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笔记汇总

更新时间:2024-01-13 06: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史

2009年春季学期

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1063410102 刘洪涛

中国建筑史

2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知识

绪论

(一)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的层次研究

·低层史学——史科的掌握 中层史学——事件的关系 高层史学——建立模式 哲学史学——以哲学为指导

·从表层——深层 过程——规律 实例——抽象模式 ·从中层——高层演变 (二)课程学习

第一节 中建史课的作用

一. 读懂中国建筑

要继承中国建筑的传统,也是建筑师的必要修养“硬”传统和“软”传统 二. 培养建筑创作型思维——“黑箱型思维”

硬——看得到 摸得着——表层上的,外型上可以体现 软——隐藏在硬的后面的看不见 摸不着的 ——深层的 建筑的特征性在于他的模糊性

“黑箱型”思维 九法说的具体 清晰 艺术思维模糊性大 “白箱型”思维 三.借鉴遗产,保护遗产

·借鉴1)式的借鉴 2)符号学的借鉴

硬→以形式为主:仿古设计、复原设计(表层、低层次的)

把形式特征符号化,抽象、重构、概括、变形、错位、后转??(中层次的)

软→设计手法 创作意匠(高层次) 3)法的借鉴

·视线制约 例如:彩陶花瓶的图案位置——重视立面 ·建筑历史的保护,可为一条街,一栋建筑,一片环境 ·建筑历史的写法 描写性史学 阐释性史学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的地位

一.六大体系

古埃及 古西亚 古印度 古爱琴海 古美洲 古中国等建筑体系 二.连绵不断

只有中国未中断(在本土上)走完了古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有待研究) 三.发展迟缓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

1.汉代 形成体系

2.唐代 成熟期618年 3.宋代 精致化

4.明清 成熟期(高度)

据李约瑟讲:“中国在3~13世纪保持着一个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技术水平。” 四.体系独特 相对封闭

原因是与外界(来)文化接触少

1.地理原因:交通不便,自身调节的余地较大 2.经济结构:农耕文化漫长,以土地为主

3.社会制度:宗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庭观念深

影响上涉及中华文化圈 例如:越南 日本??——“纯金文化” “纯金文化”:带有封闭性,不如“合金文化” “合金文化”:1型——美国文化——鸡尾酒文化 2型——日本文化

第三节 木构架建筑体系

一.基本形制

1.梁柱框架体系(墙倒屋不塌) ·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 ·地区气候

·可搭配各种地方材料 ·可适应不同的造型效果 2.严格的模数制

优点:便于设计 施工简单 容易备料 较易普及

缺点:从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造成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3.高度成熟的水平

成熟期为唐,高度成熟期为明清

4.费工费料(形式化东西较多,技术局限,没求出最小值) 5.技术局限

·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 ·梁架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梁架与基础缺少密切联系

·梁的断面从力学上看,早期高宽比3/2比较合理,后期10/12或10/8倒退了 ·耐久性差,耐火性极差

二.基本类型 1.井干式

2.构架式 (1)抬梁式(叠梁式)——梁柱体系 (2)穿斗式(立贴式)——檩柱体系 (3)两者结合 a抬梁式:

·屋面→檩→柱→梁→柱→梁

·梁为受弯杆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4

·梁的断面需较大 ·营造大空间

·多用于北方建筑及宫殿、坛庙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b.穿斗式:

·屋面→檩→柱

·基本构件:柱 檩 穿 挑 斗 ·特点:1.竖向的柱代替梁 2.小材代替大材 3.简化屋面用料

4.增加构架的灵活性 便于适应地形 便于延展进深 便于迭落 悬挑 5.多用于南方的民居建筑上 c.两者结合

第四节 单体建筑

? ? ? ? ? ?

一. 平面布局 1. 构成要素——间 (1) 间的概念 (2) 出廊的概念 (3) 间的组合 (4) 间的名称

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只有太和殿11开间) (5) 间的不等宽现象

一次递减,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无廊式 前出廊式 前后廊 周围廊 (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 中间层次,内外有过渡) 2. 单体建筑的形式

(1) 基本型:一明两暗 优点:

① 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 ②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③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④ 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⑤ 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平面布局

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 单体建筑的“中分”——屋身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 装修

色彩与彩画

“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喻皓《木经》

中国建筑史

5

⑥ 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2) 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

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3) 杂式: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4) 正式与杂式的特点:规范性与变通性 通用性与专用型 弹性与硬性 组合型与独立性 二. 台基 1. 作用

① 防水避潮 ②稳固房基 ③调适构图 ④扩大体量 ⑤调度方向 ⑥标志等级 ⑦独立建坛 2. 构成 ①台明 ②台阶 ③石栏杆 ④月台 ? 台明:台基的基座,是台基的主题构成 分类:

1) 平台式台明

·由土衬石、阶条石、角石、柱顶石、陡板石构成,有两种做层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乾摆或糙砌做法,镶边抱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等级最低)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较高) 2) 须弥座台明

? 须弥座为佛像下的佛座,为木制品,小木料叠加而成,为室内用物。当用于室外时,仍然沿用木

制的表达方式就难免有不合理之处。

举例:不符合石材的性能,至明清演变的更为合理 ? 将台明作成级弥座,为高级台基。

分为 宋式 和 清式 的

宋式: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

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精细,秀美,女性美 清式:层次少,每层较粗大,主次模糊,纹样较大,线脚合理 实用,石材,粗壮,厚重,敦实,壮美,男性美 ? 石活(唐式定型,非宫室做法)

? 须弥座的基本构成

? 须弥座的转角处理

·转角不做任何处理 ·转角处使用“角柱石” ? 须弥座的各部尺度

·须弥座全高一般为1/5~1/4柱高

·一般将全高定为51份,各层所占份数有一定规模 ·圭角和束腰高度应基本一直,应在各层的高度中最厚 ·上枋应比下枋稍厚

·上下枭的高度应一致,并应在各层高度中最薄 ·上下枋出槽 ? 勾栏须弥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 带龙头的须弥座

6

? 多层须弥座

增加高度的方法:加大每层高度,增加土衬露明高度 ? 须弥座雕刻

仅在束腰和圭角、上下枋,束腰所有都雕刻

? 台阶 类型:

1) 按部分分

·整洁踏跺:位于前后檐正中 ·垂手踏跺:位于正阶踏跺两边 ·抄手踏跺:位于两山两侧 2) 按做法分(等级由高到低)

·垂带踏跺(又分为带“御路”和不带“御路”的两式,后者比前者等级高) ·如意踏跺

·礓礤(jiangca)(车用)

出隆:每层台基布置的台阶数量,是台基的重要的调节因子 ·单阶:正阶踏跺

·三阶:连三踏跺——三阶连在一起,正阶与垂手取统一的坡度 带垂手踏跺——三阶断开,正阶坡度较缓,进深较长 ? 石栏杆(画图)

作用:防护安全,分割空间(弱分隔),装饰作用,标识尺度

分类:寻杖栏杆、拦板式栏杆、櫼(jian)子式栏杆、罗汉栏杆、石坐凳栏杆、木石栏杆 分期 构件 特点 宋式栏杆 清式栏杆 望杆、寻杖、云拱、撮顶、盆唇、蜀柱、与宋式构件一样,但合并在一起的较多 石子板、地栿 构件多 望柱间距远 寻杖细长,通透性好 地栿不落地 望柱细,望柱尖小 八边形断面 构件少 望柱间距小 寻杖粗壮,通透性差 地栿落地 望柱粗,望柱尖不大 正方形断面,立在地栿上

抱鼓石:

·位于石栏杆的端部

·作用:顶住最末一根端柱,保持稳定 ? 月台

型制:

正座月台:位于房身几座前方,适合位于庭院中心主体地位的殿屋使用。

包台基基座:把基身前半部正侧面仓包合的月台,主要用于门舞,门殿之类的建筑 月台高度(比台明低一个台阶) 分类:平台式和须弥座式 3. 台基的组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① 单台组合体——由单一的基座与台阶、石栏的组合,既没有伸出月台,也没有层叠多重的台基 ② 月台组合体——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 ③ 重台组合体——重叠台基的做法

砌筑方式:全砖,全琉璃砖,全石材,使用不同材料 4. 台基的程式化特点

① 台基的程式化特点:实用理性 ② 台基的构成充分简约化:配角意识 ③ 台基的整体的全盘程式化:可命名性

御路踏跺——“精神王的路” 燕窝石,如意石 5. 台基的演变

两阶制——东西两阶(宋以前)主人起东,客人在西,满足“礼”的要求,但艺术不理想 (两侧较为尊贵) 6.

7. 台基的构造及一班施工程序

① 码磉墩和掐砌拦土:先码磉墩后掐拦土

磉墩:支撑柱顶石的独立基础砌体

② 包砌台明:在前后檐及两山的拦土和磉墩外侧进行 8. 台基的细部做法

① 角柱石(埋头) ②踏步石 ③垂带石 ④燕窝石 ⑤如意石

7

三. 单体建筑的“中分”——屋身 1. 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① 柱

角柱 全柱——檐柱与中柱间的柱 檐柱 山柱——山墙上的柱 中柱——中线上的柱子 瓜柱——不落地的柱

·柱子的收分与卷杀——棱柱 2/3以上收分,平分3份 ·柱与建筑尺度的关系 柱的断面:《营造法式》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契;余屋,即径一材一契两材。” (其中“材”、“契”都是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

柱径与柱高之比:东汉——1/2~1/5 唐——1/9 清(北方)——1/10~1/11 (南方)——1/15 ·柱的开起侧脚 开起(辽宋):当心间柱不开起,次间柱开2寸,一下名词依次递增 明清少用,汉、南北朝未见实例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 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

·柱网方式(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四种划分方式)

? 金箱斗底槽:殿身有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 单槽:以一列内柱将殿身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前后两个空间 ? 双槽:以两列内柱将殿身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空间

? 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8

·减柱造,移柱造(明清已不用),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 可称为“移柱造”(如山西大同华严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或减少部分内柱 可称为“减柱造”(如山西五台佛光寺金代所建的文殊殿) ·副阶围匝:主题以外加一圈回廊,用于比较重要的建筑。 ② 梁

·类型(按部位分)

单步梁:又叫包头梁,宋称 牵 双步梁:宋时称袱 三架梁:宋时称平梁 五架梁:宋时称四椽袱 七架梁:宋称六椽袱

角梁:分为老角梁和仔角梁

注:宋朝梁袱的名称按所承的椽数来定 清代梁则按其上所承檩数来定

·月梁:清式卷棚式梁架最上一层,也叫顶梁,做成“新月”形状的梁,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

梁侧常做成琴面

·步架:清每步架一般多数为2m左右,(清式建筑檩与檩之间的距离) ·挑尖梁:梁头式样变化:汉——作垂直截割 唐——批竹梁大 宋元——蚂蚱头式样 明清——卷云与挑尖形 ·月梁与直梁:按梁的外观分 ·圆作:以圆木为梁 ③ 檩

·类型(按部位分)

脊檩/脊桁(宋称脊榑)

上金檩/上金桁(宋称上平榑) 中金檩/中金桁(宋称中平榑) 下金檩/下金桁(宋称下平榑) 挑檐檩/挑檐桁(宋称撩风榑) ·檩径等于檐柱径

·出际:檩头伸出山墙以外的部分,其长度依屋椽数,宋称出际,清称挑山或悬山,清规定出5-8椽径

·卷棚顶檩为偶数,无脊檩 ④ 枋

·进深方向上的枋:隋梁枋——贴在梁下方 穿插枋——抱头梁的下方—斗拱、平板枋、?? ·面阔方向上的枋:大额枋(宋称阑额) 小额枋(宋称由额)

金檩垫板之下——金枋、脊枋 ·地袱:位于柱脚处的枋

·平板枋(宋称着拍枋)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⑤ 椽

·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类型:檐椽、飞椽(飞檐椽宋称飞子) ·断面:圆方

·椽的排列:平行和放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9

⑥ 其他构件

·驼峰:在砌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拱承载梁袱,有全驼峰、半驼峰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 ·托角:支撑平傅的斜向构件

·替木:支撑在栌斗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 ·换脊木 ·角脊 2. 斗拱

① 作用:

·承重作用(增加积压面) ·支撑挑檐檩(悬挑作用) ·连接作用(增加整体性) ·减少净跨(减少弯矩和剪力)

·抗震作用(榫卯连接,柔性连接可吸收大量的水平力) ·装饰作用(由结构构件演化成装饰构件)

·等级标志(不同等级应用不同的斗拱,以显示自己的建筑等级) ·模数作用

② 斗拱功能的演化

·模数作用斗拱功能的演化

·第一阶段:西周至隋——合理形式的形成期

承托作用——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悬挑作用 ·第二阶段:唐宋元——成熟期

斗拱的承托、悬挑功能已趋于完善;斗拱的形制完备,形式规范化的系列,斗拱已从

孤立的节点托架发展为联结整体的水平框架

·第三阶段:明清——功能衰退

走向装饰化、虚假化(假昂)(无杠杆作用)、高度程式化、繁缛化 ③ 斗拱的组成 ·斗:

