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性间接交际

更新时间:2023-05-23 10: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年1月第l期

AcadeTnic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0哪alofsuz}louumvers时(P}lilos叩hy粕dSocialscience)

Jan.2006

No l

======================================================;一

论言语性间接交际

成善祯,王建忠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Kierkegaard(1850)、Hong(1991)和Bmwn&IJevinson(1987)认为间接交际是一种严肃而有效的交际,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含意。本文以Kierkegaard的间接交际理论和IJevinson等为代表的新格莱斯语用学理论为平台,对间接交际的性质、语用特征、动因及其运作机制作一探讨。本文认为,间接交际表述的是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含意。言不由衷、礼貌婉转是间接交际的基本动因;语义冲突、信息超载、话语意义、动态生成等是间接交际的基本语用特征和基本运作机制。

关键词:言语性间接交际;语用特征;运作机制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6)01.0111-04

一、引言

根据现代语言学交际理论,人类交际可分为言语性交际和非言语性交际。言语性交际,依照其基本特点,又可分为直接交际(directcommunication)和间接交际(indirectcommunication)两种基本模式。间接交际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际模式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了Austin、sealle、Grice、IJeech、Hom、BmwIl、I七vinson等当代语用学家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他们多年来的研究热点。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i分说④和seaJle(1969)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我们对句子意义与功能的认识产生飞跃;通过探究Grice的合作原则(1975)和新格莱斯语用学理论…,尤其是kvinson的话

语言学的视角对言语性间接交际的语用特征作一探索。

二、直接交际与间接交际

首先我们来鉴别一下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的基本特征。在直接交际中,交际双方往往有着共同的交际目标

或交际意向,总会遵守合作原则,互相配合,进行对等交流。交际双方社会地位相等、身份相同、关系密切,因此双方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时,基本能够做到直言不讳、坦诚相

告;可以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他人他物作出明

确的价值判断。话语直接明了,一般不带歧义和暗含。直

接交际主要是通过动词符号进行的,旨在表达说者和听者

已经或即将熟悉的概念或事物。这种以获取信息和直截了

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模式是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前提条件的.是在说者和听者对语言所指事物共知互明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话语信息、意义和理解往往同步产生(Fredsted1998:540)。相比而言,在间接交际中,因交际双方在社会地位、身份、观点、信仰、交际意图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导致或决定交际双方采用迥然不同的交际模式和信息交流方式。话语中往往充满暗示、歧义、委婉、讥讽。

语意义三层面:句子意义(删1leIl( emeaning)、说话人意义

(speakermeaning)和说话人现时意义(nonces妒ake卜meaning)

或话语类型意义(utterance—type—meaning)(Levinson

1995:

95),使我们对话语意义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借助于上述语用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阐明

以前不易阐释清楚的如反语、歧义、嘲讽、委婉等特殊语言

现象和言语性间接交际模式及其语用机制。本文力图从认知

收稿日期:2005—08一12

作者简介:成善祯(1952一),男.江苏科技大学外围语学院教授;王建忠(1967一),男.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

院副教授。

①以言指事(10cutionary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

②新格莱斯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tlas、Levinson、H0m、Gazdar等。为使Grice合作原则更趋完善、更具有可操作性,他们

对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各自的补充修改意见。Levinson(1983,1987h,1988,1989,1991)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

方式、相关准则进行修改并将其合并成Q(量)、I(信息)、M(方式)三原则,并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新格莱斯语用机制(neo—Gricean

pmgmatic

apparatus)。Hom(1984,1988)将Grice的四准则归纳为量一关系两原则,形成了霍恩<S,w>阶列。

111

万方数据 

只见含糊其词、隐晦含蓄,不见直率坦然、畅所欲言。间接交际“背离纯信息交流原则,往往导致(对话语的)多种解读(interpretations)而成为现代语言学持续研究的对象。在理论上与其相关的有:间接言语行为、礼貌、歧义、模糊用语、套语、暗语、反语、嘲讽以及应酬性交际及保全形象(维护面子)等更高层次上的推测(speculations)”(Fredsted1998:537)。与直接交际不同,间接交际主要通过言语能指(verhalsignifiers)进行的。这些言语能指往往使听者无法对说者所指事物或意欲表达的思想(交际意图)进行及时的、明白无误的解读,结果造成话语信息获取和意义理解的滞后。“间接交际,无论是言语性(verbal),还是非言语性(non—verbal)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越字面意义或是一种迥然于字面意义的含意”(Bmwn&

