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辞格
更新时间:2024-05-10 17: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修辞格
曾有一些台湾教授在一起讨论: “中华民族是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讨论的结果是没有结果。但是,有一点,大家还是达成了共识:这就是“美食”与“美辞”,绝对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绝活,举世无匹! 中国人钟情于美食,世所公认;中国人讲究美辞,众所周知。 早在先秦时代,孔圣人就有名言:“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周易&8226;系辞上》有云:“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荀子则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汉代学者刘向更明确宣示:“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
南朝文论家刘勰则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中国人之所以讲究修辞,中国人之所以擅长美辞,于此可寻得历史的因由。
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修辞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出现于科学体系之中,只是近代的事情。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这一狭窄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放置在一个人比较科学的基础上。 专业选修课
每周2节,17周,总计34个学时
布置两次作业,考试采取写论文的形式: × ×《围城》比喻特色谈 于宝娟
[摘要]本文利用具体实例从六个方面分析鉴赏《围城》比喻特色:一、以虚喻实;二、远距殊异设喻;三、书卷气;四、铺垫与点拨;五、喻中有喻;六、多格合用。有人统计过《围城》中共用了七百多条比喻,可以说《围城》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比喻非但没有让读者产生重复、累赘之感,反而显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形成《围城》幽默讽刺风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围城》比喻手法的新颖独特源于作者的聪慧与渊博,源于作者对比喻精髓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比喻;特色
《围城》作为学界泰斗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蜚声中外。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又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沉思当中。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除了源于作者的聪慧资质、渊博学识之外,主要归功于作品中极具讽刺性的绝妙文辞。而在众多语言手段中比喻的作用首当其冲。有人统计过《围城》中共用了七百多条比喻,可以说《围城》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比喻非但没有让读者产生重复、累赘之感,反而显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形成《围城》幽默讽刺风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仅就《围城》中比喻的与众不同之处,归纳出六个特色。 一、以虚喻实
一般教科书都指出,比喻多以形象物给抽象物打比方,可使被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但事实上古今中外不乏以抽象物给形象物作比的例子。《围城》中的以虚喻实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喻体的选择十分奇妙,令人叫绝。例如:
(1)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1](P.47) (2)有人叫她“熟肉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P.5)
(3)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P.47)
(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P.40)
以上例(1)中用“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给唐小姐不笑时“脸上还依恋着笑意”打比方。“余音”空灵而幽远,自然比“笑意”要抽象得多\这种以虚喻实更易引起读者对唐小姐风度气韵的丰富联想。同样,在例(2)中以“局部真理”给鲍小姐近乎“赤裸裸”的装扮打比方;例(3)中以“政治家”“大而无当”的大话给许多女人的大眼睛打比方;例(4)中以洋行的雄厚的“资本”给“穿衣紧俏”的高大女孩张小姐打比方。这些都是以虚喻实。作者用这些精心选择的抽象喻体给实实在在的本体打比方,实属出人意料,收到了令人捧腹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二、远距殊异设喻
一般人们常用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往往处在相近的环境中,二者的相似点十分明显,人们一看,很容易产生认同感。但在《围城》中的比喻,有很多本体和喻体相距甚远,差别很大,人们很难一下就看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经过细细品味,就会从陌生感转为认同感,进而叹服作者高超的比喻技巧。前面举过的以虚喻实的几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属远距殊异的事物。此外以实喻虚的比喻中也有许多本体和喻体是相距甚远,差别很大的事物。例如: (1)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P.61)
(2)鸿渐睡梦里,觉得有东西在撞这肌理稠密的睡,只破了一个小孔,而整个睡都退散了,像一道滚水似的注射冰面,醒过来只听见:“哙!哙!”。(P.159)
(3)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P.177)
以上三例中,均用具体实物给“睡眠”打比方,例(1)中以“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给短暂的睡眠打比方;例(2)以“一道滚水似的注射冰面”给睡眠被惊拢打比方;例(3)用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给难以入睡打比方。这三例同样讲的都是睡眠的状况,但使用了不同的喻体。这三个喻体都和本体差别很大,相距甚远。一般人认为这二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里作者却出人意料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人们初看不以为然,继而经过审视、思考、想象,却又觉得二者出奇地相似,进而不得不叹服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三、浓郁的书卷气
《围城》中的比喻无论是以虚喻实还是以实喻虚,在选择喻体时多选读书人常接触的事物设喻,这就使许多比喻透发出浓郁的书卷气。例如:
(1)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问苏小姐道:“是不是跟你同船回国的那位?”(P.50)
(2)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嘴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P.217)
(3)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P.23)
(4)像曹元朗那种人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好像好文章加密圈呢。(P.75)
以上三例中,例(1)把“傲兀的”赵辛楣眼中的方鸿渐比作“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例(2)中把“不像样”的胡子,比作“新式标点的逗号”;例(3)中把方鸿渐和苏小组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比作“两条平行的直线”;例(4)中把出天花的脸比作“好文章加密圈”。这里的喻体“读本”、“逗号”、“平行线”、“好文章加密圈”都是读书人熟悉的事物\,且不说比喻本身产生的极佳效果,单就处处透发着书卷气这一点就构成了《围城》比喻手法不同凡响的又一特色。
四、喻前有铺垫,喻后有点拨
前面提到《围城》中大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远距”、“殊异”的事物。一般人很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领悟比喻的妙处,作者往往在设喻之前有铺垫,在设喻之后有点拨,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揭示出来。例如:
