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_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

更新时间:2023-06-02 15: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2年第2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13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

◇李雪梅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的是民间舞蹈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予民间舞蹈之种种影响。本人认为研究民间舞蹈生成的地理环境是真实地把握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在生成本质规律的关键,将地理环境作为民族舞蹈文化生成的因素之一,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推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动态特征的积淀,也可以找到与舞蹈相关的一些材料的特征,如服饰、道具、场地等,这些都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个地域上的人类群体自己特有的符号类型。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研究是研究民族民间舞风格特征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环境作用地域差异民间舞蹈文化区文化混交

一、环境与民间舞蹈的生成

在普遍的意义上环境指地理环境,或曰时空地理环境。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可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前者主要是指某一地理位置以及这一地理位置上的水文情况、气候条件、动植物群落、地貌类型等几方面的外部自然因素。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民众都离不开地理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活动的舞台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认为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生成的最初层次,亦即任何原始文化都必须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赖以存在的前提,这是最基础的层次。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生存在各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上,其一切活动以及由此创造的社会文化,形成的民族精神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孕育、产生和演化的。所以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来就会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条件的种种差异,决定了人类群体以及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自类型,舞蹈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自然地受到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可供利用的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人类集团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人类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在自身头脑中产生的思想印象在同一文化集团中是相同的,因为地理事实是心理因素的源泉,是人与自然的媒介,就像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也都是注重反映人对自然的赞颂和哀怨,……。故而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全靠人对环境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选择,可见这种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的,而地域性又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事实上,地球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北温带亚非大陆的几个数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兴衰起落,都与自然环境特性和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这种人地关系又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中的,是动态的。在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当然地是自然因素的作用比较的

* 本文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高级讲师,本文系作者学院立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 14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李雪梅 缓慢、迟钝和被动,而社会人文因素的作用则比较的迅速、主导。

舞蹈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然地具备了地域性的基本特征,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因为一个民族舞蹈风格特征是该民族舞蹈在形式、内容等许方面上较其他民族舞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而这种个性特征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劳作方式、性格取向以及观念形态等诸因素。

自然环境之地形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的下垫面,即指地球表面的海陆性质、地形种类、地势高低、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的不同种类所构成的总合,这种综合的自然属性一般在心理上造就一个民族的意识趋向和精神品格的形成。比如:在地形地势险峻的山区峡谷,以及气候恶劣的寒冷干旱地区生息的人群,往往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进取心态,即征服自然以求得生存的意识较为强烈,从而确定了他们粗犷的性格和豪迈的气质,为此形成的文化特征一般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山岳文化、沙漠文化);而那些地形地势平坦的平原河谷地带,以及气候温和的森林地区生活的人类群体,在较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容易形成较为满足的心理,即希望天、地、人融合的观念较为明显,进而形成了平和的性格和沉稳的气质,就此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和容纳性的文化特点(河谷文化);在地形单一开阔、气候呈半干、旱状态的草原地带生息繁衍的人群,在举目无障、宽广空旷的环境里,注定形成了开朗的性格和奔放的气质,进而形成了流动性和外向性的文化特质(草原文化);相形之下,那些与大海为伍的渔民,由于海洋的变幻莫测,因而炼就了坚韧的性格和深挚的气质,于是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冒险性的文化特性(海洋文化)。

地形不仅影响人类的心理,还在决定意义上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源。人类发展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在开阔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三角洲等地),相对平坦广阔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文明的产生,也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和权利的集中,更有利于将分散的个体串联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中心,即文明源地的产生。人类文化史上四大文化发祥地所具有的共同的环境特征充分证实了这一切。在人类文化形成的四大源地,都具备相似的地理位置,以及平原上开阔低平的地形地势,热带、温带中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植物种类,肥沃的土壤和较好的植被,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水源等,它充分说明了在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