Levinson

1987:134)。KierkegaardⅢ是这样评述间接交际的:

“当交际为含蓄间接模式时,交际的重心(focus)则由话语

信息本身转移到听者身上。换言之,在直接、非歧义交际中,交际的重心在话语信息本身”(Fredsted,1998:539)。在阐明间接交际独特的语用交际功能之后,Kierkegaard又

将两种交际模式作了进一步比较,“以请求、告诫、威胁为

特征的直接交际不是严肃交际,归根到底,不是一种有效交际”(Fredsted,1998:539)。在Kierkegaard看来,既然直接交际既非严肃交际,也非有效交际,那么,间接交际自然就成了他心目中的严肃和有效交际。下述评论使他厚间接交际而薄直接交际的态度更加明朗:“在我们的文化传统

中,我们习惯于用以听者的理解为重心的特别含蓄的话语,

而不是用直截了当的话语形式或说教形式来表达被称之为

‘严肃的现时交际命题(serious

existing

communicalion)。间

接(交际)性语言是最适宜进行严肃交际的语言”(Fredsted1998:549)。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间接交际是进行严肃交际命题的最佳交际模式和有效途径,是表达非规约含意的特别交际模式,因为这是英语文化中严肃交际命题的习惯表

达形式。在特殊语境中,当我们无法用字面意义直叙胸怀或当我们意欲表达的思想超越字面意义或迥然于字面意义时,我们必然要诉诸于问接交际。总之,二者在交流方式、语义

信息、交际意图展开、命题表征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前者的

交流是对等、显义、规约性含义的直接获取;后者是不对等、隐义、非规约性含义的揣摩推导。

三、语义冲突信息超载

语义冲突是间接性交际话语最显著的语用特征之一。

①S renAahyeKierkegaard(1813一1855)丹麦哲学家、宗教作家,存在主义哲学之先驱.其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哲学家颇具影响,极力主张个人经历和选择的重要性。早年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毕生过着隐居生活,致力于宗教写作;力求将真正的宗教、艺术、道德观加以区分;认为宗教、艺术、道德这三种存在主义境界始终处于紧张对峙状态。在西方,尤其

是在德国,他所有的遗作都被译成德文。此外,他在语言学理论,

尤其是在间接交际理论方面也研究颇深。

112

万 

方数据“间接性交际话语在单一或多层面上承载矛盾语义信息”(Fredsted1998:537);在结构上具有独立的字面意义,语义内容上一般都是非字面性的(non—literal)和非规约性的,表征上带有歧义、模糊和不确定性。间接交际中的语义冲突主要发生在超句和语篇层面上。其语境往往呈现出高度语境化,常对交际双方的话语产生较大的折射作用,导致话语偏离规约含义,最终促使听者感到在现时语境中仅按字面意义来理解话语显得不太合适或与当前交际情景不太吻合。因此,听者觉得有必要超越词汇、句子层面从语篇等更高层

面来推导出话语的非规约含义。高度语境化的话语与语境

之间存在更为显见的语义冲突,给人以模糊、疑惑、惊讶之感,往往产生让听者“始料未及”的语用效果。例如:

(1)a

Father:I

thoughtyou

werepracticingyourpiano.

Child:Ineed

to

getthestand.

FatIleEIsitundert}lepopcom?

这段父子对话的背景为:孩子从钢琴旁站起来,走进厨房,抓了一把苞米花吃了起来。准确解读上述对话的关键在于stand。依据“弹钢琴”框架语义信息,(1)b中的the

stand可理解为“站起来休息”,因为钢琴一般为坐着弹奏,站起来就意味着休息。(1)c中的it从表层结构上是指代(1)h中的thestand;但通过全文(语篇)关照及其深层结构剖析,it与(1)h中的thestand貌合神离。从坐(练琴)到立的姿态转换可视作为正常休息方式。但站在苞米花中自然不属于

正常休息方式;听者察觉到说者“话中有话”(Is

it

necessarv

for

youtorest

hystandingunderthepopcom?)。由此可见,(1)

a是说者因听者违背自己的期望而发表的语言。(1)h是听者对说者给出的指令所作的辩解。(1)c是说者对听者的辩解作出的互动反应;其话语性质更为间接深刻(反问中隐

含批评、指责);同时这种含意也是听者所始料未及的。在

(1)c中,说者的提问是非真诚的,明显违反了方式准则。据

此可推导出“批评、指责”的会话含意。另外,我们发现,间

接性话语的语义冲突不仅表现为句子的字面意义与语境格

格不入,而且使指称词语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更为

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如:

(2)a

Geman

omcer:Didyoudoit?

bPicasso:No.Youdid.