类型:斗——双向开口 升——单向开口 栌斗、交叉斗、齐心斗、散斗 除坐斗外,其他双向开口的斗都是十八斗 清代没有齐心斗 ·拱:

类型:翘——垂直立面的拱 横拱——平行立面的拱 宋时无拱垫板,用土坯填充 ·昂

类型:山昂、下昂(斜向“杠杆”)(平线一半以上为上昂)清:昂 ·枋:柱头枋(宋) ——正心枋(清)(中线上) 撩檐枋(宋)——挑檐枋(清) 平棋枋(宋)——井口枋(清) 罗汉枋(宋)——拽枋(清)(柱头枋两侧)

宋代的出挑:每出一华拱成昂,称为一跳

抄:每出一华拱称为出一抄,两层华拱即为双抄

铺作: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二跳为五铺作,依次递增 重拱、单拱:瓜之拱上有慢拱即称为重拱反之为单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④ 斗拱的出挑

·斗拱的等级是可根据出挑数判断的 ·出挑数,宋以铺计,清以踩计

四铺作(宋)——出一挑——三踩(清) 五铺作(宋)——出两挑——五踩(清) 六铺作(宋)——出三挑——七踩(清) ·计心造:斗拱每一跳跳头上均直有横拱

·偷心造:无横拱,若全部出挑均为偷心造,则称为插拱 清代的出踩:正心为一踩,每向里或向外出一拽架谓之一踩 ⑤ 斗拱的类别

清代:柱头科:传递力,有梁搭在上面 平身科:无梁搭接,不传递力 角科:两面受力

宋代: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⑥ 斗拱中的模数

·单材:以材高分为十制分,以十分为其宽

·深:断面规格与单材相同,高可分,材、分、深,宽四分 ·足材:单材加梁为一足材,通高21分

? 宋代材分制:材为拱的断面,宋以此作为模数单位 ·材分八等

一等材9*6二等材8.25*5.5三等材7.5*5四等材7.2*4.8 五等材6.6*4.4六等材6*4七等材5.25*3.5八等材4.5*3

“材”的高宽比为15:10,其中一个单位被称作1份,有时把受力大的拱的断面作为21:10,即在高度上又加了6份,称为“足材”,把多出的6份称为一“契”,即6份×4份 如:柱径二足材~三材,即“42份~45份”

? 清代斗口制:斗口:平身科斗拱坐斗斗口的宽度 1斗口=10份(宋)

斗口分为十一等,最大斗口为6寸,每一等相差0.5寸,6~5.5~5.0~4.5~??~1 一等斗口实际不存在,5~6等作殿阁,7~8万堂,8~9庭榭,11小构件

10

? 宋式斗拱

高:每层高21份为一足材

拱长:瓜拱最长62份,慢拱最长92份,令拱属中72份 ? 清式斗拱

高:每层高2斗拱(20份),拱长同宋

镏金斗拱)斗拱间距为11半口,开间则为11斗口的倍数

3. 雀替

① 作用:

·增加挤压面·改善结点构造·减少净距·改善立面造型 ② 演变:早起连作,后改为单作,成为纯装饰构件

雀替长度按净面宽的1/4,高同额枋,厚为檐柱径3/10

4. 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① 大木大式建筑:坛庙、苑囿、陵墓、城楼、府邸、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权为主、次殿屋 ② 大木小式建筑:多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众的辅助用房 ③ 区分标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1

·间架:大式建筑——开间为9,特例11,进深可达11架,特例13 小式建筑——3~5,进深不多于7架

·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出廊方式,包括前出廊,后出廊,周围廊 小式建筑——最多只能用前后廊,不可用周围廊 ·屋顶: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屋顶和琉璃瓦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卷棚,不能用筒瓦和琉璃瓦

·大木构件:大式建筑——斗拱可用也可不用,增添飞椽,随梁枋角脊、扶脊木等构件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随梁枋、角脊、扶脊木

四.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 1. 屋顶的种类

① 正式屋顶:长方形平面的建筑为正式建筑,其屋顶则为正式屋顶 ·类型:硬、悬、歇、庑

附:宋时庑殿又称为四阿顶;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高等级的歇山) ② 杂式屋顶

·类型:攒尖顶:无正脊,可作为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平面 蓝 顶:唯一的曲线屋顶 扇 面:唯一的套方屋顶 十字脊:唯一的组合式屋顶

③ 脊棚做法:硬山、悬山、歇山卷棚做法三种 ④ 重檐做法:重檐庑殿、歇山、攒尖

⑤ 屋顶的顶级:重檐庑殿→重殿歇山→庑殿→歇山→卷棚→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

重檐加二等,卷棚降半等 2. 屋顶的形态和作用

① 形态:出檐深远,凹曲屋顶,反宇的檐口,翘起的翼角,突出的脊饰,丰富的瓦作 ② 屋顶的作用(以凹曲屋面的作用为例) 帐幕说:仿帐幕形态

构造说:主次拼合,柱子作为材料产生曲线

下凹说:屋顶平直,但时间长了柱子下沉形成凹曲屋面 杉树说:

功能说:排水功能,调节阳光功能 《考工记》:“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早”。 汉代班固的《西都赋》:“上反宇以盖哉,激日荤而纳光”。 现代人说法:最速降线。 3. 屋顶构造作法 ① 举折法(宋) ② 举架法(清)

·檐不过步:出檐不超过一个步架22斗口,即≤21斗口 ·起翘的高度为3椽径(1椽径=1.5斗口)“冲三翘四” ·出翘为3椽径

·出檐 ·冀角 ·老角梁与子角梁(冀角处构造)(支撑冀角荷载) ·角梁 ③ 推山、收山、挑山

·推山:当庑殿进深大,正脊短时,必须采用推山作法,增加正脊尺度,改变建筑造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2

推山后,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以保证檐口里面45°对称线。 “檐步不推”

·收山: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歇山屋顶两山花面檐柱中轴线向内改进的作法,

清时收山1檩径(4.5斗口)

·挑山:将悬山建筑的两山的檩头,向山墙伸出了5~8椽径(或1/3檐柱高)的作法。 宋称“出际”

4. 屋顶的瓦片

① 屋面瓦件:板瓦、筒瓦、滴水、勾头、钉帽、瓦当 ② 屋面瓦件

③ 吻兽:正吻、垂兽、戗(qiang)兽、仙人(单数)、走兽、套兽

注:走兽的形态较为接近,数量为单数,标志建筑等级,可做特殊帽钉 “仙人骑鸡”——逢凶化吉 (“兽前一片瓦”,上无兽,再向前每一瓦上有一兽,直到“仙人骑鸡”) (兽后较厚,承重,兽前较薄)(兽在角柱正上方) 5. 屋顶体现的传统

① 理性传统:功能、技术、审美统一为一体

② 惰性系统:最早产生时功能、技术、审美统一为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功能技术退化,但形

态仍被保留,形式相对独立。 6. 宿顶性格序列

① 硬山顶——朴素、拘谨、怒厚 ② 悬山顶——舒放、大方、平和 ③ 歇山顶——华丽、恢宏、丰美 ④ 庑殿顶——宏伟、壮观、舒展 ⑤ 攒尖顶——高耸、活跃、向上 ⑥ 卷棚——柔美、亲切、雅致 ⑦ 重檐——隆重、庄严、高贵 7. 屋顶空间的构成机制

① 硬山顶:以前面为主,山墙无表现,多为配房 ② 悬山顶:以前面为主,山墙略有表现,多为配房

③ 歇山顶:四个面均有表现,多为中轴线上的主建筑,更壮丽、华美,但前后两面为主要面 ④ 庑殿顶:四个面均有表现,更壮观、恢宏,多为中轴线上主建筑 ⑤ 攒尖顶:四个面同等表现,多实现欣赏,常用于园林组群中。 8. 屋顶单体形态构成

① 脊庇要素: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构成的两个要素 ·庇:屋顶的覆盖主体,也就是“屋面”

·庇的构成形态 :庇呈面形态,庇面基本上由瓦垄组成

庇的结束有三种情况:

? 庇的中断:一种是以“檐口”结束,一种把庇的山面作成垂脊。 ? 庇与庇的相交:一种是阳角相交,构成“脊”,一种是阴角相交,构成“沟” ? 庇与墙相交: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脊,歇山中的脊,重檐中的围脊

·脊:由于对庇的交接线和边沿线的特殊处理而产生的 ·脊的构成形态:脊呈线的形态,脊由脊身和脊兽组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脊的不同位置,不同材质,不同做法,不同样式,不同等次,可分为若干类别 ·脊的做法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种,还派生出“大式小作”和“小式大作”

大式做法:带吻兽或不带吻兽的琉璃屋脊,带吻兽的黑活屋脊 小式做法:不带吻兽的黑活屋脊

大式小作:具有大式屋脊的基本特征,但必要的简化在脊件上体现出来 小式大作:具有小式屋脊的基本特征,但脊件带有若干大式特点

大式屋顶与小式屋顶:向下兼容

小式:3~5开间;悬山、硬山、黑活,无吻兽,最小筒瓦以下

② 脊庇构成的屋顶基本型

·庑殿顶:四庇加五脊(一根正脊,四根垂脊,均为庇与庇的交线) ·歇山顶:四庇加九脊(一根正脊,四根垂脊,四根戗脊)

13

(正脊与戗脊是庇与庇的交线,垂脊为庇与山墙的边沿线)加两根搏脊

·悬山顶:两庇加五脊(一根正脊,四根垂脊,正脊庇的交线,垂脊为庇与山面的边沿线) ·硬山顶:两庇加五脊(类悬山,但垂脊落在山墙内)

·攒尖顶:以脊庇攒于一点为特征,无正脊,代之以“宝顶”——绝脊 ③ 脊庇构成的中介构成:人字庇“母题”加“端部” ·四种基本型屋顶均为“人字庇”,其差别在于“端部”的结束,形式不同 ·人字庇母体自身具有灵活的调节机制 ·端部在进深方向可以灵活调节 ·庑殿顶→攒尖顶

④ 脊庇活变与屋顶的派生

·脊变:正脊隐匿→卷棚、增脊、脊夸张(马头墙) ·庇变:单庇、不等庇、围合庇、綴庇、凹凸庇、扭曲庇 9. 屋顶组合形态构成 ① 水平组合 ·正脊并联

屋檐勾连,组成勾搭连屋顶 并联式抱厦 翼角对接 ·正脊串联

两夹,旗楼,跌落,牌楼式串联,阙式串联 ·正脊相交

丁字相交,十字相交,转角相交 ② 竖向组合

·重檐构成 ·重楼构成 ·“重楼——重檐”构成 类型:副阶式重檐和缠腰式重檐

作用:扩大屋身和屋顶的体量,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添屋顶的宏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与屋身的权衡比例。 ③ “竖向——水平”构成

五. 装修

1. 装修的历史沿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4

·西汉: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门、窗资料 ·西汉——唐:装修无太大发展 ·唐:出现格子门 ·宋:《营造法式》记载小木作有板门、马头门、软门和格子门等四种门 ·辽宋金元:窗的形式趋于多种

·明清:装修更加精细,花纹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单纯实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 2. 装修的基本特点:

·非承重构件,摆脱力的传递,灵活轻巧 ·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装饰的做法有固定和开启两种 3. 装修的类别

·外檐装修(门窗、栏杆、大门、楣子、挂檐板)

·内檐装修(藻井、天花、龛橱、隔断、匾额、对联难归类、有的算内檐装修)

*大门

? 组成 ·槛框·扇·门*·门枕·门钉·兽面 ? 体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 体现使用尺度与观赏尺度的统一 *棂的构成: ·平心棂 ·菱花棂心

① 框槛、塌板

框槛部位名称

? 槛:水平的横向构件,分为上槛、中槛、下槛 ? 框:垂直的竖向构件,分为抱框和间框(立框)

? 余塞:门框与抱框的空隙部分称为余塞,余塞部分安装木板,称为余塞板 ? 走马板:上槛与中槛之间的部分

? 连槛:为安装水平转动的门窗,需在中槛里皮附安一根横木,在上面做出门轴套碗,称为连楹。 ? 榻板:安装在槛墙上的木板,长按面宽减柱径一份,外加包金尺寸,宽按槛墙厚(通常为15D),

厚按3/8D

忘足,履之适也;忘暖,带之适也;忘饰,屋之适也。 ——《庄子》

② 版门、连楹、榻板 ? 宋《营造法式》:每扇版门高宽比为1:2,最小不得少于2:5 ? 类型

? 撒带门:街门的一种,常用作木场,作坊等一类买卖厂家的街门。 ? 棋盘门(攒边门):四边用较厚的边抹攒起外框,门心穿带,用于一般民居住宅的大门。

? 屏门:用较薄的木板平攒的镜面版门,它的主要作用是遮挡视线,分隔空间,用于垂花门的后檐

柱或院子门内阁墙的随墙门上,园林中常见的月洞门,瓶子门,八角门,室外屏风,也常安装这种门。

? 实榻门:厚木板拼装起来的实心镜面大门,形制最高,常用于宫殿、坛庙、府邸及城垣建筑。 ? 构造方法 ? 门饰件及安装

? 门钉:钉子实榻门正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起加固门板与穿带的结构作用,表现建筑等级的作用和装饰作用 ·按等级规定成九路、七路、五路。

·门钉的路数和位置与门带的根数位置相对应。

铺首:安装于宫门正面,为铜质面叶贴金造,形如雄狮,象征天子的尊贵与威严,兽面直径为门钉直径的2倍。

大门包叶:铜制,表面贴金,每扇门用砌块,包叶宽约为门钉直径的4倍,有防止门板散落及装饰功能。

寿山福海:安装于石踏门上下门轴的旋转枢纽构件,用于上面称为寿山,用于下面的称为福海。 门钹:安装于攒边门正面,为扣门和开启门的拉手,一般为铜制,六角形。钹:铜制打击乐器。 鹅顶:碰钉、屈戎、海窝:安装于屏门的构件,均匀用于开启门窗门扇的枢纽构件。

15

? ? ? ? ? ③ ? ? ?