(1)鸿渐看她怒得可爱,有意撩拨她道“救生命不能信教。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效,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学医而兼信教,那等于说:假如我不能教病人好好的活,至少我还能教他好好的死,反正他请我不会错,这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铺子,太便宜了!”(P.17)
这一段是写方鸿渐借讽刺鲍小姐的未婚夫李医生信教来出怨气。如果作者直接写“学医而信教”就“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铺子”,一般读者很难领会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不知道它们有什么联系。所以作者在设喻之前先做了铺垫,说“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救,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 通过这段铺垫,就把读者的思绪引到了作者设喻的轨道上,很容易理解这个比喻的妙处。 (2)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P.39) 这段话意在讽刺洋行买办张吉民说汉语中夹英文字。如果直接写“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比不上“嘴里嵌的金牙”,人们不易领会其中的相似之处,但作者在设喻之后加以点拨,指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而“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读到这里读者才惊奇地发现,作者这个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构成的比喻是何等地精彩,把张先生一副洋奴嘴脸讽刺得痛快淋漓。 通过以上二例可以看出《围城》中许多喻前铺垫和喻后点拨都对比喻最佳效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喻中有喻,环环相扣
《围城》中的比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全面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往往多角度、多侧面地反复设喻,形成喻中有喻,环环相扣的复杂局面,从而使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得到充分的渲染。例如:
(1)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P.140)
(2)辛楣生气道:“你这人真无赖!你倒不说是我自己打鼾,赖在你身上?我只恨当时没法请唱片公司的人把你的声音灌成片子。”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P.139)
以上例(1)中写雨时反复设喻,分别用“丝”、“痘”、“麻瘢线”、“长毛”给雨的各种形态打比方,把雨由小变大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例(2)中写“鼾声“,分别用“风涛澎湃”、“狼吞虎咽”、“一条丝”、“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给鼾声由强变弱直到平息的过程打比方。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细致、生动、形象地反复给同一事物设喻,就使读者觉得这鼾声就在耳边一般,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六、多格合用
在《围城》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作者往往把比喻和夸张、比拟等辞格配合使用,用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
(1)辛楣嘴里的烟斗高翘着像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的形势,对擦大手掌,响脆地拍一下,握着拳头道:“我旁观抱不平,又怎么样?”(P.165)
(2)父亲道:“人家不但留学,而且是博士呢。所以我们鸿渐吃不消她。”好像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驼鸟或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P.31)
(3)这是辆病车,正害疟疾,走的时候,门窗无不发抖,坐在车梢的人更给它震动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方才吃的粳米饭仿佛在胃里琮跳碰,有如赌场中碗里的骰子。112(P.148)
以上例(1)用“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给赵辛楣嘴里高翘着的烟斗打比方,突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似点“高”。同时喻体“一尊炮”的气势显然大大超出了本体“烟斗”,这就是配合运用了夸张,充分地渲染了被描绘的事物,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例(2)中把苏小姐比作“砖石一类硬的东西”,突出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硬”,紧接着又说“非驼鸟或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进一步强调了“硬”的程度,也是比喻和夸张的合用。例(3)中用比拟把“车”写成“病车”“正害着疟疾”,再用夸张写“坐在车梢的人更给它震动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最后用“赌场中碗里的骰子”给粳米饭“在胃里琮跳碰”打比方,是比喻和夸张的兼用。这一段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比拟三种辞格的合用,使车子震动的情景活灵活现,有如读者身临其境,亲身感受。
以上我们撷取《围城》中部分比喻用例,就其手段独特之处加以分析、鉴赏。限于笔者自身的水平,不可能全面透彻地认识钱钟书先生比喻手法的精髓,但仅就上面提到的几点就足以看出《围城》比喻手法的新颖独特。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除了作者超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外,和他本人聪慧严密的思辩力和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以出人意料的手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比喻形式和内容,完美地解决了“是”与“非”、“如”与“是”之间的矛盾,把本体和喻体二者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把握得恰到好处。钱先生曾说过:“如”而不“是”,不“是”而“如”,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辩。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2]又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可以看出,《围城》中比喻的新颖独特正是钱先生实践了自已对比喻本质特征的精辟论述与深刻认识。《围城》这座比喻之城所蕴藏的璀璨夺目、千姿百态的比喻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钱钟书.读5拉奥孔[A].七缀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8.
小说修辞现象研究,如莫言小说修辞研究 某部作品修辞现象研究 广告/报刊中的修辞研究 《修辞学》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 传神生动的修辞方法
第二章 追求视听美感效果的修辞方法 第三章 强化语意印象的修辞方法 第四章 婉约蕴藉的修辞方法
第五章 幽默诙谐讽嘲的修辞方法 第六章 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方法 第七章 字句段落篇章的修辞使命 第八章 语体与修辞 第九章 风格与修辞
参考书目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汉语修辞学》,王希杰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吴礼权著; 《当代汉语修辞学》,陈汝东著; 《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江南著 绪 论
第一节 修辞、修辞学及与之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第三节 学习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意义
第四节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 第一节 修辞、修辞学及与之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修辞
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题旨:就是表达者说写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
情境:包括说写时的上下文语境乃至说写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包括说写时的场合等等。 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指对某一语言中的词语与各种句式等的调遣、配置,让各种语言材料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适得其所。