自然环境之气候影响——环境中的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及数量以及人类的生长与繁殖,并极大地制约着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一般主要是对人类的分布、迁移有深刻的影响。例如冰期与间冰期之间的气候变迁,导致分布草原与森林之间的人类迁移。同时气候还影响人的生理机能乃至人的性格。例如有关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之研究表明:微风能够刺激人的神经,并提高人体神经的兴奋性,这使得分布在海边和高原地带的人群,富于幻想和不安于娴静,在我国人均身高的基本状况有以下规律,主要表现为:身高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高——北方高于南方,身高随海拔的增高而增高——高原高于平原,身高随湿度的降低而增高——西部高于东部,身高与营养的状况成正比——城市高于农村。

自然环境之景观的影响——在不同的景观下,由于拥有的生物种类和群落各异,致使在一定景观里生活的人群必然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因为人类接触的自然环境是信息的源泉,感官起着检验信息的作用。感官产生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大脑对摄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形成自然的反馈作用,所以这种影响反映在文化方面,就必然地带有自然界赋予的种种印记,表现在舞蹈文化方面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低纬度的热

2002年第2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15 - 带和亚热带,由于地表植被茂密,物种繁杂,自然景观属于多维高密型,人类在用舞蹈表现对景观的意象时就必然反映出景观的自然特色,那些普遍出现的快速的节奏,小幅度的动作,秀丽的姿态,频繁的变化等可以视为是一种人类对其所处环境的自然反射性思维行为。

在许多民间舞蹈动作中模拟动物的形象因生存地域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异。就我国而言,北方草原民族由于祖祖辈辈都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单调的游牧生活筑就了游牧民族粗犷豪放性格和剽悍健壮的体魄,由于频繁驰骋在马背上,决定了游牧民族珍爱马的品行和视雄鹰为高洁的象征。所以民间舞蹈中多模仿骏马和雄鹰等动物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它们的品行,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多以颂扬天空、大山等广阔博大的内容为题材,所以表现出民间舞蹈风格上也像北方开阔的地域一样,因自由博大而朴素粗犷;南方民族生活的环境植被繁茂,动物繁多。秀丽的环境景观给予人们丰富的遐想,所以南方民族人群的民间舞蹈中多模拟孔雀、花鸟、鱼虫等小动物的习性姿态,具有极强表现力。同时民间舞蹈中歌颂溪流、自然等秀美的内容较多,体现在舞蹈风格中多为清新优雅之特征,所以南方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往往恰似自然一样秀美,犹如山风一般清新。

自然环境之水文的影响——从水域分布情况来看,河流中、下游及河口三角洲一带,大陆边缘的沿海地带,是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能力最强的地带。或者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最佳区域。这两类地区物质能量丰富,物种繁多,群落稳定,系统内生态平衡稳定性较强(循环力强,恢复性好),成为人类早期发达的优选地带。所以这些地区现在都已成为人类文化发达的地带,其舞蹈文化的发展也居于各民族舞蹈文化之前列。譬如: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带,是我国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地带,在这些地区,是我国汉族聚居地,其民间舞蹈文化也发展较早,尤其是汉族民间舞,在随农耕文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渐渐丰富并且成熟起来。

如此可知,人类与自然环境有如是密切之关系。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性格和审美习惯而作用于舞蹈的风格,主要在舞蹈的动作、造型、流动、构图一些方面,并且这种影响显现出一定相对稳定的状态,一定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舞蹈动态和身体构造。

由于这种各异的地理、生态条件等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差异性,人类不可能创造出统一模式的文化。舞蹈也一样,往往也是由于这些地理、生态条件的差异性,从而形成风格各异、色彩多样的不同舞蹈种类。并且有些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地域或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可能创造出不同类型的舞蹈文化形式。也许这里面会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相异的生成环境,所以其中的差异性往往会大于相似性。从上述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自其发生期开始即因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其后在不断演变中又受到人文因素的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特别是像民族民间舞蹈这种类型的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彩。而且越是在人类社会的童年,这种影响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辽阔的疆域,复杂的环境不仅提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可能而且也为文化的发达、交融、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营造了恢弘的基础。