隔扇、槛窗

组成:槛框 隔窗 隔扇的构成 隔扇的调节作用 ? 隔扇:

? 概念:宋称格子门,安装于建筑物 柱或檐柱之间,用于分隔室内外的一种装修

? 构件组成:外框、隔扇心、裙板及缔环板;每间可用4、6、8扇,每扇宽高比在1:3至1:

4之间

? 槛窗:

? 概念:与隔扇门共用的窗。高矮由隔扇裙板的高度定。 ? 横板:隔扇槛窗上挂门帘用的架子。

? 帘架:附在隔窗或槛窗上挂门帘用的架子。 支摘窗、风门

支摘窗:用于居民、住宅建筑的一种窗。安装于建筑物的前檐金柱或金柱之间 风门:专用于住宅居室的单扇格子门,安装在明间隔扇外侧的帘架内。 牖窗、什锦窗

·牖窗:古时称开在墙上的窗为牖

·什锦窗:一种装饰柱和园林气氛很浓的牖窗。外形各式各样 栏杆

·花栏杆:由望柱横枋及花格棂条构成。常用于住宅及园林建筑中,坐凳栏杆 ·靠背栏杆:一种鹅颈椅,兼既有维护作用,又可供人休息 楣子:安装于建筑檐柱的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装修 分类:倒柱楣子:檐枋之下,丰富和装点建筑立面 坐凳楣子:除丰富立面外,可供人休息。

花罩楣子:将倒挂楣子用整块木板雕刻成花罩形式。

对联:多位于柱子和门框及板壁之上,比匾额字数多,更易表达思想, eg:清水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eg: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楹联、匾额

位置:明间檐下或门楣、梁枋之上 形式:横匾和竖匾 功能:·建筑的命名

·思想的披露(皇极殿、太和殿、中和殿)

·建筑物用途的揭示(天王殿、观音殿、夕佳书屋、流音书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6

·景色的概括(梨花半月、曲院风荷、竹澡荷净、月色江声) ·意境的强化(清风明月、招风露月)

4. 内部装修

①围隔构件组成:隔断因子、顶隔因子、地面因子 ②隔断因子:

? 硬性隔断:完全固定的、不能开启的,视线光线受阻的隔断

板壁:用于室内分隔空间的板墙,多用于进深方向,由大框和木板构成 ? 中柱隔断:实中带虚的隔断

a、碧纱橱:安装于室内的隔扇,通常用于进深方向柱间。由槛框、隔扇、横披等部分组成。

b、博古架:又称名宝格,兼有装修和家具双重功能的室内木装修,花格优美,组合得体,多用于进深方向柱间厚度一般在1尺到1.5尺,格板厚一般为6~7分,最多不超过1寸。分为上下两殿,上段为博古架,下段为板框。

c、太师壁:多见于南方公共建筑中,装置于名堂后檐,金柱间的壁面装修、壁面形式多样。

? 软柱隔断:通透度较大的隔断。花罩:有落地罩、几腿罩、落地花罩、栏杆罩、炕罩等多种形式。 ③顶隔因子——天花 ? 做法:

“天花”做法:用于宫殿、宅第等各类殿屋 “露明”(隋称)做法:宋称砌上明造,将上梁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用于寺庙佛殿,陵寝祭殿和宫殿组群中的门殿

? 作用:保暖,调节室内空间高度,装饰美化室内环境类型。

? 软柱天花:一般住宅——以桔扎聚,然后糊纸属于纸糊顶棚

? 府邸、宫殿——用于顶格,贴梁组成股价,下面裱糊,为海曼天花

? 硬柱天花:由天花梁枋、支条组成井子形框架,上钉天花板,为井口天花,板上可绘制彩画,雕刻图案。

? 藻井:天花重点处理部位,突出空间的构图中心和意象氛围,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多种,多用在宫殿、坛庙、寺庙大殿的帝王宝座神像佛龛的顶部。 ? 轩:南方建筑中的各种弧形卷棚顶隔,是由弯曲板型骨架构成,由望板衬托出其动感活泼的曲线。 万堂用“轩”的几种形式:

1)茶壶档轩 2)弓形轩 3)一支香轩 4)船篷轩 ? 演述:宋:平暗、平藄(qi)、海墁天花三类 清:井口天花和海墁天花两类 5. 装修文化的内涵 ① 功能语义:实用功能的产物

功能性的构成方式

② 象征语义: ·等级语义

? 等级:数(数量)(以多为贵)

质(质地、材质) 文(简单/繁琐)

位(方位,以中为贵)

? 装修类型与品味,色彩与品位,纹样与品味,门饰与品位 ③ 审美习俗语义:纹样之吉祥语义、藻井的避火语义 ④ 深层思想语义:集权思想、中庸思想、阴阳思想、伦理思想 6. 装修的多元功能 ① 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7

·流通功能:人流、物流、采光、通风、视线外泄、景物内透??

·防护功能:禁闭、防卫、挡风、防寒、隔音、避暴晒、隔噪音、挡虫鸟?? ② 内里空间的重要构成

·内里空间概念:由构架柱网和外檐墙体,外檐装修所限定的,可分解为围合构成因子和陈设构成因子。 ·组构多种空间:模糊空间、灵活空间、私密空间、核心空间和多层次空间。 ③ 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构成

·装修属于小木作,不同于大木作木构件,完全摆脱了力的传递,轻灵通透。 ④ 功能性格的点染因子 ⑤ 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 ·标志等级语义 ·表证习俗语义 7. 装修的审美机制 ① 格扇的尺度调节机制

·显调:以不同的扇数来调节开间宽窄的悬殊 ·微调:以不同的隔扇密度来调节开间宽窄的悬殊 ·横抹头数:六抹、五抹、四抹、三抹、二抹等 ② 罩的空间隔透机制 ③ 门的形象放大机制

·可开启扇与不可开启的扇的搭配 精神功能尺度

实用功能尺度

④ 格心的密棂构成机制

六. 色彩与彩画 1. 发展:

① 明清两代悬彩画最活跃,硕果最丰盛的时期

新品种不断出现 题材不断扩大 表现手法不断丰富 法式规矩更为严密规范 等级层次更加严明清晰

② 颜料进一步丰富,金箔产量剧增

③ 彩画题材更为丰富——兄弟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文人画,民俗画,普及 外采文化传入 2. 用色的特点:

① 形成唐式与民间的两套配色

·宫式做法:建筑管理部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工科限额直接组织宫式工匠制作的一种定时彩画,

多用于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邸、庙宇、京城御署等。代表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

黄瓦、红柱、白石基、青绿彩画——高档 绿瓦、红柱、白石基、青绿彩画——低档

·民间做法: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地方御署、庙宇和房屋建筑上的一类彩画。比较自然,不拘泥于程式,灰瓦、灰砖、白灰抹面,主题色呈绿、红、黑。 ② 群体建筑用色

·大面积的无彩色系来衬托少量的有彩色系 ·强调用色的等级观念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8

五行配五色: 东——木——青 南——火——赤 西——金——白 北——水——黑

中——土——黄(等级最高) 正色与间色:正色→青赤白黑黄→高等级 间色→上述颜色的调和→低等级

·注重环境色

·主次分明:中轴线上色彩明确鲜艳,两侧次之。

③ 单体建筑用色 用色特点:

·注重冷暖的处理,暗部用冷色,亮部用暖色

·注重单纯与丰富的对比,整体单纯、细部丰富、复杂 ·善于处理色彩的辉煌效果

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 ·明度层次递变形成退晕处理 3. 清式彩画

① 类型: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吉祥草彩画,海墁彩画,

斗拱彩画,天花彩画,椽头彩画

② 旋子彩画:

·释义:清代彩画的一种,应用广泛。所谓旋子,即“旋花”是由多层旋转的东干很强的花斑组成的一种团花装饰,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次要建筑和庙宇等族群中的主次建筑

·历史沿革:元代即可运用,明代成熟规范,请进一步得到充实的发展 ·等级:分为8个等级

·构图格式:箍头、盒头、藻头、枋心

·用色:以青绿色为基调,上下左右颠倒使用,青绿之间以黑白线条加以划分。 ·旋子彩画的等级: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1) 浑金旋子彩画(2)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3)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4)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5)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6)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 (7)雅伍墨旋子彩画(8)雄黄玉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构图格式:

? 箍头、盒子、藻头、枋心

? 藻头纹饰不论等级高低必须用旋子,其余部位则可视等级高低而加以变化 ? 箍头为正方形,设箍头线,其内用盒子,上绘图案。

? 旋子可分为8种:勾丝咬/喜相逢/一整二破/一整二破架一路/一整二破加金道冠

一整二破加二路/一整二破加勾丝咬/一整二破加喜相逢

? 枋心为大额坊的1/3,其内纹饰从高到低的层次为:

龙纹→龙凤纹→凤纹→锦纹→菱龙纹→卷草纹→花卉→最低等级则只画一墨杠压心,称为“一统天下”

③ 和玺彩画

·历史沿革:明中期以前尚无此种彩画,出现和成型于明末清初之际。

·特点:等级最高,在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继承了旋子彩画“三段式”构图。 ·构图格式:箍头、藻头、枋心

·用色:绝大部分纹饰为三历粉贴金,高等级的用两色金,一般的用一色金,青绿相间,且为平涂,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19

用金量大,体现皇家建筑的豪华,庄重,气派,以及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 ·和玺彩画的等级:

按照细部主题纹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龙和鱼:用于皇帝登基、理政、居住的殿宇、重要坛庙 ? 龙凤和鱼:用于皇帝寝宫和祭天坛庙

? 龙凤和枋心:西番连灵芝藻头和鱼,用于带后寝宫和祭天坛庙 ? 凤和鱼:用于皇宫的重要宫门及主轴线上的配殿,主要寺庙、殿堂 ? 梵文龙和鱼:用于藏传佛教庙宇的主要建筑 ·和玺彩画的构图格式: ? 箍头、藻头、枋心 ? 藻头用“圭线”、“岔口线”与枋心相隔,用“圭线”“圭线光”与箍头相隔。 ? 箍头由“盒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 ·和玺彩画的细部特征:

? 细部主体纹饰为象征皇权的龙凤纹,其次还有西番莲纹,迹象草纹和梵文(仅用于庙宇)更多以

龙为装饰母体,定型为行龙、坐龙、升龙、降龙四种。

? 枋心——行龙 箍头盒子——坐龙 藻头——升龙(蓝底)或降龙(绿底) ④ 苏式彩画

·释义:装饰园林建筑的一种彩画

·历史沿革:源于江南一带,传到北方,进入宫殿成为宫式彩画的一个重要品种。 ·构图格式:枋心、包袱、箍头、藻头

·分期:清代苏式彩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中期宫式苏式彩画;晚期苏式彩画 ·类型:吉祥草彩画/海墁彩画/斗拱彩画/天花彩画/椽头彩画 ·苏式彩画的构图形式:

? 枋心的形式:狭长枋心——用于内檐梁架

包袱枋心——把檐檩、檐垫板、檐仿连成一体。

? 藻头中画卡子:绿底画软卡子——檩 蓝底面软卡子——枋 绿底面软卡子——垫板

·苏式彩画的分期——早中期苏式彩画 构图上大体分三种:

枋心式——与旋子彩画相似,藻头作了变化,换上了箍纹团花、卡子一类图案。 枋心绘龙纹、凤纹,西番莲纹。

包袱式——藻头部分与枋心式相同,包袱内多给“寿山福三角”一类的吉祥图案。 海墁式——只得留箍头,枋心、包袱、藻头一律不要,使其成为一个开阔的画面。 特点:生活气息少,不够灵活,完全为公正殿式画,严肃。

·苏式彩画的分期——晚期苏式彩画 构图类别:枋心式、海墁式、包袱式

包袱式的枋心早起图案为主,演化以写生画为主,写生画包括故事情节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枋心式与包袱式一只,海墁式变化不大。

三个等级:高级做法——金琢墨苏式彩画 中级做法——金线苏式彩画 低级做法——黄线苏式彩画

用途:多用于园林,住宅的房堂、亭榭、门廊等

特点:构图没色富有变化,色调以蓝绿色为基调,清雅活泼应用广泛。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0