不错,朋友们也有时候背地里讲究他;谁能没有些毛病呢。可是,地山的毛病只使朋友又气又笑的那种,绝无损于他人的人格。他不爱写信。你给他十封信,他也未见得答复一次;偶尔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几个奇形怪状的字,写在一张随手拾来的破纸上。我管他的字叫鸡爪体,真是难看。这也许是他不愿写信的原因之一吧?另一毛病是不守时刻。口头的或书面的通知,何时开会或何时集齐,对他绝不发生作用。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看看钟表。所以你设若不亲自拉他去赴会就约,那就是你的过错;他是永远不记着时刻的。(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
美国已故前总统查德&8226;尼克松在《一九九九:不战而胜》这部书里说:“中国人多为天生德企业家,他们不论移民到哪个国家都能发财致富,就足以说明这点。大多数俄国人则不是。”
学者兼政治家的聪明睿智,使尼克松先生一语中的。但他却无缘看到中国企业家在俄国的成功,非但没给一些俄国人送去启示,反而使他们心生妒忌,公然明火执仗地抢劫。请看《上海译报》一九九九一月份的一篇报道:《查税,还是抢劫?》—— 去年九月十四日,莫斯科著名华商皮货市场“兵营”,被俄罗斯税警未开单据抢走三十万美元,紧接着华商河北楼、燕山楼也碰到类似遭遇。
而最令人震惊的是扩东东商商贸中心被三百名军警临时检查纳税情况,执勤人不出示任何证件强行进入,经过五小时翻箱倒柜,开收据取走现金一百一十余万美元,而未开收 据取走的金额是开收据的数倍。事后俄罗斯关方宣称“没收来路不明的七万美元”。 ……
临时检查还带着四家电视台的记者到场,所以俄罗斯媒体把这次行动说成大规模查税行动,俄罗斯媒体特意强调俄罗斯经济不景气,这里华商竟然会拥有那么多现金! 强盗。土匪。流氓。野蛮之极!(王居卿《俄罗斯断想》) 二、修辞学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何为“修辞学”?简单点说,就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说得具体点,就是系统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题旨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所谓“现代汉语修辞学”,就是系统地研究在以现代汉语为交际语言的语言活动中,如何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
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范围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汉语运用中的诸种修辞现象。
就汉语修辞学来说,其在研究范围方面,古今存在着差异。大致说来,古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辞格、字句锻炼、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除了在中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上述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之外,还研究修辞与题旨情境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语体风格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社会心理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问题、格局不同的交际建构不同的修辞方法的规律等等。 第三节 学习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意义 概括起来说,有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习修辞学,有助于说写实践,提高表达的效果,使自己所欲传达的情或意能最大限度地为接受者所接受,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预期目标。例如:
有一次,我参加在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我说话之前,有好多长长的讲演。轮到我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我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报纸上登了出来,成了我说的第一流的笑话,其实是一时兴之所至脱口而出的。(林玉堂《八十自叙》) 我打江南走过
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其二,学习修辞学,有助于理解接受,知道欣赏的门径,做个“善解人意”者。例如,曾经在报刊上记载一件事:说一个男大学生是中文系出身,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谈了一个女友,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一次约会,二人说说笑笑,突然说到一件事,男的说:“我是言不由哀啊!”女的一听,扭头就走。弄得男的莫明其妙,一头雾水。原来,是女的认为这男的没学问,连“言不由衷”的“衷”都念白了,还大学毕业呢,肯定是个水货。她本来就是冲着他是个大学生才爱上他的,结果心上人是个有名无实的南郭先生,怎么不令她失望呢?其实,情况不是姑娘想的那样,而是小伙子故意把“衷”念成“哀”,属于修辞学上所讲的“飞白”,目的是想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可是由于接受者—小伙子的女友不懂修辞,不懂得欣赏,以致产生误会,将一桩本可成就的好姻缘给毁了。真是可惜! 第四节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 及语用学的关系
一、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人们正确、明白地表情达意;而修辞学则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总结归纳尽可能有效的语言表达模式和方法,使表情达意尽可能的圆满。所以修辞学不仅研究研究如何正确运用语法规则明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规律,也研究如何适应题旨情境突破语法规范使达意传情效果趋于最大值的一些规律、方式。例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修辞学与语法学之间是一种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学科。对此,吕叔湘曾有个这样一段生动的说明:
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不好;前者研究的是有没有这种说法,后者研究的是哪种说法比较好。从修辞的角度看,没有绝对的好,倒可能有绝对的坏,例如使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词语。哪种说法最适合,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好有一比:我们的衣服,上衣得像个上衣,裤子得像个裤子,帽子得像个帽子。上衣有两个袖子,背心没有袖子,如果只有一个袖子,那既不是上衣,又不是背心,是个“四不像”。这可以比喻语法。修辞呢,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得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漫谈语法研究》,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 二、修辞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一般说来,修辞是要建立在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逻辑都不讲,说话写文章连逻辑事理都不符合,那么要想表达得好,也是不可能的。例如:
草莽之作,丘八语言,有极不可通而可笑者,如山东军阀韩复榘《齐鲁大学校庆演讲辞》: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鄙人也实在是感冒。……蒋委员长提倡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有一条 ?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沈谦《冯玉祥的丘八体诗》)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修辞与逻辑毕竟不同。修辞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有时却要违背客观现实,即违背逻辑事理。从逻辑的角度看,既然违背了逻辑,就是“不通”之辞;可是在实际语言活动中,这种“不通”之辞有时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从来没有偏爱过红色,只是在清清冷冷的落叶季节里,心中不免渴切地向往那一片有着热度的红。当满山的红叶诗意地悬挂着,是多么美丽的忧愁啊!(张晓风《林木篇&8226;枫》) 三、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人们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是如何运用话语的,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修辞学与语用学关系应该说很密切,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不少的共同性,例如修辞学和语用学从整体上看都是对语言实际使用中的诸种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归纳语言使用的规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解释语言现象;从具体的研究内容看,修辞学和语用学都很重视语境问题的研究,这是最大的共同点。