上述对话的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曾根据因德国飞机轰炸而遭到严重毁坏的西班牙北部小

镇——格尔尼卡,运用世界末日之意象手法,创作了控诉德国法西斯战争暴行的愤怒之作——格尔尼卡;并于20世纪

40年代初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将该作品的复制品(明信片)赠予一位德国军官。在(2)b中Picasso妙用you的双重指代

功能(既可专指说者,也可泛指包括说者在内的德国法话斯

分子;后者是听者心目中选定的指称对象)和代动词do的多义性实现了语用上的一箭双雕。(2)a中的do指画画,而(2)b中的did同时表达两种施为用意:既可理解为对德军官的应答,又可指画画中展现的德国法西斯制造的战争暴

行;而后者显然是说者的主要施为用意对象。听者把对他

人话语的价值判断同自我做人的伦理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白春仁2000:165)。间接交际的另一显著语用特征就是,说者故意不直接言明自己的受话对象,将选择受话对象的权利交给听者,让他/她自由对号入座,自我认定。这样做的优越性在于:礼貌,为对方(说者心目中的听者)保全“面子”,维护尊严,易争取对方合作;给对方留有更大的思维

空间进行揣摩、反思乃至感悟;更利于说者激活听者的认知,产生互动交际效应,获得语用效益最大化。

四、外在模糊内在精确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语言表达上的模糊一精确、语义上的显义一隐义,这些矛盾体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L.A.zadeh为我们在语言使用中以模糊求精确,达到对立统一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处理模糊概念是人的

大脑的能力……人的思想中模糊性的弥漫说明人进行推理

所依据的逻辑大部分不是传统的二值逻辑,甚至也不是多值逻辑,而是带有模糊真实性(fuzzytmth)、模糊联结(fuzzyconnec—tives)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1972:5Joumal

of

cyhemetics;伍铁平《模糊语言学》)。”模糊性是以事物同一性为前提并以此为参照运作的基础。如果没有事物同一性作为参照基础,精确是无法达到的。语言的模糊性决定语言使用不可能在一切场合都完全清晰。当人们无法用简洁清

晰的话语来直接表述复杂的交际命题时,以模糊话语来实

现清晰表达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例如:

(3)DearSir,Mr.x’eommandofEn出ishisexcellent,andhisattend—ance

at

tutorialshasheenregular.(3)是A教授为他的学生所写的一封推荐信或就业鉴定,只见套语而无实质性内容,显得过分简单。作者蓄意暗示读者(用人部门)从“过分简单”的形式中发现自己的特殊交际意图:该学生不值得他推荐,但出于礼貌而满足了该生的请求;故意将信写得十分简短,以期读者觉察出他的无奈和违心。(3)不失为一种以常规形式表达特殊含意、以模糊求精确的异常表达方式和语用策略。无独有偶,莎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独白也异曲同工。

(4)Hamlet:Tobe

or

notto

he—thatisthequestion.

说者表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说者权衡生死得失,但并非决意以自杀来逃避

为父报仇的职责。如果说Hamlet在生死攸关时刻表现出某种踌躇(他对用演戏来探测他叔父杀父篡位的关键性计划能否成功没有把握);那么,这种踌躇属于自然反应,是说者

对特定的语境作出的动态顺应。他像每位智者那样,面临生死抉择时必然要三思而后行,踌躇为理智的正常反应。(4)中的he语义含蓄,与语境珠联璧合,为最佳言语配置模式。我们无法用t0exist去替代tohe;在表“生存、活下去”之含义时,be是exist的上义;exist自然为be之下义。nottohe是die的上义,die为其下义。Tohe与exist、not