决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性质的第二个因素是在地理环境之上的经济和生产方式。因为同为大陆型的文化环境,其经济和生产方式又随环境的条件而不同。相异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各自的生产方式和思维观念并由此产生了各自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好比

- 16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李雪梅 农业民族对土地的眷恋,对田园生活的想往而形成的安土重迁的观念;游牧民族对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地习惯,造就了尚武好斗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而海洋民族则受大海变幻莫测和沟通外域的影响,筑就了富于冒险精神品行。可见基于环境制约下的劳作方式对人类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劳作方式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即狩猎采集时代、农牧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以及同一阶段的不同民族,都明显的有着各自的典型特征。人们由于劳作方式差异的限定,形成了特定模式的传统人格倾向和社会心理特征,所以不同阶段的劳动群体,各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其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均具不同的特点。基于生产和生活之上的民族舞蹈艺术,必定受之限制和影响而反映出特定的艺术风貌,遂使得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二、环境与民间舞蹈的独特“个性”

由于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等的各异,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具备了各自独具的基本色彩,所以人类造就了色彩芬异的文化模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尤为如此。往往也正是由于这些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的各自特性,从而形成风格各异、色彩多样的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例如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创造了气势宏伟、博大的游牧舞蹈文化,生活在江河平原地带的民族,创造了风格细腻、欢娱的农耕舞蹈文化。可见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地域不同,也可能创造出不同舞蹈文化形式。加之中华民族有着雄居世界第三的广阔疆域,众多的民族成分,多样的自然环境,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种类。

传统的民间舞蹈是一种民族的、地域的、群体的情感表现,主要表现为自娱自乐的抒情形态及表达方式,是对自身客观生态环境的拟态体现,本身生产、生活方式的艺术再现和群体民族思想情感的释放,并由此达到了由个体向集体的民族认同和种族归属。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即需要创造性,也需要认同性。人类以积极的方式改变着自然以适应自我,这与动物那种以自身的改变,即肉体器官的改变,去适应环境是根本不同的,创造性改变着原有的自然界,认同性导引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创造性与认同性充分地结合,即把个性的创造力沉积到文化原型中,才能形成人类文化的完整结构,尤其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演进和流变。为此,民间舞是特定族群的人民共同体,在相对一致的物质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结晶。所以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较强的激越情感和表现情感的功能,民间舞蹈在实用的母体中产生,实用性可以说是民间舞蹈之根,这一点使得它密切了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而成为人们情感相通的独特形式,并在时间的维度上表现出超稳定的延续,可以从当今追溯到远古,使其文化内涵得以更加丰富,总体概括民间舞蹈的个性具有:

永远的原始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久远的源头,在各类文化艺术中,舞蹈艺术萌发出现的时间最早。尽管后世的人们不断地为之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许多民族的民间舞蹈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遗风。甚至有些民间舞蹈可以看到人类初期生活的原始影子,诸如: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等。

鲜明的民族性—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内,他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特有方式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一并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这一特点是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然而一旦一个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域环境,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会随新环境的不同而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强烈传承性的导引下,仍然会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习

2002年第2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17 - 性。民间舞蹈的风格、动律、形式一经形成,就必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构成民间舞蹈民族特征的决定因素。也正是这些典型的民族性,或曰民族特征,成为我们现在区别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之一。

情节的宗教性——宗教本身就是信仰,情结的发展最终归向信仰,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信仰指导人的行为,也给人的心灵以慰寄。当早期的人类对生存的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生理现象以及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故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认识、掌握时,于是便幻化出许多带有崇拜性、信仰性的宗教观念,并由此产生宗教信仰和派生出一系列的宗教活动。其中很多宗教活动的方式均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宗教性的民间舞蹈随着不同的民族和环境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情感。蒙古族舞蹈《萨满舞》反映了蒙古族宗教—喇嘛教的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