但修辞学和语用学毕竟不是同一个学科,两者不能等同起来,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修辞学研究题旨情境,目的在于总结归纳如何适应题旨情境(即语境)而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方法来恰当地表情达意,重视修辞现象的条理 和修辞方法的概括总结,现代汉语修辞学尤其喜爱总结归纳辞格,以此用以指导人们的说写表达实践。从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看,修辞学更重视研究表达,至少中国传统修辞学是如此。而语用学重视语境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特定语境中获取特定意义,重视对语言行为及实施这些语言行为的语境作分析。从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看,语用学更注重接受理解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传神生动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假物博依,义皎而朗:譬喻 第二节 天人合一,物我融通:比拟 第三节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摹状 第四节 直录语误,毕显原形:飞白 第五节 一词一景,幻化无穷:列锦 第六节 虚构事物,历历在目:示现
第一节 假物博依,义皎而朗: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或称譬喻,是一种通过联想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性特点而直接联系搭挂在一起的辞格。 心理依据:联想。 构成基础:相似点。
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例如:
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钱钟书《围城》) 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二、比喻的种类: 1.明喻:是一种形式全备的比喻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像B”。其中A是本体,B是喻体,“像”是比喻词。喻词除了“像”比较常见外,还有“好像”、“好比”、“仿佛”、“如同”、“若”、“如”、“好似” 、 “似” 等等,有时这些喻词还与“一样”、“似的”、“一般”等等配合使用。例如: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钱钟书《围城》) 2 .暗喻
或称隐喻,是一种以“是”、“变成”等喻词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辞格。例如:
全庆婚后日子过得很滋润,不称心的事就是一个被窝睡过三年了,媳妇还是个花骨朵,不见开怀。婆婆盼孙子心切,天天给观世音烧香,为全庆祈子。 (李一信《三种故事》) 3 .暗喻
是将本体与喻词一并省略了的辞格 。例如:
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倒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三、比喻的变体 1.引喻
又称“对喻”、“扩喻”、“类比”。这一类比喻,有本体,有喻体,但省略比喻词。在语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例如:
卑下低劣的群体里,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产生。河流污染了,我不相信其间生出的鱼类会是洁净的、鲜活的。 (杨闻宇《混沌小宇》) 另一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例如: 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是美国历届总统中的佼佼者,也是“二战”中世界公认的反法西斯英雄。然而大山近处不显高,仆人眼里无伟人。罗氏尤喜在椭圆形的总统办公室里与美人单独幽
会。……(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2.提喻
提喻的最大特点是语序与正常的明喻不同,它的基本格式是“喻词—喻体-本体”。例如: 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杨朔《茶花赋》) 3.较喻
较喻不仅本体与喻体之间有比喻关系,且有比较关系。根据两者之间在强弱、轻重方面的差别,它可分为强喻、等喻、弱喻三小类。例如: 因此就想起那些山水,那些花鸟,那些隔在病室之外的世界。诗诗,我曾狂热地爱过那一切,但现在,我却被禁锢,每天等待四小时一次的会面,等待你红于樱的小嘴脸。 (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我睡去,无异于一只羊,一匹马,一头骆驼,一株草。 (张晓风《戈壁行脚》) 她做丫头的时候,主人当她是一件东西,主人当她是没有灵性的东西,比猫狗不如。……(茅盾《残冬》) 4.反喻
反喻又称“非喻”、“否定式比喻”,是一种从否定角度设喻,往往以“并非”、“不像”、“不是”之类的词语连接本体与喻体。例如:
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几天以后,他就病倒了。(峻青《老水牛爷爷》) 5.交喻
交喻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喻体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本体的辞格。例如: 如今,出身不再是我们之间的鸿沟,然而我看见了新的裂痕,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不再是风,不再是水,不再是港湾,我只是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无依无靠……(王周生《陪读夫人》) 6.回喻
回喻又称“迂喻”、“迂回喻”,是一种先提出喻体,再否定喻体,然后引出本体的比喻。例如: 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青海民歌《站在高山上》) 7.博喻
博喻又称“多项喻”、“莎士比亚式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例如: 有人打哈欠还带着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鸣,音容并茂…… (梁实秋《旁若无人》) 8.连喻
连喻是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比喻连用。例如: 红姨今天一直在笑,眼睛、嘴巴、鼻子、眉毛,都在笑,连她那件红衬衫抖动着好像也在笑。她脸上红红的,像两朵云;眉毛弯弯的,像月亮;眼睛亮亮的,像……像夜里的星星!(王周生《红姨》) 9.类喻
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示几个本体之间的关系。例如:
臣说到,真正的好马,马头就是“王”,要正要方;眼睛是“丞相”,要神要亮;脊背骨是“将军”,要硬要强……(曹禺《王昭君》) 10.进喻
进喻又称“叉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喻,前后连贯,层层加深。例如: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11.互喻
互喻又称“环喻”,是“以甲喻乙”和“以乙喻甲”两个可逆性比喻同时出现的比喻。例如: 日光白如飞尘,飞尘白如日关,呛鼻的干燥中,只有深圳河是永不止息的泪沟。(张晓风《不是游记》) 12.缩喻
缩喻又称“反客为主式比喻”,其基本格式是本体作定于,喻体作中心语,喻词省略,本体与喻体之间用结构助词“的”连接,即“本体-的-喻体”的格式。例如:
这些回忆的毒蛇,吮吸我的血液,把我弄成神经衰弱了。 (茅盾《腐蚀》) 13.约喻
约喻是一种以一个喻体来同时说明描写几个本体的比喻。例如:
悔恨,羞耻,绝望,孤独……这些折磨人的感情像一群饥饿的老鼠,轮流来咬我这颗渗着血珠的心。
(顾笑言《爱情交响诗》) 14.兼喻
兼喻是一种连锁式比喻,其格式是“A像B,B像C”。其中,B在前一句中是喻体,在后一句中又是本体,B一身兼二职,故称。例如:
我们容易伤风和妒忌,我们烦腻,心薄得像嘴唇。而嘴唇又薄又闹,像一张拍卖行长开得就唱片。
(王佐良《诗》) 15.合喻
合喻又称“类比递喻”,是由几个比喻依次递进而成的。例如:
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燃烧的火把。(张长《泼水节的怀念》) 三、比喻的修辞作用 1 .化平淡为生动。例如:
所谓番茄炒虾仁的番茄,在北平叫西红柿,在山东各处则名为洋柿子,或红柿子。……这种东西,特别是在叶子上,有些不得人心的臭味——按北平的话说,这叫作“青气味儿”。……可怜的西红柿,果实是那么鲜丽,而被这个味给累住了,像个有狐臭的美人。(老舍《西红柿》)
2 .化抽象为具体。比如: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阳”,常使人厌恶、回避。(张晓风《画晴》) 3.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比如:
卑坼说:“对于一个在苦难中的人说一句有帮助性的话,常常像火车路轨上的转折点——倾覆与顺利,仅差之毫厘。” (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 4 .变未知为已知。例如: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使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钱钟书《围城》) 5 .别具嘲弄讽刺之兴味。例如:
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得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说得大话,大而无当。
(钱钟书《围城》)
为花园锄草,曾几何时,凡伸手拭云的,多成了入侵蓝天的黑客;凡挥手除草的,多成了破坏园林的蟊贼。
(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4.反对
所谓”反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反或相互对立。例如: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单戈成战;(俄使者)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纪昀)
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在“万事如转烛”的无常运命中,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落井下石易,狂流引渡难。……(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 5.串对
所谓“串对”,又称“流水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承接、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两个语言单位不能彼此互相独立表意,而必须相互依存才能表达完整意义。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与朋友交,每多任情任性;偕妻儿处,复多相让相忍。 (亮轩《自编年谱跋语》) 三、对偶的心理依据 对偶辞格的建立,一般说来都是基于人类的一种倾向于以对称平衡和谐为美的普遍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得以产生,一方面源于自然现象的启示和人类定势心理,因为对称现象在自然、植物、动物界随处可见,例如树叶、向日葵、人体、蝴蝶、蜻蜓等等。体认到事物现象对称形式的合理性,并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逐渐确立了对称的独特审美价值。逐渐地,对称观念便自然而然地被人类引入到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艺术创造活动之中。这样各种艺术都注重对称。几上的花瓶、门前的石兽、喜筵上的红蜡烛,以至于墓道旁的松柏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果是奇零的,观者就不免觉得有些欠缺。这样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表情达意的对偶辞格的建构,自然也如其他艺术形式的创造一样,少不了要烙上求平衡对称和谐形式美的倾向表现出来。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它是源自生理上的作用,因为人体各器官以及筋肉的构造都是左右对称。外物如果左右对称,则与身体左右两方面所费的力量也恰相平衡,所以易起快感。 四、对偶的修辞作用
一般说来,从表达上看,由于是以两个语言单位对仗的整齐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在视觉形象上,两个语言单位在字数上的相等、句法上的相同或相似,自然造就出一种整齐平衡、对称和谐的视觉形式美感;在听觉形象上,两个语言单位在音节上的相等,在平仄上的相对,自然而然地营构出一种节奏均衡和谐的听觉形式美感。
从接受上看,由于运用对偶,造成视觉上的整齐均衡和谐的形式美感的存在,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和谐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例如: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堂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中国老年报》,2001年9月5日) 第二节 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强调和突出某种意思,或增强话语的气势,使情感抒发得充分、强烈,常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的一组句子或句子成分,这就是排比。
排比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二、排比的作用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生活——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爱心——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自私——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从表达上看,排比有强调和突出某种意思,或增强话语的气势,使情感抒发得充分、强烈。即表意上充足酣畅。此外还有视听觉形象上的齐整、平衡、和谐的显著效果。
从接受上看,由于多个结构相同相似形式的句子的并置,不仅易于引发接受者接受中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而且还会因整齐的形式格局引发接受者生理上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提升言语作品解读的兴味,加深对表达者所建构的辞格用意内涵的理解把握。 三、排比的运用
1.要切合排比所适应的语境。排比一般适用于抒情或说理性话语,如诗歌、散文或政论、杂文等。在其他一些实用性传播领域,比如通讯、报告文学、政府工作报告、演说甚至广告,也时常使用,但频率不高。排比较少出现于应用问题比如新闻、消息、短讯以及科技文体。例如: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碧野《天山景物记》)
2.注意排比与其他辞格的兼用。排比有时也同其他辞格一起使用,这主要是比喻。 第三节 首位衔接,往复成章:回环 一、什么是回环
回环,又称回文,是一种通过字或词的特定组配以字序或词序的顺读倒读,在表达特定情意的同时着重展现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的辞格。回文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例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
白杨长映孤山碧,碧山孤映长杨白。春暮别伤人,人伤别暮春。雁归迷塞远,远塞迷归雁。楼倚独愁深,愁深独倚楼。
(明&8226;王世贞《菩萨蛮&8226;春暮》) 二、回环的分类
从结构上看,回环可以区分为“严式回环”和宽式回环两种。
1.严式回环——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刻意追求字序的回绕,使同一语句或同一段文字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这种辞格在中国古代特别习见,在现代汉语语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偶尔在一些标语口号中还能见到。例如: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合作社的标语口号)
2.宽式回环——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上句的末尾用作下句的开头,下句的末尾又叠用上句的开头。这种回环类型,古今汉语中都非常习见。例如: 2001年8月10日《中央新闻联播》播出的有关整顿市场秩序的新闻标题:变“一刀切” 为“切一刀”。
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回环的作用
大部分的回环意欲营构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视听效果。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辞格的建立带有严重的文字游戏意味,认为实在是难能而并不怎么可贵的东西。当然这种从语言文字的作用主要在于情达意的观点出发的见解是相当有道理的。不过,回环既然作为一种辞格很早就产生并至今还为我们所用,就不能不说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朱光潜曾就中国古典诗歌中过分注重文字技巧而近于游戏的倾向,作过这样中肯的评论:“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意味,诗歌也不例外。中国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有时似过火一点。我们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对于文字游戏不免轻视。一个诗人过分地把精力用在形式技巧上做工夫,固然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急。就史实说,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已经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曾断绝。其次,就学理说,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 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驯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文字声音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形对于造型艺术,同是宝贵的媒介。图画既可用形色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
