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当代中国女大学生同性恋的“出柜”问题

更新时间:2024-06-23 19: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女同性恋者人权保护现状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同性恋的“出柜”问题以多个访谈案例与问卷调查分析

目录

研究立项价值与目标 ---------------------------------- 研究立项意义 ---------------------------------------- 项目开展具体情况 ------------------------------------ (一)、资料搜集

(二)、拟定并发放调查问卷 (三)、拟定访谈大纲、并进行访谈

(四)、根据所收集的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当代女性同性恋者的生活

状况,及其人权保障情况。

关于同性恋问题的调查问卷 ---------------------------- 访谈大纲 -------------------------------------------- 项目成果展示 ---------------------------------------- (一)、问卷成果 (二)、访谈成果

(三)、总体综合三个访谈资料的访谈总结

结论 ------------------------------------------------

当代女同性恋者人权保护现状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同性恋的“出柜”问题以多个访谈案例与问卷调查分析

研究立项价值与目标:

(一)、客观了解当代中国女大学生同性恋者生活情况,弥补对这方面了解的不足,。 (二)、从社会性别以及女性在今天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同性恋者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活现状和自我身份认同。

(三)、依据所了解的现实情况,从人权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希望取得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对女同性恋者群体的更大理解和包容。同时考虑在立法上保障他们权益的可能性。

- 1 -

研究立项意义:

法律的目的在与最大限度的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在今天我们对人权保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很多社会特殊人群的人权保障也提上了日程,我们更趋向于在立法上给他们保障。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开放愈来愈多以往看来有悖伦理的现象已有被宽容的趋势。中国,特别是同性恋现象已使社会不能再选择人为的忽略。当群体力量急速壮大,这个被认为是“颠倒者”,“性变态者”的群体的呼声与社会性观念的主流呼声形成两股对流,以致强烈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理性的观点,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入探讨造成同性恋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纵观目前学术界有关同性恋方面的研究主力点仍在男性同性恋人群,对女性同性恋的生理和心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伴随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已不再是男性奋斗过程的旁观者,而是社会竞争的有力参与者。但限于中国传统观点的根深蒂固,女性还不能和男性比肩,女同性恋者的现状更是如此。她们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与自身的多重压力。多数人处在既不愿脱离主流社会,被别人认为是边缘者,性问题者。又不愿限于社会传统观念的牢笼,安于结婚生子。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下她们内心的挣扎更应为人所关注,就于这样的思考本组决定把研究方向定位为女同性恋者“出柜”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在我们进行这个课题的调查前就意识到调查的艰难,但是这个课题现在受关注度较低,其中涉及到妇女和个人的人权保障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

经过前期的研究准备,我们发现如今我国女同性恋群体尚处于在一个半地下的状态。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相比男同性恋群体,自称为“拉拉”的女同性恋们更加为人所不了解。这个群体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只是到了今天,她们才公开化,目的是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宽容。他们的权利并不能得到保障。

案例一:TONY出生在山东威海,在她的少女时代,像每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一样,她与同性亲近而与异性疏远。到大一的时候,她与同寝室的女同学发生了精神与身体上的持续联系。即使在这个过程之中,她们也彼此回避这种关系的实质,绝不敢承认这就是她们的爱情。她们彼此提醒对方,应该交一个男朋友,建立另外一种显然更为正常的感情。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TONY真的有了一个男朋友,但在与男性身体接触的时候,TONY没有激动和慌张,相反,她对此充满了排斥感,她喜欢的仍然是那个女同学。此后她一直背负“问题女孩”的巨大压力,她不知自己的幸福之路在何方。

2、这个群体实际非常庞大。据美国社会学家劳曼在1994年对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表明,约有8.6%的女性在青春期后有过对同性的性欲望或者性经历,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告诉记者,这其中至少有3%的女性是绝对的同性恋者。在中国也是如此,她们中的很多人最终不情愿地与男人走上了红地毯,然而这些新娘中的很多人无法适应性取向的被迫转变,甚至可能终身无法从夫妻正常的性生活中得到幸福。研究女同性恋问题实则是对女性的一种性心理剖析。