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是民间舞蹈在空间分布所上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它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并显现出的,是由地理环境所影响和决定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孕育生成的,其基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生存环境所提供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群落等,以及在这种特定物质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民间舞蹈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是各民族在自己特定的地缘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各民族生存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共同塑磨的结果。地域性代表了各民族自身的风貌,反映了地区民族的心理状态,保存了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性,标志了各民族生存环境的独特点,或差别。事实上,封闭的地域环境,产生并无形中保护了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始性和纯正性,但是原有的民间舞蹈又依赖于地域性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就形成了相对较强的从众意识和地域群体特征。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具有普遍的意义。

典型的时代性—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远古时代的民间舞蹈由于处在萌芽时期,其内容和形式都表现为最简单:即简单的节奏和形式、简便的道具和服装、简朴的内容和情节。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迈进,人类的认知水平也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由局部的、量变的进行着更新,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面貌日新月异,表现在民间舞蹈的内容和形式等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远远超过了古代的风貌,并通过传承和流变逐渐开始定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伴随时代的脚步衍化着自身,展现出浓重的贯古通今的特征。为此,每一个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品种,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这种特性充分显现出民间舞蹈文化的典型时代性。这是一种在时间上显现出来的特征。各种社会的舞蹈艺术形式都是一定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因此必然具有各个时代的不同特色。

分布的广泛性——在现在的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甚至每个民族都拥有不止一个本民族的民间舞蹈。甚至可以说,在地球上,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带,就有民间舞蹈存在。这是民间舞蹈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三、环境与民间舞蹈文化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发展的。时间的不同,空间的差异,使得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亦不相同,从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其体现的精神、表现的特点、发展的趋势也就当然的各不相

- 18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李雪梅 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文化类型。由于每种文化类型都有体现自己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领域,我们把这一空间分布的范围视为一种文化区。民间舞蹈自然地具有自己的分布范围,这就是民间舞蹈文化区。

民间舞蹈文化区的划分依据——文化区是根据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一些特点来确定的。现依据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来确定的,就是仅具舞蹈风格和特征的舞蹈文化区。民间舞蹈文化区就是指具有特定的艺术风格、特殊的表现形式、独特的思想内涵的舞蹈分布范围。它是一种以不同的民间舞蹈文化风格区为背景,以民间原发性舞蹈品种的传播和分布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文化区。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且风格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然而因为各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较为复杂,在空间上的分布又往往相互交叉、重叠融合,故民间舞蹈文化区的划分较为繁复。然而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区分,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区分类型,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从多方面研究结果来看,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试用文化地理学的区域分类法,似乎较适合民间舞蹈文化特征的实际情况,这种交叉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必然发生的一种趋势。所以,考虑到民族的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障与沟通,单一地形区的封闭,气候与景观的差异,人口与民族的迁徙,社会历史的变迁等诸因素,在此我们将依据民间舞蹈的类型和风格等特点,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六大舞蹈类型区和一个文化圈。

六大舞蹈文化区——它们分别是:秧歌舞蹈文化区—北方汉族,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花鼓舞蹈文化区—南方汉族,以南方稻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长江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藏族舞蹈文化区—青藏高原地区以藏族为主体,典型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以农、牧业文化为代表,属于游牧和农耕混合型文化。蒙古族舞蹈文化区——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温带草原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北方游牧和定居轮牧型文化。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西北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以典型的绿洲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灌溉农业和游牧混合型文化。铜鼓舞蹈文化区——西南地区多民族,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朝鲜族舞蹈文化圈——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朝鲜族,以海洋文化为代表。(此文化圈分布于秧歌舞蹈文化区中的亚文化圈) 

由于在一些文化区中也有一定的另类风格、特点的文化存在之现象,且这种文化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范围,往往在某个文化区中,又根据具体情况可划出亚文化区或文化圈。(如:朝鲜族舞蹈文化圈。)