to

be与die之间

的纵聚合语义关系(pamdi鲫atic

relationships)决定前者可

以替代后者,因为在语义上前者蕴含后者;但此处没有“反之亦然”可言。前者语义宽泛,后者语义专一。更重要的是,

万 

方数据生死是个令人恒久探索的思辨性重要哲学命题。古往今来,有几人能解开生命之玄机?说者用语义模糊的上义词来表

述生死之玄机,达到了模糊而精准的最高语用境界。exist和die之所以不能替代tobe和not

to

be,还因为exisl、die语义

上过“白”,因此用于表达“生与死”之玄妙(命题)自然显

得苍白无力。通过(3)、(4)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意义

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其变异性具有二元性:稳定和变化同

在,规约与非规约共存,由此孕育出意义生成的无限变化。

五、话语意义动态生成

、间接交际话语意义生成的动态性十分显豁,广阔的语

篇空间(discoursespace)和语言的变异性为话语意义的动态生成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言语活动与言语事件(speech

event)之间的互动性和话语意义生成鲜明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交际语境随着交际内容的展开和深入而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以及交际双方的角色转换(说者变听者,听者变说者)。

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说者的话语是信息源;处于从属地位的

听者是信息接受者,前者从后者的应答(话语)中获得反馈信息。但间接交际中的听者话语不仅在传统意义上为说者提供反馈信息,而且成为新的信息源,成为原信息源的触发

器(trigger),激活原说者的话语。例如:

(5)a“Follow

myexample,”she

said

aswe

shookhands,

“and

nevereatmorethan

one

thingforluncheon.”

b“I’lldobetterthanthat.”Iretorted.“I’lleat

nothingfordinnertonight.”

c“Humorist!”shecriedgaily,jumpinginto

cah.

“You’re(Illite

humorist!,'

这段对话源于毛姆的著名短篇小说Luncheon。说者为一位女演员,听者是一位纯朴而对说者略带倾慕的穷书生。说者在“午餐进食从不超过一种食物”的节食声言中,竟然贪婪

地要了鲑鱼、芦笋等多道名菜,时鲜水果和香槟酒,结果花去了听者仅有的计划用作下月生活费的80法郎。买单后的听者走出餐馆,身无分文,面对未来岁月一筹莫展,却还得要“洗耳恭听”说者的“忠告”:(5)a。(5)a原本传达的足

规约性含意,同时说者也期望听者对其话语作常规解读,取

其规约性含意(接受忠告);这也是说者话语期望值之所在。听者“恼”中生智,高度灵活而策略地整合自己话语的信息结构,使说者话语含意产生逆转:由褒义走向贬义,最终裂变成反语。(5)b虽婉转、礼貌,却是柔中有刚,牟利无比,蕴含对说者贪婪、自私、虚伪本质的无尽鞭鞑。这种裂变也

是听者所始料未及的。此外,听者的话语的超高质量引发交际双方关系和角色的重大转变——听者成说者。听者的地

位由原先的从属升为主导。其应答(5)b也成了新一轮话语的信息源;并以其强大的挑战性、映射力和超常性使原说者无言以对,只得一面装蒜(未听懂新话主的“话中有话”),尴尬搪塞,一面钻进汽车,走为上策。语言意义不仅具有

稳定性和规约性,而且具有变异性,话语类型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可使语言意义产生无限变化(Verschueren,2000:147一170,何自然,F25)。(5)a和(5)b话语意义的巨变生

113

动地展现出语言意义生成过程的动态性,可概括为:稳中推导,去伪存真,从冗余信息中发现说者的真实交际意图,

有变,变中有新,新中有奇。同时,话语意义的生成过程就

从而实现说者的交际意图与听者的动态顺应之间的高度一是话语与语境、语篇因素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不仅语境、

致。间接交际话语中存在着广阔的语篇空间,这为交际双方语篇因素可以改变话语意义,而且交际者的认知状态、信使用语言策略、精心安排自己话语的信息结构、展开推理以

念、解码动机同样对话语意义的生成产生直接影响。话语前及根据现时语境,高度灵活地运用语用规则,准确地推导出

提,话语发生的时空信息,说者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中的心理说者话语中的特殊会话含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自由度。

认知状态,特殊的施为用意都是制约话语意义的重要语用

特殊交际语境、严肃的交际命题以及交际双方的种种复杂

因素。

微妙的关系决定了说者/听者的言不由衷。间接交际不失为表述言不由衷、礼貌婉转、歧义、反语等最佳表达模式。此

六、结语

外,间接性话语的成功解读需要全文关照、多层次剖析,依言语性间接交际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研究命题。其古

靠听者的认知激活。言不由衷、礼貌婉转是间接交际的基本老是因为它与语言同时问世,其崭新是因为对它的研究和动因,语义冲突、信息超载是间接交际的基本语用特征,显探索还刚刚开始。言语性间接交际中的话语含有超量的冗

性一隐性语义相互折射和对立统一是间接交际的基本运作余信息,需要听者付出更大的信息处理努力,需要按照认知机制,意义创新是间接交际追求的最佳语境效果。

模型结合认知语境对接受的各种语义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参考文献:

[1]Barch,K.&Hamish,R.M.LinguisticcommunicationandSpeechActs【MJ.TheMassachusettsInstitute0fTechnology,1979.