我们试图对此进行分析。

近年来,同性恋人群确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关注的目光中,带着有色眼镜的人远远多于能公平看待的人,很大一部分人一听到同性恋,就想到艾滋病,他们认为与同性恋人群相联系的形容词,多数是“变态”、“恶心”一类,他们所关注的,也只是一些关于同性恋“心理扭曲”的新闻报道。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这个群体?有多少能了解他们的内心?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这个群体最真实的需要?同性恋,并不是扭曲变态,也不是只如“耽美”般纯美,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两个同性之间的感情,他们会如同异性恋般相爱、生活,不同的是,他们的爱说不出口,他们的生活需要承受来自社会各个角落重若千斤的压力。

- 2 -

这个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关注,理解与宽容。面对性对象的选择问题,我们社会已进步到不再单纯以生殖为性目的的现代化,人性化性观念时期。就像弗洛伊德所言:“人,应该有自由选择性欲对象的权利。”我们知道社会的宽容程度是逐渐提升的,不能一下达到弗洛伊德所言那样无所约束。但女同性恋这一现象对社会无实质性危害,难道还应该背负社会的无端打击吗?有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稳定的,这表明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更何况在古罗马,同性恋与异性恋都被平等的接受。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同性恋问题的逐渐突出,大学校园中的同性恋问题也备受关注。已经有一些学者对于大学中的同性恋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但是,他们仍要来自社会、家庭、亲友以及自身的压力,因而会选择隐瞒自己的性取向。

综上种种,在中国当代社会,同性恋在各个阶层、年龄段人群普遍存在,当然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女大学生。相比于对男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女同性恋问题仍是缺乏关注,我们试图摆脱男同性恋的研究体系,从“酷儿理论”和社会性变角度入手,对女同性恋出柜问题进行研究。依据所了解的现实情况,从人权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希望取得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对女同性恋群体的更大理解和包容。

项目开展具体情况:

今天同性恋者的呼声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然而,在一个因安全为主导的世界中,女性的权益保障仍然是一个问题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女同性恋问题仍是缺乏关注,难以摆脱男同性恋的研究。女性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的特点,都与男同性恋问题有很大差异,可以说,她们在这个群体中依旧处于“弱势”的位置。特别是对于“出柜”这个具有人生转折性的问题,许多女同性恋者面临的压力是和男同性恋者有很大差异的。虽然社会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对于这个边缘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本小组就女同性恋者的“出柜”压力问题,展开调查,以深入访谈为主,逐步分析其压力来源和原因,愿能提供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她们的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让社会更加理解这个群体,尊重这个群体。

(一)、资料搜集

1、要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作简单整理。这些渠道大致包括:图书馆、网上等 2、小组讨论,思考好索要询问的重点问题,所要探索的疑点。 3、设计前期访谈对非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两部分调查问卷等。 4、通过相关途径,选定并确定采访名单。

(二)、拟定并发放调查问卷

1、针对群体:非同性恋者,异性恋者

2、调查目的:了解社会主体舆论对“同性恋者”的看法。

3、调查方法:为更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女同性恋这一群体的处境,本组把本校同学列为抽样对象,通过选取一定抽样间距的方法抽取样本。再对所抽样本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将收回的有效问卷,分析出当前女同性恋者所承受的外界压力主要有哪些。为后期的深度访谈确定主要内容和思路。

(三)、拟定访谈大纲、并进行访谈

1、重点访谈三个女性同性恋者

2、调查目的:从女性同性恋者自身出发,研究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及其人权保障情况。

- 3 -

(四)、根据所收集的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当代女性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及其人权保障情况。

1、从回收问卷的统计与分析,研究女性同性恋者的外部压力 2、从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女性同性恋者的内心世界

3、综合前两项结果,分析当代女性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及其人权保障情况。最后研究立法上的可能性。

关于同性恋问题的调查问卷

随着社会的开放,同性恋这种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在个人权利、社会伦理、自然法则、心理学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或许这种争议仍将继续下去。也正因为有了这许多的争议,人们就在争议里一起找寻那许多问题背后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法,引导其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问卷保密,请放心填写 ~ˇ~