民间舞蹈的地域差异——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存在着种种差异,这种差异在时间、季节、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的时候就会形成各种标志并显现出来,这就决定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在自然界进行的各种可能性选择并不是随机的、任意的和无规律的。事实上,这种选择是一种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感知,是由环境和原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产生。就此意义而决定了一种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在受自然环境诸要素的影响的同时,还受其它文化要素的左右,是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这正如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指出的:“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当然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是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地理环境,还包括由各地的历史传统、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以及由此形成的表达方式等构成的文化环境。地理环境为物质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文化环境则通过自古以来的传承性,在历史和时间的传递下,经过自然筛选的过程,或保留,或淘汰,或发展,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

2002年第2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19 - 类型。就民间舞蹈文化而言,每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变化也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运动,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之间的差异,又恰恰是社会和环境相互影响的特殊适应过程所引起的。这就是说,任何民族的舞蹈文化之演变,或发展或衰弱,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和环境原因,不是单纯的主观或客观原因所能够完成的。

在各自地域上的区域舞蹈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保持其完整的体系,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则势必引起其本身的嬗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所以说,动态性,或者说可变性、开放性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其舞姿、韵致、节奏等的差异,风格、服饰、舞法的不同,构筑了区域民间舞蹈文化区的基础。

四、环境与民间舞蹈的发展

促进与阻碍——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除了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影响,更直接和突出的是受自然地理条件诸因素的制约。在人类文明之初,自然地理环境诸因素中之江河、湖泊、平原、高原以及气候温和、湿润等地带,一般利于人类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相形之下那些海洋、山岳、高地、盆地、森林、沙漠、严寒地带则往往成为文化扩散与传播的天然屏障,使文化传播变得缓慢而困难,就此意义决定了原始舞蹈的传播扩散速度极为缓慢。这一点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中亦表现的较为明显。就秦岭而言,其位于陕西省南部,为一东西走向的断陷山地,最高处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以北民间舞蹈是典型的北方风格的陕北秧歌,有着浓厚的黄土气息,大幅度的动作,气势磅礴的腰鼓,扭、摆、拐、闪的体态,为浑厚恢弘的气势增添了华彩,再现了黄土高原那种千沟万壑之博大风貌;而秦岭以南自然环境则截然变异,加之秦岭的阻挡,冬季风难以越过并影响南部地区,所以位于陕南的汉中谷地属于温湿的亚热带景观,使其舞蹈风格颇具南国之风情。与此相似的是,我国著名的大兴安岭山地,其以东北—西南走向贯穿东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文化现象也明显差异。东部为汉族风格的东北秧歌,西部则为蒙古族风格的舞蹈。这一切除了民族分布的因素影响以外,在决定意义上是受制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制约。 

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的地域移动,是从文化源地通过各种媒介,诸如商队、军队、船队等向外界传播的,最终形成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三种形态,即基本形态、接触形态和混合形态。并由此决定了自然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换言之,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域,极大地促进了舞蹈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接触形态——即有外来文化传入和混合形态——即将传入的外来文化吸收并与原文化相融的两种类型;犹如我国东部地区汉族舞蹈文化在开放而有利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了数千年的南北辗转迁移的过程,不断吸收来自境内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消化改造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基因,这种大融合的趋势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而对于环境封闭、交通闭塞、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往来之困难、文化交流之不畅,相对地限制了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然而也正是这些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却又对那些已经形成的地区民间舞蹈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保存作用,一定程度地保持了其民间舞蹈的传统性和典型性,进而形成了基本形态类型——即保持原来的文化。这一特点在藏族舞蹈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文化交流滞缓,形成众多类型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亦是如此。 