·苏式彩画的类型——吉祥草彩画 清代早起,构图别致,色彩灼热的宫式彩画

多用于皇宫城门和皇帝陵寝等建筑

中期后渐与其他彩画相结合,不再单独存在。

不设枋心,盒子等框架格式,只在大木构件的中心部位绘三颗宝珠为主题 色调上极具满蒙民族的装饰特点

·苏式彩画的类型——斗拱彩画 斗画绿,则拱画蓝色,或反之 每一朵斗拱的色彩,青绿相间变换 拱垫板画红色。

4. 宋式彩画 ① 六种形式

·五彩遍装:青绿色或朱色轮廊,彩色花饰,朱色或青绿色底 ·碾玉装:绿或青色轮廓,淡绿色或深青色底,作花饰

·青绿叠晕棱间装:青绿二色外椽和椽内作为对晕处理,绿色外棱,青色叠晕作底 ·角绿装:通刷工朱,外椽用青绿色叠晕,不作花纹 ·丹粉粉饰:白色边椽,面上通刷工朱

·茱间装:上五种混淆使用,以使其“相间品配”令华色艳丽。 ② 宋式彩画相当华丽,对宋建筑风格影响较大 ③ 现存实例较少 5. 地方彩画

·分类:按地区分: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按建筑类别分:御署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 ·特点:

① 地方彩画与宫式彩画有诸多的承载关系

② 地方彩画无过多的法式规矩束缚,较为活泼自然 ③ 地方特色突出

④ 宏观上有明显南北差别

南方彩画侧重于图案和编制锦纹,线条一般较纤细,鲜色比较淡雅 北方彩画喜绘花鸟、人物、山水等写生画,线条一班较粗。 颜色崇尚丰富的、浓淡对比明快的。

6. 彩画现象分析

① 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的不同

·画题不同:殿式彩画——程式化象征画题 苏式彩画——写实的画题

·殿式彩画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彩画破结构逻辑

·殿式彩画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彩画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 ② 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不同的原因

·殿式彩画为庄重的场所,富丽堂皇,要求细部端庄、凝重

苏式彩画为住宅较多,轻松、活泼、欢快,要求细部多变、风趣、丰美 ·创作方式:

殿式彩画——重理:重客观逻辑

苏式彩画——偏情:较多地加入主观意愿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1

·建筑创作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在不同场所均有存在的合理性。

第五节 建筑组群形态及审美意匠

一.庭院式建筑布局

1. 庭院式布局的多元功能: ① 空间聚合功能 ② 气候调节:遮阳,采光,通风,改善小气候 ③ 场所调适 ④ 防御守卫 ⑤ 伦理礼仪(防护戒卫) ⑥ 审美怡乐

2. 庭院式布局的空间特征: ① 突出内向型布局 ② 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③ 表现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④ 突出单体门的作用:

·类型:墙门,屋宇门,牌楼门,合门 ·作用:构成门面形象/足够入口前导 衬托主题殿堂/增加纵深进落 标志庭院层次/完成族群结尾

·单体门作为庭院组合的节点:门院的主体建筑 后院的前奏

前后院的过度和连接点 主体殿堂铺垫

·形成丰富的单体门的品类:墙门,屋宇门,牌楼,合门,交叉型 ⑤ 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形成原因:

1) 集权专制社会宗法制 2) 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 3) 木构建筑的坚固性较弱 4) 形成一个内聚空间

5) 专制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

门堂之制——门堂分立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很主要的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以及由

此而形成的一个中庭。

每一组“门堂”代表建筑群组织的一个层次或者段落,也是变换封闭空间景象的一个转折点。 3. 庭院的作用: 构成门面开像 组构入口前导 衬托主体殿堂 增加进深院落 标志院落层次 完成组群结尾

4. 庭院单元构成要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2

① 分类:单元建筑 围墙要素 建筑要素小品要素 自然要素 ② 作用:围护与内含 5. 庭院单元基本类型:

居住型——A 宫殿型——B 寺庙型——C 园林型——D 过渡型——E 交叉型——F ① 居住型庭院(A)

·特点:是传统型庭院中使用性最显著的生活空间

居住型庭院空间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宗法观念和礼教意识 居住型庭院空间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和半私密性 居住型庭院空间具有灵活的调节机制和适应能力 ·模式:四合院 三合院 二合院 ② 宫殿型庭院(B)

·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 庞大的空间体量 完整的庭院空间 森严的等级规范 ③ 寺庙型庭院(C)

·特点:庭院构成的自由度大

大型寺院的布局存在“重置空间”的现象 ④ 园林型庭院(D)

·主要特征:在庭院的人工建筑环境中,渗透较多的自然生态要素 ·主要功能:游离性功能

·构成形态:封闭型 开敞型 ⑤ 过渡型庭院(E) ⑥ 交叉型庭院(F) 6. 庭院单元的构成机制 ① 廊院式构成与合院式构成

以回廊围合成院,沿纵轴线在院子中间偏后的位置或此廊没主体殿堂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成二、三、四合院。 ② 中庭式构成与中殿式构成

把主殿设在院北沿中央 1)天井毗连型2)庭院分离型 主要殿屋设在庭院之内,中轴线偏后处。 ③ 对称式构成与非对称式构成

对称式:主要取决于围合构成的对称,而内含要素则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非对称式:类型:庭院空间平面对称而围合要素不对称 庭院空间在平面和围合要素上均不对称

形成原因:受制于不对称功能,顺应自然地形,追求自然情趣。 7. 庭院组群的构成型制 ① 规则型构成

·串联: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 特点:突出的空间序列 严密的规整格局 适度的调节余地 ·串并列和串并联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3

串并列:多进院,相对独立地并列着

串并联:多路多进组群在纵横向都存在着规整的轴线关系或对立关系 重围构成:重围——大院套小院/围护 ② 活变型构成

·折转:庭院式布局中呈现的轴线移位或转折 ·正变:“正”与“变”交融的半对称 ·错落:基本上不对称 三者差别:对称固子

二.非庭院式建筑布局

1. 贯联式布局

特点:由若干单体建筑沿纵深轴线前后贯联而成。 2.联排式布局:

特点: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位置 3.散点式布局:

特点:单体建筑自由散落地布置

构成型制:顺势构成,顺风构成,向心构成,组景构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4

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史不同时期的中国建筑

第一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B.C2070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洞口应背风

·先有住的想法和需要,后有建筑

·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 “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最早的建筑历史可以推至1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用兽骨、兽皮搭起建筑。(例:哈尔

滨阎家岗骨骼建筑遗址——22000年)

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包括三支古文化:

1. 中原古文化、仰韶文化(母系)、龙山文化(父系) 2. 南方古文化、河姆渡文化 3. 北方古文化、红山文化

一、巢居发展序列经历了:单树巢——多树巢——干阑建筑的演变

二、穴居发展序列经历了:原始社会、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 袋穴为小口,以便于盖顶,进出不方便,潮湿 ? 半穴居,开始向地面升起

? 半坡F39完成从地下到地上的演变,此时屋顶与墙体不分,属过渡型

? 半坡F24已有中国木构架建筑的雏形,墙体独立了,建筑空间加大了(从F37~F24大约用了三、四百

年)

以上为母系社会适合小空间居住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称为“原始殿堂” 形式上是前堂、后堂,功能上是“前朝后寝” 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建筑活动 1、 建筑形态发生变化

? 吕字形双联式半穴居(父系小家庭的生活) ? 大房子消失了

? 大型排房式住屋(河南出土) 2、 聚居布局发生变化 ? 中心广场逐渐减小 ? 改向心分布为分行排列 ? 改变了集中的窑穴 3、 技术发展

? 地面建筑比重上升,半穴居相对减少一些 ? 推广石灰质材料 ? 使用夯土技术 ? 发明土坯

四、 中古文化记述的两种建筑方式 ? 《韩非子·五》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从避群,而民悦之,便于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5

下,号之曰:有巢氏。” ? 《礼记·札记》:“营者先王未有宫室,各则居营窑,夏则居橧巢”. ?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窑” ? 《晏子春秋·谏下》“真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避穴者,以避湿也 五、 仰韶文化居住建筑类型遗构复原

两大类:方形——半坡F37、F21、F41、F39、F25、F24

庙底沟.302.半坡p1 大河村:F1.F2.F3.F4.

六、 典型遗构所示营造技术的发展 1、 工程做法方面

A、 屋架结构(不骨涂泥的构筑方式——奠定土木混合结构) ? 半穴居——下部挖掘而得,上部构筑而得

? 穹庐式以曲面扩大内部空间,居住面上升到地面

? 出现墙体(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后世土木结构基本体系) ? 形成柱网(比较规整的柱网)奠定木框架体系的基础

B、 柱基构造

? 挖坑栽柱,原土回填→细泥圈(近三合土)→颗粒骨料的掺入→分层夯实,提高柱基的密实程度→粘

土中加垫陶片或石片(暗础的做法创始)→设置扁砾石柱础(符合加大地基承载面积和减少后应力的科学原理,至此,柱础的发展已达到相当科学的地步,直到汉魏时期仍为高天建筑,木塔建筑沿用)

C、 防潮技术

? 草筋泥拌面(垫毛草、皮毛等)→烘烤地面→白灰面(仰韶文化晚期)(坚固、卫生、美观、防潮)

D、 排烟口的做法

? 穴居、半穴居顶部有排烟通风口,古文“囱”字形 ? 囱与门对流、排烟效果好 ? 中囱向窗的演化

2、 建筑经营方面 A、 空间功能组织

两大类:聚落的基本单元,小型建筑,方圆

聚落中部的大房子

? 一般住房:

? 母系氏族社会“对偶家庭”(空间狭小)

? 多室建筑仍属公社组织的一个包括老少成员的直系血缘。

家庭的住所(空间处理的新阶段)

? 缩小入口所形成的“门厅”,形成门前缓冲空间,反映了空间组织的自发成长。

? 门前独立空间是“堂”的雏形,向纵深发展形成后世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

为“一明两暗”的形成;向横向发展则分隔室内的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 ? “一明两暗”与“前堂后室”同源。

? 居寝,隐藏空间的出现——标志原始建筑空间组织观念的居蒙,这道相隔墙,半坡后在建筑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大房子:

? 聚落中部体量最大的建筑、半坡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6

? “前堂后室”的布局,聚会或举行仪式的空间 ? 后三室以居住为主

? “前朝后寝”的早期形态

B、 建筑装饰

·光滑与粗糙的质感的对比(有近似大拉毛的褶皱) ·疏密、形态不同的坑点、塑痕(6000年前的创造)

·西安半坡建筑残件的深雕或圆雕泥塑残片似为动物形象,可证明仰韶文化建筑装饰已有相当的发展。 ·几何规律、方圆的建筑,特别是塑性装饰的处理,己表明为当时人们已形成建筑美的观念。 七、 发展阶段的划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半穴居,下部空间取土而成,上部构筑。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系构筑而成。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的分隔组织。 八、 河姆渡遗址早期木构(第四文化层)

? 发现大量木构件和许多干阑建筑遗址 ? 距6900多年(C14测定)

? 以桩木为基础,上架设大、小梁以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基座,上立柱梁构成屋架的干阑建筑,是从原始巢居发展形成的,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居住形成。 ? 建筑遗址出土石制工具(例:石斧、凿、铲等) ? 大量重复利用的木构件 ? 卯的制作

? 干阑式长屋的特点

? 建筑座落在沼泽边缘,泥泞或有浅水,需抬高居住面

? 建筑遗址内没有经过加工的居住面,但有大量生活垃圾,应是从架空的居住面扔下的 ? 有排列成行、打入泥土的桩木和有 卯的地梁和板厚 ? 说明建筑全系木构(离出地面80~100cm)

第三节 原始社会建筑活动的启示

一、

? ? ? ? ? 二、

? ? ?

