旨是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先进方法以及先进技术等引入到本国之中,并且努力使其与本国的国情、社情相互适应,因此也可以说“本土化”是整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或者理念的一个过程。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常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因而对于社会工作的需求随之加大,这就要求国家必须重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救助。我国对于社会工作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因为社会工作由西方引入到中国之后,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西方的理念等在中国表现的格格不入,与此同时还与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等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故难以真正发挥社会工作的最大功效。谢莒莎(2009)指出,社会工作是蕴含道德特质的工作,理论学、价值学是其生命线,[1](P25)鉴于此,我国必须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从而确保社会工作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建设与发展。 (二)意义

孙健(2009)提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十分重要,对此莫雷里斯和雪佛曾专门提出了一整套社会

工作伦理价值体系。[2](P5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提到,“打造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倡导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课题,截至目前,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有价值观本土化、实务操作本土化、文化本土化适应以及理论本土化等众多领域。然而,当前学者们对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并不成熟,我国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的国家,对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因此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重要且必要。 (三)目标

社会工作十分重视价值,因此社会工作伦理实质上是对价值的一种探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文化也在变得日益多元化,因此一些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和地区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努力维护自身的利益,积极通过有效的政策或措施来应对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都要加强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研究,有效解脱在开展社会工作时所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确保社会工作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发挥其救助、救护的最大功效。本文旨在分析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条件、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正确途径,以期在我国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且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真正发挥社会工作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的应有价值。 二、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条件和基础 (一)文化条件

社会工作伦理能够在中国实现本土化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换言之则是我国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有着一定的文化条件,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

1.“爱”的相通性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条件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爱”,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重视“爱”与尊重,正如Z. T. Butrym (1976)所言,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3](P26),而我国与西方国家对于“爱”的界定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说

“爱”的相通性是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条件。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倡导“博爱”,强调去爱一切人。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西方国家就提出了“友爱”的理念,这一理念突破了血缘关系的桎梏,把“爱”的范围大大扩大,最终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一种平等的“友爱”,而这种“友爱”正是当前社会工作者所主张的“博爱”。何根苗(2011)提到,中国的古代伦理思想中同样将“仁爱”作为一个核心追求,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君子文化、忠孝文化、人道主义精神等,[4](P49)例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而老子则强调“慈爱”。概括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的论断十分丰富,然而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爱”,而且也正是这一“仁爱”理念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的内在根基,是这种伦理指导着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去开展社会工作,而道家主张“祸福相倚”,因此何根苗(2011)提到,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同样也经常要运用到这种祸福相倚的智慧来开导案主,助人自助。[5](P51)由此可见,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伦理都十分强调“爱”的理念,两者之间在伦理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因此我国在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可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建立社会工作救助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进程中注重挖掘中国古代“仁爱”、“兼爱”的伦理思想,与此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适合本国的文化或理念,从而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2.社会工作伦理思想的来源是一个基础性的文化条件

基督教新教伦理、社会福利思想等是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而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思想的来源是我国儒家的思想、社会福利思想。两者比较而言,中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伦理思想的来源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建立在“爱”的理念之上,两者都将“爱”作为内在的核心,作为社会工作的伦理思想的来源。此外,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伦理都是旨在维护社会稳定、规范人的言行。鉴于此,中国在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要着力整合这两种相通却不同的社会工作伦理思想,既要重视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继续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完善的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做法,积极建立健全规范和措施来预防社会问题的出现,以此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二)社会基础

社会工作伦理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实现本土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着其生根发芽的优质土壤。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在所难免,一些弱势群体亟待援助,因此格外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的社会需求是最为基本的社会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社会处于一个不断转型的进程之中,期间出现了经济体制变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变化。正当我国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我国国内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在层出不穷,例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弱势群体问题突显、青少年犯罪问题频发等。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坚持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本着对人的态度与责任、对社会的态度与责任、对专业的态度与责任去开展工作,做到将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从而真正发挥保护受助者利益和维护社会正义的作用。因此说,我国的社会需求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最为基本的社会基础。

2.社会工作组织是重要的社会基础

2006年,我国开始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近年来,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来加强社会工作组织建设。例如上海市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工作,而广州则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组织。当前我国已具有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组织,如全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全国社会工作协会等。江娅(2003)指出,社会工作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它与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6](P31)而我国这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组织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社会工作者,这些社会工作者彰显着“助人自助”的良好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正确途径 (一)革新社会工作制度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