应该说,朱光潜的这一见解是比较中允的。事实上,回环辞格的建构尽管会有文字游戏的意味在,但其特有的表达和接受效果也是不容抹杀的。 从表达上看,回环通过词句形式的回环往复,顺读和倒读的词句无论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听觉形象上都有一种相对称相平衡的和谐美,因为回环与对偶相比较更能体现对称的特质,是“真正具有对称形态”的修辞方法。 从接受上看,由于回环形式上的回环往复所造就的平衡对称和谐美感的存在,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提升解读欣赏的兴趣,加深对言语作品意义内容的理解把握,达成与表达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第四节 参差其辞,和谐灵动:错综 一、什么是错综
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辞格。构成错综,大约有四类重要方法: 第一,抽换词面; 第二,交磋语序; 第三,伸缩文身; 第四,变化句式。
所谓“抽换词面”的错综,是指将本可说写得齐整的语言形式,通过抽换某些语词,使其前后的语言单位在词面上有所差异。例如:
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我徘徊于中条山中,我徜徉在黄河岸畔,强烈而深切地感受到,尽管九曲黄河已失却了它昔日壮观的风涛,但它仍然是峨嵋塬怀抱中的一条飘动的绶带…… (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所谓“交磋语序”的错综,是指将本可说写得齐整的语言形式,通过语序变换,使其前后的语言单位在形式上显得参差交错。例如:
汉代下邽人名叫翟公的,曾做过廷尉的官,尝因罢官闲居,因而门客渐形星散,亲朋日益疏远,几至“归卧故山秋”门可罗雀的寥落之境。但后来,机缘际会,因而再复官职,驷马而臻鼎食,佩紫怀黄,又是春风得意,贵客亲友,乃更辐辏聚集,几成门庭若市。他因而极为感触,隧在门旁贴上 一纸,上书: 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
交情乃见。 (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
所谓“伸缩文身”的错综,是指杂用长句和短语或完全句 与省略句,使表达在语言形式上有所变化。例如:
我对胡琴的反感亦只是一种怪僻罢?皮黄戏里的青衣花旦之类,在戏院广场里令人毛发倒竖,若是清唱则尤不可当,嘤然一叫,我本能地要抬起我的脚来,生怕是脚底下睬了谁的脖子!近听汉戏,黑头花脸亦唧唧锐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为激昂,常令听者随之手忙脚乱,不能自已。我可以听音乐,但若声音发自人类的喉咙,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红了脸的样子。我看着危险,我着急。 (梁实秋《音乐》)
所谓“变化句式”的错综,是指有意识地将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感叹句等各类句式交错使用的一种错综模式。例如:
那些老婆子们都老天拔地,伏侍了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们也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么? (《红楼梦》第二十回) 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这很可怕,让人想到宇宙不是在膨胀,而是在缩小,就像一个胀得紧绷绷的热气球,噗哧噗哧地往外撒气,眼看快瘪成一个点。人们被迫在针尖上跳舞,尽管不是天使,做不来那高雅动作。这老头不是别个,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 (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二、错综的作用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错综,一般说来,它们的建构,在表达上都有一种整而不滞的的对称均衡美,即一种叫做“代替的平衡”的和谐美效果;在接受上,由于错综辞格形式上均衡和谐的视
听觉形象而易于诱发接受者解读接受中不自觉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强化接受者接受的兴趣,保持解读接受中的“随意注意”,准确把握表达者的深刻内涵与用意。例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第三章 强化语意印象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发蕴飞滞,披瞽骇隆:夸张 第二节 情思难遏,二三其辞:反复 第三节 无疑而问,意在警醒:设问 第四节 煞有介事,望之俨然:精细 第五节 先声夺人:倒装 第六节 后来居上:层递
第七节 参互对比,前后映照:同异
第一节 发蕴飞滞,披瞽骇隆: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说写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实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张皇夸大的辞格。
我们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所以见一美人,可以有: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之感;说一武士也可以有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
的话。所谓夸张,便是由于这等深切的感动而生。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直接夸张,二是间接夸张。
所谓“直接夸张”,就是“交际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受交际者经由辞面一览便知,不必思而得之。”这类夸又可以细分为“扩大式”和“缩小式”两小类。
“扩大式”夸张,即是将所说写的事象往大的、高的等等方面夸说。例如:
空旷,沉寂,不养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 (李登健《倾听原野》) “缩小式”夸张,即将所要说写的事象往小的、低的、弱的等方面描写。例如:
“以前他是队长,忙得也在情理,虽说是个顶细顶细的芝麻官,却不能和那些端着铁饭碗的官儿比……
(流水《麻绳曲》)
所谓“间接夸张”,就是“交际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受交际者一般情况下不能从辞面直接看出,而是必须寻思一番,然后方可知交际者的真意所在。”这类夸张又可细分为“折绕式”、“比喻式”、“用典式”、“超前式”等小类。
“折绕式”夸张,是指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语意夸张地表达出来。例如:
女人对于自己的享受方面,总是属于“斯多亚派”的居多。男人不在家时,她能立即变成素食主义者,火炉里能爬出老鼠,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 (梁实秋《女人》) “比喻式”夸张,是指通过比喻的形式来实现语意表达的强化目标,不是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例如:
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当然,男人当中亦不乏刷洗干净洁身自好的,甚至还有油头
粉面衣裳楚楚的,但大体讲来,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数量要比较少些。……有些男人西装库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 (梁实秋《男人》)
“排比式”夸张,是指通过排比的形式来夸说某种语意或事象。例如:
“孝子之说”,并不偏激。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犹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 (梁实秋《孩子》)
“用典式”夸张,是指通过用典的修辞手段来极写某种事象或情意的。例如:
有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私定终身,但是家长还是要坚持“纳吉”的手续,算命先生折腾了半天,闭目摇头……前来问卜的人同情那一段小男女,从容进言:“先生,请捏合一下,卦金加倍。”先生笑颜逐开的说:“别忙,我再细算一下。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龙腾虎跃,大吉大利。”这位先生说谎了么?没有。始终没有。这一对男女结婚之后,梁孟齐眉,白头偕老。(梁实秋《算命》)
“超前式”夸张,也属间接夸范畴。因为这种夸张都是通过某种句际(或词际)关系来暗示出其所欲表达的意旨,而不直接将意思写在辞面上。例如:
譬如老婆发了命令,穿大衫之丈夫可漫应之,yes,dear;而许久不动,直至对方把命令改成央求,乃徐徐起立。穿西服之丈夫鲜能为此:洋服表示干净利落之精神,一闻令下,必须疾趋而前,现出敏捷脆快: yes,dear,未及说完,早已一道闪光而去,脸上笑容充满了宇宙。久之,夫人并发令之劳且厌之,而眉指颐使,丈夫遂成了专看眼神的动物!这还了得,西洋男子必须革命!