性别 年龄 学院专业

1、您认为同性恋的概念是怎么样的:

A它指的是对同性产生了性感和依恋的行为,是性取向指向同性的一种正常现象。 B它是违反自然规律和人类进化规律的反常的性行为,是一种倒退的现象。 C它是对同性产生性爱思想和感情并将同性作为性欲满足对象的一种心理障碍。 D其他

2、您认为造成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 A遗传、大脑、荷尔蒙等先天性因素

B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社会环境等后天性因素 C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D其他,您认为是: 3、您觉得:

- 4 -

A同性恋只是一种个人性取向,与疾病罪恶变态无关。 B同性恋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是不道德的。 C同性恋是一种扭曲变态的心理。 D其他

4、如果您的亲人或朋友是同性恋或者存在同性恋的倾向您会怎么办: A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 B难以接受,坚决反对 C为其送上真挚的祝福 D其他

5、您认为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享有与异性婚姻同等的权利: A应该 B不应该 6、在您的身边是否存在同性恋:

A存在,亲眼见过 B不存在,没见过 C觉得应该存在,但没亲眼见过 7、您是否关注同性恋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种种歧视、偏见,误解等不公平遭遇: A关注,为其感到不公 B关注,但觉得没有什么不公 C不关注,觉得没有什么不公 D不关注,但也为其感到不公 8、您认为您的性取向是怎样的?

A同性恋 B异性恋 C双性恋 D无性恋 9、您认为同性恋者在找工作和工作过程中是否会受到歧视? A 会 B 不会 C 不清楚

10、你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来保障同性恋者的权益 A应该,因为人生而平等,他们有这样的权利

B不应该,因为同性恋与社会主流道德观背离 谢谢您的合作!

- 5 -

访谈大纲

一、个人资料

1.可否了解一下您的年龄? 2.您的学历是?

3.您家有几口人,都是谁?

(注意:A.问题最好得到出生年,因为我国南北方对年龄的计算法略有不同会有一到两岁的差别;B.探讨学历与对同性恋的主观看法的相互关系,比如学历的高低对其思想的开放程度的影响;C.问题主要想了解被访谈者家庭成员构成及环境,例如是否是单亲家庭。探讨家庭环境对其影响,特别是家庭对其“出柜”的压力的影响。)

二.自我认同和取向认同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到拉拉的?

2您认为自己是双性恋还是拉拉(即女同性恋)?

3从您了解到同性恋到您发现自己属于这一群体,这中间有着怎样的过程? 4您的角色是T还是P还是H? 5您是怎么判定自己的角色属性的。

(注意:A、分析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对其自身同性恋身份认同的影响。 B、自我认同程度对其面临的“出柜”的压力的影响。) 三、社交关系

1、有同性恋的朋友么?

2、同性恋的朋友在您的所有朋友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3、经常参加同性恋之间的聚会,或者常常出入同性恋聚集的区域么? 4、自己是同性朋友较多,还是异性朋友较多一点,还是差不多。

5、异性朋友一般是什么性质的朋友,比如工作伙伴、同学、玩伴、知心朋友等。

- 6 -

四、关于“出柜”的问题 1、您是否出柜,原因是什么?

2、您出柜是面向圈内人还是圈外人,以及原因。

3、您对于自己的亲属是“被出柜”还是自己主动“出柜”;是什么亲属?

4、您对于自己身边的非同性恋群体是“被出柜”,还是自己主动“出柜”;您与这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5、如果您有告诉亲属,亲属都持什么样的态度?

