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丽说课稿《2篇》

更新时间:2023-05-01 13: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

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

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

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

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

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

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

求索的可贵品质。

遵循删繁就简抓本位的原则,依据教材和低年级语文教学

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

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

生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

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

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据新课标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

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

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据

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

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

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

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2、说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

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

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

重点,分散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来谈

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针对学生的

质疑,总结有价值的问题: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

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

他们困惑的焦点,帮助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

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围绕这样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

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

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陨”等字音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新课标中

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升入三

年级的学生,这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我们在平时扎扎

实实训练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繁琐和片面,此时我将逐步引导学生概

括: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掌

握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研读问题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解决“大石头

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有关词句,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孤零零”说明它

是独立的;“严严实实”看出它很大。这块巨石确实怪,难怪

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为了弄明白他特意去问了老师

和父亲,让学生小组明确分工,合作读对话,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

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读好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

的过程。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老师的话应该比较权威,可李四光

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应该砸

一个大坑,可为什么没有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四光的勤于

思考、善于提问。此外,他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未能解决自己

的疑问而放弃求索,通过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朗读体会,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整个环节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文实践与情思激发共

融互促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在情感上受到了

熏陶和感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强化。(四)总结升华

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的成果震

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通过前面的铺垫,李四光的形象也渐渐饱满,此时的说话

训练已是水到渠成。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7、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巨石勤于思考

孤零零

严严实实执着求索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

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

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

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

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

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

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

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

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

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

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

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

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

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

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

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

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

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

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

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

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

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

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

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

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

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

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

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

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

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

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

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

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

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

“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

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

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

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

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

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

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

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ze.html

Top