【2j

Cole&Morgan.Indirectspeech

acts

SyntaxandSemanticslC

j.A(:ademic

Press,1975.

[3]Franken,N.VaguenceandapproximaxtioninrelevancetheoIy[AJ.JoumalofPragmatics。1997.

[4]FI℃dsted,E.0nsemanticandpmgmatic

ambiguity水lA].Journal

ofPragmatics30:527—541,1998.[5]Lyons,J.“ngllistics

semantics:AnIntmduction

l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5.

[6]InF.R.Palmer.GmmmarandMeaning[Mj,/LevinsonS.ThreeLevels

of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1995.

[7]Psathas,G.Interactioncompetence.1C

J.Lanham,MD:UniversityPress“America,1990.

[8]skehan,P.AcognitiveAppmach

t0

Language

LeaminglMj.0小rduniversityPress,1998.

[9]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2000.

[10]DwightBolinger.语言要略[M].方立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周星)

Non.verbalIndirectCon¨nunication

CHENG

Shan—zhen&WANGJian—zhong

Abstract:Kierkegaard(1850),

Hong(1991)andBmwn&Levinson(1987)definedindirectcommunication

as

seriousand

efkctivecommunication.IndirectCommunicationconveyswhatisheyondtheliteralmeaningofthetext.Whathasbeenmainlyexplored

andtentativelydiscussedinthi8paperisindirectCommunication’s

nature,pmgmaticfeatures,motivationsandworkingmechanisms

on

thebasisofKierkegaard’sindirectcommunicationtheoIyandthPneo—Griceanpragmaticapparatusby

IJevinson(1988).The

authorholdsthatthe

utteItr’s

non—stl.aightf0I、vard,politeandindirectcommunicativeintentioniftheessentialmotivationofIndirect

Communication.Anditspragmaticfeaturesworkingmechanism窜arecharacterizedhymessaged10adedwith

toomuch

infomation

and

semanticco—1ictionsandsuccessfulemploymentofdynamicgenera“onofmeaning.

KeyWords:indirectcommunication;pmgmaticfeatures;worldngmechanfsms

114

万 

方数据

论言语性间接交际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成善祯, 王建忠, CHENG Shan-zhen, WANG Jian-zhong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6(1)1次

参考文献(15条)

1.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19983.Psathas,G Interaction competence 19904.In F.R.Palmer Grammar and Meaning 1995

5.Lyons J 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19956.Fredsted,E On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mbiguity* 1998

7.Franken,N Vaguence and approximaxtion in relevance theory 1997

8.S·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哲学家、宗教作家,存在主义哲学之先驱,其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哲学家颇具影响,极力主张个人经历和选择的重要性.早年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毕生过着隐居生活,致力于宗教写作;力求将真正的宗教、艺术、道德观加以区分;认为宗教、艺术、道德这三种存在主义境界始终处于紧张对峙状态.在西方,尤其是在德国,他所有的遗作都被译成德文.此外,他在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在间接交际理论方面也研究颇深

9.新格莱斯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tlas、Levinson、Horn、Gazdar等.为使Grice合作原则更趋完善、更具有可操作性,他们对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各自的补充修改意见

.Levinson(1983,1987b,1988,1989,1991)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方式、相关准则进行修改并将其合并成Q(量)、I(信息)、M(方式)三原则,并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新格莱斯语用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apparatus).Horn(1984,1988)将Grice的四准则归纳为量-关系两原则,形成了霍恩《S,W阶列10.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11.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12.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 199913.Dwight Bolinger;方立 语言要略 1999

14.Cole Morgan Indirect speech acts Syntax and Semantics 197515.Barch,K;Harnish,R M.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Speech Acts 1979

引证文献(1条)

1.成善祯.袁琼华 再论言语性间接交际[期刊论文]-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zdxxb-zxshkxb200601026.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jd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