难免要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有力保障。为此,国家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让社会工作者明确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强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观,对服务对象真正担负起伦理责任,正如Baretlett,H.M.(1975)所言:“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让每一个人克服困难,达成自我实现”。[7](P66)例如社会工作者在给家庭、夫妻或团体提供咨询服务时,应与参与者达成协议有关每个成员的保密权利,承担对他人所分享的机密资料的保密义务,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必须提醒参加家庭、夫妻或团体咨询的成员,自己没有办法保证所有的参与者均能遵守他们的保密协议,这些都是作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伦理责任。其次,国家要建立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以职业资格认证的形式来加强对社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坚守伦理守则,做到在不同情景下都能充分考虑事件的背景及守则价值、原则和标准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妥善的开展社会工作。魏永娟(2011)提到,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是社会工作者在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西方国家较早就制定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8](P427)例如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订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确定社会工作的使命所立足的核心价值,概括了广泛的伦理原则,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专业职责相冲突或产生伦理疑惑时作为相关思考的依据,这对我我国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挖掘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支撑,因此要注重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我国要想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必须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整合与利用,积极汲取我国传统的利他主义理念的营养。我国的利他主义理念源远流长,孔子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仁爱”理念主张人们在爱家人的同时也要给予其他人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利他主义伦理。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利他主义伦理”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通过教育并致力于了解社会多元化的本质以及关于民族、种族、国籍、肤色、性别、性倾向、年龄、婚姻状况、政治信仰、宗教或身心障碍等问题。正如Morales(1977)所言:“社会工作者在提供

服务时要能够展现对案主文化的敏感度,也要能分辨不同人群和文化群体间的差异,相信所有的人均应受到关怀与尊重,协助每个人与他人互助”,[9](P75)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在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守则内开展工作。另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爱人如己”,追求一种无差别的大爱,这同样也是利他主义理念的体现。除此之外,佛教也积极倡导“慈悲为怀”,其所倡导的爱是无私的爱,是对芸芸众生的爱,同样体现出明显的利他主义思想。鉴于此,中国在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进程中要重视中国传统的利他主义伦理思想,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营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做到协同和代表弱势、受压迫之个人和团体,始终清醒地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能付之于实践。 (三)融合现代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思想

我国在推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而是要

[10](P50)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融合现代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思想。在政治领域,

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以及党在每一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伦理思想引入到我国的社会工作之中;在社会领域,要将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理念引入到社会工作之中,在开展社会工作时注重融合人情、孝道等一些主导性伦理思想;在经济领域,社会工作要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合理的功利主义、利他主义伦理思想相一致,追求诚实守信的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民众,这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例如我国的民政部门作为我国对外援助、服务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工作性质的重任,这一部门开展的社会工作是以广大民众为对象的,并且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各种权益,因此其在社会工作中实际上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这正是当前我国是所倡导的主流伦理思想。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方面民政部门以人为本,尊重民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正如徐亚丽(2011)的概括: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保护被救助对象的隐私,注重保密工作,这是今后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必须重视的经验。[10](P51)另一方面,民政部门注重发挥群体的力量,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注重调动群体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对案主伦理责任、对广大社会的伦理责任,这是我国在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过程中需要借鉴和融合的重要伦理思

想。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实现。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今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明确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条件,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革新社会工作制度、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以及融合现代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思想,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和途径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伦理体系,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谢莒莎(2009).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6,25.

[2] 孙健(2009).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8.

[3] Z. T. Butrym(1976).The Nature of Social W ork.London:M acm illan,1,26.

[4][5] 何根苗(201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试析社会工作伦理中的智慧.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6,49-51.

[6] 江娅(2003).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道德与文明,5,31.

[7] Baretlett,H.M.(1975)Working Definition to socialW orkPractice.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1,66.

[8] 魏永娟(2011).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制定、完善与国际比较.社会工作(学术版),9,27.

[9] Morales,Armandoand Sgeafor, Bradford W(1977). Social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Boston:A llyn and Bacon,Inc,1,75-78. [10]徐亚丽(2011).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山东理工大学,4,5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