展开了建筑的内在矛盾

建筑内部空间从地下上升至地上——改善了功能 建筑空间从减法空间向加法空间发展 建筑实体由壁体向墙体发展 建筑屋顶与墙体分离

建筑门窗的位置从屋面向墙体转变

从原始建筑看建筑技术体系发展的渊源

巢居是穿斗式结构的主要渊源,代表水文化建筑形态 穴居是抬梁式结构的主要渊源,代表土文化建筑形态 两种承重体系,梁柱承重体系,承重墙体系

小结:

1、 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

2、 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40、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特点是低层架空。 3、 建筑材料:土木为主、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土坯砖、夯土墙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五古社会的城市和建筑(B.C.21世纪~B.C.476年)

第一节 从原始建筑活动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

?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夏(2070 B.C.~1600 B.C.)奴隶国家的诞生 商(1600 B.C.~1046 B.C.)初步发展时期 西周(1046 B.C.~711 B.C.)强盛时期

春秋(710 B.C.~476 B.C.)奴隶制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代特征:出现阶级和阶级斗争

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建筑业的工匠。 普遍使用青铜工具,生产力发展,建筑业随之发展。

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带地下室高层——现代穴居 巢居——干阑——地面建筑——底层架空高层——行走建筑

27

第二节 文献反映的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一、《考工记》记载的城市规划模式(春秋齐国所著)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同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失。” 二、反映出为上古主服务的规划思想,反映出等级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虞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三、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强烈的折衷意识。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四、规划理论中反映出强烈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 五、古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1. 中国城市的起源

最早产生城市的国家,公元前2000年,产生了一批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产生城市的两个起码条件: ? 定居生活的确定 ? 劳动分工的出现 ? 社会分层的分化 ? 社会财富的集中

? 中国城市产生的原因说:“城”——城墙;“市”——市场 2. 反映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得的成就 ? 规定了城市面积 ? 规定出道路宽度 ? 规定出门的数量 ? 规定出功能的分区 ? 规定出内部交通 ? 规定出特别用地

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① 茅茨土阶

河南偃师二里头F1F2选址 安阳殷墟宫殿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陕西半坡山凤雏遗址

出现瓦的最早建筑,迄今已知四合院的最早实例 ? 特点: A、二进院形制 B、前堂后屋布局 C、规划的对称式 D、文堂为六开间,

E穿堂式的垫门,最早采用影壁的例子 F、少量瓦的出现,用瓦还未普及 ② 瓦屋

1、出现于西周早期

2、瓦的出现:从西周开始,西周中期普遍使用花纹、黑色 ③ 高台建筑

在商、春秋、战国时期盛行。 “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 孟子《尽心篇》:堂高数仗,橡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特点:

A、 形成了土木结合的建筑方式 B、 木构建筑自身体量不大 C、 夯土工程量很大

D、 建筑形体庞大,而内部空间不大 E、 木构层层落地,每层都可移到室外

F、 秦始皇的阿房宫即高合建筑,发展到西汉、东汉取消 此时,木构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28

小结:

1、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2、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3、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 4、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

5、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

第三章 中古社会建筑

第一节 中古社会前期建筑

一.战国时期

社会背景:·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提高生产力)

·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文化思想活跃

二.秦代时期

? 建造宫殿(新宫,甘泉宫,北宫,兴乐宫,梁山宫,苑囿上材苑,甘泉苑)

B.C.212建阿房宫:“上可坐万人”500×1000m的高台建筑,现存7m,耗银170万两 ? 秦始皇陵:345×350×47m(教材记载)

? 515×485×76m(大百科全书)而埃及金字塔也只有230×230×146m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29

? 建筑万里长城(就地取材) ? 修驰道(22m宽,有绿化) 三.两汉时期

东汉的建筑清晰,两汉的不太清楚 ·都城的演进 ·汉代的礼制建筑

东汉墓出土大量的画、像石和明器,以东汉为主,进行大规模的高台建筑(河北易县燕都下)130×140m的高台建筑 特点:

① 木构架体系形成

② 两种构架形成抬梁式,穿斗式的形式、

③ 高台建筑的衰落,阁楼建筑兴起,木构技术发展了,奴隶劳动消失了 ④ 汉代注重绿化,画像石上此种形象较多(住宅中)

第二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宋辽金581—1279,700多年的历史)

一.隋唐时期

这时起是经历两晋、南北朝之后的一个民族混合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唐在经济上实际了均田制,政治上清除了门阀制,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发展,唐朝为全盛时期,吸收南亚、中亚、西亚的文化较多,是个开放的社会。 ? 建筑的两件大事: ① 隋大兴城市和唐长安城

为古代中国最大城市(世界上也最大的)规划完整,气势宏伟,有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② 木构造体系进入了成熟期(单体建筑)

? 汉为形成期,唐为成熟,初唐

? 含无殿,麟涑殿(开间11间,进深12间,相当于太和殿的三倍) ? 斗拱发展完全 ? 建筑的法已趋稳定

现存唐代建筑有两栋,845年发生的武宗灭法事件,曾烧毁大量寺庙建筑 西禅寺782年

? 唐代建筑特点:

? 建筑形象:雄厚,豪爽

? 总体,单体到局部显现有机联系 ? 屋顶宽平舒展 ? 斗拱雄健有力

唐代建筑成就对日本,朝鲜都产生了不少影响

日本的唐朝卓寺与中国同时期的南禅寺形制模型相近 ? 门窗朴实无华

? 摒弃矫揉造作,无多余的装饰 ③ 砖石结构工程取得重大发展

二.赵州桥(隋朝)

建于随大兴年间(605-617)

设计者:李春,与大运河全工期相同 春秋雨季集中,南北运输的干线通过北桥 因此桥面较平,坡度很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0

主要特点:

? 大跨度的弧差,长37.47m ? 四个敞肩券

? 增加流水面积的163%

? 减轻桥自重的1/5,约500吨 ? 节省石材260立方米 ? 改善了桥的造型特征

? 无实际作用:

? 运用了伏石

? 采用28道并列券

? 纵联券整体性好,但赵州桥用的是并列券 ? 增加了5根钢筋

? 桥的基础为租沙基础

? 5~6kg/m3 与现代规范5~6kg/m3 较接近

三.两宋时期

北宋:A.D960-1127 南宋:A,D1127-1279 辽:A.D.907-1125 金:A.D.1115-1234

宋朝农业发展,市场发达,手工业发展较大,城市发展较大,有四十几城市,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外外妥协,享乐主义盛行,科学技术上有发展

(三大发明:指南正,火药,印刷术)《营造法式》出版 整个文学艺术追求工整细腻,柔美,委婉——美学趣味为阴柔美 在唐成熟期的基础上,宋朝更趋于体系化,精细化

成就和特征:

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辽代建筑:

? 屋面坡度平缓 ? 檐口平直,起翘少 ? 保持唐代建筑风格

? 外形敦实,厚重,显现沉稳,朴拙,刚劲的性格

金代建筑:

? 檐口,屋脊曲度柔和 ? 显著的测脚,生起

? 结构简化,斗拱用材减少,形式灵活多样 ? 受北宋影响倾向于精巧华靡

2. 建筑类型、工种有所发展

·小不作得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追求华美细腻 ·建筑体系制度化,精致化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3. 宋《营造法式》——官方制度

《木柱》作者:喻皓 失传,民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1

《营造法式》概况介绍:

管理为主,357篇,3555条,(其中49篇,283条为资料,其余为实践总结) ·“功分三等”:上中下,上可作为斗拱,中可作为露明构件,下可作为不露明构件 ·“役辩四时”:长功:4.5.6.7月 11月

中功:2.3.8.9.10 月

短功:10月 11月 12月 正月(春夏秋冬昼夜白天长短不等)

·“木仪刚柔”(即木材的硬度) ·“工评远近”(工运输的距离) ·“有定法而无定式”

① 宋《营造法式》产生的内容和时代

·成书于北宋末(A.D,1100年),1103年刊行,三大发明自此出现 ·大规模建筑建造活动 ·科学技术繁荣发展 ·提出管理的需要

·李诫编著《文管建筑工程的官史》官方指定

·工匠评述各工种的操作规程,技术要领,以及建筑构架的性质,加工方法,将流传的口诀加以归纳整理

·技术规程包括:“壕寨制度”——土方工程

“石作制度”——木结构

“小木作制度”——有关颜色,彩画 “砖作”“瓦作”“密作”(砖瓦制作,生产工艺)“旋转”“雕作”(木装修)

·以各工种制度为线索的编写方法,对当时建筑技术,有着高度的概括,文字精辟,内容丰富,是历代建筑无法与之相比的

·各制度的条版始终贯穿“有定法而无定式”的原则,使工程技术的做法即可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材”“份”模数别的作用

·材分八等 ·“以才为粗”——以材为最根本的依据

便于以“材”为模数度量房屋的构建(各种主要结构构件) 便于利用标准化构件拼接组合房屋 方便体现建筑组群中的主次差别

简化施工中对构架尺寸的放线和记忆,保证构件准确无误的拼装 适合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下的模数关系,便于施工 又便于掌握建筑比例尺度的调整,在生产中其积极作用 ③ “营造法式”结实的木结构体系特点:

·具有较好的抗地震力的性质(叠梁式木构架) ·根据受力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榫卯

·梁的断面具有合理的高度比3:2(高出材率,抗震能力高,不失稳) ·“牵折制度”产生的反抛物线,既美观又有利于排水 ④ “营造法式”所反映的木装修技术

·不等用材的模数

·规定出某一构件的总尺寸变化范围,在制定一套细部与总尺寸的比例关系,从而适应每一构件变化多端的状况

⑤ 《营造法式》有关木料因材施用的原则

·下料原则——不能大材小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2

——穿插套数,节省材料

·剩余材料的利用 ⑥ “营造法式”的图样 ·6卷——200多张图样

·平面图,剖面图,构件构造图,彩画及样图

第三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1840)清王朝解体)

一.建筑类型的发展

元朝宗教盛行,(喇嘛教)藏,家,汉文化的交融,元大都的建立 明清大兴承制,土地紧张,开始发展北方 文化的闭关自守,此时西方文化大发展 二.元代建筑

? 元代特色建筑——广胜下导

对藏传佛教尊崇,促进了喇嘛教建筑的发展 保持较多的元代格局

① 殿内使用减柱,移柱法

② 使用斜梁,上置与檐柱斗拱上,下端搁于大内阁,其上置檩。 ? 元代宫式建筑——永乐殿 三清殿

元代壁画代表作 ① 殿内使用减柱

② 台基高起,出月台,朵台,形制独特 ③ 立面比较和谐,侧脚,生起显著 ④ 外观柔和秀美 三.明清建筑

1. 建筑了明清北京城,保留最完整的古城 2. 北京紫禁城,天坛,十三陵 3. 宗教建筑发达 ·北京背化寺 4. 明清建筑的成就与特征: ①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② 琉璃面砖,琉璃瓦 四.几部建筑著作:

1.《清工部工程做法》(74)

1-27,列举不同建筑,相当于27中标准设计

28-40,斗拱做法,即及各种类型和规格斗拱尺寸,一斗口为模数的清式模数体系。反映对结构细部的改良:结构细部简化,对建筑艺术观念对结构体系的影响。斗拱加密,装饰作用

41~47,各种木装修,石构件,砖砌体的控制尺寸原则 48~74,材料和劳动力总额 2.《鲁班营造法式》 3.《鲁班经》——民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3

第三部分 中国建筑史之不同类型的建筑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第一节 宫殿建筑的概述

一. 中西方的比较

西方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建筑——宗教建筑

中国历史上以儒立国,较于宗教着重伦理——宫殿建筑 二. 宫殿建筑是政权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象征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的无以重威”(汉高祖重臣萧何) 集中社会财富,智慧与技能建造起来的

是思想意识、文化艺术、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集中反映 《礼记》:“礼,有以大为贵,有以文为贵”(文即“纹饰”) 三. 体现当时的物质与精神之明的等级秩序

满足统治者的物质享受,也满足了有欲望的心理需求。

“在中国,他集中体现了古代宗法观念,礼制秩序及文化创痛的大成,没有任何一种建筑可以比它更能说明当时社会主导思想、历史和传统。

——杨鸿勋

第二节 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茅茨土阶——茅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1.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夏代宫殿遗址F1

? 夏朝统治者的宫殿(《考工记》称之为“夏后氏世室”) ? “夏后氏世室”基本型制:“前堂后室——前朝后寝”富于一栋建筑之中 ? 脱胎于氏族社会的“大房子” ? “世室”:“世”——“大” “世室”——“大房间”“大房子”

? 布局:全组建筑略成“L”形的一个庭院,庭院后部中轴上有一座大型殿堂,庭院前廊中轴有一

座大门,整组伽伽那主在一个低矮而广大的土台上。

2.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村夏代宫殿遗址F2

? 统治者陵墓与宗庙合二为一的实例 ? 宗、庙一体建筑

? “宗”——在墓地上建造遮阴避雨祭祀建筑 ? “庙”——纪念性、礼仪性建筑

? 扩大了的“宗”教建筑群和带有“庙”型制的纪念性、礼仪性的建筑组合。

? 布局:总体为长方形,大门在南庑,中间偏东处,在通过门道的南北中轴线上,临近北墙有一座

大墓,北墙下五间祭祀使用的带顶的祭坛——“宗”,它既是原始的享堂,在庭院中轴线上的后廓,大墓的前边建主体殿堂。

3. 湖北省黄陂盘龙城商方国宫殿建筑选址F1 F2 F3

?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殿遗址

? F1,F2,F3三块建筑一直南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院 ? F1:一座檐廊环境的四室宫殿

?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虽然处理政务的“朝” 4. 商都毫(bo)的工程——偃师乡工号遗址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五宫建筑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4

?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受雨淋破坏 5. 河南安阳小屯离宫的殿堂与楼阁 6. 殷商宫建建筑的营造成就

? 方向的测定(半坡下,以东为主) ? 四阿重屋的建筑(《考工记》:“殷人重屋”) ? 青铜的构件与饰件 ? 建筑石雕

? 织物装饰:堂被锦绣 ? 工砌体的推广 ? 木结构 7. 周朝宫殿的制度

? 发展:夏——“朝”“寝”于一栋建筑之中的“世完”