6、如果您有告诉身边的非同性恋群体,他们都持什么样的态度? 7、您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规划?持什么态度? 注意:

1、尽可能详细的访谈,切勿同一类型的问题集中提问,尽量以“拉家常”,“谈心”的形式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主观想法。

2、每个问题的原因可能会有多方面的,因此要在此问题基础上尽可能的联系其生活实际状态,但是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被访谈者。

3、要注意区分不同群体、不同亲属的态度,如父母的太多与表亲的态度等,并比较不同亲属之间的态度差异。

4、把采访主体在不同群体前所面临的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其压力的大小和差异。并深入总结其原因。

5、就被访者的社交关系,重点导向社会方面的压力。 6、就被访者的家庭关系,重点导向家庭方面的压力。

7、就被访者对未来的态度,分析其面对压力的态度和适应程度。

项目成果展示:

- 7 -

(一)、问卷成果

本组一共发放问卷两百份,成功回收189份,其中九份为无效问卷,一共180份问卷进入分析程序。经我组成员认真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选项 A B C D 题号 1 100(55.556%) 43(23.889%) 29(16.111%) 8(4.444%) 2 37(20.556%) 134(74.444) 8(4.444%) 1(0.556%) 3 56(31.111%) 81(45.000%) 38(21.111%) 5(2.778%) 4 62(34.444%) 106(58.889%) 12(6.667%) 0 5 67(37.222%) 113(62.778%) 6 42(23.333%) 11(6.111%) 127(70.556%) 7 23(12.777%) 64(35.556%) 79(43.889%) 14(7.778%) 8 4(2.222%) 168(93.333%) 1(0.556%) 7(3.889%) 9 109(60.556%) 47(26.111%) 24(13.333%) 10 77(42.778%) 103(57.222%)

问卷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人认为同性恋不是病,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已。同时

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认为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社会环境等后天性因素是影响他们性取向的主要因素。但是大多数人依然不能接受同姓恋,认为其会对家庭照成很大的影响是不道德的。谈及是否应该立法保障他们的权益时,大多数人不同意立法来保障同性恋者的权益。并且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认为这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背离的。

(二)、访谈成果

访谈资料一:对小W女生的访谈记录整理(部分) (以下对小组成员统成为C)

C: W你好,你何时有发现自己可能或肯定自己是拉拉的? W:从初中开始吧,我就朦朦胧胧地对同班一女生有好感。但那时不敢往女同这方面想。当上高中时对班上一名女生有强烈的好感,从那时起就比较确定自己喜欢女人更多一点了。

C:尽管你说过对一些女生有过好感,但有没有和一名女生确定恋爱关系?

W:应该是高三的时候吧。我们确定了关系,并且这段感情对我影响很深,以至分手后很长时间我都走不出来。

C:你曾尝试过接触一些男性吗?因为这样的感情毕竟是当今社会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W:也有啦!但怎么说呢,总的来说就是没感觉。

C:这么说你应该能面对自己是拉拉的事实了吧。有没有“出柜”? W: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拉拉,也向朋友,宿舍和家里说明了。

C:他们的反映各是如何?方便透露一下嘛?

W:朋友还是比较站在我这边,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也有一些朋友出于为我考虑的目的劝过我“变直”(即转变为异性恋)。不过我知道他们都是理解我的。宿舍方面可能由于地域差异和思想差异原因吧,一些人开始不能接受我喜欢女生,但慢慢地随着理解的深入她们也

- 8 -

能逐渐理解其实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喜欢的对象有差别。至于家里是我最对不起的。父母知道后当很震惊,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并没过多的责骂我,反而给予了我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甚至他们觉得很对不起我,才使我成了这个样子。我真的没脸面对养育我的父母,让他们承受这些压力,我很不忍也很无奈。(W女生在这段诉说中眼睛有些湿润)

C:对那些面临着出柜问题的女生你有什么建议?

W:其实说实话我觉得能不迈出这一步就尽量别“出柜”。因为那样对家人的伤害真的太大。现在这个社会对于我们这样的人不能接受是普遍的现象,我们没有能力和社会的力量抗争。真的,同志这一群体太边缘太无助,最需要关爱却最被冷漠。最需要理解却最被误解。不要真的为两人在一起弄得鱼死网破,头破血流。以后结婚生子可能是维系同性感情的唯一出路。

访谈资料二:民大女生F(女同性恋者)与网友小七(另外一个女同性恋者)的QQ聊天记录整理:

(以下为F提供的她和小七的聊天记录,俩人针对女同性恋者对未来的规划和看法在现今的社会中的压力发表看法,以下用F和7代称)

F:现在各种东西都在泛滥,有时会让人很混沌的,诸如此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真的很不容易!!