(老舍《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三、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通过语言意义与现实的严重背离再现现实,其目的不是为真实而真实,而是为真实而虚化。在表达上有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旨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强化接受者注意而引发其与表达者的思想或感情的共鸣和沟通的独特效果。例如:
一个矮胖的中年人走到客厅门口,容光焕发,脸胖得像个圆球,下巴的肉往下垂着,使人担心这肉随时可以掉下来。看上去年纪不过四十,实际上他已是靠五十的人了。头上没有一根白发,修理得很整齐,油光发亮,镜子似的,苍蝇飞上去也要滑下来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我本像一颗钻石,是多面发光的人物,可是由于环境的打压,我的光环被单一了,被小化了。例如一般人只知道李敖是写文章的高手,却不知道我在许多方面都是高手,我的本领,不止于写文章这一单项,其他单项,我的表现,也像写文章一样优秀。其中口才一项,就不为一般人所知。事实上,我是极会讲话的人,谈吐幽默、反应快速、头脑灵活,片言可以解纷,当然也可以兴风作浪。 (李敖《李敖回忆录》) 四、夸张的运用
夸张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夸张要适度。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的乱夸,必须有生活依据,要合乎情理。鲁迅在《漫谈“漫画”》中曾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要变成笑话了。”因此说,夸张不能随意地乱夸,不能不顾事物的现实基础。再如:
“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 ,山芋赶南瓜。”“树皮便棉花,稻草纺成纱;不用一亩田,造棉百万担。”
(戴智贤《山雨欲来风满楼——60年代前期的“大批判”)
2.运用夸张时要注意,要使人一听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而不是写实,如果是夸张却让人误以为是写实,那就不好了。例如“白发三千丈”,我们决不会误认为是事实。假如把“三千丈”说成“三尺”,那便容易使人误认为事实,这样便不是修辞上的夸张,只是事实的浮夸。 第二节 情思难遏,二三其辞:反复 一、什么是反复
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会有意识地重复某一话语,有时是词语,有时是句子,有时甚至是语段。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复。例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二、反复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反复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隔离的反复”,二是“连接的反复”。
1.隔离的反复——是指反复出现的词句不是连续的,中间有其他语句隔断的。例如:
我在鼓里, 他在鼓上。 他的头昏, 我的脑胀。 声由上出, 祸从天降, 他若是我, 也是一样。
我在鼓里, 他在鼓上。 他走一回, 我走十趟。 他向下瞧, 我朝上望。 我若是他, 也是一样。 (李敖《鼓里与鼓上》)
2.连接的反复——是指反复出现的词句是连续的,中间没有其他语句隔断的。例如: 寂静、寂静、寂静!
“哇”地一声,我吓了一跳。孩子哭了,“好了,好了!”朱静医生把孩子报到我面前,喜滋滋地说,看,一个千金! (王周生《性别:女》) 三、反复的作用
不管是“隔离的反复”,还是“连接的反复”,都是通过使用同一语句来强化接受者的注意。从表达上看,它可以凸显表达者的某种较为强烈的情思,满足表达者情感情绪的释放。从接受上看,由于同一语句的反复出现,使接受者加深印象和理解,达成与表达者之间的情感思想的共鸣。例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呵, 想念你 —想—念—你……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不看你的眼, 不看你的眉。 看了心理都是你, 忘了我是谁。 不看你的眼, 不看你的眉。
看的时候心跳, 看过以后眼泪垂。
不看你的眼, 不看你的眉。 不看你也爱上你 忘了我是谁。
(李敖《忘了我是谁》) 此外,反复还可以起到增强韵律的功能。反复不是重复,其修辞功能重在突出话语的音乐美,使话语回环复沓,具有一唱三叹的音响效果。 反复还能起到一定的语段衔接或照应作用。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长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 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 我想捞回来, 烫得我手心痛。 妹妹你是水——
你是荷塘里的水。 借荷叶做船儿, 借荷梗做篙儿, 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第三节 无疑而问,意在警醒: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设问,是一种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辞格。这种设问,共分为两类:(一)是为提醒下文而问的,可以称为“提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可以称为“激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一)为提醒下文而问的 “提问”,也就是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例如:
张生虽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向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之陪都洛阳,用张生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呢? 这是因为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 (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二)为激发本意而问的 “激问”,也就是采用问而不答的形式。例如:
我觉得,不管适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毕竟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我也举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会议开始时,适之先生匆匆赶到,首先声明,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他要早退席,会议开着开着就走了题,有人忽然谈到《水经注》。一听到《水经注》,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而且兴致极高,大有挑灯夜战之势。从这样一个小例子中不也可能小中见大吗?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二、设问的作用
一般说来,设问在表达上多有突出强调的效果,易于淋漓尽致地显现表达者的情意或意图;在接受上都因表达者所设定的“明知故问”而易于引发接受者的注意,进而能深切理解表达者的意图,达成与表达者之间的情感思想的共鸣。例如:
青年里面,当然也不免有洋服上挂一枝万年笔,做做装饰的人,但这究竟是少数,使用者的多,原因还是在便当。便于使用的器具的力量,是绝非劝谕,讥刺,痛骂之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假如你不信,你倒去劝那些坐汽车的人,在北方改用骡车,在南方改用绿呢大轿试试看,如果说这提议是笑话,那么,劝学生改用毛笔呢? (鲁迅《论毛笔之类》
第四节 煞有介事,望之俨然:精细
精细,或称拟实,是一种说写中“把不需要也不可能说出精确数据的事物,故意说得十分精确”的辞格。例如:
游山并不能使国王觉得有趣;加上路上将有刺客的密报,更使他扫兴而还。那夜他很生气,说是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鲁迅《故事新编&8226;铸剑》) 精细这种辞格,在表达上因其故作精细精确、言之凿凿,所以其生动性、形象性的效果特别明显;在接受上,由于其语言表述方式突破人们所共同遵循的常规逻辑和表述习惯,以语言表达方式的新异性来激发接受者的注意,从而在注意强化中加深对言语作品内容和意旨的印象和理解的良好效果。例如:
这次吵架像夏天的暴风雨,吵的时候很利害,过得很快。可是从此以后,两人全存了心,管制自己,避免说话冲突。船上第一夜,两人在甲板上乘凉。鸿渐道:“去年咱们第一次同船到内地去,想不到今年同船回来,已经是夫妇了。”……柔嘉打了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像一切人,鸿渐恨旁人听自己说话的时候打哈欠,一年来在课堂上变相催眠的经验更增加了他的恨,他立刻闭嘴。 (钱钟书《围城》) 第五节 先声夺人:倒装 倒装,是一种说写中有意突破语法或逻辑表达的常式结构模式以企及某种特定的辞格。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一般可以将倒装分为“单句的倒装”和“复句的倒装”两大类。其中“单句的倒装”又可分出“主语与谓语的倒装”、“定语与中心语倒装”、“状语与中心语倒装”三个次类。
“主语与谓语的倒装”,例如:
可是,我只能拿粉笔!特别是这半年,因为这半年特别忙,可以说是一个字也没有写,这半年!毛病是在哪里呢?钢笔有一个缺点,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生钱!我只瞪着眼看它生锈,它既救不了我,我也救不了它。 (老舍《钢笔与粉笔》) “定语与中心语倒装”,例如: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状语与中心语倒装”,例如: 在巴黎,冒着寒风和在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城市夜晚迷路的危险,我在一个雪夜找到蒙马特高地。走过热闹纷繁的红磨纺,望着那些闪闪烁烁的霓虹灯和黑乎乎的坡路,我站在巴黎街头的灯火中迷惘。为失落了的巴尔扎克笔下的风光,为乔伊思、海明威、莫迪里阿尼和许许多多曾在这里的作家、艺术家们。(田中禾《田中禾荐画》) “复句的倒装”,例如:
诗诗,我望着自己,因汗和血而潮湿的自己,忽然感到十字架并不可怕,髑髅地并不可怕,荆棘冠冕并不可怕,孤绝并不可怕——如果有对象可以爱,如果有生命可为之奉献,如果有理想可前去流血。(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倒装作为一种修辞格,都是建立在表达者意欲通过打破正常语序以引发接受者的注意集中,使接受者加深印象和理解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从表达上看,可以强调表达者所要表达的重点,突出表达者的某种较为强烈的感情,满足表达者某种心理能量的释放和情感纾解的需要;从接受上看,由于倒装的运用突破了正常句法逻辑结构顺序,极易引发接受者的注意集中,从而加深对言语作品的印象和意旨的理解。
因此,在需要强调某一意思或凸显表达者某种较为强烈的感情,或是引发接受者特别注意时,修辞者往往都喜欢采用这种辞格。例如: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者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十一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女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她散在四方的心。 (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第六节 后来居上:层递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语言单位依照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一种辞格。例如:
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孟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其成立必须有:(一)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二)这些事物又有轻重大小等比例;(三)比例有一定的程序。
一般说来,层递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递升式”,一是“递降式”。
“递升式”层递,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依照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浅到深等顺序进行排列的层递。例如:
胡适说过,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治学方面,更表现在其做人做事上。作为学生和朋友,傅斯年对胡适也有这样的忠告:“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傅斯年的观点,在那一党专政的时代尤为重要。 (智效民《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大公报〉》)
“递降式”层递,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依照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重到轻、从深到浅等顺序进行排列的层递。例如:
流苏勾搭上了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真弄到了钱,也不会无声无息的回家来了,显然是没有得到他什么好处。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张爱玲《倾城之恋》)
层递作为一种辞格,不管是“递升式”还是“递降式”,都是意义上的逐层深入。因此,这种辞格的建立,一般说来,在表达上多有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强化语势的效果;在接受上,易于牢牢抓住接受者的注意力,引发其思索并深入把握表达者的内涵意旨。例如:
李敖又公开露面了,不但公开露面,还出了一本新书,不但出版了新书,并且又在创作一本“最伟大的小说”……
(胡茵梦《特立独行的李敖》) 第七节 参互对比,前后映照:同异
同异,是一种说写中把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个以上的词语,用在一个语言片段里,同异对比,前后映照的一种辞格。例如:
看见外国游客手里的电器小玩意,可以对他说:“让我看看”,但千万不要说“送我一个”。我们招待外国游客,只要客客气气,千万不要低声下气,因为,他们只是我们的客人,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可以予他们种种方便,但千万不能让他们对我们随便。 (於梨华《我的留美经历》)
同异作为一种辞格,在表达上,通过同而有异的近似字面与各不相同的语义内涵的对比,突出所要强调的事物本质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且使表意深具含蓄婉约之美或尖锐强烈的效果;在接受上,字面同而有异极易引发接受者的注意,使接受者情不自禁地由同而有异的词语的字面对比进到语义对比的层次,从而在对比中把握表达者的真实含义,加深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和印象。例如:
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李敖《我画胡茵梦》)
同异作为一种辞格,在表达上,通过同而有异的近似字面与各不相同的语义内涵的对比,突出所要强调的事物本质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且使表意深具含蓄婉约之美或尖锐强烈的效果;在接受上,字面同而有异极易引发接受者的注意,使接受者情不自禁地由同而有异的词语的字面对比进到语义对比的层次,从而在对比中把握表达者的真实含义,加深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和印象。例如:
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李敖《我画胡茵梦》)
正在阅读:
浅谈修辞格05-10
教师三年个人自主发展规划和学习研修计划02-26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01-24
最新2019年智慧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期末考卷和答案10-08
2017-2022年中国医美O2O市场竞争格局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05-28
初三英语练习题及答案详解04-17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03-26
国际金融绪论笔记03-22
《病理生理学》病案分析试题05-05
人力模考107-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修辞格
- 全市办税服务厅管理制度汇总--(试行稿)
-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 公共政策学各章历年真题(完整版)
- 医德医风及法律法规相关试题
-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有关问题解答(20070309)
- 2016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习题:26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
-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60801试行-V2.2
- 中国平安万能资格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 杠杆零件工艺及夹具毕业设计论文
- 减肥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第10课时 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同步测
- 印刷协议书
- 2016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
- 务虚会支撑带动研讨会讲话(会后稿)
- SMT英文缩写词汇解析
- 国土资发(2010)13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压覆重要
- 2018版中国磷酸盐市场深度研究与投资潜力分析报告目录
- 服务器双机热备建议方案(共四个部分)
- ZNLY-1-4-08 综合布线色标与标识的识别与制作
- 2017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四篇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2节同角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