殷商——朝、寝之分

周——朝、寝均形成一个组群,规模大,建筑形体,空间更复杂

? 三朝——外朝,巨型新郎君登基,凯旋等重大典礼和重要仪式的殿堂 ? 五门——治朝,国君日常和大臣议事的地方,也称“日朝”或“常朝” ? 前朝后寝 ? 六宫六寝

二.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东南列国)

1.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有夯土墩台建筑,台顶上再建主题殿堂 2. 影响后世的建筑型制——高台基 3.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4. “周人明堂”的模式,也是周朝的主要建筑型制 5. 实型

普灵公九屋之台——“三年未完工” 楚灵王章华台——“三休台” 陕西咸阳宫遗址 1号复原 周人明堂

夏←→夏后代世室

殷←→殷人重屋 主体宫殿 周←→周人各堂

半穴居 → 土筑台基 → 台基高达一层屋的高度 → 台顶四周加屋檐防雨 →

周围廊庑环绕大台,台顶殿堂 → 周人明堂

楚灵王章华台——“三休台” 楚王好腰细——“细腰宫”

始建于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 建成于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地址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35

三.非壮丽无以重威 1.咸阳阿房宫

? “阿房”:规模巨大的房子

? “柴辰力周天之极,都成为四方之极”的天人合一的概念,模仿天体来安排天子的驻地和住所 ? “阿房宫”——人为环境与自然相统一的规划设计 2. 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

? 汉帝国创建的第一宫殿建筑

? 在萧何“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指导下,在继承秦都夸大天量以加强空间威慑力的基础上,汉

长安宫殿致力建筑艺术形象的改进。 ? 反宇杰作——凹曲屋盖的天声 ? 规划布局

遵循“前朝后寝”的古制

采取先秦的台榭型制,在一座大台之上建一个建筑群,包括前朝的大殿,又包括其后部的皇帝寝宫,即大台本身就是一个前朝后寝的群体。

3. 广州秦汉南越王宫苑

? 太夜:蓬莱景区 ? 曲溪:沙洲景区 ? 五宫:东苑

4. 河北曹魏邺城铜雀台

? 三台:铜雀台、二水井台、金虎台 ? 铜雀三合结合城垣筑成基座,南北排列

? 铜雀台:嵯峨高耸的华丽楼观,在其两侧有对峙双阙 三台以浮桥阁道相连 功能:守望和防御

5. 陕西麟游隋仁寿宫仁寿殿

? 设计师——宇文恺

? 仁寿宫——离宫别苑 宫苑遗址于群山环抱,山水江合的较为平坦的地段

在祭苑中部偏东的河谷平坦地带建设规划的宫城

? 仁寿殿——仁寿宫的主体、前殿,位居天台山上,是按先秦的传统意匠

以天台为核心建造的一组高台宫殿建筑

? 设计意匠——利用自然山岗,借鉴台榭做法设计了体型丰富,巍峨壮丽的仁寿殿,起到了在自然

山水环境中突出重点的效果。

6. 西安唐大明宫

? 大明宫——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内”)始建于太宋贞观八年1634年

高宋龙朔二年(662年)再度修建大明宫

? 易名过程:永乐宫(634年)→大明宫(635年)→蓬莱宫(663年)→大明宫(705年) ? 含无殿——大明宫正殿

组成:大台:龙尾道:含无殿、通乾门、观象门、飞廊、翔鸾阁、栖凤阁、集中楼、鼓楼组成 ? 麟德殿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包括典礼会堂性质的前殿,又包括大小宴会厅 既有殿、客,又有楼、亭、廊、天桥等附属建筑 功能:宴乐的会场,具备一定的内朝性质

36

7. 渤海国上京王宫

? 渤海国:唐朝时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北部地区,以 人为主体,结合其他民族,于公元698

年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

? 上京城:渤海同王京之一,几乎一直都是渤海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上京王宫:正南门,第一宫殿,出土文物。

第三节 北京故宫

一.

? ? ? ? ? ? 二. 1.

历史

北京作为首都是1153年,称“金中都”,完全是按照汉族文化建造 “元大都”——忽必烈灭金后建造

“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 明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其子朱棣迁都北京

1406年建造北京,1420年建成(自明成祖开始,明清共有24个皇帝在此执政和生活) 改造:北部收回了5华里,南部扩充1华里,后又向南扩大,清没有较大变化 布局 紫禁城

? 长960m,宽760m,面积750万m

? 紫禁城正门为午门,后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 以乾清宫为界,前为“外朝”,后为“内廷“ ? 午门前广场:130m*600m ? 设端门(重檐庑殿顶) ? 天安门 ? 午门

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国宫城裱纸的阙门。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间重檐庑殿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重檐四角尖顶的角亭。

2. 外朝

? 太和门阆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的便殿

? 太和门: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式的宫门,位于两米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摆放铜狮及陈设,曾作为御门听政处。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白宫立于门前丹犀年间所建造。

? 太和殿:明朝初期称为奉天殿,后改为皇极殿,清朝命名为太和殿,现太和殿是清代康熙年间所建造。

用于皇帝登基、寿辰、大婚、册立皇后等朝廷中重要的仪式举行的场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最高规格表现它的尊严高贵。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是我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面积1680平方米,24根红漆柱,中间6根蟠龙金柱围合的空间内只放皇帝宝座一个,上有藻井,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7

下有七层台阶的高台,东西设夹室,安放元祖神位。 ? 中和殿:明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殿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式的地方,清晚期,用为慈禧用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为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 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文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东西六宫,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太后居住

寿安宫,寿康宫——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 乾清门: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座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开亭等建筑,使这里增添了一些成活气息。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 乾清宫:明代清初为皇帝的寝宫,清代雍正将寝宫移到养心殿

此处便成了接见外国使者的场所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室内面积580m2,平面布局与太和殿相似,东西没暖阁,暖阁后檐设仙阁。

? 文秦殿: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 坤宁宫:在清代改变了门窗式样

明代清初为皇后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祭祀场所 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 东西六宫:类似居民四合院的形制,一般平面都呈正方形,宫门设在南面中央,内有前后两殿,其中储秀宫,长春宫为清晚期慈禧太后居住时汉建过,因此东西六宫看起来不完全一样了。 ? 储秀宫: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下及地平面,稍间为寝室。

? 体和殿:慈禧居住在储秀宫时进餐的地方

位于储秀宫以南,面阔五开间,除去前后廊,室内面积115m2

? 养心殿:清雍正后为皇帝的寝宫,也召见大臣,清光绪时期,东侧又成了慈安,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

平面为“工”字形,前殿召见大臣,后殿为寝宫,前殿280m2,后殿108m2,靠近军机处。

? 东路: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胜殿、乐寿堂等,建了二十余年,极其精美。

乾隆花园、宁寿宫后的西花园,具有中国自然山水园林风格

布置了四组意境,不同的景区,规模不大,空间小,但处处为精品

4. 其他

? 东西五所——类似四合院布置,平面呈长方形,两间庭院,规模小于东西六宫 ? 南五所——与东西五所是太子所住之处 ? 斋宫——皇帝斋戒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8

? 奉先殿——皇帝供奉祖先 ? 辅助建筑 三.规划设计意匠

满足森严的门禁戒卫

使用功能的要求(物质功能) 繁缛的礼制规范

阴阳五行、风水八卦的象征 表现帝王独尊、江山永固 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气势 1. 占据最重要的地段——择中立宫

? 皇城位于内城之中

? 紫禁城(宫城)位于皇城之中 2. 采用宏大规模

? 占地72万m2,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宫城 ? 共12000间房屋现存9000余间

? 太和殿廊院35000m2——最大的庭院远大于西方广场 ? 太和殿等级最高 3. 采用严谨的规划布局

? 主轴线与城市轴线相重合,突出主轴空间序列,严谨、庄严、脉络清晰、主从分明、高低起伏、纵横交织、威严神圣、巍峨壮丽,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 ? 重重封闭的空间形态 ? 尺度处理严谨。(外朝是内外的四倍,三大殿的尺度比为9:5,所谓九五至尊) 4. 体现一整套的礼制要求

? 择中立宫 ? 左祖右社 ? 前朝后寝 ? 三朝五门

三朝:太和门院——外朝——举行大典——太和殿 太和殿——治朝——日常朝政——中和殿 乾清宫——燕朝——接见宾客——保和殿 五门:天安门——阜门——大清门 端门——库门——天安门 午门——稚门——端门 太和门——庀门——午门 乾清门——路门——太和门

5. 运用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

? 表现阴阳两极 外朝为阳,内廷为阴

外朝开阔,阳刚之美的表现

内廷面积为外朝的1/4,生活气息浓,表现阴柔美

阳数为奇,阴数为偶——前三殿,后两宫(交泰殿后加建) 三大殿用台基,踏步为单数,窗户下槛墙(砖层数)为单数 内廷为双数,包括踏步和台基,以及槛墙的砖的层数为双数 太和殿九开间,五进深——九五之尊

厢房为二十四间,可谓阳中阴,交泰殿可谓阴中之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39

? 四家(四灵之家) 左青龙——河 提供良好的水路交通 右白虎——路

前朱雀——池——防风沙

后玄武——山——挡风沙(北风)

可谓讲究良好的环境意识,讲究方位,灵活性较大

? 五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木火土金木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四季:春夏 长夏 秋冬 生长过程:生长化收藏

? 故宫的五行分析:前朝——居南——火——洽政——无树(太和殿广场) 后廷(中路)——居北——水——居住——有树(御花园) 后廷(东路)——居东——木——春天,生长

后廷(西路)——居西——金——秋收——太后居住 前三所——南——火——长——皇太子居住

? 五行的运用有极大的灵活性:

乾清宫,坤宁宫,乾——天,坤——地

乾清宫东西侧门,日清门,月华门,寓有“乾清日月明,四海皆生平”之意 东西六宫:十二星辰

东西五所:合为十所,与古人记念月日和时辰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数字相同,更加表达了内廷是“天地会和。四季融合,风调雨顺,阴阳交泰”之处

6. 调动其他艺术手段

·雕塑 ·绘画 ·壁画 ·文学手段 ·牌匾 ·对联 ·书法

四.故宫的人物物力消耗

1406年准备。1420年建成。前10年备科,后四年施工

1) 工 “十万工匠,百万天役”,多数从山西来,部分为罪犯,影响到农村的耕种 2) 木 ·构架与装修及施工脚手架,用量巨大 ·太和殿用木5200M3,即2.2M3/M2

·川,广,云,贵,派专人办理,选择楠木(进山一千,出山伍佰) ·“一木出山,用夫数千”,走水路运送

3) 砖: ·紫禁城城墙及宫墙,三大殿台基的砖,每块48斤,磨砖对缝,工艺精美 ·地面用砖(铺子3-17层),山东临清(沿运河,烧制,沿运河便于运输) ·室内铺“金砖”,每块价值52两银子,相当于1个农民50年的口粮(工艺复杂,敲起来有金属的声音,故称“金砖”)

4) 石 ·铺地每块1000斤,共有10000块,多为房山县(北京附近)来继而·采集而来 ·保和殿前的御路石最大,重20多万公斤(保和殿后,整石计算为最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40

·利用冬季的冰来减少摩擦力来运输

·太和殿前的御路石最大(整体尺寸,有拼接)

五.几处重大庭院的设计方法

1).太和殿庭院

·位于组群中最重要的位置,突出,显要

·单体建筑的最高等级——太和殿,九开间,副阶周匝,重檐庑殿顶,和玺彩画 ·通过三层须弥座台基来扩大建筑的体量 ·处理好廊院与建筑的关系 ·处理好与其他陪衬的关系

·将配殿的完整性破坏掉,尺度相对变小,从而突出太和殿的完整高大 ·配殿为二层楼,受广场尺度的制约要求,同时自身每层尺度相对缩小了

2).太和门廊院

·受午门尺度过大的影响,太和门尺度不易太大

·太和门,九开间,但尺度小,一层台基,重檐歇山顶 ·曾·加大太和门与午门之间的距离

·增设的金水桥,呈弯曲状,白色汉白玉桥,相对靠近午门一侧,造成空间的不均等,夸大太和门的空间

·所形成的庭院较为灵活,与太和殿庭院的庄重形成对比

第四节 沈阳故宫

一、 二、

历史:

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 天启五年 1625年),乾隆46年,又加建西路建筑,两年完成 布局: 1. 宫城:·全宫略显横向矩形,以院墙围绕 ·分为东、中、西三路,以东、中为主 2. 东路:

? 纵长形大院,又大政殿和十王亭组成 ? 大政殿(努尔哈赤时期):全宫最早的建筑,八角形平面,重檐八角攒尖顶,是后金王朝举行大典的殿堂

? 十王亭:呈八字形在大政殿前分列左右,除在北端的两翼王亭外,其余八亭依八旗的序列设置,是努尔哈赤召集八旗王商议国事,拱八旗王办公的地方

? 特点:将皇宫中的主要大殿与王臣的办公建筑同至于一处,这是沈阳故宫有别于其他古代宫殿建筑群的突出特点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加强了中央集权,消减八旗势力,十王亭才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3. 中路:

? 皇太极时期建造的,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组成的前殿(皇太极时期)后

寝的建筑群 ? 牌楼

? 大清门:故宫的正门,其后径御道直达大殿——崇政殿

? 崇政殿:皇太极日常处理国事的地方,凡朝会,接见使臣和降官,凡重要赐宴都在这里

举行

殿内有堂陛和宝座,崇政殿后建四小配殿

? 后宫:故宫的寝宫,供皇帝,皇后和嫔妃居住之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整组建筑为建在一个3.8m高的高台上的四合院,院门做成城门状,三层,名凤凰楼(全宫最高的建筑),居中大殿为清宁宫,内部布局,同北京坤宁宫布局相同,并在其左右建小院多个

? 太庙 4. 西路:

? 原为慕亲王府,乾隆时代改建,首位宫殿区 ? 北部又两院落,分为戏台和文溯阁

三、 几点分析

1. 规模气势远小于北京故宫(宫底殿高) () 2. 最大规模凤凰楼为歇山顶,其他包括崇政殿为硬山 3. 单体建筑形似中原,但反映了满族和东北特点 4. 高台上的寝宫有较好的防御性,属女真族传统

5. 大政殿则仿自努尔哈赤在东京城的八角殿,形似帐篷,和十王亭的布局保留了满族旷野年事令盟的幕帐排列方式

6. 满族进关前接受了藏传佛教,汗多建筑的细部 例:柱头,雀替及某些装饰有佛教的影子 四、 几点有意义的建筑现象

1. 反映了女真族的民族特征

2. 反映了满族帝王逐渐接受汉文化过程,朝寝分开,左祖右社 3. 结合汉、满、藏各族艺术风格

41

第五节 宫廷建筑师

1、陆贤——南京宫殿、坛庙的设计者 (1)无锡人

(2)破格提拔为“营缮所丞”,正九品 2、 祥——北京故宫的设计者 (1)、1397~1491,江苏吴县人,世代为木工,有“ 祥鲁班”之称 (2)、20岁担负了北京宫殿、坛庙,城市陵墓的“营度”之责 (3)、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三大殿,仅数月,毁于火灾 (4)、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仍是 祥当设计者 (5)、近半个世纪,他一直是北京重要建筑的设计者 (6)、1456年为工部右侍郎,后迁左侍郎,正三品 3、样式雷(清代建筑世家) (1)、祖籍江西南康,明代起世为营建工匠 (2)、雷发达(1619~1693),康熙八年(1669年),参与重建太和殿 (3)、坐清末,共传七代,雷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4)、“上有鲁班,下有长班”,雷被封为“工部营造府长班” (5)、其子雷金玉主持“样式房”的工作,负责圆明园的设计 (6)、三世、四世继续圆明园的工作及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7)、七世雷廷昌承担北海、中海、南海工程,及东陵、慈禧太后陵 (8)、部分名词解释 ·“一分样”——1/100 ·“两分样”——1/200 ·“三分样”——1/300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图样”——草图/洋图 ·“烫样”——模型

42

第六节 日朝宫殿建筑

一.日本宫殿建筑

1. 平安宫 2. 京都御所

位于京都御苑内,北朝时期的光 天皇于公元1331(元弘元)年将此定为皇居。 自南朝北全明洽期间延续500余年。现在的御所为公元1885(元弘元)年重建。 京都御所的正殿为紫寝殿,而清凉殿则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场所。 二.朝鲜宫殿建筑

1. 安鹤宫 2. 昌德宫

又名乐宫,是韩国的“故宫”,是李朝王宫里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宫殿。现存的建筑为公元1611年重建物。这座建筑作为王宫长达300年,整座宫殿内为中国式的建筑,入正门后是处理朝政的仁政殿,公元1804年汉建,宫殿高大庄严,殿内装饰华丽,没有帝王御座,殿前为花岗石铺地,三面环廊。

3. 景福宫

李朝始祖太祖李成桂于公元1394年开始修建的,宫苑正殿为勤政殿,是景福宫的中心建筑,李朝的各代国王都曾在此处理国事。此外,还有思政殿、乾清殿、康宁殿、交泰殿等。宫苑还建有一个10层高的敬天寺石塔,其造型典雅,是韩国的国宝之一。

4. 德寿宫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坛庙建筑

第一节 坛庙建筑与儒家思想

一. 中国远古社会的原始崇拜 鬼——生命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文化 神——环境的自然现象 ? 轩辕黄帝号称“有能氏”,伏羲为“蛇首人身”,神农为“人身牛首” ? 伏羲黄帝——太阳神崇拜 ? 女娲——月亮神崇拜 ? 炎帝——火神的崇拜

? 进入阶级社会——山川之神崇拜,表现土地的占有欲 ? 统一国家出现——天地文神为最高神

1. 自然崇拜经历的两个阶段 ①图腾崇拜 ②保护神崇拜

? 祖先保护神崇拜是奠祭虚线庙祭的来源

? 远古先民的原始崇拜由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鬼神崇拜 ? 这些崇拜无不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反映

2. 成为团结内部,克服困难,与自然抗衡的重要动力 ? 《左转·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43

? 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以礼制国,礼教思想

制度化,仪式化,通过制度的繁简、宽严,仪式的变化和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儒学引入自然保护神崇拜的鬼神细想为统治者服务 ?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董仲舒 ? “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

把原始氏族祖先的崇拜扩大到国家统治者及先师贤人崇拜的广度 ? “天地君亲师为礼之本”

列入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用于推论天地运转及人事祸福,这些对后世坛庙建筑规则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儒家礼教思想与鬼神崇拜相结合

1. 周代完备的礼教分为五份:吉、凶、军、宾、嘉

? 吉礼:指当时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及祖先帝王先贤等哲人的礼拜仪式——坛庙建筑 ? 凶礼:对丧葬的有关礼制——陵墓建筑

? 军礼:指出征、命将、狩猎、行军等方面的礼仪规定 ? 宾礼:指朝觐、聘使、君臣相会时的礼节 ? 嘉礼:日常服饰、车仗等规定

其中军礼、宾礼是行动方面的规定;嘉礼是服饰用具上的规定,对建筑影响不大。

2. 吉礼建筑分为两大类:坛与庙——“敬天法祖”思想的具体体现 ? 属于祭祀自然保护神的称之为坛、祭坛 ? 属于祭礼祖先的称为庙、太庙、祖庙、家庙 ? “祭宗庙,追养也;祭天地,报往也。”——《物理论》 ? 用坛庙建筑寄托祖先培养教育之情意 ? 报答自然神袛保护万物丰收的思想。 ① 以露天建筑为特征——坛(中国特有)

② 原始社会的工匠→人工夯制的方丘、圆丘→人工砌筑的砖石台基→层层台基环似石栏、围墙、棂屋

门的祭坛

③ 不要求神灵的神秘压抑,而是先师自然的伟大和广阔,不是表现神像的巨大和威严,而是传递着理

性的可识新号;不求感受上的刺激,而是演示着仪式的和谐;不是宗教建筑,而是礼教建筑。——《孙大章》

庙——专为崇拜祖先的建筑

? 河南安阳的殷商遗址中区即为王室宗庙区——由来已久 ? 陕西两周遗址宗庙存在——前殿后寝

? 佛教传入后“舍宅为佛塔“这种住宅型的寺院,与宗庙十分类似

第二节 坛庙建筑系列的形成与发展

一、 坛庙建筑的初创阶段

新石器时代已存在祭祀性的神坛建筑,原始社会后期是坛庙建筑的启蒙时期。 1. 良诸文化

浙江余杭瑶山遗址 包头荷木佳遗址 内蒙古阿善原始祭坛

2. 梁山文化——辽宁凌源牛和女神庙遗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舜禹时代已有“礼祭”的仪式——阴虚的卜辞中有“帝”,“上帝”的字样,有“土”(代表土地神),“某土”(代表地方土地神)的字样

周代“中日至,祭天于南部,通长日之类;夏日至,祭地袛,皆用乐舜,而神可得儿祭典,“”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秦宗庙遗址,对自然的神庙崇拜已具有相当规模,后世所拜的各类神庙,此时皆已出现。 汉礼制建筑已相当成熟且具规模,汉长安礼制建筑群——明堂礼制之建筑

44

二、 坛庙建筑的定型

? 将山川神袛系列固定化,消除混乱的地方性山川神袛 ? 武德二年建固及孔子庙,按季祭典,此为文庙建筑之始。

? 儒学宗教化——文庙成为当地的重要坛庙建筑,规格高,不亚于宗教建筑 ? 武则天自立为帝,为现实权威,倡议建造明堂(三民明堂大屋)恢复古制 ? 北宋后土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濒临黄河东岸,地理位置极佳,至今仍存 ? 金元时代见过日短,礼制未备,坛庙数量大减 三、 封建坛庙建筑的最终系列

? 明代、清代,最终确定了满足礼制需要的坛庙建筑系列 ? 较以前历代更为简约,明确,分为两大类 1. 自然神坛庙 2. 人文神坛庙

第三节 各类坛庙建筑类型简介

一. 自然神袛坛庙

天坛、地坛 农坛

北京社稷坛——露天坛祭 五岳坛 五镇庙 南海神庙

堂子(萨满天神的处所)——吸收宫殿规制,祭祀改为屋祭 二. 宗庙及历代帝王庙

历史上的宗庙(按生前,住宅型制布置,“前堂后寝“) 北京太庙(“左宗布社“规定布置的)——似为宫殿建筑的圆形,等级高,用色简单 实例: A.北京历代帝王庙(最多时100余位帝王)

B.其他帝王祠庙,如浙江绍兴禹庙,陕西黄陵皇帝庙 三. 文庙与武庙

孔丘与关羽,作为文官武将的楷模,纪念他们的祠庙,又称文庙和武庙 1. 文庙:最早在东晋,谓“室屋庙”,隋代推广至全国,各乡县均没

普及率高,遗至今日的非常可观

2. 武庙:起于宋代(文武庙分设)明代将关羽加封为“协天大帝”,或为民间保护神。

代表实例:曲阜孔庙(山东) 山西运城关帝庙 天津文庙 四. 家祠

又称家庙,简称祠堂,古代封建社会财富的继承血统的祭衍与氏族的兴衰有直接关系,对本族贤人,祖宗的贡献,子孙赋予极大的尊敬,并作为偶像来崇拜,这就是家祠的来源,在理智的约束下,祠堂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45

有严格的规定:“天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周礼》 ? 明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作五间九架家庙

? 三品一下官员核子能作三间以下的家庙,故现存的祠堂大部分为三间厅堂。

? 由于其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与地区的广泛性,以及和民间建筑艺术保持着深刻的联系,造成祠堂建

筑与宫式建筑坛庙艺术面貌上有很大的不同。

? 除了保持共有的封闭和威严风格之外,融入了许多活泼,精巧的民间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

性,民俗文化的特点。

? 宽广的厅堂及庭院——以便进行活动

? 公共建筑的特点——节日婚丧的聚会,族内议事,宗族成员社会交往场所

? 自然神的坛庙是宣扬上天的威严,通过突出鲜明的建筑体态,象征性的设计构思,以及雄伟的环

境创造,达到人对虚幻世界外仙境的迷信,带有浪漫的色彩

? 宗庙,家祠是寄托对祖先创作的哀思感恩而设置具有庄严的肃穆气氛

? 明贤祠庙是发扬历史名人的可贵将身与解除贡献以激励后人,其建筑具有更多的文化气质与教化

性。

五. 明堂与辟雍 1. 明堂

? “太庙,天子明堂”

? 明堂具有天子颁布政教,会见诸侯,祭祀祖先的功能,是一座行政祭祀的建筑 ? 非纯粹的坛庙建筑,但它是坛庙建筑早起的源流之一 ? 以十字轴心对称布局与象征主义的形数安排为特征 2. 辟雍

? “同学者,天子文学也,天子之学曰辟雍” ? “辟“与”壁“通,指圆形;”雍“为地方止水之意,指环绕明堂的圆形水渠而言,称“辟雍”,后亦称“国学”为“辟雍”

? 北京国子监辟雍——圆形水池环绕 ? 文庙多为“池”

第四节 坛庙建筑艺术分析

一. 坛庙建筑史一种准宗教建筑

? 深层含义——为原始崇拜观念的继续,崇拜自然,崇拜祖宗,崇拜英雄,坛庙建筑的思想基础 ? 中层含义——经儒家整理,规范的一套礼仪制度,包括崇拜的对象,礼仪程序,礼拜时间以及等级规定

? 表面——建筑出来的各类坛庙建筑 1. 国家干预,国家将其礼制化,即法制化 2. 形成独立的经典理论,这里贫乏,伦理丰富 3. 国家包办祭礼,不能形成独立的僧团组织 4. 行政性和礼仪性突出

行政性——要求有数量限定,要国家批准,不得随意设置坛庙,除法定外不得任意举行 礼仪性——要求有次序登记,标准规定(人员,时间)

二. 坛庙建筑的发展是追求系列性统一的过程

1. 最初的崇拜是无序的,多元的,剪力一元化的崇拜体系 2. 首先树立“天”的唯一性

3. 将各种自然人文神祗坛庙向首都集中,烘托帝王君临天下的权威 4. 追求祭礼的合理规模,早起大小坛庙不可胜数,成为一种负担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北魏时国家祭祀的坛庙10175所 ·一年所用牲品75500头 ·汉武帝废掉70%之多 5. 寻求恰当的祭祀仪式

·主要表现在分祭合祭,大祭小祭及同堂异堂室的变化上

·原祭六帝于六方,改为建王帝庙,合祭玉帝于一堂,简化了仪式(汉文帝时)

·汉光武帝时天地合祭之礼更为盛大,除天地之外共有1514位神祗共同祭祀,规模空前 ·合祭之制持续到明嘉靖间,天地分祭

46

三.