7:这个东西就是吧,你得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然后坚信自己很牛掰 ,对了解的就更了解,不了解的要努力去了解。

F:其实,我的事儿,我妈妈都清楚。我爸爸知道一点点,但是没有放在心上。我真怕有那么一天,我爸爸要把我赶出家门

7:恩

F:嘿嘿,OK。我姐姐也问过我。。(是否为同性恋) 她问我和我的前任(伴侣)是不是(同性恋)。我说怎么会(是)呢? 7:厄,你们挺神的

反正我是觉得,我就这样,我又没伤害谁碍着谁,爱咋咋地 我的性格其实特别张扬,呵呵,我认为对的东西就要到处宣扬 而且逻辑性比较强大,有一套体系 F:你为此头破血流过吗?

7:对张扬这个事没有 ,我是忽然有一天顿悟了 ,就觉得我挺好的,不管是哪个方面,而且我要让所有人都承认这一点

F:我之前用自己的理论已经把周边很多不理解的人都说服了,包括这一点,自己曾经最难以启齿的(指同性恋)

7:恩,就是你要让别人认同,就是先认同自己,不仅是gay(同性恋)这点

F:不过,随着成长我慢慢发觉,对待不了解你的人或者对你不友善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只会惹来更多的麻烦。

7:是的

F:我现在很认同自己,并且很骄傲,但是我妈妈私底下给我传达了很多的观点,就是尽量低调。

7:恩,我也很骄傲,嘿嘿 ,我一直致力于让我家老太太(7的母亲)也骄傲 F:哈哈哈,我们共同努力吧!

7:他们毕竟没你(F)爸妈年轻,思想相当保守,但是我要让他们骄傲,为我是个gay骄傲 !

访谈资料三:本组成员劝导一名正在经历失恋痛苦的女同性恋者的访谈记录

- 9 -

(以X为其代称,C为本组成员)

X:我不想说太多 ,这个不是光荣的事情

C:啊??这个有啥不光彩的呢?说说吧,说说也许会舒服一些

X:我也不想说什么了,开学我就准备考研了,以后的事以后说吧,考研忙起来什么就都忘记了。

C:哎,那她是和女生好了吧? 不是男生吧 ?

X:她和某某(另一个女同性恋者)人好了 她亲口和我说的 C:某某抢你女友了么

X:某某对她穷追不舍,她捕获了一只有家室的小鱼,她捕获的小鱼还是我的初恋

C:你女朋友为什么就选择她了

X:我后来明白了好多,其实我也有错,我对我女朋友不够好。开学要面对他们一起出现在我面前,还在我寝室,我真的····

C:我们现在的感情非常不成熟,你现在怎么想的呢?

X:我和她感情不能说淡了,是我们过了热恋期,彼此的原型显露了,没法磨合了,她遇上了更好的。

X:呵呵 混圈就是为了玩 有几个真的 ?这个LES圈,我是不混的(混圈:只玩弄LES之间的感情,成为情场高手,也指成为比较有人气的LES),主要是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人看着很风光,其实内心很幼稚,我比较欣赏的是谢佳(一个比较出名的LES,但是现在已经通过媒体表明要成为异性恋),但是觉得她的方法太卑劣了,其实我觉得也没什么圈子,就是喜欢女生了没什么好奇怪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津津乐道这些,作为一个同志,我很骄傲的。

C:这在以前都是难以启口的。你觉得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 X:没什么的,我也说不好,你在校园见过我么。 C:没有。

X:其实我就怕别人拿我说这个 我没觉得这个值得说 真的 呵呵 呵呵 别人也没问过我 我就一直不说

我觉得要不是身边有她(指她女朋友) 大家不会看出来的 我长的又不好看 X:我很东北人的性格,其实暴脾气?不是看上去那样?我其实不想给大家留下90后脑残的样子,不想大家说我就说:“看,那个拉!”所以努力做别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和她两年了,她还会这样,我不好再说什么了,过去吧就过去了,我爱她 还惦记她,只是不能再接受她,即使她再回来。我分手头几天每天晚上趴着偷着哭?不敢和家里人说?那滋味,想疯了想死了算了?我不知道,觉得我不该恨不该难过,祝福她好好的,我也好好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还是我对她不够好造成的?