基于文化传播的推动力主要是交通,在远古时代大山、大漠、大洋、大谷等均为交通之

- 20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李雪梅 障碍,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那些海峡、岛屿、洋流、风带等又制约着传播的路径,早期的生产技术还一定程度地限制文化传播的种类、数量和形式;可是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交通十分便利的今天,某些原本作为舞蹈文化扩散的障碍,譬如:海洋、海峡等却已成为现今连接各个舞蹈文化区的纽带和桥梁,加大了各类文化扩散的速度和规模。就舞蹈文化而言,现今时代的高科技技术,诸如视屏技术、音像技术却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传播,积极地改变着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从某种角度促进了原有民间舞蹈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削弱与保存——文化之扩散还具有双向性之特征。因为两地的文化扩散总是相互进行的,即双方都会接受、吸收一定的且与本民族、本地区有利的、对方传来的文化。只是在这一相互扩散过程中,一般总是经济文化发达、人数众多的一方占居主导地位。在我国文化传播、扩散的过程中,汉族文化总是占居主导地位,影响、削弱、同化一些与之相毗邻的少数民族文化。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虽然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总数在1500万以上,但在其生存的地域环境内,因绝大多数人长期同汉族交错分布,杂居一地,加之汉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所以受汉文化之深刻影响,壮族民间舞蹈文化自然地吸收、融汇相当数量的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成分,从而使其本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被淡化、淹没、融合而显现不出具备典型的民族特征。

在影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各因素中,社会结构、民族战争、城市扩大、语言隔离等一系列因素,其影响之合力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民间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难以充分展开。但恰恰又是这些所谓的隔离因素的存在,才使得世界上各个民族可能长期保持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个性。

舞蹈文化与地理环境——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愈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程度越大,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深刻,这种影响便愈明显地表现出来。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形成不同地区民间舞蹈文化水平高低差异及文化特质的客观条件,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正是这种不平衡状况,又形成了舞蹈文化在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人类的能动作用增加,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并不优越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生存,可以利用过去不能或不曾利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成为带有经过人类加工痕迹的自然环境。人类对环境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自然运程。

地理环境为舞蹈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无论哪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于一定地域环境之中,民间舞蹈文化尤其典型。一个地域本身具备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文化的形成,并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的生产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既风格有别又类型各异。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方式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不同环境下的舞蹈风格截然不同。如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黄土的湿陷性决定了土质疏松,流失严重,植被稀少,人迹苍凉。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下,造就了地区民间舞蹈具有集古朴刚劲、节奏自由、舞姿起伏博大、辽阔的风格;而在南部东南

2002年第2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21 - 丘陵区气候湿热、地势低洼、植被茂密、人口稠密的自然景观却形成了绮靡纤丽、轻歌漫舞、节奏徐缓、曲调悠长流畅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地域环境之潜在的影响,并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予了丰盈的养分。森林之茂盛、草原之广袤、沙漠之浩瀚、物种之繁杂、雪原之神秘、高山之宏伟、江河之澎湃、大海之无垠、村落之乡土、建筑之华美,无一不为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之形成,奠定了充实物质基础。

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改变着地理环境—人类各种文化发展到今天,由于先进科技手段,发达的通讯技术,开阔的认知视野,使得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线日益削弱,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也在不断降低,这无疑使得那些已形成的各民间舞蹈文化风格的影响被缩小。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一般表现在舞蹈文化风格和品格的各异,侧重的方面和角度的不同,发展的高度和程度的不一,遂成为开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并向着渐趋平衡的方面靠近。 