1. 2. 3.

坛庙建筑的艺术特色

世界建筑史上最为特殊的一种注重思想性的建筑

规范现实人间社会行为,宣传儒家礼制思想,起到精神上的教育与约束作用 突出教化内容为主题,可分为两类:

①抽象性教化——神祗坛庙——自然之伟大,帝王之伟大,无人相接 ·建筑布局注重空旷的自然环境,稀疏的建筑密度

·习惯采用四方轴线对称,突出中心,采用大量的数、形、色的象征,对建筑的方位,构件数目,平面尺寸,建筑颜色,建筑序列安排都赋予自然的或社会的含义 ·强化坛庙建筑的联想性和理性化

·多不设偶数,谨以柱代表神明,不把神明拟人化,给人以更多的遐想余地 ·建筑形制上,殿堂少,而门、坊、屏、壁较多

·吸引宫殿,陵寝,佛寺的建筑艺术手法,如前殿后寝,高台基,月台,围墙,角楼,灵尾门 ②文学性教化——名人先贤祖庙——不具备神鬼的含义,多为发扬光大其历史功勋激励后人——多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

·选址多注重社会环境,山川风貌

·增加祠庙与人群的接触,达到与人教化的目的 ·形制多来自民间居室制度,前堂后寝,视死如生 ·多用偶像,已增加形象的感染作用 ·轴线展开建筑群,装饰多用文字

相对而言,砖、木、石雕技艺应用更多一些——具象艺术为重点

四. 坛庙建筑的演化

·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鬼崇拜)——帝王崇拜——英雄崇拜(人文崇拜) ·儒家归结为“天地君亲师”五方面

·随封封建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坛庙内容有变化增加行业保护神,如天后宫,妈祖庙,文祖庙,魁屋阁,财神(钱庄业),农神(药业)(这些多为人文方面的先贤或英雄,而不是自然鬼神)

·祠堂逐渐消亡

五. 儒家推荐的结果“礼洽天下”,儒家为国家,李智为国制,坛庙建筑成为国家营造的建筑——礼

制建筑

六. 规模大,质量高,只有帝王宫殿与大型庙宇道观亦能与之相比

第五节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的设计手法和艺术特色

·坛庙可分为

“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庙”——山神庙,北镇庙??

·天坛为皇帝几天的场所,一年两次,一为“迎春祈谷”;另一为“冬至祭天”,主持人为皇帝(让庆后为皇帝所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一. 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位置为城郊外(后因城市加大,变为城市之中)

·坛墙 内外两圈墙4000高,外圈:1650.3×1725m2 内圈1228×1065.2 m2(北京故宫:960×760 m2)(4倍)

·圜户组群 圜立,皇宫宇(圜立为冬至祭天所用)

·祈年殿组群 祈年门 祈年殿皇乾殿(祈年殿为春天祈祷丰收所用) ·高官组群 没有护城河 ·丹陛桥 丹陛桥为最早 ·东神署 牺牲所 ·天的神位为“神板”,收藏“神板”的殿为皇穹宇,同时供奉死去的皇帝,与神板在一起,皇穹宇的配殿供奉日、月、风、云的“神牌”

·祈年殿前没祈年门,同时另设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祭天应在天亮之前,因此皇帝需要提前一天到达此地,设护城河以求安全(双层墙双层河)皇帝此时斋戒,故称之为斋宫,轴线为东西轴 ·丹陛桥高出地面(4m)

二.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设计手法(象征手法)

突出表现天(用建筑的语言)及天与天子之间的关系

1. 采用最宏大的用地规模:280公顷(相当于一个中等的城镇,北京那个故宫的4倍)表现天必须采用如此超规模的尺度,以表现天的宏伟气势 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永乐年间天地合祭,建太祈殿(现祈年殿位置) ·嘉靖年间天地分祭(嘉靖9年)

·嘉靖三十二年扩外城将外城墙和大路与天坛之间的空间全部划归天坛,改为两层围墙的现状 3. 以建筑形象表现“天” ·以圆家天

古人天圆地方,圜丘/祈年殿/皇穹宇/半圆围墙等 ·很矮的围墙来扩大形象(圜五)

如圜丘的尺度并不大,但用更矮的围墙衬托它 ·高台基和重檐屋顶

祈年殿自身的尺度并不大,但三重檐和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使之变得高大 ·色彩:蓝色的琉璃瓦 4. 创造崇天的境界

一圜丘和祈年殿为两个中心,是最理想的观天场所,二者由丹陛桥连在一起,且丹陛桥是被太高的,长361m,宽294m,分为三条道,中心神道,右为王道,左为御道,形成天高地阔的境界,以表现天的广阔

5. 运用一系列象征手法 A. 数的象征 ①祈年殿柱子的数

外檐柱12根——12时辰

内金柱12根——12个月 以上为24节气 中心柱(井口柱)4根——春、夏、秋、冬 以上构成28星宿

祈年丰收与自然有较大关系 ②圜丘的数

三层台基(单数——阳——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47

中国建筑史

坛径:上层为9文,1×9=9丈 中层为15文,3×5=15丈 下层为21文,3×7=21丈

——以上均为单数 坛面石板:第一圈为9块??9×9=81块 台的栏板:3层总数为360块(文献记载),实际为216 块 6??9=54,54×4=216

B. 几何圆形的象征 ① 天圆地方 ② 圆弧——总平面图上的方圆,不符合“天南地北”的说法,王世人认为应该是“天方地圆”

天——方——阳刚之美

地——圆——阴柔之美

C. 方位的象征

坐北朝南为最好,中和偏,则中和为最高,高等级的重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圜丘,祈年殿等;斋言,则在中轴线之外,且朝向为坐西朝东——皇帝为天子,将天奉位置上,自己则屈尊为偏轴线上

D. 色彩的象征

用蓝色象征天,祈年殿三重檐,早起为蓝(天)/黄(庄稼)/绿(大地)——祈祷丰收,后期改为全部蓝色,突出天的崇高

三. 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胜多手法

崇尚“无”老子提出“有”与“无”的思想,建筑上则为实体,无责为空间,通过实体构件来创造空间——单栋,从组群上看,有建筑的则为“有”,其余则为“无”,突出“无”和表现“无”,中国画的大片留白为无,再加京剧的背景,简单的根。

? 天坛的建筑数量少,体量小,没有数量上的夸张和体量上的扩大,但却大大突出了“无”的空间,有限的建筑合理的分布在整个广阔的空间之中 ? 不适宜形象取胜,而是以境界为追求目标

? 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极为重要,因此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最为合理。祈年殿它不是靠环境气氛渲染,而是用自身端庄、稳重、凝重、和谐的造型来显示内在的无穷力量(天是无穷的)

与圜丘:一高一低,一浓一淡,一个是自身的隽高,一个是环境的圣洁

期间大量运用数字的象征,体现了对严密和谐等理性的追求,力求与天道的永恒概念,取得协调,皇穹宇的围墙达到了声音可以连续反射的精度,是无声米的物理现象获得了天的生命力量,十字对称的台阶与门枋,强调中心绝对稳定的天极。

总结:

1. 坛庙建筑史一种奇特的建筑类型,介于宗教与非宗教建筑之间,具有一定国家宗教职能的建筑,达到与佛寺道观抗衡的地位

2. 供养对象是天上神仙或已开天的人间伟人

3. 有一套敬神的仪轨及节目,崇拜的目的是求福保安

4. 不具备宗教须具备的三要素:信仰对象、信仰理论、职业神职人员,坛庙仅具有其一,故不能达到宗教建筑标准。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48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陵墓建筑

49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一. 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左传》

1. 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设置(按照活人看待)

2.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黃垅,其貌像宫室也。” 3. 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

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夜冠,象生之备 二. 纪念意义

对死去的先帝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 1. 具有礼制特征的纪念性建筑

2. 浸润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凝聚了“比德”山水的审美精神

3. 讲求与山水胜景的有机结合,追求建筑人文类与山水自然美的和谐交融 三. 荫庇意义

风水上选择“古地“,不可选”凶地“。好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境,二者统一。 四. 强化皇权:威严壮观 五. 防盗

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 六. 持久性

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

第二节 陵墓建筑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一. 组成

1. 地上部分:供后人举行祭祀活动以示尊崇或缅怀

地下部分:安置和埋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仿效生前居住状态)

2. 单体型制:在清代陵寝建筑的经营实践中,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的原则,不仅表现在各

陵寝的朝向,建筑群布局及空间序列展开层次均因上水地形不同而各又所异,即便是单体建筑型制的处理,也常由于因地制宜而呈现出差别。 二. 陵墓的构成方式 1. 中轴线的处理

陵寝是礼制性、纪念性很强的大规模建筑组群,其中轴线的组织,对于建筑构图“居中为贵“的传统观念的表现,对于建筑组群布局中的序列效果,即通过陵路线上予人以富于戏剧性变化,“连续的综合印象”或“知觉群”的程序安排,都具有决定意义。

山川景物在观念上被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和秩序在山向上组织建筑组群布局的中轴线,一方面,山川景物在观念上被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和秩序,由于循着中轴线并沿神道呈序列配置的门枋、殿座、墙垣、桥涵以及仪树的具体实施,趋于彰明较著;山水自然景观,也因借建筑形象得“聚巧形而展势”,呈现出气势宏伟和充满灵性。 2. 建筑序列的处理

对陵寝建筑这样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通过中轴线加以阻止,把典礼制度所需的各种不同样式、规模的建筑形体,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的进行配置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空间序列乘此,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而又富于戏剧性艺术力地展开并不断深化,这在清代陵寝建筑的实践中,也是哲匠们着力追求的目标。 3. 外部空间构成 ① 平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中国建筑史

“百尺为形”控制着各单体建筑及近观视距的尺度的构成,能切合人的视觉胜利与心理,使人在近视的,最以最佳视距与视角或者视野,观赏单体建筑的里面和局部细节,并在空间围合方面获得完整的效果,富于“人情味”和亲切感。 ② 高度

在建筑立面的竖向高度方面,陵寝建筑虽属国家最重大的工程,有着极强的纪念性,甚至最求“高山仰止”或者“仰崇桥山”的意向,但即使是其中最高达的建筑,诸如:神功圣德碑亭(大碑楼)方城明楼等,高度也不过九丈、九尺、九寸,无一逾越百尺。其收到“百尺为形”的尺度构成原则制约,是十分明显的。 ③ 体势

清代陵寝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还具有远观时整体感受上的宏大的气势和魄力。这一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显著特色的设计意向,按照风水形式说,就是“先有势后有形”、“采势为本、住形为来”?? 在这一意向下,陵寝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虽多以“干尺为势”的尺度构成原则来控制远观视距及视角;在远、中、近的不同层次上,更能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中于人一系列不同感受二引起的情感变化,形成富于戏剧性的丰富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空间艺术感受效果,获得深刻而完整的审美体验。

50

第三节 陵墓建筑的等级观念

一. 帝王陵墓——称为“山”“陵”“陵寝”“万年吉他”(重选址,重风水) 1. 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 2. 地下建筑称为“方中”“玄室”“幽宫”“地宫” 3. 高达厚实的“封土”称为“方上”“宝顶”“宝城” 4. 占地可达数百平方公里(陵园)

5. 建筑型制、用料、装修、色彩均有等级限制

二. 臣民墓——形式简单,规模有限,地下建筑多为土坑 1. 成为“土壙”(kuang)“墓壙”“墓室” 2. 其上垒成“土丘”,俗称“封土”,大者曰“冢”“丘”,一般称为“坟头” 3. “青地”“幽宅”——坟域

归属性——一般不能共用,必葬于属于自己的墓地 如:明十三陵(十三个,皇帝)

清东陵、西陵(九座帝陵,六座后陵)各自成一组

第四节 陵墓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 秦陵——以高为贵,以方为贵 二. 汉陵——帝王墓由此时称为“陵”,臣民为“坟墓” 1. 形成完善的规制,“封土”为方形,俗称“方上”,地宫为“方中”(汉武帝陵,240*240) 2. 形成帝陵建筑群

3. 出现石像生——东汉起

4. 东汉的规模相对减少,不如西汉的一半,提倡薄葬 三. 三国至隋

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盗墓严重,主张薄葬,陵墓规模缩小,地上不留痕迹——衰落期

演变:从早期的“不封不树”——春秋时期开始地上“封土”——战国时期封土日益增大——三国时期的“墓而不坟” 四. 隋唐陵

天下富足,厚葬盛行,最求高大,以方为贵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06建筑学一班 | 版权:刘洪涛 武显锋 王奕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j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