C:你呀,快乐的玩几天,分散注意力

X:恩?呵呵?那样挺好的,就没时间难过了,很多朋友? C:你可以靠大家把自己给撑过来的,慢慢治疗自己。

X:还有别人又会指着我说?她老婆被人抢了?然后又成新闻了 C:呵呵,为别人活着太累,把自己充实起来,让大家都来羡慕你 X:恩,所以嘛,想考个人大的研究生,让自己强大起来。 C:你和她怎么就相识并且在一起了呢?

X: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虽然是她先追的我,可后来我对她更加感情深了。我对她有点冷?也许她喜欢她对她温暖吧?不知道?但我好爱她的,为她什么都愿意做,

C:想过再找一个伴侣么?

- 10 -

X:不想找姑娘了,受不了了,自己过挺好的,再被伤会死掉的

小组成员针对访谈(三)的总结:

从以上聊天记录可以看出X对自己的前女友用情至深,以及这段感情对给她的伤害。在与女友分手之前,X已经有了出柜的打算,她曾以为可以就这样与她一直走下去,一同携手面对来自父母、亲友乃至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是女友的背叛除了留给她伤痛之外,还让她开始怀疑自己能否一人承受周围的异样眼光,于是又打消了出柜的念头。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恋情失败后她不能向家人寻求安慰,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失恋的打击,同时还怀着对父母家人的愧疚,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得不到社会的谅解,因此她所承担的压力与痛苦是双倍的。

(三)、总体综合三个访谈资料的访谈总结:

再次定义“出柜”与其影响

本组成员在经过几次的访谈之后再次定义出柜:同性恋者被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因为他们有双重身份。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一种身份,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又是另一种身份。通常他们都需要用第二种身份来掩盖自己的第一种身份。而“出柜”就是指那些向社会外界公开袒露自己真实性倾向和同志身份的人所做的举动。

全出柜和半出柜:

全出柜——是指向家庭、亲人、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网完全公开同志身份。 半出柜——则是指有选择性和目的性,在小众范围内公开同志身份。 主动出柜和被动出柜:

主动出柜——是指自己主动的向社会外界公开袒露真实性倾向和同志身份。

被动出柜——则是指被社会外界、家人、朋友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倾向而无法隐藏所以公开同志身份。

通过一次次“拉家常”似的访谈,我们对“出柜”这个词已不再陌生,不再抵触。局外人看来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但说者却肩负着难以言说的压力。

几乎所有已出柜的拉拉都是非自愿而为,因为常人眼中定位的“她”和她们心中向往的“我”总是格格不入。女人喜欢女人这使她们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但是社会只有一条标准。如果希望跳脱就只能自己给自己打上标签。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与疼痛。但至少经此可以“另辟蹊径”。那条路众所周知要承受来自整个社会的异样眼光。不过踏上了就可以不再伪装,不再为别人而活。

最不想伤害的人往往被伤的最深。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已出柜的拉拉觉得自己亏欠父母太多。这比别人的不理解还要煎熬,因为那是可以被忽略的。但是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有谁可以不在乎。拉拉其实最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父母依然不变的爱。不过我们访谈的所有案例中,没有哪位父母抱有宽容的态度寓于支持的。她们可以背叛全世界却逃不掉亲情的网。出柜的拉拉们往往以疏远来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不能求得理解只能尽量避免。即使已出柜的拉拉有得到亲友理解的,也一般都是同辈人或是关系较好的、年龄差距较短的长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已出柜者会通过结交更多的有着同样情感经历的女同性恋者来弥补亲情的空虚,寻找心灵的支撑。