舞蹈文化之“混交”——基于文化扩散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连续性,致使地处两种不同文化交界地带的部分地区,因深受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和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兼具两种文化典型特征的独立风格之文化。事实上,就淮河流域而言,在自然界的划分上,其为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分界线,在自然与经济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文化上也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南方花鼓与北方秧歌的分界线,然而在该地区流行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却表现出“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子俊俏”的独特的舞蹈风格。在这里,我们称此种情况为舞蹈文化之“混交”现象。所谓的文化混交,即在自然的地域上,两种文化现象本身并无明显的界限(这里不包括自然界中山脉、河流等的界限),总是从这一带(或区域)逐渐地过渡到另一带(或区域),这种过渡是一种自然的、渐变的过渡。在过渡带上,其景观表现为两种文化并存,风格特征兼具之特点。这种文化混交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世界上不论哪种文化区都是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现实表现。换言之,即文化区是文化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空间上扩散的产物。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质一经形成,便客观地以自身的力量向四周扩散,我们称这种扩散为扩展扩散,从而形成了自己民族舞蹈文化的分布区,且这种扩散的速度不仅缓慢而且均匀。然而随着人口、民族的迁徙,战争、贸易、族混等过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的扩散速度将会加快,其空间的分布范围将逐渐扩大,我们称此类扩散为迁移扩散。但是,无论是扩展扩散还是迁移扩散,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上都是可以超越地理时空的界限,其最终的结果都使舞蹈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在其中融注了新的文化观念,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从而使得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发展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区是不稳定的,是不断变化的.犹如一种具有活力的文化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被他人愿意接受,那么这种文化区就会不断扩大,即空间上扩展,文化特征更加明显,事实反映出,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舞蹈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受人口的迁移、社会变迁以及民族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深刻。 

综上所述,环境如以上所指出的主要是指时、空统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定环境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人类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也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积淀,确立了相应的形式。但是,这种舞蹈文化的积淀和舞蹈形式的建立则是历史的、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事实上,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有不同民间舞蹈文化。这一切决定于民族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中提供的各项物质资源和各

- 22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李雪梅 种信息来源基本是统一的。由于接受了同一的地形影响、同一的气候作用、同一的生产方式、同一的文化熏陶,遂产生了相近的文化审美倾向和习惯化的民间舞蹈,当这种习惯进一步沉淀,逐步意识化、固定化、程式化的时候,民族民间舞蹈的独有风格和特点便由此诞生了。可见不论哪一种民间舞蹈都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全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由于生存环境的多样,生产方式的多样,进行选择的多样,决定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这也是社会生活丰富性的反映。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然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我国知名学者冯天瑜高度概括了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主要关系,即人类文化创造受地理环境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是特定的地理环境经由物质生产这一中介,给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各种文化类型都会程度不同的地染上地理环境的特征:第二是地理环境通过人自身的活动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面貌:第三是地理环境直接赋予某些文化以色彩。”为此人类不论处在任何时代,都必然与其所生存的环境形成一种特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舞蹈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类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并以其光彩夺目的风姿摇曳于中华艺术园林之中。不论最初的原始舞蹈起源于“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亦或是其它任何一种学说,它都于自身形成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可以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特征、不同种类的舞蹈。即使是同一种舞蹈,又会因时间的差异、空间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在原始舞蹈形成初期,则主要是受自然环境诸要素的作用和影响。之后在其发展、演变、传播过程中,兼受到各人文要素之制约。由于舞蹈源于生活、源于劳动,而不同地域生息繁衍的人群,在其生的自然存环境的限制、影响下,其劳作方式、生活途径、表达手段就必然地带上鲜明的地域色彩,也就不得不给舞蹈打上地域的烙印。这就是标志舞蹈风格的造型、韵律、舞姿等,无一不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形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诸要素的历史积淀。不同的民族团体由于各自的生存地域和民族习俗,决定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点,也造就了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具备了本身独有的风格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团体,处于不同的生活领域,其形成的舞蹈风格也会各具特色。所以说,舞蹈文化在文化复合体中最基础、最恒定,最有传承性和地域性,它如实地反映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参考书目录:

1. 中国大白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大白科全书出

版社

2. 于平等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北京舞蹈学院

3. 黄泽桂舞蹈与族群贵州人民出版社

4. 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

5.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

版社

6.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北京舞蹈学院

7.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8. 隆荫培等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9. 资华筠中国舞蹈文化艺术出版社

10. 王宁宁等中国舞蹈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1.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12. 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

13. 张守镇民间舞蹈海燕出版社

14.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曾昭璇人类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

16. 毛汉英世界人文地理学手册知识出版社(其它参考文献从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