通过对拉拉群体的此次调查,出柜者在这个群体中又细分为——只对朋友出柜;对朋友和一些亲属出柜;对朋友,亲属和父母出柜三个层次。其出柜的彻底性也逐渐加强。在数量上第一种出柜是比较大众化的,而第三种出柜的人数非常少。如果给得到理解设置为一个总分10分的常量话,那么第一种出柜几乎不会低于5分,而最后一种出柜得分不会超过一分。

相较于gay,拉拉出柜或许要更难一些,因为女人总是和家庭,孩子相伴而生。没有和睦的家庭,自己的后代,即使这个女人自身再是出色也无法被称为一个成功的女性。所以出柜之后的拉拉已经将自己从女人(传统女人)中划分出去,成为难以被接受,甚至令人觉得

- 11 -

别扭的第三性。

我们采访到的出柜拉拉对自己的未来都还算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她们懂得只有自己变强大才能企盼父母的理解,而不是恳求父母的理解停滞奋斗的脚步。在朋友眼中这类女性往往比较独立,内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这和她们需要承受的压力息息相关,将各方的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支撑着出柜的拉拉走的更加坚定。

当访谈告一段落,我们对这个相对隐蔽的拉拉群体更加同情也更加理解。她们只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喜欢的对象。没有伤害任何人却要承担别人的非议。人们只是在以生育为目的的结合中遗失了喜爱的能力。人本来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象,这不就是现在所提倡的人权中应该包含的吗?只想替她们对大多人说一声:即使不理解也可以置之不理,没有必要强加打击。蝴蝶破茧而出,是要挣扎一番,才能绽放出它的美丽的。并不需要借助外力,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或许艰难过后才更显得美丽。

总之本组成员在访谈过后结合书籍资料认为是否出柜、如何选择正确的出柜时机、是完全出柜还是部分出柜等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结合各人不同的现实生活环境去认真衡量和针对的。花开网站曾经提出“软出柜”的想法,不主张盲目轻易“出柜”,更不主张以强硬态度“出柜”,而是采取理性的迂回战术,慢慢向家人及周围朋友有意识地传播正确客观的同志信息,在旁敲则听中消灭其因无知而对同志产生的不理解,再进一步做一些暗示,最后才寻找适合的方式和适当的时机向家人朋友表白。中国一些传统的父母长辈本能的排斥“同性恋”这个词语,他们会拒绝承认自己的子女是同性爱者,或者对子女采取施加压力或不闻不顾的方式任其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对峙”反而不如“软化”来得效果好。但是必须谨记,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适当的时机,否则不但达不到互相理解和沟通的效果,反而会使自身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更为恶化。同样,如果在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家庭环境和对出柜对象(父母或同事等)有比较理性的分性和权衡,能够在自身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利用适当的办法和时机出柜,就能更好的把握主动性,达到互相理解的宽容环境。

双QQ现象(网络对女同性恋群体的“出柜”问题影响)

经过了实地的面对面访谈过后,我们小组成员有了比较深刻的深入访谈经验和体会。但是,愿意接受我们面对面深入访谈的受访者只是女同性恋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将她们列入我们前期的重点访问名单。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不愿意接受我们“面对面”深入访谈的受访者。

一方面,我们通过利用现代便利的通讯方式(如移动电话、短信、网络论坛、QQ等)能够更快的取得受访者的信任,在更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访谈,更有效的取得有效信息和资料。而在此,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双QQ”现象。

QQ是现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聊天工具之一。它具有跨地域性、身份隐秘性等特点。“双QQ” 现象是指在通过网络访谈调查阶段,笔者发现许多同性恋女大学生都有两个QQ帐号,一个用来和现实生活中同学、好友沟通交流,另一个专门用来和在网络上结识的同性恋朋友交流。在使用只和同性恋朋友交流的QQ时,他们往往不会使用真名,只会相互交换性别,年龄,身高等关于个人信息。“双QQ”现象是本组小组成员普遍发现的一个现象,经过几番讨论,我们认为,这是女同性恋者(甚至整个同性恋群体)影响同性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部分。社会原因包括社会认定和他人认定。社会认定是指社会整体接受同性恋的程度。他人认定是指异性恋者在现实中所持有的对待同性恋者的态度及心态。个人原因是指个人对待自身同性性取向的接受程度。同性恋的自我认同不仅是由个人决定的,也是由社会和他人决定的。社会认定和他人认定容易促进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的完成,在社会和他人的认定的情况下,同性恋者更能接受自己的同性性取向。

立法上的可能性:

我们随后也随机采访了一些人,其中有大学生有白领也有一些年龄较长的人。大多数大

- 12 -

学生和白领赞同在立法上给女同性恋者更多的保障,认为这是她们的权利,社会对他们应该少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但是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很多人都不赞同同姓恋,认为同姓恋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立法可能导致这种现象泛滥从而影响我们的价值观颠覆传统。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和父母带来痛苦。所以他们不该这么自私应该多为自己的亲人着想。

结论

经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结论,女同确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自己亲人和朋友的理解,她们需要国家立法来保障她们的权益。但是在现实中世俗的偏见使她们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很多人最终选择了与异性成家,着往往也造成了他们自身和家庭孩子的悲剧。在今天敢于出柜的毕竟是少数人。由此看来立法保障她们的权益也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虽然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和美国的一些州已经出台了保障同性恋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在中国这还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当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占统治地位,同性恋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力去保障他们的人权,虽然这条路很漫长但是经过一代代法律人的努力终有一天他们的权益会得到保障。

附:国外同性恋立法概况

近一十年来,一些国家在同性婚姻立法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来保障同性恋者的权利。在欧洲,1989年丹麦国会通过了《升记同居伴侣法》,使丹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欧洲国家。这种做法为其他大多数斯堪的那维亚国家所仿效,他们纷纷立法对此做了相似的规定。2001年4月1日,((T7兰民法典》开始生效,使得荷兰成为第一个法律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传统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结婚制度适用于所有伙伴关系而不考虑他们性别的国家。 在美国,2000年,美国佛蒙特州州长霍华德·迪安签署法律,允许同性伙伴之间的“公民结合”,佛蒙特成为美国第一个认可同性结合的州。2003年6月,最高法院对“劳伦斯诉得克萨斯案”做出具有!.程碑意义的判决,推翻了美国现有的鸡妇-法,将隐私权扩展到了同性恋者,这是美国社会对同性恋者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信号。

参考文献:

1、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潘绥铭:《中国“同性恋”的比例 》 3、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 4、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北京友谊出版公司 5、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6、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 13 -

7、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 8、张北川,《同性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9、曾春娥,《中国女同性恋历史》,《中国性科学》,2005年4月,第14卷第4期 10、刘达临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1、陆静萍,《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杜凡,《阁楼里的衣柜——21世纪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张庆辉,《同性恋的历史、理论与现状——以“飘”为特征》,四川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14、杨小丽、杨泽勇,《大学生性心理与性教育》,《医学与哲学》,2005年6月第26卷第6期

15、唐璐嘉,《大学生性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黄兆群,《美国同性恋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

17、陈辛懿:《大学校园中的同性之爱》,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网站,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3899

18、刘小利:《女同性恋问题缺乏关注原因探究》,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网站,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2826

19、陈伟,《当代中国女同性恋生存状态研究综述》,《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2期

20、《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2000年 21、福柯:《酷儿理论》,李银河译,时事出版社,1990; 22、福柯,《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

23、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桃红满天下》双周刊第49期,1999年6月25日出版

24、塔姆辛·斯巴格,《福柯与酷儿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5、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 26、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7、乔治·瑞泽尔,《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伊丽莎白·赖斯编,杨德等译,《美国性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9、谢尔曼等,《妇女心理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30、Parker, R.G. and Gagnon, J.H. (ed.) Conveiving Sexcuality, Approaches to Sex Research in a Postmodern World,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1995

31、Beach, F.A. (ed.) Sex and Behavior,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65

- 1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jv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